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

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
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

好莱坞电影圈中的中国人(转)

幽灵发布于: 2008-01-23 13:03

好莱坞一向是个国际人才的大熔炉,但在白人优越感的意识作崇下,非白种人要在美国电影中占一席位并不容易。所以电影虽然发明了一百年,但能够在美国电影中担正主角的华裔演员并不多,这里列举了二十二位中国演员,在美国电影中算是薄有名气的了。其他曾在一两部片中担任过主角配角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详细介绍。不过值行一提的是,过去华人能够在好莱坞影片出现,是因为角色是中国人,所以要找亚裔人担任,但现在已有些改变,例如成龙的《尖峰时刻》、杨紫琼的《明日帝国》的角色就找到了中国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美国观众不爱看黄面孔的习惯也要等时间去改变。

[黄柳霜] ANNA MAY WONG

黄柳霜是最早在好莱坞打出名堂的华裔演员,她1907年在美国出生,1919年在《红灯笼》中演出,但此片被纽约华侨指有辱华成份,被逼停演。她曾在《海逝》、《唐人街繁华梦》(1924)、《龙的女儿》(1931)、《爪哇角》(1939)中担任女主角,在《月宫宝盒》(1924)、《上海快车》(1932)中担任重要角色。她在《爪哇角》与《上海快车》中分别唱歌及弹古筝,颇为抢戏。她在1942年息影。1960年去世。

[陆锡麒] KEYE LUKE

在七十年代电视片集《功夫》中演盲眼老和尚的陆锡麒是三十年代的小生。他原来在雷电华公司工作,为中国题材的电影做顾问。1935年,当时很受欢迎的《陈查礼探案》拍至第三集时要加入陈查礼的长子陈利的角色,就找了陆锡麒出任,他折了八集后离开。1941年接替波里斯·卡洛夫演出《黄先生探案》的第六集《华埠魅影》,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电影中当主角的华裔男演员,但当时美国观众还不能接受华人当主角,此片票房惨淡,片集也就停拍。他从影近六十年,演出影片不计其数,他在1991年去世。

[邝炳雄] BENSON FONG

邝炳雄原籍广东台山,其祖父到美国洛杉矶开餐馆,他在美国出生,但父亲送他回香港读中学,再到广东岭南大学读政治系。毕业他回美国后在政府机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进入演员训练学样读了两年,1940年从影,1944年起在《陈查礼探案》中扮演陈查礼的第二子。他演出的电影还有《花鼓歌》(1962)等。

[卢燕] LISA LU

1927年出生于北京,原名卢燕香,原籍广东,母亲是京剧演员李桂芬,曾跟随义父学京剧。她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于1947年到夏威夷大学深造,其后又到加州巴沙甸那戏剧学院表演系就读,毕业演出《中秋月茶座》获得好评,而获介绍入电影圈,在《山路》(1960)中担任女主角,詹姆斯·史都华演对手戏。1967年她应唐书璇之邀,回香港演出《董夫人》,其后演出了《十四女英豪》、《瀛台泣血》、《倾国倾城》等片。她演出的美国片还有《未代皇帝》(1986)、《喜福会》(1993)、电视剧《华贵洋行》(1983)等。

[周采芹] TSAI CHIN

周采芹是京剧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第二女,她在上海出生,在伦敦戏剧学院毕业。1959年在伦敦西区剧院演出《花鼓歌》达两年之久。其后她在《六福客栈》(1958)、《铁金刚勇破火箭岭》(1967)、《春光乍泄》(1968)、《傅满州之血》(1968)及一些电视片集中演出。与影视比较,她更专注于舞台,她考取硕士学位后,受聘到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亦在英美等地执导戏剧及演出。她的自传《上海女儿》不只在英美是畅销书,在大陆、港、台三地都有译本。她最近一次在银幕演出的是《喜福会》。

[关南施] NANCY KWAN

原名关家倩,1939年生于吉隆坡,原藉广东番禺,母亲为美国人。出生后不久来港,两岁时逃避战乱,移居昆明。战后回港,在玛利诺书院就读,再到英国深造,毕业后入伦敦皇家芭蕾舞学校。1960年回港,适值派拉蒙为《苏丝黄的世界》招考女主角,关南施应聘入选,一举成名,翌年演出《花鼓歌》,其后演出二十多部B级影片。1974年起在香港及台湾演了不少影片,又新加坡在香港经营业电影器材租赁公司及协助西片在香港拍摄外景的业务。她在《李小龙传》(1993)后已没有在银幕露面。

[陈婷] TINA CHEN

四川出生,父亲是国民政府的一个中级官员,1949年随父来到香港,又到日本信了八年,十七岁赴美,在康特涅州的哈特福大学读医学,1968年获邀在电视片《THE FINAL WAR OF OLLY WINTER》中演一个越南少女,获艾美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70年在《鹏程万里锦山河》中扮演一个被卖猪仔到美国做苦工的女孩,虽然排名在一班美国演员之后,其实她由十六岁演到六十岁,是贯串穿全片女主角,她还演过阿瑟·潘导演的《爱丽丝餐厅》(1969)及电视片《旧日恋人》(1985)。她亦颇活跃于夺老汇的戏剧圈子,曾演出《家庭挚爱》、《慈禧太后》等剧。

