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板蓝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敏1,万丽1,王丽琴2,周立1,王凌1,叶娉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73)

2青海君吒药业有限公司,青海海东(810800)

Email:wangmin8782@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406469.html,

摘要:本文综述了板蓝根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板蓝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用于瘟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1],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小儿急性肝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咽炎、扁平疣、红眼病、泪囊炎、水痘等。板蓝根广泛地分布在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板蓝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将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

板蓝根中含有多种成分,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出近百个化合物,分别为有机酸及其酯类、生物碱、芥子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氨基酸类、含硫化合物等类化合物。

1.1有机酸及其酯类化合物

吡啶-3-羧酸(3-pyridinecarboxylic acid)、顺丁烯二酸(maleicacid)、2-羟基-1,4-苯二甲酸(2-hydroxy-1,4-benzenedi carboxylic acid)[2]、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 furoic acid)[3]、焦脱镁叶绿甲酯酸a(pyrophaeophorbide a)[4]、邻氨基苯甲酸(2-amino benzo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5]。3 (2-苯甲酸)-4(3)喹唑酮、棕榈酸、亚油烯酸、芥酸[6]。甲基-N-甲氨酞氨茴香酯(Me-N-carbamoylanthranilate)[7]。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1 吲哚类生物碱

靛红(isatin),靛苷(indican)[8],靛蓝(indigotin),靛玉红(indirubin)[9]。2,5-二羟基吲哚(2,5-dihydroxy-indole)、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吲哚-3-乙腈(2,3-dihydro-4-hydroxy-2-oxo-indole-3-acetonitrile)[10]、羟基靛玉红(hydroxyindirubin)[11]、依靛蓝酮(isaindigotone)[12]、(E)-3-(3’,5’-二甲氧基-4’-羟亚苄基-2-吲哚酮[(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ce)-2-indolinone][13]、deoxyvasicinone[4]和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4-(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3-buten-2-one][5]。

1.2.2 喹唑酮类生物碱

3-羟苯基喹唑酮3-(2-hydr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12]、异吲哚二酮(isaindigotidione)[11]、2.4(1H,3H)喹唑二酮[5]和3-(2'-羧基苯基)-4(3H)-喹唑3-2(2'-car b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4]。

1.2.3 其他类型生物碱

依靛蓝双酮(isaindigotidione)[13]、2,3-二氢-1H-吡咯并[2,1-C][1,4]苯并二氮杂草-5,11(10H,11aH)-二酮[2,3-dihydro-1H-pyrrolo[2,1-c][1,4] benzodiazepine -5,11 (10H,11aH)- dione][4]、腺苷(adenosine)[14]。

1.3芥子苷类化合物

黑芥子苷(sinigrin)、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3-indolylmethyl gluosinolate) 、新葡萄糖芸苔素(neoglucobrassicin)、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1-sulpho-3-indolylmethy- lgluosinolate)[15],5-羟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5-hydroxy-3-indolylmethylgluosinolate)、5-甲氧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5-hydroxy-3-indolylylmethylgluosinolate)[16]。

1.4黄酮类化合物

新橙皮苷 (neohesperid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牡荆苷(homovitexin)、蒙花苷(linarin) [17],甜橙素(sinensetin)[18]。

1.5蒽醌类化合物

大黄素(emodin)、大黄素-8-O-β-D糖苷(emodin-8-O -β-D-glucoside)[4][15]。

1.6甾醇类化合物

胡萝卜苷(dancosterol)[19]、β-谷甾醇[20]、γ-谷甾醇[21]。

1.7氨基酸类化合物

脯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22]。

1.8含硫类化合物

告依春(goitrin) 、表告依春(epigoitrin)和1-硫氰基-2-羟基-3-丁烯(1-thiocyano-2- hydroxy-3-butene)[23]。

1.9其它成分

尿苷(uridine)、次黄嗓吟(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脱氧鸭嘴花碱酮(deoxyvasicino- ne)、半齿泽兰素(eupatorin)、3-醛羟吲哚(3-formyl-indole)、(+)-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c- sinol][18]。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p一D-葡萄糖苷、香草醛、甘露醇[24]。扶桑甾醇(rosasterol)[25]、板蓝根木脂素苷A(Ind-igoticosideA, 3-(4-O-β-D- glucopyranosyl- a-hydroxy- dine)[26]、青黛酮(qingdainone) [27]、蔗糖(sucrose )[21]、多糖[28]。微量元素K+、Ca2+、Mg2+、Zn2+、Fe2+、Cu2+、Mn2+、Co2+、Ni3+、Cd2+和As3+,其中Ca2+、Mg2+、Zn2+、Fe2+含量较为丰富[29]。

2.药理作用

2.1抑菌作用

板蓝根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

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和一些化学结构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30]。郑剑玲等采用试管稀释法检测板蓝根提取物对各实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证实板蓝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对肠炎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逐级提取而增强[31]。李清华自菘蓝中分得色胺酮,经研究表明其对羊毛状小胞子菌、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紫状表皮癣菌等七种皮肤病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ug/ml[32]。实验证明板蓝根的亲脂性成分和Tryptanthrin(吲哚并[2,1b] 喹唑啉-6,12-二酮) 对药物刺激引起的皮炎有一定的疗效[33]。Tryptanthrin还具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25]。

