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预防

中医养生预防
中医养生预防

中医名言录——养生预防

1、顺应四时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经·本神》,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24页﹒

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10页即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

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然烛行房,暮常护气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卫影印本,1955年第1版,480页﹒

2、清心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第1版,1页﹒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11页﹒

心欲实,令少思。

肝欲平,即勿怒。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摘自《素问注释汇粹》,人卫,1982年第1版,下册,521页﹒

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卫影印本,1955年第1版,478页﹒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卫影印本,1955年第1版,478页﹒

▲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第1版,3页﹒

3、饮食有节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88页﹒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卫影印本,1955年第1版,479页﹒

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

寿世青编:《养脾说》。摘自裘吉生辑:《珍本医书集成》,世界书局,民国23年版,第14册,6页。4、起居有时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55页﹒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卫影印本,1955年第1版,478页﹒

毋劳女形,毋摇女精,可以长生。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第1版,1页﹒

5、练功健身

养生者,发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运,耳宜常笙,舌宜抵腭,齿宜常叩,

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足宜常擦涌泉,一身皮肤宜常干浴,大小便宜咬齿勿言。

寿世青编:《修养余言》。摘自裘吉生辑:《珍本医书集成》,世界书局,民国23年版,第14册,21页。

6、药食养生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

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摘自裘吉生辑:《珍本医书集成》,世界书局,民国23年版,第14册,10页。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摘自裘吉生辑:《珍本医书集成》,世界书局,民国23年版,第14册,9页。

预防

1、未病防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摘自《素问注释汇粹》,人卫,1982年第1版,下册,522页﹒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6页﹒

阴精所奉其人寿。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人卫影印本,1956年第1版,155页﹒

▲四季脾旺不受邪。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人卫,1963年第1版,1页﹒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第1版,5页

2、既病防变

▲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人卫,1963年第1版,1页﹒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范文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范文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医保养生的创业计划书内容包含哪些,中医养生具体的方面是什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篇1 一、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它也在中医养生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就是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二、市场分析 过去,美容院多数以面部护理及身体按摩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医养生减肥及美体疗程已占据美容院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养生馆不但能吸引爱美人士,还是都市人追求健康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亚健康人数也大大增加,2009年,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数量分别为5.1亿和8300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成为养生文化推广的前沿阵地,养生产品已成为当今热销的健康安全绿色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目前养生产品市场的销售额每年在以16%~25%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5%~7%的增长速度。中国权威机构测算,2009年中国的养生产品销售总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大健康时代的行业大趋势—中医艾灸养生作为未来最具发展性的行业前景

中国的中医养生文明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许多西医治不好的病症使用中医却能够起到神奇的疗效。中医讲养生讲究预防大于治疗,很多疾病有其果必然有其因。而中医养生是一个细水长流,治标治本的过程。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自古以来都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以通过体表的穴位渗透到体内而起到治疗作用。而适量的艾烟通过呼吸进入机体,可以起到醒脑安神,消炎杀菌的作用。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很多人说起来艾灸都是一知半解,那是因为艾灸在中国消失的太久了。经过国家对中医药的宣扬与发展,中国的艾灸市场又在逐渐回温,全民艾灸热也愈演愈烈。,艾灸的作用也充分的被肯定。 2010年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艾灸有着悠远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医疗思维与视角,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传承。让人们了解艾灸、相信艾灸、从老祖宗留下的艾灸中得到良好的受益。是大唐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日益增加的亚健康人群,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使人们越来越舍得在自己的身体健康上进行投资。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重视,艾灸这种自然疗法日益被大众所接受。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清明插柳,端午悬艾的习俗。 艾草通过技术制成艾绒,再加工成艾柱、艾条,对人体穴位熏烤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曾不不穷的艾草制品可以让我们看出,一棵小小的艾草当前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了药物、艾条、灸贴、精油、沐足、美容、养生、保健等20个系列近500多种单品。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认识到抗生素虽然能够解除病痛,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却不可小觑,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疗法—艾灸,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 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经营中医养生馆六大要素

