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怪象_父子不嫌同名_新解

避讳怪象_父子不嫌同名_新解
避讳怪象_父子不嫌同名_新解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汪 婕(1986-),女,安徽庐江人,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史。

避讳怪象———“父子不嫌同名”新解

汪 婕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纵观古代历史,自周代起,避讳之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避讳的制

度更严于前朝,然而此时却出现了“父子不嫌同名”的矛盾现象。陈寅恪和万绳楠先生皆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为信道所致。本文通过先假设、再论证的方式,说明信道与“父子不嫌同名”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指出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并以此说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避讳学知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避讳;魏晋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0)01-0103-04

一、魏晋南北朝避讳现状

避讳为我国古代特有之风俗,其历史可追溯至两

千年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1]

《礼记·曲礼上》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2]。说明在周代避讳已成为当时风俗。“至周始讳”[3],到近代辛亥革命前,避讳之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历朝历代,凡遇当代帝王或尊者之名时,都必须回避。然而,我们稍加留意则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不避名讳的现象。如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其五子分别叫做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称桢之、静之,祖孙三代皆有“之”字为名,显然不符合基本的避讳准则。针对这一现象,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第五卷中专门提出了“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指出“此南北朝之风也”。但是翻检史册,我们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避讳之风与古代相比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中说道“今人避讳,更急于古”;“今世避讳,触途急切”。他列举了很多事例,如“梁氏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4]“刘縚、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4]83《世说新语·赏誉》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请讳”风俗(即官员到一地上任,下属必须要首先请教官长的家讳)。王蓝田到扬州上任,主簿向他请教家讳,他说:“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了南朝刘宋太保王弘,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

人之讳”[5],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周密在《齐东野语·卷四·避讳》中也提到“梁武帝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白绢。”[3]56事实上,陈垣先生自己也说:“避讳至晋,渐臻严密。《通典》一〇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自晋人”[6]。先生的话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状况的反映:一方面,避讳之风越发受到世人重视并日趋严密;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存在众多有违避讳的现象。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父子不嫌同名”现象的产生呢?

二、“父子不嫌同名”与信道关系的质疑

陈寅恪先生作为史学大家,对此问题早有表述。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说:(晋)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俱足以证其与天师道之关系。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类此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

命名,而不能据以定世次也。[7]

陈寅恪先生又举了北魏寇脩之与其子寇谦之同以“之”字为名的例子,并推究其原因说:父子俱又以“之”字命名,是其家世遗传,环境薰习,皆与天师道有关。[7]15

根据陈先生的推论,万绳楠先生继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他在其著作《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十二章“我国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中,提及王氏父子不避名讳的原因,写到:“我认为`之'字是作为五斗米道的符号而载入名中的,与名讳无关。因为这种现象与王氏之成为五斗米道世家,是同时发生的”。他还举了一个例证:《宋书·二凶传·

103

元凶劭传》说文帝太子刘劭,敬事吴兴五斗米道女信徒严道育,“号曰天师”。刘劭把他的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取名为“伟之、迪之、彬之”。连皇家之子亦用“之”为名了,而所以用之字,显然与刘劭信五斗米道有关。所以,万先生认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所有不避名讳,上下辈名字都带之字的,……便都是五斗米道的世家。”[8]

陈寅恪、万绳楠二位先生的推论(下文暂称之为“陈万推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之”字是作为道教符号出现在人名中,表明一种宗教信仰,不需避讳;第二,凡上下辈以“之”为名且不避讳者,皆为信道世家。严格地说,避讳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历史工作者少有深究。“陈万推论”是目前被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后人在论及魏晋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现象时,基本都要援引这个观点。确实,琅琊王氏为信道世家,这一点仅《晋书·王羲之传》中“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一句话,就足以证明。此外检阅史籍,我们也能找到其它不嫌同名且为道教世家的例子,如:刘穆之(父)、刘式之(子)、刘秀之(子);徐羡之(父)、徐佩之(子)、徐逵之(子)、徐湛之(孙);王羡之(父)、王伟之(子)、王韶之(孙)。以上材料正好与“陈万推论”相符,如此看来,推论是成立的。但是倘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个推论是否就无懈可击呢?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问题。

