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

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
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

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

——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读后

(首发)

邓文宽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一般来说,“敦煌学”中的文献研究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献学内容,二是分门别类的专科内容。就专科内容来说,由于其十分庞杂,几乎囊括了近代以来的所有学科分类,诸如历史、经济、社会、民族、宗教、语言、文学、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所以,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对其做到样样精通。百余年来,学者们多是就其所熟悉的领域用力研究,偶尔旁及其它。但是,就其文献学的内容而言,对全体敦煌学者来说,却有着共同的研究任务和学术内容。那是因为,除了极少量的刻本外,6万余号的敦煌文献多是手写而成。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字记录和传播,唐代之前以手写为主。只是从唐后期开始,印本才逐渐多了起来。宋以后,雕版印刷乃至其后的活字印刷成为了文献传播的主流形式,手写本渐次退出历史舞台,也消褪了昔日的风光。但敦煌文献恰恰是手写本的辉煌时代,涵盖着其由盛至衰的全过程。而这样的写本文献又恰恰是我们进行专科研究的

资料渊薮。由于写本和刻本(以及排字本)有着多方面的不同,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建立“写本文献学”1。张涌泉教授的《敦煌写本文献学》2便是这样一部应运而生的新作。

《敦煌写本文献学》(以下简称《写本学》)属于“敦煌讲座书系”作品之一。全书744页,66万字,堪称煌煌巨著。2014年夏间,冒着酷暑,前后费时近半个月,将该书细读一遍,收获良多。这里,我想将自己的收获写出来,供各位参考,而且也十分愿意向学术界同仁推荐此书,因为我认为它是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若不读此书,则不足言自己是敦煌文献研究者也。

我这里所说的敦煌学者,主要是指从事敦煌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当然,这未包含敦煌艺术研究者,但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学者”,自不待言。我所要划出界限的是,那些不直接从事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而仅仅是利用敦煌文献研究专业问题的学者,不应在我所指称的“敦煌学者”之列。

我想用八个字概括我对这部著作的评价: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具体有如下四端:

一、对汉字的演化史了然于心。这对于以研究语言文字以及敦煌文学为主职的涌泉教授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纸质

写本文献,但仍需把它放在整个汉字演化史及其载体变化的大架构下进行观察,建立宏观视域。我国的汉字,其字形与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迄今至少有了3500年左右的历史。无论是甲骨文的契刻,还是钟鼎铭文的铸造;也无论是从大篆到隶书,还是由楷书到行草,汉字一直是既在传承着,也在变化着。而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纸质写本文献仅仅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亦即它有自己的时代性。《写本学》在多处强调“汉字是有时代性的”。如第622页云:“敦煌写本跨越四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六百余年,是汉字字体由隶变楷完成的阶段,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形式各异,风格多样。”第626页又云:“汉字具有时代性,往往因时而异。时代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和提高,往往会在语言文字上留下深深的痕迹。”第632页在讲到俗字时又说:“俗字有时代性。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己产生、演变或消亡的历史踪迹,俗字亦不列外。”在第655页又说:“不同的时代既有不同的书体,也有不同的字体,汉字具有时代性。”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汉字的时代性,就在于不能轻忽它的时代特色,或者说,必须按照它的具体时代对它进行认知和厘定,而不可以以今律古或者以古律今。在许多不从事敦煌文献整理的学者看来,敦煌写本的文字似乎并不难认读。但是,它是写本,而不是印本,这一点却被许多人忽略了。不要说,五十多年前,《敦煌变

文集》的整理者是六位大家,却产生了许多在今天看来本不该发生的错误;就是当下正在整理并出版着的敦煌文献著作,虽说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忽略了汉字的时代性,错误仍在继续产生(这也包括我自己的工作在内)。想到这些,我颇觉有几分汗颜!如果我们还想减少错误,那么就静下心来,深入进去,对写本文献的时代特征花一番大力气进行理解,然后再进行敦煌文献的整理,庶几可以将错误降低到最大限度。在这个意义上,我呼应涌泉教授的拳拳心意,强调“汉字是有时代性的”,切勿大意!

二、对敦煌写本的特征十分熟悉。这也是《写本学》一书的主体内容,也可以说是它的重头戏。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书写特征,写本的“时代性”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诚然,写本文献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很难一言以蔽之曰如何如何。概而言之,该书的“字词编”(第二编)和“抄例编”(第三编)都属于对敦煌写本的认知和归纳。这里,请允许我借用作者在“后记”中的话对其内容进行表述:“第二编为字词编,对敦煌文献的字体、俗语词、俗字、异文等语言文字现象做了全面的介绍,指出敦煌写本篆隶楷行草并存,异体俗字盈纸满目,异本异文丰富多彩,通俗文学作品、社会经济文书、疑伪经等写本有大量‘字面普通而意别’的方俗语词,它们既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敦煌文献的整理设立了一道道障碍,扫

除这些障碍是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最基础的工作;第三编为抄例编,对敦煌写本的正误方法、补脱方法、卜煞符、钩乙符、重文符、省代符、标识符等符号系统及抄写体例作了全面的归纳,并通过例举大量实例,指出了解这些殊异于刻本的书写特例,是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重要一环。”3大而言之,敦煌写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异体俗字、方言词义、书写符号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则会随时呈现在整理者面前。我敢说,并非所有敦煌文献整理者对这些特征都比较了解,许多人是仓促上阵的。而如果不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气增加并扩充自己的知识,整理出的东西就很难成为上乘之作。恰好,《写本学》作者在这方面已经花过大力气,其所取得的成功,也足以供我们学习和参考。为了加深对该书水平的认识,我这里仅举一例以见一般。第199页有如下一段辨证: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第125号《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二有:“故阿耨菩提是如来事,付嘱菩萨,菩萨即荷如来重担,荷负如来十佛事故。”原卷“菩提”二字合文作“草头”下一个“提”字,两个“菩萨”合文作上下两个“草头”为一个“菩萨”,其下再加一个重文符号。这种情形,在印本书中能看到多少?总之,不花一番苦功夫去研读敦煌写本的特征,恐难言有资格整理敦煌文献也。而《写本学》归纳精当,例证丰富,是我们认读敦煌文献的便捷门径,相信任何读过的人都会收获多多。