经营中医养生馆六大要素 一、名副其实做中医——在设计养生产品和服务时应遵循中医养生的思想、步骤和方法体系。 很多从事足疗、美容或保健品行业的人来做中医养生服务行业,沿用以往经营的思路,忽略了中医养生自身的技术特点,导致服务效果不理想。 中医养生服务行业与足疗、美容、保健品等行业相比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消费者专业度不够、信息相对不对称,消费者相对不懂得自己到底需要怎样的服务;二是在技术服务流程、技术理念及方法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美容、足疗在消费者心中基本属于类似家门口超市的概念,属于日常消费的层面,消费者相对比较清晰应该消费什么以及如何消费,而中医养生由于涉及到健康与医疗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消费者欠缺这方面知识,所以需要专业的中医养生专家或技师的引导,才能让消费者达到比较满意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中医养生领域,专家比客户更懂客户应该接受什么服务。 中医养生不同于西医,不同于保健品(源自西方营养学),还不同于美容和足疗。中医养生服务要让消费者达到真正满意的调理养护效果,需要贯彻五大基本思想、八大原则、六大基本步骤。 1、养生馆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应贯彻五大基本思想 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诊断时,中医充分运用了诊断的全息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推断病因。在治疗与调理时,中医强调了对证治疗,对证治疗即是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清空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相应的,中医治疗遵循证异治异、证同治同的原则。 辨证论调: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 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另外一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中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些都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心身保健预防医学观点相符。 调动本能(正气):中医养生是靠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内),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进而达到整个身心平衡和谐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时候是邪不能干扰破坏正气所维持的稳态。医生治好病意味着医生是标,病人是本,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邪气只是服了,而不是没了。也即是医生

传统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体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和调养,使阴阳平衡,身心和谐,形意合一,内壮外强。 气功养生(吐纳、导引、行气、炼丹、禅修) 运动养生(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 按摩养生(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按摩推拿) 饮食养生(通过合理、卫生的饮食) 房事养生 药物调理养生(通过药物) 1.气功养生 气功是通过人的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简言之,气功就是自我调动人体的潜能,寻求健康长寿,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科学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气功锻炼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吐纳养生——用呼吸、吐纳来健身养生以求长寿的方法,是一种最简便而又效果很好的养生法。 行气养生——通过行气来达到长寿的养生方法。 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 导引养生——“导引”是我国古代养生家很重视的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通过意念、呼吸和动作,来伸展肢体,宣导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健体养生的目的。 2.运动养生 通过身体的适量运动加上呼吸和意念的配合进行养生。这是我国养生家几千年总结的宝贵经验,与西方体育运动绝然不同。 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形意强身功等。这是最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运动,因此是最受推崇的养生方法。 3.按摩养生 按摩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术。它是在“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来帮助并维持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机体得到改善

中医养生馆运营分析

中医养生馆“以医养药”新方式运营分析 1、高达60%的毛利率及无竞争压力的运营让您无后顾之忧开中医馆。 2、目前已营业未盈利或盈利不强的国医馆在郑州巨宸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 司新经营模式帮助下获得新生,大幅度提升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药品零售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坎,面对诸多问题,一些企业都感到迷茫。的确,药店的经营者们是到了该面壁思过的时候了。当前药品零售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向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为使命的健康产业,其本身不健康的特征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不成熟,药店企业普遍盈利不强;另一方面是企业普遍存在体系缺陷,管理失控。尤其近十年来,药店的圈地热、连锁热、投资热、平价热、经济药房热潮起潮落、热浪袭人,但热潮背后大批药店特别是连锁药店退出市场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关注吗一种业态不可能独步天下,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发展 郑州巨宸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凭借着多年市场操作管理实战经验,独立制作出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需求中医养生馆科学管理模式(包含创立企业品牌,装饰布局,管理体系建立,团队管理及建设,营销策划方案制定)。率先提出倡导“吃,喝,睡,养,疗”“五位一体”立体养生的“以医养药”全新概念。现在“五位一体”立体养生“以医养药”新概念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广并得到广大企业及顾客群体的认同。以中医养生馆为平台,作为弘扬中医养生文化的窗口,建立中国中医养生馆的领军品牌、第一品牌;同时借助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在终端消费人群的开发方面,首先从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袖人群开始,培养一批忠实客户,当他们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并受益后,也会成为传播中医养生文化的使者,和我们一样肩负起弘扬中医养生文化的使命。中医养生及

