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1年郑州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简答题

1.简述焦点访谈法的优点和不足。

【答案】优势:

(1)参与者之间互动可以击发新的思考和想法;

(2)可以现场观察被测试者的期望;

(3)直接、快捷有效地获取所要信息。

劣势:

(1)获取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偏激和不全面;

(2)调查的结果仅属于定性的范围,但准确的信息应来自于定量研究;

(3)对场地要求较高,不适合的场地可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新型信息系统包括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和POS(销售数据系统)等,POS系统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可信性较高,提供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极其变化。意义:建设具有快速反映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的是不能成功的。

3.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4.“消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人们对该消息的相关意见的同意程度”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一般认为,高可信度的信息来源发出的信息容易获得较高的认同度,反之低可信度的信息来源所发出的信息则相应获得较低的认同度,简言之,即高可信度来源信息会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但是,霍夫兰等人的研究所发现的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则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情形。这个理论认为,由于信源可信度的影响,低可信度的信息来源所发出的信息最初引起的态度改变,要小于高可信度信源所发出的信息所引起的态度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却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低可信度来源的信息开始发挥影响,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态度改变。霍夫兰等指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消息来源与观点具有分离的倾向。这表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不是决定受众态度改变的唯一因素,态度改变是一个众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复杂过程。

5.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案】用典型的大众社会论观点看问题,大众传播的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一

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这可以说是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不过,在说明这种被动性时,传播学者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来寻找因。以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的关于“拷贝的支配”的观点为代表。

这种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把受众看做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于偏激。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并不是全部活动、他们同时还参与着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现实社会关系,而这样一些社会关系和实践也必然会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产生能动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众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在考察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对传媒活动的制约。

6.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要点。

【答案】(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7.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pseudo-enviromnent)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8.简述“三社四边”协定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内容。

【答案】(1)“三社四边”协定由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以及纽约联合新闻社于1870年签订,主要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其具体划分如下:①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同路透社共享)、中美洲、南美洲;②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③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④纽约联合新闻社:美国。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消息也只供给该社。

(2)这样划分后,欧洲三大通讯社又把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国内通讯社纳入自己的体系,有的国内通讯社还在组织上从属于它们。但是这种垄断协定并没有消除彼此间的竞争,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

(3)从一战时起,早先瓜分世界新闻市场的“三社四边协定”就已经名存实亡。1934年11月各通讯社代表在拉托维亚首都里加集会时正式宣布取消这一协定,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新闻的原则。从此以后由网家通讯社划区垄断的局面宣告结束,代之以依靠实力相互竞争并争取新的垄断的时代。

9.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答案】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往往只选择那些对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的固有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受众的这种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选择性注意,是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相关的对媒介内容的注意的方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的媒介和支持其固有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第二,选择性理解,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关系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其所注意到的媒介内容。在受众注意和接触到的信息中,只有那些符合其原有认识结构的一小部分内容才会进入深层认识和理解的阶段;第三,选择性记忆,指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的信息中,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这样,经过由外向内的三个阶段的选择过程,最终能被受众记住的信息是很少的。受众的这种对信息的选择过程,是受众应付信息超载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10.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信息主权,是诺顿斯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家传播》1979年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机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主张,与拥有领土、资源及社会制度等的主权意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同样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对信息主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规划和建设本国信息系统的重要指导思想。

11.“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依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案】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基本假设:①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②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③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④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12.论述非语言符号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的,同属于人类使用的符号体系。

非语言符号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同时自身也具有意义;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序化的符号。

符号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三个方面的作用:(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13.象征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象征符的影响有以下两方面:

(1)象征符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