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它们分司血的生化、统摄、调节等重要作用。故脏腑安和,血脉流畅,血海充盈,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在五脏之中,女子胞与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女子胞与肝: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肝为血海,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肝血充足,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下注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而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肝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月经方面。女子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经、带、胎、产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气血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之说。

(2)女子胞与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女子胞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经血的固摄两个方面。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与泄正常。

(3)女子胞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癸的至竭和月经孕育方面。“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天癸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肾精充盈,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应时来潮,就有了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精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于是月经闭止,生育能力也随之而丧失了。

2.女子胞与经络:女子胞与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冲、任、督、带为最。

(1)女子胞与冲脉:冲脉上渗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灵枢·逆顺肥瘦》)。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称冲为血海。因为冲为血海,蓄溢阴血,胞宫才能泄溢经血,孕育胎儿,完成其生理功能。故曰:“经本阴血也,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景岳全书·妇人规》)。

(2)女子胞与任脉:任有妊养之义。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血,为人体妊养之本。任脉通畅,月经正常。月经如常,方能孕育胎儿。因一身之阴血经任脉聚于胞宫,妊养胎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称“任主胞胎”。任脉气血通盛是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基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所以,胞宫的作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更加密切。

(3)女子胞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以维持胞宫正常的经、孕、产的生理活动;

(4)女子胞与带脉:“带脉下系于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血证论·崩带》)。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

(5)女子胞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于胞宫之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女子胞直接或间接与十二经脉相通,禀受脏腑之气血,泄而为经血,藏而育胎胞,从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关系及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

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各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咖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五个手指所代表的脏腑,各家观点略有不同,临诊时可供参考. 1、拇指: ①脾经(张延生)。 ②从拇指皮肤可知呼吸系统障碍(王虹等)。 2、食指: ①代表肺部、胃和肠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②食指的功能同人体营养状况有关,右手食指显示肝脏机能,左手食指显示胃肠机能(日本渡边正)。 ③食指反映胃肠机能(王虹、吕季儒等)。 3、中指: ①心血管系统(韩、张、许氏等)。 ②小肠和肝脏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心脏、血液循环系统、肾脏(刘邦明、日本渡边正)。 4、无名指: ①肺、大肠(韩、张二氏)。 ②无名指是肝胆机能的标志(王虹、吕季儒等)。 5、小指: ①肾、膀胱(韩、张二氏)。 ②生殖系统和心脏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膀胱和心脏(王虹等)。 一般认为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比较准确。 五个手指分别提示所循行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每个手指除反映所循行的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信息外,还可以反映足部同名经的相关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 大拇指反映手太阴肺经、肺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太阴脾经、脾脏的健康信息。 食指反映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阳明胃经、胃的健康信息。 中指反映手厥阴心包经、心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厥阴肝经、肝脏的健康信息。 无名指反映手少阳三焦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阳胆经、胆的健康信息。 小指反映手少阴心经、心脏,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阴肾经、肾脏,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的健康信息。 这种定位方法准确率比较高,因为它符合生物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原理。即身体对应部位,如手、足、或同名经之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

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与简答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 ⑴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 ⑵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多属邪实正虚。 3、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别 (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 (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5、水肿的治疗原则330 6、胃痛与真心痛鉴别: 心在胃上,胃在心下,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7、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8、哮证与喘证的鉴别 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证状。 11、中风闭证、脱证的鉴别298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五常:即五行。 风气:指自然界之气候。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疢难:指疾病。 2、病因—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甲子:冬至之后60日,正当雨水节气。 六微:指六腑。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症,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大邪:指风邪。小邪,指寒邪。 谷饪:指饮食。 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3、病机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厥阳独行:阳气上逆,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此时色、脉有相应特征。 卒(促)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出。 二、论治 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上工: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此指治未病的脏腑。 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下利清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3、痼疾加卒病

