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旅游文化

/

 

54 

作者简介:高 科(1983-),男,四川眉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2008级硕士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邮编:130024),E-mail:gaok734@nenu1edu1cn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高 科

摘 要: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3个方面,总结了国外关于宗教旅游的研究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者、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4个方面;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是目前国外宗教旅游研究最主要的学科视角;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而国内的宗教旅游研究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基于此,文章指出了国内研究有待加强之处,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研究与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宗教旅游;国外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41(2009)03-0054-07

On progress and i n sp i ra ti on of abroad reli g i ous tour is m research

G AO Ke

Abstract:This paper,fr om three as pects of 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pers pective,research methods,makes a detailed su mmary of the study p r ogress on the overseas study of religi ous t ouris m,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j or contents of overseas study are mainly on the foll owing f our as pects:the relati onshi p a mong religi on and t ouris m,religi ous t ourists,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religi ous t ouris m and t ourist i m pacts.The main disci p linary pers pective of overseas study includes s oci ol ogy,e2 conom ics,geography and p sychol 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l w ays https://www.360docs.net/doc/817605971.html,pared with over2 seas literatures,we find that domestic studies are still at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re mains big gap bet w een the m.Theref ore,much work is yet t o be done and deepened.Based on thi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 ings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is expected t o give s ome useful ideas f or religi ous t ouris m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religi ous t ouris m;overseas study;p r ogress;ins p irati on

一、国外宗教旅游发展与研究概况

宗教旅游(Religi ous t ouris m)是一种古老

的旅游形式,最初表现为宗教信徒的朝圣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便利以及宗教世

俗化,现代宗教朝圣活动较之过去在内容和形

式都有很大变化,越来越具有现代旅游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旅游的异军突起,

以宗教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旅游受到旅

游者的亲睐,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重

要分支。目前宗教旅游在世界各国尤其在西方

国家和中东地区发展迅速,已形成了许多世界

著名的宗教旅游区,如法国卢尔德、以色列圣

城、梵蒂冈、沙特麦加、中国西藏等。

尽管宗教旅游作为传统的旅游方式,早已

被人们所熟悉,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界才

开始对宗教旅游进行研究。早期的宗教旅游研

究主要涉及宗教朝圣与大众旅游关系的社会学

分析[1,2],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宗教文化之间的冲

突、融合[3]等方面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

随着宗教旅游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凸

显,业界和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研

究,学者们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宗教

旅游的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有关宗教旅游

旅游文化

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

高 科

55

 研究的学术著作开始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瑞泽和墨菲(Raj &Mor peth,2007)主编的《宗教旅游与朝圣节庆管理》(Religi ous T ouris m and Pilgri m age FestivalsManage ment )一书,该书收集了许多学者关于宗教旅游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的全球化、宗教旅游者的动机、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遗产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还包括了8项案例研究,是此领域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除研究论文和著作外,研究者们还通过召开宗教旅游会议分享研究成果和交流信息。2006年,首届世界宗教旅游大会(1st I nterna 2ti 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 ous Touris m )在塞浦路斯召开,会议就宗教旅游的重要性、产品开发及营销、发展前景、宗教地保护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标志着宗教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世界旅游组织于2007在西班牙年举办了主题为“旅游、宗教与文化对话”的国际研讨会(I 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T ouris m ,Religi ons and D ial ogue of Cultures ),其中宗教旅游是会议的中心议题,尤为关注宗教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宗教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对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成果和最新动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本文从宗教旅游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3个方面,对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评述。

二、宗教旅游概念

对宗教旅游的定义因研究者对宗教旅游内涵的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一定争议。从旅游者动机的角度,林思科德(R inschede,1992)将宗教旅游定义为“完全或强烈地由宗

教原因引发的一种旅游形式”[4]

。该定义强调了旅游者的宗教动机,却在内涵上将宗教旅游几乎等同于宗教朝圣,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布兰克威尔(B lack well,2007)从动机和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对宗教旅游进行界定,认为宗教旅游是由宗教原因引发的、目的地是宗教场所的

所有旅游活动[5](p37)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旅游动机来看,既包括宗教徒的朝圣

