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章贡区E级GPS控制网

设计书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2016年6月23日

一、任务概述

为了满足章贡区第二次土地资源详查工作的需要,章贡区人民政府委托我校在中心城区进行测量,测制1:500数字化地籍图近5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由章贡区土管局圈定;双方于2016年6月20日签订了测绘合同,要求在2016年8月底完成。为完成本次测图任务需要布设一控制网,要求2个月内完成。

二、测区概况

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偏西北部,北纬25°40′16″~25°58′56″、东经114°46′44″~115°3′40″间。东、南、北与赣县接壤,西与南康市、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总面积 375.52平方千米。2009年底,辖水东、水南、水西、沙石、沙河5个镇和赣江、解放、南外、东外4个街道办事处,共 57个行政村,48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和 10个镇辖居民委员会。

章贡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南、西北向中部倾斜,略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高,为丘陵山地,中部平缓,为河谷平原。最高点为峰山,海拔1016.4米;最低点在水西镇白田村西部田塅,海拔93米。境内河流有章江、贡江,交汇合流为赣江而北去。美丽的赣州古城正处于低山、丘陵的环抱,章、贡、赣江的环绕之中,构成“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靓丽风光,有“千里赣江第一城”誉称。境内山脉被章、贡、赣三江截为东、东南、西北三部分,分属武夷山脉、九连山脉、罗霄山脉余脉。全境有群山作屏障,中部有三江滋润土地,尽夺山川之灵气。

章贡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9.4℃,无霜期286日,年均降水量1494.8毫米,年均日照1888.5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1.9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三、测量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9);

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

4、《数字产品质量要求》(GB17491.1);

四、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1、有等级控制点:①测区附近有国家二等三角点:3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平面控制的起算点使用。②测区附近有国家Ⅱ等水准点2个,经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后可做为四等水准的起算点使用。

2、2010年卫星遥感图可作为测区的设计、工作计划用图。

五、布网方案

1、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平均边长

表1 GPS网中各点平均边长

A A A

B

C

D E

别项目

平均距离

1

000

300 70

10~1

5

5~10

0.2~

5

(2)外业观测要求

表2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

AA A B C D E

卫星截止高度角(°)10 10 15 15 15

1

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20

20

≥9 ≥2 ≥4

4

观测时段数

10

≥6 ≥4 ≥2

1.6

1.6

表3 观测技术要求

A

A

A B C D E

时段长度

min

静态≥

720

540

240

60

45

40

速静

双频+P

(Y)码

- - - ≥

10

5

2 双频全波- - - ≥

15

5

2 单频或双

频半波

- - - ≥

30

5

2

采样间隔

S

静态

3

3

3

1

0~30

1

0~30

1

0~30 快速静态

- - - 5

~5

5

~15

5

~15 级

别项目

时间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静态

15

15

15

15

15

15

速静

双频+P

(Y)码

- - - ≥

1

1

1 双频全波- - - ≥

3

3

3 单频或双

频半波

- - - ≥

5

5

5

注:

1、在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表7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

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

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

5、所做E级GPS控制网还应符合以下要求:相对中误差<1/45000;cpop值<6;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8。

工具:水泥钉、1台能够正常使用的计算机及中海达GPS静态接收机 4台套/组、联机使用的HDS2003 数据处理软件。

2、布网要求

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σ按下式计算:

22

()

a b d

σ=±+?

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级别平均距离(km) a(mm) 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E级0.2~5 ≤10 ≤20 1/45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3、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

(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

级别 E 级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条)≤10

(4)为求定GPS点在80西安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当地80西安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六、作业要求

1、选点

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

(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

效应的影响;

(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

(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此外,有时还需考虑测区内的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情况,以便于各点之间的联络和设备用电或充电。

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GPS控制点宜布设在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2、标石埋设

(1)E级GPS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参见附录D,标石的中心标志用铜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丝;

(2)地面E级GPS点标石可用混凝土预先制作,然后运往各点埋设,埋设时坑底填以沙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楼顶E级GPS点标石应现场浇灌,浇灌前应将楼面磨出新层、打毛,钉上3~4颗钢钉,再套模浇灌;

