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编号:0014213 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编者姓名: 康保成夏晴职称:教授讲师

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系统地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以及从史的视角、用美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诗、文、小说、词)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

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概说(0.5学时)

在了解本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主要讲授此期文学发展的概貌,重点说明这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高潮的准备阶段。其主要标志在:1、文学观念的树立;2、诗歌向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发展;3、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五言诗主盟文坛,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第一章建安文学(3.5学时)

第一节开一代诗风的曹操

第二节文士气的曹丕诗

第三节建安之杰曹植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说明建安时期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对后代影响深远,具有“建安风骨”之称。这个时期还开启了文人诗的新时代。

本章的重点是三曹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概念“建安风骨”。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写有最早的七言诗,诗风有文士气,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曹植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表现遭受猜忌打击的忧愤哀伤,其诗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第二章魏末及西晋文学(3学时)

第一节阮籍

第二节嵇康

第三节晋初和太康时期的诗人

傅玄、张华、陆机、潘岳

第四节左思

第五节西晋末诗人郭璞、刘琨

本章分为魏末正始文学和西晋文学两部分。

关于魏末文学,分析正始时期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主要讲授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特征:以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代替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的内容;以抒发“忧生之嗟”、“迁逝之悲”思想,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情绪,代替建安文学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曲折隐晦。了解阮籍、嵇康的生平概况,重点掌握阮籍《咏怀》诗的风格特征。

关于西晋文学,说明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是个苍白暗淡的时期,文学为世族门阀地主所垄断,内容空虚,追求形式的华美。其中以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刘琨的爱国诗稍可称道。分析《文心雕龙》对此期文学的评价:“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重点讲授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和概念“左思风力”。

第三章东晋文学(3学时)

第一节玄言诗

第二节陶渊明

本章说明在整个东晋百多年中,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占据文坛,直到东晋末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讲授玄言诗的产生及其影响,简单分析玄言诗作品,对玄言诗的双向评价。重点介绍陶渊明。

1、陶渊明的生平。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兼受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三仕三隐的经历;归隐后躬耕田园,接近人民。

2、田园诗人之祖。开创了田园诗的流派。在诗中描绘田园劳动和优美宜人的农村风光,抒发对宁静闲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情,表达对污浊官场的憎恶,也反映农村的凋蔽,自己生活的贫困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友谊,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

3、“金刚怒目”式的诗作,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慷慨不平的另一面。

4、散文创作。《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表现安贫乐道、归田的志趣,《桃花源记》虚构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有力地批判了现实的丑恶与黑暗。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影响。诗风平淡、味深、真淳。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文人文学(3学时)

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二节鲍照与七言诗

第三节谢眺与永明体

第四节宫体诗和其他诗人

第五节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本章介绍南北朝时期文人文学的大致概况,说明诗坛的新变化。诗歌出现新的题材。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萧梁文风颇盛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色情为主的宫体诗。诗体方面,七言诗有了很大发展,鲍照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奔放,对后世诗人很有影响。诗歌形式开始走向格律化,出现了讲究声律对偶的“永明体”,谢眺为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山水诗名重于时。散文方面,流行讲究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骈文,成就最高的是江淹、庚信。

本章的重点有宫体诗、永明体;对比谢灵运和谢眺的山水诗;分析鲍照七言诗的风格。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1.5学时)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民歌

本章主要讲授南北朝民歌的概况,重点分析各自的不同特点。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常用谐音双关语。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题材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形式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四言等;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

本章的主要作品有《西洲曲》和《木兰辞》。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1.5学时)

第一节志怪小说

第二节轶事小说

介绍魏晋以前“小说”一词的概念。通过讲授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内容,对作品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说明此期的小说已初具规模,是中国小说的雏形。志怪小说的概念和繁荣原因。干宝的《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优秀作品有《韩凭妻》、《吴王小女》、《干将莫邪》、《李寄》等。志怪小说对唐人传奇和后来文学的影响。

轶事小说的概念。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记载汉魏至两晋间统治阶级和士族文人的遗闻轶事,描绘种种世态人情,写作上“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其中一些故事为后来小说、诗文所用。轶事小说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3学时)

第一节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二节陆机的《文赋》

第三节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节《诗品》和《文选》

文学批评在此期空前繁荣,成为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最重要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主要对文学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标准、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的论点,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标准和“诗赋欲丽”的要求。

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论,以赋的形式写成。主要论述的观点有: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要有警句;文辞要有音乐性。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述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六观”的批评标准。

钟嵘的《诗品》是古代第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将作家分为三品。其写作形式多为后来“诗话”摹仿。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章选集。

下编隋唐文学史

概说(0.5学时)

主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出现两大文艺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此期小品文也很有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3学时)

第一节隋代诗歌

第二节齐梁诗风的延续与新诗风的萌动

第三节初唐“四杰”

第四节刘希夷和张若虚

第五节陈子昂

本章主要讲授初唐诗风革新的状况。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上官仪为代表。“初唐四杰”从不同途径初步改革诗风,题材扩大,风格刚健。刘希夷和张若虚利用宫体诗来改造宫体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以复古为号召,实行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理论主张,最终完成初唐的诗风革新。