三、实现了与写手的沟通。宋以后的印本文献多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从历史学的角度说,二十四史也好,《资治通鉴》等编年史也罢,都是经过作者加工改写的,多数已非第一手资料。出土文献之所以受重视,就是因为它基本上都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史学家的笔削,反映的是其本真面貌。换一个角度说,当时人抄写这些东西是供自己或者某些公共部门如官府或佛寺使用的,而不是供后人做研究的。既如此,写手自己明白并满足其用途也就够了,没有义务为我们这些后来的现代研究者着想。今天,我们要使用这些资料,首先必须明白写手的意图,与写手间达成沟通,才有可能吃透其原义。在这方面,《写本学》也做出了表率和示范。这里举书中两例。S.388号是《时要字样》、《正名要录》的抄本。原卷凡抄写有误者,抄者往往把正字或误字的构件在天头或地脚中标出,数量多达20余处。如门阙之“阙”字,原字“门”内左半似在“幸”与“羊”之间,很难把握。但该行天头有一个很小的“羊”字。这是抄手做的标识,确认“阙”字门内部分左半为“羊”。它当然是一个俗体字,类似于“逆”字由“羊”加“走”旁合成。而今人校者不察,将“羊”作“幸”,忽略了原抄手的提示4。又比如P.3279号《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昭公五年)》:“时晋侯亦失政,叔齐以此讽谦谏也。”原卷“谏”字略小,但“谦”字右侧有一个小点,是废除标识。可是今人不察,楞认为“谦”是正字,

又作衍文处理,枉费周折5。同类例证还可举出很多,不必一一例举。这些被《写本学》指出的错误,使我想到,凡事该有敬畏之心,对古写本亦应如此。如果我们谦卑一些,虚心一些,小心一些,犯错误的几率必会降低,切不可大大咧咧地对待这些弥足珍贵的古代文献。

四、对相关文献非常熟悉。我们以学术为职业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脑子里储存着一定数量的专业知识,二是大概知道从哪里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但就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来说,光是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依然不够。面对写本文献的诸多特征,除了从经验中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还要对时人的说法有全面的了解。而这些当时人的说法,对于不搞文字学的人如我者,多不熟悉。于是,《写本学》提供的当时人的认识便有了极大的说服力。比如关于错字如何删除,宋人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云:“古人书字有误,即墨涂之。今人多不涂,旁注云‘卜’。谚语谓之‘卜煞’,莫晓其义……”6《写本学》从敦煌文献中归纳出的“卜煞”方法,有右侧加一点、二点、三点、四点甚至七点,又有在废字右肩加拐钩的,有用类似加“非”字右半的,有加类似今人所用中括号右半的,有加圆圈的,等等,十分丰富。如果我们不了解抄手的意图,怎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文献呢?又比如,关于双行小注如何齐整的问题,清人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说:“唐以前古书皆抄写本,此因抄书者以注文双行排写,有

时先未核算字数,至次行余空太多,遂增虚字以整齐之,别无意义。故注文多虚字,而经文无有也。至宋代刊本盛行,此等皆刊落,然亦有未铲除净尽者。”7这种补虚字以求齐整的实例,《写本学》从敦煌文献中成批量地抉发了出来。除了补虚字的用例,作者又从敦煌文献中找出不少“增添实词”的例子,如加“大”“小”“下”等一些笔划简单的字,但也有笔划多的如“病”字。抄者有时怕这些字混入正文,偶尔又把它们倒着写。今天的整理者不少人未究明写手的原意,在这些地方屡犯错误,实在是不达一间也。此外,关于重文符号的使用历史等,古人都曾有过解释。这些知识的运用,使《写本学》归纳出的规则,获得了历史认识的支持,更显得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总之,我认为《写本学》是一部成功之作,否则我不会认为它是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书。

诚然,由于该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也有一些小的瑕疵,用民间的话说,便是属于“老虎打盹”的事情。我在这里将其指出,供涌泉教授参考。如果认为我说的还有点道理,再版时就可加以修改了。

第627页在谈到“避讳字”时说:“改避帝王名讳是古书中的常见现象。敦煌文献上起魏晋,下迄宋初,前后跨越六百多年,其中隋唐之前抄写的文献数量不多,总体上表现出不避讳的特点;唐五代抄

写的文献是敦煌文献的主体,其中唐代前期敦煌写本避讳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认为隋唐之前的文献有“不避讳”的特点,说法不确。敦煌文献中隋唐之前的写本数量较少,但也出现过因避讳而改字的现象,如S.613号是著名的《西魏大统十三年(547)计账文书》,内有刘文成户:“息女黄口,水亥生,年仵,小女”;其天婆罗门户:“息男归安,水丑生,年拾仵,中男。”其中的“水亥”、“水丑”,原本均为干支癸亥、癸丑,因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癸”为“水”也。这种改“癸”为“水”的例子,又见于今藏敦煌研究院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历日》:“七月大一日水未闭”,“八月小一日水丑定”,均可参阅。

