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梳理及训练

高三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梳理及训练
高三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梳理及训练

高三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梳理及训练

知识网络构建

1.等位基因

(1)位置:等位基因≠同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一定相同,但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如AA、aa。

(2)表示方法:2个等位基因,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A、a,B、b;ABO血型系统中的等位基因用I A、I B、i表示;高考题中出现的A+、A、a或a1、a2…a n表示复等位基因。

(3)本质区别:A与a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4)来源:基因突变产生的。

(5)分离:正常情况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发生过交叉互换,则分离既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等位基因与基因组、染色体组、配子、单倍体、多倍体关系:染色体组中一定无等位基因;配子、单倍体可能含等位基因,如四倍体的配子、单倍体可含等位基因;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多倍体也可能为杂合子,如Aa的单倍体加倍后基因型为AAaa,故可存在等位基因。2.孟德尔遗传定律与假说—演绎法

3.伴性遗传

(1)不是所有生物都有伴性遗传,如无性别决定的绝大多数植物——玉米、豌豆等。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不管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且遗传时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3)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都控制性别,如控制色盲的基因。

(4)对伴X染色体遗传病而言,携带者只能是女性且表现型正常,致病基因为隐性,如基因型为X B X b,显性遗传病此基因型不叫携带者,而叫患者。

(5)抗维生素D佝偻病,如X D X D和X D X d都是患者,但后者比前者患病轻。

(6)“牝鸡司晨”体现了表现型是遗传物质控制并与环境因素有关。若母鸡发生性逆转变成公鸡,再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则子代中♀∶♂=2∶1(WW致死)。

(7)伴X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中,发病率等于患病基因频率。

4.人类遗传病

(1)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范围不同,前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社会调查),而后者在某种遗传病患病家系中调查(家系调查)。

(2)家族性疾病并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传染病;先天性疾病也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药物引起的器官受损。

(3)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病。

(4)只有受一对(不是1个)等位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且常被选作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类型。

1.F1测交产生4种(1∶1∶1∶1)表现型的后代,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2.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3.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4.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5.摩尔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6.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7.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8.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但遗传时都与性别相关联()

9.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10.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11.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答案 1.× 2.× 3.× 4.× 5.× 6.√7.×8.√9.×10.√11.√

1.短尾猫之间相互交配,子代中总是出现约1/3的长尾猫,最可能的原因是短尾猫相互交配,子代中显性纯合子短尾猫致死。

2.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但比例为42%∶8%∶8%∶42%,试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部分初级性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产生四种类型配子,其比例为42%∶8%∶8%∶42%。

考点一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应用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及相关比例

2.性状遗传中异常分离比的出现原因

(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

Aa ×Aa →1AA ∶2Aa ∶1aa

①2∶1?显性纯合致死,即AA 个体不存活。

②全为显性?隐性纯合致死,即aa 个体不存活。

③1∶2∶1?不完全显性,即AA 、Aa 、aa 的表现型各不相同。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杂合子自交

AaBb ×AaBb →1AABB ∶2AaBB ∶4AaBb ∶2AABb ∶1AAbb ∶2Aabb ∶1aaBB ∶2aaBb ∶1aabb ①表现型比例9∶3∶3∶1的常见变式

???????

Ⅰ.9∶3∶4?aa 或bb 成对存在时就和双隐性表现出同

一种性状Ⅱ.9∶6∶1?单显表现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Ⅲ.15∶1?有显性基因就表现出同种性状Ⅳ.9∶7?单显和双隐表现出同一种性状Ⅴ.13∶3?双显和双隐及一种单隐表现一种性状,

另一单隐表现另一种性状Ⅵ.12∶3∶1?双显和某一种单显表现出同一种性状

②测交时相应比例为: 3.两对等位基因(A 、a ,B 、b)在染色体上的可能位置

考向一遗传规律的基础题型辨析

1.(2019·全国Ⅱ,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B.①或④

C.②或③D.③或④

答案B

解析实验①中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作为亲本的植株甲为杂合子。实验④中植株甲与另一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在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依据实验②、③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故选B。

2.(2019·四川南充模拟)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红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具有淡化色素的作用。现用两纯合白花植株进行人工杂交(子代数量足够多),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色∶粉色∶白色=3∶6∶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用于人工杂交的两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

