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全面增加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获得可观的效益,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化肥或是一些促增长物品,那么很有可能会污染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在不断提升,而农业的多元发展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因为对短期的经济利益比较重视,随便使用化肥或是农药就很容易会忽略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这很难让国际市场当中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甚至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要能够及时更新农业的生态模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质量,让农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让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增加,生态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的条件下,分析及总结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且和生态环保的理念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主要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生态学的一些原理,系统性地利用现代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多发展,并且可以加速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获得更加稳固的基础[1]。

1.2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让农业的生产综合效益后的提升,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同时可以让自然资源获得更加具有价值的使用,甚至可以让自然资源能够实现增值效应。让物质的循环得以加速,并且提高能量转换的力度,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提升,经济生态效益也可以获得显著增加,生态农业可以创造出数量更多,并且质量更加符合理想要求的品种很多的农产品,使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在农产品方面得到更多的提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帮助农业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并且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及进步。

1.3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优化对于农业资源方面的开采和利用,并且可以使其获得保护措施,让农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相互之间可以协调发展生态农业,要能够尽量避免对于自然资源方面的解读是经营和滥用的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一些可以更新的资源采取相应的增值措施,对于一些不能够更新的资源要采取比较严格的措施进行保护,从而使自然资源可以获得可持续的利用,使生态系统可以获得良性循环,并且给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更加理想的环境。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随之变得更加恶劣,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也让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现象,生态农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更加高效使用的资源利用模式,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做基础来完成农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村的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同时也可以让农民的收入得以有所增加。生态农业也可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多层次以及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生产没有公害的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还有有机食品可以合理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活动,也可以将农业发展地区的一些优势和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建立以市场经济作为导向,以加工产业当做发展龙头的一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给农村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2]。

2.2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主要是为了能够避免破坏农业的生产,可持续发展或是降低环境质量当做代价,过于追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要能够始终协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还有人类的发展需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农业经济的发展理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比较典型的具备生态合理性,并且更加经济化以及更具高效的现代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获得增长,同时也可以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和发展方面的社会效益得以实现,并且可

以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之间实现有机统一,这也正是我国的生态农业可以获得长期发展的根本性目标之一[3]。

2.3建立农业生产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农业生产科学管理体系主要是将发展生态农业当做重要的前提,始终坚持保护并且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当做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使用生物工程措施以及农业措施,让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获得提升,同时也要始终坚持将农业生产质量还有效益当作出发点,尽量让农产品的地区性还有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得以协调。并且合理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济性结构,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可以获得增产增收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要注重农产品污染方面的问题,尽量保障人们可以获得安全消费环境,同时也要让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比如无公害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需要重点建设的一种生态农业,对建立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方面的技术体系,要能够让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同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拥有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可以构建比较全面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方面的技术体系。在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也需要不断地创新生态农业的技术,同时也要完善生态农业评价方面的指标,以及需要不断地改进我国农产品的改良技术,不断地补充相

关的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能够更加全面,产品标准体系也可以更加具有系统化的特征,从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经济可以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4]。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让我国的农业生产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质,并且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种类,使农产品质量获得提升,从而增加我国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更加提倡绿色的无公害的生产,要能够使用一些绿色的环保肥料,一般使用有机肥料或者是农药的情况比较少,因此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会造成的破坏概率较小。不仅如此,生态农业比较提倡可循环的科学性的种植,不但可以让土壤的利用率有效提升,还可以防止土壤因为过度使用而出现营养成分削减情况,其生态效应相对比较高。

2.5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看看有没有不同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多层次化的经济发展要求,可以发展很多无公害的农产品以及绿色有机的食品,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够科学性的组织我国农业生产以及

相关的农村经济活动,使农业产业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结构得以调整,根据该地区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特点,能够确定农业发展方面的主导产业可以培育龙头企业,这也正是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相互进行战略性调整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盐城生物链加环以及产业链,可以形成比较良心的转化,始终建立以市场当作根本性导向,以加工业当做龙头来完成产加销贸一体化的先进的格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尽量提升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农业的探索,尽量转变农民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从而确定我国的农业经济可以获得更多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可以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方民,尚宏杰.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3):158-172.

