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类第一部著作

中国各类第一部著作
中国各类第一部著作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门记录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

香香》

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中国诗歌经典作品精选 赏析 《诗经》名篇:《伐檀》、《硕鼠》、《氓》、《关雎》、《无衣》、《静女》 楚辞屈原:《涉江》、《橘颂》、《离骚》《湘女》 汉魏乐府 1.《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怨歌行》(汉班婕妤)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 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 6.《秋风辞》(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 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7. 《陌上桑》 8.《木兰辞》 9.《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全诗可分三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阅读书目 骨灰级

1、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俗称“网格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带*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其它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印度] 赵国华译 五卷书[印度] 季羡林译 沙恭达罗[印度] 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 诗选[印度] 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 戈拉[印度] 泰戈尔著刘寿康译 万叶集选[日本] 李芒译 小说选[日] 二叶亭四迷著巩长金石坚白译 破戒[日] 岛崎藤村著柯毅文陈德文译 阿拉伯古代诗选[阿拉伯] 仲跻昆译 波斯古代诗选张鸿年等译 列王纪选* [波斯] 费而多西著张鸿年译 蔷薇园[波斯] 萨迪著水建馥译 小说戏剧选[俄] 果戈理著满涛译 死魂灵[俄] 果戈里著满涛许庆道译 奥勃洛摩夫*[俄] 冈察落夫著齐蜀夫译 诗选*[俄] 莱蒙托夫著余振译 当代英雄* [俄] 莱蒙托夫著草婴译 猎人笔记[俄] 屠格涅夫著丰子恺译 前夜父与子[俄] 屠格涅夫著丽尼巴金译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俄] 涅克拉索夫著飞白译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选(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臧仲伦译 谢德林童话集* [俄] 谢德林著张孟恢译 寓言选[俄] 克雷洛夫著辛未艾译 怎么办[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蒋路译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素台译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中短篇小说选*[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契诃夫小说选[俄] 契诃夫著汝龙译 蕾莉与马杰农[阿塞拜疆] 内扎米卢水译 法尔哈德和希琳[乌兹别克] 纳沃依 诗选* [乌克兰]谢甫琴科著戈宝权张铁弦梦海任溶溶译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瞿秋白巴金耿济之伊信译 傀儡* [波兰] 普鲁斯著庄瑞源译 十字军骑士*[波兰] 显克微支著陈冠商译 诗选* [匈牙利] 裴多菲著兴万生译 鲵鱼之乱[捷克] 恰佩克著贝京译 金人[匈牙利] 约卡依.莫尔著柯青译 轭下[保] 伐佐夫著施蛰存译 奥德修纪* [希腊] 荷马著杨宪益译 伊索寓言[希腊] 伊索著罗念生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超值)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佳译著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啊装帧啊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本人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对朴素的雅致的风格最有好感。)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其它杨宪益的,还有罗念生的都不错。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卞之琳的也可以。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13、(法)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任何争议。《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管震湖的译文版本。 14、(美)麦尔维尔《白鲸》:没有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本子,曹庸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美)霍桑《红字》:姚乃强译的,还有上海译文苏福忠和人民文学胡允桓。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和郝运的译本都好。 2、(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绝对权威。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名称中英文对照

四书:(Four Book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五经:(Five Classic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o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西游记》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or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r A Red-Chamber Dream 《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山海经》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醒世恒言》Stories to Awaken Men(觉醒者的故事) 《喻世明言》Stories to Enlighten Men(开导者的故事) 《警世通言》Stories to Warn Men (警告者的故事) 《官场现形记》Exposure of the Official World(接触官方世界) 《本草纲目》Outline of Herb Medicine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以史为镜 《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金瓶梅》the Golden Lotus 《孙子兵法》Sun Tzu The Art Of War 《道德经》Tao Te Ching 《汉书》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后汉书》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 《三国志》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Odd things witnessed over twenty years 《孽海花》A torn lily or flower in the vicious sea 《老残游记》Travels of Lao Tsan or Travels of an Old Man 《孝经》Book of Filial Piety

