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可打印修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可打印修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可打印修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细运动。

2、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威胁的重要时期是围产期,此期是指从胎儿期28周至出生后7天。

3、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有:1.从少到多;2.由稀到调;3.由细到粗;4.由一种到多种;5.天气炎热或患病时,暂缓添加新品种。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由上到下;2.由近到远;3.由粗到细;4.由简单到复杂;5.从低级到高级。

5、新生儿患肺炎时,可仅见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症状,而无肺炎的典型表现。

6、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的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

7、液体疗法输液总量:轻度失水约给90-120ml/kg;中度失水约给120-

150ml/kg;重度失水约给150-180ml/kg。

8、小儿腹泻变证可分为气阴两伤和阴竭阳脱两型,治疗方药分别是人参乌梅汤和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9、液体疗法包括了补充生理需要量,累计损失量及继续损伤量。

10、肾病综合征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其治疗以扶正

培本为原则。

11、流行性腮腺炎好发于晚冬、早春两季,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腮腺肿大、疼痛。

12、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期为发病直至腮部肿胀消退后3天;中医称痄腮。

13、猩红热好发于2-8岁,其病原体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4、水痘隔离期为3周,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治疗原则。

(二)名词解析

1、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

的分行和功能成熟。

2、纯阳之体:小儿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下,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坐高:即顶臂长,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下儿

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臂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4、毒窜睾腹:痄腮病犯,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5、胆红素脑病:因血液中为结合胆红素增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

6、水凌心肺:属急性肾小球肾炎水凌心肺证,水气泛滥,阻遏气机,上凌心肺,肺失肃降,心失所养,则咳喘气急,胸闷心悸,甚则发绀。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以致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

营养性疾病。

8、解颅:以颅囟应合而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为主要表现的小儿疾病。

9、帕氏线: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期间有针尖大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行线,称为帕氏线。

10、脑瘫: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简答题:

(1)简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1.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2.增强免疫;

3.喂哺简便;

4.增进母婴的感情交流;

5.母亲产后哺乳可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而复原;可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

生育。

(2)简述小儿腹泻西医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急性腹泻多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

饮食疗法问题。

(3)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1周内3次测定,24h尿蛋白定量

≥50mg/kg);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血浆胆固醇高于5.7mmol/L;4.不同

程度的水肿。以上四项中以1、2项为必备条件。

(4)简述肾病综合征的西医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利尿、降压、抗感染;

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

4.抗凝及纤溶疗法;

(5)简述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1.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尤以下肢伸面、关节附近为多,分批出现,对称分布,鲜红或深红的斑丘疹样紫癜,多高于皮肤,大小不一,常伴荨麻疹、腹痛及关节肿痛。血小板不减少。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黏膜皮下出血点及瘀斑,不高出皮肤,分

布全身各处,无神经血管性水肿,无腹痛、关节痛等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块退缩不佳,出血时间延长,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减少。

(6)麻疹初热期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

证候: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喷嚏,流涕,咽喉肿痛,眼泡浮肿,两目红赤,泪水汪汪,畏光羞明,神倦思睡或哭闹,纳呆口干,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尿

短黄。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可见麻疹黏膜斑。舌质偏红,舌苔

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加减

(7)简述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

病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诱因;

病机:主要为慢性气道炎症、气流受限及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

症是特殊类型的慢性气道炎症,甚至在轻度哮喘也存在。以肥大细胞的激活、

嗜酸细胞与活化T淋巴细胞浸润、许多炎性介质产生为特点。此时有四种原因

致使气流受限。即急性支气管痉挛、气道壁肿胀、慢性粘液栓形成、气道壁重塑。

(四)论述题

(1)如何从生理病理特点上理解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的含义?