动机又包括非宗教徒的文化体验动机;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宗教旅游活动的发生地是宗教场所,如宗教圣地、寺院、神社等。桑托斯(Sant os,2003)对宗教旅游的界定更为详细,

他认为宗教旅游:

(1)必须是自愿的、暂时的、非经济目的;(2)旅游行为是由宗教原因引起的;(3)可以兼有其他的动机;(4)旅游目的地是宗教场所;(5)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不是宗教活动[6](p38)

。虽然宗教旅游的定义还存在一定争议,但都认为宗教文化体验是旅游者的核心动机。因此,宗教旅游作为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应该包括宗教信仰者的朝圣活动以及一般旅游者的宗教文化体验活动。

三、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是早期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宗教旅游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学者们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其展开了大讨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朝圣与旅游活动具有相似性,甚至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如社会学家特纳(Turners,1973;1978)就认为,朝圣与旅游都是具有阈限(L i m inal )性质的活动,代表着与日常世俗生活的暂时脱离,都是对一种“中心”(Center )的追求。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的一种“通过仪式”(Pass -thr ough rite ),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寻根,因而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1,2]

。史密斯(S m ith,1992)对朝圣和旅游的实现条件、社会认可进行考察后认为,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代欧洲,宗教朝圣

者和旅游者之间并无实质区别[6]

。这种观点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宗教朝圣与旅游活动是不同的,因为二者产生的根本动机是不同的。如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81a;1981b )就认为,朝圣者寻求的是一种对宗教或精神遗产的归属感(Sense of bel ong 2

ing ),而旅游者只是为了寻求愉悦[7,8]

。社会学家科恩(Cohen,1981)也认为,朝圣者以宗教信仰为目标,集中到他们的“中心”(Center )去寻求精神意义;而旅游者却不同,他们是要脱离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心,到“外界”(other )去寻求某种当今社会没有,或者曾经有而如今

旅游文化

/

 

科56 已丧失的某些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9]。

(二)宗教旅游者

旅游者是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研究内容较为细致。硕等(Shuo et al,2009)以参

观妈祖庙的朝圣旅游者为例,对朝圣旅游者的个

人特征、限制因素、旅游动机、朝圣体验以及重

游的原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10]。安德雷迪斯

(Andri otis,2009)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宗教旅游

者的旅游动机。结果表明,旅游者的动机具有多

样性,主要包括精神动机,文化动机、环境动机、

世俗动机和受教育动机等[11]。弗莱舍(Fleischer,

2000)以以色列圣城的宗教旅游者为例,通过18

000多个样本对朝圣旅游者和非朝圣旅游者的旅游

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发现,朝圣旅游

者高度组织化、停留时间相对较短,主要访问具

有宗教神圣意义的地方,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兴趣

不大。同时,作者还比较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

朝圣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发现二者之间有较为明

显的差异[12]。柯林斯-克雷纳和克里欧(Collins

-Kreiner&Kli ot,2000)根据宗教地的旅游者动

机的不同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见图1),并以以

色列圣城的旅游者为例,研究了不同类型旅游者

的行为特征[13]。库珀等(Cooper et al,2005)对宗

教朝圣型旅游者研究后发现,朝圣型旅游者的行

为具有规律性:一是旅游目的地选择和旅游流比

较集中,一般都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二是对

接待设施和服务有特殊的要求,不能违反特定的

宗教习俗和规定;三是季节性不强,时间性强

———通常集中在每年举行宗教仪式的时间[14]。此

外,还有学者对宗教旅游的性别差异[15]、出游方

式[16]、宗教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17,18]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

(三)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布鲁纳等(B runet et al,2001)在对不丹

的旅游进行规划时认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

该考虑旅游对宗教的影响[19]。加特莱尔等

(Gatrella et al,2006)对以色列海法的巴哈伊

公园(Bahá’ígardens)圣俗两用的共生模式

(co-exist)进行了研究,认为利用分层列斐伏

尔三角模型(layered Lefebvrian triad)可以避

免宗教朝圣者和普通旅游者之间的冲突[20]。布

雷(B leie,2003)在对尼泊尔的宗教旅游研究

后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而言就是一把双刃

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的同时也会给接待地的宗教文化和脆弱的生态

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因此,为了实现旅游可

持续发展,需要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社

区等方面制定相关目标及发展战略,并且解决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21]。奥兰德(O r2

land,1990)考察了印度宗教圣地的发展情况,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2]。

