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操作

回转窑的操作方法

窑现场工看火要求

1.看“黑影”。要求看清“黑影”和稳住“黑影”位置,维持一定的烧成温度,控制来料均匀,以达到快转率高的目的。

2.看熟料的提升高度和翻滚情况,判断烧成带的温度是否适当。当烧成温度正常时,物料随窑灵活的翻滚,提升高度也适当;温度过高时,熟料提升得高,而且成片地向下翻滚。

3.看熟料粒度,要求熟料颗粒细小均齐。当熟料粒度变粗,火焰发白时,表示窑内温度升高,应酌情减煤。

4.看火焰的颜色。正常的火焰颜色是微白色,此时,熟料的颗粒细小均齐并有一定的立升重。当火焰发白时,表示烧成温度过高,应减煤。火色带红,表示温度低,应加煤。物料的耐火程度不同,控制的火色也应不同。即物料较耐火时,火色应控制比较白,否则反之。

5.看来料多少,切实掌握来料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而又准确的加减煤粉,以控制烧成带温度。在生料进入烧成带时,若火焰缩短,则表示物料由少增多,这时应适当加煤。若后面的火色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很快发白,说明温度增高,则应及时减煤。当后段发亮,火焰伸长,“黑影”走远或没有加煤,火色转亮,物料又翻滚得快时,表示来料减少,应及时减煤。

6.看风煤。在正常操作中,如果风煤配合适当,则火焰保持平稳,形状完整,分布均匀,活泼有力。当煤多风少时,则火焰细长无力;若煤少风多,则火焰混乱且不集中。若一、二次风温高时则火焰短;当一、二次风温低时火焰则长。煤风管靠外时,火焰短;煤风管靠内时,火焰就长。应根据具体情况使风煤配合合理,保证煤粉燃烧完全和火焰形状良好。

7.看烟色。从烟囱废气的颜色,判断窑内燃烧情况和烧成的好坏。烟色如果是白色,表示窑内燃烧完全;如果是黑烟、乌烟,说明煤粉没有完全燃烧。这时,应及时减煤或适当打小慢车。当烟色浓而且发黄时,说明窑内有结圈的可能。

8.看废气温度,要求尽可能稳定废气温度,使其波动范围愈小愈好。若废气温度有所上升或下降,应及时调整风煤,并注意窑内是否有结圈。

9.看窑皮,要求操作中控制窑皮平整、厚度适中,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转。但发现窑皮有深坑、剥蚀、局部脱落或冷却水有烫手感觉时,应立即通过调整生料成分、下料量、窑速、冷却水或煤粉咀位置等措施及时粘补窑皮。

10.看喂料量,要求严格控制窑速和喂料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均匀和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

窑外分解窑系统操作体会

一、搞好开窑前的检查

系统检修后,一定要对系统进行祥细检查,清理系统内部所有杂物,确认耐火砖等内衬材料是否牢固。开机前应对所有排灰阀进行检查,确认是否灵活或损坏;检查各级排灰阀配重是否合理,防止过轻或过重,造成机械转动不灵或密封不好,形成漏风,引起堵塞。正常生产时排灰阀微微颤动,即为配重合理。开窑时应及时检查所有检查门、法兰、测孔、排灰阀轴等处是否密封,防止因外漏风造成的堵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可等到“下一次”。完善工艺设施,综合治理,消除隐患。投料前应活动各排灰阀,开通吹风装置,以防锥体积料。

二、加强操作

正常生产时,应严格操作,保持温度、压力合理分布,前后兼顾,密切协调;操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责任心和预见性。加减料及时,风煤料配合合理,喂料窑速同步;勤检查、勤联系、勤观察、勤活动。三、窑系统通风的控制和调节

在窑炉用燃料量及喂料量合理的情况下,给燃料提供适当的燃烧空气是系统通风的控制原则。一般是以窑尾、分解炉和预热器出口的废气分析为主要依据对系统进行控制,三个部位氧气含量一般应分别控制2%、2~3%、3~4%。同时应尽量避免CO的出现。控制方法主要有调节三次风阀门开度,调节一次风量、窑头风机排风量、旁路风量等也可调整系统通风情况。

四、合理控制投料量

可投料时,应及时投料;开窑加料初期应逐步增加喂料量,但应尽量避免拖长低喂料量阶段。要很好的掌握燃料、喂料、风量的关系,使

系统达到合理的热工平衡。投料少时,物料易过热、预热器易发生堵塞。投料过大时,物料不能正常悬浮、保证预热,物料的分解情况不好。当各处风低速时,物料易在预热器、分解炉内部的一些小平台、角度小的锥体等部位堆积,当系统风速有所变化时,积料就会失去稳定,发生塌料。股料很快窜入烧成带,严重干扰热工制度。五、合理分配前后煤用量

1.窑尾及出分解炉气体温度都不应高于正常值。

2.在通风合理的情况下,窑尾和分解炉出口废气中的氧含量应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应避免CO含量的超高。

3.在温度、通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分解炉用燃料的比例。

窑尾至分解炉间的区域温度偏高,结皮严重。结皮严重总认为是分解炉间的温度偏高,分解炉燃料多引起的,因而操作上总是减少分解炉的燃料,而后增加窑用燃料,结果此区域温度进一步提高,结皮更加严重,窑况进一步恶化,这其实是窑用燃料多引起的。分解炉是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在分解炉内多加燃料废气温度即不会过高,炉内物料又能获得较高的分解率。如果分解率低从而增加窑的负担,由于窑的热交换效率低。为了保证熟料的正常煅烧就需要在窑内再加燃料,但受燃料调和热交换率的限制,窑尾至分解炉间的区域温度就必然过高,且物料易在此区域部分角落产生循环,易造成严重结皮。物料完全分解之前其本身温度不会超过当时的平衡(一般在850℃左右)所以在分解炉内适当多加燃料即不会引起上述区域的废气和物料温度过高。而只有在炉内物料分散不好、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才会造成炉内

及出口气体温度高。因此当窑尾及上升管道温度高时不能轻易认为是分解炉燃料加多了,而应认真分析原因。通常只要逐步减少些窑用燃料,同时将其减少量的一部分增加到分解炉内,情况就会逐渐好转。 烧成温度低,熟料欠烧总认为是窑用燃料少造成的,即使当窑的燃烧能力已达到极限时仍增加燃料量,结果造成窑头温度进一步降低,窑尾系统温度则高,还会引起窑还原气氛,造成系统结皮严重,结长厚窑皮,甚至结圈。窑用燃料的增加有个简单的原则,即只要窑尾废气中CO存在,则在调整系统状态,使CO消失之前,不应增加窑头用燃料,应分析原因,如燃烧空气不足,应设法增加通风量,如风机至极限,则分析是否下料过多,是否三次风阀门没有调节好,是否窑内结圈,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分解率低,冷却机效率低,二次风温低都会引起上述现象。

影响火焰长度的因素:

1. 煤粉细度:煤粉细度愈细,燃烧速度愈快,煤粉愈细煤粉表面积愈大,煤与空气中氧接触面积增加,故燃烧速度加快使火焰长度缩短。

2. 二次空气温度:温度提高,燃烧速度快,火焰短。

3. 喷煤嘴的形式:喷煤嘴的形式影响风和煤的混合,风煤混合越均匀其燃烧速度越快。

煤的挥发分对火焰长度的影响:挥发分含量高的烟煤在距喷嘴较近的

地方就能着火,并且火焰较长,挥发分含量低的煤则相反(由于着火温度随挥发分增加而降低,所以挥发分含量不同,着火点距喷嘴的远近就不同,挥发分含量高着火早,而且使煤的发热过程持续较长的距离,因此火焰长。挥发分低的煤,绝大部分的热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就能被释放出来,这样使火焰集中火焰短,有时会出现局部高温现象。

4.气体在窑内流速对火焰长度的影响

流速愈快则火焰愈长,而气体流速又受到一次风速和窑尾排风的影响。一次风速增加,一方面能提高煤粉的有效射程,使火焰拉长;另一方面又使风煤混合均匀,使燃烧速度快,火焰短,这是两个相反的作用。同时为防止“回火”,喷出速度应比火焰扩散速度大。喷出速度与窑的直径有关,大直径的窑要求较高的喷出速度,较小的窑径喷速取小值,这样可为火焰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创造良好条件。窑尾排风增加使窑尾负压增加,二次空气增加,使火焰外气体流速增加,从而将火焰拉长,在正常生产中通常采取改变窑尾排风或降低三次风增大窑尾负压的办法来改变火焰长度。