第701页在讲“取同时之书以校”时,举P.4017号《渠人转帖》为例:“今缘水次逼斤(近),切要通底河口,人各枝两束,(亭)白刺壹(不)束,橛两笙,锹镢一事,两日粮食。是酒壮夫,不用厮儿女。帖至,限今月廿九日卯时于口头取齐。”其中“是酒”二字费解。《写本学》参考P.3412号《壬午年(982)五月十五日渠人转帖》中有句“须得壮夫”,校前件“是酒”之“酒”为“须”,甚是,形近而误也。然“是须”仍未校尽。愚意以为“是须”当校作“事须”,必须也。“事须”一词是敦煌文献中的习惯用语8。在帖文中是强调,凡是参加这次用水活动的,必须是“壮夫”亦即壮劳力,而不能是小娃

子。用水在西北地区的农业活动中是大事,身强力壮者方能承担此类农事活动。

除了上述两条很小的补充意见外,在对敦煌文献的总体把握上,我觉得除了要充分认识“汉字的时代性”,同时也要关注一部分敦煌文献的地域性特征。敦煌文献的产生地,一部分源自敦煌以外的中原和其它地区,一部分则产生于敦煌本地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社会经济类文书。那些原产于敦煌本地的文献,在整理和诠释时,就不可避免地既会遇到唐五代西北方音互代字的问题,也会遇到一些方言词语的准确含义问题。我觉得《写本学》在这方面还有再延伸和扩充的余地。

在阅读《写本学》一书时,我注意到一些字词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生命力,或者说它们今天依然活着。由于我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农村,语言与西北地区方言靠近,我又自小就在那里生活,23岁才到北京求学,所以,迄今还会讲不少稷山话,也知道它的意思。在这里,我写出几个来,供同仁们在做研究时参考。

1.“提”和“携”是两个不同的负重动作。《写本学》第293至294页讨论了S.1441号《励忠节抄·政教部》一条材料的校勘问题。写本原文如下:“孔子为鲁司寇,摄政行政(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卿(卯),使男女行各别途,斑白不提。道不捨(拾)遗,而后行兴。”

又《诗·大雅·绵》毛传:“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礼记·王制》则云:“轻任并,重任分,班(斑)白不提携。”“提携”一词司马迁也用过,见《史记·循吏列传》:“(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携,僮子不犁畔。”9至宋,《册府元龟》卷七○三“令长部·教化”则云:“至于道不拾遗,耕者让畔,斑白不携,弦诵相闻者,盖有之矣。”10在比勘过上述众多文献后,《写本学》认为“提携为提东西、负重,系同意复词”;“‘不提’、‘不携’即‘不提携’”。也就是说,“斑白不提携”是指老年人不负重。但是,为何古人有的地方作“提”,有的地方又作“携”,有的地方又是“提携”并用呢?毫无疑义,“提”和“携”都是负重动作。但这两个动作是否毫无差别呢?恐未必然。在今日稷山方言中,这是两个有区别的负重动作。“提”好理解,把东西用手拎起离开地面就是“提”。“携”却不是这样,它是指曲臂以臂弯将东西拎起,并靠在躯干上带着走,等同于今日北京话“挎篮子”的“挎”这个动作。比如,用这个动作带一个荆条筐,稷山话叫作“携筐(cuo)”,抱小孩则叫作“携娃”。由此可知,在民间,“提”与“携”是有区别的,在负重的意义上可以将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但若强调其具体动作,则提、携有别,不宜混淆。我查东汉许慎《说文·言部》云:“携,提也。从手,嶲声”。户圭切。又云:“提,携也。从手,是声。”杜兮切。此后2000

年间人们便一直说了下来,从不起疑。而我颇怀疑当年许慎就未完全搞清这两个字的区别之所在。

2.“色妇”就是讨老婆。《写本学》第231页在解说“敦煌文献中的异文”时说:“就敦煌写本而言,所谓音同音近应立足于中古音,同时还要注意语音的地域变异,即敦煌所处西北方音的特点。”以下作者以“色”“索”通用为例。P.3883号《孔子项託相问书》有句:“夫子当时即索草,爷娘面色转无光。”句中“索”字P.3833号作“色”。P.2564号《齖新妇文》有句:“已后与儿色妇,大须隐审趁逐,莫取媒人之配。”句中“色”字P.2633号、S.4129号作“索”。可知,“色妇”就是“索妇”。作者又从方音的角度解释说:“唐五代西北方音曾摄与梗摄趋同,职韵、麦韵每多相押借用,所以‘色’‘索’二字经常通用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如果说一般人仅是从经验上认为“色”“索”二字可以互相借用的话,涌泉教授则从音韵学上通解了二字互相借用的根由,从而建立在完全可靠的基础之上。我要补充的是,在稷山方言中,“色妇”这个词迄今还在使用,叫作“色媳妇”。这主要是汾河南边的人这样说(汾河从县城南边通过,将县域分成汾南、汾北两部分)。汾河北边的人给儿子讨老婆叫“说媳妇”。这个“色”和“说”是小方言差异呢,还是从方音上也能讲通,我就不晓得了。

