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

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

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北纬43°02′-44°52′,东经115°13′-117°06′。东邻西乌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接壤、东南与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相连、北同东乌旗为邻。市区至首都北京和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距离分别为610公里和620公里,是锡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市境南北长208千米,东西长143千米。总面积14592平方公里。至2005年总人口15590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84.2%,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26021。代码:152502。区号:0479。拼音:Xilinhaote Shi 。

行政区划锡林浩特市辖7个街道、1个镇、2个苏木、6个国有农牧场:希日塔拉街道、宝力根街道、杭盖街道、楚古兰街道、额尔敦街道、南郊街道、巴彦锡勒街道、阿尔善宝拉格镇、宝力根苏木、朝克乌拉苏木。蔬菜农场、奶牛场、贝力克牧场、毛登牧场、白音锡勒牧场、白银库伦牧场。

历史沿革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古代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根亦来归。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民国时期民国22年(1933年),锡林郭勒盟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贝子庙地区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国27年(1938年),驻贝子庙日本军队组织伪锡林郭勒盟政府、伪旗政府。民国35年(1946年),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锡盟分会和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阿巴哈纳尔左旗改造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阿巴哈纳尔左旗支会隶属锡林郭勒盟分会。民国36年(1947年),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民国37年(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爵管辖,故得名“贝子庙”。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相当于苏木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苏木级建置不变。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为“嘎”字。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国函字[1983]218号)批复:同意撤销阿巴哈纳尔旗,设立锡林浩特市(县级),以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区域为锡林浩特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锡林浩特市辖5个街道、7个苏木:楚古兰街道、宝力根街道、希日塔拉街道、杭盖街道、额尔敦街道、图古日格苏木、达布希勒图苏木、城关苏木、伊利勒特苏木、巴彦宝拉格苏木、阿尔善宝拉格苏木、朝克乌拉苏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37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希日塔拉街道18291 宝力根街道11140 杭盖街道43935 楚古兰街道30724 额尔敦街道30921 达布希勒特苏木1817

城关苏木1687 伊利勒特苏木2867 巴彦宝拉格苏术1727 阿尔善宝拉格苏木4494 朝克乌拉苏木1500 图古日格苏木1457 锡林浩特煤矿虚拟街道7835 毛登牧场虚拟乡1203 锡市奶牛场虚拟乡904 白音锡勒牧场虚拟乡9796 白音库伦牧场虚拟乡2617 食品公司贝力克牧场虚拟乡881。

【地形地貌】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缓的波状平原,南部多为浅山丘陵。海拔1000~1300米,汗乌拉1699.6米,为最高点。锡林郭勒河纵贯中部,形成河间盆地,间有沼泽。较大的湖泊有查干淖尔、巴彦呼热淖尔、巴彦淖尔。按地貌单元类型和地貌形态特征,分为四个地貌单元。即高平原丘陵地区、熔岩台地区、低缓丘陵地和沙丘沙漠地区。

【气候资源】高寒干旱,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具有寒冷、风大、雨少、日照长、温差大、蒸发力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风多而干燥。

光能资源本市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东南部达2750小时,.其它地区2800小时以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日照百分率为65%,牧草生长期的(4~9)总日照达1500小时以上,能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要。太阳辐射量为5681兆焦耳/米²·年。本市光能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很大。

热量资源本市≥0℃的积温一般在2000℃以上,最多达2700℃,其间隔天数在170~200天之间,南部天数短,积温少,北部天数长,积温多,≥1O℃积温在1600~2300℃之间,≥1800℃积温等值线北段同湿润废系数0.6等值线趋于重合,无霜期南部地区90天左右,中北部100天以上。

降水资源本市降水分布不均,降雨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度间降水变率大,丰水年与贫水年降水差距较大。蒸发量1746.5毫米,约是降水量的5.8倍,本市湿润系数较大,在0.4~O.6之间,是全盟最湿润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锡林浩特市较大的河流是锡林河,其次好来吐河,好来川河,敖优廷河,吉林河为季节性河,水量小,径流距离短。

锡林浩特市多年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1763万米³/年。频率P=50%时,地表水径流量为1531万米³/年;频率P=75%时,径流量为1199万米³/年,境内有常年及季节性诺尔近18个,但大部分为矿化度高的合碱、含盐的咸水湖。