影响回转窑火焰形状的因素:

1、煤粉质量及其用量的影响

煤粉的挥发份:挥发份低(≤15%)的煤粉,容易形成黑火头长、高温部分短、局部火焰温度高的火焰。挥发份高(>30%)的煤粉,虽发火快,但因挥发份分馏与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且焦炭粒表面气体层厚,所以焦炭开始燃烧时周围的氧气已不多,故形成距窑头近、温度稍低、高温部分较长的火焰。

煤粉的灰份:煤粉灰份增大时,发热量降低,燃烧速度减慢,使火焰伸长而且温度降低。

煤粉的水份:水份增加时,火焰温度降低,黑火头拉长。

煤的用量:一次风中煤的浓度越大,煤粉与一、二次风混合的时间越长,则燃烧所持续的时间也长。因此,当一次风不变,增加用煤量时,火焰将伸长。

2、喷煤咀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喷煤咀位置:喷煤咀位置在二次风入窑位置里面时,一、二次风混合较弱,延长燃烧时间,使火焰伸长。如在二次风入窑位置之前,会加强一、二次风之间的混合,使火焰缩短。

喷煤咀形状:直筒式喷咀的风煤出口速度较小,故煤粉射程近,火焰粗。拔销式喷咀的风煤出口速度大,煤粉射程远,火焰集中。喷煤管装风翅后喷出的火焰,要比不装风翅时短而集中。

3、一次风的影响

风量:对挥发份高的煤,应多用一次风,否则,挥发份不能迅速燃烧,火焰将被拉长,温度也要降低。对挥发份低的煤,应少用一次风,否则煤粉着火就要延迟,并且易造成局部高温。

风速:对挥发份高、同时灰份低的煤,一次风速可大些,这样能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火焰温度。挥发份低的煤,一次风的速度应低些,以免黑火头伸长和高温部分距密头远。

风温:一次风温度高,煤粉预热好,火焰黑火头短。煤粉中煤挥发份低时,一次风温应控制高些,以加快煤粉的发火,缩短黑火头。

4、窑尾排风及二次风的影响

窑尾排风不变时,一次风增加,则二次风减少。一次风量不变时,窑尾排风增大,则入窑的二次风增加。一次风和用煤量不变时,若增大排风,则过剩空气量增加,使火焰温度降低。当一次风不变,增大排风及用煤量,同时保持相同的过剩空气量时,一次风中煤粉浓度增大,火焰变长,但温度降低。提高二次风预热温度,火焰温度能提高,黑火头就能缩短。

5窑内温度、生料和空气量对火焰的影响

窑内温度低,即使有足够的空气,煤粉也不能完全燃烧,生料层厚或生料逼近窑头时,火焰要缩短,窑内过剩空气量过多,火焰温度要降低,过少则易引起不完全燃烧。

6、物料成分的影响

窑内物料成分合理、熟料结粒细小,均齐时,翻滚灵活,火焰形状良好,温度较高。成分不合理如液相量过多时,则烧成范围窄,易结大块,限制火焰温度提高,或易结圈,火焰缩短。

窑尾温度高的原因分析

窑尾温度高一般情况下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煤粉在高温带燃烧不充分出现后燃烧,造成尾温偏高。煤粉水份大或细度过粗,在烧成带相同的时间内燃烧不完全,在进入过渡带后继续燃烧,并释放出热量,同时热量不能被窑内的物料快速吸收,使

窑尾温度升高。

煤粉用量过大,在风煤匹配合理的情况下。在烧成带燃烧后放出热量不能被熟料形成过成所完全吸收,致使超出熟料形成需用的热量随高温气体的流动向后运动至窑尾,造成尾温过高。

煤粉用量特大,在烧成带缺氧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虽二次风后移出现后燃烧,造成尾温温度过高。

高温风机拉风过大,(二次风风量大,三次风用量小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窑内的风速过快,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煤粉移动的距离延长,甚至跑至窑尾部分燃烧造成尾温过高。

燃烧器内风、旋流风、一次风风量小,外风用量大,黑火头长,在高温带风煤混和不好,煤粉燃烧不充分,到过渡带后继续燃烧,造成尾温过高。

喂料量显示量大于实际喂料量,由于实际下料量小物料不能完全吸收热量,没被吸收的热量通过窑尾造成尾温高。

分解率低,窑内需要的热量多,由于窑内传热速度慢,窑内的热量不能很快地被吸收,造成尾温偏高。

解决的措施:

在操作中搞好风、煤、料的配合,适当控制煤粉细度,保证煤粉能够完全在烧成带燃烧充分。

调整好燃烧器,内外风、旋流风搭配好,缩短煤粉的燃烧时间。提高入窑生料的表观分解率。

尾温高而窑电流低的原因分析

1.尾煤如果加得过多,再加上二次风温度不够(比如900左右),那么尾煤燃烧不完全会使烟室温度升高;

2.头煤加得过多,硫含量会增加,使窑内容易结圈,通风不好,也影响尾温;

3.熟料不合格和窑电流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配料上的问题,生料饱和比高了,生料比较吃火,导致液相量不够,所以窑电流会偏低,熟料游离钙也高。

解决方法:看看烟室、上升烟道等是否有结皮现象,分解炉温度烧高了,料子下来后有放热反应,尾温会上升,液相易提前出现,看看孰料是否欠烧或者有黄心。有结皮要及时清除,加强窑内通风,降低煤粉细度和水分等,控制好头煤的量,防止还原反应。适当增大三次风闸板开度,减小窑内拉风,缩短火焰长度,控制煤粉细度以及发热量。降低生料KH,适当的提高液相量。

窑尾结圈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结圈形成的机理

当窑内的物料温度达到1250 ℃左右时,物料就会出现液相(随着温度的升高,在C3A的作用下粘度增加,在C4AF的作用下液相量增加,两种现象抵消后物料粘度会随着液相量的增加而变小)。暴露在热气流中的窑衬温度始终高于窑内物料温度,当他被物料层覆盖时,温度突然下降,加之窑筒体表面散热损失液相便在窑衬上凝固下来,形成新的窑皮,要继续运转,窑皮又暴露在高温的热气流中被烧熔而掉落下来,当他再次被物料覆盖时液相又凝固下来,如此周而复始。窑皮越粘越厚,而随窑皮的不断增厚,窑皮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液相粘度逐渐减少,假如这个过程达到平衡窑皮就不会增厚,这属于正常状

态,如果粘结上的多掉落下来的少,窑皮就会增厚,反之则变薄。当窑皮增厚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圈。

二、现象

当出现结圈后,表现的现象有,窑头负压减小,甚至出现正压,窑尾烟室负压增大,出窑熟料不稳物料出现一股一股的现象,同时伴有,火焰不畅,高温带温度上升,窑负荷明显增大,转速和下料量不匹配等现象,操作难以控制。结圈处筒体外部温度下降幅度大,严重时接近室外气温,窑尾密封圈有泛料现象。通过以上窑皮的形成过程至结圈的过程,我们可以判断为结圈就是打破了窑内部窑皮的平衡生长过程造成的。

三、原因分析

1 喂料量不稳定容易造成结圈

煅烧过程中窑皮的生产和脱落有个自然平衡点,这是物料的最低共熔温度和窑内温度的临界点而定。假设在一切不变的情况下,出现的液相的位置和温度是不变的,窑皮的增长和脱落是平衡的,不可能造成结圈。但是来料不稳定忽大忽小,就会打破窑皮增长和脱落的平衡造成结圈。物料大先是最低共溶点前移,在熔融液相状态下的物料温度在相同的位置有所降低,被覆盖的窑衬的温差大,物料容易在窑衬上凝固形成窑皮,而暴露在热气流中的时候又不容易被烧掉,从而打破平衡造成结圈。

2. 生料成分的波动

生料成分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液相量和液相粘度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

火焰的温度,以及火焰的燃烧位置。液相量和液相粘度的变化毫无疑问直接打破了窑皮增长和脱落的平衡,是造成结圈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料的波动造成物料的吸热变化,影响到火焰的长短和位置,同样造成共熔点位置的变化影响到窑皮增长和脱落的平衡。