2.2抗病毒作用

板蓝根及其活性提取物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34]。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板蓝根的抗病毒成分主要为其水提液中的凝集素成分[35]。在对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的筛选实验中,表明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为阳离子树脂吸附部分,并进一步证实有效部位为结合氨基酸[36]。日本学者Yamada 认为板蓝根抗病毒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多糖,且分离出单一分子量的抗病毒多糖。板蓝根可直接产生抗病毒作用,也可通过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抗病毒作用[37]。刘盛等以板蓝根水提醇沉液,采用鸡胚法做抗病毒实验,测定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有效率分别为100%, 60%, 70%[38]。徐丽华等用鸡胚法将从板蓝根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3种单体化合物作抗流感病毒实验,靛玉红、2,4(1H,3H)喹唑二酮和表告依春浓度均为0.01mg.mL-1,总生物碱提取物浓度为0.05mg.mL-1,并同时作板蓝根水提液、醇提液实验。以血凝效价为指标,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水提液、醇提液、总生物碱液和表告依春液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喹唑二酮抗病毒作用较弱,而靛玉红无抗流感病毒作用[39]。张宸豪等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B4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40]。崔树玉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做抗病毒实验,证明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41]. 板蓝根还有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作用[42]。蒋锡源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及放射免疫测定(RIA)法,对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与制剂进行考察,发现板蓝根及板蓝根注射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HBeAg)、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及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3]。孙广莲等以MTT法检测50%板蓝根煎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抗毒效应,发现板蓝根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HCMV中药[44]。方建国等用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腺苷进行抗病毒研究,结果显示:腺苷对HSV-1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而且呈浓度依赖性;腺苷可抑制HSV-1病毒的生物合成,且随腺苷浓度增加,细胞肿胀、变圆、脱落、碎裂等典型细胞病变(CPE)特征逐渐减弱,病毒抑制率(细胞存活体)明显升高[45]。

2.3抗内毒素作用

刘云海经鳖试验法、家兔热源检查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内毒素结构形态变化等实验研究证实,菘蓝有抗大肠杆菌D111B4作用,试剂与内毒素之间的凝集反应可被板蓝根注射液抑制,证实其中确有抗内毒素活性物质存在[46]。吴晓云报道了菘蓝中3-(2'-羟苯基)-4(3H)-喹

唑酮、苯甲酸、水杨酸、2-氨基苯甲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具有抗内毒素活性[47]。张汉明等用体外鲎试验法检测发现板蓝根、大青叶制剂中的靛蓝、靛玉红无抗内毒素作用,而苯甲酸、水杨酸、丁香酸和邻氨基苯甲酸,有不同强度抗内毒素作用[48]。汤杰等复制家兔内毒素性DIC 模型,测定其血清中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发现板蓝根可显著降低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清LPO水平,提高其SOD的活力从而拮抗内毒素的生物效应[49]。许平等将板蓝根氯仿提取物制备成板蓝根磷脂脂质体,以小鼠内毒素血症为模型,观察板蓝根磷脂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巨噬细胞膜脂流动性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腹腔注射5mL.kg-1板蓝根磷脂脂质体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巨噬细胞膜脂流动性有极显著保护作用[50]。

2.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胡兴昌等通过实验发现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有效对抗氢化可的松(HC)所致免疫功能抑制[51]。板蓝根低极性流分对多形核白细胞(PMN)化学发光有双向免疫活性,在低浓度时具有激活作用,在高浓度

Ⅱ-1可显著促进小鼠免疫功能,如能明显对具有抑制作用[52]。腹腔注射板蓝根多糖(P)50mg.kg

增加正常小鼠脾重、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对氢化可的松(HC)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脾指数、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的降低有明显对抗作用;显著增强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增强正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百分率,并明显对抗HC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明显增强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增加小鼠Ⅱ体外实验对刀豆素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淋转反应无明显增强作用,静注碳粒廓清速率。但P

Ⅱ无论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提示P

Ⅱ主要通过体内免疫系统起作用。通过实验初步证明, P

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7]。

2.5抗肿瘤作用

曾庆田等发现靛玉红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3]。而其抗肿瘤活性及毒性与其结构有关,田发安等通过体外美蓝法筛选出靛玉红肟甲醚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明显优于靛玉红,主要原因是靛玉红肟甲醚的溶解性好于靛玉红[54]。曾庆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靛玉红的羰基被肟基取代不能增强抗癌活性, 但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性;氮原子上的烷基取代不能改变其溶解度,但短链取代却能增强其抗癌活性[55]。梁永红等采用MTT法测定板蓝根二酮B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药物的诱导分化作用,用PCR-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板蓝根二酮B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及卵巢癌A2780细胞的增殖,并具有诱导分化、降解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能力[56]。侯华新等采用MTT法亦证实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酸有体外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活性,并且还发现其可抑制S180肉癌的生长,延长H22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命[57]。在体外细胞培养时,板蓝根注射液(小=50%)对小鼠Friend 红白血病3CL-8细胞有强大的直接杀伤作用,其最低作用剂量可达1:80[58]。

2.6解热作用

包翠屏等[59]报道,板蓝根含片能降低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林爱华等以细菌内毒素为致热剂,发现板蓝根F022部位对LPS所致兔发热模型亦有良好的解热作用[60].