地下水资源锡林浩特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4995万米³/年,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为7178万米³/年,其中山丘区可开采量为861万米³/年,平原区可开采量6317.7万米³/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9664万米³/年,其中平源区补给量为21057万米³/年,山丘区排泄量为8607万米³/年。

【土地资源】土壤类型由于本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生物气候环境的制约,从南至北分布有风沙土、栗钙土、黑钙土三大土壤类型,而隐域性的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碱土则发育在主要土壤类型中。根据本市土壤普查,全市共分7个土类、15个亚类、30个土属。

土壤养份及其分布全市土壤总的养分状况是缺磷、氮中等,钾够用,本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偏高的水平。通过对全氮101个样本及碱解氮144个点位的化验分析表明,土壤的氮素处于中上等水平。对全市291个点位速效磷的化验分析,磷的含量普遍很低。磷素含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母岩含磷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降低了速效磷的释放,形成了

难溶性的磷酸钙沉淀,磷酸被固定,变为迟效状态,难被植物吸收。

有机质含量状况表

土壤钾素含量丰富,全钾及速效钾含量普遍高,全钾平均含量达

4.028%,速效钾最高可达1430ppm,平均为303ppm。

总观全市土壤利用价值,北部土壤包括阿尔善宝力格苏木、朝克乌拉苏木、图古日格苏木及巴彦宝力格苏木大部分为低氮低磷,表土层薄,养分含量低。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使部分土壤沙化、盐化,而且日趋严重,这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一大障碍,中部达布希勒特苏木,伊利勒特苏木,毛登、贝力克牧场一部分及白音锡勒、白音库伦牧场北部,土壤组成主要以暗栗钙土、草甸土为主,在垂直地带上分布有黑钙土。土壤养分从北至南由中氮到高氮逐步增高。草场类型以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为代

表,植被茂密,是全盟最好的草场。

南部浑善达克沙地,主要为风沙土.多为连续固定沙丘,在利用上应严加保护沙地植被,草场利用过度会导致土壤由固定沙地向半固定转化。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本市共有种子植物72科,289属,690种野生植物,野生药用植物有知母、黄芩、防风、山杏、黄芪、柴胡、甘草、沙参、马勃等;纤维造纸植物有芦苇、芨芨草、马蔺、荨麻等;食用菌及食用植物有白蘑、黑蘑、黄花、还有小叶锦鸡儿、光沙蒿、蒙古蒿、沙竹等固沙植物。

野生动物资源属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有天鹅,属三类保护的动物有灰

鹤、大鸽、老鹰、猫头鹰。肉食动物主要有黄羊、野兔、山鹑、野鸭子;毛皮动物有狼、狐狸、沙狐、艾虎、旱獭;药用动物有獾、蛇、刺猥等。

在草原区,穴居破坏草原严重的啮齿动物有达乌里黄鼠、草原鼢鼠、达乌尔鼠兔、长爪沙鼠、布氏田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跳兔)。

【农牧业资源】农牧业用地至2005年拥有耕地15600公顷,播种面积10410公顷,有效灌溉2850公顷,草原面积150.06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41.65万公顷。

林业资源本市土地面积辽阔,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

在南部沙地中,全市森林覆盖率0.39%。

草地资源本市的草场资源较丰富。地貌多属于低缓丘陵和高平原,草场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

(1)草场类型:全市共分5个大类,两个亚类,17个草场组,29个草场型。

(2)草场等级:全市草场以一、二等为主,草场生产力以6级为主,由此可见本市草场质量较优,但生产力偏低。

天然草场植物据资料整理,全市除有饲用植物440种外,还有经济植物,主要有:

①药用植物:易采量大的有知母、黄芩、防风、山杏、黄芪、柴胡、甘草、沙参。真菌药用植物有马勃(马冀包)。

②纤维造纸植物:主要有芦苇、芨芨草、马蔺、荨麻等。

③食用菌及食用植物:主要有蘑菇、黄花。

④固沙植物:主要有小叶锦鸡儿、沙蒿、蒙古蒿、沙竹等。

家畜家禽资源本市主要以饲养草食家畜为主,半农半牧区主要以小畜为主,家禽中主要以养鸡为主,当地畜种主要是蒙古牛、蒙古马和蒙古羊,引进主要畜种有短角牛、三河牛、北京黑白花、荷兰、西门塔尔、夏洛来牛等,马有顿河、阿哈等。羊有新疆细毛羊、澳美丽奴等,育成新品种有“内蒙古细毛羊”。

