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

制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一)输血反应预防制度

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预防发热反应:输血器具应严格清洗、消毒,输血器在输血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凝集素阳性的患者应输入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红细胞悬液。

4)预防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者,在输血前30min给予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或异丙嗪,可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不选用有过敏体质的供血者,要求供血者在供血前4h禁食。

5)预防溶血反应:强调输同型血,在输血前要认真负责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合试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取血时、输血前要2人以上反复查对血型、姓名、床号等。不使用过期血。

6)输血量过多:输血量过多、过快可引起循环负荷过重,输血时应控制输血量及速度,尤其对老年人、贫血或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应注意。

7)预防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要求采血、配血、输血各过程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

8)预防输血后疾病传播:必须严格选择供血者,对供血者应进行体格检查,并询问病史,有肝炎或黄疸原因不明暂不可献血;疟疾未经治疗或“治愈”未满3年者不应献血。

9)对大量输血:应输新鲜血。为避免出血,已有出血倾向者,应输新鲜血,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或用激素改善血管功能。

10)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次。

(二)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a.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b.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c.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d.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e.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学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f.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g.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h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h.做好护理记录。

4)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医院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丹徒区人民医院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一、不良事件的定义及分级 不良事件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期望的或潜在的危险事件。 主要包括警讯事件、差错及临界差错等。 1、警讯事件:与患者病情的自然发展过程或潜在病情发展无关的、无法预料的意外死亡、器官重大损害或永久性功能丧失的事件。(1)患者意外死亡; (2)与患者病情的自然发展过程或潜在病情发展无关的器官重大损害或永久性功能丧失; (3)手术错误:包括患者错误、手术方式错误、部位错误;(4)诱拐或抱错婴儿。 2、差错:是指病人在接受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出现差错,且错误未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导致病人最终接受了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 3、临界差错:是指由于不经意或经及时介入行动,而使原本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 二、医院不良事件名称及分类 根据医院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7类: 1、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锐器伤等。 4、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漏做标本,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异物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手术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三、医院不良事件的报告及流程 1、报告责任人:发现不良事件的所有医院员工。 2、报告时限:不良事件(警讯事件)一经发现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职能科室或总值班,职能科室或总值班核实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3、报告形式及流程:书面报告,报告表格《医院不良事件报告表》(见附件),特殊不良事件如药物不良反应主、输血反应等按相关科室要求上报。具体接收科室: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医务科。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2. 3)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检查工作: )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连输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

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

输血管理制度-07: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 输血不良事件内容 1.1 血样标签与申请单内容不符。 1.2 采错样本。 1.3 输血时没有按规范操作。 1.4 输血器材不符合要求。 1.5 发生输血反应。 1.6 输血反应没有及时上报。 1.7 发生输血相关性疾病 1.8 血型鉴定错误。 1.9 发错血。 1.10 责任心不强导致血液过期报废。 1.11 废弃血袋及输血器材没有按规定处理。 2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2.1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上报主治医师、 科主任或护士长,采取补救或抢救措施。 2.2 由当事人通过信息平台将不良事件上报输血科,若为输 血不良反应则需同时上报纸质《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至输血科。 2.3 输血科每季度一次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反馈威海

市中心血站。 2.4 输血科定期汇总、分析输血不良事件,并上报医务科,在院内网公示。 3 输血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3.1 输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 长及时处理,确保将不良事件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3.2 (除输血反应外)的不良事件,当事人要写出事件经过、 发生原因、整改意见一式两份。科主任或护士长写出处 理意见后,一份留本科室输血管理文件夹中,一份送输 血科保存。 3.3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后,应作详 细记录,并马上报告科主任进行相关沟通处理。 3.4 临床怀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和科主任 进行抢救治疗。同时报告输血科和医务科,输血科工作 人员及时收回未输完的血液制品,重新鉴定供受血者血 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必要时,检验科做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清胆红素等;并 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以便予以对症治疗。 怀疑为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1)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检查工作: 1) 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 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 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 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输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 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安全制度 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接到血库通知可以取血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血库送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4.运送中心送血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后签收。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 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 括Rh 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 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不得自行储血。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 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 小时更换一次。 9.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 10.输血的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1)全血或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后30 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要在4 小时内输注完毕(室内温度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一袋血4 小时内未输注完毕则应废弃。 (2)浓缩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每袋血小板应 在20 分钟内输注完毕。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 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临床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输血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了预防及避免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落实医院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目的 规范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临床用血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和各环节的安全隐患,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临床用血管理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临床输血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输血不良反应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3.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定义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输血安全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因素和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如未备血、备少量血做大手术、大量备血不履行报批手续、择期手术与慢性贫血走紧急用血绿色通道、开错申请、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安全的输血事件。

等级划分 输血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4.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输血安全事故的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及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报告。 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时,应按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 当事科室需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 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5个工作日内填报《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至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篇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提高输血工作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妥善及时处理输血反应,特制定天全县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按以下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处置。 一、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如遇严重的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及时查找原因,指导临床对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怀疑输血感染,应向供血的中心血站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

