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失业人口问题的看法

浅谈对失业人口问题的看法
浅谈对失业人口问题的看法

对失业人口问题的看法

当前社会的人口失业问题饱受关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我希望能够透过马克思资本积累的角度看待人口失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关于失业人口的出现问题,可以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中找到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外部竞争的压力作用下,随着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本积累由最初的量的扩大到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是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实现的,资本有机结构的提高就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相对甚至绝对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大生产的实现,生产对劳动者体力和技能的要求降低,使得妇女儿童等也能够参与其中,这无疑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大幅增加,自然人口的增长也不可避免的要增加劳动力供给量,此外,我国农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减小也会导致大量的农业人口剩余,这部分人成为潜在的相对过剩人口。在这种劳动力供需失衡的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壮大成为一种必然,也成为失业人口问题的根本来源。

接着,从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会伴随资本积聚,并为资本积聚创造必要条件,而资本积聚又会加快资本集中,大资本则会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又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共同占有,以使生产关系相应适应生产力的社会化性质。这显然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产生冲突,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基本矛盾的背景下,工人阶级的追求自身就业保障与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

上面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失业的普遍意义的分析,现针对中国的

具体情况分析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形成原因。除了上述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外,我国还存在绝对人口过多,人口基数过大的问题,加上建国以来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远远超过了生产过程的需要量。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失业问题形成的一个因素,目前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过大,而这些产业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不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地,随着机器排挤人工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产业甚至会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减少劳动力需求。第三产业则不同,因为服务产业的对人力的特殊需求不能被机器所取代,它会极大地带动就业,并且它会隐性地刺激消费,从而扩大社会对现有生产规模的要求,相对的扩大一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换言之,第三产业的兴起会解决目前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我们从凯恩斯陷阱中解救出来。而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有限,这也是中国失业问题较某些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的原因之一。上述两方面外,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救济义务使隐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只是形势上的结合,而没有在内容上结合或是结合的不充分不合理,这种隐性失业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迟早都会被显性化,成为失业问题的最大隐患。

最后,我想谈一下自己对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一些观点。第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我国前期的经济飞速发展是也牺牲环境最为代价的,现在应该回头着手恢复治理环境,这样环保产业就会提供相当一部分的就业岗位,同时,我认为环保产业是多元化经济增长点,它的兴起也会带动诸多第三产业的兴起及发展。第二,降低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增长速度,具体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延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对相对过剩人口进行职业培训,继续教

育等。第三,政府应该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障体制,缓和当前的失业人口矛盾。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 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点: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应用 教材分析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和早期,人口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其他生命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大纲要求的“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教材编写基本上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教材在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大多是联系实际来展开的,但由于课时限制,举的例子还不够多。我们鼓励教师能多收集一些资料,特别是能把当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或发给学生课下阅读。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和各课的“活动”,许多也都要求联系实际生活,并设计有多种形式,如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绘图题,还有小调查和读文心得等,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1人口再生产 在“人口与环境”这一部分并没有安排人口再生产的教学内容,那么,教材为什么要讲这一内容呢?我们理解,大纲中所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教材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浅析

