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外对比阅读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外对比阅读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外对比阅读

一、(2017·四川南充)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2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6分,每小题1分)

(1)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信: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3)孤不度德量力度:

(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

(5)其谁可而为之为:

(6)平公曰:“善。”遂用之遂:

【答案】(1)确实(2)拜访(3)推测,估计(4)因此(5)担任,做(6)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的实词解释,也是文言文题目中最简单的一部分,所有内容回归课本知识。这种题一要平时熟记课本中的注释,二要解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对于课本上的注释一定要灵活记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特殊词义一定要烂熟于心,考试时才能准确无误。对于课外的词语解释可以联系课本上该词语的解释,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不难得出答案。如(1)句中的“信然”是“确实这样”的意思,所以“信”解释为“确实”;(2)句中的“顾”是“拜访”的意思;(3)句中的“度”是“推测、估计”的意思;(4)句中的“用”意思较为特殊,课本上解释为“因此”的意思;(5)句中的“为”用在句中,是动词“担任”的意思;(6)句中的“遂”字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于是,就”的意思,表示顺接。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分)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答案】(1)(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2)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不但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如(1)句中的“比”是“自比”的意思,“许”是“赞同,同意”的意思。(2)句中的“论”是名词,意思是“话语,言论”,“仇”是“仇人”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还要把握特殊句式,这一些往往是得分点。

如(1)句要注意把省略的主语添加完整,“时人莫之许也”属于倒装句翻译时要翻译成“当时人们不承认这件事”。(2)句中的“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也是倒装句,翻译时要把“祁黄羊之论”放在“善哉”的前面,这样意思才通顺。

2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在选贤任能上的异同。(2分)同:

异:

【答案】同:都信任、重用人才。(1分)

异:刘备更渴求得到人才,更礼贤下士;晋平公更知人善任。(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分析刘备和晋平公在选贤任能上的异同。回答时首先答出他们的共同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地方。甲文中的刘备礼贤下士非常出名,他对诸葛亮信任有加,爱才心切,曾三顾茅庐,问天下大计,对人才十分渴求。乙文中的晋平公十分重视人才,每次都询问祁黄羊,祁黄羊推荐的两个人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说明晋平公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乙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二、(2017·浙江绍兴)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顗①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事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顗:西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西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见睿微弱,谓.曰(2)因相视流涕.

(3)王导愀然变色.曰(4)众皆收泪谢.之

【答案】(1)对……说,告诉(2)眼泪(3)脸色,表情(4)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此题加点的词主要是实词,可以回归到课本,回想课本中是否有类似词语,有几种意思,然后把意思带入到该句中,看意思能否通顺、合理即可。如(1)句“谓”在课本《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中出现过,是“对……说”的意思。(2)句中的“涕”在文言中是“眼泪”的意思,在本句中同样有“眼泪”的意思;(3)句中的“色”是“脸色”的意思,(4)句中的“谢”在课本《唐雎不辱使命》中出现时是“道歉”的意思,这本句中也有该意。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准确解释其意思。

14.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要先理解例句中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逐一辨析选项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找出相同即可。例句中的“之”是代词。A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B项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C项中的“之”是实意动词“去,往,到”的意思;D项中的“之”是代词,所以答案选D。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答案】风景没有差别, (只是)太阳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这道题是从原文中挑选出来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直译能力。因此,翻译时要通读全文,掌握语境,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要求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注意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句中的“殊”是“特殊,不同”的意思,“异”是“区别”的意思。

16.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答案】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通读后,了解了句子的意思之后,然后根据意思断开就可以。“我以中州多故”的意思是“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所以在“中州多故”后面划开,“来此求全”意思是“来到这儿求安”,“求全”后面也划开;“如此”修饰“单弱”,是定语后置,因此在“如此”后面划开,“将何以济”意思是“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单独成为一个句子,这样划分句子节奏就不难了。

17.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王导是贤明的治国人才,别人将他看作管夷吾;王导是一个热爱国家、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的人,面对国家危难,大家只是消极流泪,而他壮怀激烈,号召大家积极面对,为国效力。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这需要结合两篇短文内容做解答。第一篇短文别人把王导比作管仲,说明他人才出众;第二篇短文当别人都痛苦流涕的时候王导慷慨陈词,号召大家积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热血男儿。

18.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追感往事》①

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答案】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联系两篇短文,说说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感情。这需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内容作答,陆游生活在宋朝后期,奸臣当道,外族入侵,国家危难,因此作者忧国忧民,希望有能臣出现为国效力,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热爱。

【参考译文】

周顗投奔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任用周为军咨祭酒。前骑都尉谯国人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对周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又见到王导,与王导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出去后,又对周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

名士们一起登上新亭游玩宴乐,周坐在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大家听了相对流泪。王导脸色立刻变了,说:“应当齐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神州沦陷的土地,怎么能像只知悲痛而不思进取的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于是大家都擦泪向王导道歉。

三、(2017·辽宁沈阳)【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为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

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指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考察。⑤食飨(xiǎ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 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 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能够/能力,才能;C项,完备/佩戴;D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

(2)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句:重点词语:“是故”翻译为“因此”,“知”译为“懂得”,“言”译为“说”,另外,本句省略了与的宾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句:重点字词:“皆”译为“全、都”,“得”译为“领会”,“谓”译为“成为、认为”。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乐者音之所为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答案】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者”、“也”等虚词,即可断出。