图1 基于世俗———神圣动机的宗教旅游者分类

资料来源:柯林斯-克雷纳和克里欧特(Collins-

Kreiner&Kli ot,2000)[13]

(四)宗教旅游影响研究分析

1.经济影响研究

大多数的案例研究的结论表明,开展宗教

旅游有利于目的地经济的发展[23,24]。达斯古普

塔等(Dasgup ta et al,2006)通过对印度的恒戈

撒加岛(Gangasagar)旅游经济的研究发现,开

展宗教旅游使当地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完善了

当地的基础设施,出现与宗教旅游经济相适应

的新职业,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25]。

2.环境影响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宗教旅游对环境具有

直接的影响。辛哈等学者(Sinha et al,2008)

对印度的吉尔(Gir)国家公园旅游发展过程中

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和车辆的

大量涌入造成了公园的拥挤和环境污染,生态

多样性遭受到威胁,提出应实行门票准入制度

来解决这些问题[26]。布尔金沙(Buultjens et

al,2005)对斯里兰卡亚拉(Yala)国家公园的

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7]。辛德(Shinde,

2007)对印度南部的朝圣中心迪鲁马拉-迪鲁

帕提(Tirumala-Tirupati)的环境进行考察后

发现,旅游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

旅游文化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

高 科

57

 力[28]

。然而,宗教旅游也会间接地促进目的地环境的改善,例如,吉尔和居里(Gil &Curiel,2008)对西班牙城镇德乌(De w )一年一次朝圣节的研究后发现,当地的环境质量的改善得

益于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资金支持[29]

3.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约瑟夫等(Joseph et al,2001)认为旅游对

包括宗教习俗在内的传统是一种威胁[30]

。威廉姆斯和斯德沃特(W illia m s &Ste wart,2008)在对加拿大土著旅游业的发展研究中指出,旅游活动在很大意义上对于传统宗教起到了“修

改”和“修饰”的作用[31]

。斯泽尔(Sizer,1999)认为,随着圣城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会促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治关系、

民族关系的紧张[32]

4.居民感知影响研究

当前对目的地居民感知的影响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成果较少。特雷都等(Terzidou et al,2008)对希腊蒂诺斯岛(Tinos )的居民对宗教旅游的感知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是积极的,因为宗教旅游让当地居民

获得了丰厚经济利益[33]

。乌雷利等(U riely et al,2003)认为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看法还受到

他们宗教信仰的影响[34]

(五)其它研究内容

除上述内容外,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还涉及其他的研究内容。诺兰和诺兰(Nolan &No 2lan,1992)对欧洲基督教旅游景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朝圣地,以宗教朝圣为主要动机的目的地;二是宗教观光景点,具有历史和艺术性的宗教景点;三是宗教节庆

祭典[35]

。沙克利(Shackley,2001)从控制游客流量、节庆管理及营销等多个方面,对宗教

遗产地的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36]

。还有学者研究了国家政策与宗教旅游开展的

关系[37,38]

四、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学科视角

宗教旅游是个融合许多要素的旅游方式,对其研究也涉及诸多学科,因此,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成为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一大特点。文献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是目前国外宗教旅游研究最主要的

学科视角。

(一)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旅游现象进行考察,是早期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对宗教与旅游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宗教旅游的产生、发展过程、宗教朝圣者的行为模式、旅游与宗教的相互影响、目的地和吸引物管理以及朝圣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学家科恩(Cohen,1998)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与旅游的关系进

行了全面的分析[39]

;贝尔汉森(Belhassen,2008)对朝圣体验真实性的研究也运用了社会

学的理论与方法[40]

(二)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宗教旅游重要的理论根据之—。研究者主要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宗教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旅游者消费模式、旅游对目的地就业以及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研究,宗教旅游的经济影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三)地理学

宗教因素本身作为一种地理要素已经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从空间维度考察宗教与旅游的互动关系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点。一方面,旅游者、旅游业的介入使宗教圣地成为旅游吸引物,商品化程度逐渐加重。如乌孔尼奇

