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本文中我将继《当代艺术研究》课程中对于当代艺术中的当代绘画艺术和实践的例子所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

真正的自我是自主,自由的个体。

自我应该是完整、稳定、独一无二的,并能独立行动,具有富有意义的意向和连贯统一的内心。

这段话,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后就被抄写下来贴在我的床边,每天我睁开眼睛时就能够看到,能够使我不断坚持执着的去做我自己,而不被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

通过了解许多当代的艺术家,使我从实际的例子中真正的去了解我的意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我。

在西方绘画史上,伦勃朗是欧洲 17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 600 多幅油画, 300 多幅蚀版画和 2019 多幅素描,几乎画了 100 多幅自画像,有他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他对着镜子中描绘自己时的一笔一划间,无疑,是对自己的解读。

梵高一生都在坚强的保留自我的艺术方式,留给世人的不光是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和自我的信念,这种在精神层面顽强的保持自己风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80 年代‐90 年代在纽约举办过大量关于身份的展览,其中1989 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大地魔术师。

1 / 6

它被视为对 1984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轰动一时的展览20 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

种族与现代的联系的回应,并且是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

对于世界,这是第一次西方与非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对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有中国艺术家和策展人参与的世界性展览。

回顾大地魔术师。

这是一次另类的现代艺术大展,是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现代艺术好汉们的展览,并非只有人们所熟悉的现代西方艺术。

当然包括欧美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们,此外还有来自北美的印地安人和纽约的另类或边缘性艺术家,当然这是此展览的特色之一,还有不少展出的艺术家们,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也是艺术家。

其中三分之一是西方著名艺术家,三分之二则来自非西方,人们对他们都相当陌生,大都在其本土上生活与创作,或从事其他职业,他们在封闭或半开放的社会资讯里,大都不受外界(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文艺潮流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本土艺术风格和特色,且从艺术家们的各别身份,就能了解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及人生哲理与态度的差异,从中就能理会他们别致的视觉造型语言,在人类本能里展现,并没有什么前卫、现代或新潮的问题困扰,诉求于个人的敏锐度和感性,比起各种迷惑人的名词来得更实在更真实。

这些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们都带着各自的文化、传统、

---------------------------------------------------------------最新资料推荐------------------------------------------------------ 生活状态及地理环境,当然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的背景下,造就出各种别开生面的视觉造型语言风貌。

例如材质上都是就地取材,例如来自寒带北极圈的爱斯基摩艺术家和热带气候的非洲艺术家,就有相当大的区别,北极圈的以海象牙为主,非洲大都是木头。

在造型上,寒带的深思、精简并带神秘性,热带的直接、开朗并纯化,共同点都是以身旁生活景观及传奇故事为题材,都是一种文化真实的展现。

艺术的表达并不因生活环境、文化传承、时空背景、材质异同而有所优劣之别,只要是出自真实与本能的作品,艺术都将是等值功效,都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资产。

在这个大地上的魔术师展览中,尚有一种难得的理念、一股自由的气息,人类似乎很久没听到这么多元、这么真实、这么深沉、这么微妙的声音,看到这么异乎寻常的色彩及形式,这么丰富的隐喻和这么巧思造化的想象力,真是难以想象。

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各式各样大型展览中就可看出:

双年展、文献展或主题展(例如大地上的魔术师)都是别出心裁,邀请非西方艺术家们的参与,这意味着什么呢?未来可能把非西方的艺术,纳入西方当代艺术版图,品尝一下异国情调,如此,将丰富西方人文艺术并解决资本主义下的文化窘态。

从这个大地上的魔术师展览的启示中,这是可以期待的。

3 / 6

这个让人另眼相看的展览,给人们的期望很高,从展出主题就引起前所未有的好奇感,这是首次以非西方艺术为主体的大展,却不知魔术师这个名词的意图是什么。

或许是隐喻艺术至高无上的想象,化腐朽为神奇,更妙的是能无中生有。

那么你还相信艺术家能耍技巧无中生有吗?当然更无法想象,大部分西方艺术家们在接受访问时,都不承认自己是魔术师,连艺评家们都不赞成。

然而魔术师到底是指谁?当然非西方的创作者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更因艺术市场根本不存在,自负为艺术家的并不多,依工作更确切的称呼,有公务员、教师、巫师、神的媒介等等,他们并不自负为艺术家。