C.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一定会出现红色∶白色=3∶1

D.BB和Bb淡化色素的程度不同,BB个体表现为白色

答案C

解析F2中红色∶粉色∶白色=3∶6∶7,是9∶3∶3∶1的变式,故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白色对应的基因型有:A_BB、aa_ _,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和aabb,B正确;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是红花植株,Aabb自交后代红花∶白花=3∶1,C错误;基因型为A_Bb的个体,表现为粉红色,基因型为_ _BB的个体表现为白色,D正确。

考向二遗传规律的推断题型辨析

3.(2019·陕西榆林二模)已知大白菜的雄性不育(雄蕊发育异常,但雌蕊正常)受基因M(不育

基因),M f(可育基因),m(可育基因)控制,基因M、M f、m位于一对常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相同位点,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M f>M>m(雄性可育大白菜的雄蕊、雌蕊发育均正常)。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M f、M、m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性不育大白菜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以杂合的雄性不育大白菜作母本和杂合的雄性可育大白菜作父本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3)现将4种不同基因型的雄性可育大白菜两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试推测亲本的基因型: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答案(1)分离M f、M、m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的基因(2)2能(3)M f M f mm M f M M f m

解析(1)根据基因M、M f、m位于一对常染色体同源区段的相同位点,说明基因M f、M、m 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根据M、M f、m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M f>M>m,可知雄性不育大白菜的基因型有MM和Mm共2种,以杂合的雄性不育大白菜作母本(Mm)和杂合的雄性可育大白菜(M f M、M f m)作父本进行杂交,若父本基因型为M f M,则杂交后代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值为1∶1,若父本基因型为M f m,则杂交后代雄性可育植株与雄性不育植株的比值为3∶1,所以根据子代的表现型能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3)雄性可育大白菜的基因型有M f M f、M f M,M f m、mm四种,根据C和D杂交后代出现可育∶不可育=3∶1,可知亲本基因型为M f M、M f m,又根据A和B、C、D杂交后代都是雄性可育,说明A的基因型为M f M f,由于A、B、C、D的基因型互不相同,所以B的基因型为mm,又因为B和D杂交后代均可育,说明D的基因型为M f m,所以C的基因型为M f M。

4.(2019·河南开封模拟)高等植物N叶片叶缘有波状齿与锯齿、叶形有条形与剑形,其中一种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种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b,C、c)控制,三对基因

均独立遗传。现有一波状齿条形叶植株与一锯齿剑形叶植株杂交,F1统计结果为:波状齿条形叶∶锯齿条形叶=1∶1;取F1中波状齿条形叶植株自交,F2统计结果为:波状齿条形叶∶波状齿剑形叶∶锯齿条形叶∶锯齿剑形叶=30∶2∶15∶1。请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控制叶形的基因有__________对,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2中波状齿植株自交,每棵植株的F3均出现了锯齿植株。请解释出现该遗传现象最可能的原因(用遗传图解作答)。

(3)若让F2植株自交,再把F3中锯齿剑形叶植株各自隔离种植并自交,自交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4)检测(3)实验中F3中条形叶植株的基因型,发现有的植株测交后代中条形叶∶剑形叶=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

答案(1)两F1条形叶自交产生的F2中条形叶∶剑形叶=15∶1,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自由组合现象(9∶3∶3∶1)的变式

(2)如图所示

(3)0(4)BbCc

解析(1)F1条形叶自交产生的F2中条形叶∶剑形叶=15∶1,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自由组合现象(9∶3∶3∶1)的变式,所以控制叶形的基因有两对。(2)叶缘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波状齿为显性性状,F1波状齿自交,F2波状齿∶锯齿=2∶1,可推断出波状齿的纯合子致死,所以群体中存在的波状齿均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2∶1。

(3)由于锯齿的基因型为aa,且根据分析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为条形叶,所以剑形叶基因型为bbcc,若让F2植株自交,再把F3中锯齿剑形叶植株(aabbcc)各自隔离种植并自交,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是0。

(4)只有基因型为bbcc的植株表现为剑形叶,由题意知,F3中条形叶植株测交后代中条形叶∶剑形叶=3∶1,说明F3中该条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BbCc。

