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已完成)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已完成)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已完成)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起初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我们看到第一个子目,黄海大战。(板书:一、黄海大战)从这个子目里面大家能找到哪些知识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什么叫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黄海大战的经过;邓世昌为国捐躯。(板书: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①时间②原因)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

那这场战争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呢?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

日本为什么挑起甲午战争呢?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是日本制定的为了称霸世界而制定的大陆政策。当时的日本有那么大的能力吃下整个世界?日本当时强不强呢?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岛国,资源稀少。他们不仅是市场狭小,更严重的是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源极其缺乏。搞工业需要什么?钢铁、石油。这些百分百需要进口。37万平方千米的国土,75%森林。1亿多人挤在7万多平方千米的平原上,急需掠夺殖民地。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那大家想一下,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都在致力于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他们会愿意让日本这样一个小小的亚洲国家去独吞中国吗?他们有没有出面阻止、破坏呢?当时他们都把侵略目标瞄准了中国,可是中国好歹也是一泱泱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40年以前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西方列强都正在思量着自己能不能消化这么大块肥肉,都不想当打头炮的。这时候日本跳出来了,主动提出要去打头炮,正中西方列强的下怀。于是他们对待这场战争持什么态度?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他们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来看战争的经过,看到战争形势图。日本先出兵占领哪里?朝鲜国都汉城。当时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求援助。这时日本也借口提供援助,把军队开入朝鲜国内。清军去了之后把东学党镇压下去了,在返回途中遭到日本突然袭击,清军仓皇应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是什么时间?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面。我们来看这场战争的性质。当时中国是因为和日本发生冲突嘛?没有。当时援助朝鲜时中国是出兵2000,而日本出兵8000。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真的是好心?目的是侵略朝鲜和中国。再加上日本的不宣而战,所以这场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首先是在朝鲜境内进行的平壤战役。大家做标记。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清军向北撤退。之后发生的战斗是?黄海大战。(板书:2、黄海海战及邓世昌以身殉国)重点海战。请位同学来叙述一下黄海大战的经过。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中日双方战舰队实力对比表。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看出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怎样?势均力敌。可是战斗的结果呢?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这次战役中涌现出的和李鸿章的妥协退让态度截然相反的英雄是——邓世昌。左图。请

一位同学来带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单眼皮帅哥英雄。总结:黄海之战是近代中国加强海防后一次大规模海战,邓世昌所率领的舰队英勇抗战,全体将士为国捐躯鼓舞士气,表明了爱国官兵誓死保卫海防的民族气概,它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对外来侵略必胜的信心。

看图。日军接下来又进攻哪里?书:黄海大战后……侵占辽东半岛。日军占领旅顺后,在那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板书:3、旅顺大屠杀)……这次大屠杀使得整个旅顺城只有36个中国人存活下来,而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日军需要他们去掩埋尸体。日本人实在是太残暴太没人性了。之后日本又侵占了哪里?(板书:4、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按理来说应该不可能那么快就全军覆没。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没有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附板书:丁汝昌)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他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日本的包围下,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我们看到这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为什么失败居多呢?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也有很大的责任。从一开始的丰岛海面应战到之后的步步妥协退让,到威海卫失去后,统治阶级赶忙跑去和日本议和,看得出清政府想不想打仗?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正准备过60岁生日,她希望对日本发动的战争和平了结,不希望战争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另外,李鸿章也怕输掉他升官发财的资本——淮军、北洋舰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竟然把自己的私事看得很重,而把国家、民族的大事抛在脑后,充分表明了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他们与我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比起来简直渺小得像颗微生物。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利益没?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统治阶级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

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板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时间、地点2、双方代表3、内容4、影响)

1895年4月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

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影响:(1)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

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于是便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一个利益争斗。