当然在博伊于斯时代的眼光中,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具有创作力的人都是艺术家,这绝对是正确的。

我也很想在多年以后可以成为一名中国的女性艺术家,那目前就先从艺术工作者做起吧。

2019 年 6 月 29 日,一次课程实验中我创作了名为《没有绝对》的视觉实验作品,作品的简介是这样描述的通过课程实验,此次作品展示,我将通过行为艺术的展现为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表演者和道具展现在空间中(风的记忆)产生的偶发性动作所留下的痕迹,表现由涟漪到荷叶直至淹没整个舞台的过程。

作品时间为 3 分 03 秒,将分为 3 个篇章,关键词涟漪痕

---------------------------------------------------------------最新资料推荐------------------------------------------------------ 迹淹没行为艺术。

音乐选取的是爱尔兰风笛版的 NeverAnAbsolution(电影《泰坦尼克号》配乐)。

风的记忆是韩立勋先生在天马乡村俱乐部创作设计的一个户外异形舞台,设计的构思来自于风飞过时定格一页纸的曲线,实验过程中需要颠覆风的记忆,逆向思维的误读,并且研究舞台上的物质和影像的视觉关系。

我把此次实验当作是一个当代艺术来创作,描述一个诗意的故事:

风轻轻吻了湖面有了涟漪涟漪眷恋着荷叶。

荷叶愿随波逐流却无法摆脱生命的连接荷叶义无反顾却不知涟漪已跟随风的脚步越走越远莫怪涟漪无情只因风处处留情故事很简单,我在空间的安排上,让一名身着蓝色服装的舞者(涟漪)通过肢体语言在舞台上运用不同的道具尽可能的去表现故事中的诗意情感,最后用一块巨大的布从台口开始把舞台慢慢淹没,瞬间造成湖水涌上来的感觉,在风的作用下体验偶发性的惊艳。

当然,那个舞者就是我,我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重要的也并不是舞蹈技巧是否高超,而是当时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配乐的使用我认为和我所要表达的主题十分的贴切,在淡淡的风笛声中包含着那一丝的忧伤和无奈。

(以下图片为视频截图)此作品献给 25 岁时的我如果将来有

5 / 6

机会的话,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够和更多的人们见面,虽然还有些许

不成熟,依然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艺术带给心灵的感动。

童玥

2019 级舞台设计专业MFA 2019‐12‐10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出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 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当代社会由于交流与移民的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世界各国漫游,如著名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都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家长期居住和从事艺术创作。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形成一种西方艺术也处于领导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亚洲、非洲、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今天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包括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和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已逐渐分化和发展成为以大陆为基地的艺术家和居住在海外的艺术家,长期以来一部分海外中国艺术家已融入西方主流艺术的大军,他们无论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主题上都出于西方主流的话语范畴,唯一保留的只是作为早期文化背景上中国的身份。如蔡国强、谷文达、徐冰和黄永砅等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关注对文化冲突和权力的思考,特别有关文化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发达,中国的大陆艺术家也分化成传统中国画型,学院架上油画型和新媒体和材料型(行为、观念、装置、多媒体等)等各种艺术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越来越多元化。从艺术生态和社会赞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艺术的展示方式、渠道、策划方式,赞助来源的多样化使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态。海外中国艺术家由于所处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因此,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和思考更加广泛、深入的艺术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历史和文化权利斗争的主题与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更大的国际性。 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一要强调中国的当代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与交融的时代性之间。因此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问题与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当代中国同时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价值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民族与地域问题、生存与权利问题等。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的

