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最新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最新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他曾说:“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的反映是是或者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情感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然而价值中立说却走向极端,从强调科学自身的客观性走向科学脱离任何社会的绝对独立性。如果接受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的社会后果,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1954年,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因拒绝参加研制氢弹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审讯。在法庭上,著名物理学家特勒(E.Teller)曾这样谴责奥本海默:“尽人所知,良心是道德的范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畴。对每项科学研究来说,致命的是当学者带着先验的道德、政治或哲学成见参加这项工作。科学和这些概念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就像科学对宗教一样没有兴趣。科学对这个世界是无所谓的。如果学者透过道德的眼睛来看科学思想的话,那么,他不仅作为一个道德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就会犯错误。”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道德的支撑下做出伟大的功绩的,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无不渗透着价值和道德。

二、科学负荷价值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核灾难的威胁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西方社会的科技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受到了挑战,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提出“科学负荷价值”说,批判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脱离社会、完全从纯客观的角度认识科学理性的作法,这一学说逐渐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科技价值观念。主张科学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美国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事实的存在。他认为价值与事实是分不开的,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他从这种观点出发,批判了传统实证主义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理性的做法。比如我们不应该吸烟,因为有烟里面的尼古丁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一事实。总之,科学价值负荷说认为科学具有价值负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知识并非纯粹都是客观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诸如事实的选择、体系的建构、理论的评价等也都渗进和充斥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比如科学美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彭加勒认为,科学美具有统一、和谐、对称、简单性等内容。在这里,它们实质上是一致的:和谐,统一,主要是就理论内容来说的;对称,是就理论形式来说的;简单性,则是针对逻辑前提来说的。逻辑简单性是科学家的一种审美理想,一种科学追求的目标。哥白尼根据行星运动应该遵循简单而和谐的关系的原则提出日心说,哥白尼将“一切天体运动必是等速圆周运动”作为一条公理则完全是由于审美的动机。开普勒在发现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之后十年,他又在伟大著作《宇宙的和谐》(1619年)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并将之命名为调和定律。开普勒坚信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样,认为世间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和谐的数量关系。第三定律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哈维根据“宇宙和谐”观念提出血液循环论,凯库勒从对称性原则提出了芳香化合物

的分子结构方式。在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著作中,不时会看到植物的美丽曾使他多么惊奇,多么兴奋。他动情地描述蔓脚类幼虫的美丽。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它的美几乎立即使科学家们为之倾倒。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理论:“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由此可见,在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中,对美的追求与憧憬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美推动着科学家,美激励着科学家,美诱惑着科学家。另外,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当代科技本身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核研究与核伦理、基因研究与基因伦理、材料科学与伦理问题、信息技术与伦理问题、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学研究方法的伦理问题等。

第二,科学研究本身渗透着人的价值因素和价值判断。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挥作用,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研究有大体一致的信念、理想、态度和情感等;在个人加入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训练和专业经历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因此,科学家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他们总是处于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思想、行为及科学实践也无不总是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所指出的:“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因此,“科学的价值并不是成为科学所探索的事实的一部分,而是成为科学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的一个特性”。法国数学家、天体力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强掉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以追求真理为价值导向的:“追求真理应该是我们活动的目标,它是值得我们活动的唯一价值。”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雷泽尔(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432392.html,yzer)也指出:“科学以证据、理性争论和对真理的积极探求为价值尺度。”

第三,“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只是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人类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信念、理想、态度、情感等无不凝聚在科学家的内在品格、渗透和反映在科学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脱离社会需要和增进人类幸福这一目标,仅仅为着满足科学家兴趣或少数人好奇心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客观的、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科学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家。尤其在现代高科技风险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伦理责任日益突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

1、科学价值

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没有民族性和阶级性。客观真理只标明科学知识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但不能由此推出“科学知识与人的主观性和价值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知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表明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真假不是善恶,但也不能由此推出“科学知识与善恶等伦理价值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事实可以改变观念。比如牛顿力学与机械自然观;事实可以成为道德的支点和依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属人现象,是人在现实的活动过程当中通过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与客体建立的一种关系。所以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人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

观基础上的,认为价值的基础是实践,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实践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钥匙。

科学是在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劳动过程中即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于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活动产物。因此,所谓科学价值,就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2、科学的内在价值