[李小龙] BRUCE LEE

在香港做过童星,1960年到美国发展的李小龙,在影视圈中并不得意,他在《青蜂侠》与《盲人追凶》的角色虽然重要,但到底只是配角。他演出的唯一电影《丑闻谍血》(1969)中只是演一个歹角,在与男主角占士·加纳对打时坠楼惨死,因此令李小龙决心回香港,扬名天下后再入好莱坞。

[赵家玲] ROSALIND CHAO

在美国加州出生,因为她的父母都是京剧中客串演出,因而被星探发现,在多个电视片集及广告中客串演出,当时她只有七岁。她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后,她在电视片集《陆军野战医院》中客串,其后在《星空奇遇记》电视片集中演出。她演出的电影包括《蜘蛛侠》(1977)、《以牙还牙》(1981)、《金山梦》(1991)、《隐形怪杰》(1992)、《喜福会》等。而她最满意的作品是《金山梦》。

[成龙] JACKIE CHAN

嘉禾与成龙签约后便积极将他捧为国际明星,1980年成龙在港美合作的《杀手壕》中演出,又在《炮弹飞车》(1981)中客串,但都未引起观众注意。1981年他再在《威龙猛将》中亮相,加时了很多美国观众眼中的香港的猎奇镜头,仍

然无补于事。1996年《红番区》、《警察帮事之简单任务》、《警察故事之超级警察》相继在美国公映后成龙才被美国观众接受。他在《星光龙门阵》(1997)客串后,正式在全美国资本的西片《尖峰时刻》中担纲演出。

[尊龙] JOHN LONE

原名吴国良,香港出生,十岁加入粉菊花的春秋戏剧学院学京剧,其后移民美国,继续学习演技、舞蹈、默剧及武术。1984年他获得登上大银幕的机,却是在《冰人四万年》中演一个没有对白的原始人。他的第二部影片是因为题材牵涉华埠黑帮而引起争议的《龙年》(1985)。他从影以来最成功的角色是在《未代皇帝》(1987)中扮演溥仪,其后他演出的《龙在中国》(1991)、《上海1920》(1992)、《蝴蝶君》(1993)都并非成功之作。

[黄自强] VICTOR WONG

黄自强是经常在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华裔性格演员,凡是中国题材的影片如《点心》(1984)、《妖魔大闹小神州》(1986)、《上海惊奇》(1986)、《龙年》(1987)、《未代皇帝》、《一碗茶》(1989)都可以见到他。不过他担戏较重的角色是《宝贝威龙》(1992)(后来拍了两部续集),他扮演一个功夫高手,教导三个少年学武功。他亦曾到香港拍过电影《笼民》与港台制作的电视单元剧。

[陈冲] JOAN CHEN

1961年在上海出生,1976年在共青中学读二年级的时候被邀到上影厂拍片,她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训练三个月之后,影片虽然取消了拍摄,但却引起谢晋的注意,邀她在《青春》中扮演哑女。其后她到了外文学校就读,1981年演出《小花》而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期女演员奖。同年她到美国留学,1986年演出《大班》,翌年在《未代皇帝》中担任女主角。其后她在《末世圣斗士》、《金门桥》、《血锁飞龙》中担任主角,又在多部影片中做配角。她于1997年执导了《低泣的草原》。

[李国豪] BRANDAN LEE

李小龙死后十一年,他的儿子李国豪也踏上银幕,李国豪的第一部影片是香港片《龙在江湖》(1986),其后他回到美国,在《功夫大电影》中当第二男主角,他演出《镭射行动》(1990)、《杀戮都市》(1991)后,在《龙霸天下》(1992)中首次担正主角,1993年4月,他在拍摄《乌鸦》一场枪战戏时中枪死亡,终年二十八岁。

[李截] JASON SCOTT LEE

1993年环球公司开拍《李小龙传》挑选演员,千挑万选的选了个横看竖看都不像李小龙的李截来演李小龙。李截是在夏威夷出生,母亲是当地土著。他在北加州的富列顿大学读了十八月就离开,在洛杉矶开设剧团。1986年他在《非常移民》中演出,其后在《回到未来续集》等片中演配角。到期993年才在《极地情天》中担正,继而获得李小龙的角色。他演出的影片还有《复活岛》(1994)、《森

林之王》(1994)等。

[邬君梅] VIVIAN WU

邬君梅出生于上海的电影世家,她的母亲是上海著名演员朱曼芳。她十六岁从影,曾演出《青春万岁》、《黑蜻蜓》等片。她移居美国后,在夏威夷的太平洋中学就读,期间获意大利电影节的最佳女配角提名。其后她在《铁与丝》、《龙在中国》、《忍者龟第三集》、《喜福会》、《天与地》中演出,她的演出事业中的重要突破英国片《枕边禁书》,她在片中有全裸演出。她与一个美国制片人结婚后,又回到上海拍摄了《玖瑰漩涡》。

[罗素] RUSSELL WONG

在美国出生,1984年与哥哥王敏德回港,欲在电影圈中谋民展,适逢新艺城招考演员,两兄弟都获录取,他因有舞蹈底子,获得在《歌舞升平》(1985)中担任男主角的机会(女主角是梅艳芳),而王敏德因为太鬼佬样,只能在《最佳期拍档女竽密令》中做反派鬼佬的手下。但罗素在香港产并如意,回到美国,在王颖的《一碗茶》(1989)当主角,其后演出《民梦断龙城》、《大班》、《器泣的中国》、《喜福会》及香港片《轰天龙虎会》(1990)。