当代艺术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

当代艺术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方面逐渐得到满足,继而,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很多家长不惜将重金投资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学校、幼儿园、少年宫、琴行、画室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培训项目从音乐类的钢琴、声乐、舞蹈到美术类的素描、书法等不胜枚举。在“钢琴热”“书法热”的影响下,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热潮。 每年的7、8月份,各大城市相继拉开各类艺术水平考试的序幕。据统计,全国参加艺术考级的人数已近百万,就在温州这样一个三线城市,其中一个考点每年暑假参加音乐、美术类考试的学生的人数就已突破了2万,而且还保持着每年持续上升的势头。而中小学生成了各类考试的“领军人物”。 艺术考级的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考级的意义就在于:①检测孩子们学习艺术所能达到的水平;②通过非正式授课老师的指导点评,使孩子们的艺术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③让孩子们体验、适应考场气氛,从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④取得全国艺术考级的证书,使孩子们感到学有所成,是对其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其他方面学习的自信;⑤通过考级,促使孩子们在练习过程中更加严谨,增强艺术能力,这样既提高学习质量,又能展现出更加完美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正如方教授所言“考级是件大大的好事”。然而二十余年来,艺术考级在迅猛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组织考级的单位缺乏规范性,考试过程中缺乏公正的原则。受考级利益的驱动,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培训点自成体系,各自为营,开展不同门类的考级活动,然而里面大多存在考风不正、降低标准、收费混乱、考评不正等问题。 第二,授课老师缺乏资格认证,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急于求成、缺乏责任感。就钢琴这个专业来说,老师的数量在总数上是占了大比例的。其中包括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们等。还有些专业团体效益不好,本身并不是钢琴专业,但在“钢琴热”效应的诱惑下动了心,继而临时转专业,加盟到这个疯狂的淘金行业来。这样的老师也许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长,但在琴艺上还只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笔者自己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我从上下届校友那里了解到,现在钢琴教学主要以琴行为主。专业院校的教授专家毕竟有限,而且收费较高,是大多数家庭都不能承受的,而这些专业老师为了教学质量,也会控制学生人数,挑选资质好的学生。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受到专业、正规的钢琴教学。而大部分琴行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找些音乐院校在读的或刚毕业仍在待业的学生,因为这批人待遇较低,比较服从安排,但教学能力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只是为迎合考级,迎合家长求快求高的思想而教,考什么等级就只学相关的几首曲子,其他一概不教。不注重培养扎实的弹琴基本功和音乐的内涵及表现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有优秀音乐素养的学生呢?所以只有强化师资水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一、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基本的发展状况 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在20世纪中期比较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国、油、版、雕,年、连、宣,现在就比较多样了。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近十年来,全国美术空前繁荣,美术形式也很多。比如油画、国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原有的主流品种象国画、油画、雕塑等方面,这些东西在发扬和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多新的发展,比如中国画,它的整体格局已经和近百年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了。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他们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他们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他们代表的是新的观念,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黄胄以速写进入国画,李可染是以写生进入国画。再拿油画来说,以前是“苏派”的,学习俄罗斯,现实主义的这一路为主流样式。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 像一些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它就是表现或者说是关注艺术家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的这么一种艺术;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认为当代艺术在观念上,形式上,在艺术语言上与传统的包括与“现代艺术”有所区别。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的话,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一般来说,从时间上来讲,做美术史的人就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划到当代艺术当中,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有些还坚持了传统的样式、坚持了传统的风格,而且继续关注着传统艺术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宗教、神话题材、写实的肖像、静物等,人们一般不把这些划到当代艺术当中。 拿绘画来说,我们提到当代艺术一般要提到装置艺术、行为、新媒体艺术,但是有些绘画也有很强的当代性,比如像刘晓东的绘画,徐唯辛最近的绘画,徐唯辛在绘画技巧上是写实的,但他前一阶段创作了70年代中国众生相,画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不同位置的人物肖像,从普通百姓到领袖人物,他的观念已经很前沿了。再比如大家很关注的画家张晓刚、刘晓东,特别是刘晓东,他是学院的教授,他也一直从事写实的绘画,但是他关注的问题,比如关注当前社会民生底层状态,包括三峡移民,包括社会底层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非常当代的。 目前刚刚开始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一般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影视和图象来创作的作品。在国际上,通过数字化的图象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品已经比装置和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加前卫和当代一些。就拿行为艺术来说,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什么地方,在笼子里待多少天,牛肚子里待多少天,半年时间不和别人说话等等,这种样式虽然不能说已经落伍,但是至少它在60年代已经在国外出现了,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前卫艺术就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它一旦失去了这种针对性,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前卫性。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就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观念性,所谓的当代性就是你关注当代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宗教冲突问题等等,这是当前全人类都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 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