3.微量元素的影响

微量元素容易造成结圈如一般情况下,生料的最低共熔温度为1250℃左右,CaSO4、K2SO4和Na2SO4共同存在时,最低共熔温度可能低于800℃;有氯化物存在时,最低共熔温度可接近700℃;一旦微量元素出现波动,液相的共融位置会出现大的波动,从而有助于结圈的形成。

4.煤质的变化

煤的热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窑内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液相量出现的位置,从而有助于结圈的形成。煤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熟料成分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熟料中的微量元素的稳定性,都会影响到熟料的形成的温度给结全提供机遇。

影响回转窑火焰长度的因素有哪些

窑主电机电流与窑系统的关系:

1、窑传动电流轨迹平窑传动电流(或扭矩)很平稳,所描绘出的轨迹很平。表明窑系统很平稳、热工制度很稳定。

2、窑传动电流轨迹细窑传动电流(或扭矩)所描绘出的轨迹很细,说明窑内窑皮平整或虽不平整但在窑转动过程中所施加给窑的扭矩是平衡的。

3、窑传动电流轨迹粗窑传动电流(或扭矩)描绘出的轨迹很粗,说明窑皮不平整,在转动过程中,窑皮所产生的扭矩呈周期性变化。

4、窑传动电流突然升高后逐渐下降传动电流(或扭矩)突然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说明窑内有窑皮或窑圈垮落。升高幅度改大,则垮落的窑皮或窑圈越多,大部分垮落发生在窑口与烧成带之间。发生这种情况时要根据曲线上升的幅度立刻降低窑速(如窑传动电流或扭矩上升20%左右,则窑速要降低30%左右),同时适当减少喂料量及分解炉燃料,然后再根据曲线下滑的速率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时冷却机也要对南板速度等进行调整。在曲线出现转折后再逐步增加窑速、喂料量、分解炉燃料等,使窑转入正常。如遇这种情况时处理不当,则会出现物料生烧、冷却机过载和温度过高使篦板受损等不良后果。

5、窑传动电流(或扭矩)居高不下有四种情况可造成这种结果。

第一,窑内过热、烧成带长、物料在窑内被带得很高。此时,要减少系统燃料或增加喂料量。第二,窑产生了窑口圈、窑内物料填充率高,由此引起物料结粒不好,从冷却机返回窑内的粉尘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减少喂料量并采取措施烧掉前圈。第三,物料结粒性能差。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熟料新散,物料由翻滚变为滑动,使窑转动困难。第四,窑皮厚、窑皮长。这时要缩短火焰、压短烧成带。

6、窑传动电流(或扭矩)很低有三种情况可造成这种结果。

第一,窑内欠烧严重,近于跑生料。一般操作发现传动电流(或扭矩)低于正常值且有下降趋势时就应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下降。第二,窑内有后结圈,物料在圈后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通过结圈冲入烧成带,

造成烧成带短、料急烧,易结大块。熟料多黄心,游离钙也高(有时可达10%之多)。此时由于烧成带细料少,仪表显示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很高。遇到这种情况要减料运行,把后结圈处理掉第三,窑皮薄、短。这时要伸长火焰,适当延长烧成带。

7、窑传动电流逐渐增加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窑内向温度高的方向发展。如原来熟料欠烧,则表示窑正在趋于正常;如原来窑内烧成正常,则表明窑内正在趋于过热,应采取加料或减少燃料的措施加以调整。第二,窑开始长窑口圈,物料填充率在逐步增加,烧成带的或散料在增加。第三,长、厚窑皮正在形成。

8、窑传动电流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产生原因有两种。第一,窑内向温度变低的方向发展,加料或减少燃料都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第二,如前所述,窑皮或前圈垮落之后卸料量增加也可出现这种情况。

9、窑传动电流突然下降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原因。第一,预热器、分解炉系统塌料,大量未经预烧好的物料突然涌入窑内造成各带前移、窑前逼烧,弄不好还会跑生料。这时要采取降低窑速、适当减少喂料量的措施,逐步恢复正常。第二,大块结皮掉在窑尾斜坡上,阻塞物料,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大量入窑,产生与第一种情况同样的影响。同时大块结皮也阻碍通风,燃料燃烧不好,系统温度低,也会使窑传动电流低。依靠窑传动电流进行操作,有信息清楚、及时、可靠等优点,尤其与烧成温度、窑尾温度、系统负压、废气分析等参数结合起来判断窑内状况及变化更能做到准确无误,而单独依靠其他任

何参数都不可能如此全面准确地反映窑况。比如烧成带温度这个参数只能反映烧成带的情况,而且极易受粉尘和火焰的影响。而窑电流(或扭矩)却可及时地反映出烧成带后的情况,预示大约半小时后烧成带的情况,提示操作员进行必要的调整。

分解炉堵塞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堵塞原因分析

引起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窑尾系统结皮、积料、堵塞的因素很多而且非常复杂,应从工艺、原燃材料、设备、热工制度、操作与管理上去加以分析研究。根据生产线所产生的堵塞原因分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引起。

1、.结皮造成的堵塞

结皮是高温物料在烟室、上升管道、各级(主要为三、四级)旋风筒锥体内壁上粘结的一层层硬皮,严重的地方呈圈状缩口。阻碍了物料的正常运行,粘结和烧熔交替,使皮层数量和厚度渐渐增加,影响窑内通风、改变了预热器内物料与气流的运行速度和方向,最后导致堵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1)回灰的影响

电收尘(含增湿塔)收下来的物料,已经经过高温物理化学反应,这种物料重新进入预热器时,很容易造成物料及早分解,提前出现液相,来不及到达窑内,在预热器内形成熔融状态,粘附在旋风筒内壁上,形成结皮,严重时导致堵塞。这种情况主要在窑尾系统温度偏高,回

灰掺入不均匀或掺入量过大时发生。因此,那些旋风收尘器收尘效率不高,电收尘收下回灰又未进生料储存均化系统,而直接从提升泵等入窑的,或回灰掺入时没有稳料计量设施或此类设施失灵的生产线,更应加强操作,防止高温。同时也很有必要对回灰掺入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提高系统旋风筒特别是顶级旋风收尘器收尘效率,降低进电收尘的粉尘含量,以减少回灰。

(2)有害元素的影响

原燃料中有害元素K、Na、Cl、S等含量高时,大量出现的碱便会从烧成带高温区挥发出来,进入气相与其它组分发生反应,首先与氯和二氧化硫反应,随气流带至窑尾系统,温度降低后,以硫酸盐和氯化物的形态冷凝在原料上。这种沉淀物在较低温度下出现熔融相,形成微细熔体,然后发生固体颗粒的固结。它们通过多次高温挥发,低温凝聚循环和附着作用,粘附在预热器、分解炉及联接管道内形成结皮,若处理不及时,继续循环粘附,最终导致堵塞。

(3)局部高温造成结皮堵塞

预分解系统温度偏高,而导致结皮的因素较多。如料流波动;煤粉因不完全燃烧进入预热器产生二次燃烧;系统操作不稳定等都会导致局部温度偏高,使液相提前出现,形成粘聚性物质结皮。料流忽大忽小,很容易打乱预热器、分解炉及窑的正常工作。而操作上往往滞后,跟不上料流的变化,加减煤不及时,甚至出现短时间断料,不能及时减煤,导致因料少系统温度偏高,造成结皮,堵塞。点火时由于煤粉在窑内或分解炉内燃烧不完全,一部分跑到预热器内附着在锥体和下料

管上,温度升高时着火,形成局部高温。操作上,片面强调入窑分解率,分解炉用煤量过大,两把火比例失调,造成炉内温度偏高,过早出现液相,加之炉内物料切线速度高,离心力较大,很容易造成熔融物附着在炉壁上,形成炉内结皮;由于物料在分解炉内的停留时间极短,过量的煤粉在炉内来不及燃烧,被带至四级旋风筒形成二次燃烧,导致旋风筒内温度过高结皮。