[仇云波] ROBIN SHOU

曾获1982年度全国武术冠军的仇云波,曾以威龙的艺名在香港拍过二十多部动作片,其后赴美,在以文革期间一个中国青年与美国女教师为题材的电视片《FORBIDDEN NIGHT》(1990)演出,又曾在一些影视片中演小角色,1995年在《格斗之王》及其1997年的续集《格斗之王2终极歼霸》中演刘刚。

[温明娜] WEN MING-NA

生于澳门,其后与母亲、哥哥移居香港,再到美国定居,在中学时已参与戏剧演出,在卡耐基大学取得戏剧硕士学位后,正式踏上职业舞台,演出了《南太平洋之恋》、《微型母亲》、《世界转动时》、《红木帏幕》等剧。她第一次跃登大银幕的电影《喜福会》,继而在《街头霸王》(1994)中扮演春丽,在《一夜情》(1997)中她与黑人演员韦斯利·史纳斯有大胆镜头而引起谈论。1998年她为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配音。此外她亦在多部电视电影中演出。不过她还是较喜欢舞台演出,她自己组成一个剧团,专门演出与美籍亚裔人士有关的剧目。她曾被《人物》杂志选为世界五十人美人之一。

[周润发] CHOW YUN FAT

周润发虽然是香港的天皇巨星,但美国观众要到九十年代初看到《英雄本色》、《喋血双雄》才惊为天人。1997年他拍的第一部美国片《血仍未冷》不算成功,但在与朱迪·福斯特合作的《安娜与国王》中饰演的泰王形象终于获得首肯。

[杨紫琼] MICHELLE YEOH

杨紫琼生于马来西亚,在英国攻读舞蹈及戏剧,1983年参加马列来西亚小姐况选赢得冠军,1984年进入香港影圈,以《皇家师姐》成名,成为本港头号女打星。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杨紫琼与德宝负责人潘迪生结婚,并宣布息影,可惜婚姻失败,才复出拍摄《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998年往好莱坞拍摄《明日帝国》,受到一致好评。

[李连杰] JET LI

1963年出生,十岁习武,凭《少林寺》成名,《黄飞鸿》、《方世玉》令他成为成龙以外的第一打星。1998年到美国演《致命武器4》,演出的却是专做人口生意的黑社会大阿哥古华胜,看惯他一脸正气形象的香港观众当然觉得有点别扭了。不过时来运转,在《必死的罗密欧》中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一身正气的他。

莱坞电影刻划华人形象早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默片时代。

默片时代的电影对东方世界的态度带有很强的猎奇性,总是着力夸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唐人街也几乎成为所有与华人有关的电影的选景地。早在1894年,美国就曾拍摄过一部近半小时的无声片《华人洗衣铺》(ChineseLaundryScene),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一名中国男子如何想方设法摆脱一个爱尔兰警察的追捕。

就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广为流行的“黄祸论”既指中国人,也指日本人一样,早期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华人也常与其它东方国家的人不相区别,统称“东方人”。默片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具有极度的漫画倾向,托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是被着力夸大的华人特征,影片中的中国人十有八、九是恶棍和罪犯。

默片时代对中国人唯一比较正面的刻划是好莱坞早期的电影大师格里费斯(Griffith)完成的。在其1919年的影片《破碎的花朵》(BrokenBlossom)中,格里费斯塑造了“黄面人”形象,一个代表着尊严和和平的中国人。与“黄面人”相对立的是影片的主角,一位拳击师。拳击师暴戾凶残,肆意虐待自己的女儿露丝,“黄面人”便承担了保护和解救露丝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破碎的花朵》引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东方男人对西方女子的异性追求。这样的主题,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显然是无法令人接受的。为了避免过分的争议,早期无声片处理这种出格现象的方法,通常是让一对东西方恋人双双死去。在影片《破碎的花朵》中,露丝死于父亲的暴拳,而“黄面人”也命赴黄泉。

通婚这一敏感主题在三十年代的有声片中继续得到发挥。在1932年的影片《阎将军的苦茶》(TheBitterTeaofGeneralYen)中,中国军阀爱上了一位西方女子。但跟《破碎的花朵》一样,死亡是解决这个难解的问题的唯一办法。

渐渐的,东西方异国情恋的主题产生了一个新的变形。

在新的模式里,柔弱姣嗔的东方女子逐渐成为西方白种男人的猎物。而东方

女子一见到高大威武的白人男子,往往情不自禁,急切地要投怀送抱。身材娇小、一头乌发的东方女子,对白人有一种特别的性的诱惑,是所谓“异国情调”的化身。

在西方的大众文化里,“异国情调”包含着强烈的性暗示。在美国的大多数色情场所,都赫然标志着“异国风情舞”(其实就是脱衣舞)等。性爱和色情本来就是好莱坞电影招徕顾客的看家本领。好莱坞早就把中国女子与白人男子的性爱和恋情故事作为表现异国情调的一个重要素材。这往往是好莱坞涉及中国人的电影着戏较多的情节,处理手法也有一定的套路。这在后面要讨论的影片中可以看到。

早期好莱坞银幕上,贯彻“黄祸论”思想最彻底的形象,便是“付满洲博士”(Dr.FuManchu)。自1929年起,好莱坞曾经连续拍摄了一组以“付满洲博士”为主角的电影,在美国公众中影响极大,“付满洲”由此也成了一个众人皆知的银幕形象。