(3)埋石结束后应填写GPS点之记;

(4)待标石埋设稳定,没有下沉,或现场浇灌的标石凝固后2~3天方可观测。

3、观测准备

(1)每天出发工作前应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仪器及其附件是否携带齐全。

(2)作业前应检查接收机内存是否充足。

(3)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作业员到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然后再安置天线;

②天线可用脚架直接安置在测量标志中心的铅垂线方向上,对中误差应小于3mm。天线应整平,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所泡应居中;

③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

4、观测作业要求

(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以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

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2)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应连接无误,接收机预置状态应正确,然后方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3)各观测时段的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大于3mm 。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记录在手簿。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手簿备注栏中。

天线高是指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是指相位中心至天线底面的高度,这是常数hc ,由厂家给出;下段是从天线底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由观测员在现场采用倾斜测量方法直接量取。具体方法是:

从三脚架三个空档(互成120°)测量天线底盘下表面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距离,互差应小于3mm ,取平均值为L ,天线底盘半径为R ,再利用厂家提供的hc ,按天线高 22c h L R h =-+求出。

(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人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实时定位结果及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每隔15min )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

(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以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

(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9)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5、外业观测记录

(1)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站名、测站号;

②观测月、日/年积日、天气状况、时段号;

③观测时间应包括开始与结束记录时间,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填写至时、分;

④接收机设备应包括接收机类型及号码,天线号码;

⑤近似位置应包括测站的近似经、纬度和近似高程,经、纬度应取至1′,高程应取至0.1m;

⑥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其平均值,均取至0.001m;

⑦观测状况应包括电池电压、接收卫星号及其信噪比(SNR)、故障情况等。

(2)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按规格现场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

②外业观测记录各时段结束后,应及时将每天外业观测记录结果录入计算机硬、软盘;

③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下载到存贮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与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六、数据处理方案

1、基线解算及其质量检验

(1)基线解算以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双差固定解的可靠性由以下两项指标来判别,即固定解的单位权中误差(Rms)和整周模糊度检验倍率(Ratio),其检验值见表4。根据表4判别时,Rms必须首先符合要求,而Ratio值越大表示固定值越可靠。

表4 静态GPS基线固定解可靠性判别表

基线长度(km)≤5 5~10 >10 Rms(m) ≤0.010 ≤0.012 ≤0.015

Ratio ≥2.5 ≥2.1 ≥2.0

(2)同步多边形闭合差检验

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宜超过表5的规定。

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表5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

等 级

限差类型

E 级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6.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0.0

(3)重复基线边检验

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22ds σ≤

式中:σ为E 级GPS 控制网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4)独立环闭合差检验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 网中选取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33333x y z s n n n n ωσωσωσωσ

≤≤≤≤

式中: n :为闭合环边数;

σ:为E 级GPS 控制网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s ω=22

2x y z ωωω++

2、补测与重测

(1)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的独立基线相连接,则

在该点上应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独立基线。

(2)可以舍弃在重复基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超过表2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者有关的同步图形。

(3)由于点位不符合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满足各项技术规定时,可按技术设计要求另增选新点进行重测。

3、GPS网平差

(1)起算数据与坐标系统

首先要了解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起算数据的带号,采用的坐标系等。如岳麓山校区的起算数据为3度带的1954北京坐标,则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4°,故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取中央子午线经度L

=114°的3°带高斯投影。即有:参考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长半径a=6378245m,扁率α=1/298.3;中央子

午线经度L

=114°00′00″。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三维无约束平差

当GPS基线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提供各GPS控制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并生成GPS高程拟合的数据文件。

在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

δx 、V

δy

、V

δz

)绝对值应满足下

式要求:

V

δx

≤3σ

V

δy

≤3σ

V

δz

≤3σ

式中:σ为E级GPS控制网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3)二维约束平差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以起算数据中提供的已知点作为强

