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20200706085535)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1 地球与地球仪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盖天说”和“天圆地方说”(古代)→“浑天说”(汉代张衡)→球体

2.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完成了环球航行。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6.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人们假象的地球旋转轴,事实上,地球上并没有地轴。)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7.赤道:地表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

8.正确拨动地球仪的方法是:自西向东。

9.纬线:

1)定义:纬线是地球表面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形状:圆

3)指示方向:东西

4)长度变化规律: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

5)数量特征:无数条

6)重要纬线:

0°纬线称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的分界线)

23.5°N称北回归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23.5°S为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66.5°N为北极圈(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66.5°S为南极圈(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10.纬度:

0°纬线:赤道

度数划分:向北向南各分作90度

表示方法: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来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来表示。

变化规律:由0°纬线(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1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即X°N和X°S两条纬线长度相等。例如,与30°

N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是30°S。

12.人们将地球上纬度0°-30°,30°-60°,60°-90°之间的地带分别称为低、中、高纬

度带。(例如北京位于40°N属于中纬度带)

13.经线:

1)定义: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形状:半圆

3)指示方向:南北

4)长度变化规律:等长

5)数量特征:无数条

6)重要经线: 0°经线称本初子午线(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分界线)

14.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

3)表示方法: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4)变化规律:由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5)东经:越向东越大。

6)西经:越向西越大。

15.与X°E经线可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80°-X°)W,例如与120°E经线可组成经线圈

的经线为60°W。

16.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经线圈

17.(1)D点的经纬度是(60°S,60°E)。

(2)经纬度(30°S,60°W)为图中 E 点。

(3)图中代表南极的是点 F 。

(4)图中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点是 B

(5)位于东半球的有:B、C、D (6)位于西半球的有: E

(7)位于北半球的有:A、B

(8)位于南半球的有:D、E、F

(9)A点位于C点的正北,C点位于D点的西北

1. 2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旋转中心:地轴

4)周期(自转一周的时间):一天

5)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东早西晚)

2.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旋转中心:太阳

4)周期(公转一周的时间):一年

5)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6)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7)地轴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3.在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4.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例如,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为冬季。

5.昼夜平分:

1)赤道上的各个地点,全年昼夜平分

2)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6.赤道以外地区,夏季昼长于夜,冬季夜长于昼。

7.在北半球,夏至日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白昼最短,黑

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8.在南半球,夏至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白昼最长,黑

夜最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9.直射点: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

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一年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阳光直射机会。

10.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1.北回归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北极圈(——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南极圈——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11.各温度带的典型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3 地图

1.地图的“语言”,即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1)一般方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北方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4.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5.注记: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名称的文字,或表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6.一般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表形态。

7.海拔(又叫绝对高度):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8.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的海拔之差。)

9.等高线:

1)定义: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封闭的曲线。

2)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为了节省体力,登山应该选择缓坡,即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差。

10.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点:

1)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2)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3)两个山顶之间的连接处是鞍部

4)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11.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封闭曲线。

1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或等深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绘制出来的图称为分

层设色地形图。

13.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14.为了更直观地表示沿地面某条线上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可以使用地形剖面图

15.(1)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形态。

A B C

D E

(2)EF、FG两个山坡,坡度较缓的是。(3)图中

等高线之间等高距是米。

答案:(1)鞍部,陡崖,山谷,山脊,山顶。(2)FG (3)100

16.地图的分类:

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按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

按制图区域:世界地图、大洲地图、国家地图、分省地图等

17.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内容的详略不同。大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内容粗略。

1.4 本章重点图文

1.P17图1-2-4(结合上方文字进行理解)

1.P18图1-2-5(结合第二段文字进行理解),第二段文字必须会背

2.P18图1-2-7(充分挖掘图片内部所隐藏的信息)

3.P22图1-3-4识记注记

4.P24图1-3-8识记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特点

第二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2.1海陆分布

1.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

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3.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

4.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5.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6.七大洲:

1)全球陆地分为7个大洲

2)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南极洲、欧洲。

4)南极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被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环抱的大洲。)

7.四大洋:

1)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最高的大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洋。2)太平洋——最大最深

3)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4)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往往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2.2海陆变迁