1.脾常不足:

生理: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纳运力弱,饮食乳哺宜有序有节,食物需软而易消化,否则易患积滞、吐泻,甚至疳症。

病理:小儿脾常不足,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需求不相应,且不知自节饮食,因而易因喂养不当,乳食失节,食物不洁而损伤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健,导致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厌食等脾系病证,其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病症而居第二位。

2.肾常虚:

生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小儿肾常虚,表现为肾精未充,肾气未盛,青春期前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等,年幼儿童易患胎怯、胎弱等先天禀赋不足之证。

病理: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其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需懒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而逐渐充盛。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则肾精失充,肾气虚弱而出现发育异常、骨骼改变等肾系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等。

(2)如何理解前人“麻为阳毒”和“麻不厌透”之说?

1. 麻为阳毒,麻疹是由于感受麻疹邪毒引起。说其为阳毒,指麻疹的发病根本原因是阳邪热毒所致,且其病势,由内向外,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故麻毒最忌不得透解.此外,麻疹在发病过程中,多表现为阳热证。

2.“麻不厌透”是历代医家对麻疹治疗原则的经验总结,意指麻疹治疗离不开宣透。因麻为阳毒,其性由内达外,由里出表,务必使腠理开泄,微微汗出,麻毒随之达表为顺。麻疹见形期的主要治法是清热解毒,但此时麻疹若未完全布达仍宜佐以透疹,以免苦寒遏邪之弊。

(3)如何辨别麻疹的顺证和逆证?

顺证,逆证的辨别主要可以从发热,出汗,呼吸,精神,皮疹5个方面着手。1.发热麻疹顺证发热有其自身起伏规律,初起热势不高,出疹期须有高热方能透疹,疹齐之后,体温自然逐渐下降。如初热应微热而反盛,出疹期应壮热反而体温不升,疹回期热应衰而不退,均提示有逆证的转变。

2.出汗顺证麻疹宜有汗,宜微汗不宜多汗。初热有微汗能使透疹顺利,出疹期有微汗毒易从汗外泄,疹回期见微汗反映脏腑气机和畅。若灼热无汗亦非佳兆,多汗则易伤津,往往提示气阴俱伤甚至属于内闭外脱。

3.呼吸顺证麻疹咳嗽而不气促,若见壮热咳嗽剧烈,痰声辘辘,呼吸急促,甚则鼻煽胸高,口唇青紫,则为逆证。

4.精神神志清楚,精神好,睡眠,饮食均尚正常为顺证。若精神极差,嗜睡,或惊跳不宁,则病情多重,提示产生逆证。

5. 皮疹麻疹见疹后,着重观察形态,色泽和分布次序。顺证麻疹形态尖耸,根颗松活,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疹色红润,有光泽。如出疹大片,颗粒不分,疹色紫暗或形态细碎若有若无,色泽淡红无华,属于邪毒过重,或正气不支,多为逆证。顺证发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胸背,躯干,手足心,鼻准见点后2-3天,疹点依次而回。若疹点逾期不出,过期不回,或出后即没,或躯干稠密,面部鼻准,四心无疹,均非顺候。

(4)论述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1、病因病机: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结构或电化学的改变可导致蛋白尿;2.非微小病变型肾内常见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成分沉积,局部免疫病理过程可损伤滤过膜的正常屏障作用二发生蛋白尿;3.微小病变型肾小球未见以上沉积,其滤

过膜静电屏障损伤原因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调有关;4.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与本

病的发生有关。

2、病理生理:1.大量蛋白尿;2.低白蛋白血症;3.高胆固醇血症;4.水肿;

3、病理:微小病变、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

总论

1、《颅囟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儿科专著;北宋钱乙编写了《小儿药证直诀》;南宋刘昉《幼幼新书》;明代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

2、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至分娩断脐)、新生儿期(脐带结扎至满

28d);婴儿期(出生后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指3周岁)、学龄前期(3周岁至6-7周岁)、学龄期(6-7周岁至青春期来临前)、青春期。

3、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kg(男婴3.3±0.4,女婴3.2±0.4)。≤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12岁=年龄*2+8.