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必要时报告中心血站。 篇二: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临床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 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内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附件: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不良事件分类 根据医疗不良事件造成后果的程度分为: 潜在不良事件:由于不经意或是及时的介入行为,而使其原本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在病人身上。 无伤害:事件发生在病人身上,但是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如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 中度伤害: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但仅需要简单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疗。 重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外,还需住院、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极重度伤害:造成病人永久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甚至死亡。 三、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2、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遵循早发现早报告的原则,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如为一般医疗不良事件,科室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在一周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医务科/护理部核实后,报分管院长。严重不良事件(产生重度伤害及以上)或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口头上报相关部门,事后在24小时内补填《不良事件报告表》。 3、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科室负责人、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认真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并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医疗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5、科室负责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讨论结果分别上报医务科/护理部,一般不良事件由医务科/护理部提出处理意见,如属严重不良事件(产生重度伤害及以上),需提交医院医疗事故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造成不良影响时,相关部门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总)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输血开始后最初15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 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 1.第I类轻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减慢输血速度; ⑵肌注抗组胺药; ⑶经过对症治疗,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II类输血反 应处理。 2.第II类中重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⑶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⑷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⑹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 ⑺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⑻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III类处理。 3.第III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 采集措施: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静注生理盐水(开始20~30ml/kg),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5分钟之内输注,并抬 高患者的下肢。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养; ⑷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0.01mg/kg;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 药; ⑹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速尿20~80mg/次,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⑺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⑻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⑼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样,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血尿或酱油色尿)症状;⑽收集24小时尿并记录患者输入和排除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 ⑾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DIC,输注血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的、未预计到的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范围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压疮、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用药 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因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 或住院费用增加等。 3、严重药物不良事件或输血不良反应。 4、严重院内感染。 三、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非惩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 护理部鼓励护理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包括报告本人的或本科室的,也可以报告他人的或其他科室的,可以实名报告也可以匿名报告,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和个人的有关信息,护理部将严格保密。 一、上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上报形式以个人或科室为上报单位。 二、报告形式 1、口头报告: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时,护理人员立即向护 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书面报告:护理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四、激励机制 1、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或科室 给予表扬,并按照报告人的意愿对报告人给予保密。 2、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责任目击护士奖励人民币10-50 元。 3、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奖励人民币 10-50元。 4、不良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虽然未形成医疗纠纷,但 被职能部门检查发现的,给予处罚人民币50-100元。 5、根据不良事件等级划分给予责任人10—100元罚金。 五、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中做到如下几点: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 3.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及管理制度最新版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及管理制度(试行) 1.目的 为加强医院不良事件的管理,规范医院不良事件上报,提高医院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及排除医院存在的质量缺陷,推动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建立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医院范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 3.支持性文件 《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1号) 4.文件内容 4.1医院不良事件的定义 是指在医院运行,特别是临床诊疗过程中,任何造成或可能造成患者非预期的人身伤害、痛苦和负担增加的事件和因素,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和危害医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和因素。 4.2医院不良事件的种类。 4.2.1医疗不良事件 医疗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事件,包括:医疗信息传递错误事件、治疗错误事件、方法/技术错误事件、药物医嘱/使用错误(医生)、检查事件、麻醉事件、诊疗记录事件、知情同意事件、非预期事件、手术事件、医疗投诉事件、产伤事件、呼吸机事件、择期手术后并发症事件、医源性气胸事件、医源性意外穿刺或撕裂伤事件等。 4.2.2护理不良事件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意外事件,包括:导管事件、跌倒/坠床事件、烧烫伤事件、给药错误(护士)、未按医嘱执行禁食禁水事件、误吸/误咽事件、营养与饮食事件、执行消毒隔离事件、压疮事件、窒息事件、约束事件、静脉炎事件、输液药物渗漏事件、患者自杀自伤事件、患者冲动伤人/损物事件、患者走失事件等。 4.2.3药品不良事件 在管理及调剂药品时出现的不良事件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事件,包括:、药物调剂错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与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范围:包括院内压疮、坠床、跌倒、给药错误、输血错误、输液反应、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走失、自杀、猝死、吸入异物、识别患者错误、暴力行为、外伤/割伤、咬破体温计、烫伤∕烧伤、火灾、失窃、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争吵、打架、针刺伤等不良事件。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虽然当时并未造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需上报。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口头报告上级分管护士或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当事人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签字后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小时。当事科室应在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

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3.科室设立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报告文件夹,保存科室存档资料,要求整齐规范。 4.每月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件数。 5.需求科室存档的报告表格 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表、护理投诉记录、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患者跌倒或坠床报告表、患者管路脱落报告表、患者意外伤害报告表、输液反应登记表。 6.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 (1)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72小时内向护理部报告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科室做好登记,情况特殊应立即报告,护理部在根据情况逐级报告。 (2)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除积极上报并采取挽救及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造成的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时,做好散后工作。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缺陷的药品器械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和销毁。(4)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进行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检验机构检验。