3.“坐”字有聚餐的意思。我们在敦煌社邑文书中看到,一些转帖的内容是“春座局席”或“秋座局席”,这是古代民间社邑活动的通知书,内容是通知社人在春秋两个社日聚餐。而在敦煌写本中,座、坐二字很少严格区分,尤其是在民间活动形成的文字中。除了称作“春座局席”和“秋座局席”,又有叫“坐社”活动的转帖,如S.5813号“社司转帖”:“二月坐社氾子昇,人各助麦一斗五升、粟二斗(下略)”11又如S.6104《座社局席转帖抄》:“社司右缘年支座社局席,次至庆果家。人各粟一斗,面斤米(半),油米(半)胜(下略)。”12显然,前件的“坐社”和后件的“座社局席”所言是同样的事情,均是社日聚餐。关于“坐社”一词的含义,张小艳博士论述得非常详赡,大致认为“坐社”是“社日饮宴”;“坐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如山西平陆、霍州等地13。我这里关注的是“坐”字单用的问题。S.1733背《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苁蓉二升,草豉一升,椒四合,以上味口帖(贴)招提冬至坐用。”S.1053背《丁卯年至戊辰年某寺诸色斛斗破历》:“苏二胜,付心净,寒食座(坐)用。”张小艳认为其中的“坐”皆谓“聚坐饮宴”,所见甚是。但尚未像论证“坐社”那样举出现代汉语的实证。我想补充此证,为张博士一助。在稷山方言里,某些时候“坐”就是聚餐的意思。1992年,我返回故里过春节,儿时好友田国发兄邀我到他家“坐一下”,我以为仅是说说话、

聊聊天而已。哪知去后才看到,他已备好酒饭,且有另外几位他的朋友已先我而到。毫无疑义,这个“坐”便成了聚餐饮宴。遗憾的是,田哥已辞世20年,否则,我还会邀请他到我这里再“坐一下”的。

4.“智量”就是智慧。《写本学》第294至295页在讲述写本“有旁记直音”的现象时,引用P.3268号《氾府君图真赞》:“广负奇能,深怀智量。”P.3716号《晏子赋》有:“晏子对王曰:‘齐国大臣七十二相,并是聪明智慧,故使向智量之国去;臣最无志(智),遣使无智国来也。’”作者认为“‘智量’谓智慧”,所见甚是。“智量”一词在今天的稷山话中仍在使用。如在赞扬某人时可说:“外(那)人智量大(音“特”)的。”

5.“卧”即酿造。《写本学》第139至140页在讨论“不明俗语词而误释”一目时,举出“卧酒”一词。P.2049号《后唐同光三年(925)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云:“粟七斗,马家卧酒看侍佛人用;粟一斗,秋转物日沽酒用。”为了正确阐释句中“卧”字的含义,作者举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之“作酪法”:“屈木为棬,以张生绢袋子,滤熟乳,著瓦瓶子中卧之……其卧酪待冷暖之节,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宜’字疑衍——引者)。热卧则酪醋,伤冷则难成。”最终认为:“所谓‘卧酒’,其时就是酿酒。”所言极是。除了上面的卧酒、卧酪之外,我要补充一个“卧醋”。

我住的张开西村在吕梁山前沿山脚下,盛产柿子,乡民们有酿造柿子醋的传统。儿时母亲每年都要做这件事,叫作“卧醋”。这样,卧酒、卧酪、卧醋之“卧”,均是酿造之意,堪为的论,不必再疑也。

6.“唱”是竞卖之义。P.6005号是一件寺院唱布历,內列几十位僧众名字,名下为数量不等的布的尺寸。其中有十来位僧人的名字上有一“唱”字,被今人定名为“唱布历”14。按,“唱衣”是中古寺院活动之一,《释氏要览》“唱衣条”有解释。大体意思是说,和尚身亡后,其重要物资归寺院所有,但日常所用轻便之物,除生前已留遗嘱送人者外,余物由众僧共有。在无法分割时,便集合僧众竞卖,将所得之钱进行均分,卖衣称“唱衣”,卖布称“唱布”,等等。这个“唱”的活动类同于今天的竞拍。2007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福建南平开会,刘进宝教授发言对“唱”进行阐释15,认为是竞拍,这无疑是正确的认识。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唱”我不仅见证过,而且也参与过。1969年,我在家乡教书时,年末生产队宰羊后,羊皮让大家“唱”,我出价最高,用二元六角钱将两张羊皮“唱”到了手。但稷山人发音很不准确,将“唱”读作“撑”。这大概类似于将“黄”说成“活”,以便区分与“红”(稷山话音“混”)的读音属于同一性质,将竞拍时的“唱”说成“撑”,恐怕也是为了方便与“唱歌”的“唱”加以区分吧。

以上诸条管见,或许对读懂某些敦煌文献会有些许助益。如有不妥,还望是正。

1参见(日)藤枝晃《敦煌学导论》第80页,南开大学历史系油印本,1981年;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第340-3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郑阿財《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之关系》,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第162-167页;方广锠《遐思敦煌遗书》,见氏著《随缘做去,直道行之——方广锠序跋杂文集》第145-146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2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3《敦煌写本文献学》,第743页。

4同上书,第286页。

5同上书,第340-341页。

6参见《敦煌写本文献学》,第328页。

7参见《敦煌写本文献学》,第510页。

8参见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第294-295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9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2013年修订版,第3743页。

10中华书局影印本《册府元龟》,第8733页上栏,1960年版。

11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第20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同上书,第216-217页。

13见张小艳《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第566-5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实录》第三辑第154-157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

15刘进宝《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载《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第53-59页。