5.(2019·四川泸州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喷瓜是葫芦科的一种二倍体植物,无性染色体,其性别是由三个等位基因(a D、a+、a d)决定的,这三个等位基因决定的性别与显隐关系如下表所

示,喷瓜的叶形由B、b基因控制(B:卵状长圆形,b:戟形)。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喷瓜种群中与这两种性状有关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种,其中能产生精子且精子种类最少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确定某一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的基因型,可将其产生的花粉授与表现型为________的另一植株,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ba+a+。

(3)两个亲本杂交,如果子代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雌雄同株∶雌株=3∶1;则父本和母本与性别有关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5BBa+a+和bba+a+(2)戟形叶雌株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戟形叶雌雄同株=1∶1 (3) a+a d、a+a d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a D对a+、a d为显性,a+对a d为显性,则当a D存在时植株表现为雄性,当基因型为a d a d时植株表现为雌性,当基因型为a+a+、a+a d时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由于雌性不可能提供a D,因此雄性的基因型只能是a D a+、a D a d。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与喷瓜性别有关的基因型有5种,而叶形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有3种基因型,因此与这两种性状有关的基因型最多有3×5=15(种);其中纯合子雌雄同株BBa+a+和bba+a+产生的精子的种类最少。

(2)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的基因型可能为BBa+a+、BBa+a d、Bba+a+、Bba+a d,要确定其基因型,可以将其产生的花粉授与表现型为戟形叶雌株(bba d a d)的另一植株,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Bba+a d)∶戟形叶雌雄同株(bba+a d)=1∶1, 则该卵状长圆形叶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ba+a+。

(3)两个亲本杂交,后代雌雄同株(a+_)∶雌性植株(a d a d)=3∶1,相当于一对杂合子的自交实验,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 d。

考向三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定

6.(2018·全国Ⅲ,31)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

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一对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2)1∶1∶1∶1

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甲组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二∶红多∶黄二∶黄多≈9∶3∶3∶1,该比例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所以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组F2的表现型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比例都符合3∶1,即圆形果∶长形果=3∶1,单一花序∶复状花序=3∶1。而圆单∶圆复∶长单∶长复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根据乙组的相对性状表现型分离比可知,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用“长复”(隐性纯合子)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不会出现测交结果为1∶1∶1∶1的比例。

7.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

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ABB×AAbb或aaBB×AAbb

(2)①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②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③淡紫色∶白色=1∶1 (3)53/7

解析(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AAbb)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A_Bb),由此可推知亲本中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2)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可根据题目所给结论,逆推实验结果。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自交后代出现9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其比例为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若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自交后代出现1/4AABB、1/2AaBb、1/4aabb,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淡紫色∶白色=1∶1;若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自交后代出现1/4AAbb、1/2AaBb、1/4aaBB,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3)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3/7。

考点二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1.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析

2.仅在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①发病率男性低于女性。

②世代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①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②隔代交叉遗传。

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3.XY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1)现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XY同源区段,则女性基因型可表示为X A X A、X A X a、X a X a,男性基因型可表示为X A Y A、X A Y a、X a Y A、X a Y a。

(2)遗传仍与性别有关

①如X a X a(♀)×X a Y A(♂)→子代(♀)全为隐性,(♂)全为显性。

②如X a X a(♀)×X A Y a(♂)→子代(♀)全为显性,(♂)全为隐性。

4.判断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一般程序

考向一结合遗传系谱图分析伴性遗传现象

8.(2019·湖南株洲质检)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基因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C.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D.该病可通过检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看出,1号和2号都正常,生的孩子4号是患者,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4号的基因带谱图可知,基因带谱图中短条带代表隐性基因,又因为4号的父亲1号有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所以该病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据A项分析及基因带谱图可知,1号、2号、5号都是杂合子,3号是显性纯合子,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00%,B错误;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C正确;根据“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可知,该遗传病可以通过检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判断,因为患者肝脾肿大,也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9.如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庭中有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存在代代遗传的特点

B.乙病为红绿色盲症,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 .Ⅱ-4为甲病携带者的概率是23,为乙病携带者的概率是12

D .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8

答案 D

解析 由系谱图中Ⅱ-4和Ⅱ-5正常,生下患甲病女孩Ⅲ-6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是红绿色盲症,即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A 、B 错误;对于甲病(基因用A 、a 表示),Ⅱ-4是杂合子(Aa),对于乙病(基因用B 、b 表示),