对现代派艺术的思考

对现代派艺术的思考 改革开放使西方的商品、文化、艺术一起走进中国,西方现代派美术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看待是个现实问题,单方面推崇或批判都是错误的,要一分为二地来品评。了解其本质才能走出我国现代艺术之路。 标签: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表达;探索;孤立;片面;提取;意象;思想;变革;一分为二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派艺术经常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现代派的理解是人们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审美观念。这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大众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现代派艺术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艺术运动,这场艺术运动波及影响艺术的多个方面,如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方面。从欧洲逐步波及整个世界,今天许多艺术家们在这个方面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们一些年轻的美術学生还去追求一些现代派落后的一面,也可能是我国美术界对现代派的接受的时间较晚。我们接受现代派艺术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间,与我们对其理解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片面有关。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评价各不相同。“文革”前我国美术界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从保守走向开放,主要是西方的商品、文化、艺术一起走进中国,禁区彻底被打破。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变成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以至于效仿。如何理解、评价和借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一味的推崇,还是一味的批判都是错误的。只有对其正确的评价,我们才不会走弯路。 单从美术方面去理解。看待现代派的一些现象,一些分析,一些评判,能带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西方传统艺术要求完美写实主义,无论在色彩、光影还是在主题性等方面都要求绝对完美,到了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受到科技发展的提示,重视绘画的“光”与“色”的追求。从莫奈的《草垛》,乔治修拉的《大碗鸟的星期日下午》能看到他们致力于对光和色在绘画中的表现。从这方面来说画家们开始了在传统绘画中的新的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引起了一场风波。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才给予肯定。这就是现代派产生的苗头。 西方美术进入现代派应拿后印象主义作为转折点。后印象主义是反印象主义的。印象主义绘画是以光和色来“客观”地分析性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主义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地、分析性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美术的真正开端。其原因是从单方面思考。艺术家们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但新思路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他打开了新的艺术大门。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诸多重要的文明。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思想、美学精神及艺术形式。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文字语言、哲学思想、艺术符号、民族情结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当代观念艺术而言,当“拿来主义”成为其转化创作的一种方式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正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用与转换。 当代艺术家在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资源时,往往有着个人的原则与喜好,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当代艺术精神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创作:有艺术家借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有的则对传统的发明创造或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当代艺术的重述;亦有艺术家选择传统的哲学思想或文化典故予以当代观念的表达,在此类作品中,艺术内容与思想的呈现方式不再直接,而是常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水墨和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借用从而转换成新的观念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艺术家谷文达通过借用传统水墨媒介及文字创作了以伪文字和错文字为基础的水墨画,以及借助水墨行为艺术和水墨装置艺术形成观念水墨艺术。谷文达在他的水墨作品中,对中国文字进行拆分与错写,其早期作品《畅神》便是通过把汉字形象进行拆分,以直观的形态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在谷文达的此类作品中,他通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现对传统水墨画的改造,作品中的文字已不是交流体系中的符号,而成为一种对文字形象借用后的抽象作品。在谷文达的另一代表作品《图腾与禁忌》中,作品内容组成运用了诸多美术字、漏字、错别字,从中不难看出其对汉字调侃与批判的意味。在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创作中,也可明显地看到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转换,徐冰在其代表装置作品《天书》以及《新英文书法》水墨系列作品中,以中国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作为艺术表达语言。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必然与世界艺术发生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符号。目前,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机遇反映在官方的认可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而西方话语权和政治象征符号的过度使用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必须面对的挑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失误,另一方面是唯市场论现象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发展的规律中探寻原因,继承和发展乃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符号;艺术话语权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不同的学者对当代艺术的定义有不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当代艺术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以中国发展进程看,我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到今天的艺术,都是“当代形态下的艺术”或者“当下时代的艺术”。“从狭义看,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注重艺术语言形式,包括观念艺术和艺术主题探索的部分艺术现象”[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星星美展”算起已经有30多年了,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在艺术生产阶段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反映在艺术消费阶段的艺术欣赏者、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层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阶段,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西方艺术形态如潮水般的涌入,一部分不满足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学院派艺术的艺术家找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在摆脱绘画叙事性上找到了个人艺术存在的价值。“星星画派”和85中国现代艺术展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人绘画实验的舞台。当然我们今天在谈到他们时或多或少会定性他们当时的艺术语言和观念主要是以西方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为模板的模仿和参照,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存在为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喜忧参半埋下了伏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受到艺术批评家的关注、讨论和评价。之所以当代艺术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积极介入生活,获得了市场强烈反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价”神话,塑造了一批“千万俱乐部”成员,得到了艺术批评界和大众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无条件的紧跟西方流行样式,将日常生活等同于艺术,将艺术与历史、人文价值的联系切断,表现自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高岭 2009年7月6日—8月9日我在去年底《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①]一文中,首次对近一年来国内艺术界一些学者在访谈或着述中每每提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和内容上的特征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为此,我在该文中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和一种艺术实践,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来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境,指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内容特征,不能不首先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语境,任何艺术批评不能脱离艺术实践的历史语境,任何价值观的梳理不能不面对既有的事实实践。在最近完成的为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图录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论文中[②],我又具体从话语叙事方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抽象观念风格的形式主义叙事手法,都是艺术家主体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上建构自己与现实生存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努力。我特别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强调:“对艺术叙事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与这种工作在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