经络学说与中医望诊_张民庆

·针灸推拿· 经络学说与中医望诊 张民庆 王启才 赵京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9) 摘 要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望面色、望五官、望虚里搏动、望腹部络脉、望躯干四肢、望鱼际、望指纹、望肌表皮肤、望前后二阴等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经络学说 中医诊断 望诊 中图号 R241.2 《灵枢·卫气》篇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能得病之高下”[1]。《类经》也说:“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2]。指出经络有诊断疾病的作用。由于经络能由里达表传导病邪,由深出浅反应病候,当体内脏腑组织有病时,即可通过经络的途径在体表(皮部或络脉)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通过经络望诊,明察这些病理反应,有助于诊断。正如《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3]。 经络望诊,《内经》称之为“诊络脉”,主要是观察人体皮部和络脉在颜色、光泽、润燥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起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1]的辅助诊断作用。1 望面色 望面色,就是通过审视面部皮肤和络脉的色泽,以判别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色微诊,可以目察”[4],《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5],《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1],《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4]。心脉其华在面,心血足,脉络充盈,面色红润有泽;心血虚,脉络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 《灵枢·经脉》篇说:“凡诊络脉,脉青者则寒且痛,赤则有热”[1]。《素问·举痛论篇》说:“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4]。这些指的是五色所主的总体病性。《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4]。通过观察颜面各部的色泽变化,以察五脏病变,这是古代医家从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伤寒论》中所载太阳病“面色青黄”、阳明病“面合色赤”[6]以及《金匮要略》所载狐惑病面色“乍赤、乍黑、乍白”[7]皆属此类。 清代周震在《幼幼指南》中,结合脏腑、经络理论,对面部色诊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色青病在肝,色红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黑病在肾,色黄病在脾。若青而兼红是心与肝二经之病。面青者风也,红者热也,白者寒也,黑者肾气败也,黄者脾气虚也”[8]。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凭面色辨病,他说:“面上有白点者,虫积也”[9],也实属经验之谈。 2 望五官 清·夏禹铸在《幼科铁镜》中说:“五脏不可望,惟望五脏之苗与窍……其色若异于平日,而苗窍之色与面色相符,则脏腑虚实,无不有验”[10]。可见,望五官也等于望脏腑,可以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的寒热虚实病证。 (1)望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4]。目为肝之窍,乃宗脉之所聚。《灵枢·大惑论》篇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1]。金元·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中称“眼者,身之鉴”[11]。《灵枢·小针解》篇说:“上工知相五色于目”[1]。察目诊病,主要是察看眼睛各部(特别是白睛血络)的病理变化来诊断有关疾病,辨别病位、病性,推测病之预后。例如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而言,眼睑属脾,“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1],所以,上眼睑属足太阳,下眼睑属足阳明。上睑下垂,病在足太阳,下睑下垂,病在足阳明。“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1]。所以,目内眦病变归属足太阳经脉,目外眦病变归属足少阳经脉。《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肝病者,眦 — 226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15卷第4期JO U RNAL O F NA NJ I NG U NIVE RSIT Y O F TC M V ol.15No.4Jul y1999 本课题为国家“八五”攀登计划资助项目(LX-93010) DOI:10.14148/j.issn.1672-0482.1999.04.019

中内名解与大题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症 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或滞塞引起,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能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汗症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里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 血症是因为热伤血络,气不摄血或瘀血阻络等致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外,以口鼻诸窍,前后二阴出血,或肌肤紫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痴呆是由于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厥症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是因为气机逆乱,神机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的一种病症 癫狂是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所引起的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的病症,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痞满是指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司所致自觉胃脘痞塞,胸膈满闷的一类病症 呕吐是指胃失合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以咽下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腹痛是指脏腑气机阻滞,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所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痢疾是由于邪毒蕴结于肠腑脂膜,致气血凝滞,化腐成脓,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胁痛是指因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黄疸是指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引起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积聚是指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病证 鼓胀是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一种病证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致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眩晕是由于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喉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瘿病是因情志,饮食及水土失宜,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2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 B.地域 C.行为 D.时间 2.感冒为外感病证,其病以下列哪项症状最为突出? () A.表 B.肺 C.卫表 D.肺卫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 B.烦渴 C.面赤 D.发热 4.泄泻的主要病因是:() A.暑邪 B.水饮 C.六淫 D.湿邪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 B.腹痛腹泻 C.有饮食不洁史 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主方应选() A.清胃散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连温胆汤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 B.沙参麦冬汤 C.二陈汤 D.泻白散