2.7抗炎作用

非特异性抗炎实验表明,板蓝根板蓝根70%乙醇提取液有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等急性炎症,同时在大鼠棉球肉月肿等慢性炎症模型也表现一定的抗炎作用[61]。Wang等在筛选抗SARS 中成药的药理实验中确证板蓝根能显著拮抗细菌、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34]。

2.8其他作用

清除氧自由基[62]、活血化瘀功效[63]。

3.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对板蓝根已作了许多研究,但在某些领域研究并不透彻,尤其是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及作用方式尚未有确切结论。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资源,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开发,逐步扩大板蓝根临床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9-704.

[2] 李彬,陈万生,扬根金,等.四倍体菘蓝中的有机酸成分[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1(3):207-208.

[3]刘海利,吴立军,李华,等.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2):93-95.

[4] 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IV)[J].医药导报,2003,22(9):591-594.

[5] 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V)[J].中南医学,2003,1(5):302-305.

[6] 肖珊珊,金郁,孙毓庆. 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6):455-459

[7] Hardeb.Ins,et al.A Novel Anthranilic Acid Derive from Isatis tictoria.Plants Medics.1995. 61(1):95-96.

[8] Park.R.J.et al.The Occurance of Mustard Oil Glucosides in Lepidium hyssopifolium .L.bonariense and Capsella bursapastoris.J.Chem ,1967 . 20 (12): 2799-2801.

[9] 张时行,等.靛青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3. 140:247.

[10] 李彬,陈万生,郑水房,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J].药学学报,2000,35(7):508-510.

[11] 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III)[J].中草药,2002,33(2):97-99.

[12] 丁水平,刘云海,李敬,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II)[J].医药导报,2001,20(8):475-476.

[13] 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I)[J].中草药,2001,32(12):1057-1060.

[14]Huang Q S.et al.Isolation of 2-Hydroxy-3-butenyl Thiocyanate,Epigoitrin and Adenosine from Isatis "Banlangen",Isatis indigotica Root Planta Medica,1981,42(3):308-310.

[15]Elliott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406469.html,pands from isatis indigotica[J]. Phytochemistry ,1970 ,9 :1629

[16]Goetz,Josef K, et at.Two Natural Indole Glucosinolates from Brassicaceae.Phytochemistry.1983. 22(4): 905-907.

[17] 刘雪梅. 板蓝根化学成分和免疫活性筛选研究[J].硕士论文.2003:7

[18] 柏健,肖慧,何结炜.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3):271-272

[19] Seifert.K.et al. Insecticidal and Fungicidal Compounds from Isatis tictoria.Biosci.1994.49(1-2):44

[20]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册[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1250.

[21] 黄乔书,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通报,1981,16(3):54-55.

[22] 乔章星.板蓝根水醇提取液中氨基酸成份的测定. 现代应用药学.1991,8(3):14-15

[23] Huang Q S ,et al . Planta Med ,1981 ,42 (3) :308

[24] 孙东东,何立巍,李祥等.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房.2007,18(3):172-173

[25] Honda G. et al. Isolation of an Antidenaatophytic,Tryptanthrin,from the Indigo Plants,Polygonum tictorium and Isatis tictoria.Plants Medics. 1980.38(3):275-276.

[26] 何轶,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3,34(9):777-778.

[27] 游松,等.中药板蓝根活血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通报,1988.13(2):31-32.

[28] 许益民.靛青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 :357.

[29] 施霞,倪华,刘云海.板蓝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1):1397-1399

[30]黄文玉,唐敏,王书珍,等.127种清热解毒中药对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1,10(3):401.

[31] 郑剑玲,王美惠,杨秀珍,等.大青叶和板蓝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

志,2003,15(1):18-19

[32] 李清华,等.青黛抗真菌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3,14(10):440-441

[33] Heinemann Christian, Schliemann-Willers, Sibylle,et al . Prevention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by extracts of Isatis tinctoria compared to pure tryptanthrin and its impact on UVB-induced erythema [J] . Planta Medica, May 2004 ,70(5):385

[34] 胡娅,方建国,刘云海.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医药导报.2005,24(10):921-922

[35] 胡兴昌,郑伟强.板蓝根粗提液抑制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1):62

[36] 刘思贞,祝希娴,邵玉芹,等.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的筛选[J].中草药,1990,30(9): 650-651

[37] 何立巍,李祥,陈建伟.板蓝根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22(5):37

[38] 刘盛,陈万生,乔传卓,等.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Jl.第二军医人学学报,2000 21(3): 204-206

[39] 徐丽华,曹芳,陈婷,等.板蓝根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5,3(6):359-360.