2、.漏风造成的堵塞

漏风是窑外分解窑的一大克星,它不仅降低旋风筒分离效率,增加热耗,更是造成系统堵塞的一个主要因素。

(1)内漏风造成的堵塞

各级预热器下料管的排灰阀关闭不严、烧坏或失灵,不能很好地起到锁风作用,不仅旋风筒收尘效率降低,而且会引起短路、塌料和堵塞。因为下料管排灰阀锁风不严,下一级气体就会从下料管内经过,使预热器内收集下来的物料又重新上升,不能顺利排出,造成内循环。由于下料口处风速高,不达到一定的数量,物料不会沉降,但一旦物料过多具备了沉降的条件,便是一大股落下,造成下料不均,分散状况不好,导致堵塞。

(2)外漏风造成的堵塞

外漏风是指从系统外漏入系统内的冷空气。它主要是从各级旋风筒的检查门、下料管排灰阀轴、各联接管道的法兰、预热器顶盖、各测量点等处漏入。旋风预热器内气流运动复杂,加上粉粒粒度分布较宽,使其内部的物料运动更加复杂,随机性较大。若系统密封不好,漏入

冷风,改变了物料在预热器内的运动轨迹,降低了其旋转运动速度,离心甩向壁面的离心力降低,部分物料随气流回到上一级,造成物料循环,最终堆积堵塞。另一方面,冷风漏入与热物料接触,极易造成物料冷热凝聚,粘附在预热器筒体壁上,导致结皮或产生大块,卡死下料管或排灰阀造成堵塞。此外,当燃料不完全燃烧时,可燃物与漏入的O2重新燃烧,产生局部高温,过热使物料在内壁上熔融粘附,结皮堵塞。

3、操作不当造成的堵塞

(1)投料不及时。当分解炉点火,达到投料温度时,一定要及时投料,否则会造成系统温度偏高,且因此时料量较小,更易造成结皮。(2)开停窑时排风量不当。因故需停料停窑时,排风量不能大辐度减少,否则很容易使物料因风速过小沉积在管内(主要在水平管),造成堆积。重新开窑投料时,开始排风量过小,堆积的物料不能被顺利带走,随着下料量的不断增加,管内物料堆积增多,严重时也会导致堆积堵塞。

(3)下料量与窑速不同步。窑运转不正常,热工制度不稳定,需预打小慢车或慢转窑时,减料不及时很容易因喂料量与窑速不同步,造成物料在窑尾烟室堆积。这时即使窑仍在运转,但堆积在窑尾的物料不能够很快输送出去,堆积的物料受高温熔融粘附在窑尾烟室内壁,在烟室与窑连接处形成棚料现象,造成烟室及上一级预热器堵塞。(4)排风量控制不当。排风量过大时,预分解系统气流速度较高,物料在预热器内被甩向壁面的离心力较大,物料沿壁面旋转下落速度

降低,物料与高温气流接触时间相对较长,易粘糊在预热器内壁上,形成从松到实的层状覆盖物,造成堵塞;当排风量过小时,气流速度降低,难以使料团冲散,形成塌料堵塞,且物料很易滞留在水平连接管内,导致水平管道堵塞。

(5)窑、炉风量分配不均,操作不协调。操作调节不合理,窑尾缩口闸板开度和入分解炉三次风闸板开度不当时,易导致窑炉风量分布不均匀。如果窑尾缩口风速过低,或分解炉进口风速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物料在预分解系统内结皮、棚料、塌料、堆积直至堵塞。窑、炉操作不能前后兼顾;协调不好;片面强调窑内通风、系统负压;不适当的追求入窑分解率,两把火配合不好,也易造成高温结皮、积料、塌料、堵塞。

4、、外来物造成的堵塞

系统的检查门砖镶砌不劳垮落;旋风筒、分解炉顶盖及内衬材料剥落;旋风筒内筒或撒料板烧坏掉下;排灰阀烧坏或转动不灵;检修时耐火砖或铁器等物件留在预热器内未清出时及易造成预热器的机械堵塞。

5、设计不当,先天不足造成的堵塞

系统设计要为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能因某些部位设计不合理,造成先天不足,影响生产。先天不足造成的系统堵塞,在生产中是很难处理的,必须避免。如:水平连接管道过长,连接管道角度过小;各级预热器进风口高宽比偏小;锥体角度小;内筒过长;回灰不能均匀掺入等都将影响生产。

回转窑操作

回转窑的操作方法 窑现场工看火要求 1.看“黑影”。要求看清“黑影”和稳住“黑影”位置,维持一定的烧成温度,控制来料均匀,以达到快转率高的目的。 2.看熟料的提升高度和翻滚情况,判断烧成带的温度是否适当。当烧成温度正常时,物料随窑灵活的翻滚,提升高度也适当;温度过高时,熟料提升得高,而且成片地向下翻滚。 3.看熟料粒度,要求熟料颗粒细小均齐。当熟料粒度变粗,火焰发白时,表示窑内温度升高,应酌情减煤。 4.看火焰的颜色。正常的火焰颜色是微白色,此时,熟料的颗粒细小均齐并有一定的立升重。当火焰发白时,表示烧成温度过高,应减煤。火色带红,表示温度低,应加煤。物料的耐火程度不同,控制的火色也应不同。即物料较耐火时,火色应控制比较白,否则反之。 5.看来料多少,切实掌握来料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而又准确的加减煤粉,以控制烧成带温度。在生料进入烧成带时,若火焰缩短,则表示物料由少增多,这时应适当加煤。若后面的火色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很快发白,说明温度增高,则应及时减煤。当后段发亮,火焰伸长,“黑影”走远或没有加煤,火色转亮,物料又翻滚得快时,表示来料减少,应及时减煤。

6.看风煤。在正常操作中,如果风煤配合适当,则火焰保持平稳,形状完整,分布均匀,活泼有力。当煤多风少时,则火焰细长无力;若煤少风多,则火焰混乱且不集中。若一、二次风温高时则火焰短;当一、二次风温低时火焰则长。煤风管靠外时,火焰短;煤风管靠内时,火焰就长。应根据具体情况使风煤配合合理,保证煤粉燃烧完全和火焰形状良好。 7.看烟色。从烟囱废气的颜色,判断窑内燃烧情况和烧成的好坏。烟色如果是白色,表示窑内燃烧完全;如果是黑烟、乌烟,说明煤粉没有完全燃烧。这时,应及时减煤或适当打小慢车。当烟色浓而且发黄时,说明窑内有结圈的可能。 8.看废气温度,要求尽可能稳定废气温度,使其波动范围愈小愈好。若废气温度有所上升或下降,应及时调整风煤,并注意窑内是否有结圈。 9.看窑皮,要求操作中控制窑皮平整、厚度适中,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转。但发现窑皮有深坑、剥蚀、局部脱落或冷却水有烫手感觉时,应立即通过调整生料成分、下料量、窑速、冷却水或煤粉咀位置等措施及时粘补窑皮。 10.看喂料量,要求严格控制窑速和喂料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均匀和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 窑外分解窑系统操作体会 一、搞好开窑前的检查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规程 一、点火前的准备工作 (一)、中控通知现场巡检人员完成 1、对预热器进行彻底检查、清理、密封,并将所有翻板阀吊起。 2、检查系统所有油、气、冷却水路是否畅通,要求无跑、漏、滴现象。 3、将C1双筒检修门打开或打开C2出口检修门作点火烟帽用。 4、检查预热器系统所有空气炮气阀是否打开,电磁阀中控能否正常控制。 5、检查篦冷机固定篦板和一段篦床是否有积料,如无积料需重新布料。 6、检查油箱是否有足够点火用柴油,另备浸油棉纱点火棒两根。(二)、中控操作检查事项 1、检查所有设备中控有无备妥,如无备妥应通知电修人员处理。 2、和现场巡检人员取得联系,中控动作所有风阀确认能正常开启和关闭,并且要求显示值和现场要一致。 3、如立磨生产,将高温风机风阀关至最小开度;如立磨不生产,将高温风机风门、尾排风门全部关闭,利用C1检修门作点火烟卤用。 4、确认煤粉仓内有足够点火用煤粉。 (三)、现场巡检人员检查准备结束通知中控点火。 二、点火升温 1、中控调整C1出口冷风阀,控制窑头负压在-50—-70Pa.。 2 、开启一次风机,调整转速至出口压力10KPa并将内外风比例调为7:3 3、点燃浸油点火棒,伸入喷煤管头部前10CM下方20CM 左右。

