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各年级段孩子心理特征

小学生各年级段孩子心理特征
小学生各年级段孩子心理特征

学生是否存在这些问题?

上课能听懂,作业也会做,但考试不理想;

各科不差,就是成绩不拔尖;

记不住,苦学无效,成绩下降;

很聪明,但学习不自觉、不主动、贪玩;

性格叛逆,不善沟通,成绩忽高忽低;

粗心、马虎、厌学、做事拖拉;

没有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活动场所从家庭或幼儿园转到了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该期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很快,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发展表现。

(1)身体的发展.一般来说,学龄期指从入学起(约满6周岁)至12~13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规则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但女孩在9~10岁左右可能会出现身高、体重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较快超过男孩,标志着学龄末期女孩发育的突增期的到来。11~12岁的孩子,大脑的重量可以达到1400克左右,几乎达到成人大脑的重量。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大脑功能的自控能力也渐完成。

(2)语言的发展。儿童时期,是语用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谓语用技能,就是语言交流的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主要包括听和说两方面的技能。

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都有明显提高。从口语到书面语掌握的过程,要老师讲解、指导,才能认识、阅读和书写,掌握书面语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拼写的技能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正确掌握,则容易表现为相应的学习技能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到小学后阶段,语言就全向更高级的语言形式——内部语言或默语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是大声朗读课文而是默读课文。由于词汇量进一步增加,同时与掌握的句法、写作技能相结舍,使小学阶段的书面表达可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一过程与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3)想象、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摩思掺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力较慢、理解的内容较少,要靠具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概念,往往学习语文比学习数学要容易得多。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理解力加强,可运用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

(4)注意力的发展。小学期间,学生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都有很大的发展,随意注意的时间和注意范围渐长、渐宽,注意的转移也逐渐灵活。一般来说,主动注意的保持时间:7~10岁为15~20分钟,12岁以后为30分钟或以上.注意的保持时间与老师所讲内容、教学方式是否生动,有否吸引力、学生的兴趣等密切相关。

(5)情绪的发展。小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多与学校生活、老师、同学及学习成绩有关,家庭中引起学生情堵改变原因多为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高期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小学生的情靖变化仍以较外露、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为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堵反应向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友谊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发展。

(6)个性的发展。小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心理专家认为,小学期间是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关键时期,学业成败、社交能力、同伴关系、老师的评价都是影响其今后个性倾向成型的重要因素。

(7)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小学生喜欢过群体生活,常常几个同学一起上学、回家、做功课等,此期被称为“集团时期”.这种集团或集体的形成与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关,也是形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必然过程,在此期间对学生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小学生心理特征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

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二)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

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

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四)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年级

1离开父母的怀抱,迈向新的环境;

2父母照顾得过于周到的儿童;

3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感觉突然增加了!

二年级

1逐渐表现安定感;

2逐渐产生好胜心;

三年级

1明显的外向型;

2即使被骂也不会放在心上;

3容易分心;

4开始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5崇拜力气大的人;四年级

1难以指导的时期;

2开始喜欢看书;

3自我”观念开始成型;

4开始把字写得工工整整;

5四年级是十分重要的时期;

五年级

1尊敬功课好的人;

2竞争心日渐增强;

3开始组织小团体;

4单纯的口头褒奖派不上用场了;六年级

1开始会讲道理;

2记忆力大有进步;

3开始对报纸感兴趣;

4开始了解自己的实力;

5会在生活中动用策略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

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四)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1、兴趣缺乏:

主要原因:

A、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是导致孩子兴趣缺乏的根本原因。

B、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安全需求也有保障,但他们往往都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例如: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或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中总遭遇挫折,缺乏自尊自信,还有性格原因不合群,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缺乏归属感。所以要他们自发产生较高层次的人只需要,比较困难。

C、家长期望值太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带有功利色彩,并把孩子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不能及时有效的鼓励孩子,孩子成绩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施压,在城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D、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近些应对,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A、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应当将学习贯穿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儿童。

B、让学生体会成功: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而又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应如此。切忌用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的孩子的长处,家长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微笑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将孩子的目标细化成阶段计划,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保持激情。

C、促进兴趣转移:使孩子广泛的兴趣中的积极因素迁移到学习上来,当孩子对功课意外的事物产生兴趣时,一味的阻挠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兴趣迁移,将孩子对体育,文艺,收藏等方面的兴趣因势利导迁移到学习上来。