[40] 张宸豪,高梅,马爱新,等.板蓝根对柯萨奇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J].第四军医人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25(3):125-126

[41] 崔树玉,等.板蓝根研究进展.中草药,2001. 32(7):670

[42] 李玲,等.大青叶类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药学学报,1994,29(2):128-131.

[43] 蒋锡源,杨珍珠,胡志军,等1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与制剂体外抑制HbsAg活性的比较[J].现代应用药学,1992,9(5):208-211

[44] 孙广莲,胡志力,孟红.MTT法检测板蓝根抗巨细胞毒效应.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137-138

[45] ]方建国,汤杰,扬占秋,等.板蓝根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作用[J].中草药,2005,36(2)242-244.

[46] 刘云海,等.板蓝根注射液抗内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草药.1993,24(8):413

[47]Xiao yun Wu.et al.New Alkaloids from Isatis indigotica . Tetrahedron .1997. 53(39):13323-13328.

[48] 张汉明,张戈,乔传卓.板蓝根和大青叶不同部位的靛蓝、靛玉红含量测定及其部分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比较(摘要). 药学实践杂志.2000,18(5):347

[49] 汤杰,施春阳,方建国,等.板蓝根对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清LOP、SOD水平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4,23(1):4-5.

[50] 许平,王新春,刘北彦.板蓝根磷脂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巨噬细b流动性的影响[Jl.哈尔滨医科人学学报,2004,38(4):333-335

[51] 胡兴昌,黄旭冬,许燕.板蓝根凝集素对小鼠胸腺发育的影响.解剖学杂志.2000,23(6):559-562

[52] 秦箐,贺海平,soren B C,等.中药板蓝根两个高极流分的分离及活性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oo1,17(6):714-715

[53] 曾庆田,杜德极,杨士兰,等.靛玉红的药理研究[J].中草药通讯,1979,11:35

[54] 田发安,李春敏,龚考才,等.靛玉红肟甲醚结构及性质的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4,4(2):101

[55] 曾庆田,杜德极,谢定成,等.靛玉红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J].中草药,1982,13(1):24

[56]梁永红,侯华新,黎丹戎,等.板蓝根二酮体B体外抗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0,31(17):531-533.

[57] 侯华新,黎丹戎,秦箐,等.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56-158.

[58] 单风平.50%板蓝根注射液对小鼠Friend红自血病细胞3CL-8体内外的杀伤作用.中草药,1994,25(8):417-418.

[59] 包翠屏,陈白泉,许启泰.板蓝根含片的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2(3):25-27

[60] 林爱华,方淑贤,方建国,等[J].中国中药杂志.2002,板蓝根F022部位抗内毒素活性研究.2002,27(6):439-441

[61] 卫珠玲,闫杏莲.板蓝根的抗炎作用[J].开封医专学报,2000,19(4): 53-54][汤杰,施春阳,徐晗,等.板蓝根抑菌抗炎活性部位的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 23(6):327-329

[62] 秦箐,侯华新,邱莉,等.板蓝根高极性流分及其亚流分抗氧自由基的活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6):373-375.

[63] 游松,姚新生,陈英杰,等.中药板蓝根中活血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通报,1988,13 (2):31-32.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n chemistry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Isatis indigotica Wang Min1,Wan Li1,Wang Liqin2,Zhou Li1,Wang Ling1,Ye Ping1

1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1173)

2 Qinghai-Jun upbraid Pharmaceutical Ltd,Haidong,Qinghai (810800)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Isatis indigotica has been reviewed,which supply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s of Isatis indigotica.