中医养生健康讲座活动方案

中医养生健康讲座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增强各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和交流。2018年,XXX滇银行、XXX中医院(XXX)、X 、XXX等四家战略合作伙伴正式启动健康公益讲座“百千万”行动计划, 即“百企千店弘扬中医文化,千家万户传播健康理念”计划。 XXX始终本着“悬壶济世,仁爱博众”的宗旨为更多牵手合作的平台和机构传播健康理念,护航百姓健康。 二、活动意义 通过系列的专题健康讲座,可以使得中老年人“了解百病成因”、“做好提前预防”、“增强养生观念”、“懂得如何正确选择就医”、“如何利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养身保健“、”如何简单辨识常见中药的好坏”等;从而更加有效的关注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增强中老年人的体质健康,为他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三、活动主题 活动暂定如下表四个主题,根据每次活动开展情况适时调整后期的讲座主题。每个主题策划2-3次主题讲座,办求“小而精”。 讲座主题的选择主要是接受受众广,主题所涉及的病症或知识具有普适性,主 四、活动方式 活动的举办方式采用“室内健康讲座”+“户外健康养生活动”两种方式交替进

备注说明: 1.每月定期举办两~四次中医健康讲座,每月围绕一至两个主题进行医学知识普及宣传; 2.活动方式:互动讲座+游戏/其它节目+免费把脉义诊(每次5个名额); 3.活动现场:摆放XXX中药材展示、名中医和XXX介绍资料、XX银行X展架、XX证券X展架; 4、室外活动及保险等全程费用由各活动参与方分别承担; 5、活动前两期各合作伙伴不得推销任何产品。 6、准备一节老人急求常识、幼儿保健知识讲座,吸引老年人群注意。 备注说明:

中医秘方:八个秘方预防癌症

中医秘方:八个秘方预防癌症 【导读】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专题:养生方法 每餐必有姜 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对策:把新鲜姜切成片,用醋或盐腌制,每天早上含服两片,对普通人以及虚寒体质、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姜虽好,但不适合有热证的人,脸上长痘、口舌生疮、爱发脾气的人就不要多吃姜。 粗细搭配,细嚼慢咽 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策: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细嚼慢咽,有助於消化。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只吃七分饱

暴饮暴食是养生的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心气不足,诱发心脏病。此外,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 对策: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小病食疗 很多人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 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 对策:1、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 2、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 3、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 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对策: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中医养生的市场前景

中医养生的前景展望 21世纪以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糕。但是,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钱有时间开始对健康的关注,对中医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强烈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随着西药的泛滥,副作用的危害也让人们心存敬畏,于是中医养生顺应了人们的需求,并已成功运用于养生界中更广、更深的领域,例如:中医按摩、刮痧、针灸、耳部全息疗法、足部全息疗法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更加的深刻,紧张的工作之后走进养生馆放松一下,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现在生活压力过于大,几乎人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中医养生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再加上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中医养生带来巨大的商机。 权威人士指出:中医养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将为研究、生产、营销单位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传统民族医学的竞争力。 “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分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养生保健行具有专业性较强、基础理论深厚,技巧方法独特、外行不易把握等特点,从技术到经营管理都有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内涵和养生传统的国度,养生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生活标志。随着人们的意识回归,中医养生已经成为席卷社会的时尚风潮。中医养生时代已经到来。养生事业势在必行、前途广大,人们对身心健康的维护,不再仅限于观念转变和口头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长远事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随着中国的伟大复兴,民族的自信心重新焕发,中医将伴随中国文化的强大复兴而回归,届时将成不可阻挡之势,重现于人们面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养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对养生保健市场整改的推动,中医养生保健市场越来越得到了规范,将更加得到人们的关心与依赖,这一行业将成为生气勃勃的朝阳产业。

