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

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 《答谢中书书 》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 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 精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字词翻译以及原文的文言现象, 各位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答谢中书书》原文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字词翻译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 即谢徵, 字元度, 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 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 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 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2. 《答谢中书书》佳句赏评
3. 《答谢中书书》作者详解
4.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将下面文言文按照三行对译形式写在文言文本上。加点字依据文章翻译推测,并查找工具书核实确认。】 三国志《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 将军宜枉驾 ..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 ..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 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 ..,张鲁在 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 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①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 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 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②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③刘备说:“您和他一起 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下面,为大家提供隆中对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超全翻译与原文对照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喜欢吟《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 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 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方面可以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得到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10、俱:都。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13、将:将要。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 》一篇散文 ,短短 68 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四时:四季。俱:都。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 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 (526 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 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 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 书信。文题中的 “ 答 ” 是 “ 回复”“ 写给 ” 的意思。 “谢中书”, 即谢徵(zhēng), 字元度,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 这些美景, 经过我们的努力, 都能发现、 欣赏。 陶弘景却在文中说: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 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 朗读课文 ,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实是欲界之仙都”看出,作者非常超脱,体会到了美景 背后的洒脱。 师:“欲界”什么意思? 生:人界。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人界”,而用“欲界”? 生(陷入沉思):…… 师:这“欲”字,传递着陶弘景的独有的人生感悟。 “ 欲:欲,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 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 生: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教学反思: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表形文字、 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中国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形义文字,这些汉 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衣钵的传承。甲骨文、金文往往蕴含这个汉字本初 的意思,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旨与情感。学生可以轻易地借助翻译书, 说出它们的字面的意思, 但学生不会主动地走进这些言语的背后。 教师应在学生 觉得易懂的词语 上追问,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抓住字形、字义,抵达文字所寄托情意的 最深处。 教学片段二: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其中“实是”,一词是什 么意思?

《答谢中书书》注释、翻译、默写、阅读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D )。 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 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 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 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 【解析】D……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 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隆中对》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

《隆中对》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隆中对.回答、应对。 2、亮躬.耕陇亩亲自。 3、亮躬耕陇亩 ..田地。 4、好.为《梁父吟》喜欢。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 6、时.人莫之许.当时;承认、同意。 7、谓.为信然说。 8、谓为信然 ..确实这样。 9、时先主屯.新野驻扎。 10、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11、谓.……曰.对……说。 12、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13、不可屈致.招致、引来。 14、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 15、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16、由是 ..先主遂诣亮因此。 17、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 18、凡.三往总共。 19、乃.见才。 20、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21、因屏.人曰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2、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23、奸臣窃命 ..盗用皇帝的政令。 24、主上蒙尘 ..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5、度.德量力衡量。 26、信.大义通“伸”,伸张。 27、遂用.猖獗因此。28、遂用猖蹶 ..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29、然志犹.未已仍、还。 30、然志犹未已.止。 31、君谓计.将安出计策。 32、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33、名微而众寡 ..人少,指兵力薄弱。 34、以弱胜强者.……的原因。 3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而且。 36、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37、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强,争胜。 38、国.险而民附地势。 39、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41、民殷.国富兴旺富裕。 42、不知存恤 ..爱抚,爱惜。 43、帝室之胄.后代。 44、总揽.英雄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45、保其岩阻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46、内修政理 ..政治。 47、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来。 48、箪.食壶.浆(提示:这里是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 49、以.迎将军者乎来。 50、诚如是.这样。 5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二、翻译句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关键点:1、每:常常;2、“时人莫之许”为宾语前置倒装句,是“时人莫许之”的意思,时:当时;许:承认、同意。) 2、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关键点:“然”,这样。)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关键点:1、就:接近、趋向。“就见”,可理解为去诸葛亮那里拜访;2、“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3、“枉驾”,屈尊,这里理解为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4、“顾”在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在文言中,“顾”还常有看或者回头看的意思。)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关键点:1、“孤”,古代王侯自称;2、“信”在这里为通假字,通“伸”) 5、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关键点:1、“用”为“因此”的意思,这个用法第一次遇见,要注意。2、“猖獗”在此处指失败,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3、“至”,“到”的意思。)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咏雪译文

25.《世说新语》两则 1.咏雪 咏雪の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の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の解字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7)内集:家庭聚会。 (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の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の译文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隆中对翻译

隆中对翻译(直译) 第一段: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喜欢吟《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第二段: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第三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

呢?” 第四段: 亮答曰: 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记承天寺夜游》 1、【念】 2、【相与】 3、【中庭】 4、【空明】 5、【盖】 6、【但】 7、【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四、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o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丁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启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 量力,欲信大义丁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丁今日。然志犹未已,启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丁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白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丁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贝U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丁秦川,白 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丁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启勿复言。”羽、飞 乃止。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 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乂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 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丁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

《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注释(刘义庆)

咏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俄而:一会儿。骤:急,大。)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相委而去(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引:拉。)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人。《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分析】 《咏雪》: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咏雪》原文及译文

《咏雪》原文及译文 篇一:咏雪原文及翻译 小编寄语: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人对于雪的赞美。咏雪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全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篇二:《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注释(刘义庆) 咏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又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全文翻译 隆中对 陈寿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

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