Keywords:Isatis indigotica,chemistry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作者简介:王敏,男,1983年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药物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406469.html, 吴茱萸挥发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雯婧李国军王智魏宝阳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第10期 摘要:以吴茱萸挥发油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抑菌、平板抑菌、液体培养等试验,并通 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吴茱萸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挥发油对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86%和99.5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效果,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弱,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强;经4.5%的挥发油作用24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与细胞间界限模糊,菌体结成团块,并且有不规则凸起或凹陷,结构破坏严重,菌内物质外漏,最后裂解成碎片。GC-MS检测的色谱峰超过100个,经鉴定吴茱萸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月桂烯、β-蒎烯、柠檬烯及罗勒烯,占总成分的78.66%。 关键词:吴茱萸;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抑菌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4)10-0016-03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米辣子等;其果实含挥发油[1-2],气味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有小毒;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吴茱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常用中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该中药有“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等作用。近代研究表明,该植物还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3]。吴茱萸挥发 油作为天然防腐剂,有抗菌性强、安全无毒、作用范围广等化学防腐剂无法比拟的优点,其研究和开发利用成了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抗菌作用是吴茱萸挥发油多种生理活性中最重要的活性之一,作为天然的抗菌药物开发的来源,研究挥发油的抗菌作用意义重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样品吴茱萸于2011年10月初采自贵州铜仁。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用无水Na2SO4干燥,密封,4℃保存备用[4]。 1.1.2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均由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1.1.3 培养基细菌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摘要:茯苓(Poriacocos)是一种中国沿用千年的传统中药,可药食两用。现代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多糖、三萜、甾体、氨基酸、脂肪酸及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病毒、降血压、养心安神、健胃消食、降脂减肥、美容等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茯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其化学、药理及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茯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保健作用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dible Poriacocos Abstract: Poriacocos is akin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wasusedtobefoodandmedicine.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Poriacoco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 triterpenes, steroids,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and inorganic elements and so on. It has thepharmacologicaleffects of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anti-aging, anti-viru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uneasiness of mind, stomach and digestion, lipid-lowering diet, beauty and othernutritional health.Thustherecentresearchliteraturewasreviewedandsummarized.Als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we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rrying out related research work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Key words:Poriacoco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Nutritional health effects 茯苓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又名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茯苓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茯苓做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此外,茯苓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早在唐朝集市上就有用茯苓、糯米、白术粉制成的茯苓糕,还有茯苓粥、茯苓包子[2]。因此,茯苓不但可以入药,也可作为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1989年卫生部确认它既可作药物也可作食品[3]。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1],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还可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心肾不安诸症,并用于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主治心悸、失眠、小儿惊悸、遗精等症[4-5]。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渗湿利尿、宁心安神、和胃健脾、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药理作用[2],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行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茯苓资源,本资料查阅了近年来有关茯苓研究的文献并就此进行综述。 1 生药鉴定 茯苓菌核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0-30cm,形状有球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卵圆形等;不论哪种形状的茯苓,其表面均有皱,皮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内部纯白或略带粉红色。茯苓子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30-40mm,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6]。担子置显微镜下观察为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斜尖,平滑,无色[7]。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1]。

板蓝根的研究及概括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板蓝根的提取及药理研究概况 题目名称: 题目类别:论文 系别:制药工程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板蓝根的提取及药理研究概况摘要: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资料阐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鉴别、现代提取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板蓝根鉴别提取工艺板蓝根多糖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临床引用 前言: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或草大青的干燥根;或十字花科植物移蓝(Isatis tinctoria L.),以根、叶入药。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胆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温毒所致的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炎症、流脑、腮腺炎、急性肠炎、菌痢、肝炎、颜面丹毒、热病发斑等。虽然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对多种病毒与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要忘记它是一味苦寒药物。所以,对于上述疾病,只有出现温热、热毒、湿热内盛证候时,才能使用。 1、鉴别 1.取板蓝根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取板蓝根粉末0.5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对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1,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自然干燥),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板蓝根植物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黄色,类圆形,直径约至 80μm;有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提取工艺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方法 多糖类物质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生物体内除核酸和蛋白质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科学研究已经确认糖类物质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降血糖和抗病毒等,而且对机体几乎无毒副作用。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与副作用,因此引起国内外药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们的关注。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目前,多糖较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酶提取法等。 2.1.1 水提法 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水提取的多糖多数是中性多糖。一般植物多糖提取多数采用热水浸提法,该法所得多糖提取液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或者利用多糖不溶于高浓度乙醇的性质,用高浓度乙醇沉淀提纯多糖;但由于不同性质或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沉淀所需乙醇浓度不同,它也可以用于样品中不同多糖组分的分级分离;还可按多糖不同性质在粗分阶段利用混合溶剂提取法对植物

白薇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白薇 药材名称: 白薇 拼音名称: BAIWEI 别名: 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骨美、龙胆白薇、白幕、薇草、知微老、老 瓜瓢根(辽宁)、百荡草(广西)、白马薇、白前(江苏)、老君须(四川)。此外,直立白薇又称三百根、牛角胆草、苦胆草、羊奶子、山烟、百荡草、老 龙角、羊角细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节节空、大百砂、双角果、底线补、山老瓜瓢;蔓生白薇又称白花牛皮消。 科属: 萝藦科草本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 产地: 生于山地。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中成药: 共有29种中成药使用白薇:小儿感冒茶小儿退热口服液妇科再造丸妇舒丸女 金片坤宝丸女金胶囊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退热颗粒三蛇胆川贝糖浆等。 应用: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本品苦寒吗,苦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滋阴除热之功。若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地骨皮、知母、青蒿同用;治疗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或晕厥等,常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本品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与生地、玄参等清热药同用,可治疗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 2、热淋、血淋。本品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故可用治膀胱湿热、血淋涩痛,常与木通、滑石、石韦同用。 3、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本品苦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疗疮,消肿散结之效,内服外用皆可。与天花粉、赤芍、甘草同用,治疗血热毒盛的痈肿疮毒、毒蛇咬伤。与金银花、桔梗等同用,治疗咽喉肿痛。 4、阴虚外感。本品可清泄肺热透邪,清退虚热益阴,常与玉竹、淡豆豉、薄荷同用,治疗阴虚外感,发热咽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采收加工: 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采掘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生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薇的根中含有挥发油、强心苷等.其中强心苷中主要为甾体多糖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白薇素。 2、药理作用:白薇素有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对肺炎球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热、利尿等作用。 3、不良反应:白薇素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内服过量,已引起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中毒量为30~45G,可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中毒症状,临床用药应予以注意。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药用价值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 [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 (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孙琴1*,赵剑2,张诗静1,姜黎1 (1.泸州医学院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研究板蓝根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手段,通过1H,13C-NMR等波谱技术及理化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板蓝根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1)正二十一烷酸、(2)β–谷甾醇、(3)靛玉红、(4)腺嘌呤核苷、(5)大黄素、(6)Fructopyrano-(1→4)-glucopyranose。结论: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板蓝根;化学成分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lsatidis Radix Sun Qin1*, Zhao jian2, Zhang Shi-jing1,Jiang Li1 (1. Pharmacy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lsatidis Radix.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n-heneicosanoic acid, β-sitosterol, indirubin, adenosine, emodin, Fructopyrano-(1→4)-glucopyranose. Conclusion: Compounds 1 and 6 a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plants of lsatidis Radix. Key words: lsatidis Radix; chemical constituents 板蓝根Isatidis Radix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毒性及细菌感染性疾病,其抗病毒的疗效确切。已有学者[1-4]对板蓝根的醇提物和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然而,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物质基础还并不明确,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毒的作用物质,本论文对板蓝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为下一步药效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和材料 ZF-90型暗箱式紫外透射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X-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ruker Avance 400和500型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公司),Autospec Premier质谱仪(美国Waters公司),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adex LH-20(Amersham Biosciences),其余试剂均为化学纯或分析纯。板蓝根(Isatidis Radix)购于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公司,经泸州医学院生药教研室税丕先教授鉴定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73381) [第一作者] 孙琴(1976-),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药制剂与中药学等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Tel:(0830)3162291,E-mail:sdy-0502@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406469.html,