重点内容:“初唐四杰”及其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析,陈子昂的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

第二章盛唐诗坛(4.5学时)

第一节盛唐初诗人

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第三节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是唐诗的第一个高潮。本章介绍盛唐诸多名家的创作,包括盛唐初张说、王湾,王翰、张九龄等人;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的边塞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重点分析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着重讲授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和王维的创作。

高适的生平概况。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具有政论家的眼光。其诗尚质主理,雄放慷慨,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燕歌行》。

岑参的生平概况。他的诗多写七言歌行,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丰富多彩的绝域情

调,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表现出高昂的乐观精神和民族意识。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最著名。

王维的生平与思想。受佛学影响较深,以40岁左右为界,前后期思想变化明显。诗歌创作题材广泛,成就为多方面,风格多样化。前期向往开明政治,创作有游侠、边塞诗,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山水田园诗意境开阔,气魄雄伟。后期佛老思想成为精神支柱,山水田园诗多表现空寂幽冷的意境,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苏东坡“诗中有画”的评价。

第三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3学时)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是时代哺育出来的歌手。重点讲授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

1、生平及思想。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随父迁居绵州青莲乡。少年时期勤奋读书,涉猎广泛。自25岁起,一生主要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足迹遍半个中国,长期的漫游给他的思想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一生中两次大的波折:42岁奉诏入长安,3年后被放还;56岁参加永五李 的队伍得罪,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客死于当涂。

李白深受儒、道、任侠思想的影响,思想性格十分复杂。他蔑视权贵、反对礼法、好纵横、爱任侠、性格狂傲豪迈,同时又有热衷功名富贵、求仙访道、借酒消愁,感叹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贯穿一生和主要作品的是“不屈己不干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抒发渴望个性解放的激越情绪,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特征。

李白一生以大鹏作比,表达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傲岸自负的性格;讴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表达渴求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揭露讽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以生花妙笔热烈地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表现了开阔的胸怀和浪漫的个性。

3、艺术成就。具有非常鲜明突出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夸张的笔法以及清新、豪放、明净的语言,和谐不拘一格的音律,形成一种雄奇的力量,达到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第四章现实主义诗人杜甫(3学时)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杜诗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

1、生平和思想。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期,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的读书与壮游时期,这是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44岁至48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48岁至59岁是最后的漂泊时期,病死于湘水舟中。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理想,一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2、杜诗的思想内容。杜诗被誉为“诗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帝

国由盛而衰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广的内容,富于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勇敢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如《丽人行》、《兵车行》;揭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地概括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及时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三吏”“三别”是反映安史之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忧国伤民的情怀,始终如一地贯穿在他所有的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等。另外,杜甫还写有许多诗意盎然的小诗,反映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杜诗的艺术成就。杜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能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表现在: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描写中;重视细节的表现;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众体兼备又皆有所长。“沉郁顿挫”的成熟风格,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章中唐诗坛(6学时)

第一节元结、顾况与现实主义诗歌

第二节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

第三节大历十才子

第四节李益与边塞诗

第五节韩孟诗派

第六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节李贺

中唐诗是唐诗的又一个高潮,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贞元前处于创作萧条不振的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又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中唐时期诗歌流派众多,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派的创作持点。

1、元结、顾况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特点,文学主张都强调政治教化功能。元结的诗歌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2、刘长卿和韦应物创作广泛,都擅长山水诗,善于描写山水景物,表现隐逸情趣。语言清新秀美,风格高雅闲淡。

3、“大历十才子”多写唱和应制之作,诗风平庸,艺术技巧比较高。钱起、卢纶稍可称道。

4、李益以写边情、宫怨著称。他的边塞诗抒写战士思乡的痛苦,情调感伤悲凉,反映了中唐以后国势的衰落。

5、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他们勇于创新,但诗风险怪,追求奇特的意象和尖新古怪的立意,其中以韩愈成就最高。韩愈的生平。对韩愈的诗歌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分析《山石》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艺术特点。

6、刘禹锡和柳宗元是革新派的诗人。他们的诗表现了坚持革新,坚持理想,不向保守势力低头的精神。刘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表现政治内容,善于向民歌学习,怀古诗思想深刻,意境含蓄隽永。柳诗明净简练,风格清峭。

7、李贺是诗坛“鬼才”,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内容可分为反映现世人生和幽冥仙界两大类,大胆揭露抨击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艺术上有“长吉体”之称,构思奇崛,想象特异,意境瑰诡凄冷,语言丽奇峭。

本章重点在韩愈的诗歌、刘禹锡的怀古诗和李贺的诗歌。

第六章白居易和中唐新乐府运动(3学时)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张籍、王建、李绅、元稹

第三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第四节白居易的诗歌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本章讲授新乐府的概念、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几位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重点内容是白居易的诗歌。

