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

传播学复习
传播学复习

1.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工业革命以

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电子媒介普及,人类过分依赖于电子媒介,例如手机、电视。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就是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2.上限效果:1977年由艾蒂玛、克莱因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

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只是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3.第三人称效果: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森教授在《公关舆论季刊》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的论文,正式提出了第三人称效果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上的影响与在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的影响大。换句话说,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

4.媒介帝国主义:也称“文化帝国主义”。美国学者席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代表学

者,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他为这个概念做出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他有三个特点:①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那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的。

5.符号: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食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

6.沉默的螺旋:

7.信息与讯息之间的关系:①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

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②讯息包含信息:讯息包含信息,信息是能为接收者理解、认识的确定性的符号系列。③讯息包含于信息:讯息是信息中所包含的新鲜部分。

8.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A.基本内容: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既是

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如此。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B. .影响评价。

①正价值:奥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

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②负价值:a.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这与社会传播

的现实情况不符b.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9、施拉姆的大众过程模式

A.基本内容:①1954年施拉姆提出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明确提出“反馈”②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

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大众受众”——许多接受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码——各个接受者从属于某一个群体,在此群体内对讯息进行再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

10、人内传播的形式: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

1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时,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之所以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是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①人际传播的核心是语言?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体?语言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传递讯息内容的本义,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等传递着与说话者相关的背景信息?

②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书写语言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做文章,它同时也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在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工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着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的重要信息。

③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社会学家E.戈夫曼指出,在若

干人相聚的场合,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能够作为传播媒体发挥作用。”

11、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一)三个关键环节: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二)两种具体方法:

a.谈话:倾听是谈话的另一半。如果人们停止了听,说也就毫无用处了。

b.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不仅是人心的一种欲望,一份温情,也是人际关系存

在的必要基础,表现为人与人显著的相互关联。

1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4.大众传播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大众传播是一种没有任何强制性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一种公开进行的传播活动。

1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对传播功能的经典论述。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4.价值:①拉斯韦尔从一个政治学家的角度出发观察大众传播,其结论也最

适用于政府和政治家。②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一书中提出。这是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的探究。

1.环境监视功能:①警戒是传播保障的内容之一,它警戒外来威胁。②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功能。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功能。

(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麻醉精神的功能。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观

1982年,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总结大众传播的功能,认为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

2.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解释信息,并引导作出决定。

3.大众传播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4.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5.价值:这四种功能都是从正功能的角度来总结的。值得肯定的是:施拉姆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懈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14、议程设置

(一)发展过程

1.议程设置这个概念早在便士报出现之时就已伴随我们,那时它还没有被明确贴上这个标签。

2.1958年,朗最早提出了有关议程设置理论的直接表述。

3.1963年,伯纳德·科恩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有影响力的表述。

4.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首次进行有关大众媒介议题设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1972年,他们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二)主要观点

1、查普尔希尔调查: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查普尔希尔(教堂山、夏贝尔山)调查。

①避免假定媒介效果。

②把新闻内容的议题设定同公众议题设定联系起来。

把内容分析与公众调查结合起来,从而为研究议题设定开辟了方法论的新途径。

教堂山研究由两部分组成:①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②对9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5家报纸、2家杂志、2家全国性电视网)

在对两者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的问题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中,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但是没有发现两者的对应关系。在夏洛特市的调查中,确认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2、夏洛特调查:夏洛特研究为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方向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媒介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的确有效,而不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

发现:不同的大众媒介之间议题的相关性很高;在一系列影响受众议程的信源中,电视和报纸所提供竞选新闻是主要的,其中新闻类信息对议程设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电视上的竞选的广告有助于增加对候选人个人的感情印象,但对个人的议程设置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际传播同样对议程设置有影响;事实上,许多因素都对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起作用。

3.电视新闻节目实验

主要观点: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三)议程设置的特点:①.理论着眼点是传播认知层面的效果。②着眼于考察大众传播的长期、综合和宏观的社会效果。③揭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再构成作业”的功能。

(四)对议程设置的评价:

A.它摒弃了“有限效果论”将关注重点放在态度和行动层面上的局限性,转而关注媒介对受众认知层面上的影响。

B.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C.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D.议程设置理论关注受众和媒介的互动,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E. 理论不足: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②李普曼的理论讨论了现实、拟态环境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关系,但是1968年的研究只讨论了后两者的关系。