4、出身时平均为50cm,第一年约25cm,前3个月11-12cm,第二年约

10cm;2-12岁估算公式为:年龄*7+70。

5、平衡与大运动:抬头:新生儿1-2s,3个月较稳,4个月稳;坐:6月双手撑坐,8月坐稳;翻身:7月;爬:8-9月双上肢向前爬;11月站;15月走;24月双足并跳;30月独足跳。

6、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7、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8、三有余,四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

9、儿科望诊包括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部分望诊(审苗窍、察指纹、辨斑疹、察二便)。

10、指纹的辨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红主寒、紫主热、青主燥、黑主瘀。

11、一指定三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并以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取浮中沉三候,来体会小儿脉象的变化。

各论

(一)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代谢特点:1.胆红素生成较多;2.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4.肠肝循环。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

鉴别:

1.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

早产儿可延续到3-4周,一般情况良好。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24h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能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可见导致病理黄疸的原发疾病症状。

治疗:1.组织胆红素入脑;2.降低血清胆红素:光疗(蓝光照射,波长420-470mm);换血;药物治疗;

(二)肺炎

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受累为主,病毒性肺炎则以间质受累为主。

临床表现:症状:1.发热;2.咳嗽;3.气促;4.常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新生儿肺炎常无上述表现,仅见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体征:呼吸增快,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口周、鼻唇沟发绀,肺部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X线胸片可见肺部斑片影。

(三)小儿腹泻

治疗:

1、口服补液(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2、静脉补液:第1天补液:1.总量:包括补充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轻度90-120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mL/kg。2.溶液种类: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含钠液。3.输液速度:累计损失量应在8-12h内补完,约每小时8-

10ml/kg;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速度宜慢,于12-16h内补完,约每小时

5mL/kg。4.纠正酸中毒。5.纠正低钾;6.纠正低钙、低镁。第2天及以后补液: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四)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3.心电图改变;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阳性。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诊

断心肌炎。

分期:1.急性期;2.迁延期;3.慢性期;

(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病机:外感风邪、湿热、疮毒,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脾功能失调为主。

治疗:抗感染:有链球菌感染灶者用青霉素10-14d。

鉴别:

1.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病初表现为晨起双睑水肿,以后发展至下肢及全身,水肿为非凹陷性。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2.肾病综合征:水肿为凹陷性,重者可出现浆膜腔积液如胸水、腹水等,男孩常见有显著阴囊水肿。严重水肿者与大腿和上臂内侧及腹壁皮肤可见皮肤白纹或紫纹。临床上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等四大特点。

(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诊断:1.确定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血红蛋白6个月至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3.进一步做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有确诊意义。4.用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七)地中海贫血

定义:亦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

(八)脑性瘫痪

定义: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

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基本表现: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2.肌张力异常;3.姿势

异常;4.反射异常;

临床类型:1.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类:痉挛性(最常见50%-60%)、手足徐动型、

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2.按瘫痪累及部分分类: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九)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

定义:又名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行为异常综合征,以多动、注

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或伴有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但智力正常为临床特征。

(十)性早熟

诊断要点:以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作为诊断标准。

中医治疗:本病病机以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为主,治疗当以滋阴降火为法,若

肝郁化火则予疏肝泻火治疗。

1.肾阴不足: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郁化火:疏肝解郁,清心泻火(丹

栀逍遥散)

(十一)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是儿童时期(小于16岁)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

织病。

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在6岁以下。2.一个火几个关节炎症,表现为关节肿胀

或积液,以及具备以下2种以上体征: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疼痛或触痛

及关节局部发热。3.病程在6周以上。4.根据起病最初6个月的临床表现,确

定临床类型。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或以上;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或4

个以下;全身型:间歇发热,类风湿皮疹,关节炎,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5.