第一,《齐东野语》记载:“王羲之父讳正,故每书正月为初月,或作一月,余则以政字代之。”[3]60由此可见,王羲之也是注重家讳的。那么,既重家讳,又不嫌同名,岂不矛盾?唯一合理的解释即道教中不存在避讳之说。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第二,万绳楠先生提到“之”字是作为五斗米道的符号载入名中,那么在道教典籍或相关文献中是否能找到“之”字为道教符号的确凿证据?

第三,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信道人数众多,道教世家也不胜枚举,“之”字如作为道教的象征,是否所有信道世家皆以“之”为名?

第四,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之”、“道”等字出现在名中,表达的是一种宗教信仰,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人名中出现“之”、“道”、“僧”、“玄”、“元”等字,是否都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下面,我们逐一解答上述问题。

答一:道教中是否存在避讳之说?应该说是存在的。虽然道教典籍中没有明确肯定避讳的记载,但更找不到明确否定避讳的记述。反而,一些教徒避讳的例子可以证明道教中是存在避讳的。如:张道陵作为天师道创始人,明《正统道藏》《仙苑编珠·卷中》[9]载:“正一经云:张天师讳道陵,学道于蜀鹤鸣山。”汉末张角创立了太平道,道教徒遂讳“角”字而不言。《宋史·何执中传》记载:“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变色。执中曰:`是必为张角讳耳。'”又如,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原称玄武大帝,是因为宋朝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而避讳改称真武大帝。以上例子说明道教中不仅避讳本教圣人,而且也避讳世俗的帝王。可见,把“父子不嫌同名”的原因归之为道教信仰,是不能够成立的。

答二:道教作为一门宗教文化,他的很多意义都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特殊的符号载体来表现。这些符号有具体的,有抽象的,有语言符号,也有非语言符号。如果说“之”字是道教符号的一种,那么应该属于语言符号,但是至今也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或相关证据来证明。逆向思维,倘若确能证实为道教符号,那么陈、万两位先生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推论了。

答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被上层阶级普遍推崇,信道世家很多。据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一书统计,当时的道教世家有钱塘杜氏、琅琊孙氏、王氏、徐氏;吴兴沈氏;高平郗氏;陈郡殷氏;东海鲍氏;范阳卢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兰陵萧氏;丹阳葛氏、陶氏等。[10]但是这些世家大族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出现“不嫌同名”现象,而且也没有皆以“之”字为名。如,琅琊王氏的姻亲高平郗氏也是笃信道教,史书记载郗愔、郗昙“与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棲心绝谷,修黄老之术。”[11]但是郗氏却没有出现父子同名的现象。

答四: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名中确实出现了很多带有“之”、“道”、“僧”、“玄”、“法”等字的现象,但是否因人名就能推断出具有宗教信仰的表现呢?据本人粗略统计,在二十四史中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八史里,传中记录的人物名含“之”者有145,“道”为43,“僧”18,“玄”16,“法”15。这些在史书里记载的人物,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被确凿地证明信仰佛教或道教。况且,能够见诸于史书的人物毕竟少数,更多普通百姓的情况我们无法得知,又焉能证实其名字是因为信教而非趋时风之举呢?