4、开启油泵,视窑头火焰状况调整油量大小。 5、根据点火时间长短,控制燃油升温时间,然后通知现场巡检人员检查窑头喂煤罗茨风机,打开放风阀,确认开机条件后开启风机,并调整风压至5KPa左右,组开喂煤转子秤,给定煤量1.2--1.5T/H进行油煤混燃。 6、严格按照升温曲线,控制升温速度和盘窑。防止温差过大后窑胴体变形。同时避免过多浪费点火用油。 7、视窑内通风状况,开启尾排风机、高温风机、篦冷机风机和窑头余风风机。并根据窑头负压情况和火焰状况,控制窑头“0”压点,确保煤粉完全燃烧。 8、当尾温达600℃时,辅机连转;尾温达700 ℃时可考虑启动窑主机。 9、当尾温达900 ℃时,通知现场巡检人员检查分解炉喂煤罗茨风机、转子秤,确认能开机后开机喂煤1.0-1.5T/H.同时放下翻板阀。 10、随着窑系统温度提高逐步加快窑转速,并通知现场各岗位巡检人员勤检设备,清理预热器,做投料前的准备工作。 11、中控接到现场各巡检人员检查完毕回复后,通知各巡检查人员,准备投料。 三、投料生产。 1、调整高温风机液力偶合器,控制C1出口负压至-2.8—-3.5KPa之间。 2、关闭C1检修门和冷风阀,开始投料,初投100-120T/H,并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加减煤,同时控制合适窑速。 3、通知现场巡查人员检查预热器C1-C5翻板阀活动情况,要求动作灵活且能锁风,如有问题,及时汇报,以防预热器堵塞.

回转窑操作方法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方法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 一、操作目的 回转窑是一种重要的设备,用于石化、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回转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操作,制定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以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操作。 二、操作准备 1. 操作人员应熟悉回转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 2. 确保回转窑的电源和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3. 检查回转窑的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传感器等设备是否正常。 4. 确保操作人员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 三、操作步骤 1. 启动回转窑 a. 打开回转窑的电源开关。 b. 检查回转窑的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c. 按照设定参数,启动回转窑的驱动装置。 d. 确认回转窑的转速是否符合要求。 2. 监控回转窑运行状态 a. 观察回转窑的转速、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b. 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调整回转窑的转速和温度。

c. 监测回转窑的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工作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行。 d. 定期检查回转窑的传感器和仪表的准确性,如有异常及时修复或更换。 3. 处理异常情况 a. 当回转窑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回转窑的运行。 b. 根据故障现象,排除故障或联系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c. 在故障处理期间,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4. 停止回转窑 a. 在生产结束或需要停止回转窑时,先将回转窑的驱动装置停止运行。 b. 关闭回转窑的电源开关。 c. 清理回转窑周围的杂物和残留物,确保安全和卫生。 四、安全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操作参数。 2.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操作区域的整洁和通风良好。 3. 注意观察回转窑的运行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 禁止将非相关人员进入回转窑操作区域。 5. 紧急情况下,立即停止回转窑的运行,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以上是回转窑操作方法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的详细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回转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操作。同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回转窑的使用寿命,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回转窑的操作技巧

回转窑的操作技巧 (一)回转窑起动前准备工作 1、回转窑点火前应检查下列内容: a) 检查窑内各段砖衬的砖缝要直,缝隙应符合砌筑要求,整体表面要平整,不允许有台阶,镶砌要牢固,砖衬无损坏、无残缺; b) 若窑内挂有链条,应检查链条悬挂是否正确,花环式挂链中心角和空间高度是否符合要求,链条彼此间的自由活动程度及紧固件有无松动; c) 检查下料斜坡位置是否正确,其上的衬砌尺寸是否正确,是否光滑; d) 检查轮带与托轮的接触状况及表面有无裂纹、缺陷,并清扫托轮表面; e) 检查轮带与挡轮的位置是否正确; f) 检查传动装置中齿轮的轮齿有无损坏及大小齿轮啮合情况; g) 检查密封装置密封是否良好; h) 检查大齿圈的对口螺栓及各联接螺栓有无松动、断裂、脱落现象; i) 检查窑筒体各焊接缝有无裂缝,各基础有无裂纹和沉陷;j) 检查托轮轴承组中油量是否充足,有无漏油现象,润滑油是否清洁; k) 冬季应检查润滑油是否已凝固,若油已凝固需将油加热,油温应超过油凝固点10℃;

l) 检查各冷却装置的水管、阀门、接头等有无损坏,水流是否畅通,有无漏水或堵塞现象,水量是否充足; m) 检查监测仪表的线路是否接通,测量位置是否准确,测量点元件是否完好无损,回转窑制动装置及各开关是否正常; n) 检查附属设备试运转是否正常;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经处理确认全部合格后,再检查窑内及附属设备内确实无人后,看火工方能发出联系信号进入点火程序。 点火 点火程序详见调试人员编写的调试说明书及工艺操作说明,此处仅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a) 点火过程是回转窑与窑尾系统和窑头系统密切配合操作的联运过程,应以窑尾温度作为控制点谨慎操作。首先应注意安全,燃料喷入窑内尚未点燃时,不得向窑内探望,同时窑头前面不能有人。燃料燃烧后,应注意窑尾排风系统的正确配合,不得将未完全燃烧的煤粉吸入窑尾系统以防爆炸。其次,根据窑尾温度,严格按调试方案决定何时向窑内喂料和喂料量的多少,并与窑速相配合; b) 新窑的烘窑及第一次点火应特别谨慎,需严格按调试方案的升温曲线操作,温升梯度不能大,且应有一稳定温度时间。它除砖衬的需要外,对设备而言也是必须的,升温时窑筒体的温升远快于轮带,控制不好将会使其间的间隙消失,而易造成“缩颈”现象,影响窑的正常运转,这时必须时刻注意其间隙的变化情况,调整温升使其在任何时间都能有2mm左右间隙,同时应根据实际温度曲

回转窑操作规程及职责

回转窑岗位工艺技术操作规程一、设备性能 1.回转窑 规格:Φ6.1×40m 生产能力:315t/h 窑内填充率:8.2% 调速范围:0.3~1.5r/min 斜度:4.25% 慢动转数:0.06 r/min 物料在回转窑内停留时间:25—35min 传动形式:四点驱动 窑头窑尾密封形式:弹性裙片式 2.回转窑驱动 ①液压马达 型号:CB840/640-C-N 数量:4台 输出转速:0~14.3 r/min ②主动力站 型号:PEC0603-403/403-160/160-400V/50Hz 数量:2套 工作压力:34.5MPa 输出流量:592L/min×4 主电机功率:160KW 主电机转速:1485 r/min 电机数量:4台 泵型:轴向柱塞变量泵 P24S泵数量:4台 ③辅助动力站 型号:PECxxx1-98-75-400V/50Hz 数量:1套 电机功率:75KW 工作压力:35MPa 输出流量:144L/min 电机数量:1台 泵型:轴向柱塞变量泵 辅助电机转速: 1475 r/min P6S泵数量:1台 ④动力站附件 油箱:600升 2台 油加热器:1000W 2台 管式水冷却器:2台⑤液压挡轮装置: 型式:液压单挡轮 挡轮直径:1.5m 最大推力:825KN 移动速度:20mm/h 挡轮工作行程:±40mm 工作压力:21MPa 输出流量:0~1.45L/h 液压挡轮油泵电机:0.37kW ⑥集中干油润滑站及其它 润滑点数:13 电动加脂泵:N=2×1.5kw 电动补脂泵:N=1.1KW 3.窑头、窑尾结构冷却风机 1)窑头结构冷却风机 型号:G4-73NO.9D 风量:Q=50000m3/h P=2440Pa 电机:Y250M-4,N=55 KW 数量:2台 2)窑尾结构冷却风机 型号:G4-73NO.9D 风量:Q=35052m3/h P=2440Pa 电机:Y225S-4,N=37 KW 数量:2台 4.窑尾给料溜槽冷却风机 型号:G6-41-8.5A 风量:Q=18137m3/h P=2535Pa 电机:Y180M-4,N=18.5 KW 数量:2台 5.主烧嘴助燃风机 型号:L82WD罗茨风机风量:≥164m3/min