“付满洲”系列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邪恶妖魔的化身。他集中了当时美国白人对东方华人世界所有最恶劣的想象,这也是好莱坞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的用意。当时好莱坞制片厂的宣传材料曾这样描写“付满洲”:“他每一次弯动手指,每一次耸动眉毛都预示着危险。”

在这些系列电影中,“付满洲”总是幽闭在自己的黑暗世界中,构想和策划种种邪恶的勾当。他残暴成性、诡计多端,精通五花八门、鲜为人知的酷刑,能调制稀奇古怪的毒药。他周围总是聚集着一群爪牙和帮凶,随时听候他的差遣,“付满洲”由此也成了邪恶世界的主人。

有趣的是,就象很多好莱坞恐怖电影中的魔鬼一样,“付满洲”时常在这部片子中遭到惩罚而死去,又在下一部电影里奇迹般地复活,从而演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罪恶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事迹曾激起美国公众的同情和敬慕。为了不冒犯公众的情感,好莱坞在某部影片中,安排“付满洲”自然死亡。这样,这个中国魔鬼就一度从好莱坞影坛上销声匿迹了。

但二战结束后,冷战揭幕,中美关系布上阴霾。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付满洲”这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形象,就又再次复活,并以更邪恶和恐怖的面貌,四出捣乱。这时候,好莱坞电影紧锣密鼓,密切配合魔鬼官方的反共反华宣传,积极扮演着冷战意识形态宣传战的急先锋角色。“付满洲博士”在好莱坞的时起时落,就象中美关系和美国政治的一个晴雨表一样。

直至1980年,好莱坞还不放弃“付满洲”这个形象,拍摄了《付满洲的阴暗计划》。该片出笼后,立即激起美国华人世界的一片抗议之声。由于该片本身粗制滥造,主题又是老掉了牙的故事,出笼后并无票房价值。好莱坞制片商觉得为这样一部片子不值得惹麻烦,便低调处理。此事不了了之。

“付满洲博士”这个好莱坞精心制作的脸谱化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之后好莱坞刻划东方恶人的原型人物。

这个“中国妖魔”的隐秘、诡诈特性,他的活动的帮会特征,以及作恶手段的离奇古怪等等,都被好莱坞反复利用、修改。加工。直到今天,任何力图妖魔化中国的好莱坞电影,都不断地回到“付满洲博士”这个原型人物上面,鲜有偏离和创造。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与华人形象一贯的恶意丑化和诬蔑,不但受到美国华人社会从未间断的抗议和抵制,也曾引起当时中国政府的不满。蒋介石政府虽然一贯巴结美国,但在中国民众和旅美华侨的压力之下,也屡屡通过不同途径向美国表示抗议。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好莱坞似乎有所收敛,并试图作一些弥补的工作,其结果之一就是另一个中国原型人物的产生。

从二十年代中到三十年代,在好莱坞银幕上另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中国人形象就是侦探查理·陈(CharlieChan)。

据说,查理·陈的生活原型是一名活跃在火奴鲁鲁的华人侦探,经作家别格斯加工、改造,从二十年代起流行美国。好莱坞根据查理·陈探案故事拍摄了近五十部查理·陈系列电影,塑造了又一个较完整、统一的中国人原型。这些电影,如《查理·陈在巴黎》(CharlieChaninParis)、《纽约谋杀案》(MurderOverNewYork)等,现仍在美国录象市场流通。查理·陈是好莱坞的一个比较独特的创造。

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中国男子往往显得麻木不仁、呆头呆脑、拙于言谈、毫无潇洒和风趣。中国男人在外形上也大都是十分猥琐瘦小,缺少阳刚之气,与高大威武、豪爽奔放的西方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久而久之,在美国社会里,中国男人的形象又与“性无能”的种族主义神话挂上了钩。这一神话,恰好与美国大众文化中关于黑人男子“性亢进”的神话形成了对照。这两种不同的种族主义神话,与好莱坞的电影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查理·陈这个人物,就是这一反华种族主义神话的化身。

付满洲和查理·陈是好莱坞早期电影史上两个最重要的中国人形象,折射的是当时美国主导社会势力对华人移民的基本态度。进入三十年代后期,尤其是在中日进入战争状态以后,美国曾一度视中国为自己的同盟。相应地,美国媒介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刻划也有所改善,昔日华人的恶魔形象现在暂时甩给了日本人。好莱坞为迎合战时需要,开始尝试拍摄以中国本土为背景的电影。

论泰国电影的美学特征(1997-2010年)