解答完这四个问题即可知:“陈万推论”只能从某

104

种程度上说明魏晋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现象的出现与宗教信仰具有一定关联,但并不能证实其产生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所以“陈万推论”的准确性还是值得再商榷的。既如此,“父子不嫌同名”的现象就无法解释清楚了吗?当然不是。进一步了解避讳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找到新的依据。

三、“父子不嫌同名”新解

在先秦避讳中,有一条规则叫做“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卷一·曲礼上》,谓:“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意思就是说,如果名字有两个字,那么只避其一即可,不需要二字皆避。所以当孔子母亲在场,他对弟子说话时,只要避讳“徵”、“在”二字中的一个即可。那么“二名不偏讳”的传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还存在呢?北齐高祖高欢,父名树生,《北齐书·杜弼传》记:“相府法曹辛子炎咨事,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于前。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子炎之罪理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12]虽然杜弼以“二名不偏讳”劝说高欢不成,但起码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是重视“二名不偏讳”的。再如,《南史·萧深传》:帝(梁武帝)每朝宴,接深以旧恩。尝犯武帝偏伟,帝敛容。深从容曰:“二名不偏讳。陛下不应讳`顺'。”上曰:“各有家风。”深曰:“其如礼何?”萧琛因犯了武帝父萧顺之名讳而引起武帝不满,但萧琛依据经典指出讳“顺”不符古礼。可见“二名不偏讳”的风俗在南北朝时期还是存在的。此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唐朝时候避讳之风较南北朝更为兴盛。但武德九年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13]的法令。《齐东野语》载:“二名不偏讳。唐太宗名世民,在位日,戴胄、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绩皆不避。至高宗时,始改民部为户部,世南已卒,世绩去世字。或云:`卒哭乃讳'。”[3]58由此可见,在唐初还是继续遵循“二名不偏讳”的习俗,到了唐中期以后才改为“二名偏讳”。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名不偏讳”的规则应该是被时人所遵循的。至此,我们再回到“父子不嫌同名”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除了“二名不偏讳”的原因,“父子不嫌同名”现象的出现,还可能有另外一层因素,那就是受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传统的影响。这种观点来自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据今天的学者研究,汉民族及藏缅、侗台和苗瑶诸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民族主要在黄河流域活动,而侗台语族则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他们的文化传至春秋时期演变为吴越文化,这种文化保留着汉藏语系一种古老的子不避父名的“父子连名制”习俗。[14]这种习俗与父子同名十分相似。晋室南渡时位于江南的汉藏语系的部族应当也有这一习俗,当时北人南迁,过江诸人,便不觉南染吴越。《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 `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吴语中,渹是冷的意思,“何乃渹”也就是“真凉快”。)[15]既然作为丞相的王导都学吴语,开了风气之先,那么王氏家族效仿吴越子不避父名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联系。回顾历史,每个朝代的避讳都各有特点,避讳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避讳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尊祖敬宗”的封建宗法思想,是封建君王“家天下”思想的反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避讳不简单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风俗,而是可以上升到专制极权统治下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和执行的一种制度。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纷争的时代,这一时期与前代相比,封建礼法略有松弛,父子伦常界限也不如前朝严格。士人们因为不满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要追求个性的解放,所以常常表现不拘于礼教;同时为了避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或遭受迫害,只能选择全身避祸的方式,用人格上的自然率真与行动上的故作放达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以此为原则来指导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出现有悖于汉人传统避讳习俗的现象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理我们知道,避讳之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时人最重家讳,对名讳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对于“父子不嫌同名”现象与道教的关系,我们应该有新的认识。首先,必须承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对当时社会起到了广泛的影响作用。陈寅恪、万绳楠二位先生认为“父子不嫌同名”现象的产生与世代信道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其次,不应该夸大宗教在“不嫌同名”问题上的绝对作用。名字里含有与道教有关的字,不一定全部与世代信教有关;名字中不涉及道教的,也未必其家庭就不信教。最后,通过加深对避讳风俗的了解,“父子不嫌同名”这个看似有悖于常理,不符合传统避讳准则的

105

汪 婕:避讳怪象———“父子不嫌同名”新解

现象,便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即遵从了“二名不偏讳”的古礼。此外,也不排除受到当时吴越少数民族“子不避父名”的语言习惯,以及士大夫阶层渴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特殊社会风气的影响。

总而言之,避名之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在封建社会,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规范,甚至于法度。由于避讳,用改名号、改地名、改官名、改物名、改数字,改字缺笔、增笔、拆字、空字、代字等方法改动各种古籍处甚多,这就给后人在阅读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甚至讹误,给我们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麻烦。从这个层面上说,避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陋习。然则,换个角度而言,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避讳宽严不一,方法各异,但是结合历史,掌握了避讳学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找出规律,就可以运用它来鉴别史料的真伪和史书的成书年代,更好地服务于历史研究。正如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序言中说:避讳“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6]1

参考文献:

[1]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1.