1.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此外,还有人类活动。

2.板块构造学说: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版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运动而发生的彼此张裂或碰撞,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3. 从世界范围来看,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地球的伤疤——东非裂谷带

5.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太平洋板块

6.地中海和太平洋在不断缩小,红海、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增大。

7.地震有可能引发海啸、有毒气体泄漏、地面开裂、滑坡、泥石流等。

8.练习册P32二.读图题

2.3 本章重点图文

1.P32图2-1-1挖掘图片信息

2.P34图2-1-3识记各大洲的轮廓 5.P44图2-2-8熟悉图片内涵

3.P35图2-1-5识记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

4.P41图2-2-3和P43图2-2-6结合起来看,并且参考P41第二段文章和P43上面文字。

第三章世界的气候

3.1 天气

1.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天气是时刻变化着的)

2.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3. 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燃煤、扬尘、沙尘暴、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

4. 沙尘暴:1)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2)爆发季节以春季最多。

3.2 气温与降水1.陆地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和14时左右。

2.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

3.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对气温分不影响较大,等温线呈不规则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对气温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呈规则分布。

4.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地区比高纬地区气温高;相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气温高。

5. 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6. 降雨量的测量仪器:雨量器。常用单位:毫米。8. 降水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9.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降水的总体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

2)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海陆位置)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于大陆西岸。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10.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主要形式:降雨)

11.练习册P39第15题和第16题,P42第15题

3.3 主要气候类型

1.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罗马: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巴马科: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多。

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东方站:寒带气候—全年严寒,降水极少。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气温—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降水—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明显差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位置:气温—距海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距海远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距海近的地区降水较多,距海远的地区降水较少。季风—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一样,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造成风向随季节而改变。

3)地形:气温—同纬度地区,高山、高原的气温比平原、盆地低;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3. 世界气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1)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西两侧的变化: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练习册P46第11题,P48第14题

3.4重要图文

1.P47图3-1-6识记常见天气符号,P55图3-2-7结合学习行动1(3)

2.P64图3-3-4了解世界气候分布规律—随纬度的变化和大陆东西两侧的变化,以及各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

4.1人口与人种

?世界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目前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高山、寒冷地区和沙漠地区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资源紧张、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人口增长太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等。

?人口合理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同时要使人们能

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可将人类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美洲地区也有黑人分布)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快。?练习册P51第十二题,P56第9题

4.2 语言和宗教

1.有的语言有文字,有的语言没有文字。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在世界的语言中,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

4.信仰宗教的人称为教徒。

5.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6.在中国,汉族人大多数不信教(少部分信仰佛教和基督教)

7.中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信仰喇嘛教(佛教的一支)

8.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9.基督教:1)基督教徒是世界宗教中人数最多的。2)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10.伊斯兰教:1)教徒称为穆斯2)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11.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12.练习册P59第15题和P60第17题。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统称,也称居民点。

2.聚落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

3.人类早期的聚落多分布在中低纬度较大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结合P88这些地区有何优势)

4.工业文明时期,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兴起了工业城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

5.聚落的发展变化还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旅游和科学技术等。

6.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

7.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8.练习册P62第8题,P64第10和11

9.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主要从事农业,城市主要从事工

业、服务业等。

4.4重点图文

1.P72图4-1-1,P75图4-1-4,P80图4-1-13;P83图4-2-1主要语言的分布,结合学习行动

2.P84图4-2-2结合阅读进行记忆,P88图4-3-5,

第五章地域发展差异

5.1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1.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2. 印度的软件业,中国的航天业和核工业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

3.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半球的北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

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5. 由于地理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别,简称为“南北差距”。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6. 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

5.2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1.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WBG)

2.世界贸易组织:1)英文缩写:WTO 2)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3)总部:瑞士日内瓦

4)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5)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

6)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英文缩写:APEC 2)成立时间:1989年11月

3)目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4)意义或地位: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国际合作的主要依据: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都需

要彼此之间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5.经济全球化体现在:资源技术共享,人才信息共享,经济相互依赖。

6.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发展中国家的

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两类国家的经济发展。

5.3 本章重点图片

1.P95图5-1-2了解发达国家的分布

2.P98图5-2-2和图5-2-33,P99图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