论泰国电影的美学特征(1997-2010年) 对于1997-2010年既获国内外奖又获得好票房的七部泰国商业 艺术片的美学特征研究方法以电影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分析为核心,运用人际或大众传播及后现代艺术概念,附加符号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方面理论,对既具备艺术性,又不失商业性的七部影片进行分析及探索,发现创作者与大众美学的相似点在于影片反映社会文化的“思想性”,和影片各种类型美学的“娱乐性”,而影片该结合娱乐与思想性在当代大众审美中寻求的平衡点为:运用对社会状况与爱有关的适合普遍观众情感的主题,创作出充满本土文化的故事细节。基于普遍观众一致性理解或同意的冲突,如表现家庭观念与性别问题冲突的同性恋与青春成长片《暹罗之恋》,表现政治冲突影响的传统音乐比赛传记片《最后的木琴师》,表现全球化与通讯技术冲突影响的爱情歌唱与嘲讽社会片《走佬唱情歌》等。影片通过好莱坞的情节模式,让观众猜测的好和坏的灰色主角而为了爱、自尊、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愿意冒险并不顾自己的生理与安全,随着普遍观众对宗教教义、本土文化与社会美德赞颂的共同精确度的情节进展解决冲突。开拓新大众审美现实主义戏剧化的导演叙事风格适当混合叙事类型,如用让观众自感的现实画面讲述少年沉重成长经历的恐怖片的《鬼宿舍》,用现实戏剧冲突明显讲述神话传说爱情片的《鬼妻》或讲述黑帮传纪片的《喋血青春》等。在顺序并插入过去的时空,影片通过日常生活的物体,插入民俗的信仰、虚构与情感的特征符号,表现含义、预兆及气氛。影片运用后现代艺术概念的色情与暴力为故事的内在机制,

推动故事的发展与解放观众的潜意识,及运用怀旧的环境造型让观众能享受到回忆中过去与现实文化结合的美好,如主角经常从美好的现代广播剧想象泰国六十年代古典电视剧的《午夜之爱》等。这七部影片都以不同的形式和本土文化浓厚的内容表现出商业与艺术的成功结合,并代表泰国电影走入国际视野,因为它们的创作都是来源于当地人民在某种环境下的生活或状态,朴素与喜爱乐趣的个性,带有日常生活方式的观念与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的印记,于是其电影美学都深刻反映了泰国民族文化的特征,所以观看各个国家的电影就等于观看各个国家的独特文化。

(完整版)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

推荐三十部好莱坞经典电影

好莱坞经典电影 1.《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好莱坞经典电影) 中央6套刚刚播放的,呵呵,相信不少人关注过吧.1994年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电影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2.《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好莱坞经典电影) 长达三个多小时哦,耐心看.1993年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3..七宗罪(Se7en)(1995)(好莱坞经典电影) 虽说是惊悚片,但不是很恐怖,更多的是心灵的刺激.对人性恶的探析极为通透,深刻,不能错过. 4.《卡萨布兰卡》(好莱坞电影) Casablanca 1942年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5.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 (好莱坞经典电影)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6.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好莱坞经典电影) 奥斯卡"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 好莱坞电影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7.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好莱坞电影) 镜花水月痴人泪,蓝桥愁断离人肠 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 8.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好莱坞经典电影) 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 反映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好莱坞电影特点

新好莱坞电影: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观念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电影或迟或早地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而在这一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的变化。虽然,这一变化在今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使半个世纪以来旧的电影制片体制产生了动摇,使传统的美学观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击。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第一节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1962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合众国的总统,他是第一个主张同劳工对话并被南北方美国共同认可的总统,也是第一个主张宗教自由的天主教总统。人民充满信心和希望,向往着社会和改革的进步。然而,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标志着「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此后一系列政治谋杀出现:1965年4月,马尔科姆被刺;1965年5月,罗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亲又惨遭遇难。这些造成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人心浮动。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国军事代表团进驻越南,从此拉开了这场发生在遥远的亚洲的战争序幕。1964年,美军轰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参与战争;直到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战争才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36.5万个年轻的生命被恶魔吞噬。这个数字几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金争的总和(二战:20万人;朝鲜战争:10万人),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使得曾经普遍坚信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的人们开始产生了疑问。好莱坞,这个曾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向世界电影挑战,并以《飘》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银幕的电影之都,在此期间战争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彻底遭到了破产,美国人民以他们青年人的热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对美国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样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国爆发了由20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民权示威游行。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曾起源于贩卖黑奴,共和国的历史则起源于黑奴的解放o。虽然,曾于1954年又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令」,但仍旧发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学生遇难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个美国黑人考入大学,但市长和校长却站在门口阻拦他们入学,当时的肯尼迪总统下令,调动了3000联邦军护送这三个人入学。1963年,由上而下的艰难的社会变革,结果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 1965年,洛杉矾黑人住宅区暴动,面这一惨状空前的事件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体——电视的形式得到了及时的转播,激起人民意识的觉醒,甚至待中间立场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边。1967年,民权运动升级,黑人要求「种族隔离」,提出将路西安娜州变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带头火烧兵役证,以示对越战的抗议。15万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_齐瑾