[2]王旭,高东峰,杨明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创业家,2017(15):223-229.

[3]张普杰,郭亮.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创业家吉林农业,2017(26):116-124.

[4]齐典,周浩晨.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13):228-236.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摘要: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传统农 业“稻田养鱼”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丰富和传承稻鱼 文化,对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我国现代农业 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稻田养鱼;经典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传承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鱼生态文化是我国首批入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时期下稻鱼共生生态文明的创新和传承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应大力加强生态农业 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系统研究,总结我国传统经典农耕技术———稻鱼 农业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特色和规律,有计划地对稻鱼农业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整 理研究,做好稻鱼生态农业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特色的继承工作。通过继承和发扬农学 的科学内涵、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创新实践为 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着力加强对传统农业基础理论、特色技术的研究和创 新耦合,有利于稻鱼生态农业技术的提升,丰富和发展传统经典农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1稻鱼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传统稻鱼生态文化基本保持稻谷产量稳定,节省人工除草的劳力;由于草鱼等鱼类及 鸭等禽类生理上的需要,堵截了杂草和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与水稻争肥料的缺口,并以其 粪便转供给水稻作肥料,使稻田中的物质循环直接向有利稻鱼双方转化,同时将稻田中的 孑孓、病菌也消灭干净,为改善农村卫生健康创造了条件;稻田养鱼(鸭)不需水池,投 入饵料少,人工放养可以收到鱼325~450kg/hm2,商品鸭150~300k g/hm2。但是,其仍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的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 批鱼、饲养一群鸭”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1)管理粗放,生产力低。长期以来,传 统的稻田养鱼(鸭)是一种放养(牧)行为,鸭子或鱼的时间和数量都未固定,生产管理 不到位。稻田养鱼大多工程简单、零星分散、饲养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规模化、产业化 配套不完善,多为小生产的经营体制,导致稻田养鱼的发展缓慢。(2)缺乏保护意识。 尽管传统稻鱼(稻鸭)农业文明的生态效益十分突出,但由于其前期需一定投入,加之生 产过程中基本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率偏低,难以推广和维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我国农村也未能幸免,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现状不容乐观。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体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环境保 护意识水平偏低,传统经典农业文明面临退化。(3)缺乏对稻鱼特色产品的推广开发和 科技引导。我国稻鱼农业文化的代表地———贵州从江、浙江青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两地经典的“稻—渔”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大量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论文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论文 农村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论文,欢迎阅读。 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农民、农村、农业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不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差。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政府所在中心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相对较好,但大多数农村仅有一两家个体性质的私人诊所,,技术落后,只能治疗头疼感冒之类小病。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现代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娱乐室、网络建设等均非常稀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兴建的,因此多数设施呈现老化状态。许多水利设施因为缺乏维修和保养,功能逐渐退化,使得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

模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 4.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没有后劲,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农民工收入偏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病虫害处理等方面信息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过于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和途径,政府未能提供相应的辅导培训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农民生产没有总体性的指导。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学论文

论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目录 1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种思考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3农业产业化 4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5中美农产品物流比较与分析 6 总结

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种思考 摘要:在全国农村合作化示范生产与经营的背景下,合作化、科学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力量。本报告将通过葛平村与陈家店村调研数据的计算与分析来论证:在一定范围内政府的相关农村扶持政策的倾斜性有利于长期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农业政策的倾斜;农民收入;葛平村与陈家店村 在大量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论述与研究当中,增加政府的投入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然而,国家政策在转向“三农”问题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呈现普遍的贫困状态,因而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为较平均的状态。虽然区域之间仍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同一区域的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差异性较少,再加上农民在经济生产中的风险抵抗心理和市场化观念的缺乏,使得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具有很强的刚性。因此,要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首先要考虑的怎样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弱化农业收入的刚性。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队,分为人数相等的n组,从第1组到第i组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Wi,则