10肿瘤预防知识问答

10■肿瘤预防知识问答

肿瘤预防知识问答 目录 1.什么是癌症? 2.癌症是怎么生长和转移的? 3.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4.癌症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5.什么是肿瘤防治的“三早”? 6.癌症早期征兆有哪些? 7.女性如何进行乳腺自查? 8.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 9.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行为预防癌症的发生? 10.不同癌症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1.癌症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2.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13.治疗癌症的药物广告可信吗? 14.得了癌症怎么办? 15.面对癌症如何调整心态? 16.癌症康复期病人饮食营养要注意哪些? 17.癌症患者怎样进行家庭护理? 18.“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什么时间?

1.什么是癌症? 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除了头发、牙齿和手指(脚趾)甲以外,几乎人体所有的部位、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癌症。如果我们的机体长期处于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某些部位细胞的基因调控“总指挥”失常了,就会造成细胞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形成不受控制、快速生长的肿块,这就是我们说的肿瘤,恶性的肿瘤还会像螃蟹一样,张牙舞爪地向周围组织中伸展,我们通常把各种各样的恶性肿瘤 癌症。 2.癌症是怎么生长和转移的? 癌症早期仅在原发部位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周围组织蔓延、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当侵入血管、淋巴管后,癌细胞开始“长途旅行”,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扩散转移, 晚期患者会由于严重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癌症严重威胁居民健康,这也使很多人“谈癌色变”。但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随着对癌症危险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咼,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约40%勺癌症是可以预防的,40%是可以通过及早诊治而治愈的,20%是可以长期带瘤生存的。 4.癌症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癌症的某些发病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除此之外,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感

中医防癌养生

中医防癌养生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中医防癌养生 梁荣能教授 中文大学 - 东华三院社区书院中医药学院院长 (一)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身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易感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中国医学对肿瘤病的认识历史久远。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记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对肿瘤有较多的论述,如《素问.本能论》记载﹕"民病…….. 丹瘤疹疡留毒。"《灵枢.九针》说﹕"四时八风之客於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刺节真邪》论述了不同部位的肿瘤,如筋瘤、肠瘤、昔瘤、骨疽、肉疽等,并且指出肿瘤的病因是"邪气居其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对"疣"、"马疣"、""等肿瘤病的治疗方法。 宋代外科专着《卫济宝书》第一次提到"癌"字,对癌疾的症状和治法有详细的论述。後人多将预後不好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现代医学将来源於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Carcinoma),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0%以上,但通常所说的癌症(Cancer)习惯上泛指全部恶性肿瘤。 (二)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根据肿瘤对人体危害轻重不同,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呈膨涨性扩展,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可移动;肿瘤