(Vukoni c ′

,1992)对原南斯拉夫默主歌耶(Medjugorje )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41];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引起一个地区宗教因素的积聚,从而形成新的朝圣地,如西顿(Seat on )对战争场地神圣化过程的研究[42]。此外,旅游线路、空间距离对宗教旅游的影响、宗教地的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其关

注点[43]

(四)心理学

宗教旅游者包括了以宗教朝圣为主要目的的朝圣旅游者和以宗教文化体验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旅游者,对他们的动机、旅游产品感知、消费行为模式、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对指导宗教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宗教旅游研究中,旅游心理学主要涉及对旅游者动机、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如尼尼宁等(N iininen et al,2006)研究了英国青年朝圣

旅游者动机的研究[44]

旅游文化

/

 

科58 

五、国外宗教旅游的研究方法

国外早期(19世纪70、80年代)宗教旅

游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此后多采

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为主的方

法,个案研究较多。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原始资

料和二手资料两种。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

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二手

资料主要来源于公开出版物和政府资料。

问卷调查法是获取一手数据最主要的方法,

包括结构化问卷、半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

卷三类。问卷调查在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中主要

运用于对宗教旅游者人口特征、旅游行为方式

等的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处理上,涉及的检验

和分析方法较多。克朗巴哈系数(Cr onbach’s

coefficient)和分半信度系数(Sp ilit half coeffi2

cients)多用来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而差距分

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斜方差

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在对宗教旅游者的动机、

满意度、产品感知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

硕等(Shuo et al,2008)在《道教、寺庙和旅

游者:妈祖朝圣旅游案例》(Taois m,Te mp les

and T ourists:The case of Mazu Pilgri m age

T ouris m)一文中,首先通过结构化问卷对427

位旅游者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运

用克朗巴哈al pha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对数据进

行信度检验,最后运用I P A法、因子分析对旅

游者的动机、满意度等进行了研究[10]。

总的来看,宗教旅游研究方法大量借鉴了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方

法。这与宗教旅游所涉及内容广博、问题复杂

有很大关系。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宗教旅游研

究所运用的方法不是相关学科方法的简单移植,

而是从跨学科视角,充分结合研究内容的实际

选用的。

六、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研究

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

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从

研究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了所有宗教旅游现

象,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者、宗教遗

产地及宗教旅游影响成为研究热点。从研究的

学科视角上看,涉及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并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从研究方法来看,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

观察法、数理统计方法得到广泛运用,近几年

来,国外学者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

法,同时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

国内的宗教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比较

滞后,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宗教旅

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

2009年7月26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 NKI)以“旅游”和“宗教”为题名进行二

次检索,得到专题研究宗教旅游的文章181篇。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宗教旅游研

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等,

重复研究较多。方法运用以定性为主,鲜有定量

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为明,见表1。毫无

疑问,国内宗教旅游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

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表1 国内外宗教旅游研究比较

项目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研究内容

宗教旅游定义、

特点、资源评

价及产品发展、

发展现状、市

场开发策略等

内容

旅游者研究(动机、

行为、影响因素等)、

旅游地研究(政策、

管理、资源开发等)、

旅游影响研究(经济、

社会文化、环境)、宗

教旅游可持续发展

研究视角

主要是旅游学

视角下的宗教

旅游开发

旅游学、社会学、经济

学、地理学、心理学等

学科视角

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为主,

鲜有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

结合。问卷调查法、访

谈法、因子分析、聚类

分析等方法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国内宗教旅游的研究水平,推进

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国内的宗

教旅游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一)拓宽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目前国内宗教旅游研究范围明显过于狭窄,

主要集中在对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的探讨。

宗教旅游活动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今后学

术界在加强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应该积极

游文化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

高 科

59

 拓展新的研究点,如:宗教旅游产生、发展机制,旅游对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人士、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等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建设、旅游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旅游影响应该成为国内研究的重点。

(二)扩大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联合

宗教旅游广泛涉及旅游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旅游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适合多学科交叉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宗教旅游研究内容,对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鼓励国内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对宗教旅游展开跨学科研究,使宗教旅游的研究朝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经验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在宗教旅游的开发、营销、目的地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界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从实际出发,洋为中用,从而提高我国宗教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T URNER V.The center out there:p ilgri m ’s goal [J ].