8.哮病发作时的病理改变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邪实为主 B.正虚为主 C.肺虚为主 D.正虚邪实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 B.水凌心肺 C.肝气乘肺 D.痰浊阻肺 10.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真武汤 D.平喘固本汤 12.肺痨的病性以下列那一项为主?() A.以虚症为主 B.以气虚为主 C.以阴虚为主 D.以肺虚为主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 B.安神定志丸 C.天王补心汤 D.黄连温胆汤 14.胸痹心痛本虚标实,标实当泻,以何法为重?() A.化痰泄浊 B.辛温通阳 C.宽胸理气 D.活血通络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讲义]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讲义]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 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

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主要内容】 〖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①脏腑相关的整体观。(见第1条) ②人与自然整体观。(见第2条、第8条) 〖治未病思想〗 ①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见第1条) ②预防为主,已病早治。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见第2条)〖四诊合参〗①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见第3条、第5条、第6条) ②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见第4条) ③问诊:(见第16条) ④切诊:(见第7条) 〖治病总则〗①虚实异治治则。(见第1条) ②表里同病治则。(见第14条) ③新久同病治则。(见第15条) ④攻其所得治则。(见第17条) 〖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①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见第13条) ②“厥阳独行”的含义。(见第10条) 【原文讲解】 第1条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

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

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咖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五个手指所代表的脏腑,各家观点略有不同,临诊时可供参考. 1、拇指: ①脾经(张延生)。 ②从拇指皮肤可知呼吸系统障碍(王虹等)。 2、食指: ①代表肺部、胃和肠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②食指的功能同人体营养状况有关,右手食指显示肝脏机能,左手食指显示胃肠机能(日本渡边正)。 ③食指反映胃肠机能(王虹、吕季儒等)。 3、中指: ①心血管系统(韩、张、许氏等)。 ②小肠和肝脏的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心脏、血液循环系统、肾脏(刘邦明、日本渡边正)。 4、无名指:

①肺、大肠(韩、张二氏)。 ②无名指是肝胆机能的标志(王虹、吕季儒等)。 5、小指: ①肾、膀胱(韩、张二氏)。 ②生殖系统和心脏健康状态(日本浅野氏)。 ③膀胱和心脏(王虹等)。 我们认为: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比较准确。五个手指分别提示所循行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每个手指除反映所循行的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信息外,还可以反映足部同名经的相关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健康信息。如大拇指反映手太阴肺经、肺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太阴脾经、脾脏的健康信息。食指反映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阳明胃经、胃的健康信息。中指反映手厥阴心包经、心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厥阴肝经、肝脏的健康信息。无名指反映手少阳三焦经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阳胆经、胆的健康信息。小指反映手少阴心经、心脏,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的健康信息,也反映足少阴肾经、肾脏,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的健康信息。 我们认为这种定位方法准确率比较高,因为它符合生物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原理。即身体对应部位,如手、足、或同名经之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可以反映相对应经络脏腑的健康信息。大量的手诊实践证明,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判断经脉与脏腑的病变能较准确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补曰]所谓十八九十一百八病,古必实有名目,今无考据。浅注之说虽通,不必果合经旨。 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而分其先后也。师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之类。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丙,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有得之饮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 五脏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而且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失其所宜,适以忤脏气而助邪病也。所得所恶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广。 [正日]浅注添各得字,勉强嵌入,并无确据,虽义例颇多,究与原文未合,幸下节得字,尚可互证。夫诸病在脏,法宜攻下,而阳明六腑则不传,腑犹脏治也。若果实在肠胃,虽十日不更衣,无所苦,谓不宜急下也,而唯阳明、少阴中,有急下之证。夫日急下,