收稿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齐瑾,女,勃海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英语教学。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齐 瑾 (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121000) 摘 要:电影是现代文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银幕形象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电影中所强烈透露出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方面这种价值观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另外一方面这种追求里面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反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使命感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09)01-0022-02 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来说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只是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好莱坞上。下面我们就谈谈好莱坞式的美国电影塑造的各种英雄形象。 一、追求自由是英雄的理想 在美国电影中银幕上英雄都是孤独的:他们傲立独行,伸张正义,化解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孤独的身影。《蜘蛛侠》的出现抓住了全球人们内心中最深层的渴望———渴望一旦有灾难时,英雄就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这是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也是世界上多数人心中的英雄渴望。《空军一号》是一部意义重大的影片,比总统更像总统的麦克·马歇尔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再一次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作了一次应证,而这个思想的基础就是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身为总统,麦克·马歇尔在面临属下及家人性命受到胁迫,国际和平受到威胁,美国的大国形象受到极大考验的三重困境时,只身在一架飞机上成功地解决掉了一帮恐怖主义军人,挽救了国家和自己的幸福。这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作品少有的十全十美的形象,作为一国之主和一家之主,他拥有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幸福,完美得让人无法企盼。从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同时也希望在政治上 与现实中将这种自由的梦想和谐统一起来。 二、领导更需要英雄 基辛格曾经这样说过:“美国人特别欣赏那种一马当先带领车队的牛仔,那种单枪匹马进入村庄或城镇的牛仔。他可能甚至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因为他进去不是为了交火的”。基辛格博士的话将美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推崇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发挥。好莱坞电影不光见证了美国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又延续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梦想史,所有的影片无不看到“拯救”的主题。也正是这样一个具备了世界终极关怀和人文教化的英雄,让美国电影经久不衰。《飞越疯人院》塑造的是一个反常规的银幕英雄,没有激烈的火药与生死搏斗,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的生活英雄。导演把作为正常人的墨菲放入医院这个特殊地,即一个病态的环境中去。墨菲在这个环境中陪大家打篮球、看电视,最后鼓励病人参与民主投票,这是墨菲在引导病人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斗争,而不是单纯的尔虞我诈。墨菲得到了病人的支持和厚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威胁了代表病态势力的护士长的权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代表黑白两个世界的领导争斗。墨菲在最后被护士长陷害致白痴,跟随墨菲的酋长不忍心让病人看到他们心中的英雄被毁灭,为了维护英雄的尊严和形象帮他结束了生命。这是美国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和个人空间的表现。影片的英雄价值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一个真正的深入民心的领导式人物的言传身教影响、唤醒周边的人,引导他们为自由民主而战的独立意识和信念。 三、英雄需要勇气 英雄的勇气来自恢弘的厮杀场面,而是以良知去做崇 · 22·  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 安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 Y Vol .11 No .1Feb .2009

美国好莱坞电影排行榜

好莱坞电影票房排行榜 (截止2007年)名次电影名出品年份北美总票房全球总票房 01 泰坦尼克号1997 $600,788,188 $1,845,034,188 02 魔戒3:王者归来2003 $377,027,325 $1,118,888,979 03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2006 $423,315,812 $1,066,200,651 0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 $317,575,550 $976,475,550 05 魔戒2:双塔奇谋2002 $341,786,758 $926,287,400 06 星战前传:魅影危机1999 $431,088,301 $924,317,558 07 怪物史莱克2 2004 $441,226,247 $920,665,658 08 侏罗纪公园1993 $357,067,947 $914,691,118 09 加勒比海盗3 2007 $296,454,390 $905,354,390 10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5 $290,013,036 $892,213,036 11 蜘蛛侠3 2007 $333,790,022 $882,602,779 12 哈利•波特2:消失的密室2002 $261,988,482 $876,688,482 13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2001 $314,776,170 $871,368,364 14 海底总动员2003 $339,714,978 $864,625,978 15 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2005 $380,270,577 $849,997,605 16 蜘蛛侠2002 $403,706,375 $821,708,551 17 独立日1996 $306,169,268 $816,969,268 18 外星人E.T. 2002 $435,110,554 $792,910,554

好莱坞电影100大全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勇闯夺命岛(石破天惊)动作片颠峰作品!演员表演出色。 刀锋战士(1、2):新式吸血鬼动作片,非常另类和华丽。 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呵呵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觉得比西部片还经典。 复仇:也是罗马尼亚的老电影,这部影片的枪战让人百看不厌。 三步杀人曲系列:干净利落的墨西哥风格枪战电影。 ) 第一滴血(1):有内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龙为数不多的好片。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夺宝奇兵-------------------这个更多的是冒险~不用说了~经典的一塌~ 第一滴血系列---------------导演特德.科特切夫不但将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逼人,也将小人物打倒建制恶势力的内蕴拍得太快人心.. 虎胆龙威系列---------------又是老一代经典动作电影~~永远忘记不了那个浑身是胆满身带伤的硬汉。 极限特工系列---------------这是一部"范·迪塞尔影片"... 非常人贩系列---------------弗兰克·马丁是个专门为黑道人物送包裹的“地下送货员”这次他发现包裹里面竟然是一个东方女子,他决定帮这个女孩逃生。 X战警系列------------------X战警1是为了被大众接纳而战,X战警2是为了生命而战,而X 战警3则是为了全球的变种人而战...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好莱坞电影分类特征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人物形象构成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

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组图)

第1页:米高梅影业:5头狮子演过 随着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中国观众也开始熟悉好莱坞的几大电影公司,熟悉出现在片头的电影公司的标识,比如,梦工厂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米高梅的雄狮,华纳兄弟标有WB字样的盾牌等。但你知道隐藏在这些标识背后的故事吗?梦工厂影业公司标识中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到底是谁?派拉蒙影业公司标识中的那座雄山原型究竟位于何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标识中手持火炬的女人又是何方神圣? 米高梅影业:5头狮子演过雄狮利奥 米高梅影业 1924年,电影公司宣传人员霍华德-迪斯为塞缪尔-高德温的高德温影业公司设计了“雄狮利奥”标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队——雄狮队。几年之后,高德温影业公司与米特罗影业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业公司合并,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狮利奥这个标识。 自此之后,共有5头狮子扮演“利奥”这个角色:最初的狮子名叫“斯拉特斯”,“统领”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无声影片;第2头狮子名叫“杰基”,是米高梅“雄狮军团”中第一个被观众听到怒吼声的成员。由于仍处在默片时代,当雄狮利奥的标识在大银幕上出现时,相关人员会用留声机播放杰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杰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头狮子;第3头狮子名叫“坦纳”,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当时杰基仍然出现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头狮子没有名字,鬃毛非常浓密,但被使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第5头狮子就是自1957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利奥。 米高梅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终审稿)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 征之比较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2017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