农作物和蔬菜资源本市种植业中,粮食主要以小麦为主。蔬菜品种较多,有7科15属20种,主要栽培的有菠菜、白菜、结球甘兰(大头菜)、芹菜、萝卜、茄子、辣椒、西红柿、葱、韭菜、豆角、黄瓜、马铃薯等,但种植面积较少。

水产资源本市适宜养殖水面仅有锡林河水库和白音库伦附近的鲤鱼泡子两处。芦苇资源现能生长的只有锡林河水库上游希日塔拉河段。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9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3年加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5年与澳大利亚“普克马克”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建立姊妹关系。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在栗钙土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在黑钙上上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地带沙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濒危动植物种。 简介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80,0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8059公顷,缓冲区面积55464公顷,实验区面积46647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森林等生态系统。范围在东经115°32′至117°12′,北纬43°26′至44°33′之间,北以图古日格苏木制高点,向南经海拔1127米制高点折向东南,沿赤峰市边界到海拔1561米制高点为东界,沿分水岭向西经白音锡勒牧场洪格尔敖包到巴彦呼热牧场蘑菇场制高点为南界,至阿巴嘎旗岗更锡力向西北到阿巴嘎旗浑迪乌苏为西界,折向达布希勒特苏木希林敖包,经原政府牧场向东南至希尔塔拉,向东北经锡林浩特采石场、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场部南界折向锡林浩特市砖瓦厂东界,折向西北沿锡林浩特市——白音乌拉镇公路至图古日格苏木乌拉音胡都嘎嘎查东北,折向伊利勒特苏木和巴彦宝力格苏木边界与101省道交接处,再折向东北至图古日格苏木制高点。调整后保护区共设6个核心区,将原海流特典型草原核心区和查干敖包草甸草原核心区合并成为海流特典型草原核心区;将原阿布都尔图山杨白桦林核心区和陶乌音陶勒盖沙地云杉林核心区合并成为阿布都尔图沙地云杉林——山杨白桦林核心区;新增设巴彦宝拉格典型草原核心区、平顶山山地草原核心区、希尔塔拉河流湿地核心区和伊和乌拉典型草原核心区。 自然地理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达10876平方公里,与内陆河--锡林河的集水面积大体一致,地理坐标是北纬43°26′~44°34′,东径115°30′~117°12′。海拔高度从950米到1500米,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保护区的气候具有温带半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降水波动范围较大,从170毫米到500毫米70%的降水量集中在七月份到九月份。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Krylovii)、和羊草到(Aneurolepidiumchinese)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为保护区境内占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锡林河流域中的高平原。保护区东部锡林河上游,地势相对较高,分布着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茅(Festucalenesis)、线叶菊(Fitifolium sibiricum)为建群种的草甸草原。在沙丘上,广泛分布着岛状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Betulaplatypylla)林和白扦云杉( Picea meyeri )林片断,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及杂木灌丛占有一定面积、锡林河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着草甸湿地及沼泽。 功能区划

锡盟概况

锡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7.2%。人口总数100.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人口密度仅4.95人/平方公里。全盟行政区划13个旗县市(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南部草原距北京最近距离仅180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国务院批准的陆路口岸,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目前年吐土能力超过1240万吨。由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组成的交通网四通八达,11条国省干道贯通东西南北;有集二、集通和锡蓝3条铁路,直通东北、京津地区的三条铁路通道正在加紧建设;锡林浩特机场可起降中型客机,有通往北京、呼市的航班。 锡林郭勒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畜牧业资源丰富,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450万头(只),年出栏牲畜800万头(只),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393亿吨,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各煤田中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有胜利、白音华、额和宝力格、高力罕五间房5处,其中,胜利、白音华已列入国家规划矿区。10—100亿吨的有21处,这些煤田普遍具有埋藏浅、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的特点,适合于露天开采。煤质以中灰、低硫、低磷的褐煤为主,是优质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锡盟的铁、锡、

