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人教版在柏林 说课稿 说课稿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在柏林 说课稿 说课稿
【统编版】部编人教版在柏林 说课稿 说课稿

《在柏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窦桂梅老师也说过,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结合本课深刻的主旨及写作特点,我将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领会文章结

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重点抓住老兵的一段话及对结尾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感受文章深刻的主旨。

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以描述战争的一段话进行导入,奠定学习的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分别体会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两个“静”有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引导学生对文题的分析,补充背景知识,由课文表现的一个场景延伸至整个战争的认识,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五)蓄势铺垫,感受技法。

1.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感受结尾给人的强烈震撼效果,体会蕴含的深刻内涵,感悟

小说结尾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以写读(观)后感的形式,将课堂上的感悟延伸到课外,加深对战争的认识。

(七)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写了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次板书根据小说的情节展开,让学生回顾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凸显表达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开端:交代背景、人物及事件(1)

在柏林发展: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笑,战争残酷,

老兵解释原因(2、3)给人民带来苦难

结局:车厢寂静(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