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着色剂的性质与分类 (1)

论着色剂的性质与分类 (1)
论着色剂的性质与分类 (1)

论着色剂的性质与分类

摘要

着色剂为使食品着色的物质,可增加对食品的嗜好及刺激食欲。按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本文主要包含了食品添加剂之一:着色剂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着色剂的作用机理、添加原因、主要分类以及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化学合成色素、着色剂、分类

Abstract

Summary of colorant to make food coloring substances can increase the appetite for food and to stimulate appetite. Chemical synthesis of 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natural pigment and pigment. This article consists primarily of food additives: coloring agent made a more detailed presentation, which mainly covers the mechanism of coloring agents, causes of add, major categori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precautions

Key word: additive classification safe use

前言 (1)

一、什么是着色剂 (2)

1.1食品着色剂 (4)

1.2着色剂的组成 (4)

1.3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4)

1.4添加原因 (4)

二、着色剂的分类 (4)

2.1食品着色剂分类 (4)

2.1.1按来源分 (4)

2.1.1.1天然着色剂 (4)

2.1.1.2合成着色剂 (5)

2.1.2按结构分........................................................

2.1.3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分...............................................

2.2着色剂的种类......................................................

2.2.1颜料 (6)

2.2.1.1白色颜料 (4)

2.2.1.2炭黑颜料 (4)

2.2.1.3珠光颜料........................................................

2.2.2染料 (4)

三、着色剂的使用......................................................

3.1食品着色剂的使用方法...............................................

3.2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

3.2.1 合成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3.2.1.1准确称量........................................................

3.2.1.2使用浓度适宜....................................................

3.2.1.3溶剂选择........................................................

3.2.1.4配置器皿选择....................................................

3.2.1.5添加时机........................................................

3.2.1.5色素适度........................................................

3.2.2天然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四、食品着色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4.1食品着色剂安全性 ..................................................

4.2着色剂溶液的配制 ..................................................

4.3我国允许使用的色素.................................................

4.3.1天然色素........................................................

4.3.2合成色素........................................................ 五.参考文献…………………………………………………………………………………….

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是指食品着色和改善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的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性状之一,也是评价食品品质的指标之一,天然食品一般具有良好的色泽,加工过程中由于受热氧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褪色甚至变色现象,使食品感官质量下降。根据长期的经验,人们可以根据其色泽预见食品的营养价值、变质与否以及商品价值的高低。例如,白色的食物一般多含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植物油成分;红、黄色的食物多含动物蛋白、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绿色食物中多含纤维素、叶绿素、维生素、微量元素;黑色食物中多含氨基酸、矿物质、B族维生素等。变质的食物中所含有的天然色素受到微生物和理化因素的破坏会变成其他不正常的色泽,或者颜色消失,因此人们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食品颜色的变化情况作为使用价值的标志。特别是对于未加工的食物以及现代透明包装的食品,颜色成为鉴别其新鲜程度和品质优劣的外在特征。

一、什么是着色剂

1.1食品着色剂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着色剂,也称色素。

1.2着色剂的组成不同的物资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其分子本身含有某些特殊的集团即生色团(生色基或发色团),这些基团所含的有机物分子中有2个或2个以上生色基共轭时,可以使分子对光的吸收波长移向可见光区域内,该有机物就能显示颜色。另外,有些基团,如—OH、—OR、—NH2、—NR、—SR、— Cl、—Br等,它们本身的吸收波段在远紫外区,但这些基团与共轭键或生色基连接,可使共轭键或生色基的吸收波移向长波方向而显色,这些基团

特称为助色团(助色基)。着色剂都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所组成,因此能够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1.3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自然光的波长在400—800nm之间是可见光,在可见光区,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

当食品中的色素物质所吸收的广波波长在可见光区以外,这种食品看起来是白色的。如果食品中的色素物质说吸收的光波波长在可见光区域,那么该食品就会呈现一定的颜色,其颜色是其所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例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波长为150nm的光,这是绿色光谱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都是紫色,紫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食品的色素都是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中都有生色基,凡是能够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内吸光的基团均称为生色基(发色团),他们都是食品程色的原因。