制约束的固定值,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结果就输出各GPS控制点在前述的坐标系统中的二维平面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约束平差中,应将已知坐标点组合成不同的约束条件,以发现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与GPS网不兼容(即约束平差结果严重扭曲GPS无约束平差结果的精度)。

4、水准联测

为满足GPS控制网高程拟合的需要, GPS-E级控制点应联测一定比例的四等水准。联测水准的GPS点均匀分布在测区,水准路线连接成水准网。

5、GPS点高程拟合计算

,目前主要有GPS水准高程、GPS重力高要精确计算各GPS点的正常高H

程和GPS三角高程等方法。其中GPS水准高程是目前GPS作业中是常用的方法。用于GPS高程拟合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曲面拟合法(包括平面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曲面样条拟合法、非参数回归曲面拟合法和移动曲面法)。

七、上交的资料

1、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2、GPS控制点点之记;

3、GPS控制点外业观测手簿;

4、GPS控制网平差报告;

5、GPS控制网网图及坐标成果表;

6、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附页1

调度表

时段编号观测时间测站号/名测站号/名测站号/名机号机号机号

1 2014.10.24

10:48-11:53

A1 X1 X2

二一五

2 2014.10.22

17:19-18:25

A1 X1 D1

一二五

3 2014.10.18

08:20-09:30

A1 D1 E2

一五二

4 2014.10.18

09:41-10:46

A1 E2 E1

一二五

5 2014.10.24

12:55-14:07

A1 E1 E3

二五一

6 2014.10.24

10:53-11:50

A1 E3 X2

一二五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 1.1.设计目的 (3) 1.2.任务概述 (3) 二、测区概况 (3)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 2.2民族种类 (3) 2.3已有资料情况 (3) 2.4测区的范围: (3) 三、设计的依据 (3) 四、主要的技术指标 (4) 4.1GPS测量 (4) 4.2水平角观测 (6) 4.2.1水平距离的观测 (6) 4.2.2导线网 (6) 五、坐标系统的选择 (7) 六、设计方案 (7) 6.1布网的原则 (7) 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 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 (7) 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 (8) 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 (9) 6.5.外业选点埋石 (10) 6.5.1选点 (10) 6.5.2标志埋设 (10) 六、仪器设备的选择 (11) 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 (11) 7.1. GPS外业工作的原则 (11) 7.2安置天线要求 (12) 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12) 7.3观测方法 (13) 7.3.1 GPS 观测方法 (13) 7.4 地籍勘丈 (13) 7.4.1 、地籍勘丈的方法: (13) 7.4.2. 宗地图编号 (13) 7.4.3. 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 (13) 7.4.4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 (14) 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 (14) 7.4.6 界址点边长的检核: (14)

7.4.7 地籍图的表示原则: (15) 7.4.8 宗地图 (15) 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15) 7.4.10提交成果 (15) 7.5数据的记录 (15) 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 (17) 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 (17) 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 (17) 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18) 8.3.1数据处理 (18) 8.3.1无约束平差 (19) 8.3.2约束平差 (19) 8.4 GPS 高程拟合 (19) 七、提交成果 (19) 八、参考文献 (20)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知识讲解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

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4 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5 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备课讲稿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 一、综述 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设计准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项目规划 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 面积 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 或等级。(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 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 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 E 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 等。 (由于本基坑工程跨距较长,基坑深距大,暂定C、D级测量精度 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

σ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 GPS高程拟合板块: 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GPS网点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三等基线平均距离为5km,四等为2km,鉴于平时土方开挖收方测量需要5km左右设置一控制观测点。