Ⅱ-4是携带者(X B X b )的概率是12,C 错误;Ⅱ-4的基因型为12AaX B X b 、12

AaX B X B ,Ⅱ-5的基因型为AaX B Y ,二者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4=38

,D 正确。 考向二 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综合分析

10.(2019·陕西宝鸡4月联考)已知生物的性别通过性染色体决定的方式有XY 型和ZW 型。某品种家蚕结茧颜色有黄茧和白茧,其遗传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 、a 与

B 、b 控制,A 控制形成黄茧,a 控制形成白茧,基因B 可抑制基因A 的作用。幼蚕正常体色与油质体色受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 、t 控制。用一只黄茧正常体色(♂)与一只白茧正常体色(♀)杂交,F 1中白茧正常(♂)∶白茧正常(♀)∶白茧油质(♀)∶黄茧正常(♂)∶黄茧正常(♀)∶黄茧油质(♀)=6∶3∶3∶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就蚕的体色而言,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判断,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填“XY 型”或“ZW 型”),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杂交组合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正常体色 (2)ZW 型 就体色而言,若为XY 型,则亲本为X T Y ×X T X t ,油质个体只在雄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若为ZW 型,则亲本为Z T Z t ×Z T W ,油质个体只在雌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相符 (3)AabbZ T Z t ×aaBbZ T W

解析 (1)因为基因B 可抑制基因A 的作用,因此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共7种。正常体色(♂)与正常体色(♀)杂交,F 1中正常体色∶油质体色=(6+3+2+1)∶(3+1)=3∶1,由此可知正常体色是显

性性状,油质体色是隐性性状。(2)因为亲本中雄性是正常体色,雌性是正常体色,而子代中雄性都是正常体色,雌性有正常体色和油质体色,若为XY型,则亲本为X T Y×X T X t,油质个体只在雄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若为ZW型,则亲本为Z T Z t×Z T W,油质个体只在雌性中出现,与实验结果相符,因此可以判断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3)根据F1中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 T Z t×aaBbZ T W。

11.(2019·全国Ⅰ,32)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16紫眼基因(2)01/2(3)红眼灰体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红眼/白眼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解析(1)由图可知,翅外展基因与粗糙眼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二者能自由组合,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一隐一显)个体所占比例是3/16。紫眼基因与翅外展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自由组合。(2)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杂交,后代雄蝇中不会出现焦刚毛个体;若反交,子代雄蝇全部为白眼,雌

蝇全部为红眼,即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3)欲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双杂合个体交配或测交。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为红眼灰体,F1相互交配所得F2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验证伴性遗传时,需要分析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要分析红眼/白眼这对性状,此时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1.(2019·全国Ⅲ,6)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1 000对基因型均为Bb的亲本交配,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若不

考虑致死,一对基因型为Bb的亲本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受精卵的概率分别为1

4、2 4

1

4

,1 000对基因型均为Bb的亲本交配,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受精卵的数目分别为250、500、250,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 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A项符合题意。

2.蜜蜂群体中有蜂王(2n=32)、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形成,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现有一只雄蜂和一只蜂王交配,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从雄蜂的来源看,卵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在蜜蜂中,隐性性状在雄蜂中出现的概率较雌蜂中低

C.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则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

D.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则F1雄蜂基因型为Ab、ab

答案B

解析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体现了卵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雌蜂由受精卵发育

而来,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所以子代雄蜂的基因型就是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故隐性性状在雄蜂中出现的概率较雌蜂中高,B错误;根据题意,一只雄蜂和一只蜂王交配,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则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为AB、aB,子代为AaBb∶aaBb=1∶1,符合题意,C正确;若亲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由于F1中工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 =1∶1,则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为Ab、ab,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故F1雄蜂的基因型为Ab、ab,D正确。

3.(2019·山东烟台模拟)有甲乙两对表现型都正常的夫妇,甲夫妇中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乙夫妇中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甲夫妇的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甲夫妇所生子女不会患白化病