1.4添加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人们凭感觉接受的外界着色剂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可见,产品外观的重要性,这其中特别是外观颜色尤为重要。就饲产品而言,用户用不用某种饲料产品,饲料的外观颜色起着极重要的决定作用。对畜、禽、水产品而言,特别是禽类产品,消费者是否乐于购买食用,胴体表皮的颜色、禽蛋的卵黄颜色都是极主要的因素。畜、禽、水产品的外观颜色取决于所采食的饲料的色素含量和累积。传统的粗养方式,由于饲养期较长,动物机体内累积的色素、味素较多,最终产品的外观色泽非常宜人,消费者乐于接受,产品的价格也高;相反,由于现代育种及饲养技术的迅速发展,畜、禽。鱼虾等的生长速度很快,产品的饲养期很短,因而从天然饲料中获得的色素累积很少,产品显得苍白,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价格亦低。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一般需求助于着色剂。

二、着色剂的分类

2.1食品着色剂分类

2.1.1按来源分可分为食品合成着色剂和食品天然着色剂两大类。

2.1.1.1天然着色剂

主要是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类胡萝卜素。食品天然着色剂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当前,国际市场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天然色素主要有万寿菊花色素衍生物(lutein)和辣椒色素衍生物(capsanthin)。另外,国内还常使用天然动、植物作着色剂;如把人参茎叶粉、万寿菊粉、紫育精粉、木薯叶粉、松针叶粉、橘皮粉、银合欢叶粉、胡萝卜、虾蟹壳粉、海藻等,作为畜、禽、水产品的着色剂。

2.1.1.2合成着色剂

主要是类胡萝卜素。如β-阿朴-8-胡萝卜醛(C30H40O)或β-阿-朴-8-类胡萝卜素乙酯(C32H44O)以及柠檬黄素(C33H44O)、斑蝥素、加利红、加利黄、露康定等。

2.1.2按结构分:食品合成着色剂可分为偶氮类着色剂和非偶氮类着色剂;

2.1.3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分: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2.2着色剂的种类

2.2.1颜料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按结构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无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但着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

2.2.1.1白色颜料

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2.2.1.2炭黑颜料

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也很大。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炭黑粒子易发生聚集,要提高炭黑的着色力,要解决炭黑的分散性。

2.2.1.3珠光颜料

又叫云母钛珠光颜料,是一种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晶片。根据色相不同,可分为银白类珠光颜料、彩虹类珠光颜料、彩色类珠光颜料三类。

2.2.2染料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但其一般分子结构小,着色时易发生迁移。

三、着色剂的使用

3.1食品着色剂的使用方法

食品着色剂的使用,一般分为混合法与涂刷法2种。混合法适用于液态、酱状或膏状食品,如生产饮料时,可先将着色剂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加到配料罐中进行充分混均。涂刷法适于不可搅拌的固态食品,这可将着色剂常常涂刷在欲着色的食品表面,糕点上彩妆常用此法。

3.2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3.2.1 合成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3.2.1.1准确称量

使用色素时为避免形成色差,对于某种颜色的着色剂,改用不同品种、不同色泽强度的色泽时,必须经折算和试验后确定新的添加量后再大批使用,以保证前后产品色调的一致,称量要准确。

3.2.1.2使用浓度适宜

粉状着色剂使用前宜先用少量冷水打浆后,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沸水,配制成溶液再使用。一般配制1%—10%浓度的溶液,过度的溶液难以使色调均匀。

溶剂选择

3.2.1.3溶剂选择

配制溶液所使用水必须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采用自来水时,必需去钙、镁及煮沸赶气冷却后使用,否则有时因余氯量大,导致染料的褪色,或因水中钙离子的存在而引起着色剂沉淀,造成色素溶解困难。

3.2.1.4配置器皿选择

溶剂色素时,宜采用玻璃陶器搪瓷不锈钢和塑料等耐腐蚀的清洁容器具,避免使用金属器皿,防止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剩余溶液应于冷暗处密封保存,最好是现用现配。

3.2.1.5添加时机

为避免各种因素对合成色素的影响,色素应尽可能在最后加入。

3.2.1.5色素适度

使用合成着色剂,即使不超过使用标准,也不要将食品染得过于鲜艳,要掌握住分寸,要注意符合自然和均匀统一。

3.2.2天然着色剂的合理使用

天然着色剂的合理使用除了如合成着色剂使用所要求的几点之外还要注意一下几点。使用要有针对性,以取得更佳效果

3.2.2.1为加强其稳定性,天然着色剂使用时可加入保护剂,如胡萝卜素耐光性较差,应与维生素C使用。对易受金属离子影响的天然着色剂,要与金属赘合剂共用。

3.2.2.2天然着色剂因含杂质较多,使用时易沉淀,适用前应采取过滤、离心分离等措施。

3.2.2.3为避免加工过程对天然着色剂的影响,最好在最后的工序中加入。

天然着色剂应避光保存,保存环境要干燥,阴凉。

四、食品着色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4.1食品着色剂安全性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进行;