D、知道学习方法: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知道是有必要的,如:指导孩子如何听课,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题,如何复习等。

E、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孩子会焦躁,不耐烦,潜意识里产生反抗情绪。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等地方。同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首先要爱学习,求知欲强,不断进行学习活动,为孩子对知识保持兴趣做出榜样。

2、记忆不佳:

记忆的技巧:A、培养学生以意义教育为主,很多家长让孩子死读书,死记硬背,心理学称为机械记忆,让孩子去反复背诵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会搞得孩子筋疲力尽还记不住,所以应该提倡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机械记忆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如数学公式、定义、诗词、历史人物等,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陪养孩子意义记忆的同时,培养必要的机械记忆。

B、及时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想经可能多的保持首先要复习,尤其是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家长要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9小时复习10分钟比5天后复习1小时效果要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回过头再将记忆的材料背诵一遍,这样经过反复的滚动式复习,记忆的材料才牢固。

C、过度记忆:在记忆学习材料是很多孩子刚刚能背诵就停止记忆,认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样的记忆效果并不佳,家长应该在学生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多背两遍,即“过度记忆”。

D、试图回忆:学生在背诵某些材料时,如果某一部分暂时想不起来,不要急于翻书查看,而应该努力去试着回忆,一旦经过这样的努力回忆,想起来的部分以后就很难忘记了。

E、整体与部分结合:以背诵为例,如果把较长的课文作为整体记忆很难,但是如果将他分段背诵,记得速度就快的多,但要注意分段记忆和整体记忆结合着用,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得材料。

F、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既要用眼看、耳听、口讲、手写多种感官协同来记忆,这要比单纯靠视觉或听觉效果要好,这样可以更多的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

G、交叉记忆:在记忆材料多的时候,将相似的材料分散复习,不同的材料互相交叉,例如:背诵半小时英语课文,休息十分钟,在复习半小时数学公式等等。

3、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上课时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关注教室内或外的某些无关事物,或者在书桌上乱写画,随便说话、上课瞌睡等。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

A、教室或自习室应经可能的单纯化,力求简洁,切记色彩过多,教师的穿着也应该力求朴素大方,减少装饰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B、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或者学习开始之前准备好所有的书籍和文具,避免上课时在课堂是翻书,找文具等。

C、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形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包括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

D、阅读时做一些动手的事情,例如做注解、划重点、写要点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

谈初中生心理特征及相应引导策略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总之,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初中生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1、产生前所未有的独立要求。成熟与成长给少年提出独立要求的基础和条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的追求中,他们感到各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发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份,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2、亲子关系的分化——初中生具有反抗性与信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信赖,只是信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信赖多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从格;有时又想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3、少年期学生的自立能力逐步发展。初中生身体发育的很快,其身高、体重、体型及面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初中生的体内各种机能都在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成熟,这些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此外,初中生的活动圈也比儿童大多了,他们会通过中学课程扩大了自己的眼界,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上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初中生心理上的变化,刺激了初中手独立性的发展。不过,从总体来看,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生理的发展速度缓慢,但他们的心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自立能力也在发展。

常见的表现有:这阶段的初中生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①与父母的冲突:往往是家长的要求严格一点,孩子就表现出不愿接受、反对或是消极对待;②抽烟: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学大人抽烟,因为他想向别人表明自己长大了,用抽烟的形式来选炫耀;③染发(留长发):孩子要向大家展示我的与众不同;④服装怪异:认为这样才有个性,才能表明独特的我、与众不同。⑤常说,我是大人了,不要管我。⑥孩子爱扮演成人社会角色,如:在同伴之间称呼老公、老婆、老爸、老妈等,表面上看幼稚可笑,实质上是孩子要求独立的一种体现。

引导策略:①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如:为孩子买书;带孩子参观城市;促使孩子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的知识。②充实孩子的情感生活,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一般少年未必“多愁”,但确实“善感”,少年大多会在想象和体验中产生较为完备的道德认识。所以老师、家长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周围的英雄人物事迹,如,学生中学习勤奋的模范;生活自立的典型;或是家庭周围乐于助人邻居;勤劳致富的能人等。但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告诉孩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使少年旺盛的精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④开展体验成人角色的活动,如:小品表演,请学生来演父母、老师等成人角色;组织家庭状况调查;举办《我的父母》征文等,这既能满足孩子渴望了解成人社会的愿望,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现实。