B.无论乙夫妇的男方家系是否有血友病史,所生女孩都不患血友病

C.调查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需要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D.无论乙夫妇的男方家系是否有血友病史,所生男孩中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两种疾病分别受A、a与B、b控制。两对夫妇都正常,基因型都为A_X B X-、A_X B Y,其中甲夫妇中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则甲夫妇中男方的基因型为AaX B Y;乙夫妇中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则乙夫妇中女方的基因型可能为1/2A_X B X b、1/2A_X B X B。若甲夫妇的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甲夫妇的相关基因型为AA、Aa,后代不可能患白化病,A正确;由于乙夫妇中男方没有血友病,相关基因型为X B Y,因此他们生的女儿都不可能患血友病,B正确;调查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需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关于血友病,乙妻子的基因型为1/2X B X b、1/2X B X B,乙丈夫的基因型为X B Y,所生男孩的发病率为1/2×1/2=1/4,D正确。4.(2019·广西钦州三模)鸡的雌雄性别主要由Z、W两条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某种鸡的羽毛颜色(芦花和非芦花)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用B、b表示)决定,现有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根据题意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芦花和非芦花这一对相对性状中,芦花为显性

B.芦花鸡和非芦花鸡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

C.亲代鸡的基因型为Z B W×Z B Z b

D.选择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可根据后代中雏鸡羽毛的颜色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分开答案B

解析根据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可知芦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芦花雌鸡的基因型为Z B W,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 B Z B、Z B Z b,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为Z b W,非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 b Z b,芦花鸡和非芦花鸡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5种,B错误;因为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所以亲代鸡的基因型为Z B W×Z B Z b,C正确;选择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均为非芦花,雄鸡均为芦花,故可根据后代中雏鸡羽毛的颜色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分开,D正确。

5.(2019·全国Ⅲ,32)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______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

答案(1)显性性状

(2)思路及预期结果

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解析(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为显性性状。(2)欲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采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根据题意,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玉米子粒若干,其显隐性未知,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可让两种性状的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亲本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若子代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均为纯合子,在子代中选择两种性状的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也可让两种性状

的玉米杂交,若F1只表现一种性状,说明亲本均为纯合子,F1自交得F2,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若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该亲本分别为杂合子和纯合子,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6.(2018·全国Ⅰ,32)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子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子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答案(1)不能无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2)杂交组合:无眼×无眼;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3)8隐性

解析(1)由于无眼和有眼性状的显隐性无法判断,所以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无眼雌性个体和有眼雄性个体杂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现有眼雌性∶有眼雄性∶无眼雌性∶无眼雄性=1∶1∶1∶1,那么通过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无法判断控制果蝇无眼/有眼性状的基因的位置。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子代雄性个体中同时出现了无眼和有眼两种性状,说明亲代雌性果蝇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

(2)若控制无眼/有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子代无眼∶有眼=1∶1,则说明亲本为显性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子代两种性状中,一种为显性杂合子,一种

为隐性纯合子,所以可选择均为无眼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3)由题意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将具有三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为杂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BbDd),F1相互交配后,F2有2×2×2=8种表现型。根据表格中的性状分离比9∶3∶3∶1可知,黑檀体性状为隐性,长翅性状为显性,若子代黑檀体(1/4)长翅(3/4)无眼(?)的概率为3/64,则无眼的概率为1/4,无眼性状为隐性。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提分训练2(真题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高考)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Ⅱ-5和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解析】选B 。A项,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该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项,无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此概率为1/4。D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女孩也可能患病。 2.(2011·海南高考)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选B。AaBBCcDDEe×AaBbCCddEe得到的子代中一定含有Dd,因此只要计算出其他四对等位基因为纯合的概率即可:Aa×Aa出现纯合的概率为1/2,BB×Bb出现纯合的概率为1/2,Cc×CC出现纯合的概率为1/2,Ee×Ee出现纯合的概率为1/2,因此子代中,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为1/2×1/2×1/2×1/2=1/16。 3.(2011·海南高考)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红花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梳理.pdf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1)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具有一定的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1)位于染色体上的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首要条件是正确选用试验材料即。(2)采用由单因素到的研究方法。(3)用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 5.相关概念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杂交、测交、自交 第二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以2N、精细胞形成为例) ⑴细胞图像特征比较: 细胞图形独有特点分裂方式细胞名称 ①前期染色体随机分布在细胞内,有染色单体,中心体向两极移动。 ②中期染色体有规律分布在赤道板位置

