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马原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马原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马原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三、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及其转化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稳定、改革和革命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环节。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理解“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二者都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部分质变,都反映出量变的复杂性,都没有造成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是前者是从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上而言发生的质变,这个阶段发生的质变不影响整个过程事物的性质。后者是从事物发展的空间方面而言的质变,这一方面发生的

质变不影响全局事物的性质。

2.案例或记忆方法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的质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会导致质的变化。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2018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质量互变规律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考研政治马原的高频考点之一,在复习的时候需要考生强化记忆。下面小编重点解读这一考点,希望考生注意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 马原高频考点: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的含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5.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式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6.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3)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例题】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B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高中政治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案(旧人教版必修2)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 (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A.任何发展都是变化 B.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C.发展和变化是一回事 D.显著的变化就是发展 6、(05·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考演练】 1、(06·全国Ⅰ·2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马原考点整理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浅谈量变质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量变质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运用量变质变这一辩证法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现许多原本困惑着我们的问题瞬间变得清晰明了。笔者通过本文简单阐述量变质变的内涵及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进一步归纳出量变质变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的启示与指导意义。从而将辩证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辩证法更好地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量变质变的内涵 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平衡、相持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例如中医学说中的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其含义并不是指阴或者阳没有发生消长,而只是二者并未超过一个损害人体健康的“度”即处于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能够使人体处于一种阴阳平和的健康状态。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

称飞跃、突变或革命。因此,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同样以上例中人体的阴阳二气为例,当阴阳二气中的任何一方过盛或过衰,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度”时,平和的阴阳二气便迅速出现质的转化,成为人体致病的因素。 3、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还没有达到主次地位的改变时,事物呈现出量变状态。当矛盾双方地位发生改变 原有统一体破裂事物便呈现出质变状态。 4、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度。在度以内的变化是量变,突破度的变化就是质变。在这个意义上讲 二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但由于事物的范围无限广泛,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种变化在一种关系中是量变,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可能成为质变了,反之亦然。量变和质变区分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部分质变既是质变也是量变。量变质变的区分所以是不确定的还在于世界上没有什么纯粹的量变和纯粹的质变。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如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整日做着各式各样的美梦,却吝于付出实际的行动将梦想付诸现实,从而荒废了美好的时光。而自己的梦想却没有任何量的积累,这样的人,梦想是不会出现质的突破而成为现实的。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017-2018年马原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整理 考试时间:2018年1月9日9:00-11:00 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 概念:(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特征: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同一的。量和质的同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例如我国国民经济这个事物内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在发生量的消长,在消长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的结构在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因而也在变,这种量的减增和比例的变化就是量变。量变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静止、相持、平衡、连续性的保持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燥,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 要准备的哲学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说的明白些, 就拿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总要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从 1 23到你好,再见。一天 天积累,一天看似微小的渐进,就渐渐为你学好这门语言打下了基础。这就是量变的最好体现。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 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 人生中会有很多很多挫折困难,在高中的时候,特别高三时候,每天都是无数的作业,无数的试卷, 无数的考试,很多时候我们都厌倦,都疑惑,这么日以继夜的做,学习,到底是否值得,是否会起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应该相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当有信心,因为,只要量变到了一定阶段,质变是必然发生的,做了那么多习题,考了那么多的试,当然会有用,当有一天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你才不会慌乱,不会手足无措,你会习惯。这就是质变啊, 由于你高三一年的努力和奋斗,这种量变终于变成了最后的成功。 当然,也有不好的例子,比如现今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贪污腐败。每一个大贪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贪污那么多,他们总会想我只收这么一次,只收这么一点点钱,不会有什么关系的,可是,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考点(1)

马原考点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20世纪初,列宁对物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6、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世界统一于物质。 8、联系的特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资料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

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②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教程:【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导学检测】常考考点: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 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程: 【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

都是变化发展的?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