从安全性考虑,使用食品天然着色剂,

特别是那些来自食品动、植物组织的天然着色剂;

选择溶解度较高、着色性较强、稳定性较好,无异味、异臭的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遇金属离子容易变色或形成不溶的盐类。

4.2着色剂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量着色剂,并将着色剂配制成1~10%的浓度;

溶液应该按每次的用量配制,因为配好的溶液久置后易于析出沉淀或产生变色;

配制水溶液所使用的水通常为蒸馏水,或经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的水;

配制溶液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剩余的溶液保存时应避免日光直射,最好在冷暗处密封保存。

色调的选择与拼色为丰富食品合成着色剂的色谱,以满足食品加工生产中着色的需要。可以将我国允许使用的8种色素中选择其中的 2种或3种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拼制。理论上由红、黄、蓝三种基本色即可拼制出各种不同的色谱来。具体配法如下所示:红黄蓝红黄(基本色)

橙绿紫橙(二次色)

橄榄紫绿棕褐(三次色)

4.3我国允许使用的色素

4.3.1天然色素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有:甜菜红、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红米红等45种。

4.3.2合成色素我国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以及为增强上述水溶性酸性色素在油脂中分散性的各种色素。

五、参考文献

1.环境技术评估决定从癌症的风险。达比,PA,美国:黛安出版。1981。页177。书

号142892437X。

2.麦卡恩,D组;巴雷特了;库珀了;克鲁普勒,D组;达伦,升;格里姆肖,钾;基钦,

电子,乐,K 等人。(2007年)。

3.“食品添加剂和社会活跃的一岁儿童的行为和8/9-year-old 3:一项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试验。”:。柳叶刀370(9598)页。1560-7。分类

号:10.1016/S0140-6736(07)61306-3PMID17825405。

4.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2007年)。“选择正确的东西-购物者的官方指南,食

品添加剂和标签,千焦和脂肪含量”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精)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板层析法。薄层色谱使用涂敷有支持介质硅胶或氧化铝的平 板为支撑体,流动相的移动是依靠毛细作用。将试样点在层析板的一端,并将该端浸入作为流动相的溶剂(常称之为展开剂中,试样点随着溶剂向上移动。由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也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这就使得那些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别的物质,在移动速度上产生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各组分分离。通常用比移值R 来标记和比较各斑点的位置,其定义是溶质移动速度与展开剂(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之比: 实验仪器及药品 1柠檬黄样品 2带有色素的饮料芬达(橙味 3无水乙醇 4层析缸 5玻璃毛细管(直径约 1 mm 6薄层色谱板 实验条件 实验步骤

0.预备:将层析板置于烘箱中,于105℃活化30 min 后,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洗 净展开缸,晾干待用 1.点样: 1在离层析板的底端 2 cm 处用铅笔轻画一条线,作为原点线,在顶端2 cm 处也 同样画一条线,作为前沿线。 2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分别吸取少量各色素溶液及饮料,点样 3毛细管垂直地轻轻接触到层析板的原点线上点样,斑点直径约为2~3 mm,间隔约1 cm。 2.层析: 1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开剂约30 mL(在缸中液层约厚 1 cm,盖上层析缸盖。待展 开剂蒸气在层析缸内达到饱和(约15 min 2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斜搁或近垂直地搁在层析缸中,点有薹样堂一鬻浸于展开剂,点有试样的一端浸于展开剂内。 3.当展开剂上升到前沿线时,取出层析板,晾干,观察有色斑点。 4.观察现象,计算比移值R : f 实验条件 实验数据与现象 黄色带与柠檬黄样品达到同一高度,另有浅黄色低于该高度。饮料中含有柠檬 黄和另一种未知色素。备注:由于时间关系,未测定比移值 问题与讨论 (1点样时,原点太大对实验有何影响?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燃气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燃气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一、燃气的分类 (一)天然气 1、常规天然气 (1)、气田气:是指产自天然气气藏的纯天然气,主要组分是甲烷。(2)、石油伴生气:是指与石油共生的、伴随石油一起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其主要组分是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3)、凝析气田气:是指从深层气田开采的含石油轻质馏分的天然气。主要组分是甲烷、2%-5%戊烷及戊烷以上的碳氢化合物。 2、非常规天然气:是指受目前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尚未投入工业开采及制取的天然气资源,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页岩气、煤制天然气等。 (1)、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类冰固态化合物。主要组分为甲烷。 (2)、煤层气:是煤层形成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变质作用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煤层及固岩中的自储式天然气。 (3)、页岩气:是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的天然气。 (4)、煤制天然气:是指煤经过气化产生的合成气,再经过甲烷化处理,生产代用天然气(SNG)。 (二)、人工燃气 1、固体燃料干馏煤气:利用焦炉等对煤进行干馏所获得的煤气。