敦煌行丝绸之路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word小报模板】

敦煌 新的一天,又有新的收获!我学会骑马了。那要从今天上午说起:我们去了阳关,阳关除了烽火台以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我是骑马去烽火台的。说起骑马,有些人觉得很难, 其实不然,只要你坐在马背上,然后两腿不要太用力夹马肚, 马儿就跑起来,这时再喊“驾”,停喊“于—”你要向左, 就把马缰向左拉;”你要向右,就把马缰向右拉。刚开始, 我就让我的马小跑,渐渐的,我让我的马约跑越快,胆子也大 了。这时,我看见了古渥洼池和两片绿洲,以及茫茫的戈壁。中午,我们在农家园里吃饭,那里种了啤酒花、水晶葡萄、李 子、杏子等等,但是,基本上没成熟。 我尝了几个没成熟的水晶葡萄,非常的酸。另外一些人发 现了几串已经成熟的水晶葡萄,我尝了几个成熟的水晶葡 萄,跟蜜一样甜,味道很不错。 第二天,我们去了嘉峪关,嘉峪关位于马鬃山和祁连山之 间的十五公里里面,有双层城墙保护;在 加上关外的汉长城,三 重保护,势不可挡。还 有瓮城,使得敌人犹 飞天的 敦煌岁月沙尘淹没昔日辉煌, 沙漠绿洲截留奇迹寓言。敦煌是奇 迹的符号。茫茫沙漠,千年相继,鸣 沙山上,四百洞窟,洞无论大小,墙无论宽窄, 每一点空间,每一寸空隙,都填满了色彩,塞满 了梦想。千佛洞里我看见了飞天。飞天是自由 的表达。笙乐声声,风情万种的乐姬应 歌载舞,绚丽的色彩流露出摆脱束缚的喜 悦,飘飞的衣袂吟唱着风的快乐。 飞天的梦想,千百年无数的人神往追求的 敦煌印象 “相传,南北朝时,有一位高僧,名叫乐僔,他去西方取 经的路上,当他走到敦煌时,抬头突然看到霞光万丈的天上出现了整整一千尊佛像。乐僔当时所在的地方是戈壁,他在光 出现的地方修行。后来其他的僧人也把这里当成修行的胜地陆陆续续 来到这里,又有路过的人的捐资,这里的佛像就一尊尊的多了起来,最 后雕琢了大约一千尊佛像,这个地方也叫千佛洞。” 大家一定都猜到了,这就是敦煌最有名的景点— —莫高石窟。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 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莫高窟位 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表现了张骞应征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的场景。A:320 B:323 C:328 D:275 答案: 323 2、西汉时期,对西汉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大月氏 B:大宛 C:匈奴 D:乌孙 答案: 匈奴 3、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有两个认识来源 A:托勒密的《地理志》 B: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 C: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 D: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答案: 托勒密的《地理志》,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4、连结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 A:对

答案: 错 5、西汉时,管辖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行政机构是()A:使者校尉 B:西域都护 C:河西四郡 D:西域长史 答案: 西域都护 第二章 1、()被余秋雨称作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A:蒋孝婉 B:王圆箓 C:汪宗翰 D:杨秀才 答案: 王圆箓 2、藏经洞原本是()的禅窟。 A:吴绪芝 B:杨休明 C:洪? D:乐僔 答案: 洪? 3、藏经洞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收藏佛经的。

B:错 答案: 对 4、藏经洞现在的编号是第()窟。 A:16 B:61 C:1 D:17 答案: 17 5、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荣新江先生持避难说。他认为最有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事件是:()年,于阗王国被黒韩王朝所灭一事。 A:1035 B:1006 C:1004 D:1002 答案: 1006 第三章 1、斯坦因是法籍匈牙利人? A:对 B:错 答案:B 2、下面不属于斯坦因著述的是 A:《发现藏经洞》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 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7年理事会 Dunhuang and Chang’an On the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主办单位: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承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管理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 中国西安 Xi’an China 会议议程 7月14日上午开幕式、大会发言 8:30-9:10 开幕式(地点:崇鋈楼闻道堂) 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 致辞: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致辞 2、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教授致辞 3、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副书记王炜林研究员致辞 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陕西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伊琳娜﹒波波娃女士致辞 9:10-9:30 代表合影(地点:崇鋈楼前) 9:30-12:00 大会发言 (每人20分钟,其中发言15分钟,讨论5分钟) 上半场: 9:30-10:30 主持人、评议人:胡戟郝春文 9:30-9:50 荣新江:条条大路通长安——唐代对丝路文明的吸收 9:50-10:10 李星明:唐代士人吏隐风气与山水画之流行

10:10-10:30 滨田瑞美:唐代敦煌与日本的维摩诘经变 10:30-10:50 茶歇 下半场: 10:50-12:00 主持人、评议人:郑炳林杨秀清 10:50-11:10 李并成:索桥黄河渡口与汉唐长安通西域“第一国道” 11:10-11:30 陈楠:唐梵新路与西域求法高僧 11:30-11:50 杨效俊:武周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佛舍利崇拜——以莫高窟332窟为中心12:00-14:00 午餐及休息 7月14日下午分组学术讨论 14:30-18:00(每人15分钟,其中发言12分钟、讨论3分钟) 第一组(地点:崇鋈楼闻道堂) 上半场: 14:30-16:00 主题:敦煌与长安关系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高启安滨田瑞美 14:30-14:45 史睿:隋唐法书屏风考——从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谈起 14:45-15:00 沙武田:敦煌石窟弥勒经变剃度图所见出家仪式复原研究 15:00-15:15 张全民:隋代关中陶俑的渊源流变——从张綝墓出土文物谈起 15:15-15:30 冯培红:从边陲到京城——敦煌大族的京漂生活 15:30-15:45 岳敏静:唐代长安与敦煌两地竿木杂技形象探析 15:45-16:00 杨冰华:从长安到敦煌:唐代濮州铁弥勒瑞像探析 16:00-16:20 茶歇 下半场: 16:20-18:00 主题:敦煌石窟与图像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于向东赵晓星 16:20-16:35 张宝洲:莫高窟几个典型的编号对照表问题分析 ——莫高窟考察历史文献解读(十) 16:35-16:50 郭磊:敦煌文献中出现的“新罗王子”身份再考 16:50-17:05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两铺报恩经变及其成因试析 17:05-17:20 赵蓉:敦煌早期石窟顶部的演变分析 17:20-17:35 魏健鹏:生天与净土——莫高窟第9窟营建思想解读及思考 17:35-17:50 朱己祥:赞皇治平寺唐开元二十八年造像塔及相关问题述论第二组 (地点:崇鋈楼二楼思齐堂) 上半场: 14:30-16:00 主题:敦煌写本文献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许建平刘屹