面对祖国的抛弃,台湾人民严厉谴责卖国的清政府![动脑筋]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出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不仅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无法战胜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提高综合国力,才不至于被欺,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家的历史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修正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修订稿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俺小猪也会!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情景模拟等方法。 【学情分析】 课本内容高度简化,没有系统,前因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层次靠后的班级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构起一个简单的知识图表。 【板书设计】 一、甲午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2、经过——黄海大战 3、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和内容:1895年 2、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几个同学跟大家分享他们的预习成果。(学生展示) 教师(选择性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哪些地方发生了战役?2、你知道这场战争中有哪些爱国英雄人物吗? 二. 学习新课、感悟历史

利用课件展示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的地理背景。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教师: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教师: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时间:1894年7月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简介战争的爆发。日本不宣而战,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2、战争的经过 教师教会学生根据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及战役发生的地点。 学生归纳出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黄海大战)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邓世昌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适当介绍慈禧太后、李鸿章的做法。)学生: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 教师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学生: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洋务运动评课稿教学文案

洋务运动评课稿

洋务运动评课稿 -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出,结构分明。教师尝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充满激情的讲授吸引学生注意,用情聆听学生的回答,用问题串连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在整节课中的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教态自然大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从不同角度实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用教师真诚的情谊与亲切的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辛亥革命的评课稿

篇一:《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必修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要求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好!请看这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海疆,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当时各种国际因素促成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极其尖锐,正是在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我们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上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日本统治者精心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加紧扩充军事力量,多方面搜集刺探中国的军事机密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大家下去搜集一下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大陆政策是相当宏伟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面对日本扩张的动向,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表现出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这就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有利的国际条件 就在日本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国际条件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则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一步步将清政府引入自己预设的战争陷阱,蓄意挑起争端。 面对日本政府的磨刀霍霍,清政府内部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力主避战求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丧失先机 二、经过

第4课 甲午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影响。 2、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妥协退让造成的。 3、让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黄海大战。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导学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8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年 2、交战双方是和, 3、原因是:日本为实现征服,侵略、称霸 的梦想,因而发动侵华战争,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年,因此这次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4、经过: ①在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英勇地向日舰撞去,最后壮烈牺牲,他无愧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②在威海卫战役里,舰队全军覆灭,太后急忙命李鸿章赴日本议和。 ③日本屠杀居民,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二)《马关条约》 1、时间:。 2、该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和日本首相鉴订的。 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比较

[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是: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是: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为哀悼那位英雄而写?你能否讲述一些关于他的事迹?本次战争中还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有何感想?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说这番豪言壮语的,是在中日黄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A.佟麟阁 B.邓世昌 C.戚继光 D.赵登禹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选项中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与《南京条约》比较,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4、“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 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与中英5、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课堂小结】:(请你回忆本节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本节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台湾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被日本侵占整整50年,请结合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给台湾中学生写一封 信,谈一下对今日台湾问题的看法。 【回忆收获】: 本节课学完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困惑?请都写下来吧。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练习 新人教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黄海大战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________、侵略________、称霸________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________,接着,又发动____________。 概况:1894年9月,中国____________执行护航任务,在____________遭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________为保护旗舰,为国捐躯。 知识点2《马关条约》 背景: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很快就侵占了____________,接着又夹攻北洋舰队基地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全军覆没。 签订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________、伊藤博文。 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______、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__两;允许日本在中国________;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____________程度。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黄海大战 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辑冲重围,万火从中呼杀贼。”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15年10月5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考古学家认为该沉船最有可能是邓世昌率领的() A.致远舰 B.超勇舰 C.经远舰 D.扬威舰 3.2015年11月1日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大型原创沪剧《邓世昌》,要重温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 知识点2《马关条约》 4.“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5.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符 ..的是() A.邓世昌牺牲在黄海大战中 B.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北京条约》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的殖民奴役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本课选自岳麓版必修一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里只讲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因此,在教学中,因强调近代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并且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注意高、初中近代史教材的具体分工和有机联系。高中教材侧重理性知识的分析,简化了某些事情的经过、现象的发生过程等等。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 2、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知道三国干涉还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一起其他中国近代以来和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加深,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 2、难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以及对中国以后社会改革的影响。 五、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广阔平台,本节课教学我还采用①讲述法、②提问法、③图示法、④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