中医护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D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从新》 D.《神农本草经》 3.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史著是 B A.《伤寒杂病论》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金匮要略》 4.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者是 C A.扁鹊 B.华佗 C.陈无择 D.刘完素 5.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 A.王叔和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杲 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C A.张从正 B.李杲 C.刘完素 D.朱震亨 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医家是 D A.李时珍 B.朱震亨 C.张从正 D.李杲 8.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 B A.张仲景 B.张从正 C.王叔和 D.李杲 9.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C A.李杲 B.张井岳 C.朱震亨 D.张从正 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经》 C.《针灸资生经》 D.《针灸大全》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D.以上都是 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叶天士 B.吴又可 C.吴鞠通 D.吴琨 13.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提 出“瘟疫”病因为“异气所感”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吴琨 14.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B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

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内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仲景认为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 A.养慎 B.无犯王法 C.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辛甘 2.其性紧束,常于日暮伤人经络之里,且令脉紧急的病邪是() 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雾邪 E.饮食之邪 3.长夏时节,病人见面色黑、脉沉,其病机是() A.木乘土 B.土乘水 C.水侮土 D.水乘火 E.土侮木 4.某患者感受风寒,出现恶寒、身痛,医误下之,损伤脾胃阳气,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此时,治疗的最佳方案是() A.先解表,后温里 B.解表为主,兼温里 C.先温里,后解表 D.表里同治 E.重在温里,兼解表 5.《金匮》中五邪是指() A.风寒暑湿燥邪 B.风寒湿燥火邪 C.寒湿暑火食邪 D.风寒雾湿食邪 E.寒暑雾湿火邪 6.其性紧束收敛,好发于薄暮,发病部位较深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雾露之邪 D.水湿之邪 E.宿食 7.《金匮》一书强调杂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于() A.客气邪风侵袭 B.五脏元真不通畅 C.七情拂郁 D.饮食不节 E.房室失节 8.土虚不制,肾水反侮,常见鼻头呈现() A.青 B.黑 C.黄 D. 白 E.赤 9.胸膈间有病,病人语声的表现是() A.语声啾啾然细而长 B.语声洪亮 C.语声喑喑然不彻 D.语声寂然喜惊呼 E. 10.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A.客气邪风侵袭 B.五脏元真不足 C.七情内伤 D.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E以上都不是 11.其性散漫,多发午前侵犯肌表,脉多浮缓之邪是() A. 风邪 B.雾邪 C.寒邪 D.湿邪 E.火邪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伤人下部 B.午后伤人 C.伤人皮腠 D.令脉浮 E.流住关节 1.风邪伤人的特点是() 2.雾邪伤人的特点是()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金匮要略》中脉象的作用有( ) A.推测病因 B.诊断疾病 C.阐释病机 D.判断预后 E.明确病位 2.清邪伤人的规律有() A.午前伤人 B.伤人皮腠 C.伤人上部 D.伤人肌表 E.令脉浮 3.下列哪些邪气,不属于五邪范畴()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4.张仲景在其预防思想中,提出了哪些原则() A.养正气 B.防外邪 C.多运动 D.慎房室 E.调寒热

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

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77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月余"收入我科。既往有吸烟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查体示: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 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诊断依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男性,岁,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辨病依据: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故证属"痰瘀阻络"。 辩证依据: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偏嗜肥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若脾虚肝郁,易化生内风及痰浊,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故见肢体乏力,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属"痰瘀阻络"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病机为痰瘀阻络,脑脉痹阻,经络不畅;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肝郁夹痰为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