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导学案教师版(1)讲解

《晏子使楚》导学案教师版(1)讲解
《晏子使楚》导学案教师版(1)讲解

《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学习重点

1.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学习难点

1.对文中所出现的诸如“其实”“坐”“病”“请”等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的理解。

2.晏子反驳楚王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方法指导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双音词多。翻译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可译为“将要出使楚国”。

(2)注意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 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用这样的意项。“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代词“其”(它们)和名词“实”(果实)的连用。现代汉语中的“其实”,通常是个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实际上”(承上文而含转折)。

(3)注意通假字。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本课中的“曷”(同“何”)“熙”(同“嬉”),就是通假字。古书多用通假字,多掌握一些通假字,对阅读文言文大有益处。

(4)注意了解词类活用。“齐人固善盗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句中的“善”本为形容词,在课文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善于、擅长。

(5)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但不要拘泥于术语、概念。如: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圣人非所与熙也”,两句的判断格式为“……也”。前者是肯定判断,后者是否定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也”,“曷为者也”,“何坐”,这三句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作介词“以”、动词“为”“坐”的宾语,前置。固定格式:“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表示推测反问语气,意思是“莫非……

吗”“难道……吗”。

(6)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要学会积累、归类、比较。如“燕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句中“使”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前者意思是出使,后者意思是使得。积累、归类、比较法对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基础过关

预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基础训练题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实词。(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

(1晏子将使楚()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王曰:“何坐?” ()

(5吏二缚一人诣王() (6晏子避席对曰()

(7圣人非所与熙也() (8吏二缚一人诣王()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

(1楚王闻之() (2何以也() (3缚者曷为者也()(4齐人固善盗乎() (5人楚则盗()

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整理列举在下面)。

解答:古今词义明显不同的有:“为(其来也)”“坐(盗)”“诣”“避席”“其

实”“得无”“熙”“病”,等等。

4.翻译以下句子,并能翻译全文。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文本整体把握

细读课文,思考下列引导性问题

5.阅读课文,给文章分分层次,并尝试概括文章中心。

层次:第一层:(……曰,坐盗。)写楚王与左右定计侮辱晏子。

第二层:(第二段)写晏子用巧妙的辞令给楚王以反击,使楚王屈服。

中心:这则故事通过晏子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6.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7.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8.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觅信息,分析晏子的性格。

强调以下几点:晏子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思敏捷,机智果敢,善于言辞,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有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

文本局部探究

研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探究性习题

9.解释“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A.楚王闻之() B.吾欲辱之()

C.婴闻之()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解答:A.之,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B.之,代词,指晏婴。C.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D.之,助词,的。

10.自由朗读课文,并推敲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齐人固善盗乎?

③所以然者何?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明确:

①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

②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

③句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

④句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11.讨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关键是要说出理由。

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

但从另一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了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就是针对齐国了。

学生言之有理都应该肯定。或者可以说,既是针对晏子的,也针对了齐国。

12.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采用“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因势利导,

逼楚王于被动,从而达到了自己还击的目的。

13.文章刻画了晏子做为一个外交家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你能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吗?

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深化提升

回忆课文,尝试下列提升性训练题

14.背诵课文。

15.你能和你们小组同学合作上台将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表演出来吗?

16.把课文叙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学生听,问问他们还能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他们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解答: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以及和他人交往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但检查,可以在课堂上抽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讲的,如可以先不讲晏子反击的话,让对方先设想,然后再告诉对方答案;还要交流对方是怎样设想反击的话的,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反击话,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拓展延伸

17.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彭氏之子御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贱人:出身低贱的人C.彼受赐矣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下:下令

(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下”是“使……下车”之意

(2)、君王(大王、您将要去哪里(到哪里去?

(3)、贤明,敬重人才,嫉恶如仇。

反思与感悟

附: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出使前出使过程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晏子巧妙应对楚王反取病

课堂检测

<<晏子使楚>>测试题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

1.方()2.坐()3.徒()4.固()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

1.谓左右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味不同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

五、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课文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何以:______何坐:______避席: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晏子使楚表格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11 晏子使楚授课时间 主备人课时 2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前置性小 研究1、了解晏子。 2、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 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 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 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 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学生活动 个别回答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由读课文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 补充。 边读边想 全班交流 思考回答 学生自由说理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 段。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 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 由。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 二、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10):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明线: 暗线: 三、合作探究

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文眼: 作用: 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 “踱”若换成“走”字可否?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 (1)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6.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

《晏子使楚》优秀的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优秀的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优秀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认识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知道楚王对晏子态度的变化,留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的疑问。 教学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知道楚王对晏子态度的变化,留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板书晏子,介绍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人,姓晏,名婴,字仲平。齐国的国相,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才智超人,好学善辩。晏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师再板书:使楚指名说说使楚的意思。(出使楚国) 师导入:晏子出使楚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带拼音的字,正音:“大夫”读(dàfu)不读(dàifu)。