锡林郭勒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概况 美丽富饶的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辖9旗1县2市,总人口约92万人,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 锡林郭勒盟有着优良的天然牧场,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文明的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这里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拥有1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牲畜饲养规模连续八年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无污染的优质畜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和日本,中东市场及香港地区。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肥尾羊,草原红牛,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苏尼特驼,内蒙古细毛羊等一系列优良畜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单元组成的地区。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全长1095公里;西与乌兰察布盟交界;南与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赤峰市,哲里木盟,兴安盟相连。东西长700多公里,南北宽500多公里,总面积为202580平方公里。盟内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通过二连浩特至蒙古国乌兰巴托国际铁路可直达莫斯科。境内的集二(集宁--二连)铁路线贯通锡盟西部,集通(集宁--通辽)铁路横穿锡盟南部。盟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一座新兴的草原城市。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目前我国植被和地貌保存较为完好的草原之一,可分为五大类,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植被和其它草场类。草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占65%。每当仲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儿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异样迷人。草原上还分布着20余条大小河流,470余个大小湖泊;生长着1200多种野生种子植物,分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水产养殖有各种鱼类居多;还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兽类和禽类有上百余种。 锡盟草原的芦苇资源也极为丰富,面积达43万亩,主要分布于乌拉盖河流域,从1米--2.9米高度的芦苇蕴藏量为17.2万吨。是锡盟造纸工业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芦苇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锡林郭勒盟是您游览,观光,考察,投资的理想去处。距锡林浩特市30公里的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 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资百万元用于贝子庙的恢复,修缮工作,贝子庙历经沧桑之后,将逐步重现往日的光彩。恐龙墓地"通古尔",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鸥氏

(整理)锡林浩特概况

锡林浩特

四、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仍以清王朝封建王公制度统治阿巴哈纳尔、阿巴嘎、浩齐特三个部。194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锡林浩特地区开辟工作,建立了中共贝子庙(锡林浩特)党支部,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封建王公世袭罔替制度。 五、新中国成立 1949年春,阿巴哈纳尔左旗、阿巴嘎左翼旗、浩齐特右翼旗划为中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中部联合旗与西部联合旗合并。由于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管辖,故得名“贝子庙”。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相当于苏木级),归西部联合旗管辖。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同年1年8月21日锡林浩特由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区级建制不变)。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同年9月将阿巴嘎旗宝力根人民公社划归锡林浩特。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称阿巴哈纳尔旗。将阿巴嘎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的阿尔善宝力格公社、朝克乌拉公社、朝克乌拉牧场、军营牧场、一二六队、贝力克牧场行政区域划为阿巴哈纳尔旗行政区域,原锡林浩特改设镇级政权,为阿巴哈纳尔旗领导。 六、改革开放 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改为“嘎”字,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阿巴哈纳尔旗,设立锡林浩特市,以城市景点照片(20张)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区域为锡林浩特市的行政区域。现为县级市。 2000年,锡林浩特市辖5个街道、7个苏木:楚古兰街道、宝力根街道、希日塔拉街道、杭盖街道、额尔敦街道、图古日格苏木、达布希勒图苏木、城关苏木、伊利勒特苏木城市景点巴彦宝拉格苏木、阿尔善宝拉格苏木、朝克乌拉苏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3796人,其中:希日塔拉街道 18291、宝力根街道 11140、杭盖街道 43935、楚古兰街道 30724、额尔敦街道 30921、达布希勒特苏木 1817、城关苏木 1687、伊利勒特苏木 2867、巴彦宝拉格苏术 1727、阿尔善宝拉格苏木 4494、朝克乌拉苏木 1500、图古日格苏木 1457、锡林浩特煤矿虚拟街道 7835、毛登牧场虚拟乡 1203、锡市奶牛场虚拟乡 904、白音锡勒牧场虚拟乡 9796、白音库伦牧场虚拟乡 2617、食品公司贝力克牧场虚拟乡 881。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

锡林浩特市自然概况 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北纬43°02′-44°52′,东经115°13′-117°06′。东邻西乌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接壤、东南与市的克什克腾旗相连、北同东乌旗为邻。市区至首都和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距离分别为610公里和620公里,是锡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市境南北长208千米,东西长143千米。总面积14592平方公里。至2005年总人口15590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84.2%,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26021。代码:152502。区号:0479。拼音:Xilinhaote Shi 。 行政区划锡林浩特市辖7个街道、1个镇、2个木、6个国有农牧场:希日塔拉街道、宝力根街道、杭盖街道、楚古兰街道、额尔敦街道、南郊街道、巴彦锡勒街道、阿尔善宝拉格镇、宝力根木、朝克乌拉木。蔬菜农场、奶牛场、贝力克牧场、毛登牧场、白音锡勒牧场、库伦牧场。 历史沿革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古代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