2、固体燃料气化煤气:是指以煤作为原料采用纯氧和水蒸气作为气化剂,获得的煤气。如:水煤气、发生炉煤气等。 2、油制气;是指利用重油(炼油厂提取汽油、煤油、柴油之后剩余的油品)制取城市燃气。 3、高炉煤气:是冶金工厂炼铁时的副产气,主要组分是一氧化碳和氮气。 (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天然气及石油开采或炼制石油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获得的。 (四)、生物气: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酵,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可燃气体,也叫做沼气。 二、燃气的基本性质 1、热值:单位体积的燃气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2、热值单位的换算关系:1千卡=4.187千焦;1千焦=0.239千卡:1千瓦小时=3600千焦=859.8千卡 3、常用燃气的热值:

相似三角形分类整理超全

第一节:相似形与相似三角形 基本概念: 1.相似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我们称它们互为相似形。 2.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1.几个重要概念与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已知a ∥b ∥c, A D a B E b C F c 可得 EF BC DE AB DF EF AC BC DF EF AB BC DF DE AC AB EF DE BC AB =====或或或或 等.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 D E B C 由DE ∥BC 可得:AC AE AB AD EA EC AD BD EC AE DB AD = ==或或.此推论较原定理应用更加广泛,条件是平行. (3)推论的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此定理给出了一种证明两直线平行方法,即:利用比例式证平行线. (4)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5)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②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b a =d c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的有关性质 ①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d c b a =,那么ad=b c 。如果ad=bc (a ,b ,c , d 都不等于0),那么 d c b a =。 ②合比性质:如果 d c b a =,那么d d c b b a ±=±。

流体的物理性质

流体的物理性质 流体流动与输送过程中,流体的状态与规律都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有关。因此,首先要了解流体的常见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黏度、挥发性、燃烧爆炸极限、闪点、最小引燃能量、燃烧热等。 一、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是用夹比较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对化工生产的操作、控制、计算等,特别是对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流体所具有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ke/m3。 式中m——流体的质量,kg; y——流体的体积,m3。 任何流体的密度都与温度和压力有关,但压力的变化对液体密度的影响很小(压力极高时除外),故称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工程上,常忽略压力对液体的影响,认为液体的密度只是温度的函数。例如,纯水在277K时的密度为1000kg/m3,在293K时的密度为998.2kg /m3,在373时的密度为958.4kg/ms。因此,在检索和使用密度时,需要知道液体的温度。对大多数液体而言,温度升高,其密度下降。

液体纯净物的密度通常可以从《物理化学手册》或《化学工程手册》等查取。液体?昆合物的密度通常由实验测定,例如比重瓶法、韦氏天平法及波美度比重计法等。其中,前两者用于精确测量,多用于实验室中,后者用于快速测量,在工业上广泛使用。 在工程计算中,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不大时,液体混合物的密度也可由下式计算,即: 式中ρ—液体混合物的密度,kg/ms; ρ1、ρ2、ρi、ρn——构成混合物的各纯组分的密度,ks/m3; w1、w2、wi、wn——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气体具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及热膨胀性,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其密度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常见气体的密度也可从《物理化学手册》或《化学工程手册》中查取。在工程计算中,如查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均可把气体(或气体混合物)视作理想气体,并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其密度。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式中ρ—气体在温度丁、压力ρ的条件下的密度,kg/m3; V——气体的体积,ITl3; 户——气体的压力,kPa; T一—气体的温度,K; m--气体的质量,kg;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过0.45 μm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μg) 定量下限 (μg) 检出浓度 (μg/g) 定量浓度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水为一级水。

相似三角形基本类型

相似三角形基本类型一、“X”型. B C B C 二、“子母”,“A型”,“斜A ”. B B B (双垂直K型)三、“K”型

C B (三垂直K 型) A C D B C A B D 四、共享型 A B E C D

A B E B B 1.在△ABC 和△ADE 中,∠BAD=∠CAE ,∠ABC=∠ADE. A B E

1.如图,已知∠1=∠2,∠3=∠4,求证∠ABE=∠ACD. A B D 2. A B P 3.如图,已知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 、BC 为斜边并且在AB 的 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CD 和△BCE ,连结AE 交CD 于点M ,连结BD 交CE 于点N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①MN ∥AB ;②1MN =1AC +1 BC ;③M N≤14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 是( ) A .0 B .1 C .2 D .3