白薇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2019年精选文档

白薇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白薇( Cynanchumatratum )为萝摩科( Asclepiadacea )鹅绒藤属(Cy nan chum 植物直立白薇(Cy nan chumatratum Bunge) 或蔓生白薇( 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生长于山地。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白薇根及根茎部分可供药用,有“清热散肿、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目前,国内外对白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白薇主要含有 C21甾体皂苷、白薇素、挥发油、强心苷,而且发现白薇皂苷具 有抗菌消炎作用[1] 。 柑橘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水果品种之一,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受青绿霉菌侵染,导致果实腐烂,随后大量病果被到处丢弃,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另外,受空气中的氧和果实中酶的作用,果实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氧化分解为醛、脂肪酸,降低果实 酮和低级的品质[2] 。为了降低采后柑橘果实烂果率,目前生产上主要 使用咪鲜胺、噻菌灵等化学杀菌剂,而使用化学杀菌剂易造成果实药剂残留,危害人体健康。面对这种情况,开发具有较强抗氧化性和能抑制柑橘等植物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双重功能的保鲜剂是比较理想的办法。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筛选发现,白薇对柑橘青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为提取溶剂,采

用超声波辅助方法提取白薇,比较白薇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和对柑橘采后主要病原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的抑菌活性;进一步研究白薇乙醇提取物对其他15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以期为植物源果蔬保鲜剂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白薇,购自江西省樟树市华丰药业XX公司,粉碎,过40目 筛,常温保存备用。柑橘青霉病病菌:柑橘意大利青霉(P. italicum );枣褐斑病病菌:枣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mauritiana );柑橘黑腐病病菌:柑橘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aurantii );茄褐纹病病菌: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柑橘灰霉病病菌:柑橘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芦笋茎枯病病菌:芦笋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 );西瓜枯萎病病菌:西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itri );柑橘蒂腐病病菌:柑橘囊孢壳菌(Phytophthora capsici );莴苣菌核病病菌:莴苣菌核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辣椒疫病病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柑橘酸腐病病菌:柑橘白地霉(Geotrichum n iveum);柑橘绿霉病病菌:柑橘指状青霉(Pen icillium digitatum );猕猴桃软腐病三大致病菌: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parva )、猕猴桃拟盘多毛孢菌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板蓝根(Radix 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lis tinctoriaL. )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1],常用于治疗温热病等,是传统的抗病毒中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对板蓝根的基础研究日趋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宽。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1.1抗病毒作用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流脑、肝炎、腮腺炎、丹毒、疱疹病毒、猪细小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 证。近年来对于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可分为细胞水平、胚体水平以及动物机体3个方面。 1.1.1细胞水平研究板蓝根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是目前关于板蓝根的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表明板蓝根浓度在50 g/L时能完全抑制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2)在细胞内的复制,对猪细小病毒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亦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表明板蓝根在体外抗感染实验中有较广谱的抗病毒作用[2]。胡兴昌等[3]对板蓝根凝聚素粗提液的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了研究。用丙酮脱脂提取板蓝根生药的凝集素,并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血凝活性,用45.3 mg/mL的样品对流感病毒(A1/京防//97-53 H1N1, A1/京防/262/95)进行了体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凝集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和预防作用以及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得出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与板蓝根凝集素血凝活性的高低有关。张宸豪等[4]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4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另有研究利用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鼠心肌细胞,制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板蓝根(0.25-1.00 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可用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5]。李闻文等[6]将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吸附于Vero-6细胞和BGM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板蓝根针剂培养,前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荧光反应阴性,后者置显微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曲汉卿田鑫程南针 (甘肃中医学院) 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传统 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 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 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 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 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 1)茯苓糖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