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回转窑是一种长期运转,高温、高压、易爆炸、易泄漏等危险 性较高的设备,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以下为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一、安全管理 1.1 生产部门建立设备档案管理,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发 现问题及时处置。 1.2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参加过安全操作培训,掌握运行原理和 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1.3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统一的劳保用品,包括安全鞋、耳塞、手套、防护眼镜、口罩等。 1.4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安全标志和应急设施的位置及操作 方法,以备突发情况时处理。 1.5 在设备更换和维护过程中,必须进行安全隔离和能量释放,避免误操作引发危险。 二、机械安全 2.1 回转窑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设备,并严格执行维 修保养制度。 2.2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必须对机械传动部分进行排查,确保 齿轮磨损不超过0.3mm,轴承温度不超过70℃。 2.3 必须保持设备外表清洁,避免杂物进入设备内部。 2.4 回转窑停车前,必须通过检查确认其能够完全停止转动, 方可切断电源。 三、电气安全

3.1 设备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设备,并严格执行配电管理制度。 3.2 尽量采用低电压控制,避免高故障率和高维护成本。 3.3 在电气设备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开关。 3.4 对于设备出现电气意外事故,必须切断电源并进行故障排查,确保安全使用。 四、高温安全 4.1 回转窑高温区域必须设置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4.2 高温区域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保护装备,避免高温物品烧伤。 4.3 避免在设备高温情况下开展维护和检查工作,以免发生意外。 五、进出料安全 5.1 进料和出料必须在设备停车或转速低的情况下进行,避免操作人员受伤。 5.2 设备运行过程中,严禁在进出料口附近逗留和干扰。 5.3 在进出料过程中,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保护装备,避免操作人员受到伤害。 六、应急处置 6.1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安全标志和应急设施的位置,以备发生突发情况时进行处理。 6.2 出现气体泄漏、火灾等危险情况,必须及时停止设备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规程 1)设备结构及原理 回转窑由筒体、托轮、轮带、大齿圈、小齿轮、弹簧钢板、挡轮、密封装臵、进出料装臵、减速器、直流电机等构成。筒体内镶砌耐火衬,且与水平线成规定的斜度,由轮带支承在托轮上,在传动部分的筒体上用切向弹簧板固定一个大齿圈,其下有一个小齿轮与其啮合。正常运转时,由直流电机经主减速器向该开式齿轮装臵传递动力,驱动回转窑。物料从窑尾(筒体的高端)进入窑内煅烧。由于筒体的倾斜和缓慢的回转作用,物料既沿圆周方向翻滚又沿轴向(从高端向低端)移动,完成煅烧工艺过程。最后,生成熟料经窑头罩进入冷却机冷却。燃料由窑头经煤粉燃烧器喷入窑内,燃烧产生的废气由窑尾烟道经余热锅炉冷却后进入袋除尘过滤,达标后的气体排放。2)故障、危险源及措施

3)操作规程 (1)启动前的检查 ①检查各托轮、液压站、挡轮站润滑油情况,发现缺油及时补充。 ②轮带与托轮的接触是否正常。 轮带内表面和垫板相对运动阻碍 轮带内表面和垫板之间间隙过大,使得筒体刚度降低 大齿圈和小齿轮接触面上出现台阶 驱动轴承摆动和振动 主减速机齿轮表面点蚀、裂纹和表皮脱落 主减速机机座表面温度过高 电动机振动 电动机壳体变热 电机电流增大 窑头、窑尾漏风严重

③窑体两端的密封装臵、各冷却风装臵是否保持良好状态,不允许有过大的漏风。 ④各处螺栓是否松动。 ⑤启动前将调速电位器调到最小。 ⑥检查各传动护罩、防护栏是否完整、齐全。 ⑦查看人员是否撤离在危险区域以外。 ⑧窑体: a) 确认窑头、窑尾处密封装臵是否松动。 b) 确认窑门是否关好。 c) 窑内耐火衬料是否符合砌筑要求。 ⑨轮带: a) 确认轮带与垫板之间的间隙无异物。 b) 确认轮带与垫板间是否加足高温轮带油。 c) 确认轮带与托轮接触面之间有无异物。 d) 确认轮带与托轮在旋转时是否碰到其它物体。 ⑩托轮: a) 确认各部螺母有无松动。 b) 托轮测温装臵是否完好、准确。 c) 确认润滑油位,及冷却水阀是否打开。 ○11传动: a) 确认大齿圈与小齿轮的磨损与啮合情况。 b) 小齿轮齿面润滑油量是否足够,小齿轮轴承是否加足润滑脂。

回转窑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回转窑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警告:本操作(工种)所存在的职业危害有:粉尘、触电、高温、噪音、机械伤害,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定进行操作,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一、点火前的准备工作: 1、巡检工上岗前,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包括安全帽、工作服、劳保鞋等。 2、服从中控室的各项指令,与中控室及预热器、篦冷机岗位保持联系。 3、检查喷煤管位置是否合适,检查各管路接头是否紧固严密可靠,到喷煤管上部检查及调整时必须系安全带,并将安全带系在牢固可靠的位置,检查窑门是否关闭完好,检查一次风机油位(在油标上下刻度之间)及油质,检查风机、电机地脚螺栓是否紧固,检查风机进口滤清器是否清洁。 4、检查窑头冷风阀门开度是否合适致,动作是否灵活。 5、检查油库油量是否充足(2/3以上),检查油泵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喷油管及喷油压缩空气管路是否畅通,打开油水分离器水杯将积水排空。 6、检查窑头密封及护板冷却风机地脚螺栓是否紧固,检查三角带是否完好,张紧是否合适。 7、检查各胴体冷却风机摆放是否整齐合理,放置是否稳固可靠。 8、检查各托轮及轮带表面是否清洁,检查轴瓦油位、油质,检查各托轮地脚螺栓是否紧固可靠,检查冷却水压力是否在0.2-0.4MPa之间,检查各测温仪表显示是否正常,检查大齿圈油位、油质。 9、检查主传减速机油位(在油标上下刻度之间)、油质,检查减速机、主电机、辅传部分地脚螺栓是否紧固,检查辅传离合器是否动拨动灵活,检查制动器间隙是否合适,动作是否灵活有效。 10、检查减速机稀油站、挡轮液压站油位是否合适在油标上下刻度之间。

11、检查拉链机链条、传动链条张紧是否合适,检查拉链机减速机、下料器减速机油位、油质,检查减速机、电机地脚螺栓是否紧固,检查拉链机、下料器运转情况,是否有卡蹭现象。 二、点火及投料安全操作规程 1、点火及升温期间巡检必须穿戴整齐防火服、防火鞋。 2、与中控室保持密切联系,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向中控室及车间主任汇报。 3、点火时根据中控指令操作,先开启油泵供油,打开油管阀门,之后微量打开压缩空气阀门,点火后根据火焰大小适量调整压缩空气阀门。 4、检查一次风机出口风压是否正常(>20000Pa),检查风机出口阀门位置是否正确。 三、回转窑正常运转中的安全操作规程: 1、巡检工应加强维护、按时巡检,并与中控室密切联系。认真执行中控室下达的各项指令,发现问题及时向中控室及班组长、车间主任报告。 2、检查一次风机、电机温度、振动是否正常,风机运转是否有异常响声。 3、检查窑口和喷煤管浇筑料是否完好,火焰形状是否正常,火焰位置是否在窑胴体正中,看火前必须与中控室联系,停窑头空气炮,看火时必须使用防护面罩及看火镜片,看火后将检查门关闭。 4、检查窑头冷风阀门开度是否合适度一致。 5、检查窑头密封完好性,是否有漏风、漏料现象;检查窑头密封及护板冷却风机地脚螺栓是否紧固,检查三角带张紧是否合适,检查电机温度、风机轴承的温度及振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响声,检查轴承箱油位。 6、测量胴体温度是否在380℃以下,保证胴体风机正确合理的位置分布;检查风机正反转,是否有跳停风机,检查风机振动情况,检查导线是否完好,有无裸露导线现象。 7、每4小时检查一次托轮的运行情况,检查托轮与轮带的接触是否均匀,运行是否平稳,轮带及托轮表面有无出现表面损伤等情况,轮带及托轮表面是否有异物;检查托轮温度是否正常(<65℃),冷却水压力是否正常