2017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 1. Citizen Kane·1941 大国民;公民凯恩 2. Casanblanca·1943 北非谍影 3. The Godfather·1972 教父第一集 4. Gone with the Wind·1939 乱世佳人;飘 5. Lawrence of Arabia·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 6. The wizard of Oz·1939 绿野仙踪 7. The Graduate·1967 毕业生 8. On the waterfront·1954 岸上风云;码头风云 9. Schindler′s List·1993 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名单 10. Singing in the Rain·1952 万花嬉春;雨中曲 11.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风云人物 12. Sunset Bouevard·1950 日落大道 13.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 桂河大桥;桂河桥 14. Some Like It Hot·1959 热情如火 15. Star Wars·1977 星际大战;星球大战 16. All About Eve·1950 彗星美人 17. The African Queen·1951 非洲皇后 18. Psycho·1960 惊魂记 19. Chinatown·1974 唐人街; 中国城 20.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飞跃杜鹃窝;飞越疯人院 21.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怒火之花 22. 2001: A Space Odyssay·1968 2001太空漫游 23. The Maltese Falcon·1941 枭巢喋血战 24. Raging Bull·1980 蛮牛 25. 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外星人 26. Dr. Strangelove·1964 奇爱博士 27. Bonne and Clyde·1967 我俩没有明天;雌雄大盗 28. Apocalypse Now·1979 现代启示录 2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30.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 碧血金沙 31. Annie Hall·1977 安尼·霍尔;安尼荷尔 32. 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 教父第二集 33. High Noon·1952 日正当中;龙城歼霸战 34. 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 梅岗城故事 35. 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一夜风流 36. Midnight Cowboy·1969 午夜牛郎 37.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 黄金时代 38. Double Indemnity·1944 双重保险 39. Doctor Zhivago·1965 日瓦格医生

好莱坞电影分类

《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以200多部美国经典影片为例,解析好莱坞的11种重要电影类型,帮助你认识电影故事中的构思和设计,以改善你解密与鉴赏好莱坞畅销电影的水平。节奏快、激动人心、充满魁力且简单易懂,这些特质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好莱坞电影畅销全球的原因所在。但《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探讨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国电影另一个重要特征:电影类型。美国电影的制作及国际发行从来不是以单一的娱乐产品形态进行的。相反,每一部电影都属于一种故事类型,即一个微型电影传统,带有其独特的象征、情节规则、价值观和扮演定型角色的著名影星。此外,对于每一种电影类型,各国观众经过多年的观影实践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 本书作者张晓凌和詹姆斯·季南(James Keenan)夫妇于上世纪50年代分别出生于中国重庆和加拿大魁北克。张晓凌曾作为知青下乡务农,后来从南京大学去加拿大留学。1980年至?986年,她先后获得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硕士和蒙特利尔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她在属于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的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十五年,是加广中文节目主持人之一(“凌云”)。她发表的其他作品包括法语小说《一个革命者的女儿》、中文自传体小说《枫土情》和有关日本文化的译作《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等。 詹姆斯持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学学士和该大学法律系法学士文凭。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奉献大量时间帮助加拿大人更好了解亚

洲,特别呈中国。在8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世界大学服务组织的项目官员到北京工作,曾经面试了去加拿大培训的几百位中国管理人员。在9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商业出版主任,撰写了有关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国际发行的三本详细指南,由加拿大通信集团(Canada Communcation Group)出版发行。此后,他在进行私人股市咨询的同时,通过与妻子张晓凌合办的公司帮助向亚洲推销加拿大和欧洲电影。 两位作者目前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张晓凌从2007年开始定期回中国讲学,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做过多次影视主题的系列讲座。 目录 上册

比较新旧好莱坞电影

新旧好莱坞电影比较 21世纪以来电影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期,各种大片精彩纷呈。在电影界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好莱坞了。“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经典好莱坞发展到新好莱坞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两者之间的比较先从经典好莱坞开始。 (一)、旧(经典)好莱坞的特点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2.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3.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 (二)、新好莱坞的特点 1.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旧好莱坞电影由于受制片厂制度和政治的影响,因而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而新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 2.从影片表现手法上看,新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

好莱坞经典之爱情电影篇

好莱坞经典之爱情电影篇 所谓的经典,就是当你第N遍看它时,心情仍然如初见面般难以平静...就是哪怕只是剧中一句简单的台词,你也要反复玩味才肯放手...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有人提到它的名字,你都会拉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下面这些影片,有哪些是你看过的呢?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豆瓣评分9.2)剧情简介: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农场塔拉庄园的千金斯嘉丽(费雯·丽Vivien Leigh 饰)爱上了另一个农场主的儿子艾希礼(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 饰),遭到了拒绝,为了报复,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艾希礼妻子梅兰(奥利维娅·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 饰)的弟弟查尔斯。战争期间,斯嘉丽成为寡妇,失去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再是当初的千金小姐;战争结束后,她又两度为人妻,嫁给了爱她多年的投机商人瑞德(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 饰)。然而,纵使经历了生活的艰苦,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感情仍然没有改变。艾希礼妻子梅兰的去世,给了斯嘉丽一个机会,一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瑞德,一边是心心念念多年的艾希礼?斯嘉丽会给自己怎样一个不 一样的明天?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罗马假日》