⑤通过家长叙述或引导孩子了解的方式,让孩子真正知道家长的生活,真正清楚自己家里的状况(如家庭收入等)。⑥让孩子尝试参与“管理”家,(如让孩子买一天的菜或是独立完成某项家庭工作)。

二、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1、主动积极“闭锁自己”:表现为许多初中生喜欢上带锁的日记本;不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

2、又渴望“开放自己”。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诉说心里话。

3、“心理闭锁”存在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心理闭锁”,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比较容易导致少男少女的孤僻与偏激;如果孩子能单独思考一些问题,如“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做什么?”,变“闭锁”为动力,这有利孩子在成长。

常见的表现有:①一方面渴望与社会与别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对朋友和周围世界的选择也较为苛刻,然而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愿望的人和事并不容易,这就会使得少年的心理失衡。

②喜欢与异性交往,往往在自己苦恼困惑时更加依赖向异性朋友倾述。

引导策略:①老师、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不要千方百计地套问,不要“逼供”,而可以采取温和与冷静的态度,作为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②家长往往表现出非常想了解孩子的内心,然而所采取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如“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偷”翻孩子的书包等)这些行为更会刺激孩子的“心理闭锁”,孩子更不愿与家长交流甚至厌恶家长。建议家长:坐下来与孩子谈谈,对孩子说一说自己孩时的情形,向孩子表明愿意帮助他分析等,如果孩子愿意让家长看一些信件或日记时,家长要认真对待,真诚帮孩子分析。③对于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活动(如通电话、写信、互赠像片等),家长、老师要重视但不必过度紧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其次要尽量防止孩子单独与异性相处的时间(可为孩子几个伙伴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异性单独相处时,家长也应适当提醒(如借送水的时间问候孩子的异性朋友并聊聊天等),最后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或是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三、正视“代沟”冲突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度时期;由于辩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由于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就容易导致产生与老师、家长的“代沟”。

1、两代人同时踏入的世界。当今的世界发展很快,在许多方面父辈们不再是权威,孩子也不再是永远的“黄毛小子”,要解决好“代沟”问题,父辈们要正视孩子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长处”,作为教师,也不要轻易说自己一定比学生厉害。

2、传统价值的失重。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过去,往往是“非黑即白”,判断起来较简单,现在,在我们面前的道德空间非常广阔,要允许孩子独立的个性,学生有独立选择的权利,我们教师、家长不能只让学生选择一种价值观,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帮助孩子,尽量让孩子少走弯路。

常见的表现有:①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②孩子对传统东西的视而不见,凡是传统的都要批判,只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就说是“代沟”。

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应真诚、耐心听取孩子的反映,收集孩子的意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主动接触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所求。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当孩子某一方面犯了错误时,要考虑他犯错误的原因和环境,进行批评教育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尤其是父亲)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帮助孩子指出错在哪里?一般情况下,孩子心情愉悦时,乐于接受别人的教育管理,即使批评得重一点、要求严一点,也不会怎么计较,而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则相反。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如:一起种一盆花;一起为果树施肥或是让孩子参与家庭某项重要问题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认真指导孩子完成工作,⑤造成“代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面对孩子上网吧的情况,许多家长开始时都能好言好语地对孩子说“上网不好,不要去网吧了。”,一般情况下孩子是听不去的,随着时间久了,家长的情绪也发生变化了,发展到只要看见孩子上网就进行打骂,甚至不准孩子进家门等,问题更加复杂了,新的“代沟”又产生了;建议家长、老师:一是听孩子说说理由,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家长应冷静下来听孩子说说想法,认真分析根源

(如有孩子是觉得别人上网吧,我也上网吧;有的是觉得孤独,想上网找人聊天;有的则喜欢上网络游戏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动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家长要有较好的耐心来对待孩子犯错误。