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 3)其他成分 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 2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国产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素(Poriatin,三萜类混合物)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有明显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茯苓多糖与茯苓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细胞毒作用,真菌多糖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和血液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生长.主要通过4个途径来激活机体抗肿瘤的作用: 1)依赖宿主的免疫系统激活机体对肿瘤免疫监视系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 2)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而实现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3)升高肿瘤细胞膜上的唾液(SA)含量. 4)能增强肝脏SOD活性而清除氧自由基[9].茯苓的抗癌作用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抗肿瘤作用,首先影响人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导致癌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复制.

板蓝根药理研究综述

板蓝根研究进展综述 人文与法学学院14汉语言文学4 201430040406 何筠言周一班 【摘要】 目的: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板蓝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结果:对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总结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与不良反应三个方面。 结论:板蓝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技术日渐完善,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研究进展-药理作用综述 【正文】 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咽消肿之功效。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近年来,关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丹毒、黄疸、痄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增强免疫等作用。 1.1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板蓝根对肝炎病毒(HBA及HAV)、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板蓝根(0.25~1.00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1.2抗菌消炎作用实验证明,板蓝根对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等一些化学方法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

板蓝根化学-药理-质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板蓝根化学\药理\质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按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方法、提取工艺方法将文献分类综述。板蓝根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方法和提取工艺有待于改进。 【关键词】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提取工艺 板蓝根Radix Isatidis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广泛用于温病发热、发斑、喉痹、丹毒、痈肿、风热感冒等;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肝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现将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 生物碱类物质所含生物碱类物质中,吲哚类化合物有依靛蓝酮、靛玉红、靛蓝、羟基靛玉红、吲哚-3-乙腈-6-O- D-葡萄糖苷、2,3-二氢羟基地-氧吲哚-3-乙腈、(E)-3-(3′,5′-二甲氧基-羟基)-2-吲哚酮;(E)-2-[(3′-吲哚)腈基亚甲基]-3-吲哚酮;喹唑酮类化合物有3-羟苯基喹唑酮、4(3H)-喹唑酮、2,4,(1H,3H)-喹唑二酮、色胺酮、板蓝根二酮B;喹啉类化合物有依靛蓝双酮;含硫类化合物有告依春、表告依春、1-硫氰基-2-羟基-3-丁烯;芥子苷类化合物有黑芥子苷、葡萄糖芸薹素、新葡萄糖芸薹素、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 2、药理作用研究 2.1抗菌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2抗病毒作用对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板蓝根具有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作用。经家兔热原检查法、鲎实验法研究证实,板蓝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的作用,比较发现,不同产地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差异较大,有的抗内毒素作用为0.4U·L-1,而较低的只有0.001 U·L-1。有研究认为,板蓝根中抗内毒素活性物质为有机酸类。 3、质量控制研究 板蓝根中所含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抗病毒成分还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国内各专家学者对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争议很大。目前主要有将下列成分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功效作用的研究来了解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通过研究得出:土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和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癌、保护心血管系统、细胞免疫抑制、利尿、镇痛、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以及解毒的作用。 关键词:土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ingzi(tel) Teacher: good numbe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Abstract:This article on soil Ful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ole of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Fuling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oil containing Fuling Smilax saponin (smilax saponins), and provide fruit sapogenin (tigogenin), tannin. The ma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re: anti-cancer, protect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mmune suppression, diuretic, analgesic,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the role of detoxification. Key words: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块茎。根茎略呈圆柱 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l~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1]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生用。 1.化学成分 本品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3,5,4’-三羟基芪、(一)表儿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皂苷、糅质、黄酮、树脂类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淀粉等。 [2] 2.功效应用 2.1 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本品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土萆薢汤(《景岳