完整word版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概述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测量依据、原则 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 测区情况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108°57'、北纬34°13'附近。位于长安大学校本部东院,测区北临育才路,东至雁塔路,测区内为教学区,地势平坦,建筑物以及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7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2.2已有资料 测区如有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可考虑联测国家高等级点,将GPS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如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控制网起算数据3.2. 本次实习GPS控制网可考虑利用国家等级点2个,国家等级点必须有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网的起算数据。如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 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已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2.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黄海高程系统。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2.5GPS网的布设 采用三台GPS接受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控制网,等级为D级。 2.6GPS网的选点 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GP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及观测数据资料的处理 3.1GPS外业观测 本次实习的GPS控制网采用GPS技术静态观测方法施测。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 级GPS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 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技术设计 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 数据处理 平差计算 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技术报告 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空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 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空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一技术设计一选点埋石一野外观测一数据处理一平差计算一质量检查与自 检报告一技术报告一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E级GPS空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 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 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选点埋石 选点 1 ?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6.选点时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不小于200 米,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米。并应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7.选点时应避开多路径环境影响,避免靠近水面、树冠、高大建筑物、低洼潮湿等地点,应保证15°以上无遮挡。50米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应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8?选点时应设计水准联测路线,对于要联测等级水准的GPS空制点,尤其是当点位 处于河流、湖泊、水库的边缘时,在其位置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其水准联测的可能性。 9.选点完成后提交工作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包括点之记信息、本点与相邻点网图、实地选点方案等。 10.选点结束后,实地选点方案必须经过业主或质检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 入埋石阶段 埋石 1. 标石类型:地面采用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混 凝土普通标石(i ),楼顶采用建筑物上标石(j )。标石尺寸如下: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任务概述 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 级GPS 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 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 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 级GPS 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 δ=22)*(d b a 式中:δ—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四、布设原则 1.GPS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 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 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一、测区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万河上游。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拨121米。主要河流有赵河和潘河并在测区东南部交汇,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测区内道路成网,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道豫49自北向南纵贯测区,省道2324横穿东西,交通便利,便利了测绘工作的开展。 测区包括城区及其附近地区,测区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3°12′21″-113°19′30″,北纬39°00′13″-39°01′42″之间,面积为96KM2。测图范围大致为东经113°53′59″-112°58′31″,北纬39°01′35″一33°05′42″,面积为 36.75KM2,合1:1于图幅147幅。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测绘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2.国家测绘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3、CHl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l003-95《测绘产品检查评定标准》。 5、《合肥市1:1000比例尺航测数字化成图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坐标系的选择 测区平均高程85m,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7°,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20带,3°带的第39带。GPS网的平面坐标系统选用54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四、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上海中翰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的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为12通道单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5mm +1ppmD) 高程±(10mm+2ppmD) 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配备有Planning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pectrum Survey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GPS实测和数据处理时采用的其它设备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必要的交通工具等。 五、四等(或D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45个,其中已知点4个,未知点41个,组成最小同步环135 个,多边形异步环8 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54条,其中必要基线44条,多余基线10条,平均重复设站数为1.7/站。多于《规范》规定的1.6/站。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2.1准备工作 2.2技术设计 2.4选点埋石 2.5野外观测 2.6数据处理 2.7平差计算 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2.9技术报告 3.0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 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2.1准备工作 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 2.2.1 选点 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技术】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关键字】技术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情况 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燕郊约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2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常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3.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 X:718.0km—724.0km;Y: .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有1996年12月1:43500燕郊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幅,该资料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参数。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经度117°。图中包括地形、地物点。由于该图测绘时间久,同时图中无控制点、导线点,因此改图仅供参考。 测区有国家三角点数个,其数据如下表: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情况 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燕郊约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2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常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3.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 X:718.0km—724.0km; Y: 20483995.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有1996年12月1:43500燕郊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幅,该资料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 克拉索夫斯基参数。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经度117°。图中包括地形、地物点。由于该图测绘时间久,同 时图中无控制点、导线点,因此改图仅供参考。 测区有国家三角点数个,其数据如下表: 点名X坐标Y坐标备注 点将台4421650.60020483995.600一等三角点有色院4422665.05420485530.457四等三角点核工部4424282.0872*******.213四等三角点设计院4423271.53620484072.213四等三角点交干院4423596.22320482518.181四等三角点华科院4424528.39620482681.173四等三角点京哈大桥4423045.50020481620.261四等三角点本数据采用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年大地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二、GPS控制网设计方案 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 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PS网,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1)

※分类号:教材密级:秘密 编号:01 新校区控制点测量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名称:11土管01班第三组 2013年 1 月 6 日