通过对陈家店村143个与葛平村的75样本的分析计算得出:陈家店村的基尼系数为0.438,葛平村的基尼系数为0.35。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大于0.6时,说明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小于0.2时,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 把二者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基尼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正处于生产方式亟需变革与改善的中国农业,一个农村经济体的较高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该经济体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在“三农”政策标准比较统一,政策运行比较透明与公开、公平的现在,陈家店村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较大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不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与两分化的农村经济格局的。所以把两个村看作政府扶持的一个对象时,陈家店村应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的倾斜性支持。这是由陈家店村农业经济系统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使得政府支持的效益最大化所决定。 农户个体内部竞争的形成对收入的影响

农业技术经济学论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途径

视点FAZHAN·SHIDIAN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纲 领性文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 把我国今后的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 明,而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 要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 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 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 业。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 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 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 与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 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 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 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 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 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 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 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 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 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 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 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由于大量施用化 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 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 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 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况且,食品供 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增 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是转基 因食物出现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担 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 青睐生态、环保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 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 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世界上 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 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 和内在质量,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的监控 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 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 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各 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相 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由于农业生 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产品污染加剧, 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生态农业能有效地 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 色壁垒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 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 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 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 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 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 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 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 发展的市场体系。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 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 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 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 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 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 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 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 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 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 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 发展的规范操作。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 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求我们对整 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 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 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 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 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 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 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 发展的实用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 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 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 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 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 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 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 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 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 发展的技术标准。研究开发环境友好 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 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 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 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 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 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 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 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 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六)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态农业 发展的生产效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 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 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 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 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 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皋兰县委党 校) 81 2010年第10期/总第240期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地概括了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农产品需求,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 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 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 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环节,中央已经连续12a将一号文定为“三农”问题解决研究。由此可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抓对象,也是中央关注点所在。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解决策略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基于此,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入手,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1对城乡的经济体制结构进行改进 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所引发的“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结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它将农民与城镇居民割裂开来,难以体现公平的理念[1]。 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并应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加强财政投入,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地方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补贴,帮助农业生产的更好开展。 同时,要严格监管财政资金流转和支付,确保相关款项及时到位,以免出现滥用乱用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市场化的发展落实,通过引入多种外界投资,让地方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走上一条高效的道路,不断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式。 1.3重视市场需求的实现 市场化发展既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针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状态要进行积极改进,结合市场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调整,让农民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 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农业优势,要对其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将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市场优势,以市场来带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收益。 此外,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对广大农户进行指导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类购销合作行为,并为农业社会化发展提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实践 正文: 中国今天的繁荣,源于二十六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农村改革,是当年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掀开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如今,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 1998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由主要靠增加产量解决温饱转变为既增加农产品总量,又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还要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经营制度和组织方式出现创新,从分散型的内部自主创新向一体化式的外部创新带动内部创新转变,农村股份合作社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不再是权宜之计,一方面是为了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特别是城市建筑队伍中,70%以上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受到市场约束,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变化特征表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今非昔比,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正由传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20 0年十月 农业经济管理0班

目录 一、摘要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 3.1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3.2 法律法规依据的逐步健全 3.3 市场经济效益的增长 3.4 可再生能源推广技术的成熟 3.5 农民文化素质的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情况 4.1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4.1.1 农村沼气开发 4.1.2 农作物秸秆气化 4.2 太阳能开发利用 4.2.1 太阳能热水器 4.2.2 太阳灶 4.2.3 太阳能光伏发电 4.3 小型风能发电 4.4 小型水电资源开发 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