H ist ory of Religi on,1973,12(3):191-230.[2]T URNER V,T URNER E .

I m age and p ilgri m 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M ].New York :Col ombia Universi 2

ty Press,1978.

[3]S M I T H V L.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 opol ogy of

t ouris m [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7.[4]R I N SCHE DE G .For m s of religi ous t ouris m [J ].An 2

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1992,19(1):51-67.[5]BLACK W E LL B.Motivati ons for religi ous t ouris m,p il 2

gri m age,festivals and events [A ].Raj R,Mor peth N D.Religi ous Touris m and Pilgri m age Festivals M an 2age ment:an I nternati onal Pers pective [C ].Oxf ord U 2

niversity Press,2007.

[6]S M I T H V L.I ntr oducti on:the quest in guest [J ].An 2

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1992,19(1):1-17.[7]T URNBULL C .Pilgri m age in india [J ].Natural H is 2

t ory,1981,90(7):14-81.

[8]T URNBULL l C .Holy p laces and peop le of india [J ].

Natural H ist ory,1981,90(9):76-81.

[9]COHE N E .Pilgri m and t ouris m [A ].Graburn N.An 2

thr opol ogy of T ouris m [C ].Berkeley,1981.

[10]SHUO Y S,RY AN C,L I U G .Taois m,te mp les and

t ourists:the case of mazu p ilgri m age t ouris m [J ].T ouris m Manage ment ,2009,30(4):581-588.[11]ANDR I O TI S K .Sacred site experience:a phenome 2

nol ogical study [J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2009,36(1):64-84.

[12]F LE I SCHER A.The t ourist behind the p ilgri m in the

holy land [J ].

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Hos p itality

Manage ment,2000,19(3):311-326.

[13]Collins -Kreiner N,K L I O T N.Pilgri m age t ouris m in

the holy land:the behavi 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 2tian p ilgri m s [J ].GeoJournal,2000,50(1):55

-67.

[14]C OOPER C P,COOPER C,F LET CHER J,et al .

T ouris m:Princi p les and p ractice (3rd )[M ].Finan 2cial Ti m es Prentice Hall,2005.

[15]LE I PER N.The Hajj:the musli m p ilgri m age t o mecca

and the holy p laces [M ].Princet 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6]WORK J A.Pilgri m s in a strange land:hausa com 2

munities in chad [M ].New York:Colu mbia Universi 2ty Press .1976.

[17]P OR I A Y,BUT LER R,A I REY D.Touris m,Reli 2

gi on and religi osity:a holy mess [J ].Current Issues in T ouris m ,2003,6(4):340-363.

[18]MANSFE LD Y .The "value stretch"model and its

i m p le mentati on in detecting t ourists’class differentiated destinati on choice [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 m Marketing ,1995,4(3):71-92.

[19]BRUNET S,BAUER J,DE LACY T ,et al .Touris m

devel opment in bhutan:tensi ons bet w een traditi on and modernity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 m,2001,9(3):243–256.

[20]G AT RE LLA J D,Collins -Kreiner N.Negotiated

s pace:t ourists,p ilgri m s and the bah á’íterraced gar 2dens in haifa [J ].Geoforu m,2006,37(5):765-778.

[21]BLE I E T .Pilgri m t ouris m in the central H i m alayas:

旅游文化

/

 

科60 

The case of manaka mana t m p le in grkha,npal[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2003,23(2):

177-184.

[22]ORLAND B,BE LLAF I O RE V J.Devel opment drec2

ti ons f or a scred ste in idia[J].L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1990,19(2):181-196.

[23]VUK ON I C B.Religi on,Touris m and eonom ics:a

cnvenient s mbi osis[J].Touris m Recreati on Re2

search,2002,27(2):59-64.

[24]SI E VERS A.The sgnificance of p lgri m age turis m in si

lnka(cyl on)[J].Nati onal Geographical Journal of

I ndia,1987,33(4):430-447.

[25]DASG UPT A S,MONDALK K,BAS U K.D issem ina2

ti on of cltural hitage and i pact of p lgri m turis m at

gngasagar iland[J].Anthr opol ogist,2006(8):11-

15.