最新内蒙古的导游词范文大全精选

最新内蒙古的导游词范文大全精选 内蒙古锡林浩特景区导游词 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之美誉。 "锡林",蒙古语意为"丘陵";"浩特",蒙古语意为"城"。可见,锡林浩特是以牧草丛生的丘陵命名的。 锡林浩特市有蒙、汉、满、达斡尔等19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新兴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原名"贝子庙",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后裔之领地,明代属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十七世孙诺比特默克图的游牧地,所部号为"阿巴哈纳尔"(蒙古语意为"叔叔们")。康熙四年(1665)设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康熙六年(1667)设阿巴哈纳尔右翼旗。乾隆八年(1743)建贝子庙,亦称"贝子旗"或"贝子庙旗"。新中国建国后,于1953年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镇。1983年撤阿巴哈纳尔旗设锡林浩特市。市区丘陵广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草场覆盖率90%。境内有自治区六大油田之一的乌兰图嘎

油田和储量丰富的二连油田。 锡林浩特亦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及生物资源。水资源主要是锡林河及锡林河水库。畜产品有肉类、奶类、羊绒、羊毛、驼毛、马鬃、马尾、皮张,各种肠衣等;土特产品有苦杏仁、发菜、白蘑、香蘑、黄花;药材类有牛黄、黄芪、黄芩、防风、知母、柴胡。野生动物类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天鹅,属三类保护动物的地甫鸟(bǔ)、灰鹤、鹰、猫头鹰。肉食动物有黄羊、野兔、山鹑、野鸭子;皮毛动物有狼、狐狸、沙狐、艾虎、旱獭;药用动物有獾、蛇、刺猬。 作为"草原中的城市",锡林浩特市有着十分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是锡林郭勒盟的旅游接待中心。市内设有锡林郭勒盟宾馆、广厦宾馆、交通大厦、草原明珠宾馆、锡林白马饭店等11家星级酒店,住宿条件比较完善。锡林浩特市交通便利,航班可往返北京、呼和浩特,集(宁)通(辽)铁路横贯南北。公路客运直达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到了旅游旺季,这里还有直达大连等地的旅游临时航班。 锡林浩特市有许多旅游胜地:市内有贝子庙、蒙元文化苑、额尔敦敖包、锡林广场、恐龙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驰名中外的古刹——贝子庙。它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与百灵庙、西拉木伦庙、五当召齐名,并称内蒙古草原

锡林浩特市简介

锡林浩特市情况介绍 一、市情概况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是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6万,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后发潜力。 (一)自然条件优势。我市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属于断陷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内蒙地槽区的次级构造单元锡林郭勒复背斜的北翼,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缓的波状平原,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标准冻土深度为2.4-2.6米,对照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我市属于干旱高寒地区,无霜期短,降雨少,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294.9mm,无霜期110天,年日照2877h,平均风速3.5m/s。 (二)区位优势。我市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市区与北京直线距离460公里,与呼市直线距离470公里,乘车5小时左右到达,乘坐飞机1小时内到达;与沈阳直线距离620公里,能有效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与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距离分别为340公里、

338公里,与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加强。锡盟正在建设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9条铁路、9条公路,积极推进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将具备面向东北、华北和蒙西三网输出的优势,通疆达海的运输大通道已全面铺,为项目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资源优势。我市矿产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草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可利用草场2068万亩,2011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05.9万头只。发现矿种30余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37亿吨,以褐煤为主,是发电和煤化工优质原料,有胜利煤田和巴彦宝力格煤田两大矿区,其中胜利煤田资源储量为224亿吨,是全国褐煤资源储量最大的煤田,也是自治区3个200亿吨以上煤田之一,已列入国家大型煤电基地,总体规划已批复,煤田共分为11个矿(井),包括6个露天矿、4个井工矿、1个锗煤露天矿;巴彦宝力格煤田资源储量为74.5亿吨,总体规划已取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共分为3个矿井,但尚未开发。石油探明储量2亿吨,远景储量5亿吨;锗探明金属量3300吨,占全国储量的68%,占世界储量的38%;铬探明金属量137万吨;钼探明金属量17万吨;萤石、锡、锌、铷等矿产储量非常可观,是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年有效风能利用时数3000小时左右,规划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是国家规划装机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太阳能资源属二类地区,年发电有效时

锡林郭勒盟简介及天气预报

锡林郭勒盟简介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北与蒙古国接壤,南邻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总人口近百万,现有蒙、回、藏、朝鲜、达斡尔等23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朝康熙14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