③后期纺缍丝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 DNA 4N - -------- 染色体 2N - N -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有丝分裂时间 作用 3.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可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一个精原细胞种种() 一个雄性个体种种() 一个卵原细胞种种() 一个雌性个体种种()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母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母病必病,女病必病。”遗传特点:患者中多于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父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父病必病,子病必病。”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整理人:陆保宗)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如:DD×DD Dd×Dd等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如:Dd×dd 三、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四、分离定律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18年知识点8遗传的基本规律含解析

知识点8 遗传的基本规律 1.(2018·江苏高考·T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 2 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 2 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 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解析】选C。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的出现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如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相等,但雌雄配子中不同类型配子数量应相等,而且2种配子的活力相同,受精概率相等,产生的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成活率也要相等,这样才能保证子二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3∶1,故C选项中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会影响到受精卵的种类及比例。 2.(2018·全国卷Ⅰ·T32)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 ______。 (2)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解题指南】(1)题眼: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 (2)解题关键:由9∶3∶3∶1推导出显隐性;将3/64分解成1/4×3/4×1/4。 (3)解题思路:可用“假设法”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即假设位于常染色体上,经推理后判断是否符合题意,假设位于X染色体上,经推理后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显隐性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遗传实验设计。 (1)①无论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都有可能出现题中杂交结果,如无眼♀Aa×有眼♂aa→无眼♀∶有眼♀∶无眼♂∶有眼♂=1∶1∶1∶1,无眼♀X A X a×有眼♂X a Y→无眼♀∶有眼♀∶无眼♂∶有眼♂=1∶1∶1∶1。故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②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无眼是显性性状,则无眼♀X A X a×有

【高中生物】重难点一本过高三生物基础实验:实验6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原理,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 处理,预实验的作用 前情提要: 关键词:预实验、浸泡法、沾蘸法 难度系数:★★★ 重要程度:★★★ 基础回顾: 考点一、实验原理 (1)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2)用生长素类似物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下处理插条,其影响程度不同。 (3)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考点二、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枝条平均分成10组,每组3枝。 (2)分组处理:生长素类似物按不同比例稀释成9份,第10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把10组枝条基部分别浸入浸泡液中,处理1天。 处理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 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 s),深约1.5 cm 即可。 (3)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 (4)结果记录: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5)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按照小组分工观察记录的结果,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技能方法: 1.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其他因素,如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温度

等都是无关变量,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 2.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先做一个预实验: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蒸馏水的作用 (1)作为空白对照; (2)用来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3)处理过的插条下端需浸在蒸馏水中有利于生根。 4.选择插条时需带有一定的芽或叶的原因 凡是带芽或叶的插条,其扦插成活率都比不带芽或叶的插条生根成活率高,但二者并非越多越好。留叶过多,亦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插条易枯死。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5.如果观察到插条不能生根,可能的原因分析 有可能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有可能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较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抑制状态;有可能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易错警示】“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的4个注意点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不同浓度下的生根数量,两者之间会出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关系,而其他因素如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实验中的处理都采用等量性原则。 (2)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还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和一定的对照实验,预实验时需要设置清水的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另外,在配制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例如沾蘸法是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蘸一下(约5 s),深约1.5 cm即可,千万不能将整个枝条泡入其中;浸泡法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由于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4)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课堂巩固】 1.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功能与IAA基本相同 B.浸泡法和沾蘸法使用的浓度基本相同 C.促进不同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基本相同 D.使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插条不会生根 【答案】A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

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基础知识巩固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证据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学习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知识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概念整理: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一般用x表示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 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一般用表示。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 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1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 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1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如D、d。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子: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2. 例题: (1)判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x)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x)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x)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x) 只要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杂合子。(√)

等位基因必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必定位于非同源染色 体上。(x )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B ) A.人的长发和白发 B .花生的厚壳和薄壳 C.狗的长毛和卷毛 D .豌豆的红花和黄粒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C) A.aa B .Bd C.Ff D .YY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导致等位基因的分离。 例: (1)在二倍体的生物中,下列的基因组合中不是配子的是(B)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3.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 ,表现为黄色圆粒。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 ,数量比例是: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 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 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性状表现有4 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3:3:1 。 5.让子一代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无论是F1作母本,还是作父本,后代表现型有4 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比例是9:3:3:1 ,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 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 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高三生物知识点背诵第四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