[2] 郑玄注.礼记·卷第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7.

[3] 周 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

[4] 颜之推.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9.

[5] 李延寿.南史·卷六十·列传第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0:669.

[6] 陈 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2.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1:9.

[8]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340.

[9] 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O].明正统道藏本:15.

[10]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4.

[11] 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七·郗愔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87.

[12] 李百药.北齐书·卷二十四传十六·杜弼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348.

[13] 王 溥.唐会要·卷二十三·讳[M].北京:中华书局,1955:322.

[14] 宋洪民.王献之、王羲之子不避父名渊源考[J].滨州学院学报,2005(8):46-48.

[15] 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79.

A 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Strange Phenomenon in Bihui:

"Father and Son do not Care Using the Same Name"

WA NG Jie

(Society Co llege of A nhui Norm al University,Wuhu Anhui241003,China)

A bstract:Throughout ancient histo ry,since the Zhou Dy nasty,the custom of Bihui ex ists for ove r tw o thousand years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In Nor 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system o f Bihui is mo re strict than in the past dy nasties.H ow eve r,at this tim e,there exists a parado x about"fa ther and so n do no t care using the same name".M r.Chen Yin-ke and M r.Wan Sheng-nan both believe that the eme rg ence o f this phenomeno n stem s fro m the Taoist faith.This paper first makes an assumptio n,then analy zes that"fa-ther and son do no t care using the same name"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w ith the Taoism faith,further it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reaso ns fo r this phenomenon,and illustrates the impo rtance of the know ledge of Bihui in histo rical research.

Key words:Bihui;Nor thern and Southern Dy nasties;father and son do no t care using the same nam e

[责任编辑 陈希红]

106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_心得体会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圃。他的父亲还会玩很多其他的乐器。对待儿女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和自己的儿子玩在一起。关心自己儿子的成绩,但是不强求。小时候作者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父亲没有怪他只是要他能考到及格就行了。作者和他父亲就像是两兄弟一样,这篇散文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十七岁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给那个人写了一份情信,结果父亲既然在傍边帮他出主意。 这篇文章学出了父亲和儿子也可以像兄弟一样一起玩耍,可以看出作者和父亲的感情很好。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和多人和父亲的感情不是很好。我看的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自己的父亲成为兄弟,和父亲相处的很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与父亲相处和父亲成为朋友。多和父亲沟通。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二) 两个人勾肩搭背地走来,高一点的,是父亲;矮一点的,是儿子。 这也就是汪曾祺所说的"父子成兄弟"了,父子之间如兄弟般相处,没有一点儿隔阂,"没大没小". 而要想形成这样的父子关系,有一项前提,就是父子二人要喜欢做同一件事。一般来说,这件事,也就是玩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父亲首先就要会玩。不管是放风筝、打雪仗、捏泥巴、过家家,还是现代化的电脑、游戏机,都可以成为父亲与儿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尤其是现在实行独生子女之后,孩子没有了兄弟姐妹,父亲这个玩伴也变得愈发重要,对于儿子来说,拥有一个同样爱玩儿的父亲,也意味着当遇到大反派——母亲的阻挠时,也能有一个同伴抵挡一阵(虽然不太可靠),不至于孤军作战,腹背受敌。 在儿子的学习方面,父亲既然成为兄弟,就应该尽量放宽要求,给儿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但又不能完全不管。要关心,而不强求。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充分尊重儿子,以理解为主。儿子有了错误,要给儿子好的建议,并帮助儿子改正,而不是上来第一反应就是打骂。