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衡量他们的科学活动,评价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探索的动机、科学活动的目的、科学方法的可靠、科学事实的选择、科学体系的建构、科学理论的评价等方面,而且用它来评判科学活动的成果。所以,科学价值判断渗透在客观知识体系中成为科学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3、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其一,科学带来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所谓物质价值,是指科学认识自然界,或对自然物进行加工,使之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所谓精神价值是指科学的进步对人的精神文化的作用和影响,重大科学理论的创立往往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科学知识的价值、科学道德的价值和科学美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虽然是科学的内在价值,但它成为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规范准则时,又表现出社会价值的功能,其中包括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

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亮光方面实现的。

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道德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默顿(Robert K. Merton)在1942年发表的《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科学的社会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研究。他认为: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并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可见,默顿所言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ethos).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科学通史课后题及答案

科学通史绪论(一)待做 1 ()是科学的本质含义。 D A 创新 B 文明 C 真理 D 知识 2 (),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科学”一词。 A 公元四、五世纪 B 公元六、七世纪 C 公元七、八世纪 C D 公元九、十世纪 3 我们可以采用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来对科学进行分类。 A 本质说 B 性质说 C 家族相似说 C D 起源说 4 “科学”一词来自西方语言的直接翻译。()CUO 科学通史绪论(二)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属于经验推理的范畴。 A、类比推理 B、保真推理 C、演绎推理 D、逻辑推理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关于默会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所不在 B、不易察觉 C、灵光一现不属于默会知识 D、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知识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 3 ()是神圣知识。 A、实用知识 B、理论知识 C、文本知识 D、默会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A、门捷列夫 B、居里夫人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5 如果知识不能被写出来,则不能将它称为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 如果知识不能被写出来,则不能将它称为知识。()CUO 科学通史绪论(三)待做 1 ()是人类农业社会出现的标志。 A 驯化动物 B 粮食种植 C 定居生活 D 以上都对 D 2 ()的出现可以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 A 铁器 B 农业社会 B C 青铜器 D 打击石器 3 人科动物大约出现在五百万年以前。()CUO 4 群居模式标志着人类的进化水平。()CUO 科学通史绪论(四)待做 1 ()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 A 铁器的出现 B 纺织的出现 C 农业工具的发展 D 陶器的出现 A 2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是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A 工具的使用 B 使用火源 C 工具的制作 D 直立行走 D 3 持主动进化说的观点的人认为,()是人类进化的特点。 A 突变

最新整理专题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教学教材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

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和认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一演绎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的

科学发现的本质

题目:科学发现的本质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数量经济学2014级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11 月25 日

科学发现的本质 重庆师范大学数量经济学 2014级 指导教师 摘要:不管对科学发现进行语义分析,还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本身进行历史探究,我们都会发现,科学发现除了具有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属性外,它在本质上仍是新假说的产生、选择、修正、接受和理解的逻辑过程。当代关于科学方法的主要争议是:究竟着眼于科学的结果作静态分析,还是着眼于对科学的过程作动态分析,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对科学发现本质的探究。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过程;探究;分析 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是对一切科学活动的直接目标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发现是相互、相互促进的。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构成某一学科甚至整个科学的革命。科学发现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弄清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的关系,无疑又是研究科学发现的本质所必需的环节。 一、科学发现的定义 科学发现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和规律的揭示。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认识的总结,是更为广义的发现。它们都属于人们认识的延伸。发明与发现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化学物质的“用途发明”上表现最为突出,当发现某种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之后,利用这种性质的“用途发明”则应运而生。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认识的总结,是更为广义的发现。它们都属于人们认识的延伸。这些被认识的物质、现象、过程、特性和规律不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方案,不是利用自然规律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它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不具备工业上的实用性,不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因此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使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建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 t; C、ρ; D、细胞模式图; E、地图; F、S=vt; G、W.C; H、 O 2 ★读图:书本P图2-3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得:(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37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 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利用水分子的电解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发现一个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 (2)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不同或相同),★所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电解水最终变成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质量比为,这是个变化。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2、物质通常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的, 如、、等。(注:物质也可能 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 有、、三大类) 3、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种类是由和决定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经过不同的组合能构成千万种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如分子;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 质种类有、等,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 同物质性质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的不同的。 ★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是: 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 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E、原子是化学 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4、原子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数量级。碳原子半径约为,1个碳原子质量约为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科学家与其提出的相应的原子模型(思考这些模型提出的依据??)1、 英国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电子嵌在平均分布着正电荷