丝绸之路之敦煌壁画绝响

丝绸之路之敦煌壁画绝响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成婷 体验了西安六朝古都的政治中心的繁华,领略了大漠落日的瑰丽,遥想着驼队踽踽独行的悲壮,伴着和煦洁净的阳光,衬着纯净湛蓝的天空,我们来到了宗教和艺术的奇葩之地——敦煌。 敦煌莫高窟,开始的时候,被叫做“漠高窟”,意指沙漠中最高的洞窟,后来,“莫”是没有的意思,指没有比修建洞窟更好的修行方式了,所以,鼓励达官贵人出钱出力修建洞窟。但是其中具体更名原因,我们只能猜测,毕竟没有完整的会议记录,更或是就没有更名前的会议讨论,就是由这么一些细小的谜团组建了神秘奇妙的敦煌学。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就是许多佛洞之意,最开始是一个沙门乐尊者来到鸣沙山脚下,看到鸣沙山山顶有辉光发出,以为是佛光,认定鸣沙山非一般的山,就决定在此修行,开凿洞窟,后来故事传开了,到此处凿洞修行之人越来越多,前来拜祭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铸造了最大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地。这个故事,对于探讨和研究的敦煌学的宏大的西方科学方法而言,是莫高窟对现代科学的讽刺挖苦,还是现代科学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短暂小角色而自惭形秽,抑或是无奈?我相信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古典文明向世界文明的一次呐喊,对现代西方科学的一次谦逊而大胆地讨教。然而,对不太了解佛教文化的我而言,只能听导游讲讲个中比较典型的传说,在我心里也暗自告诉自己,下学期,一定要加入学校里的佛学会,到了解得更多一些后再来瞻仰。 进入莫高窟一刻起,就有 一个个的震撼接踵而来,包括 对佛像的庞大和逼真,包括对 壁画颜色的鲜艳,壁画内容风 趣,主题广泛。对于莫高窟雕 琢的建筑技术难度,我也很佩 服,有的佛像40米以上,相比当时的艺术家并没有在一个舒适的姿势来创作;个中轮廓和比例要求很高,万一雕琢失误,弥补就比较困难;而且佛像的衣服雕琢得像真的一样,褶皱分明清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敦煌史地与东西交通 1、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 A.东端 B.西端 正确答案:西端 2、敦煌地区青铜时代的四坝先民较多地受到()的影响。 A.西亚两河文明 B.南亚古印度文明 C.北非埃及文明 正确答案:西亚两河文明 3、汉代开郡,中原移民和月氏、匈奴遗绪融合并共同开发,使得当地既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又具有与中、西亚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这一地区()。 A.强悍的民风

B.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正确答案: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4、敦煌悬泉遗址出土“浮屠里”简,证明敦煌地区在()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正确答案:公元1世纪 5、()世纪,敦煌居民已开始接受源自中亚粟特的翻领时装。 A.6世纪上半叶 B.7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6世纪上半叶 见面课:敦煌的《法华经》艺术 1、在现存三部汉译《法华经》中,《妙法莲华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它的译者是() A.西晋· 竺法护 B.后秦· 鸠摩罗什

C.隋?阇那崛多等 D.唐?义净 正确答案:后秦· 鸠摩罗什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之一是:() A.“不二法门” B.“众生皆有佛性” C.“莲华藏” D.“性空幻有” 正确答案:“众生皆有佛性” 3、在《法华经》艺术中,“二佛并坐” 说法图中描绘的“二佛”是() A.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B.释迦牟尼佛、弥勒佛 C.多宝佛、阿弥陀佛 D.多宝佛、弥勒佛 正确答案: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4、敦煌“法华经变”中的“火宅喻”和“良医喻”场景分别出自《法华经》的() A.《譬喻品》、《信解品》 B.《譬喻品》、《法师品》 C.《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D.《法师品》、《安乐行品》 正确答案:《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5、敦煌石窟法华经变艺术的主流形式为() A.“二佛教并坐”说法图 B.“二佛教并坐”说法图与其它图像的组合 C.连环画式经变画 D.单幅画式经变画 正确答案:单幅画式经变画 见面课: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 A.中心柱窟

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介绍-中译英

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 Dunhuang Frescoes and the Silk Road 敦煌壁画是中国甘肃敦煌石窟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可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等。 Dunhuang Fresco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ing part of the grotto art of Dunhuang, Gansu Province, China. Dunhuang Grottoes include the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 the Western Thousand Buddha Caves and the Yulin Grottoes in Anxi County, with a total of 552 grottoes. Over 50 thousand square meters of frescoes originated in past dynasties make them a grotto cluster boasting frescoes in largest quantity both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By the content depicted, these frescoes are divided into Buddha statue paintings, sutra converted paintings, narrative paintings and donor portraits, etc.. 敦煌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极其丰富多彩,被誉为“艺术宝库”。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The Dunhuang Frescoes are honored as the Art Treasury for their large scal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extrem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content. Like other religious art, they portray god images and movements, relations between gods as well as relations between gods and human beings in ways that convey good wishes and placate souls of believers. Accordingly, the fresco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style from those a secular painting has.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The Silk Road, also known as Silu in Chinese pinyin, refers to the land passageway opened up by Zhang Qian, an imperial envoy who was dispatched for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the Western Regions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oad starts from Chang’an (today’s Xi’an) and reaches the Central and West Asia via Gansu and Xinjiang, connecting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It gains the name because silk products have made the greatest impact among the goods transported westward. The Silk Roa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world history for its roles as the Eurasia communicating artery and the bridge for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Indian and Greek cultures. The opening up of the Road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part in contributing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Han Dynasty. So far, the Silk Road has remained a major gateway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因为当时有了丝路之路,也就有了传播佛教的路线和敦煌财富的聚集,也就有了敦煌石窟的开凿,才会有窟内的壁画,才会有如此灿烂的敦煌文化。 Dunhuang was an important town on the Silk Road at that time. The Silk Road available then has provided routes for spreading Buddhism and made it possible to have gathered wealth at Dunhuang, carved the Dunhuang grottoes, produced the frescoes in the grottoes, and presented such brilliant Dunhuang culture.