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民国时期,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1934年设察哈尔盟。1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属半固定沙地。 锡林郭勒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属欧亚大陆草原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既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这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可利

锡林浩特市简介

锡林浩特简介 一:概况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所在地,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26.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5.4万人,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30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1995年以来先后进入了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市、全国教育“基地”达标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内蒙古自治区八星级文明城市、自治区对外开放市行列,荣列第七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之一。 二、自然资源 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草场类型齐全,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2068万亩,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先天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生物具有多样性,野生动物主要有天鹅、灰鹤、苍鹰、百灵鸟、黄羊、狍子、獾子等,天然药用植物主要有黄芪、甘草、防风、知母、黄芩、柴胡等,天然食用植物有白

蘑、黄花、发菜、蕨菜、山杏仁等。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石油、煤炭、锗、钼、铬等30余种、石油探明储量5亿吨。煤炭探明储量298.5亿吨,其中胜利煤田含煤面积342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4亿吨,并伴生有益矿产锗和石油,单层煤可采厚度244米,是目前全国每层最厚,储量最大的褐煤煤田,已列入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巴彦宝力格煤田含煤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07亿吨,煤炭在建产能6000万吨。电力在建产能310万千瓦。锗探明储量330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68%,居世界第三。铬累计探明储量137万吨,为国内第三大铬矿,在建产能10万吨。钼探明储量17万吨,在建产能3000吨。锡铜储量超过2万吨。萤石储量800万吨。 风能资源丰沛,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风能总蕴藏量达2.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2500万千瓦。特别是辉腾锡勒风电场,属于海拔1400米到1600米的高原台电,总面积822平方公里,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9米/秒,年有效风时数5000小时以上,是国家规划装机200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 三、区位政策优势凸显 锡林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东经115°13’至117°03’、北纬42°02’至45°5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阐述了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从自然因素、放牧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对草地退化与沙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促进牧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地;退化;沙化;现状;成因;治理对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等不利自然因素及人口发展和牲畜超载、滥垦滥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鼠、虫害和毒草滋生,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1-4]。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近年来退化与沙化越来越严重,草地的利用性能下降、土壤肥料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牧区生态系统[5-6]。研究锡林郭勒盟退化、沙化草地现状和建设措施,对于牧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包括锡林浩特、阿巴嘎、东乌珠穆沁、乌拉盖、镶黄、西乌珠穆沁、苏尼特左、苏尼特右、二连浩特9个纯牧业旗(市、区)和正镶白、正蓝、太仆寺、多伦4个旗县的纯牧业苏木及半农半牧苏木(乡),共21个牧业苏木,564 个嘎查,58 308户牧业户,牧业人口26.56万人。锡林郭勒盟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北纬41°35′~46°46′,东经111°9′~119°58′,总面积19.14万k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17.77万km2,天然草地面积是我国重点牧区中面积最大的。海拔800~1 400 m;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4.8 ℃,极端最高气温39.9 ℃,极端最低气温-42.4 ℃;无霜期100~136 d,年降水量150~400 mm,而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日照时数为2 900~3 200 h;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在1 500~2 000 mm,西北部可达2 500~3 000 mm;全年平均风速为3.5~5.6 m/s。土壤以栗钙土为主,植被主要分为3个草原亚带和1个半隐域性沙地植被类型,即东部草甸草原亚带、中部典型草原亚带、西部荒漠草原亚带和沙地,分别占草地面积的15.9%、34.5%、15.8%和33.8%。水资源非常贫乏,严重缺水区域的面积达到了5.3万km2,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26%。 2 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开始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时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其退化面积惊人的达到了锡林郭勒草原面积的48.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2009年锡盟草地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盟退化草地面积1 119.54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7.94%;沙化草地面积193.65万hm2,占草地总面积

锡林郭勒生态环境改变剖析及修复研究

锡林郭勒生态环境改变剖析及修复研究 1生态现状与变化态势 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典型草原、农牧交错带以及农耕区为主;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锡林郭勒盟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使得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抗干扰能力降低,具体主要表现在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恶劣天气增加等方面。 草地退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的整体退化趋势一直在延续,21世纪初,相当于草原化荒漠状况的稀覆盖植被区的面积比20世纪80~90年代扩展了4~5倍,到2007年,退化、沙化草场面积达到可利用面积的64%。牧草高度下降%-%,产草量下降50%-65%,盖度下降35%-85%[1,2]。同时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收到威胁,雪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鼠害虫灾加剧,遏制草原退化,恢复草原生态已刻不容缓。 土地沙化 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位于锡林郭勒盟西