谈谈你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以及科学与学科之间关系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一、科学是什么 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 二、美国的观点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1.科学世界观:即世界是可知的、科学理论是变化的、科学知识的持久性、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 2.科学探究: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的结合、科学能进行解释和预见、科学家需要明辨是非,避免偏见、科学不奉行独裁主义。 3.科学事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杜会活动。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所以科学信息的传播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三、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 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综合起来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求证和得出并交流结论【1】。 作为态度与精神的学科,我们应当在学习和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发扬求实、严谨、善于和敢于怀疑、创新、坚持、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

1、如何认识科学的本 质? 2、如何认识技术的本 质? 3、科学与技术有哪些 主要区别? 4、古代、近代、现代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的联系各有什么特 点? 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 社会互动? 6、简述科学技术的社 会功能? 7、简述科学技术发展 的社会条件? 8、为什么说学习《科 学*技术*社会》有 助于增强科技意 识? 9、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有何 意义? 10、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何意义? 11、.原始社会技术 上的突出成就有哪 些? 12、.简述古埃及的 医药学和建筑技术 成就? 13、.简述古代两河 流域数学和天文学 成就 14、必达哥拉斯学 派有哪些科学贡 献? 15、简述古希腊罗 马地心说宇宙模型 的建立和发展16、亚里斯多德在 生物学上有何贡 献?他的力学研究 有何局限性?17、简述古希腊亚 历山大时期突出的 数学成就?、18、希波克拉底对 医学有哪些贡献?19、老普林尼的 《自然史》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这部 书有何局限性? 20、简述盖伦的 “三灵气说” 21、简述古罗马建 筑技术成就和主要 著作? 22、赫伦主要有哪 些科学技术贡献? 23、简述古希腊罗 马科学技术的历史 地位? 24、古印度在数学 上有何突出成就? 25、古印度在技术 上有哪些独特发 明? 26、古代阿拉伯人 是如何改变对异族 的科学文化的态度 的? 27、古代阿拉伯在 世界科技史上做出 了什么特殊贡献? 28、简述中世纪前 期欧洲科学技术的 衰落,并分析其原 因。 29、中世纪后期欧 洲科学技术复苏的 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要表现? 30、中国古代天文 观测有哪些主要成 就? 31、略述《九章算 术》的主要内容及 该书的科学史地 位? 32、宋元时期中国 数学上有哪些新成 就? 33、举出几部中国 古代医药学代表著 作并简述其内容。 34、举出几部著名 的中国古代农学著 作及其作者? 35、略述中国古代 制瓷技术的发展? 36、举例说明中国 古代塔,桥建筑技 术的成就。 37、略述四大发明 的年代及外传情 况。 38、试析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特点。 39、简述中国科学 技术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 40、近代科学与古 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41、试析近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社会条 件? 42、哥白尼日心说 的要点是什么?这 个学说的提出对科 学发展有什么意 义? 43、为什么说哈维 提出的血液循环理 论是近代科学革命 的一个重要标志? 44、简述伽利略的 力学研究成就? 45、简述牛顿的主 要科学成就? 46、写出对近代数 学发展做出主要贡 献的数学家的名字 和他们所研究的学 科? 47、布莱克在热学 研究上有哪些主要 创见? 48、19世纪热学的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项成就的主要创 造者是谁? 49、简述19世纪电 磁学的发展? 50、波义耳和拉瓦 锡各对近代化学的 发展做出过什么贡 献? 51、道尔顿原子学 说有哪些要点?分 子学说是由谁在哪 一年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52、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有何意义? 53、简述林耐的生 物学成就? 54、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这个学说的 提出有何意义? 55、简述海王星的 发现及其意义? 56、赫歇尔在天文 观测上有哪些重要 发现。 57、近代地质学者 有过什么争论?说 出对立的学说及其 代表人物。 58、瓦特如何改进 蒸汽机?他的成功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 响? 59、电力技术革命 包括并导致了哪些 重大发明?这次技 术革命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如何? 60、简述内燃机的 发明过程和技术后 果? 61、近代技术革命 如何导致产业革 命? 62、说出19世纪末 三大科学发现,发 现者及其国籍,三 大发现有何科学意 义。 63、简述爱因斯坦 创立狭义和广义相 对论的过程。 64、在量子力学建 立的过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做出过哪 些贡献? 65、相对论和量子