2、读词语,并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听写词语。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1、自由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方法。 3、统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5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自由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说你的疑问等等。 3、学生交流: 重点: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后来,楚王却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疑问:为什么楚王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义。 2、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学习后我们有一个疑问,谁再来说说。 为什么楚王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从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到最后向晏子不是,而且从此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 二、明白交锋的次数 1、自由读课文,楚王这种态度上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晏子与楚王进行了几次较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交流:三次。 三、明确楚王每次的态度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楚王每次与晏子较量前后的态度变化 2、交流: 几次楚王的态度变化: 第一次: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只好迎接。

11晏子使楚

11晏子使楚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五年级()班姓名学号 一、导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及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二、背景了解 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堪称“三朝元老”,景公即位后不久,他协助镇压了叛军,因而深得景公赏识。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下列词语。 侮辱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2.掌握词句 ①完成作业本1到3题, ②完成同步练习词语广角和句子长廊部分。 3.我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讲了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品读课文尝试完成同步练习阅读平台和作业本4、5两题。 5.把不会做的在书上或本子上标记,或者在这里记下来。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学法指导:小组成员按顺序说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他组员回答,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指定一名组员汇报,全班交流。)

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 【温习故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 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 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 (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 【自主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提示: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⑴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⑵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⑶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⑷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⑸奇特而新颖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例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例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视觉与听觉相通。 例4.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听觉感受与触觉感受打通。通感与拟人连用。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检查课前预习

精编 《晏子使楚》导学案

《晏子使楚》 研习1.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设计诬陷齐人善盗,晏子用橘枳因水土不同而导致味道不同的事例,类比推理出齐楚民风不同而导致人民品质不同。如此巧妙的挫败了楚王了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研习2.如何评价晏子和楚王?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具有爱国情怀、勇于维护国家尊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 楚王: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自作聪明,同时还具有自知之明,较为坦率的性格特征。 研习3.晏子在楚强齐弱的情况下出使楚国,遭到楚王栽赃诬陷,他是怎么样做到既捍卫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呢?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把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研习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观点一:我认为是善意的,是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习辞者也”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 观点二:我认为是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使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相借羞辱晏子进而羞辱整个齐国。 研习5.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中看出来。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 1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侮辱,柑橘)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难点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对话,了解楚王是怎样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课文 1.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生回答:有礼貌、思维敏捷、聪明)。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历史人物。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

的争端,他就是晏子。让我们一起随他走进楚国领略他的风采。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使:出使楚:楚国 晏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2.介绍晏子及《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仲平. 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全书共8卷,215章。每章由于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注本有《〈晏子春秋〉集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生字:晏子敝国侮辱临淄撒谎规矩囚犯3.思考: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而且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所以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三.精读细品,走进晏子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尊严晏子使楚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朗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案:(此过程约15分钟) (一)预习任务安排: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撒谎、盗窃、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信息链接: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爱国忧民,在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晏子使楚:指晏子出使楚国(意思是访问楚国) (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 1.通读课文,找出读音不确定的字词并解决。(查工具书) 2.我能正确、工整的写出下列词语。 wǔ rǔ xiù zi sā huǎng dào qiè ( ) ( ) ( ) ( ) gān jú huái hé péi zuì dào zéi ( ) ( ) ( ) ( ) 3.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晏子(1)yàn zi()为难(1)wéi nán() (2)yàn zǐ()(2)wèi nán() 大夫(1)dà fū()敝国(1)bì guó() (2)dài fū()(2)chǎng guó() 4.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敝国: 安居乐业: 耻笑: 赔不是: 还有这些不理解的词: 二、探究案:(此过程约20分钟) (一)导入新课: 说起晏子,他的故事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本书——《晏子春秋》,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晏子的生平轶事。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他的其中一个故事——《晏子使楚》。(板书:使楚)齐读课题。“楚”指的是——楚国,“使”就是——出使?课题的意思就是——晏子出使楚国。(学生交流)出使他国的人往往被称为使者、大使,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时的场面,你觉得那情形怎么样?是啊,使者出使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应该受到被访国的尊重。那么,晏子出使楚国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呢?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昌市第一小学程婉秋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个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展现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本节课主要以“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楚王”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在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中经历思考、合作、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维护尊严的事例。 2、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3、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4、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侮辱——晏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先品楚王,感受侮辱 (一)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有关句子。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①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②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还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3、生自由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生交流体会(楚王的霸道、专横、狡诈、阴险) 师小结:可见,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勃勃的野心,专横的态度,不可一世的嘴脸!能读出你们的体会吗? 5、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作者:————————————————————————————————日期: ?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五年级( )班姓名学号 一、导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及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二、背景了解 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堪称“三朝元老”,景公即位后不久,他协助镇压了叛军,因而深得景公赏识。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下列词语。 侮辱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2.掌握词句 ①完成作业本1到3题, ②完成同步练习词语广角和句子长廊部分。 3.我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讲了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品读课文尝试完成同步练习阅读平台和作业本4、5两题。 5.把不会做的在书上或本子上标记,或者在这里记下来。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学法指导:小组成员按顺序说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他组员回答,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指定一名组员汇报,全班交流。)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七上语文:第1课-朱自清《春》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文体知识 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3)比喻知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 ) 酝酿( ) 抖擞( ) 朗r ùn ( ) w ǎn ( )转 h ōng ( )托 静m ò( ) ji ànzhu àng ( ) 应和( ) 风筝( ) li áo ( )亮 和风细雨( ) 铮铮铁骨( ) li áo ( )草 掺和( ) 挣扎( ) 眼花li áo ( )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 指 。 宛转:形容声音 。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 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兴二小白溪校区沈梅芳 教学目标: 1.认读8 个字,会写14 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夫、侮辱、敝国、面不改色、得意洋洋、安居乐业”等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理解晏子前两次反驳楚王的话,初步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其严密的逻辑关系。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教学难点: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理解晏子的智慧。 一、揭题解题 1.(出示晏子像)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晏子都有哪些了解? 2.小结:是啊,晏子,原名晏婴,为什么后面带个“子”呢?(子是中国古时候对有学问有贡献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晏子身高不过五尺,是齐国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有一回,齐王派晏子到楚国去,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3.“使”是——,现在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那么晏子出使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11课。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打出课件: dài fu 医生 大夫 dàfū古代官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注意多音字的正音) 课文指对自身事物的谦称。如,敝国:我国。 敝 现在指破旧的意思。如,敝帚自珍:家里破旧的扫帚也被自己珍惜。 (注意古今异义) 侮辱wǔrǔ(注意正音)