F E C B B' C' 4.如图,Rt △AB 'C ' 是由Rt △AB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得到的,连结CC ' 交斜边于点E , CC ' 的延长线交BB ' 于点F . (1)证明:△ACE ∽△FBE ; (2)设∠ABC =α,∠CAC ' =β,试探索α、β满足什么关系时,△ACE 与△FBE 是全 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5.

A D B 6.在等边△ABC 中,D 为BC 边上一点,E 为AC 边上一点,且∠ADE=60°,BD=3,CE=2,则△ABC 的边长为_________. A B C D 7. 0 90A E ∠=∠=°, 1 2 EDB C ∠= ∠. (1)当AB=AC 时,①∠EBF=_________.

化妆品中颜料橙(CI 12075)等五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附件15: 化妆品中颜料橙5等5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CI 13065)、颜料橙5(CI 12075)、颜料红53:1(CI 15585:1)、苏丹红Ⅱ(CI 12140)和苏丹红Ⅳ(CI 26105)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样品经溶剂提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可见光谱图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必要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确证。本方法对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5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 3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实验室用一级水。 3.1 乙腈,色谱纯。 3.2 甲醇,色谱纯。

3.3 四氢呋喃,色谱纯。 3.4 二甲基亚砜。 3.5 乙醇,色谱纯。 3.6 四丁基氢氧化铵,浓度为55%。 3.7 柠檬酸。 3.8 氨水,浓度为25~28%。 3.9 酸性黄36,纯度≥99%。 3.10 苏丹红Ⅳ,纯度≥94%。 3.11 苏丹红Ⅱ,纯度≥90%。 3.12 颜料橙5,纯度≥97%。 3.13 颜料红53:1,纯度≥95%。 3.14 酸性黄36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酸性黄36(3.9)对照品50 mg(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2)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5 苏丹红Ⅳ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Ⅳ(3.10)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和乙腈(3.1)混合液(体积比1:9)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 的标准储备溶液。 3.16 苏丹红Ⅱ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Ⅱ(3.11)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乙腈(3.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7 颜料橙5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橙5(3.12)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二甲基亚砜(3.4)和乙腈(3.1)的混合溶液(体积比5:1:4)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25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8 颜料红53:1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红53:1(3.13)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二甲基亚砜(3.4)和乙醇(3.5)的混合溶液(体积比2:3)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心整理)相似三角形分类讨论

D C B A D C B A C B A C B A C B C P 《相似三角形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一、温故知新: 1.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4、6、8,△DEF 的一条边为24,如果△DEF 与△ABC 相似,则相似比为 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9:25,其中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是6,那么另一个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为 3.已知线段AB=2,P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则AP 的长为 问题:什么是分类讨论?为什么要分类? 二、新知学习: 题组一: 1.例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6,AC=4,P 是AC 的中点,过P 点的直线交AB 于点Q ,若使APQ ?与ABC ?相似,则AQ 的长为 2.变式一:如图所示, 在ABC ?中,P 是AC 上一点,过P 点的直线截ABC ?交AB 于点Q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满足这样的直线有 条. 3. 变式二:如图所示,在ABC ?中,P 是AC 上一点,过P 点的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满足这样的直线最多有 条. 探究:如果ABC ?是直角三角形,点P 直角边上或点P 在斜边上上述结论还成立吗?等腰三角形呢? 题组二: 1.例2: 己知菱形ABCD 的边长是3,点E 在直线AD 上,DE =1,联结BE 与对角 线AC 相交于点M ,则MC AM = C B C B C B