分化好,色泽及质地与正常相应组织接近,组织形态及细胞形态变异较小,不易见到核分裂象,无病理核分裂象;不转移,不复发或极少复发,对机体影响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预後较好。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或仅有假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不能移动﹔肿瘤分化差,色泽及质地与正常相应组织差别大,组织形态及细胞形态异形性大,核分裂象增多,有病理性核分裂象﹔可有转移,经常复发,对机体影响大,除局部压迫或阻塞外,还可发生坏死和出血,甚至出现恶病质,预後极差。 (三) 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病因非常复杂,多年的科学研究仅取得部分进展,尚有许多未明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肿瘤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指机体抗肿瘤能力的下降,外因指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癌因素,肿瘤的形成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主要致癌因素如下: 1.化学因素 2.已知化学致癌物质1000余种,常见的有多环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芳香 胺化合物、亚硝胺化合物、黄曲霉素等,广泛存在於煤焦油、石油、矿物油、沥青、石蜡、染料、杀虫剂、防腐剂、砷、烟草、咸鱼、酸菜、熏肉、霉变的花生和玉米等。 3.物理因素 4.放射线、紫外线、热辐射、机械刺激等因素反复作用於机体可导致肿瘤发生。 5.生物因素 6.有些肿瘤的形成与病毒、寄生虫关系密切,可能因生物物质刺激而生成。 7.遗传因素 8.少数肿瘤有一定的家族性和种族性,多由遗传因素所致。 9.激素因素 10.内分泌紊乱可诱发乳癌,某些肿瘤因素而加速生长和转移。 11.免疫因素 12.免疫功能低下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肿瘤发病率比普通人显着增加。 祖国医学亦将肿瘤的病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情志郁结等﹔外因为寒热湿火、饮食所伤等。内外因作用於机体出现气滞、血瘀、食伤、湿聚、痰结、毒郁、气血虚、寒热盛等,均可发生肿

中医养生创业计划书

中医养生创业计划书 我们今天艰苦创业,是为了我的下一代,是为了让他们不再受穷,为了让他们过的更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创业计划书,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创业计划书篇1 一、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它也在中医养生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就是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二、市场分析 过去,美容院多数以面部护理及身体按摩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医养生减肥及美体疗程已占据美容院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养生馆不但能吸引爱美人士,还是都市人追求健康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亚健康人数也大大增加,2009年,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数量分别为5.1亿和8300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成为养生文化推广的前沿阵地,养生产品已成为当今热销的健康安全绿色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目前养生产品市场的销售额每年在以16%~25%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5%~7%的增长速度。中国权威机构测算,2009年中国的养生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75亿元人民币!依此类推,以保守的增长速度16%计算,预

中医传统养生小常识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 一、提拉耳垂法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手摩耳轮法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四、搓弹双耳法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五、双手拉耳法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双手掩耳法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双手扫耳法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以上八法,可根据各人所需选择,或单项或几项配合进行,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简单易学的强肾健体保健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 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肾阴虚者,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

10.肿瘤预防知识问答

肿瘤预防知识问答 目录 1.什么是癌症? 2.癌症是怎么生长和转移的? 3.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4.癌症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5.什么是肿瘤防治的“三早”? 6.癌症早期征兆有哪些? 7.女性如何进行乳腺自查? 8.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 9.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行为预防癌症的发生? 10.不同癌症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1.癌症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2.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13.治疗癌症的药物广告可信吗? 14.得了癌症怎么办? 15.面对癌症如何调整心态? 16.癌症康复期病人饮食营养要注意哪些? 17.癌症患者怎样进行家庭护理? 18.“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什么时间?

1.什么是癌症? 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除了头发、牙齿和手指(脚趾)甲以外,几乎人体所有的部位、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癌症。如果我们的机体长期处于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某些部位细胞的基因调控“总指挥”失常了,就会造成细胞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形成不受控制、快速生长的肿块,这就是我们说的肿瘤,恶性的肿瘤还会像螃蟹一样,张牙舞爪地向周围组织中伸展,我们通常把各种各样的恶性肿瘤统称 癌症。 2.癌症是怎么生长和转移的? 癌症早期仅在原发部位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周围组织蔓延、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当侵入血管、淋巴管后,癌细胞开始“长途旅行” ,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扩散转移,晚期患者会由于严重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癌症严重威胁居民健康,这也使很多人“谈癌色变” 。但癌症并不意味着死亡,随着对癌症危险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约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40%是可以通 过及早诊治而治愈的,20%是可以长期带瘤生存的。 4.癌症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癌症的某些发病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除此之外,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感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