四、初中生中重要的群体——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是初中生自我认同的参照群体。青春期的孩子对群体的归属感特别强,一个孩子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而且他很乐意为这个群体服务,并有希望成为这个群体领袖的愿望。处在这个年龄层孩子的同辈群体的行为认同形式并不稳定,且还阶段性,如:刚进入初中时,体现为:男生应高大、充满阳刚之气,体育运动水平高,时尚、懂的东西多。女生则要能歌善舞,时髦会打扮;到了初二时就有所变化,就推崇讲义气、出手大方、还敢顶撞老师;往往那种学习好,守纪律听话的好学生反而不受欢迎;当然,孩子们的同辈群体的行为认同也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班主任的行为和魅力也是重要因素,所以怎样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引导少年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2、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强化及认同功能。初中生往往用偏激的方式来寻求群体的认同功能。比如,有一个班级的部分男生理了光头,其余的男生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一种趋势,结果争相模仿。

3、同辈群体的压力。孩子害怕被同辈群体拒绝,所以他必须取得群体的喜欢与接纳,因此,他可能会做出认为符合群体要求的事来,如你们旷课,我也敢旷课;你们留长发,我也要留长发;

引导策略:①加强班集体建设。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应当做到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快乐。老师要像太阳一样,把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差生得不到班级、得不到群体的认同接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恨,对班级所有人的恨,甚至感觉到社会都对他不公平。所以千万不能把孩子赶出班级,要知道让学生“滚出去”,学生是不会回家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他要去找接纳他的群体,就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群体。②学校多开展文化活动,如剧团、球队、兴趣小组、文学社等,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案例分析:马加爵案件的惨痛教训。据专家调查分析马加爵案的发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马加爵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中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马加爵的小学、中学时期内心封闭,缺少与同龄人进行交往,没有朋友,没有友情。从此案中我们或许应得到启发:①孩子需要与人交往,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家长应鼓励他们积极、正确与人交往;②扩大“健康观”,改变孩子能吃、能睡、没病就是身体好的观念,健康的孩子除此之外还要会说、会笑、会哭、想唱、想跳;③改变传统的“好孩子”标准,处于青春期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充满着困惑与矛盾,表面上看似听话、守纪律的好孩子,其实他在隐藏内心的困惑与矛盾,如果没有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述说或表露,那么他总有一天要“暴发”,到时后果可能会更遭。所以建议老师、家长,也应多关注那些平常我们认为的“好学生”,引导他们诉说心理话,这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少年越轨的八个高危因素:

1、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级最高)

2、结交社会不良友伴,出入成人娱乐场所

3、脱离学校班级活动,不与同班同学交往

4、追求高消费,成人化服饰与打扮

5、沉迷于性兴趣,追求异性,与异性单独交往

6、说谎不诚实,不遵守学校纪律

7、学习无兴趣,学业落后

8、惟我独尊,孤僻退缩,息我封闭

青少年期孩子共同的特点:

1、对现有的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2、与大人之间有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开始对自然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际关系等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动,偏激,局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和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麻烦常常让他焦虑情绪中,遇到不满和不平

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控制。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总是老一套,老调重弹或频繁的提出某种要求,那么在教育子女上可能出现三种情况:A、引起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是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B、对家长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差。C、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发挥,孩子可能会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父母要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a、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耐心和很认真的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b、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否认和评价。

c、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姿态:“你的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的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二、批评孩子是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a、分清场合和措辞:切莫当着孩子在孩子的朋友或老师面前言辞激烈的批评孩子,批评措辞要适当,切记“你简直无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b、对事不对人,批评孩子时不要用你怎么从来。。。你怎么总是。。。等言语,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c、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辞激烈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在做沟通或教育。

三、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干涉过问孩子的行为,应当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如“妈妈理解你,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担心,相信你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和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便(不易)。

下面介绍下初中阶段暑假学习的重要性

初一升初二学生要在暑期学习哪些知识?

初一的孩子要在暑期进行结合各科针对学校所学知识点的拓展学习,从而可以轻松的应付各重点中学在初二开学时的一次分班考试。

另外由于初二年级物理知识对初一孩子是个全新的领域,孩子们可以在暑期提前学习以更好的做好迎接两极分化的初二的准备。

同时,现在各个学校的实验班基本上都要求在初二结束把初中的内容讲完,因此学习的进度很快,如果我们不能够提前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在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的时候,就很难跟上实验班的步伐。

家长们都知道这个暑期是连接“不分上下的初一”和“两极分化的初二”的关键时期。在暑假进行“超前学习”能够让同学们领先一步,有效分担初二学习的难度和进度。

初二升初三学生在暑期该学习哪些知识?