板蓝根

题目:板蓝根药理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板蓝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对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总结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与不良反应三个方面。结论板蓝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技术日渐完善,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药理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on advanc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adis Isatidis of recent years. Methods Some literatures about Radis Isatidis were refered. Results 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Radis Isatidis was further studie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summed up. Conclusio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Radis Isatidis were gradually perfecting. It’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to the reveals i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adis Isatidis. 【Key words】Radix Isatidi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板蓝根(Radis 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咽消肿之功效。本品呈圆柱形, 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板蓝根主要化学成份包括1-硫氰酸一2-羟基-3-丁烯、(+)5-乙烯口恶唑烷-2- 硫酮、腺甙(Adenosine)、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靛蓝、靛玉红及精氨酸等〔1,2〕。作为传统的常用中药,板蓝根在我国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关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丹毒、黄疸、痄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增强免疫等作用。 1.1 抗病毒作用〔3,4〕实验表明,板蓝根对肝炎病毒(HBA 及HAV)、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肾病出血热病毒(HFRSV)、单疱病毒(HSV-2)、人巨细胞病毒(HCMV)、柯萨奇病毒(CVB3)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板蓝根(0.25~1.00mg/ml)有一定的抗CVB3 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对板蓝根抗病毒的机制研究较少,有些学者认为板蓝根中所含有效成分嘌呤、嘧啶、吲哚等可干扰多种病毒DNA 的合成。日本学者Yamada 认为欧洲菘蓝中抗病毒成分之一为糖蛋白和多糖,且从该植物中分离出一种抗病毒糖蛋白,其相对分子量为7ku,其中糖为17.5%,蛋白为21.5%,氯离子为28.6%。 1.2 抗菌消炎作用〔5〕实验证明,板蓝根对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等一些化学方法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目前虽无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可用于这类抑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但许帧灿应用微生物测定法可方便地对其抑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总的评价,重复性好。实验表明, 按一定的抑菌效价方法测定板蓝根丙酮回流值,发现1g药材相当于2 2.284μg苯唑霉素的生物效价。 1.3 对内毒素作用〔6,7〕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早在1982 年就有文献报道。近期刘云海等又提取分离并筛选出F022 部位为抗内毒素活性部位,并且证实F022 部位对于内毒素

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刘金旗1,沈其权2,刘劲松1,吴德林1,王举涛1 (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安徽合肥 230038; 2.祁门县中医院,安徽祁门 245600) [摘要] 目的:研究贡菊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等方法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黄酮类化合物,为金合欢素-7-O- -D-葡萄糖苷、芹菜素-7-O- -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 -D-葡萄糖苷。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贡菊中获得。 [关键词] 贡菊;黄酮类;波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01)08-0547-02 贡菊为常用中药,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1],贡菊又称徽菊,主产于安徽歙县,是作为茶菊发展起来的药茶兼用品种[2]。贡菊与亳菊、滁菊、杭菊被 中国药典 2000年版收载于菊花品种中,原植物均为Chrysanthem um morif olium Ramat.。贡菊加工方法独特,花的品质优良,加工的药材花白、蒂绿、味香,色味俱佳,最适宜茶饮。经研究发现,因品种衍变及产地不同,4种菊花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对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从贡菊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得3个黄酮苷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金合欢素-7-O- -D-葡萄糖苷(acacetin-7-O- -D-gluco-side, )、芹菜素-7-O- -D-葡萄糖苷(apigenin-7-O- -D-glucoside, )、木犀草素-7-O- -D-葡萄糖苷(luteolin-7-O- -D-glucoside, )。 1 仪器和材料 Koflor熔点仪(未校正),Shim adzu U V250紫外分光光度仪,PE-983型红外光谱仪,JMS-D300质谱仪,ACF-300Bruker核磁共振仪(TM S内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瑞士进口分装。柱色谱硅胶(100~200目)和高效薄层板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聚酰胺研细粉后过100目筛。贡菊 C. mor if olium Ramat.采自安徽省歙县金竹岭,由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王德群教授鉴定,样品保存于本系标本室。 2 提取和分离 贡菊2.5kg,粉碎成粗粉,95%乙醇浸泡提取, [收稿日期] 2000-08-14 [基金项目] 国家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03-02-03)回收乙醇得浸膏375g,浸膏加水溶解,水溶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反复萃取,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蒸干后得残渣71g,残渣用乙醇溶解,拌入少量硅胶,干燥后上硅胶(100~200目)柱,氯仿-乙酸乙酯-甲醇(46 3 1~46 3 10)梯度洗脱,得化合物 ~ 粗品,分别经聚酰胺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纯化,乙醇重结晶,得化合物 (200 mg), (950mg), (760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淡黄色结晶,mp260~262 ,盐酸-镁粉和Molish反应为阳性。酸水解检出葡萄糖。UV nm:267,324。EI-M S m/z:284(100,苷元),152 (A1+),132(B1+)。IR(KBr)cm-1:3428(OH),3102 (CH),1657(C O),1616,1584,1496,(苯环), 1076(CO),975,832,770(取代苯)。1H NMR (DMSO-d6) :12.92(1H,s,5-OH,与C O形成氢键,乙酰化后消失),8.05(2H,d,J=8.9Hz,H-2 , 6 ),7.14(2H,d,J=8.9Hz,H-3 ,5 ,B环4 取代), 6.95(1H,s,H-3),6.86(1H,d,J=1.8H z,H-8), 6.46(1H,d,J= 1.8Hz,H-6,A环7位被糖基取代)。5.08(1H,d,J=7.4Hz,H-1 ,葡萄糖端基质子为 -构型),4.60~ 5.41(4H,m,糖上OH,乙酰化后消失),3.87(3H,s,OCH3),3.18~3.73(6H,m,糖上H)。EI-M S m/z:132(B1+,RDA裂解产生的B环碎片离子,与未取代的B环碎片离子相比,高30个质量单位,OCH3连接在B环上[3],糖基连接在A环的7位。13C NM R数据见表1,根据以上数据并对照文献鉴定为金合欢素-7-O- -D-葡萄糖苷[4]。 5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