一、测区概况 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能使用GPS 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本次实习的范围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黄金校区,先布设E级 GPS控制网,在测区内布设了5个GPS控制点,再进行GPS 控制测量。黄金校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个基本无干扰的测区,所以此次实习较为简单。 二、作业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三、坐标系的选择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本次实习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第三食堂和校门口两个已知点,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两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四、作业流程 1、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3台中海达双频GPS接受机(标称精度5mm+1pmm·D,D以Km计),为双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5mm +1ppmD) 高程±(10mm+2ppmD) 中海达GPS测量系统配备有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olution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2、E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5个,其中已知点2个,未知点3个,组成最小同步环3个,多边形异步环3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5条,其中必要基线7条,多余基线0条。 (2)GPS观测 在实际外业观测过程中,使用3中海达型GPS接收机,同时在三个 GPS点上进行观测, 有效观测卫星数≥4颗, 时段长度≥90分钟。丈量天线高度, 均从天线的三面丈量三次, 在三次较差不大于 3mm时,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束观测时, 再丈量一次天线高, 以作校核。在观测过程中, 自始至终有人值守, 并经常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情况 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燕郊约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2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常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3.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 X:718.0km—724.0km;Y: 20483995.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有1996年12月1:43500燕郊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幅,该资料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参数。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经度117°。图中包括地形、地物点。由于该图测绘时间久,同时图中无控制点、导线点,因此改图仅供参考。 测区有国家三角点数个,其数据如下表: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 p s控制测量技术 设计书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技术设计 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 数据处理 平差计算 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技术报告 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选点埋石 选点 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 p s控制测量技术设 计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技术设计 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 数据处理 平差计算 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技术报告 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选点埋石 选点 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GPS-E级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县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 技 术 设 计 书

**县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 技术设计书 测绘任务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一、项目及任务概况 (1) 二、采用任意带坐标的建议 (1) 三、作业依据 (1) 四、已有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2) 五、主要技术指标 (2) 六、GPS-E级网选点埋石及布网要求 (2) 七、GPS-E级网观测 (4) 八、GPS网的数据处理 (6) 九、四等水准测量 (8) 十、成果验收 (10) 十、上交资料 (10) 附件一:点之记模板 (11) 附件二:水准仪I角检校表格 (12)

GPS-E级控制测量项目技术设计书 **县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 技术设计书 一、项目及任务概况 为加强土地管理和满足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受**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由**信息技术有公司承接**县城区GPS-E级控制测量任务,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县,广东省梅州市辖县,革命老区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测区位于**城区和城区周边水寨、河东、横陂、转水四镇,施测范围由甲方具体划定(详见下图),面积约189平方公里,根据要求施测GPS-E级控制点约32个。 二、采用任意带坐标的建议 从**县城所处的地理坐标位置(115°34′-115°42′)来看,正好落在高斯正形投影3°带中央子午线为117°的39带西边缘,基本上位于114°(38带)与117°(39带)的相交处(115°30′),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西向约140KM,其长度变形值很大,按理论计算,长度变形约为27.2CM/KM。根据《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1规定,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城市平均高程面。为确保测区的成图成果质量,也为用图单位在征地、放桩等工程测量中有精度保证,做到平面控制点坐标反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尽可能相符,建意测区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80西安坐标系),将中央子午线通过**县城,定为:115°45′。如本测区所测图幅与原测图幅在技术上有矛盾,可通过平移的办法处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否测按不予边长变形的考虑进行实测。 三、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2.《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JJ/T 73-2010 3.《城市测量规范》 CJJ/T 8-2011