15、培养理论

(一)主要内容:1.培养理论的定义:①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②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

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③培养分析认为媒介最主要的效果并非在改变受众,而是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使观众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既有的价值规范和政治经济论秩序。

(二)培养理论的主要思想:最终着眼点、①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②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三)培养理论的效果:①主流化:电视不仅使不同观看程度的受众之间出现培养差异,而且会导致来自不同群体的重度收看者之间立场的趋同,这就是“主流化”效果。②共鸣:共鸣产生于某些特定群体,由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历与电视世界中的情景相吻合,因此他们会与电视里的情景或主张产生高度的共鸣。

16.沉默的螺旋

新强效力论的代表性研究是沉默的螺旋假说。

(一)内涵: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沉默的螺旋假说的核心是四种要素: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社会关系;个人意见的表达

17、使用与满足

(一)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固执的受众:1964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固执的受众》。

“讯息如何作用受众”“受众如何处理信息”鲍尔的这两句话反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从讯息到受众,一个是从受众到讯息;一个关心讯息的效应,一个关心受众的需求;一个认为传者方面最重要,一个认为受众方面最关键。一句话,不是讯息景影响受众,而是受众驾驭讯息。

评价:鲍尔的论述在强调受众作用的同时,也敲响了魔弹论的丧钟。他认为:受众是“顽固”的,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对顽固的受众来讲,讯息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发现的;既然受众都是顽固不化、执着己见,那么媒介就根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受众,所谓魔弹论、靶子论也就根本无法成立。

(三)自助餐厅:使用与满足,施拉姆有个比喻对此给予形象而准确的概括。这个比喻是说,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

(四)理论意义:

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对使用与满足的评价:

1.“使用与满足”研究使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从传播者向受众的主动传播转移到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主动使用上来,开创了传播研究的新阶段。正如施拉姆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但指明了形成理论可能采取的某些方向。

2.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受众使用大众媒介的各种心理动机,对于了解受众的根本需求非常有帮助。但是,研究者们对受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

3.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产过程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受众对大众媒体的压力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18、分析“印刷意味着民主”这个观点

9.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由1923年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研究所的成员组成,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

1、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可以看做是批判理论的宣言。他批判了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①把理论定义为可以用数学加以验证的经验命题的体系。②在给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并不质疑这些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③把学术研究看做是一种社会分工,它只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活动,并不需要考虑理论对整个人类生活的影响。④对社会的科学研究可以做到价值中立,理论本身是客观的,忽略了理论与特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2、阿多诺

①其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②阿多诺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极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阿多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分裂、人格丧失、世界裂成碎片,只有通过艺术这种精神补偿才能得以拯救,艺术能把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理想和梦幻异化了的人性。

3、本雅明

本雅明,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根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炼学术兴趣。

本雅明的哲学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尤其是对法西斯主义及其哲学基础——生机论的批判)、认识论和历史哲学。他试图把历史唯物主义和救世主义结合起来。

4、马尔库塞

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①提出自我在现实原则之外,还有一种行动的原则。②单向度的人。③理论先于实践,主张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④马尔库塞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

5、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解释知识、经验——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其主要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交往行为理论》(1968)。

公共领域:介于国家和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具有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纵的独立性。在此,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交流意见,对公共事务进行评判。

6、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及其影响

①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了传播研究,他们不仅批判了实证研究,而且把大众文化等传播现象同意识形态、社会控制联系在一起,开创了批判地研究传播现象的传统。②虽然传播的批判学派并不一定都师承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有不少反对他们的观点,但是在反对科学主义、关注传播中的权力和不平等现象的核心精神上,传播批判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是一脉相承的。

二、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

(一)政治经济学派

1.主要关注点:①传播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③传播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转型。

2.主要代表人:①达拉斯·思迈斯(斯麦兹)②H.席勒

达拉斯·思迈斯(斯麦兹)(Dallas W Smythe, 1907-1992)。主要代表有北美的达拉斯·思迈思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泰斗。是将学术分析、政策研究和行为参与结合为一体的典范,开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批判学派。其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受众商品论”、“依附理论”等。