专题二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 1.关注“3”个易错点 (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种类相同、数量不相等 ①雌雄配子都有两种(A∶a=1∶1)。②一般来说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数。 (2)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强调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②自由交配:强调群体中所有个体随机交配。 (3)性状分离≠基因重组 2.明确性状显隐性的3种判断方法 (1)杂交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自交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3)假设推证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3.遗传概率分析中的注意点 患病男孩(或女孩)概率≠男孩(或女孩)患病概率(1)患病男孩(或女孩)概率:性别在后,可理解为在所有后代中求患病男孩(或女孩)的概率,这种情况下需要乘生男生女的概率1/2。 (2)男孩(或女孩)患病概率:性别在前,可理解为在男孩(或女孩)中求患病孩子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不用乘生男生女的概率1/2。 4.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都属于“性状分离”吗? 提示: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即一种表现型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性状;倘若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则不属性状分离。 5.书写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型有什么不同? 提示:在基因型的书写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需将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一同写出,如X B Y。一般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写在前,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写在后,如DdX B X b。 6.生物的性别均由性染色体决定吗? 提示:不是,有些生物其性别并非由性染色体决定,如蜜蜂的孤雌生殖。性染色体仅存在于有性别分化的生物中。 1.豌豆花传粉和受粉的特点是什么?对豌豆做杂交实验的过程是什么?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易造成母本自交?对于单性花,上述过程可以省略哪个环节? 提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去雄不彻底。对于单性花,可以省略人工去雄。 2.假说—演绎法的内容是什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最关键的假说是什么?演绎推理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假说—演绎法的内容: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推理、得出结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最关键的假说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演绎推理的内容:设计了测交实验,并预测了测交实验的结果。 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什么?适用什么范围?发生在什么时期? 提示: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上)):实验3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含解析

——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方法,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方法 前情提要: 关键词:叶绿体、线粒体、健那绿 难度系数:★★★ 重要程度:★★★★ 基础回顾: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 观察。 2.实验步骤 (1)观察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 技能方法: 1.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 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2.观察线粒体的实验要滴加健那绿染液的原因 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使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从而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 3、与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有关注意事项 (1)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2)用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为实验材料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为栅栏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3)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4)盖盖玻片时,一定要缓慢且与载玻片成45°夹角,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防止装片下产生气泡。 【误区警示】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 (1)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2)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前人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二.孟德尔:19世纪中期,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 三.自交与杂交: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四.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五.孟德尔的实验:先除去未成熟化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雄蕊成熟时,采取另一植株的花粉,散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他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之后他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子二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孟德尔又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形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它的假说。 六.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七.显隐性状: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示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形性状。 八.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九.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十.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P : × F 1 × 配子 配子 F 1 F 2 十一.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 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DD dd D d Dd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2019年高考分类题库:知识点10-遗传的基本规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0 遗传的基本规律 1.(2018·海南高考·T22)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个体自交”“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关键知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隐含知识: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A项中,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 C=7/128,故A项现的概率=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 7 错。B项中,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2/4×2/4×2/4×(1/4+1/4)×(1/4+1/4) C=35/128,故B项正确。C项中,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1/4+1/4)×(1/4+1/4)×3 7 C=21/128,故C项错。D项中,7对等位基因纯的概率为=2/4×2/4×2/4×2/4×2/4×(1/4+1/4)×(1/4+1/4)×5 7 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同,D项错误。 2.(2018·海南高考·T2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 (2)关键知识:基因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关概率的计算。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就是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1/3,Aa占2/3,采用棋盘法。 理论上, 3.(2018·海南高考·T2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2)成熟后籽粒留在豆荚内,便于观察和计数。; (3)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用d表示。 (2)纯合子:相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不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含等位基因,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如:DD×dd、Dd×dd、DD×Dd等。 自交:如:DD×DD、Dd×Dd等,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常用测交方法最省时间。自交方法较省力,但时间长。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例:奶牛毛色黑白斑对红白斑是显性,要鉴定一头黑白斑公牛是否为纯合子,最快速的实验方案是: A.与纯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B.与杂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C.与纯种红白斑母牛测交 D.研究其双亲的表现型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