被使用的方式是存在着重要区别的,因为一旦我们从包括艺术叙事在内的艺术象征形式进入到它的社会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面临它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被用于建立特定价值观和规范化的社会共识的复杂性。”[③] 现在,我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在进入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实和理论困惑与争议,做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以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描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全貌,从而表明任何学术命题的提出决非主观愿望和情绪所能左右,必须首先明确该命题的逻辑自恰性。 价值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正像上面提到的,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单一的艺术象征形式,即单一的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未上升到思想观念和原则规范的层面。因此,价值观总是在具体社会这样的背景和语境的运用中形成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是如何被带入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的呢? 一.现实背景分析 这首先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经济体有关。最近据预测,中国的经济今年年底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本文中我将继《当代艺术研究》课程中对于当代艺术中的当代绘画艺术和实践的例子所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 真正的自我是自主,自由的个体。 自我应该是完整、稳定、独一无二的,并能独立行动,具有富有意义的意向和连贯统一的内心。 这段话,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后就被抄写下来贴在我的床边,每天我睁开眼睛时就能够看到,能够使我不断坚持执着的去做我自己,而不被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 通过了解许多当代的艺术家,使我从实际的例子中真正的去了解我的意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我。 在西方绘画史上,伦勃朗是欧洲 17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 600 多幅油画, 300 多幅蚀版画和 2019 多幅素描,几乎画了 100 多幅自画像,有他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他对着镜子中描绘自己时的一笔一划间,无疑,是对自己的解读。 梵高一生都在坚强的保留自我的艺术方式,留给世人的不光是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和自我的信念,这种在精神层面顽强的保持自己风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80 年代‐90 年代在纽约举办过大量关于身份的展览,其中1989 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大地魔术师。 1 / 6

它被视为对 1984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轰动一时的展览20 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 种族与现代的联系的回应,并且是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 对于世界,这是第一次西方与非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对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有中国艺术家和策展人参与的世界性展览。 回顾大地魔术师。 这是一次另类的现代艺术大展,是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现代艺术好汉们的展览,并非只有人们所熟悉的现代西方艺术。 当然包括欧美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们,此外还有来自北美的印地安人和纽约的另类或边缘性艺术家,当然这是此展览的特色之一,还有不少展出的艺术家们,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也是艺术家。 其中三分之一是西方著名艺术家,三分之二则来自非西方,人们对他们都相当陌生,大都在其本土上生活与创作,或从事其他职业,他们在封闭或半开放的社会资讯里,大都不受外界(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文艺潮流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本土艺术风格和特色,且从艺术家们的各别身份,就能了解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及人生哲理与态度的差异,从中就能理会他们别致的视觉造型语言,在人类本能里展现,并没有什么前卫、现代或新潮的问题困扰,诉求于个人的敏锐度和感性,比起各种迷惑人的名词来得更实在更真实。 这些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们都带着各自的文化、传统、