这个暑假是进入初三系统总复习前的关键时期。在暑假进行“结束初中课程”能够让同学们领先一步,为初三上学期进行系统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即将进入初三的学生一定要重视暑假这段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习。

初三毕业生在暑期该怎么做好“初升高衔接”?

大家都知道,暑假时初三毕业生已经告别初中生涯,即将迈入高中的大门。初三的毕业生已经奋战了三年,这时候是不是应该休息彻底放松的玩一个暑假呢?建议千万不要这样!

初三学生虽然毕业暂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要知道,高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个全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无法立刻进入高中的紧张的学习状态。如果孩子一时不能适应,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成绩,久而久之耽误了高考。因此初三即将进入高中的孩子在暑假放松的同时,也要提前进行高一课程的衔接学习。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特征

各年级段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征: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 那么,以上的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三至四岁孩子心理行为特征

3-4岁幼儿心理行为特征 3~4岁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例如,他们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 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到了4岁,幼儿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他们之间可谈的话题越来越多。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一块积木宝宝掉到地毯的大海里,马上会有一辆纸盒急救车开去救援。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 3~4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起初,孩子由于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幼儿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幼儿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女孩子们模仿母亲玩当妈妈的游戏,尽量地学着母亲的温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别行为;男孩子们则模仿父亲的男子汉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父亲那样严厉、果断。 3~4岁的幼儿很喜欢结识伙伴。这个时期孩子在伙伴中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父母及其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各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各个年级段学生的心里特点 小学一年级生理特点: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生理特点: 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生理特点: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生理特点: 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应各位家长需求,连日整理相关心理特征分析情况,以供家长们对各年龄段的孩子们增加认识和了解,不要误解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错怪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时候也很脆弱! 一年级: 1、一般心理特点 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 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

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 方式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9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指南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家长采取合适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实用指南,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学 一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但很难以做到专心听讲。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仍然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难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通过正确的教育,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特征

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对策 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哪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即将面临从小学跨入初中,这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站,按理来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懈努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情绪浮躁,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浑浑噩噩,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健康。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小六级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一、常见心理问题的特点: 1.懒惰、自控力差。表现是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作笔记,不愿意搞劳动等。课堂上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人有什么好东西,明知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将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 2.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大人说话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3. 思想易受暗示,分辨能力不高。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10岁孩子心理特点

10岁孩子心理特点 10岁的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10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人地大脑从婴儿期到儿童期不断在发育和增长,并在青年期完成成长的过程。大脑的生长不是均匀和直线的过程,二十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各个阶段是相互影响、环环紧扣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今后一个阶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脑在10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匪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 10岁孩子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情感发展有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步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得孩子的情感控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耐心引导。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08初教赵潇潇028、李胜男018、安然027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虽然,在这每两年的—个时间段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在发展变化着,但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骨骼处于发展期易弯曲。作为教师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坐姿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但是不管怎么嘱咐,总有孩子做不到。坚持不到10分钟,很快就又把身子贴到了桌子上。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他们小肌肉的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因此,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执笔方法:大拇指的指肚和食指的指肚弯曲地从笔杆的左右两侧捏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的左侧从笔杆的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小指依次紧贴中指,自然弯曲,拇指指尖朝着正前方,和食指尖应留有间隙。拇指和食指的各骨节自然突起,握笔的高度约离笔尖2~2.5厘米(如果使用铅笔,应在削笔削成斜面的上方),不要握得太紧。笔杆的角度大约是45度,笔杆大约搭在食指根部的左侧。?正确的书写姿势:头部端正,不向左右偏侧,肩膀自然下垂;上身自然挺直,略往前倾;前胸不要挨在桌沿上;双臂对称张开,自然弯曲;臀部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弯曲(90度);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平放在地上;写字本放正。 (二)心理特点 1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各方面都不稳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注意的广度来说,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例如,老师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 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特征 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 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好游戏的 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假使我们成人象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从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教育策略】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他一听见鸡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见别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了。倘若他看见他母亲扫地洗衣,他也扫扫洗洗看;倘若他看见他父亲吐痰吃烟,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大了。什么娶亲,什么出殡,他都要模仿了。 【教育策略】总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生来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看看。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亲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见他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头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来刺他了。又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天天把园里所种的红萝卜掘起来,看他怎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小学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三、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