摘要: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老人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新加坡用很短的时间就使其政治经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同时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相应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研究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当今世界来说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加坡老龄化的现状、老龄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进一步解决新加坡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 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老人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也能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加坡在独立后的短短50年内,不仅实现政治经济的繁荣,迈入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亚洲“四小龙”,还让国民享受到较好的福利政策,实属不易。研究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当今世界来说仍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在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双重作用下,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数据显示,同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2000年,新加坡老龄化程度高达16%,这个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晚,但老龄化程度却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仅比美国的18.2%低2.2%,比澳大利亚19.5%低3.5%。同时,根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显示,新加坡的老年人人口的增长速度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2000年的4.2%下降到2025-2050年的0.8%,同其他国家相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据预测,2025-2050年新加坡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结束,呈现老龄化进程时间短且速度快的特点。“在2030年,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以上,所占比例高达18%,换句话而言,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二、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根据国际对老年型社会的定义标准,新加坡早在2000年就已经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赡养问题、收入保障问题都已出现,不容小觑。 (一)收入保障问题 新加坡政府借以1955年实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之后发展较好,但是这一制度自身的缺陷也凸显出来。“一位外国记者指出,‘在现在45~50岁的人中,有27%的人还没有存够退休后能赖以生活的钱。’”[1]多数老年人利用公积金制度养老,但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是靠公积金的完全积累实现,没有再分配的功能,无法体现社会互助共济,对年轻时丧失劳动力和低收入者的人,往往由于工龄太短,缴纳公积金太少,导致老年生活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没有存款或存款较少的老人(尤其是高龄)而言,中央和家庭都无法保障其晚年生活。对有存款的老年人来说,公积金制度也未必能够完全保障,因为退休之后,公积金全部退还给公民本人,由本人自由分配。但有的老年人“乐而过度”,花钱没有节制,很快就将公积金挥霍一空,导致晚年生活潦倒。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医疗照顾和住院治疗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老年期通常是医疗花费最多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个人收入较少的阶段,这样的矛盾造成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新加坡政府推出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schem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scheme)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plus scheme),统称3m计划。公积金局规定会员在达到最低取款年龄时需在保健储蓄账户中留下一笔“最低存款额”,但这笔存款并不一定能应对医疗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 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 学生姓名(学号)张彤彤(20132240)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5.6.6 2015年6月6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张彤彤指导教师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二)造成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二、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地粗放经营,生产率下降(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农民个人负担加重,农业投入受到牵制三、农业人口老龄化时期下的农业发展对策(一)高度重视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创新农村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论文选题要符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要求,立题明确,论证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论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严禁抄袭,借鉴他人的观点,必须在文中进行数字标注,并在参考文献中进行相应标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进行论文的写作。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5.4.3 完成论文日期2015.6.6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长意见(签字) 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前。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提前到来,但是我国农业却尚未实现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民的

浅谈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第一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出了问题,其危害严重性不言而喻。第二是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鹿事件后,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奶业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此后,某品牌进口奶粉一年之内三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至15%,广大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第三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群众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

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在95%以上。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 分析及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

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 )

(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当然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原因,但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 一、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也与一切生物一样,首先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条件,以保持自己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因此,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然属性,是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摆脱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为了维持人类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人类总要以各种方式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及信息。 (二)人类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人体物质构成与生物物质化学成份的相似性。通过对人体所含物质成分与生物物质的比较,可以看出人与一切生物及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学上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诸多的适应性,而自然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在发达国家人口走向老龄化的同时,中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未富先老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本文先介绍了中国老龄化的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总结了老龄化待来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多,地区差别大。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内地各大城市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规模大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总人口为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2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3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4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二.中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出现了生育高峰,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 (二).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 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 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关键字解决对策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一. 如今,关于问题食品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添加有有害物质的伪劣奶粉使得许多婴儿身心受到伤害。皮革奶、染色馒头、有毒大米、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有的食品采用不法手段制假造假而成。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根据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突出的前三位是:担心“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占88%居首位;担心“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问题(如防腐剂、色素)”及“病死牲畜问题”的各占48%,并列第二位;担心“非食用油(地沟油、泔水油、垃圾油)”的占40%,居第三位。此外,食物中毒问题、食品过期变质问题、散装食品卫生问题、猪肉质量问题、使用转基因原料标签中不予说明的问题也为一部分居民所担心。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原因 (一)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浅谈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 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6.6 2015年6月6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张彤彤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二)造成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二、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地粗放经营,生产率下降(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农民个人负担加重,农业投入受到牵制三、农业人口老龄化时期下的农业发展对策(一)高度重视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创新农村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论文选题要符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要求,立题明确,论证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论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严禁抄袭,借鉴他人的观点,必须在文中进行数字标注,并在参考文献中进行相应标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进行论文的写作。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5.4.3 完成论文日期 2015.6.6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长意见(签字) 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前。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提前到来,但是我国农业却尚未实现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民的个人负担,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浅析人口老龄化时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 1、农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通过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比较可知,老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正不断增加。1996 年末,51 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8.11%,2006年上升到32.5%,年均增加1.44%。 2、未富先老。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老龄人口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老年人一生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条件艰苦,大都老来贫穷,且并无稳定的养老经济保障。 3、存在地区差异性。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不仅总体情况严重,在地区上也呈现不可忽视的差异。近年来,农业女性化问题也与农业老龄化问题相伴而生,农业女性化、老龄化趋势的快慢、程度,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总体上呈现为西部快于和高于东部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