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以及读后感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

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

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

————————————————————————————————作者:————————————————————————————————日期:

课题《多年父子成兄弟》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这是著名作者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写的很家常很温馨,但是蕴含却相当深。 学情分析 亲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严父慈母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父子之间像兄弟一样会是怎样的。通过这篇文章给我们解读父子之间的另类关系。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3.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7S检查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 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 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 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习题一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 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 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 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 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 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 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 一.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 镂.(lòu) 冥.衣(míng)圭.峰碑(guī) 郿.坞(méi) 忻.县(x īn) 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1”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投影】补充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授课课时:第1、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授新课 1、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以下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u) 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 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思考与练习1”重要成语解释,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每次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与问题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题目 1.请用‖将上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带着孩子们玩,你觉得这像一个父亲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父子成兄弟》参考答案: 1.孩子头。║春天第一层:总写父亲的为人。第二层:具体写父亲对孩子的随和。 2.(1)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 (2)父亲为孩子做玻璃玩具; (3)父亲为我们做玩具灯。 3.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下册)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 一下册)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在儿时都经历了父母身边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父爱的主题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成了永恒。的确,父爱是山,母爱是水,父母是海,而我们是海里的鱼儿。当更多的传统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慈母严父”时,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在家中和儿子成为“兄弟”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父亲”。 同学们事先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它。 二、作者简介:(可印成学案)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三、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 “我”父亲——“我” “我”——“我”儿子 关系:父子——“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兄弟”

第一章 配位化学 绪论

第一章配位化学的早期历史及Werner配位理论 第一节早期研究及链式理论 一、早期研究 1、配合物的发现 最早有记录的配合物:1704年,德国Diesbach 得到的普鲁士蓝 KCN.Fe(CN)2.Fe(CN)3。 真正标志研究开始:1793年Tassaert发现CoCl3.6NH3 当时无法解释稳定的CoCl3和NH3为何要进一步结合,形成新化合物。 2、配合物性质研究 1)Cl-沉淀实验(用AgNO3) 配合物可沉淀Cl-数目现在化学式 CoCl3.6NH3 3 [Co(NH3)6]Cl3 CoCl3.5NH3 2 [Co(NH3)5Cl]Cl2 CoCl3.4NH3 1

[Co(NH3)4Cl2]Cl IrCl3.3NH3 0 [Ir(NH3)3Cl3] 2)电导率测定 配合物摩尔电导(Ω-1) 离子数目现在化学式 PtCl4.6NH3 523 5 [Pt(NH3)6]Cl4 PtCl4.5NH3 404 4 [Pt(NH3)5Cl]Cl3 PtCl4.4NH3 229 3 [Pt(NH3)4Cl2]Cl2 PtCl4.3NH3 97 2 [Pt(NH3)3Cl3]Cl PtCl4.2NH3 0 0 [Pt(NH3)2Cl4] 二.链式理论(Chain theory) 为解释这些实验结果,1869年瑞典Lund大学Blomstrand教授及其学生Jorgensen(后任丹麦Copenhagen大学教授)提出链式理论。

当时认为元素只有一种类型的价——氧化态,N为5价,Co为3价,Cl为1价。 NH3—Cl CoCl3.6NH3 Co—NH3—NH3—NH3—NH3—Cl NH3—Cl Cl CoCl3.5NH3 Co—NH3—NH3—NH3—NH3—Cl NH3—Cl Cl CoCl3.4NH3 Co—NH3—NH3—NH3—NH3—Cl Cl Cl

完整word版,《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2、走近作者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补充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要点