2.变式一: 等腰ABC 中,AB=AC=10,BC=16,点P 在BC 边上,若PA 与腰垂直,则BP= . 3. 变式二: 在△ABC 中∠B=25°,AD 是BC 边上的高,并且AD 2=BD ·DC,则∠BCA= . 题组三 1.在矩形ABCD 中,AB=4,AD=5,P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作PE ⊥AP ,PE 交射线DC 于点E ,射线A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BP=x ,CE=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点P 与点B 、C 都不重合), 2.已知AB=2,AD=4,∠DAB=90°,AD∥BC(如图).E 是射线BC 上的动点(点E 与点B 不重合),M 是线段DE 的中点.联结BD ,交线段AM 于点N ,如果以A 、N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ME 相似,求线段BE 的长. 三、课后反思: 1. 相似三角形中有哪些几何情境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2. 请积累你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 A C D A C D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760704.html,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作者:张璐璐耿莉张岩岩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6期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从加标回收率结果 来看,本方法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利于节约检测时间和检测资源,为基层检测部门日常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提供参考条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着色剂;色素;固相萃取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81760704.html,ki.kjycx.2015.16.095 人工合成着色剂又称人工合成色素,常以苯、甲苯等为原料,先制备色素中间体,再将一种或两种中间体进行磺化、偶合、缩合和偶氮化等化学反应而制成。现有的检测标准有《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35—200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新红、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赤藓红、亮蓝。按照《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GB/T 5009.141—2003)规定,使用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诱惑红。按照《食品中的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743—2006)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水果罐头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1916—2008)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罐头中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不同标准共涉及柠檬黄、新红、酸性红、诱惑红、靛蓝、赤藓红、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10种人工合成色素,而且以上四种标准的检测条件各不相同,这就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不但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检测时间,还要购置大批实验设备,造成极大的浪费。下面主要是结合以上四个标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器在一种仪器条件下同时检测10种人工合成色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DZKW-4型电子恒温水浴锅;人工合成色素标准品(暂时购买到8种),包括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色谱甲醇和色谱乙酸铵。然后分析纯甲醇、乙醇、氨水、甲酸和柠檬酸。 1.2 样品溶液的配置 样品溶液的配置如下。 乙酸铵溶液(0.02 mol/L):称取1.54 g乙酸铵,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 000 mL。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相似三角形详细讲义

知识梳理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注意: ①对应性:即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写比较容易 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②顺序性: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有顺序的. ③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一样. ④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 应边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 三角形相似. 定理的基本图形: 用数学语言表述是:

BC DE // , ADE ∽ABC . 相似三角形的等价关系 (1)反身性:对于任一ABC 有ABC ∽ABC . (2)对称性:若ABC ∽'''C B A ,则'''C B A ∽ABC . (3)传递性:若ABC ∽C B A '',且C B A ''∽C B A ,则ABC ∽C B A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 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 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 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 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在遇到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知道的情况优先考虑,把边长分别从小到大排列,然后分别计算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相似) 6、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1)以上各种判定均适用.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公式 如图,Rt △ABC 中,∠BAC=90°,AD 是斜边BC 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 (1)(AD )2=BD ·DC , (2)(AB )2=BD ·BC , (3)(AC )2=CD ·BC 。 证明:在 △BAD 与△ACD 中,∠B+∠C=90°,∠DAC+∠C=90°,∴∠B=∠DAC ,又∵∠ BDA=∠ADC=90°,∴△BAD ∽△ACD 相似,∴ AD/BD =CD/AD ,即 (AD )2=BD ·DC 。其余类似可证。 注:由上述射影定理还可以证明勾股定理。由公式(2)+(3)得: (AB )2+(AC )2=BD ·BC+CD ·BC =(BD+CD)·BC=(BC )2, 即 (AB )2+(AC )2=(BC )2。 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结论。 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几条思路: 1 条件中若有平行线,可采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 2 条件中如果有一对等角,可再找一对等角(用判定1)或再找夹边成比例。(用判定2)3条件中若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可找夹角相等(直角可以直接得出相似)4条件中若有一对直角,可考虑在找一对等角或证明斜边,直角边对应成比例。5条件中若

相似三角形分类整理(超全)上课讲义

相似三角形分类整理 (超全)

第一节:相似形与相似三角形 基本概念: 1.相似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我们称它们互为相似形。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1.几个重要概念与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已知a ∥b ∥c, A D a B E b C F c 可得EF BC DE AB DF EF AC BC DF EF AB BC DF DE AC AB EF DE BC AB = ====或或或或 等.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 D E B C 由DE ∥BC 可得: AC AE AB AD EA EC AD BD EC AE DB AD ===或或.此推论较原定理应用更加广泛,条件是平行. (3)推论的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此定理给出了一种证明两直线平行方法,即:利用比例式证平行线. (4)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5)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②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b a =d c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的有关性质 ①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d c b a =,那么ad=b c 。如果ad=bc (a ,b ,c , d 都不等于0),那么 d c b a =。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类型总结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类型总结 类型一 平行线型 相关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平行相似可分为“A”型平行相似和“X”型平行相似两种. 如图(1)(2)所示,由BC DE //可直接证得:△ADE ∽△ABC . E D C B A 图(1) E D C B A 图(2) 1. 如图(3)所示,已知BC DE //,8:1:=?DBCE ADE S S 四边形,则 =AC AE 【 】 (A )91 (B )31 (C )81 (D )2 1 2. 如图(4)所示,已知,//CD AB AD 与BC 相交于点O .若3 2 =OC BO ,10=AD ,则 =AO _________. 图(3) E D C B A 图(4) O D C B A F E D C B A 图(5) 3. 如图(5)所示,已知AC DF AB DE //,//. 求证:△DEF ∽△ABC .