除外其它类型幼年关节炎。

(十二)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出现紫红色荨麻疹及各

型红斑、斑丘疹,高出皮肤,此后红斑中心发生点状出血,颜色加深呈棕褐色,压之不退色。2.胃肠道症状。3.关节症状:肿痛。4.肾脏症状:紫癜性肾炎。5.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有过敏史,皮肤症状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高出皮面

及压之不褪色的斑丘疹样紫癜。可有腹痛、关节痛和尿异常改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时间正常,束臂试验可阳性。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黏膜皮下出血点及瘀斑,不高出皮肤,压

之不褪色,分布全身各处,无神经血管型水肿,无腹痛、关节痛表现。血小板

计数减少、血块退缩不佳,出血时间延长,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减少。

(十三)川崎病

定义: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

病理改变的血管炎综合征。

临床特点:发热,皮疹,眼球结合膜充血,口咽黏膜充血,手足硬肿及非化脓

性淋巴结炎。

诊断要点:满足其中五项者即可:1.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d以上。2.双侧球结

膜弥漫性充血。3.口唇潮红,皲裂,口咽黏膜充血,杨梅舌。4.发病初期手足

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屑或肛周脱屑。5.躯干,四肢

多形充血性红斑。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达1.5cm或更大。

中医治疗: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后期气阴耗伤,予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则应贯穿本病治疗之始终。

1.卫气同病:清热解毒,辛凉宣透(银翘散合白虎汤)

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救阴(清瘟败毒饮)

3.热恋阴伤:清涤余邪,养阴生津(竹叶石膏汤)

西医治疗:1.阿司匹林;2.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3.潘生丁;4.肾上腺皮质

激素。

(十四)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诊断:1.常用指标:轻度营养不良,其腹壁皮褶厚度<0.8cm,中度<0.4cm,重

度基本消失。2.评价方法:1.体重低下;2.生长迟缓;3.消瘦;

(十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定义: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以致正在生长的骨

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方庐、臀形颅、囟门闭合延迟、乳牙出迟;胸部:鸡胸、漏斗胸;四肢:严重膝内翻或膝外翻,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脊柱:脊柱后凸或侧弯畸形。

2、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蛙腹。

3、血生化及骨骼X线片明显改变。

(十六)小儿肥胖症

定义: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是体内脂肪过多积聚,指体重超过一定

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诊断要点:

1.体重与身高比值:体重超过正常儿20%者即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20%-29%为轻度;超过30%-39%为中度;超过40%-59%为重度;超过60%以上者为极度肥胖。

2.体质指数BMI:指体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kg/m2)。当BMI升高≥同年龄、

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或BMI>30可诊断。

3.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以及药物引

起肥胖。

凡符合第1、3项或第2、3项,即可诊断。

(十七)猩红热

西医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日5万U-10万U/kg。如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

(十八)水痘

中医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

(十九)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病因:感受风温时邪。

中医病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流行特点: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以晚冬、早春多见。潜伏期12-22d,传染期约自腮腺肿大前24h至消肿后3d。感染

后可获终身免疫。

腮肿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二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因: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要点:本病以淋巴结肿大及周围血中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故凡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时,即应考虑本病。确诊依据:1.异常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3.特异性血清学检查阳性。

(二十一)积滞

治疗原则:消食化积,理气行滞。

(二十二)惊风

四证:痰、热、惊、风。

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治疗原则: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历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doc

历年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执医笔试 2008-08-22 22:48:40 阅读3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 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 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 浓度 B K + 浓度 C 温度 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最新《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2019年10月17日阅毕 第一章总论 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公分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好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的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奇异的致病因素—温热邪气;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阴液。 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发散表寒;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凉解表的药物清解表热。 第三章温病的成因与发病 从伤寒病来看,病因是寒邪,寒为阴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经,所以伤寒学派认为是中太阳

自考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学笔记详解

温病学笔记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 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 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 畴。 基本特征: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

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 (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 (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 (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 (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