绪论 导课:配位化学一般是指金属和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反应的化学。它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配位化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及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使之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现代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原子能工业、医药、电镀、燃料等等。因此,配位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对发展化学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配位化学的任务 配位化学是研究各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新型学科。 配合物的合成是重点,结构与性质研究是难点,研究方法是关键。应用是落脚点。二、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 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已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配位化学是许多新兴化学学科的基础。如:超分子化学,酶化学,蛋白质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 1、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合成技术,特别是现今发展起来的水热技术、微波技术、微乳技术、超临界技术等。 2、结构研究: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光谱、X-衍射等。 3、性质研究:电位滴定、循环伏安、磁天平、变温磁化率、交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光电子能谱、E-扫描、催化性质、凝胶电泳、园二色谱、核磁共振研究与细胞及DNA 的作用。 4、应用:催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金属酶的模拟、分子识别、金属药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磁体、介孔材料、分子机器等。 四、配位化学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在上课以前,把下一次课的内容先粗略的看一次,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有时间再认真的看一次,如果仍看不懂,做好记录,等待课堂解决。 2、上课:根据课前预习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部分认真听讲,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作好批注。 3、复习:对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课间问主讲教师,下课后对整个课堂内容复习一次并作好复习笔记。 五、课程的内容安排: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2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授课人:南京市秦淮中学朱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验等方法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和体验文中所抒写的父子亲情,感悟人间至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父亲对儿子的情感。 2.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寓巧于拙,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启发式、问答式、朗读法、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板块】触摸――研读――拓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希望你们的父子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名人和父亲是什么关系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笔下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去寻觅那份久违的感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请问:作者刻画了哪两个父亲的形象? 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 第一部分(1——4段):写“我”的父亲。 第二部分(5——6段):写“我”做父亲。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2、锁定父亲,重点研读“我”的父亲部分和“我”做父亲部分。 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父亲”可爱而可敬的性格特征的?写了父亲的哪些事?从这些字词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 ⑵作者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来表现父亲的? 例一:作者的父亲是个画家,会制作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做冥衣,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孩子玩品——风筝、玩灯、镂空玻璃的能养小小昆虫的精致的小桥小亭八角水晶球、草扎的纺织娘、重瓣荷花灯、小西瓜做的烛灯等。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目标: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2、学习通过日常小事、平实语言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体味并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一、感知性阅读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2、浏览全文,了解文本 3、读准字音,疏通文本笙箫冥衣狐肷雕镂强求圭峰塔郡坞县忻县 4、整体把握,感知文本课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怎样?(1)两对(“我”与父亲、“我”与儿子)(2)亲密、友好、真挚二、理解性阅读 1、“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1)父亲聪明绝顶(2)父亲很随和(3)父亲爱孩子(4)父亲关心我的学业请找出具体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2、“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关系不错表现在四件事情上 a、学拼音给儿子回信 b、儿子不跟我划清界限 c、妥善处理儿子带同学回家一事 d、对儿子恋爱的态度表明父子间平等、理解、尊重、相信 3、“我”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意图是什么?(1)提倡家庭充满人情味,人际间没大没小,父亲保持一点童心(2)反对父母叫人敬畏,用自己理性的模式塑造孩子三、探究性阅读 1、你认为父亲的.“聪明绝顶”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吗?不是直接原因,但他的聪明对孩子影响很大,同时为下文写“多年父子成兄弟”奠定基础。 2、你认为很多版本删去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合适吗?(1)合适的理由: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不能表明父亲的“聪明绝顶” (2)不合适的理由:不能把这一段看作只是写父亲的“聪明绝顶”,此外还写了父亲的爱好广泛、有爱心。 3、你认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两对父子是否多余?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固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因为前一对父子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更能表现作者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结束语:家庭平等宽松,多年父子成兄弟;校园平等宽松,多年师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题目: 1.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 _______________。据此,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3.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十分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请概述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认真品昧,第③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年父子成兄弟。 2、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也。

3、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 4、两。一。怕担干系。 5、无教养,不分辈分。平等民主。 6、略。。 7、议论。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8、有逗号能够起到加强语气、强化效果的作用。 9、突出“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也体现了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向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推荐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