南部,地处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区,该区位于京津地区的西北部,是京津地区的风源、沙源和水源,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京津地区有直接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2,3]。草原退化沙化的日趋严重,对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果。 土地盐碱化 中国地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先决条件。造成土地盐碱化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纷繁复杂,其根源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行为。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在2000年之后由于采取了一些生态恢复措施,使得土地盐碱化面积开始减少,在2005年之后土地盐碱化趋势明显降低,但仍然存在。 极端气候天气变化 锡林郭勒草原50年代干旱发生较少,各气候区发生频率在30%左右,六七十年代发生频率都较高,荒漠草原发生频率最高的60年代达到了80%;90年代发生频率明显减少,进入2000年以后,干旱又明显的增多,达到80%。进入21世纪,由于经历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严重干旱,又出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自然概况 苏尼特左旗,通常称东苏旗,地处蒙古高原中北部,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地处东经111°30′~115°12′,北纬42°48′~45°05′。东邻阿巴嘎旗,南与正镶白旗、正蓝旗毗邻,西与苏尼特右旗相连,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16公里。旗所在地满都拉图镇,距锡林浩特市204公里。总面积33469平方千米,至2005年底总人口3425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60.8%,汉族人口占38.7%,其它少数民族占0.5%,牧业人口占56.7%。 旗人民政府驻满都拉图镇,邮编:011300。代码:152523。区号:0479。拼音:Sunitezuo Qi。 【行政区划】苏尼特左旗辖3个镇、2个苏木:满都拉图镇、巴彦淖尔镇、查干敖包镇、巴彦乌拉苏木、赛罕高毕苏木。辖49个嘎查。3个街道乌兰街道、锡林街道、东城街道。 【历史沿革】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东为左。据史料记载,公元17世纪30年代初,苏尼特部落在额尔额贡嘎鲁特、奈嘎力纳布其图等地游牧。清崇德三年(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其部族首领率部南下归顺清朝。1641年,清政府设置苏尼特左翼旗和苏尼特右翼旗,并延续至今。苏左旗历经35代君王,传承王位305年。1946年7月,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成立,旗政府设在满都拉图镇。

2000年,苏尼特左旗辖2个镇、12个苏木:满都拉图镇、贝勒镇、白日乌拉苏木、达日罕乌拉苏木、赛罕高毕苏木、洪格尔苏木、德力格尔罕苏木、昌图锡力苏木、巴彦都兰苏木、达来苏木、巴彦宝力道苏木、巴彦乌拉苏木、巴彦淖尔苏木、查干敖包苏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6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满都拉图镇9050 贝勒镇7541 巴彦淖尔苏木2530 德力格尔罕苏木2059 白日乌拉苏木1865 巴彦宝力道苏木1866 昌图锡力苏木1367 巴彦乌拉苏木2415 巴彦都兰苏木1321 达赉苏木1542 洪格尔苏木1621 查干敖包苏木1330 赛罕高毕苏木1146 达日罕乌拉苏木1959。 【地形地貌】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平原、丘陵、沙地、湖盆低地,属高平原,面积为3484.4万亩,占总面积的67.83%,分布范围广。按其形态分为层状和波状高平原,平均海拔1 163米,最低海拔927米,最高海拔1 400米。丘陵面积为720.6万亩,占总面积的14.03%,分布在北部和满都拉图镇东南部。沙地面积为697.9万亩。占总面积的13.58%,分布在南部,属浑善达克沙地西北缘,海拔1100-1200米,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只有少量。湖盆低地面积为234.9万亩,占总面积的4.57%,分布在高平原和沙地中间,多为季节性积水湖泊和常年性积水湖泊。 【气候资源】风光资源全年日照时数为319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处东经115°13'~ll7°O6',北纬43°02'~44°52'。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面积20.26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7.2%,城市面积428.60平方公里。2006年锡盟年未总人口100.90万人。其中:蒙古族29.11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28.9 %;汉族67.54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67.0%;其他少数民族4.25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4.2%。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1.99人,女性人口48.91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6:100。2007年锡盟共出生1.07万人,出生率10.6‰,死亡人口0.55万人,死亡率5.5‰,自然增长率5.2‰。城镇人口52.69万人,城镇化率52.2%。农牧人口48.21万人。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南部草原距北京最近距离仅180公里。 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邮编:026021。代码:152500。区号:0479。拼音:Xilinguole Meng。 【行政区划】全盟现辖9旗、2市、l县、1区、34镇、21苏木、3乡、10办事处、555嘎查、275村民委员会、155社区居民委员会。 其中:2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9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1县(多伦县)、1开发区(乌拉盖开发区)。