回转窑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与回转窑操作安全规程

回转窑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与回转窑操作安全规 程 回转窑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开停机顺序及注意事项 1.1开机顺序:启动主减速机稀油站,消除窑力矩,启动托轮稀油站,启动挡轮稀油站,启动主电机冷却风机后,检查各项正常后再启动主电机; 1.2停机顺序:停主电机、主电机冷却风机、开启辅传电机转窑、待窑冷却后停辅传电机,停挡轮稀油站、托轮稀油站、主减速机稀油站; 1.3窑主电机启动时,窑速应设在最低值; 1.4停窑检修时应尽量送空窑内的物料。 2.开机前的准备 2.1窑体: 2.1.1确认窑出入口处密封装置及窑口护板的___螺栓拧紧。 2.1.2确认窑体上人孔门关好,止松螺母拧紧。 2.1.3窑内耐火衬料符合砌筑要求。 2.2轮带: 2.2.1确认轮带与垫板之间无异物。 2.2.2确认轮带与垫板间加足石墨锂基脂。 2.2.3确认轮带与托轮接触面之间无异物。 2.2.4确认轮带与托轮周围无其它物体。 2.3托轮: 2.3.1确认各部螺母无松动。 第1 页共11 页

2.3.2确认石墨块装好,托轮轴温检测装置完好。 2.3.2确认润滑油及冷却水阀打开。 2.4挡轮: 2.4.1确认各部螺母无松动。 2.4.2确认轮带与挡轮接触面之间无异物。 2.4.3确认轮带与挡轮周围无其它物体。 2.5稀油站: 2.5.1确认各稀油站油位符合要求。 2.5.2确认各稀油站无漏油。 2.5.3确认各稀油站油路、水路阀门打开,循环水正常。 2.5.4确认各稀油站压力、温度仪表正常。 2.6窑头罩: 2.6.1确认耐火材料符合砌筑要求,燃烧器入窑孔周围密封添满。 2.6.2确认窑罩灰斗无积料,如有应排空保持畅通。 2.6.3确认窑头罩与旋转部件无磨擦。 2.7传动: 2.7.1确认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磨损与接合情况正常。 2.7.2确认小齿轮轴承润滑油路畅通。 2.7.3确认齿面喷油装置正常; 2.7.4确认安全防护装置完好。 3.运行中的检查 3.1检查各稀油站油路、水路畅通,温度压力是否正常。 3.2检查窑体各部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3.3检查大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和润滑情况,运行是否平稳有无

回转窑岗位操作规程(6篇范文)

回转窑岗位操作规程(6篇范文)【第1篇】回转窑岗位操作规程 1 回转窑点火前的检查与准备工作 (1)清除窑内及溜槽内杂物。 (2)准备好点火用具,窑身热电偶处于正上方。 (3)检查回转窑润滑系统,主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回转窑窑位、风、煤粉、煤气、水系统正常,并检查热电偶正常,其保护套突出窑衬表面,热电偶余套管上沿平齐。 (4)检查确认烧咀前的煤气、煤粉闸阀敏捷好用,且全处在关闭状态;配套风机调整阀、蝶阀都敏捷好用,且全处在关闭状态。 (5)检查确认回转窑前煤气支管上排水器畅通,且满水溢流,排水阀门处在开启状态。 (6)打开回转窑炉前支管末端煤气小放散,打开该支管煤气眼镜阀后蒸汽吹扫点,驱逐该支管内的空气。 (7)由防护人员打开煤气支管气眼镜阀。打开支管煤气闸阀,同时关闭眼镜阀后蒸汽吹扫点,对该支管引煤气。 (8)经末端暴发试验连续三次合格后,关闭末端放散阀,引煤气结束。 (9)准备点火,无关人员撤离现场。

2 转窑点火操作 (1)查看确认回转窑内co含量为零,且无爆炸混合气体,打开窑尾放散阀。 (2)动鼓风机,打开烧咀前的送风一次蝶阀,稍开送风调整阀(开度在5%—10%)实现送风运行正常。 (3)燃引火物,送至烧咀前,缓开煤气阀门,引燃煤气,适当调整煤气闸阀,搭配调整送风阀,使煤气燃烧正常,实现火焰灼热,无黄焰,且连续稳定。 3 回转窑升温操作 (1)点火后,要尽快使窑内温度提高,实现正常生产。 (2)升温期间要勤察看窑内火焰燃烧情况,将风、煤气、煤粉配合好,实现理想状态。 (3)察看电热偶显示屏。当窑内温度低于200oc时,每小时转窑1/3圈,200—600oc时,每半小时转窑1圈,窑内温度大于 600oc时,以回转窑最慢速度连续转窑,如因故不能连续转窑时,每10分钟转1/2圈。 (4)点火约4小时升温至900oc时通知窑尾引风机岗位,开引风机。(引风机也可依据窑内情况提前开)适当调整引风量,使回转窑尽快正常生产。 4 回转窑正常操作

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回转窑安全操作规程 一、开机前检查准备 1、操作人员是否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2、检查确认待启动设备上无人或障碍物。 3、确认回转窑系统设备正常,窑门关闭并密封良好。 4、确认设备润滑系统、循环水系统正常。 5、确认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好。 6、点火时人员应站在点火孔侧面,不可正对点火门,防止柴油爆燃伤人。 7、起动窑主电机前,应先停止辅传装置,待窑体停稳后,脱开辅传联轴器,并确认到位。 二、运行 1、检查主电机、主减速机运转是否正常,冷却水、润滑油供应正常,托轮、挡轮测控仪表完好。 2、发现挡铁开焊、松动应及时汇报。 3、对垫板进行润滑时,要站在被动轮外方。 4、定时检查窑大小齿轮传动声音及润滑情况。 5、检查托轮瓦时,严禁将手伸入上油勺侧观察孔。 6、定时巡检观察窑内燃烧情况。 7、检查煤粉输送管路完好无泄漏,法兰跨接线完好,燃烧器完好无泄漏,调整机构灵活。 8、检查回转窑窑头、窑尾观察门(盖)完好,平台护栏、测量

仪表仪器完好,密封装置完好无脱落。 9、回转窑辅助传动装置必须安装制动装置,以便在使用中切断辅助传动电动机,防止回转窑自行转动。 三、注意事项 1、巡检观察窑内燃烧情况时,应戴好防护面罩,不能正对观察孔,应侧身观察,以防正压伤人。 2、如遇灾害天气系统跳电,中控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岗位开启柴油发电机同时挂好辅传慢转窑。 3、遵守“红窑必停、严禁补挂”的原则,以保障回转窑筒体的完好。 4、停机过程中,控制好窑头负压防止正压喷火伤人,现场人员远离窑头各孔门。 四、应急处置措施 1、窑主电机故障跳停时,立即使用辅传电机按盘窑制度进行盘窑,防止窑胴体变形。 2、窑胴体局部高温时必须采取冷却措施进行降温。 3、窑内耐火材料大面积垮落必须立即停窑修复。 4、发生高处坠落时,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包扎、止血、固定措施,并根据伤害情况进行处置。 5、发生灼烫伤时,如小面积烧伤则立即用大量干净的水冲洗至少30 分钟,涂烧伤膏后送医院救治。 6、发生机械伤害时,应先切断危险源,防止二次伤害,根据伤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是一种很常见的生产设备,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熟料。为了保证回转窑设备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保持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状态,必须制定一套操作规程。以下是关于回转窑操作规程的详细说明。 一、操作前准备 1. 操作前必须先对回转窑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各部 分功能正常,所有附件安装牢固。 2. 确认回转窑炉终止轴的转向方向,焊接设备,垂直度 及水平度,确保终止轴摆偏小于1毫米,轴承总不平衡度小于25克拉姆。 3. 确认冷却风机各部位无堵塞,风机正常运行。 4. 开始操作前必须将所有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操作 人员都拥有合格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操作中注意事项 1. 操作时必须使回转窑料层的高度、溢流器位置、设备 转速、入料量等趋于稳定,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相关生产标准。 2.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回转窑的炉温,保证炉 温不会过高,以防设备过热发生失事事故。