护理不良事件及输血输液试卷(汇编)

护理不良事件及输血输液试卷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 静脉输液的溶液根据分子大小可分为 : 和两大类。 2. 直接输血时,为防止凝血,需在50毫升注射器中加入 3.8 %枸椽酸钠毫升。 3. 静脉补液的原则: 、先快后慢、补钾四不宜。 4. 输血时查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病案号、门急诊/病室、、血液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后,方可输血。 5、一般差错当事人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内向护理部报告,严重差错及事故向护士长或科主任、护理部报告。 6、科室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其发生,建立,及时据实登记。 7、备药时要查药品的质量、标签、批号、、药瓶、瓶口以及瓶中,不符合要求者不能使用。 8. 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作为识别的依据。 9、核对患者姓名时,采用核对。 二.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对有疑问的医嘱可不必询问就能执行。() 2、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经双方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3、临时即刻执行的医嘱,需经二人查对后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4、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也可使用。 5、抢救时所用药品的安瓿可直接遗弃。() 6、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时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做好“三查八对”。() 7、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仔细进行“三查八对”,确定无误后进行输血,并两人签名。()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可将血袋直接丢入医疗垃圾中。() 9.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10.、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静脉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可能发生什么危险?() A.脑气栓引起昏迷B冠状血管气栓引起心肌坏死C肺动脉气栓引起严重缺氧或死亡D左心房气栓引起心律不齐 E右心房气栓引起心室早搏 2.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可能引起什么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三、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四、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一)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二)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五、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二)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输血安全制度及流程

输血安全制度及流程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执行“三查八对”。(三查:查血制品有效期、血 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八对: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对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者要认真确认患者身份。查对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血量、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块、溶血、血袋有无破损等。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 2.2.取血后在30分钟内输入;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 报告单及血袋再次核对,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3. 4.3.输血应遵照医嘱,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 进行输注。 5. 6.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强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5.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将输 血器管道冲洗干净,再接下一袋血液继续输注。 6.输血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开始, 应观察患者5-10分钟,无异常方可离开。输血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7.输血后,认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空血袋保留24小时,交叉配 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

8.血液送达病房后应在2-4小时之内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9.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情况,并将原袋余血送至输血科查明原因。输血流程 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无菌操作建立静脉通道)→输血前核对病历、输血记录单、血袋(核对方式:一人持病历、输血记录单,另一人持血袋,逐项核对,另交叉重复一遍核对内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品种、剂量、血袋编号、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有效期)→洗手,至患者床边→输血时核对:患者、床号、住院号、腕带、输血单、病历、血袋(两人携带病历、输血单、输血用具和血液制品﹝推治疗车﹞)→接血袋:确认通畅、消毒(严格执行两人核对)→调节滴数,<20滴/min(确认患者静脉通路完好、用安尔碘消毒血袋出口,将输血器针头拔出,插入血袋入口,血袋挂于输液架上)→输血后核对输血单、输液单、患者、腕带、床头卡(输血单必须双签名)→签名:输血单、输液单、临时医嘱(严格执行两人核对:核对内容同输血前核对)→15min再次调节滴数(成人40~60滴/min,休克患者适当加快,儿童、老年、体弱、心肺疾病患者速度宜慢)→输血结束冲洗(输血结束后,继续滴入注射用生理盐水把输血管内血液全部输完;血袋按要求处理)→观察与记录(记录输血起始与结束时间、速度、输注量、输注是否通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主诉等,将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 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为保障我院血液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急性输血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性输血反应。 一般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 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

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单后送输血科,向医教部报告,并及时调查处理。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部。 4、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医院不良事件的识别与管理制度

医院不良事件的识别与管理制度 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及时妥善处理安全隐患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一)I级事件(警讯事件):与患者自然病程无关的,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范围包括患者意外死亡;与患者所患疾病无关的器官重大损害或功能永久丧失;手术错误,包括患者错误、手术方式错误、部位错误;诱拐或抱错新生儿。 (二)II 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 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皿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W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在患者实施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范围及监管部门(见表1)

表1 不良事件分类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一)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 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当事人填写书面《海原县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米取的措施等内容。 (二)上报流程 1.医院任何部门发生I、H级事件或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时,发现人立即报告本部门领导,部门领导迅速组织处理,同时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医务处迅速协调科室处理,同时报告主管院领导。当事科室需在1个工作日内填写《海原县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交行政主管部门,遇周末及节假日时上交时间顺延。 2?医院任何部门发生皿、W级事件时,发现人立即报告本部门领导,部门领导迅速组织处理,同时报告行政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同时报告主管院领导。当事科室在5个工作日内填报《海原县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行政主管部门。 3?输血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事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患者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记录单、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输血科、药剂科和配送中心,输血科、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卡后送血库,并及时调查处理。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南充市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置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1)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2)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4.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1)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13年)、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 (2)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

输血输液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检查工作: 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输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 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二、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