A.受众商品论

是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思迈斯的代表性理论。1951年,他就提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注意力。1977年他发表的《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标志着其“受众商品论”的正式形成。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使命其实是将受众集合并打包以便出售。这就揭示了商业广播电视的真正商品是受众群体。思迈斯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受众不仅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其不公平处在于,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

B.受众商品论的价值

首先,思迈斯的观点拓展了我们对于受众的认识,根据这种说法,受众成了商品,任何大众媒介,只要拥有了受众就拥有了市场,而作为商品,受众资源的分配也应该是由市场来完成的。

其次,”受众商品论“不仅反映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独特的研究视角,体现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也揭示了媒介运作中“受众”商品及其整体形式被出卖的客观实在。

最后,“受众商品论”试图从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揭示资本主义媒介及其产品的实质。该理论从媒介运作的经济方面出发进行传播研究,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受众,意识到受众角色的变化,替代媒介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内容而成为介于媒介和生产商之间交易的商品,由传统观念中的消费者变成了消费品本身,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媒介批判是极其深刻的。

其次,将能动的人降低为无生命的被动商品,是经济决定论。一些持“积极受众”观点的学者,特别是提出“使用—满足”理论的学者,更是以大量的实证研究,竭力证实受众是主动参与媒介传播和意义创造的生产者,而不是产品。

其三,他将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实际上他们的社会传播关系更为复杂。

理论缺陷

其四,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其五,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即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其六,该观点的只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没有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H.·席勒(Herbert Schiller, 1919-2000)美国传播学者、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分析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思想的管理者》、《文化公司》以及《信息与经济危机》等。1969年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中率先提出“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矛头直指美国。

A. 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B. 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①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因此,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

莱斯特(大学)研究中心

(二)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1.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①提出文化“霸权”理论。他把上层建筑分成两大领域:政治社会(政治领导权)和市民社会(文化霸权)。

国家=政治社会+ 市民社会

政治领导权文化霸权

②在对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和通俗文学的问题上,葛兰西的态度是积极和肯定的。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A.观点:①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结构②把文化和意识形态作用发展到极致

B.意识形态国家机器:①意识形态包括双重镜像:a.主体对绝对主体的臣服

(个体被询唤为主体)b.主体间的互认②研究立法:症候阅读法(揭示在场的缺席或缺席者的在场)(三)文化研究

1.简介:文化研究也称伯明翰学派,成立于1964年,2002年解散。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学派使用文本分析与受众调查方法,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主要代表及著作:①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②理查·霍加特:《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生活面面观》《日常语言与日常生活》③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制码与解码》

3.威廉斯的文化传播理论观:①文化传播关乎人类解放与社会变迁。②大众并非“乌合之众”或“群氓”③包括“5W”模式在内的传播效果研究缺乏批判态度与批判精神④传播是建构“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机制

3.霍加特的文化传播理论观:①霍加特代表性著作《识字的用途》带有自传色彩,同时兼有人类学论文的性质。②从传播学角度来讲,《识字的用途》涉及了对大众传播现象和作用的解读,并开创了以文化现象、从文化文本的角度来观察大众传播现象的先河③霍加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自内而外”来观察大众文化的民族志方法学,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4.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霍尔在其理论中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霍尔虽然是针对电视话语提出的编码与解码论,但这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话语生产的分析中。

其一,霍尔认为,电视话语好比商品,也要经历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四个环节。

其二,霍尔借助符号学中索绪尔的论述说明了符号与编码的关系。

其三,信息编码完成后,便开始进入了流通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其四,信息流通的第四个环节,再生产,是与第三个环节,使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其五,有些符码广泛地分布于特定的语言团体和文化中,人们早就习惯了它们,它们似乎不是被建构的,而是自然地出现的。

其六,受众解读模式有:宰制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对抗式解读。这三种模式绝对不是分离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结的。

解码编码理论的意义:恢复了受众在传播研究的本原地位,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

(三)批判学派的特征

1. 学派立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

2. 研究焦点:传媒是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剥夺人们权利和自由的。

3. 研究目的: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探讨恢复人们被剥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4. 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二、经验学派

1. 经验学派的学术渊源: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功能主义

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经验学派的研究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旨在维护和改进现行社会体制及其功能,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

2. 经验学派的特点及主要代表:

特点:注重对实用主义的研究;社会观的多元主义化;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主要代表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伯、施拉姆等。

3. 其理论立场: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探寻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传播活动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4. 主要研究成果:美国学者洛厄里和德弗勒归纳了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P255-256)

三、媒介环境学派

1.学派组建:1998年在纽约成立媒介环境学会,由北美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两个学派组成。它们彰显出的共性是对媒介的研究。

2.研究内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着重点是人:人之于媒介的角色地位、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媒介生态平衡”理念贯穿始终。

(一)传播的偏向:伊尼斯;代表作:《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

1.传播对权力的维持和对知识垄断的帮助。

①“偏向时间的媒介”。语言、石头、粘土和羊皮纸等,具有易于保存但是难以传播的特征,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有助于权威的树立和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的确立。

②“偏向空间的媒介”。纸张、文字以及早期的纸莎草等,具有易于传播但是难于保存的特征,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有助于贸易的开展和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不森严的政治体制。

2.帝国使用同一种文字可弥补鸿沟。

(二)媒介即隐喻:尼尔·波兹曼提出

1.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预见和批评: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进行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首创了媒介环境学专业,他的代表作为《娱乐至死》和《童年消逝》、《技术垄断》。

“媒介即隐喻”的主要含义: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传媒技术发展引发文化变迁: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一个世界图像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具有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深刻的文化变迁。

3.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童年: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后果。

①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②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自然也相应地降低,最后代沟消失,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女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这不只是一种视觉的错位而是文化的异化。③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出现后,信息传播的格局与重心较之印刷媒介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适合“现场性”信息传播的电视,不仅从更高的层次上再现了人类口语时代的某些传播环境,而且使娱乐性信息成为媒介的大餐。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特征

1.传播对权力的维持和对知识垄断的帮助。

①“偏向时间的媒介”。语言、石头、粘土和羊皮纸等,具有易于保存但是难以传播的特征,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有助于权威的树立和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的确立。

②“偏向空间的媒介”。纸张、文字以及早期的纸莎草等,具有易于传播但是难于保存的特征,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有助于贸易的开展和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不森严的政治体制。

2.帝国使用同一种文字可弥补鸿沟。

媒介环境学派采用历史的和交叉文化的研究视野研究传播技术,“特别注意阐述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史的关系”、“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展开研究,企图使人们看到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之外媒介本身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完整版)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

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5.简述大众媒体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

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a.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b.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c.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内向传播: 2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大夫b君子 2.()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文字语言B口头语言 3、.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每个人b有些人 4、.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 b 必然不会 5.、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A半个世纪b一百年间 6.、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娱乐功能B社会功能

7.“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5W模式” B “把关人” 9.()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议程设置”B“沉默的螺旋” 10.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的。 A无选择B有选择 1.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影响b传播 2.()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A孔子B孟子 3.批判学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流派,最早可追溯至()中叶欧洲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引发的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A十七世纪b十八世纪 4.从十九世纪20年代开始,有4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典范的作用,传播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也在这时开始逐渐成型。这四位学者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他们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 A 施拉姆 b 拉扎斯菲尔德 5.()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文字印刷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 A麦克卢汉b施拉姆 6.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图像,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几个阶段,传播是人类历史演化的主要标志与动力。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 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 2 大众传播: 3. 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 内向传播: 2 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 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 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 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 大夫 b 君子 2. ()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 文字语言 B 口头语言 3、. 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 每个人b 有些人 4、. 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 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b 必然不会 5. 、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 A 半个世纪 b 一百年间 6. 、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 娱乐功能 B 社会功能 7. “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

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 5W莫式” B “把关人” 9. ()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 “议程设置” B “沉默的螺旋” 10. 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 ()的。 A无选择E有选择 1. 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 影响b 传播 2. ()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孔子 B 孟子 3. 批判学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流派,最早可追溯至()中叶欧洲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引发的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A 十七世纪 b 十八世纪 4. 从十九世纪20年代开始,有4 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典范的作用,传播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也在这时开始逐渐成型。这四位学者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他们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 A 施拉姆 b 拉扎斯菲尔德 5. ()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广 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文字印刷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 A 麦克卢汉 b 施拉姆 6.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图像,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 几个阶段,传播是人类历史演化的主要标志与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