5.1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 5.2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大 5.3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 六、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6.1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6.1.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 6.1.2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6.1.3可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6.2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6.2.1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6.2.2建立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6.2.3建立发展基金 七、可再生能源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7.1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森林植被 7.2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7.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八、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摘要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生活能源短缺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导致了滥砍乱伐,植被破坏,使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难以持续。农村燃料和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已成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目 标的提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新农村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 3.1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村能源建设。上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开展了以小水电 为主的初级电气化县、薪炭林重点县、沼气重点县、省柴灶试点县等多种大面积示范工程,并大为推广。在此基础上,从“八五”开始,中国又开始组织实施“百 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到2009 年全国已有300 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1]。目 前,户用省柴节能灶、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已在全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利用。温家宝总理早在2000年时就做出过重要批示: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专业班级:经管102班 姓名:王海龙 指导教师:周敏 答辩日期: 2011 年4 月

目录 摘要: (3) 1.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4) 2.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关系 (4) 2.1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4) 2.2法律法规依据的逐步健全 (4) 2.3市场经济效益的增长 (4) 2.4可再生能源推广技术的成熟 (4) 2.5农民文化素质的水平的提高 (5) 3.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情况 (5) 3.1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5) 3.1.1农村沼气开发 (5) 3.1.2农作物秸秆气化 (5) 3.2太阳能开发利用 (6) 3.2.1太阳能热水器 (6) 3.2.2太阳灶 (6) 3.2.3太阳能光伏发电 (6) 3.3小型风能发电 (6) 3.4小型水电资源开发 (6) 4.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 (7) 5.可再生能源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7)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农村;可持续发展 1.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计算与计量,会计则采用专业方法,将各种物质量统一以价值量的形式予以科学的分类、汇总、计算并采用公认的方式为使用者提出报告。国民经济的发展总量、资源的消耗量、利用率以及其他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在一线的辛勤工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也早已为经济管理人士所认识。 2.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 2.1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村能源建设。上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开展了以小水电为主的 初级电气化县、薪炭林重点县、沼气重点县、省柴灶试点县等多种大面积示范工程,并大为推广。在此基础上,从“八五”开始,中国又开始组织实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 设”,到2009 年全国已有300 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1]。目前,户用省柴节能灶、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已在全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利用。温家宝总理早在2000年时就做出过重要批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 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由此可见,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的。 2.2 法律法规依据的逐步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七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 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2005 年2 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于2006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法律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主要有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管理办法,出台可再生能源有关技术标准,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将有力地推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程 2.3 可再生能源推广技术的成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带动国防力量、科技水平的的迅猛发展。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也一直未停止过,因此各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 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 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 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 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 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 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 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 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 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 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 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 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 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 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pdf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 ”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

最新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们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一: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

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

【发展】发展农村经济的论文

【关键字】发展 论文题目浅谈紫阳农业的发展方向 年级: 教育层次:大专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姓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业资源 (1) (一)亚热带气候区 (1) (二)种类单一的经济林特资源..............................⑵ (三)水能资源和地下矿藏................................⑵ (四)地理位置......................................⑵ (五)全国第二个富硒区....................................⑶ 二、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⑶ (一)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⑶ (二)人均土地少,耕地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④ (三)家底薄,财力弱,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拮据效益低.............④ (四)科学文化落后,技术和人材严重缺乏.....................⑤ (五)山大沟深,乡村交通不便,商品聚散困难...................⑤ 三、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⑥ (一)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村粮食自给率...................⑦ (二)林业生产—以营林为主,提高森林复被率.................⑦ (三)养殖生产——满足城乡需要,提高商品率,调节市场........⑦ (四)经济林特生产——全县农业商品生产的主体...............⑧ (五)乡镇企业——开发“两产”(特产、矿产)多层次精加工.....⑨ 四、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⑩ (一)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1) (二)积极发展“两户一体”,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11) (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11) (四)狠抓多种经营短线生产,加速资金积累 (12) (五)抓好农村交通和小集镇建设,疏理流通渠道 (12) (六)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加强科学技术工作 (12) (七)开发旅游业与扩大就业相结合 (12) (八)富硒食品饮料商品化 (12) 参考文献..................................(12)-(13) 浅谈紫阳农业的发展方向 紫阳县党校0000级专科班行政管理专业0班谭红 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