类型二 相交型 如图(6)所示,由D B ∠=∠或 AE AC AD AB = ,可得△ABC ∽△ADE ; 如图(7)所示,由ADE B ∠=∠或AED C ∠=∠或AE AC AD AB = ,可得△ABC ∽△ADE ; 如图(8)所示,由D B ∠=∠或E C ∠=∠或AE AC AD AB = ,可得△ABC ∽△ADE . 像以上三种情况,若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角,且公共角的对边相交,若另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夹公共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就是相交型相似. 图(6) E D C B A E D C B A 图(7) 图(8) E D C B A 4. 如图(9)所示,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B AED ∠=∠,射线AG 分别交线段DE 、BC 于点F 、G ,且CG DF AC AD = . (1)求证:△ADF ∽△ACG ; (2)若 21=AC AD ,求 FG AF 的值. G F E D C B A 图(9)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模板

附件3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 过0.45 μm滤膜,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 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 μg) 定量下限 ( μg) 检出浓度 ( μg/g) 定量浓度 (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 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 水为一级水。 3.1 甲醇。 3.2 四氢呋喃。 3.3 乙酸铵: 分析纯。 3.4 乙酸铵溶液( 0.02 mol/L) : 称取1.54 g乙酸铵, 加水至1000 mL, 溶解, 经0.45 μm滤膜过滤。 3.5 着色剂: CI16185、CI16255、CI 16035、CI14700、CI 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 含量纯度均大于等于90 %。 3.6 着色剂混合标准储备液( 1.0 mg/mL) : 分别称取着色剂标准物质( 3.5) 0.1 g( 精确至0.1 mg) 于100 mL容量瓶中, 甲醇( 3.1) 稀释定容。 3.7 着色剂混合标准系列溶液: 分别移取一定量的着色剂标准储备液( 3.6) , 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5.0、10.0、20.0、30.0、40.0、50.0、100.0 μg/mL的系列标准溶液。

相似三角形分类整理(超全)(汇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九节:相似形与相似三角形基本概念: 1.相似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 例的两个多边形,我们称它们互为相似形。 2.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1.几个重要概念与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已知a ∥b ∥c, A D a B E b C F c 可得 EF BC DE AB DF EF AC BC DF EF AB BC DF DE AC AB EF DE BC AB =====或或或或 等.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 D E B C 由DE ∥BC 可得: AC AE AB AD EA EC AD BD EC AE DB AD ===或或.此推论较原定理应用更加广泛,条件是平行. (3)推论的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此定理给出了一种证明两直线平行方法,即:利用比例式证平行线. (4)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5)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②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b a =d c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的有关性质 ①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d c b a =,那么ad=b c 。如果ad=bc (a ,b ,c , d 都不等于0),

燃气基本性质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公式分类→ 燃气基本性质| ·华白数计算来源:《燃气燃烧与应 用》 2003-11-12 公式说明: 公式: 参数说明:W——华白数,或称热负荷指数; H——燃气热值(KJ/Nm3),按照各国习惯,有些取用高热值,有些取用低热值;S——燃气相对密度(设空气的S=1)。 ·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 爆炸极限 来源:《燃气输配》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30 公式说明:

公式: 参数说明:L T——包含有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整体爆炸极限(体积%);L nA——该混合气体的无空气基爆炸极限(体积%); y AiR——空气在该混合气体中的容积成分(%)。 ·含有惰性气体的混合 气体的爆炸极限 来源:《燃气输配》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30 公式说明: 公式: 参数说明:L——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体积%); L c——该燃气的可燃基(扣除了惰性气体含量后、重新调整计算出的各燃气容积成分)的爆炸极限值(体 积%); y N——含有惰性气体的燃气中,惰性气体的容积成分(%)。