中国文学史重点总结(作家作品流派等)

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支队政委》《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三人行》茹志娟早期:《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后期:《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党员登记表》《老交通》《黎明的河边》 李准《李双小传》 《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刘胡兰传》 反映抗美援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鸭绿江南北》 反映迅速建设社会主义:杨朔《石油城》柳青《王家斌》沙氵丁《卢佳秀》 抒情散文为主:杨朔《海事》《东风第一枝》冰心《樱花赞》秦牧《花城》《潮汐和船》刘白羽《红玛瑙集》 刘白羽:《荔枝蜜》《茶花赋》《秀山红叶》《雪浪花》《樱花雨》《长江三月》 《潮汐和船》《星下集》《贝壳集》 曹禺《明朗的天》老舍《龙须沟》夏衍《考验》陈其通《万水千山》 反映社会问题歌颂时代精神《霓虹灯下的哨兵》反映农业建设和部队风格:王炼《枯木逢春》胡可《槐树庄》张仲明《战洪图》。历史剧:田汉《文成公主》曹禺《胆剑篇》吴晗《海瑞罢官》 复出(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牛汉。知青作家: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韩少功,贾平凹。女作家群:杨绛,王安忆,方方,池莉,迟子建,茹志娟。青年作家:莫言,刘索拉,余华,苏童,方方等 《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芙蓉镇》谌容《人到中年》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歌》王蒙《蝴蝶》高晓生《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张贤亮《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龙种》《男人的风格》 《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张伟《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王蒙《春之声》张洁《沉重的翅膀》高晓生《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上城》 《古堡》王安忆《小鲍桩》阿成《棋王》 “返回意识的形成”:贾平凹“返回乡土”:《商周三路》张承志“返回青春”:《绿夜》汪曾祺“返回传统”:《受戒》 对根的理解与表现: 1.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韩少功宣扬“楚文化”,贾平凹商周文化,李杭育“吴越文化” 2.具有荒蛮色彩的原始生活形态 3.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观点:张承志:“伊斯兰精神”阿城“庄禅精神”王安忆“儒家仁义精神”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

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 米,宽63.96 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 《氾胜之书》:最早的农学专著氾胜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氾胜之是汜水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书中记载黄河中游地区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反映了当时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正史中没有氾胜之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氾水一带。《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氾水是济水的支流,在山东曹县北四十里,与定陶县交界。氾胜之虽是山东人,但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主要活动却是在西汉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汉书·艺文志》注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晋书·食货志》谓:“昔者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撰写农书的基础;而他也是主要靠《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的。 从现存有关《氾胜之书》的资料看,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

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是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共识;氾胜之的特点是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他曾经表彰一名佚名的卫尉:“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法。民事人所忽略,卫尉懃之,忠国爱民之至。”在这里,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可以说,《氾胜之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区种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原书十八篇,多为后世农书所引用,约在北宋末年失传,清洪颐煊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1984 ,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 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著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4. 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白鲸》麦尔维尔著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场面宏阔博大,思想内涵复杂,哲理性很强,而且文笔沉郁瑰奇,堪称杰作。 5. Martin Eden by Jack London《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著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马丁·伊登》起着先驱作用,后来不少描写“美国梦”破灭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围绕这部书引起的争论首先是在主题上,按照杰克·伦敦的本意,写这部属的宗旨之一乃是攻击个人主义,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他是在为个人主义辩护,而相当多的读者是把马丁·伊登当作“个人奋斗”的典型来接受的。其次是语言,有人认为“充满元气和力量”,也有人认为“粗糙”、“变化少”。杰克·伦敦是以“超人”自居的,他并没有成为超人,但《马丁·伊登》的确是一部超越了时代的作品。 6.The Great Gatsby by F.S.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二十世纪的二十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各放异彩。先是作家德莱塞出版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巨著,并且在一九二五年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同年四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纽约出版,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 ·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海明威在回忆菲氏时写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艾略特和海明威都是以苛刻闻名的批评家,因此我们就不难领会这些评价的分量了。直到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美国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