[26]SI N HA B C,SI N HA S P.I m pact of rligi ous turis m on

gr nti onal p rk,gjarat,idia[J].I ndian Forester,2008

(5):667-673.

[27]BUULTJE NS A J,RAT NAY AKE B I,G ANAP ALAB

A,et al.Touris m and its i p licati ons f or mnage ment in

rhuna nti onal park(Yala),sri lanka[J].T ouris m

Manage ment,2005,26(5):733-742.

[28]SH I N D K.Pilgri m age and the envir on ment:challen2

ges in a p ilgri m age centre[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 m,2007,10(4):343-365.

[29]GI L A R,CURE L J E.Religi ous event as s pecial in2

terest t ouris m:a s panish experience[J].Revista de

Turis moy Patri m oni o Cultural,2008,6(3):419

-433.

[30]JOSEPH C A,K AVOOR I A P.M ediated resistance:

t ouris m and the host community[J].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2001,28(4):998-1009.

[31]W I L L I A MS P W,STE WART J K.Canadian aborigi2

nal t ouris m devel opment:assessing latent de mand fr om

fra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

(1):81-82.

[32]SI ZER S R.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managing p il2

gri m ages t o the holy land[J].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Conte mporary Hos p itality Manage ment,1999,11

(1):85-90.

[33]TE I ZI D OU M,STY L I D I S D,SZI V AS E M.Residents

’percep ti ons of religi ous t ouris m and its s oci o-eco2

nom ic i m pacts on the island of tinos[J].Touris m and

Hos p itality Planning&Devel opment,2008,5(2):

113-129.

[34]UR I E LY N,I SRAE L Ii A,RE I CHE L A.Residents

attitudes t owards t ouris m events:The case of nazareth

2000[J].Journal of Hos p itality&Touris m Research,

2003,27(1):69-84.

[35]NOLAN M L,NOLAN S.Religi ous sites as t ouris m

attracti ons in eur ope[J].Annals of Touris m Re2

search,1992,19(1):68-78.

[36]SHACK LEYM.Managing sacred sites:service p r ovi2

si on and visit or experience[M].London:Continu2

u m,2001.

[37]HE NDERS ON J C.M anaging t ouris m and isla m in

peninsular malaysia[J].Touris m Manage ment,

2003,24(4):447-456.

[38]D I N K H.Isla m and t ouris m:patterns,issues and

op ti ons[J].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1989,16

(4):542-563.

[39]C OHE N E.Touris m and religi on:a comparative per2

s pective[J].Pacific Touris m Revie w,1998(2):1

-10.

[40]BE LHASSE N Y,C AT ON K,STE WART P W.The

search f or authenticity in the p ilgri 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2008,35(3):668

-689.

[41]VUK ON IéB.Medjugorje’s religi on and t ouris m con2

necti on[J].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1992,19

(1):79-91.

[42]SE AT ON A V.W ar and thanat ouris m:waterl oo1815

-1914[J].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1999,26

(1):130-158.

[43]Collins-Kreiner N.The geography of p ilgri m age and

t ouris m:transf or mati ons and i m p licati ons f or app lied

geography[J].App lied Geography,2009(1):1

-12.