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 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奥黛丽·赫本也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豆瓣评分8.9)剧情简介:欧洲某国的安妮公主(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饰)到访罗马,国务烦身,但她又厌倦繁文缛节。一天晚上,身心俱疲的她偷偷来到民间欣赏夜景,巧遇报社记者乔(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 饰)。二人把手同游,相当快乐。公主更是到乔的家中作客并在那过夜。不料乔无意中发现了公主的真实身份,他决定炮制一个独家新闻,于是乔和朋友、摄影师欧文(埃迪·艾伯特Eddie Albert 饰)一起带公主同游罗马,并且偷拍了公主的很多生活照。然而,在接下来与公主的相处中,乔不知不觉恋上了公主。为了保护公主的形象,乔只能忍痛抛弃功成名就的良机,将照片送予了公主。安妮公主在经历了罗马一日假期后,反而体验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毅然返回了大使馆,为了本身的责任而果断抛弃了爱情。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人鬼情未了》由杰瑞·扎克执导,布鲁斯·乔伊·罗宾担任编剧,帕特里克·斯威兹、黛咪·摩尔、乌比·戈德堡和托尼·戈德温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0年7月13日在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2)剧情简介:年轻的银行职员萨姆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1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派拉蒙 https://www.360docs.net/doc/81283357.html,2008-05-06 14:58:55来源:爱词霸资讯官网 作为电影业的老牌巨头,派拉蒙以群星环绕雪山的标志为人所熟知,事实上,用高山来比喻派拉蒙在电影业的地位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创立的最初三十年,这家公司以众多的明星,高质量的影片和遍布全美的连锁影院,一直坐在好莱坞霸主的宝座上。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派拉蒙的实权人物更迭速度很快,不过这没有影响公司的影片品质,无论是罗伯特·埃文斯,还是巴里·迪勒,雪莉·兰辛主政,这家公司总能制作出《教父》、《周末夜狂热》、《夺宝奇兵》和《阿甘正传》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1993年,娱乐业巨擎维亚康姆公司和前派拉蒙首席执行官巴里·迪勒为得到派拉蒙展开激烈竞争,最终,维亚康姆以100亿美元的出价赢得了这场战役,这也证明了派拉蒙的巨大价值,而在2005年合并了梦工厂之后,派拉蒙解决了公司在影片开发上已经陷于疲软境地的问题,2007年,发行了《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这些超级卖座片的派拉蒙一举成为好莱坞票房收入最高的大公司。 目前,在各大巨头中,派拉蒙是唯一仍据守好莱坞的(地理意义上的好莱坞)。派拉蒙是1927年落户好莱坞的,而早在1930年,华纳兄弟就从好莱坞搬到了伯班克;而雷电华在1957年宣布倒闭,哥伦比亚1973年也离开了好莱坞,追随华纳兄弟跑到伯班克,1989年再次搬家,把总部设在了卡弗市;卓别林和大卫·格里菲斯创立的联艺则成了华纳兄弟的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和录音棚。派拉蒙简史: 1、1912—1948 巨头中的巨头 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建于1912年5月,比环球电影公司还要早上一个月,在好莱坞八大公司中资格最老。创建之初,派拉蒙就拥有大量的电影院,同时兼营制片业务。派拉蒙的两位创始人阿道夫·楚科尔和杰西·拉斯基都是目光远大的杰出人物,他们最早认识到明星的威力,早期电影明星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斯旺森和鲁道夫·瓦伦蒂诺都是他们的签约演员。 出生于匈牙利的阿道夫·楚科尔是靠经营杂耍剧场起家的,而在他进入电影业之后,便下决心改变电影只拍给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移民看的惯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名演员公司制作的电影便成功地吸引了中产阶级观众,而在名演员公司和杰西拉斯基的公司合并到新成立的派拉蒙公司之后,他凭借强硬的手腕得到了公司的管理权,从而能够大施拳脚。 三十年代初,派拉蒙的扩张非常迅速,但随着大萧条的来临,这家巨大的电影公司几乎陷入到破产的窘境,银行团接手了公司,而创业元老阿道夫·楚科尔只能靠边站了。不过,到了1935年,阿道夫·楚科尔卷土重来,帮助公司从破产边缘脱身。 整个三十年代,派拉蒙都是众星云集,签约明星有梅·韦斯特、玛琳·黛德丽、马克斯兄弟、宾·克劳斯比、加里·库珀和克劳黛·考尔白,出品的影片包括获得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翼》、喜剧片《鸭汤》、《她委屈了他》和《我不是天使》。 派拉蒙因为过于强大,所以在二十年代就被政府的反垄断部门盯上,到了1948年,联邦最高法院颁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派拉蒙不得已出售了一批电影院,这家老牌公司因此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五十年代电影观众大量流失,派拉蒙又开始削减电影制作的数量。 2、1949—1992 从落伍到东山再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