校园旅游节目广播稿“丝绸之路”第十站——敦煌

优哉游哉,快乐随行,欢迎收听,这里是《世界正美丽》栏目。我是本期节目的主播XXX。 接着上周去的张掖和酒泉之后,再带大家去敦煌玩一玩。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点,南枕zhen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持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天山雪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敦煌又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曾经是一个荒凉的戈壁小城,但由于信众的执着,岩壁上就出现了莫高窟,如果说古都西安正在进行修旧如旧的规划,那么敦煌在这方面则有更深的执着,在这里,几乎都保留着过去的风貌,甚至连在这里新建店铺的商人,也被这样的历史所影响着,古堡式的外观,仿古的内装潢,进入其中,都会令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将手按上黝黑的墙砖,就可以打开通往前世的时光之门,与有缘人再续前缘。 A:鸣沙山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东西绵亘40多公里,南北纵横20公里,海拔1650米。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

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B: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智慧树知到《敦煌的艺术》2019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 1、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 A:中心柱窟 B:覆斗顶窟 C:线描技法 D:经变画构图 正确答案:中心柱窟 2、20世纪40年代许多画家纷纷到敦煌学习临摹壁画,这些画家主要有:A:张大千 B:傅抱石 C:关山月 D:徐悲鸿 正确答案:张大千,关山月 3、常书鸿为什么要离开法国而到敦煌去? A:法国的生活艰难 B:敦煌的工资较高 C:敦煌有值得奋斗的事业 D:敦煌生活比较安逸 正确答案:敦煌有值得奋斗的事业 4、学习敦煌艺术在雕塑创作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艺术家主要有: A:常沙娜 B:董希文

C:孙纪元 D:何鄂 正确答案:孙纪元,何鄂 5、永久保存敦煌壁画,主要依靠什么样的高科技来进行? A:高分子化学 B:数字化技术 C:生命科学 D:遥感技术 正确答案:数字化技术 6、近年来传承敦煌艺术进行创新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有哪些领域?A:动漫 B:服装设计 C:音乐舞蹈 D:电影 正确答案:服装设计,音乐舞蹈 7、中亚国家为什么希望敦煌研究院帮助他们进行文物保护工程?A:敦煌研究院比较有名 B:敦煌研究院比较有钱 C:敦煌研究院有一批高水平的保护专家 D:敦煌研究院跟中亚国家关系比较好 正确答案:敦煌研究院有一批高水平的保护专家 见面课:敦煌史地与东西交通

1、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 A:东端 B:西端 正确答案:西端 2、敦煌地区青铜时代的四坝先民较多地受到()的影响。 A:西亚两河文明 B:南亚古印度文明 C:北非埃及文明 正确答案:西亚两河文明 3、汉代开郡,中原移民和月氏、匈奴遗绪融合并共同开发,使得当地既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又具有与中、西亚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这一地区()。 A:强悍的民风 B: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正确答案: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4、敦煌悬泉遗址出土“浮屠里”简,证明敦煌地区在()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正确答案:公元1世纪 5、()世纪,敦煌居民已开始接受源自中亚粟特的翻领时装。 A:6世纪上半叶 B:7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6世纪上半叶 见面课:敦煌服饰艺术

丝绸之路地域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他率使团携黄金和绵帛,到达楼兰(今若羌一带)、尉犁、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这些地区的国家也派使节去中国中原,商旅往返,络绎不绝.中原的丝绸、铁器、黄白金、铜镜、漆竹器、药材和农耕、治铁技术,传入西域和印欧.西域和外国的苜蓿、葡萄、胡麻、石榴、核桃、黄瓜、胡萝卜、番红花和狮子、孔雀、大象、骆驼、汗血马等也大量流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公元73年,中国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达大秦(古罗马)和波斯湾(阿拉伯湾),保障了丝路的畅通并进一步拓展了丝路.公元67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东汉使节的陪同下,经巴基斯坦、阿富汗到达中国的河南洛阳;公元147年和401年,佛教盛行的安息国王子安世国、龟兹高僧鸠摩罗什,都曾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到达中原,译著佛经,收取佛门弟子数千人中国晋代高僧法唐代高僧玄奘,也分别于公元366年和公元627年开始,相继沿着丝绸之路到达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和传教.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西、印度历史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著作.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经过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穿

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

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 导读:做阅读题,除了好好阅读原文,还要分析问题的重点,下面是敦煌壁画阅读题答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6.第②段“另一种写法”指的是:___________。(2分) 7.第④⑤段除了描绘飞天色彩与线条的美,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________ (2)_________(4分) 8.第⑥段中“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意思是______________。(2分) 9.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神像□□的特点。(2分) 10.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共有四部分,作品的主旨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对石窟艺术生动传神的描述之中。 B.第③段中的“小脚婆姨”、“阉了的宦官”反衬出敦煌文化的宏大自由和蓬勃生命力。 C.第⑧段承上启下,由描绘洞窟艺术转入对“至极的”“真正的经义”的诠释和阐发。 D.第1213段运用对比手法,批判了现代人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而丧失精神追求的现象。 E.第14段“从洞窟中出来”照应第一部分“走进敦煌”,表达了游览敦煌石窟的鲜活印象。