江西理工大学配位化学第一章作业

1.写出下列配合物或配离子的化学式 ⑴六氟合铝酸钠(III) ⑵二氯化一氰?四氨?水合钴(III) ⑶二氯化异硫氰酸跟?五氨合钴(III) ⑷五氨?亚硝酸根合钴 (III) 离子 ⑸二(乙酰丙酮根)合铜(III) ⑹二氰化 (u氯)?二 (氨基合铂 (II)) 答:⑴ Na3[AlF6] ⑵ [Co(CN)(NH3)4(H2O)] ⑶ [Co(NCS)(NH3)5]Cl2 ⑷ [Co(NH3)5NO2]2+ ⑸[Cu(acac)2] ⑹[Pt2(NH2)2Cl2](CN)2 2.指出下列配体中的配位原子,并说明它是单齿还是多吃配体?(1)CH3-C=NO*H (2)CH2-N*HCH2CH2-N*H2 CH3-C=NO*H CH2-N*HCH2CH2-N*H2 (3) CH2COO*- -*00CH2C-*NHCH2N* CH2COO*- (4)ONO- (5)SCN-(6)RNC- (7)*NH(CH2COO*-)2 答:(1) 配位原子为O,多齿配体; (2)配位原子为N,多齿配体; (3)配位原子为O和N,多齿配体;(4)配位原子为O,单齿配体; (5)配位原子为S,单齿配体; (6)配位原子为N,单齿配体; (7)配位原子为N和O,多齿配体;

3.命名下列配合物或配离子 (1) K[Au(OH)4] (2)[Ce(en)3]Cl3 (3) [Co(H2O)4Cl2]Cl (4) [Cr(NH3)2(H2O)2(Py)2]Cl3 (5)[Co(NCS)(NH3)5]2+ (6) [Fe(CN)5(CO)]3- (7) Cl Cl Cl Al Al Cl Cl Cl (8) NH [(H3N)4Co Cr(NH3)2Cl2]Cl2 ONO 答:(1)四羟基合金(Ⅲ)酸钾 (2)三氯化三(乙二胺)合铈(Ⅲ) (3)氯化二氯?四水合钴(Ⅲ) (4)三氯化二氨?二水?二吡啶合铬(Ⅲ) (5)异硫氰根?五氨合钴(Ⅲ)离子 (6)五氰?羰基合铁(Ⅲ)离子 (7)二μ—氯双(二氯合铝(Ⅲ)) (8)二氯化μ—亚氨基—μ—亚硝酸根—二氯二氨合铬(Ⅲ)—四氨合钴(Ⅱ) 答:(1)一氯.硝基.二氨合铂(Ⅱ) 平面四边形 (2)二氯.二羟基.二氨.合铂(Ⅳ) 三角双锥

(完整版)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 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 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 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 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 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 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 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qiǎn)。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 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 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 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 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 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 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 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 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的通草花瓣,做 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 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 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 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 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 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 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 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 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 派, 中年后治汉印。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 弹琵琶, 拉胡琴, 笙箫管笛, 无一不通。 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 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 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 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 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 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 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qiǎn)。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 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 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 第二人。 清明节前, 小麦还没有“起身”, 是不怕践踏的, 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 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 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 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 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 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的通草花瓣,做 了一个重瓣荷花灯, 真是美极了, 在小西瓜 (这是拉秧的小瓜, 因其小, 不中吃, 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 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 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 但不强求。 我小时, 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 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 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 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 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 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 我初中时爱唱戏, 唱青衣, 我的嗓子很好, 高亮甜润。 在家里, 他拉胡琴, 我唱。

《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下册)讲解学习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高一下册)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 版高一下册)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在儿时都经历了父母身边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父爱的主题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成了永恒。的确,父爱是山,母爱是水,父母是海,而我们是海里的鱼儿。当更多的传统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慈母严父”时,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在家中和儿子成为“兄弟”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父亲”。 同学们事先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它。 二、作者简介:(可印成学案)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