10.【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好音乐。指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理解概括能力。第一题:首先注意题干要求“共同兴趣”是关键词,还有就是“用自己的话”,结合文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就可概括出二人都爱好音乐。第二题,结合文章“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就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

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乙)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因此。从分辨而懂得音乐,从分辨音乐而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

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四、(2017·浙江台州)【甲】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乙】敬之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

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②为诗,所至称之,繇③是擢④上第⑤.斯宇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⑥,阅其文,大推挹⑦,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注释]①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②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③繇(yáo):人名。④擢(zhuó):提拔。⑤上第:前几名。⑥濮阳愿:人名。⑦挹(yì):提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顾左右曰:“攀千緡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曰

④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答案】①市:买②善:擅长③语:对…说,告诉④会:正赶上,恰逢。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句意:陈子昂看着旁边人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市:名词活用为动词,买。②句意: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善:擅长。③句意: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语:对……说,告诉。④句意: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会:正赶上,恰逢。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

②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答案】①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②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价,卖价;辨,分辨。句意为: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②重点词:毕:全,都;置:放。句意为: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斯字子迁江东人

【答案】斯/字子迁/江东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意思是: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本句是判断句,跟《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致,这里省略了,者……也。故可断句为:斯/字子迁/江东人。

(4)【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答案】①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②大力举荐项斯;③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并为他安葬。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表现在:“得其文章,孜孜玩讽”“繇是擢上第”“阅其文,大推挹,遍语公卿间”,根据这些句子归纳出答案

(5)【甲】文中陈子昂“声华溢都下”,【乙】文中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请比较异同。

【答案】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章的极力称赞,是借名人的称赞出名。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即可。结合文意可知,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花高价买琴,又当众摔琴,借此引起人们的注

意;“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章的极力称赞,才使杨敬之的文章在士林中传看。

【参考译文】

【甲】子昂碎琴

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乙】敬之识才

杨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看后极力的称赞,那些文人士大夫一时之间争相传看,其中李德裕格外的欣赏这篇文章。杨敬之很喜欢文人士大夫中有才华的人,一旦得到他们的文章,就会仔细地阅读把玩、欣赏,人们认为这是他的癖好。他十分喜欢项斯的诗,每到一处都会对他极力的称赞,也是因此被提拔为前几名。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杨敬之祖籍灞上,遇见天津人濮阳愿,读了他的文章,极力的推荐与提携,在公卿士大夫之间称赞他。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

五、(2017·)

六、(2017·)

七、(2017·)

八、(2017·)

九、(2017·)

十、(2017·)

十一、(2017·)

十二、(2017·)

十三、(2017·)十四、(2017·)十五、(2017·)十六、(2017·)十七、(2017·)十八、(2017·)十九、(2017·)二十、(2017·)二十一、(2017·)二十二、(2017·)二十三、(2017·)二十四、(2017·)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汇编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专项强化演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 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②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解析:D项,慎:千万。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解析: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的像拜祭他;在史可法死后,杨 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吊唁他。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一、(2019天津)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 答案:A 解析:“岁”,每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 C.自谓少时用心 ..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 ..之盛而骄乡人者 答案:A 解析:“博士”,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 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这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C 解析:“高度赞美”有误,应是“劝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 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悉: (2)喝使归舍.舍: 参考答案:(1)全,都(2)房舍,住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参考答案: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二、(2019海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 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 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2018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练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绝招5含解析

练备考主打题 一、(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事刘守光为刺史,后事庄宗为客省使。严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臵酒,从容问中国 事。严对曰:“前年天子建大号 ...于邺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万,东渐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藩.。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 无类。然而天生四夷 ..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不在九州 黩武也。”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 毛布之类。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 ..,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 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严至,知祥臵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 命也。”知祥发怒曰:“天下藩镇皆无监军 ..,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选自《新五代史·李严传》,有改动)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真题过招·知己 一、(2019·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百废具兴具: _ (2)宠辱偕忘宠: 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本文“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二、(2019·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2)实战演练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2)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②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③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④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⑤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⑥而去。 【注释】①会田: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②乘: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③檀子: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④泗上:泗水之滨。⑤特:仅,只。⑥怿:高兴,快乐。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内容分析:齐威王心中的宝物是什么?由此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靖郭君①将城薛②,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③:“毋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④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之子,初为齐将,后升齐相,号靖郭君。②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③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④三言:三个字。⑤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⑥阴:庇护,荫庇。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中门客运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门客是怎样劝说靖郭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导学号:20332019】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

专题二 2018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 第1类人物传记 一、(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6分)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①,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②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③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④;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篇》)【注释】①翻奖:夸奖。②捶挞:杖击,鞭打。③逮:等到。④狎:轻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 宜.诫翻奖/宜.乎众矣(《爱莲说》) B. 应呵反.笑/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 诚哉斯.语/斯.是陋室(《陋室铭》) D. 诚.不得已也/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解析】A项两个“宜”的意思均为“应当”;B 项两个“反”的意思分别为:反而,反倒/通“返”,返回;C项两个“斯”的意思均为“这,这样”;D项两个“诚”的意思均为“确实”。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 例句:当以.疾病为谕 A. 以为妙.绝(《口技》) B.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 何以.战(《曹刿论战》) D.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解析】A项“以”为动词,“认为,以为”。B项“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C项“以”为介词,译为“凭借”。D项“以”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