[44]L IB,N II N I N E N O,JACOBS K.Sp iritual well-be2

ing thr ough vacati ons:exp l oring the travel motives of

the young christian travellers[J].T ouris m,2006,54

(3):211-224.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的研究 早期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局限在理论的角度,该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鲍迪奥 针对当时的旅游胜地意大利进行考察研究后发表了《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移动及消费的金钱》。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许多学者如鲍尔曼、汉泽克尔等对旅游业展开了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越发的呈现出活跃的发展态势。 旅游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向前发展不容忽视的推动力量。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其消 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被许多学者所关注。于是乘数理论被学者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乘数一度成为旅游发达地区的重点研究对象。Mathieson 和Wall 从收入角度来理解旅游乘数,其内涵是“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该表述虽能体现乘数理念,但是是比较片面的。20 世纪 70 年代初, 英国的阿切尔(Archer)做了深入研究并写出了研究报告:“Tourism in Gwynedd:An Economic Study”。他认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最初消费支出通过直 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性效应会产生数倍于最初消费支出的收入。由此阿切尔总结归 纳了营业收入乘数、营业收入乘数、旅游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旅游企业收入乘数、政 府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七种旅游乘数。阿切尔的旅游乘数研究的既全面有深入,为 后人的旅游经济效益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伦伯格、墨菲和H.金德尔等人在阿切尔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乘数做了进一步研究。 二战以后美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研究基地,美国人W.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 在20 世纪初提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分析方法即投入产出法(I/O,Input-output)。该方 法可以明确的分析出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依存关系。旅游产业既涉 及到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还涉及了医疗、通讯、建筑等部门,由此可得出旅游业 与其它产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把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旅游业可以 很详细的得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弄清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最早 利用投入产出法来具体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的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F.K.哈姆斯顿(Hamston,1962)。他使用24 部门的模型来分析和计算美国怀俄明州地区的旅游乘数, 矩阵中的内生变量设定为家庭和当地政府。后来,为了明确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差异,以美国密苏里州为研究对象来计算旅游乘数。他使用了22 部门的模型,把家庭和地方 政府分别作为内生部门和外生部门进行两次独立的计算,最后得出旅游诱导效应 3 倍于间接效应。此后,W.A.斯特朗(Strang)和H.甘伯尔(Gamble)分别计算出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以及威斯康星州的旅游乘数。在思考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H.阿彻尔发表 了著作《The Impact of Domestic Tourism》。在该书中提出了能够更好反应出某一旅游区 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投入产出模型。阿彻尔利用该投入产出模型对英国的Angledey 和Gwynedd 等地区进行旅游乘数的测算。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投入产出法计算过程比较 繁琐,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各部门之间彼此的制约因素难以分析并且各部门投入与 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固定。基于以上种种的客观原因,使得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生 一定局限性。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9 年6 月在“旅游影响经济的度量方法”世界级大会上提出可 以利用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旅游业各类的产出。该旅游卫星账户是按照统一的国民经济 的核算体系来设计的。卫星账户体系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旅游所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收 入,能够准确把握旅游业对GDP、就业以及国家收支平衡等的影响程度,该方法的提出克服了以往旅游统计不能全面反应旅游业总产出的困扰。目前世界旅游组织已把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作者:————————————————————————————————日期: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 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熊剑平刘承良袁俊 2012-10-19 21:02:18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沪)2006年1期 作者简介: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武汉430062/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袁俊,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62 熊剑平(196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 内容提要: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展 地理学领域的复杂性正被认识[1],其中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的复杂

性规律研究成为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李春芬(1995)提到这种区域联系将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近期前沿[2],而关系经济地理学派(国际主流观点之一)则认为这些经济实体及其相关作用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地理发展和变化过程应成为研究的中心[3]。 随着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和作用的凸现,城市体系经济联系更为活跃,呈现出网络化联系特征,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至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到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在50年代后大规模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集中于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空间组织两个方面。 1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启蒙阶段(1945年前) 早期城市体系联系研究主要涉及单个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集中于空间组织思想、中心地理论、城市—腹地经济联系方面,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奠定基础。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功能组织思想主要有“田园城市”(E. Norward, 1898)、“集合城市”与“世界城市(world city)”(P. Geddes, 1915)、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 1 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初始阶段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最初旅游规划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起码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例如为饭店或旅馆选址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还称不上旅游规划。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的需求也逐步 加大。与此相应的旅游规划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1.2 过渡阶段 70年代后期,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使旅游规划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 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综合规划》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则汇集了对118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1979年,WTO实施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共调查案例1619个(184个地区规划、384个区域规划、180个国家规划、266个区域间规划、42个部门规划、599个景 点规划),并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报告。报告指出,只有55.5%的 规划和方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制定旅游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规划对成本收益方面考虑多,而社会因素涉及的少;地区级规划要比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更有效和普遍。Gunn于1979年出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著作《旅游规划》。 1.3 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研究使规划理论思想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研究方面也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60年代的酝酿和70年代的初步探讨,到80年代对旅游规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了。Gunn于1988年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Murphy于1985年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Getz于1986年发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Douglas Pearce于1989年出版了《旅游开发》(Tourism Development),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揭示 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时期提出了系列指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其中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随后Hovinen、Strapp、Cooper C and Jachson S,Foster D.M. and Murphy P.及Getz D等,又对该理论作了进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