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三、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 “我”父亲--“我” “我”--“我”儿子 关系:父子--“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兄弟” 2、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一三两组负责找“我”的父亲这对,二四两组负责找“我”做父亲这对,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章分别讲了两位“父亲”的哪些事情?进而告诉我,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600字作文范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600字作文范文引导语: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父子人伦一种较高的境界,读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你就有这样的体会,下面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600字范文,希望采纳。 本文作者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联想到了我和我爸。父女之间和父子之间总是会有差别的。父子,像是兄弟、哥们儿。那么,父女呢? 对童年时的爸爸,我已经没有太多的记忆,不过,在我的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情景,像电影胶片一样,反反复复的回放。那时,因为还小,个子还不及我爸腰,整天就围着他的腿转。在我的书架上有一张爸爸的照片,是我三、四岁的时候给我爸照的,从照片来看,那摄影者完全是按照仰视角拍的,也显得我爸很高大。我爸的确不高,但对于在那个时候刚到爸爸胯的我来说,他简直是一个巨人。 看着照片,时空倒转,记忆重现…… 在一条古老的胡同里,爸爸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那条胡同里两旁的人家几乎都养着狗,尽管它们都被关着,忽高忽低的犬吠,却还是让我生畏。走在前面的爸爸貌似不知道我的恐惧,嘴里还振振有词:“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病我拿屁嘣。”我笑了,屁颠屁

颠的跟着他。“是我的兵么?”他接着说。唉,那时候,我还傻乎乎的,想也没想就乐呵呵地回答“是!”他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挠了挠,算是叫我,然后停在胯边,等我去拉他。他这个手势,一般人不会懂。身子不动,只有手腕往后一摆,手指蜷起来,作成一个钩子的形状,让我这个小钩子扣上去。在这个时候,我当然会把爸爸的手当成救命草一样抓住,只不过,爸爸这棵救命草可比真的救命草来得让人安心。抓着他的手,我心中对狗的恐惧感就降了一半,感觉到心里很踏实。 现在,我总是会跟着爸爸去操场跑步,不管去的时候还是回家的路上,他总会走得很快,我跟不上,就总催我。昨天,我们跑完步,往家走,可是每隔大约十秒钟我和我爸之间就会拉一大段距离。“快点走,不然到时候出了那么多汗你会冷…..”当爸爸第4遍催我,把他的右手伸给我,弯成钩子状,我也很自然的去拉爸爸的手。看着他的背影,才发现,他已经不是那个“高大的父亲”了,现在的我,几乎能与他平视,是我长大了,还是爸爸老了? 从小到大,爸爸都是这样拉着我的手,就像《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之间像有着心电心那种远程控制,父亲保持着童心,儿子靠近爸爸的心,于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而我和爸爸之间,用手心的温热,传递着心中的万语,形成了无形的默契。尽管我和我爸之间的话不多,但是手拉手让我们心贴心。我们知道,汪曾祺是师从沈从文、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非常优秀的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和民俗方面均有颇深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特别注重语言的内在美,善于在疏放中透出凝重、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出“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分析“父子”能成为“兄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汪氏家风的演变内涵,揣摩民主平等风气对人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探讨父亲形象及父子成为兄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两代父亲的形象及汪氏家风的传承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师从沈从文,散文风格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导语: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内涵的异同。(这两句话均强调了亲情重要,后者不仅如此,还包含着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这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的尊卑有序的关系的表达。因此,在众多儿女的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慈父”,有一位如兄弟般的父亲,更是我们的一种奢求。读散文,不妨扣住标题,因为标题中暗含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信息。“父子”二字出现在标题当中,我们也可以想见,汪曾祺那样的父子关系是多么的令人羡慕。所以,我们就从标题入手,探究“父子”二字背后的深意。 二、紧扣“父子”: 文中写了哪几对父子?请分别概括父亲和儿子的形象。 从课文中找出如下原句: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 父亲儿子 绝顶聪明,书画乐器俱精,为人随和,爱孩重义气,重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