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火案例分析

案例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火案例分析
案例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火案例分析

案例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火案例评析

一、基本情况

(一)兴安盟地理位置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属浅山丘陵区,毗邻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区内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

全盟现辖三旗二市一县,国土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7万。现有森林面积177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68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9.58%。绝大多数森林资源均分布在与蒙古国交界的阿尔山地区。

(二)火灾概况

2012年4月20日8时30分,据了望塔观测,距我盟边境50公理处,蒙古国境内发生草原大火,火线长约80公理全线向我方推进,严重威胁我北部重点林区。

兴安盟采取全线点烧措施,防止蒙方大火入境;

兴安盟及时成立扑火前线指挥部,立即启动扑救火灾应急预案。自治区、盟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林业厅领导亲临火场一线指挥,前指领导勘察地形、判断火情、靠前指挥,灵活运用点烧迎面火、直接扑打等战术“以防为主、以打为辅、打防结合”原则。

截止24日7时,蒙古国草原火被堵截在国境线以外,堵截扑救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三)火场天气

火场天气晴间多云,西南风5-6级,温度-2-10℃。火场气候干燥,火险等级高。

二、扑救经过

第一阶段: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出击

接到火情报告后,兴安盟委、盟行署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前线指挥部,迅速沿边境防火隔离带布防兵力230人,紧跟火头严防死守。到20日11时,蒙古国草原大火距我方边境30公里左右。前指命令:调动全盟各类扑火队伍赶赴火场,至20日14时,火场总人数达到1772人(其

中森林部队372人)全部部署在边境一线,投入各类车辆64台,飞机三架。待命2297人(其中森林部队253人,车辆198台,增雨火箭车3台)。

第二阶段:科学指挥,分段堵截

4月20日14时30分,蒙古国草原大火距我方边境5公里左右,兴安盟盟委副书记杜学军,盟委委员、副盟长刘福德在边防一连连部召开紧急会议,对蒙古国草原火情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蒙古国草原大火来势凶猛,直接扑打难度较大,确定了依托隔离带以火攻火进行堵截的战术。一是明确扑火工作目标。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第一道防线将蒙古国草原大火阻隔在边防公路外;确保第二道防线将蒙古国草原大火阻隔在边境防火隔离带以外;确保在堵截蒙古国草原大火过程中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二是根据火场实际情况,将整个火场分为四段,并确认前线指挥员,即:阿尔山段(含阿尔山市林业局);五岔沟段;白狼段;科右前旗段。三是开展点烧边境防火隔离带。点烧的重点区域确定为白狼段至科右前旗段,阿尔山段以看守火场为主。点烧方向确定为白狼段由北向南点烧,科右前旗段由南向北点烧,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整个边境防火隔离带的整体合围。同时,向毗邻地区通报了点烧计划。经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截止21日7时,对198公里的边境防火隔离带全部实施点烧完毕,完成前指既定目标,将进入我盟境内的蒙古国草原大火全部堵截在防火隔离带之外。

第三阶段:巩固战绩,防止死灰复燃,夺取最后胜利

4月21日上午10时,前线指挥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扑救工作。前线总指挥刘福德对当前扑救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兴安盟周边地区火情进行了通报。兴安盟盟委书记王程熙对扑救工作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步扑救工作提了六点要求。兴安盟盟长邓月楼强调,前指科学研判,按照“三个确保”积极应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要密切关注火情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要继续盯住火场形势变化,防止死灰复燃。三、主要经验

(一)科学指挥合理布兵

根据火情发展态势,前指对堵截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六点”措施。一是明确扑火目标;二是成立前线扑火指挥部;三是点烧拓宽边境防火隔离带;四是合理部署兵力;五是加强后勤保障;六是保障通讯联络。参加此次作战的扑

火队有地方扑火队、数量部队、66056部队官兵。针对火线长、地形复杂的特点,确定了全线堵截、分段实施的战略。

(二)战术运用得当

在堵截扑救这次蒙古国草原火中,前指准确把握火场态势,科学实施指挥,灵活运用战术,以边境防火隔离带为依托,利用界河等天然屏障进行阻隔,实施分段点烧,如期顺利合围。通过扑打、隔离、点烧、以火灭火等方法,高效地完成了此次蒙古国入境火的堵截扑救任务。

(三)靠前指挥,密切协同

火灾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堵截扑救工作,自治区、盟两级领导亲临火场勘察地形、选择有利位置观察火势、判断火情,正确指挥火场各参战队伍堵火灭火。各参战队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开展堵截扑救工作。

气象部门立即启用全部临时观测点,及时将火场未来几天的风力、风向、气温等数据提供给前线指挥部,确保增雨作业的火箭车和飞机到位,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由于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密切协同,确保了堵截扑救作战的全胜。

(四)严密组织,安全防范措施得当

这次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入境火,动用人员多、车辆多,火场地形复杂,火场态势难以掌握,不安全因素多,稍有不慎极易酿成事故。为安全堵截扑救火灾的目标,各级指挥员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坚决落实堵截蒙古国草原火“三个确保”中的“确保在堵截蒙古国草原大火过程中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的目标,确保人员车辆安全,发现情况及时预警,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为确保扑火工作需求,前线指挥部提前谋划,做到了后勤保障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全面做好防扑火给养、燃油、车辆、通讯、医疗以及扑火机具等各项保障工作。保证了堵截扑救工作的需要。

四、经验教训

这次取得堵截扑救“4?20”蒙古国草原大火的全面胜利,无论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都对我们今后扑火工作提供了参考。一是以边境防火隔离带为依托,实施点烧拓宽,实现以火攻火战术,效果得当。二是各参战单位英勇奋斗,克服

困难,并实现火场零伤亡。三是科学的指挥,坚强的领导,果断的决策,最终将蒙古国草原大火堵截在边境线之外。四是各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使堵截扑救工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虽然本次战役取得全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无边境防火公路。此次堵截扑救过程中发现,我盟无边境防扑火公路,必须依托边防巡逻路部分地段进行点烧,而边防巡逻路路况较差,影响了兵力运输和物资供应的速度。二是通讯不畅现象依然存在。在扑火过程中发现,通讯设施滞后,电台、对讲机数量较少,移动、联通基站不足,部分火场仍处于通讯盲区、死角,通讯不畅已成为扑救工作的不利因素之一。三是运兵车数量不足、性能较差,不能满足当前火场需求。目前各林业局运兵车数量远远达不到防扑火需要,而且现有的运兵车比较陈旧,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