3. 操作人员必须持续监测回转窑设备的振动情况,并及 时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4. 运行过程中禁止人员接近回转窑有效长度范围内,禁 止将身体部位及工具等物体靠近回转窑的透出炉口、气门、套筒及焦渣口。 5. 故障发生时,必须立即关闭回转窑,依据操作规程将 设备进料口和倾斜废渣口关闭,并进行检查、维修之后方可重新启动设备。 三、安全防护 1. 在操作回转窑时,所有人员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包括安全鞋、安全帽、安全衣等。 2. 操作人员必须随时注意回转窑设备周围的环境情况, 如发现有危险存在,需立即报告上级领导或者安全负责人,并采取紧急措施。 3. 对于气门曲轴、回转窑轴承等易磨损部件,必须定期 进行检查和更换,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4. 严格禁止在回转窑操作过程中进行拍照、拍摄等行为,以避免安全隐患产生。 以上就是回转窑操作规程的详细说明,通过遵守这些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保障回转窑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安全。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是一种常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其操作规程的合理执行对于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下面是回转窑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一、安全操作 1.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回转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并定期接受相关安全培训。 2. 在操作前必须检查设备的各部位是否完好无损,特别是回转窑的传动和支撑系统,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3. 操作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鞋等。 4. 在启动回转窑之前,必须确保设备周围没有人员进入,并设置标志提示。 5.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将手、脚或工具等放入回转窑内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6. 在停机前,必须先停止给料系统和进料设备,并等待回转窑停止转动后方可进行维护和清洗等工作。 7. 在维护和清洗回转窑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使用标准的工具和设备。 二、操作步骤

1. 启动回转窑前,应确保给料系统准备完善,同时调整好窑头和窑尾风门,确保合适的燃烧条件。 2. 打开主电源,启动电机,使回转窑开始转动。 3.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调整回转窑的转速、物料进料速度和燃料供应量等参数。 4. 监测回转窑的温度、压力、转速等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5. 定期检查回转窑的传动和支撑系统,包括齿轮、轴承、油封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6. 定期对回转窑进行清洗和维护,防止物料堆积、结块等现象,保持设备的清洁和正常工作。 7. 在停机前,应先停止给料系统和进料设备,并等待回转窑停止转动后切断电源。 8. 定期对回转窑进行检修和维护,包括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检查传动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密封性等。 三、常见故障处理 1. 当回转窑温度升高、压力异常或转速变慢时,首先应停机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 如果发现回转窑内有异物或堵塞物,应立即停机清理,并检查物料供应系统是否正常。 3. 当回转窑出现漏料或渗漏现象时,应查明漏点,及时进行修复,以防物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当回转窑传动系统出现异常声音或振动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寻找故障原因,并进行修复。

回转窑操作安全规程

回转窑操作安全规程 1.窑头岗位: (1)巡检时必需正确穿戴好劳动爱护用品,仔细认真,以免被高温设备烫伤。确保照明良好,巡检路线畅通安全。 (2)设备运转时,严禁翻开机壳检查运转部件,严禁跨越设备或在机盖上行走。 (3)现场处理设备时,必需先与中控联系,并将机旁钥匙开关置于非备妥位置。 (4)发生紧急事故时,严禁停稀油站,当主电机跳停后准时开启窑慢转。(5)检查带电设备时必需确认地线是否接好,方可检查。 (6)停窑止火时,喷煤管不得拉出窑外,严禁停顿一次风机,风机运转不得小于8小时。 (7)当朋体温度大于380?C时应实行降温措施并做好跟踪记录。(8)观看窑内状况前穿戴好防护用品,侧身并保持肯定的距离观看。 2.窑内检查、检修安全: (1)进窑允许条件: a冷窑时间16小时。 确认窑头无红料现象。 b与中控人员联系好,关闭预热器全部空气炮。检查预热器各级旋风筒,

分解炉内无积料,结皮。关闭四级,五级翻极阀(用铁丝绑死),挂好检修牌。 c窑主传,辅传断电,并挂上检修牌。 (2)进窑作业预备: a 中控人员调整好窑内通风量,一般烟室负压为50--100Pa或中控按现场人员要求调整。 b入窑前接好照明设施(符合安全电压要求)、搭好跳板并确认坚固前方可入内。从窑尾进入必需预备好坚固的绳子或爬杆。 c进窑后留意观看窑皮有否松动,发觉窑皮松动准时处理。 (3) 入窑作业: a非专业人员不得打窑皮或打砖,非专业人员不得在窑内进展焊接作业。 b打窑皮时留意窑皮松动状况,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人员应站在无窑皮处或有坚固窑皮处。 c需要转窑时必需留意窑内是否有人,当确认窑内无人后,方可转窑。 d检修完毕,检查好窑内无其他杂物时,方可关闭窑门。 e检查、检修完毕,摘下检修牌,并通知中控操作员,按有关规定办理送电手续。 二、预热器内检查,检修安全操作规程 (1)进预热器允许条件: a冷窑时间大于24小时,预热器温度小于40C。

回转窑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规程 一、概述 回转窑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用于物料的煅烧和热处理。为了确保回转窑的 安全运行和高效生产,制定了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回转窑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操作流程 1. 开机准备 a. 检查回转窑的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b. 检查燃烧系统和燃料供应是否正常。 c. 检查回转窑的传动装置和轴承润滑情况。 d. 检查冷却系统和防尘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 填料操作 a. 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要求,准备好需要填料的物料。 b. 打开回转窑的进料口,将物料均匀地倒入回转窑内。 c. 注意控制物料的进料速度和量,避免过度堆积和堵塞。 3. 点火和预热 a. 打开点火器,点燃回转窑内的燃料,确保火焰稳定。 b. 逐渐增加燃料供应,提高回转窑内的温度。 c. 注意监测回转窑的温度和压力,确保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4. 煅烧和热处理

a. 根据工艺要求和生产计划,控制回转窑的转速和倾角。 b. 监测回转窑内的温度、气氛和物料状态,及时调整燃料供应和风量。 c. 定期清理回转窑内的积灰和结焦物,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5. 冷却和卸料 a. 在煅烧或热处理结束后,逐渐减少燃料供应和风量,降低回转窑内的温度。 b. 打开冷却系统,将冷却介质引入回转窑进行冷却。 c. 当回转窑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打开卸料口,将煅烧或处理后的物料顺 利卸出。 6. 关机和维护 a. 关闭燃烧系统,停止燃料供应。 b. 关闭冷却系统和防尘设备。 c. 定期对回转窑进行检修和维护,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回转窑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流程,具备相关的操作经验和 技能。 2.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 注意监测回转窑的温度、压力和转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严禁在回转窑运行过程中进行维修和检修工作,必须在停机状态下进行。 5. 定期对回转窑进行清洁和润滑,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6.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合理使用燃料和冷却介质。

回转窑操作方法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

回转窑操作方法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 一、引言 回转窑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生产、冶金工业、化工工业等领域。为了确保回转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操作,制定一套科学的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回转窑的操作方法和中控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准确、安全地操作回转窑。 二、回转窑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 在操作回转窑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确认原料的供应情况、检查相关仪表的准确性等。同时,需要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2. 启动回转窑 a. 打开回转窑的电源开关,并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 b. 启动主电机,并逐步增加转速,确保回转窑平稳启动。 c. 启动相关辅助设备,如风机、给料机等。 3. 控制回转窑温度 a.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定回转窑的温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控制在1500℃左右。 b. 打开回转窑的燃烧器,并逐步调整燃烧器的火焰大小,以达到设定的温度。 4. 控制回转窑转速

a.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定回转窑的转速。通常情况下,转速控制在0.1-0.5转/分钟之间。 b. 根据回转窑的转速设定,调整主电机的转速。 5. 控制回转窑物料进料量 a.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定回转窑的物料进料量。 b. 调整给料机的进料速度,确保回转窑内的物料均匀分布。 6. 监控回转窑运行状态 a. 定期检查回转窑的运行状态,包括转速、温度、进料量等。 b. 注意观察回转窑的振动情况和噪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7. 关闭回转窑 a. 在生产结束后,逐步减少回转窑的转速,直至停止。 b. 关闭回转窑的燃烧器,并断开电源。 三、回转窑中控操作规程 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的操作证书。 2.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更改设备参数或操作方式。 3.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回转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4. 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检查回转窑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 5. 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人身安全。 6. 操作人员必须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整洁,防止杂物堆积和滑倒等事故发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