对现代社会艺术的认识与思考

对现代社会艺术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现代艺术是相对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些变革自然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曲折折的不平之路。 。 关键词:现代艺术创造 欣赏 认识思考 1现代艺术的出现。 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 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人类社会 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 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 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 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 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 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两次世界大战不 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 大的空白。 如果说古典艺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着自己的社会和真实,那么科技发达 的当代,若仅仅只再现生活,可以依靠机器来完成,但如何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 无线电、摩天大厦、大都市、飞机、原子弹以及战争带来的毁灭与恐慌、城市的 残害、人性的崩塌……人们的心中缺乏信仰,变得麻木。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 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 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2。现代 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 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 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1引自:《奥林匹斯山之巅:破译古希腊神话故事》(美)波特曼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2 2引自《演讲与论文集——学术前沿》(德)海德格尔著三联书店出版2005.10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上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这门课,我认识了解了许多现当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所要代表的当代的一些深层涵义!~~受益匪浅,现在我来谈谈我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感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类走向全球化的更加开放的世纪。当然,首先是经济全球化。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济是基础,文化艺术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将不可阻挡地到来。世界要走向中国,中国也要走向世界。经济如此,文化艺术也必定如此。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挡是挡不住的,躲也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迎上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都有坚实的基本功。这些画家都在名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长期的写实主义训练,他们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上乘的,正因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连写实的人像都画不象,又如何去创造人性更深刻的内涵呢?人们以为画一些歪扭的样子就是现代艺术,实在是莫大的误解。果真如此,那恐怕只是精神病人的涂鸦而已。正如不是游泳高手就去弄潮,几个浪头就会令之没顶的。 弄潮儿永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你独立潮头,好;他在潮头上翻腾,也好;两个人乃至更多人共舞潮头,都是好嘛!各个流派百花齐放,新的流派不断涌现,才是艺术的春天。我可以不同意您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但是我尊重您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应有的胸怀和品格。各个流派互相借鉴,砥砺切磋,是艺术繁荣的康庄大道。我想这也是这次巡回展的重要意义。 弄潮儿既敢于逆潮也善于顺潮,才有起伏跌宕的壮观。艺术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艺术家们具有最敏锐最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力,总是最早感受社会的弊病,而人类认识正是首先从感性开始的。没有社会批判,人类认识如何提高,人类社会如何不断前进!这是艺术家可贵的前卫与可爱的真诚,应该受到赞扬和支持。然而,一个艺术家只是社会批判,一辈子社会批判,仅从心理学上讲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变态的。艺术家的责任和高超本领还在于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从而鼓励人们奋斗的方向,指明人类光明的未来。人没有奋斗的理想,就失去生存的价值;人类没有光明的未来,就会落入邪教"世界末日"的陷阱。把社会批判与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应四川茂鑫红色文化书书院应聘之语,邀与我们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谈论中国当代绘画与当代艺术走向。若论作者资格,与其资深老画家和艺术界各位学者,那必是不够格的。其一,文化知识底蕴不够。其二,对于本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没有过多的研习。因此,凡绘画史论之言只能听他人,不能自叙。今厚脸论侃,不觉不能服及读者,然言语自由,写作无罪,仍见笑与大家。 观今中国画的发展,如果单从绘画史论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莫过于太繁琐,显然一大堆陈芝麻之事件,大家几乎都知晓。然而走进今天的传统绘画界来看,不免难发现,传统绘画在大时代下在衍变,已成为当今绘画史上一大焦点。作为一个从旁观到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应当是要辩上几句的,为此,观者若有异议,我自是无法共鸣。 众所周知,国画发展至今,已逐渐进入变革的过渡时期。自中国本体绘画与西方绘画碰撞、摩擦、与融合之际。“变”则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所谓的“东西阴阳”之分,早已成为20世纪初期话题。而这一批改革画家徐悲鸿、陈师曾、林风眠、高剑父等都已成改革画家里开创性画家之一,为中国美术史画上了重要的一笔。然而在当下,中国画的过渡,作为一名当代的国画本科艺术生,面对艺术大千世界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疑问与观点。比如说:其一:中国画与外来绘画的嫁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走?当然,创造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在选择画种嫁接时,是否可以移植与适合中国绘画发展或与名族文化较易融合的呢?或是取其精华,而不是”拿来主义“? 西画的引进。东西绘画阴阳之说。所说的不过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区别,虽有大相庭径之处,却也能相互融合。西方注重写实、明暗、光影。而国画却着注重于写意、趣味、身临其境。不论“重形轻意”还是“重”意轻形,或是光影、透视、明暗。两者之间却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而我认为传统绘画之根本在于“道儒家哲学”因而国画写意却为首要,其次为形体。就如顾长康所说的“传神论”或白石先生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精髓,该为保留,以传后世。至于全盘抛弃之说,那便是太过之鲁莽。 东方绘画着力于写意,出自中国道家精髓,而西方绘画讲究以科学性的实用。两者之间其实是在文化上存在着“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矛盾;唯心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东西绘画融合取其重点十分重要,这就在于画者致力于东西之分。