科学的本质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万茹婷09090102 摘要:科学的定义历来都非常困难,要做到既全面又科学、简练是非常困难的。古往今来,大家对于科学的本质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何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一直都是学者们、教育家们研究的话题之一。在阅读了一系列的关于科学本质的文章后,我对于科学的本质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科学的本质;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 要理解科学,首先要弄清楚的便是科学是什么,只有认识了科学才有可能对其本质进行探究和考虑。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1】。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对于“科学”又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美国科学家小李克则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1】。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也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尽管如此,通过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对于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共识。 二、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在理解了科学之后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它包括探索、解释和检验三个基础性要素。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的三大基本要素【1】。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科学活动的结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结果是科学活动的目标,科学过程是获得科学结果的途径。只有将科学结果与科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

第二章 领导的本质

第二章领导的本质 第一节领导的含义及本质 一、领导的含义及本质 领导,是领导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构成领导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石。领导,作为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与人类群体活动共生相伴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领导活动一般性质的精辟概括,明确地揭示了领导活动在人类社会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是间接的指挥协调性的劳动;它不是一般社会成员都能胜任的实践活动,而是人群中有权威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才能胜任的工作;它不是仅着眼于个别和局部的运动,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总体的运动。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个体离不开群体,只要有社会群体,就不可能没有组织与领导。 “领导”是一个多义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名词的“领导”是指领导者;动词的“领导”是指领导活动。“领导”是指领导活动,其字面含义主要是“率领”和“引导”的意思。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领导是指领导者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群体的目标,在一定客观环境制约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创造性实践过程。简而言之,领导就是合群共事、率众达标、协力创业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决定做什么事是正确的,并使别人把正确的事情办成。在我国,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者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二、领导的划分 对领导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类型:(1)按领导的权威基础分类,有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2)按领导活动的层级分类,有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3)按领导活动的领域分类,领导分为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等。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领导活动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三、正确认识领导活动的性质 1、领导是一定社会组织或团体中的特殊劳动。人类从开始自觉劳动那天起,就以群体的形式活动着,而这种群体形式多为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一个组织或团体是有一定目的的,但目的往往是抽象的,必须确立具体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步骤;一个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总揽全局,整体控制;一项社会活动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协调关系,因势利导。这样,每一个组织或团体中都需要产生一种特殊的劳动即领导。可见,领导产生于并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离开一定的组织或团体,就无所谓领导;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也是不能存在和发展的。 2、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领导活动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群体目标而进行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行为。一个流落到荒岛上的人,尽管他为了生存而进行各种自觉活动,但他的活动不涉及与其他人进行协调的问题,是孤立的,不具有社会性,因而也就不存在领导行为。 3、领导是一种动态、有序的行为过程,具有有序性和过程性。领导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一种复杂有序的行为过程。包括研究现状,确立目标;搜集信息,准备方案;分析方案,制定决策;组织机构,知人善任;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等环节。同时,领导活动受到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完整版浙江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模型 ...(1)定义: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 V 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就是模型方法。 、(2)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 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1 )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注:模型与符号的区分:|模型可以反映或代替客观对象; 1符号只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大多数a粒子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 2、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3、有极少数的a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的结构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 质子:带正电荷” 、原子核' P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L中子:不带电荷丿 注:「(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区分原子和元素; ](3)在一个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元素) .(4)同位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2、元素的分类 1 ”、金属兀素 〔2、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注:稀有元素:性质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自然界 的含量稀少的元素 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空气、海水、盐酸) 物质V r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02、03、N2、F e) 纯净物」 k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C2、KCIQ) 4、元素的分布 1、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 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3、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4、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何区别

自然辨证法2班 题目5、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何区别?试分析技术发明的特点、类型与成果形式。 一、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都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思维发达的体现,都是人类特有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系统的知识体系。两者并非界限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常常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科学发现为技术发明提供原理理论支持,技术发明为科学发现提供试验设备及条件。特别是在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当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两者相互区别的事实,不能对两者混淆不分。 要对这两者加以区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即从定义上对两者进行简单的区分:科学发现是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找到前人尚未知晓的,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未知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规律的发现和认识。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科学发现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晓的;第二是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而技术发明是运用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为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也可以指最后的成果。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发明即发明人的一种思想、构思和设想,不管发明以何种形态表现出来,发明实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前段时间为大家所关注的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实验成功的“LED灯光上网”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平均上网速率可达150M,堪称世界最快的“灯光上网”,今年11月就会有10台样机将在2013年上海工博会亮相。 而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是由科学与技术、发现与发明之间多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具体说来,这种区别表现在: 1、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区别: 从概念上来说,科学是主体借助于手段和条件,揭示并获得自然、社会、人自身固有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技术是主体借助于手段和条件,变革客体,实现预定目的方式和机制的创造出客观没有的人工人造物的能力体系和创造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认识论意义上,是精神生产力,是探索自然固有的未知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论理性的创新,一种逻辑过程,是一种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关于科学创新的名言