1、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一生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积极入世,政治热情高涨,勇于揭露政治弊病;44岁贬江州司马后,对政治斗争采取回避的态度,逐渐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2、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诗歌内容要反映现实;诗歌要发挥它批判现实、讽谕现实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3、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以讽谕诗和感伤诗著名。讽谕诗主要是前期所作,组诗《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统治者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现实性、尖锐的批判性。讽谕诗多用叙述手法,主题突出,刻画形象鲜明。感伤诗传诵最广、影响最深远,包括《长恨歌》与《琵琶行》。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后者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迁谪感慨,写景、叙事、抒情交融一起,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并刻画了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

第七章中唐古文运动(3学时)

第一节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愈的散文

第三节柳宗元的散文

本章讲授古文、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在中唐出现的原因,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重点讲授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1、古文的概念。古文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2、以古文对抗骈文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才成功地在文坛掀起一场文体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简述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

3、古文运动的最终兴起,与中唐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分不开。

4、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文道合一;强调作家的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

5、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从内容可分论说、记叙、抒情、应用四类,每一类的代表作品。艺术上追求推陈出新,彻底摆脱骈文的束缚,并且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6、柳宗元主要以散文创作的成就来支持古文运动。其作品可分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四类。他将寓言从一种文学手段发展成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体裁。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精华,富有诗情画意,既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个性,同时又寄寓自己的个性,成就极高。

第八章晚唐诗坛(4学时)

第一节杜牧

第二节李商隐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唐诗发展到晚唐,不复有盛、中唐的繁荣景象。本章讲授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晚唐诗

歌的基本风调,重点在于分析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1、杜牧的生平。出生于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小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济世之才自负。中进士后,很长一段时间沉沦幕府,无法施展襟抱。为人旷放不羁。

2、杜牧的诗歌有政治诗、咏史诗、风景抒情诗几类,七绝尤为称道。政治诗体现了对时政的进步见解,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安邦救国的远大抱负。咏史诗借古讽今,议论得失,清新俊逸,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风景抒情诗景中含情,意境隽永,令人玩味不尽。

3、李商隐的生平。出身于没落小官吏家庭,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人令孤楚,跟随学习今体章奏之学,经令孤楚子令孤淘延誉中进士。后为生计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以女妻之,被牛党人视为“背恩”、“无行”,自此累受牛党的排斥猜忌,仕途困顿失意。李商隐清才冠世,有“欲回天地”的抱负,却一直厄于党争,壮志难酬,终生情怀抑郁。4、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诗大致可分为政治诗、咏史诗、爱情诗、景物诗四类。政治诗广泛地反映了晚唐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咏史诗、景物诗、爱情诗都十分出色,特别是爱情诗在文学史上,有广泛的影响。他的诗工于比兴,寄托遥深,构思细密,巧于用典,意境含蓄,有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晚唐、五代词(3学时)

第一节词的名称、起源反发展

第二节温庭筠及西蜀词人

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人

本章讲授新的诗体“词”在晚唐五代的成熟概况。主要分析温庭筠的创作、花间派的风格特点、李煜的生平与词作的关系。

1、词是一种依照乐谱填写的曲辞。“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2、关于词的产生,一般认为开始于隋代,起源于民间。从敦煌曲子词中,可见早期民间词的面貌。它反映社会现实相当广泛,艺术上富有生活气息,想象丰富,语言朴素生动。

3、中唐以后,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学习民间词,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他们的词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在艺术上又有所提高。

4、温庭筠是晚唐写词最多的一个人,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多写爱情相思,艺术上精细深微,意脉婉曲,层次丰富,色彩明丽。词风农丽香软,是花间派词人的鼻祖。韦庄与温庭筠齐名。

5、五代的西蜀南唐,是词的流行之地,花间派多数是西蜀的词人。南唐词的代表人物有冯延已、李景、李煜,以李煜成就最高。特别是入宋后,国破家亡的哀思,使他的词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第十章唐人小说(2学时)

第一节一代之奇

第二节唐人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本章讲授唐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概况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重点介绍盛、中唐传奇。

1、奇”这一名称的来由。传奇繁荣的原因。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成熟。宋人洪迈把唐代的诗歌和小说,并称为“一代之奇”。

2、唐传奇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初期,数量不多,艺术不成熟,明显可以看出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盛中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顶峰,作者众多,佳作如云,思想艺术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晚唐时期,是传奇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搜奇猎异、言神说怪之风又有复生。

3、传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思想内容上,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艺术上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精练,诗文并用,表现了文人高度的文化素养。

4、传奇为后代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中文系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安排在“先秦两汉文学史”之后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视教学进度辅之以适当的专题讨论,或要求学生完成专题的学习小论文。

四、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为主,并参考以下书目:

中国文学史(一、二册)游国恩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5月新1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1月第1版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傅刚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月第1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出版 1996年10月第1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第1版

唐代诗歌张步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年8月第1版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北京第1版大历诗风蒋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8月第1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中华书局出版 1986年7月第1版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

大学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 4,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5,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

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 6,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著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 8,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 9,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 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 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 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 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 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 “泪落便如泻”。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 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 妓女们的悲述。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最 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 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一. 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XF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5、AAADA6~10、AAAAB11~15、AAAAA16~20、AAAAD21~26、AADAAA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 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 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