如近当代许多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等,取其西方绘画色彩、结构、素描关系等来融合当代山水画,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的面貌。 当然,日本岩画的引进。在当代中国画嫁接外来文化之中也是影响颇大的。从文化差异上来说,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与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壁画形式作为中国画传入到日本,在从日本绘画中分化出来,可想而知,岩画与中国画是大同小异。在融合之际,并没有多大的冲突与摩擦。当代许多画家在吸取日本岩画的精髓下,也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可见,东西之间的融合,本体绘画嫁接外来绘画是可以行的,在当代只不过尚未成熟,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当代国画即将走上融合成熟的正轨。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摘要]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先锋艺术“星星美展” “八五思潮”“八九艺术大展” 自从“八五新潮”至今的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中国先锋艺术的新视野,开辟了新的篇章。在这样一个思想独立、开放式的时期,很多艺术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迸发出来,无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从媒介语言上都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期间无论我们的装置、架上还是行为都有许多是“拿来主义”,都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相似性,但是我们只是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运用了大部分西方艺术的样式,而这些西方艺术样式已经在其社会中发展了百年的历史。就其发展时间跨度的不同,我们的当代艺术确实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或者说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这种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三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将西方一二百年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演绎了一遍。从“八五新潮”时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等的发生,在中国这样长期封闭、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下,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出演的现代艺术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突破性和跨越性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先锋性、前卫性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借鉴甚至重复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经验。 从“八五艺术思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被翻译到国内,各类画册书籍被解禁中国的艺术家或是当时还是美院的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这样的现代艺术,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有类似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痕迹,甚至在当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个展之后,中国很多先锋艺术家也都纷纷开始使用现成品做作品,模仿、借用、“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所谓的“拿来”,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环境下提出的。中国本土是没有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和根基的。五四时期曾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发端,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油画,庞薰琹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但这条线索随着建国,和后来的美术教育苏化和之后的文革就断掉了。因此,八五时期的艺术样式是直接在中国现代艺术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既没有完备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没有紧密的现代主义发展史,这种“嫁接”、“拿来”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面的形式、艺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在学习了一学期的当代艺术,使得我充分认识到了当代艺术的特点,由此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直接从字义上看,“当代”可理解为当下的、正在发生的,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一般来说,国外美术机构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但就像一些西方理论界更喜欢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一样,各种时间概念的说法背后都有美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判断理由。 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状态中,“反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现代主义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美术史上出现的以艺术本体语言研究为前提的各种形式主义流派和思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流行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虽然它们的主张和实践各不相同,但都否定内容对形式的约束,以精英的姿态宣布与传统表现法则的彻底决裂,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纯形式语义的“现代”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当代艺术首先就是反对这种就事论事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的终极真理,追求不断创造和反叛,崇尚个体意义的价值实现。其次,则是意欲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去。 这里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于是,西方习惯把“二战”结束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分水岭,然后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将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其后的则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当代艺术”。 从严格的意义上,西方学界则将举办于1969年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因为正是该展强调了:无论是作品、观念,还是过程、状态、信息等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从此,艺术家对现今状况所作的意识判断,成为当代艺术展开工作的基础,“当代艺术”一词正式出现。 然而,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被明确定义过。面对各种艺术现象,结论也不一致。最典型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将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将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理解为“当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