关于科学创新的名言 1、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2、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作者:袁隆平 3、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作者:爱因斯坦 4、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5、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作者:钱三强 6、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作者:爱因斯坦 7、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

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8、生活的完善离不开发现与创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发明人、科学冢。所有的俄科技发明人都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他们的创新思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生活更加充实而美好。纺织工人在工作买践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的电灯点亮了世界。汽车、电脑、手机无数的发明让生活更便捷,而正是不断地发现与创新造就了这一切。 9、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作者:李四光 10、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作者:廷德尔 11、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作者:袁隆平 12、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作者:阿西莫夫 13、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作者:本田宗一郎 14、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效率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到那时,我们将真正成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状态,

(完整版)浙江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模型 (1)定义: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就是模型方法。 (2)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 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1)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注:模型与符号的区分:模型可以反映或代替客观对象; 符号只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 2、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3、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的结构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质子:带正电荷 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中子:不带电荷

注:(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区分原子和元素; (3)在一个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元素) (4)同位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2、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注:稀有元素:性质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在自然界的含量稀少的元素 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空气、海水、盐酸) 物质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O2、O3、N2、F e) 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02、KClO3) 4、元素的分布 1、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含意最多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和氢。铁、碘、锌等为微量元素,这些 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 健康。 3、海水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氢,含量较高的还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4、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最令人惊奇的九大科学发现

图世界 TUSHIJIE 最令人惊奇的九大科学发现 1 2 3 1.曲速引擎的研究 这看起来就像是《星际迷航》中用于推动飞船的一种虚构方法,但是它或许是可行的。据悉,美国宇航局(NASA )现在正式开始了这项研究。虽然从理论到实验都困难重重,但是一旦成功,超光速旅行将不是梦! 2.平行宇宙或存在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量子物理学家将一个人类头发丝宽度的微型“划桨”放入到一个真空罐中,随后 他们拨动“划桨”,它同时出现了振动和静止两种量子状态。从本质上说,那就意味着物体可以同时存在两种状态(或者说存在两个宇宙)。 3.宇宙主要由暗能量组成 众所周知,宇宙拥有上千亿个星系,但却只占据了宇宙的4%。那么剩下的是什么?据最新报告称,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 4.量子悬浮的惊人力量 我们可以使用量子悬浮的力量使所有的物体漂浮,而且有可能创造一种空中运输系统。你所需要的就是一 块磁铁和一块使用液氮降温的超导体。 42

3 图世界 TUSHIJ IE 5 7 9 5.大脑“高潮” 自主感知经络反应(ASMR )是一个类似于古怪迷信的畸形发现。这或许是对某些类型声音产生的一种反应,比如说女性私语或者塑料的褶皱声。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就像一种大脑高潮,会在大脑中产生一种愉悦而又激动的感觉。 6.让雄火鸡兴奋的虚假雌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a rtin She in 和Edga r Ha le 决定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雌性火鸡身体的哪一部分会令雄性兴奋。他们发现,没有头的身体对雄性没有吸引力,但是插在棍子上的头却会让它们特别兴奋。 7.科学家诱导灵魂出窍 灵魂出窍的感觉已经困惑了科学家多年。现在找到了一种方法来重现这种感觉。人们在后背遭受棍击的同时通过3D 视频图像观看后侧情景,这就会使人们感觉好像正从摄像机的角度观察他们自己。 8.通过放屁交流的鲱鱼 英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吃惊地发现,鲱鱼使用屁来进行交流。它们会释放出22千赫的声音和一连串气泡。这种声音和气泡并非由于恐惧或者食物而释放,而是为了让其它鲱鱼探测到。 9.减少食欲的毒蜥唾液 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意外发现,毒蜥唾液中的一种exe nd in-4,能减少人们对于巧克力、甜果和食物的渴望。它的唾液似乎能刺激大脑减少饥饿感。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