1.GPS静态控制测量报告

大戛高速公路项目(第四工段) 导线复测总结报告 编制: 审核: 审批: 云南建投大戛高速公路第四工段项目部 2016年8月 1

目录 1.工程概况 (3) 2.编制依据 (4) 3.适用范围 (4) 4.测量人员的组成及仪器设备 (5) 5.平面控制测量 (5) 6.高程控制测量 (7) 7.测量资料管理及上报 (7) 8.质量保证措施 (7) 9.总结 (8) 10.附录 (8) 2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大戛高速公路四工段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工段起于三工段K33+528路基段,经红星村等村落,止于五工段K44+555莫洛黑隧道进口。主线起讫里程为K33+528~K44+555,设计路线全长11.027KM。 四工段主要工程为桥梁7座、隧道5座、路基4.013KM; 桥梁工程有: 扒拉黑箐1#桥(桥长640米) 扒拉黑箐2#桥(桥长283.5米) 大黑箐大桥(桥长480米) 斗迭社莫大桥(桥长720米) 六十二大箐大桥(桥长374米) 红星大桥(桥长150米) 莫洛黑大桥(桥长794米) 隧道工程: 哈玛珠隧道(隧长616米) 迭社莫隧道(隧长202米) 红星1#隧道(隧长648米) 红星2#隧道(隧长1098米) 白尺达隧道(隧长1008米) 路基工程:4013.5米 1.2复测工作内容 3

对大戛高速公路四工段内设计单位提供的导线控制点进行复测。 大戛高速公路四段原设计控制点表(附表) 点ID 设计值点 ID 设计值 北坐标X(m) 东坐标Y(m) 高程H(m) 北坐标X(m) 东坐标Y(m) 高程H(m) D057 2660509.5860 489766.0130 1591.0042 D072 2658391.1150 480803.3050 1231.8105 D058 2660187.3610 489693.3680 1558.9266 D073 2658523.6020 480475.6560 1223.2564 D059 2659470.9760 489172.6140 1451.0291 D074 2658567.7600 480170.5940 1227.7582 D060 2658991.9040 487549.2750 1418.0119 D075 2658711.0810 479631.0150 1272.2638 D061 2658844.8450 487222.9550 1450.2724 D062 2658877.1470 486858.8610 1480.3945 D063 2658993.3170 486485.2230 1477.4539 D064 2658795.3100 485972.1670 1524.7022 GC02 2659368.3260 488759.9280 1436.7593 D065 2659073.6540 485463.2010 1494.6873 GP07 2658391.0760 482708.1340 1282.4601 D066 2658787.0900 484949.4550 1421.7188 GP08 2659085.3250 488149.9740 1416.9129 D067 2658622.4710 484539.1180 1377.9273 GP09 2658412.3390 483310.3770 1315.4259 D068 2658624.3650 484293.8130 1380.3711 GP20 2658994.4330 479436.1500 1294.2050 D069 2658335.4760 483656.7220 1330.5006 GP21 2658982.0310 478535.2560 1269.0455 D070 2658337.7820 482171.4610 1265.4865 GP28 2658793.3150 479229.0080 1086.8752 D071 2658157.5770 482020.5310 1239.7334 GP29 2658904.2650 479047.9030 1092.0378 2.编制依据 2.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3 《公路勘测规范》(JTC/T C10—2007); 2.4《公路勘测细则》(JTC/TC10-2007)。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戛高速公路四工段K33+528~K44+5550里程段内的施工放样工作。 4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

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2工作内容及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1项目区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2技术标准和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 ____________ 6 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 7 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GPS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情况 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本次GPS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燕郊网。级GPS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约20km2 2.测区概况 公里、南距天津260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 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金三角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深远。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18.7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测区面积约为 -11.5℃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 。26cm77cm,最大降雪厚度最大冻土深度183天,650.911.7℃,常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 3.测区范围 。39°53′—39°57′161°51′,北纬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 测区位置及面积 。—62.5km20483995.600;Y:X:718.0km—724.0km。22.0km2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测量规范》GPS2001-92《全球定位系统((1)CH《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73-972()CJJ《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1002-95)CH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1003-954()CH《城市测量规范》8-85CJJ5()

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5.

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GPS根据规程规范,D级技术要求项目 10平均边长(km)~5 ≤10a(mm)固定误差 ≤10比例误差b(m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45000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GPSⅠ 提高网的可靠性。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ⅡGPS,且在网个(不足时应联测)3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GPSⅢ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GPS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