·只含有可燃气体的混 合气体的爆炸极限 来源:《燃气输配》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30 公式说明: 公式: 参数说明:L——混合气体的爆炸(下上)限(体积%); L1、L2……L n——混合气体中各可燃气体的爆炸下(上)限(体积%); y1、y2……y n——混合气体中各可燃气体的容积成分(%)。 ·液态碳氢化合物的容 积膨胀 来源:《燃气输配》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30 公式说明: 公式:

参数说明:(1)、对于单一液体v1——温度为t1(℃)的液体体积; v2——温度为t2(℃)的液体体积; β——t1至t2温度范围内的容积膨胀系数平均值。(2)、对于混合液体v’11、v’2——温度为t1、t2时混合液体的体积; k1、k2……k n——温度为t1时混合液体各组分的容积成分; β1、β2……βn——各组分由t1至t2温度范围内容积膨胀系数平均值。 ·液化石油气的气相和 液相组成之间的换算 来源:《燃气输配》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30 公式说明: 公式: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及例题分类.doc

WORD 格式可编辑 相似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经典模型 平移旋转 180° ∽ 平行型 平行型 翻折 180° 翻折 180° 一般 特殊 翻折 180° 斜交型 斜交型 特殊一边平移 一般 平移 特殊 双垂直 斜交型 双垂直 一般 【精选例题】 “平行型” 【例 1】如图,EE1∥FF1∥MM1,若AE EF FM MB , 则S AEE : S四边形EE FF : S四边形FF M M : S四边形 MM C B _________ 1 1 1 1 1 1 A E E1 F F 1 M M1 B C

WORD 格式可编辑 【例 2】如图,AD∥EF∥MN∥BC,若AD 9,BC 18 , AE:EM :MB 2:3:4,则EF _____ , MN _____ A D E F M N B C 【例 3】已知,P为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 AC 上一点,过点P 的直线与 AD , BC , CD 的延长线, AB 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 E , F , G , H 求证: PE PH PF PG G D C E P F A B H 【例 4】已知:在ABC 中, D 为 AB 中点, E 为 AC 上一点,且 AE 2, BE、 CD相交于点 F , 求BF 的 值 EC EF A D F E B C 【例 5】已知:在ABC 中, AD 1 AB,延长 BC到F ,使CF 1 BC,连接 FD交 AC于点 E 2 3 求证:① DE EF ② AE 2CE A D E B

专业知识分享

【例 6】已知:D,E为三角形ABC 中 AB 、BC 边上的点,连接 DE 并延长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F ,BD: DE AB: AC 求证:CEF 为等腰三角形 A C D E B F 【例7】如图,已知 AB / / EF / /CD ,若 AB a , CD b , EF c ,求证:1 1 1 . c a b A C E B F D 【例 8】如图,找出S ABD、 S BED、 S BC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C A E B F D 【例 9】如图,四边形ABCD 中, B D90M 是 AC 上一点, ME AD 于点 EMF BC ,, 于点 F 求证:MF ME 1 AB CD D E M A C F B

流体的物理性质

编号:SY-AQ-08047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流体的物理性质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uids

流体的物理性质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流体流动与输送过程中,流体的状态与规律都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有关。因此,首先要了解流体的常见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黏度、挥发性、燃烧爆炸极限、闪点、最小引燃能量、燃烧热等。 一、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是用夹比较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对化工生产的操作、控制、计算等,特别是对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流体所具有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ke/m3。 式中m——流体的质量,kg; y——流体的体积,m3。 任何流体的密度都与温度和压力有关,但压力的变化对液体密

度的影响很小(压力极高时除外),故称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工程上,常忽略压力对液体的影响,认为液体的密度只是温度的函数。例如,纯水在277K时的密度为1000kg/m3,在293K时的密度为998.2kg/m3,在373时的密度为958.4kg/ms。因此,在检索和使用密度时,需要知道液体的温度。对大多数液体而言,温度升高,其密度下降。 液体纯净物的密度通常可以从《物理化学手册》或《化学工程手册》等查取。液体?昆合物的密度通常由实验测定,例如比重瓶法、韦氏天平法及波美度比重计法等。其中,前两者用于精确测量,多用于实验室中,后者用于快速测量,在工业上广泛使用。 在工程计算中,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不大时,液体混合物的密度也可由下式计算,即: 式中ρ—液体混合物的密度,kg/ms; ρ1、ρ2、ρi、ρn——构成混合物的各纯组分的密度,ks/m3; w1、w2、wi、wn——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气体具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及热膨胀性,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