面不改色得意洋洋(释义并指出这是表神态的词) 安居乐业(释义并造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安居乐业) 过渡:词语我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想想晏子到了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3.打开作业本,完成第4题。 4.交流; (1)分别指名说,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师随机板书)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晏子 反驳 不得不尊重 三、深入阅读,体会智慧,研读第一次较量。 过渡: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下面我们走进他们的第一次较量。 1.默读第三段,用————划出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用浪线划出晏子反驳的句子。 2.指名读楚王对晏子侮辱的句子。 晏子有多矮?从哪里得知? 3.解释:五尺(古时候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1米3左右) 过渡:是啊,晏子身材很矮,可楚王就以此来侮辱晏子,实在有点——。 楚王仅仅只是想侮辱晏子吗?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坐以待毙了吗?晏子是怎么反驳的呢? 4.指名读晏子反驳的句子。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5.交流: 6.那请同学们推理一下。课件打出: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开()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7.我们再来学学晏子的样子,理直气壮地读一读晏子的话。(指名读)过渡:我们同学了不起,能读出晏子的言外之意,楚王他听懂了吗?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8.交流: 9.小结:一个“只好”写出了楚王的——,也写出了晏子的——。哎,楚

《荷塘月色》 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四个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2、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二)读课文,圈点勾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导学案

“分组合作,自信高效”导学案 周次:第五周课时:第2课时 课题:晏子使楚课型:讲读年级:五年教者:陆守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人物个性化语言,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逻辑推理以及人物性格的比较,学习晏子遭受侮辱时,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晏子在回答过程中,话里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 导言: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 (一)读文思考: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你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2.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话吗?你能读出楚王的霸道、专横、不尊重人和不可一世?(二)读文思考: 楚王的目的达到了吗?快速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体会晏子的智慧: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呢?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把楚王对他的侮辱化为尊重呢? 1. 你能认真读读晏子的话,把下面图解填写完整,表示晏子的逻辑推理过程吗?“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访狗国→钻狗洞 访楚国→() 楚国→() 楚王→() 2. 你能认真读读晏子的话,把下面图解填写完整,表示晏子的逻辑推理过程吗?“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上等国 下等人→() 我最不中用→() 楚国→() 3.楚王在宴席上是怎样取笑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将楚王取笑了?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并完成填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晏子、侮辱、敝国、拱手、柑橘、淮南、盗贼、尊重、赔不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和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晏子和晏子出使的背景资料。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的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看看晏子是如何机智巧妙地挫败楚王的。 生齐读课题,讨论“使”字的意思。“使”是“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 晏子是真名吗?为何称为晏子?古代中还有哪些人称为“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师生交流有关晏子的资料。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身材矮小(一米四左右)、其貌不扬。 二、检查预习,介绍背景。 1、检查生字词。“晏子、侮辱、敝国、拱手、柑橘、淮南、盗贼、尊重、赔不是”。 2、找出两个文章的关键词“侮辱”、“尊重”。 3、在文章中找出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并画出。(两个词在文章的开头和结果,也就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4、学生提出疑问? (1)晏子为何出使楚国? (2)楚王为何侮辱晏子?怎么侮辱? (3)晏子怎么赢得尊重?靠什么赢得尊重? 5、教师相机介绍晏子出使出国的背景资料。 齐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到了齐景公时,由于他贪图享乐,齐国开始走向下坡路。而此时,南方的楚国却正在蒸蒸日上,成为春秋时期另一大军事强国。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公开齐国,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荷塘月色》学案(带标准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作者:————————————————————————————————日期:

一《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敛裾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