锡林郭勒大草原简介

锡林郭勒大草原简介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 公里;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20.3 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辖9 旗2 市1 县和3 个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盟内有蒙、汉、回、达斡尔、鄂伦春等24 个民族,总人口92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计划单列地级市,属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 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间。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 —1200 米之间,寒冷、多风、干旱,年平均气温1 —2 ℃,无霜期90 —120 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 —400 毫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10 —20 毫米。锡林郭勒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内陆河,主要有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滦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1363 个,天镶地嵌在辽阔的草原上,总蓄水量35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湖672 个,蓄水量20 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4 个:乌拉盖湖、查干淖尔、白音库伦诺尔湖、浩勒图音诺尔湖。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 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当您步入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可领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为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五大部落组成。1958 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成锡林郭勒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1.1 地理环境 1.1.1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西起97º12´E,东至126º04´E,横跨经度28º52´,直线距离2400km;南起37º24´N,北至53º23´N,纵占纬度15º59´,直线距离1700km;全区总面积1.18×10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km(图1.1)。东部距海较近,西部则深居内陆。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由冷到热的纬度地带性与由湿到干的经度地带性的纵横交织,相互作用,结合地貌条件,形成了内蒙古三大景观类型——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和荒漠景观。三大景观类型中,以草原占优势,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林区,是内蒙古最冷最湿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基地。西部荒漠地带辽阔,戈壁和沙漠分布很广,气候异常干旱。 图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图 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因此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的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春温骤升,秋温剧降。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夏秋多雨;年、日温差大等。 内蒙古地区大小河流很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等,其余多

为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和季节性河流。黄河由宁夏的惠农进大内蒙古境内,经拉僧庙、磴口、包头、托克托至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呈“几”字型。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古利牙山山麓,河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且全部在内蒙古境内,至嵯岗西边折向东北流去,至大司洛夫卡河口这一段称为额尔古纳河。嫩河系松花江的北源,南北纵贯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东部边缘,是内蒙古东部的最大河流。西辽河在通辽市,其上游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三大水系。内蒙古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是一些主要牧区的天然供水源。内蒙古比较大的湖泊有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一部分),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来诺尔,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诲,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位于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简称阿盟)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以及阿拉善左旗以北的吉兰泰盐池等。西部沙漠区申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可供人畜饮水。内蒙古东部河网密集,西部河流稀疏,分布极不均匀。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现有耕地约1.2亿亩,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天然草场有13.2亿亩。牲畜种类较多,良种资源丰富,牲畜数量居全国之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墓地。林地面积为2.64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9%,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6.68×1010m3,为全国总水量的2%。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许多鸟兽、名贵特产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盛产煤、铁、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天然碱等。 1.1.2 山脉走向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km,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1000~1500m。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阿拉善、巴彦淖尔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 大兴安岭山脉 又称内兴安岭、西兴安岭。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的著名山地。东北起自黑龙江南岸和额尔古纳河,南止于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长达1400km,宽约200km,海拔1000~1600m,最高可达2000m。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以及内、外流水系的重要分界线,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稳定生态平衡,保证山地两侧农牧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山岭东部陡峻险要,阶梯地形显著,西部和缓,逐渐没入内蒙古高原。山体比较浑圆,山脊不够明显,山顶缓平。山地中有面积较大的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山间冲积一洪积平原、河谷平原等。山地降水较多,蒸发量小,常年保持湿润,利于森林的发育。有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带和白桦为主的阔叶林带,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大兴安岭以兴安盟境内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约770km,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是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林地区,山地东西两侧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额尔古纳河水系的发源地。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600km,是一个中等山地,由森林草原植被占据。西南部山体高而窄。在大板、林东、鲁北、乌兰哈达一线以东的低山带,坡缓谷宽,宽阔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交错,水草丰美,是优良草牧场。 伊勒呼里山 伊勒呼里为满语,意为松子。大兴安岭支脉。横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西与大兴安岭主脉相连,东南与小兴安岭相接,整个山脉呈弧形,由东西走向转为东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