11.第11段“敦哉煌也!”巧妙地将标题“敦煌’化为一个感叹句,成了文章的精彩之笔。请结合全文,说说“敦哉煌也!”的丰富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以第⑥段或第15段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用敦煌石窟遗址(遗迹、文物)呈现历史(2分,回答“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给1分) 7.(1)对灵魂自由、生命狂欢的`赞美;(2)对后世自由精神缺失的遗憾(惋惜,不满,批评)(4分) 8.壁画(的部分内容)已经损坏,不能为今人所见。(2分) 9.鲜活(或逼真,生动,活泼)(2分) 10.A、C(4分) 11.“敦哉煌也!”是对敦煌艺术盛大辉煌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敦煌艺术创造者(在贫瘠环境下专注于事业,关注于灵魂和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伟大精神的由衷赞叹。(3分) 12.(4分,能指出表达特点1分,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或评价2分,语言通顺1分) [例一]作者在第⑥段充分调动了艺术想象:“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胃,连同……草地”,使

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全套

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 L212作业2-1 1. 中国绘画形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 A)人物画 B)水墨山水画 C)写意花鸟画 D)工笔花鸟画 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顾恺之的“三绝”:() A)“才绝” B)“痴绝” C)“画绝” D)“仙绝” 3. 吴道子被称为:() A)“诗圣” B)“书圣” C)“画圣” D)“文圣” 4. 风俗人物画是:() A)反映画家对生活想象的作品 B)表现市井百态、风俗习惯、带有一定情节的人物画 C)以风景为主要描绘题材 D)描绘宫廷生活的作品 5. 宗炳的《画山水序》为山水画奠定的理论基础是:() A)注重在山水画中体现人物的重要性 B)对于山水的画法做出来标准 C)将山水与情操品德、圣人哲理联系起来

D)所见即所得 6. 唐末五代山水画繁荣的原因是:() A)文人雅士的喜好导向 B)经济繁荣,人们亲近自然 C)山水画与乱世结缘,由当时社会生活决定 D)当时的自然环境优美 7. 北宋的水墨山水画风格是:() A)热情开放 B)绚丽多彩 C)保守复古 D)冷漠刻板 8. 最能代表黄公望水平的艺术作品:() A)《富春山居图》 B)《千字文》 C)《六君子图》 D)《江岸望山图》 9. 王冕以画()著称 A)月季 B)菊花 C)梅花 D)牡丹 10. 徐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 A)《鱼蟹图》 B)《墨葡萄》 C)《四时花卉图》

D)《黄甲图》 11.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哪些:() A)艺术作品汉化,外来特征减少 B)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 C)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 D)繁荣期的作品气势盛大 12.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有:() A)世界文明发展融合的结果 B)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 C)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东渐的结果 D)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的结果 13. 石涛的山水画风格是() A)平平淡淡 B)万点恶墨 C)丑怪狂扫 14. 以下对郑板桥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把画看作明码标价的商品 B)“扬州八怪”之一 C)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15. 以下对吴昌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著名画家 B)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位著名画家 C)海上画派代表人物 D)清高孤傲 L212作业2-2

实用类文本敦煌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或作为网络状不断变化,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如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物产,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 年,道士王圆策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 6 万余卷。这些文献以佛教典籍为主,还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典籍。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

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退田包括老退、剩退、婚退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至于授田的数量与均田令的规定不一致,一方面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的问题,即令文的规定是最高的限额,不是一定要达到的数额。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 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

《莫高窟》阅读答案

《莫高窟》阅读答案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

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 敦煌 学群 ①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问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一具干尸,几块朽木,一堆残砖残瓦,更不用说那些丝绸,那些停在表带上的乐曲,那些飘逸舞动了一千年依旧楚楚动人的肢体,还有那填塞大地问的平静和安详…… ②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③我从南方来,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敦煌”二字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我最认可的是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 ④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吹拂的风,沙丘的弧面线,大地与人身的起伏,全都来到这里,来到这些衣带舞动的飞天身上。是飞天把人间带到了天上。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表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一个民族竟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⑤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那一条小河汩汩淙淙一直流到干涸,养蚕的桑树繁茂了一个个春夏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些绸带一直在洞壁上飘飞。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这以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这样舞过,这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久违了的舞蹈! ⑥一处残存的壁画,两条奔逐的后腿和一副臀尾。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供给它奔跑的胃,连同它曾经啃食过的草地。只有臀腿还留在这里。表达着大地上曾经有过的风驰。这是怎样一种奔驰哟!两条腿完全腾空,仿佛要把它们刚刚踩踏过的地面一脚踏出去。踏它个十万八千里。光亮而厚实的臀部表明它有着足够的膂力――它一奔跑起来。大地也跟着旋转。 ⑦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

敦煌壁画答案

敦煌壁画答案 从敦煌壁画发展与演变的整个历程来看,敦煌壁画是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开始一直到唐代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过程,并形成了属于当时敦煌壁画自身的民族风格。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壁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壁画原文阅读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

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

阅读题: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宗白华 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第一个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三代钟鼎和玉器都联系于礼教,而它的图案画发展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义的汉代壁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还是属于这范畴。第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地位。然而正因为这自然主义支配了宋代艺坛,遂使人们忘怀了那第三个方向,即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年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争辉千古!而这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 这个灿烂的佛教艺术,在中原本土,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幻梦如泡影,从衰退萎弱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有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雄图。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那些美丽绝伦的人物雕像。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新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热力、想象力。 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透进了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而现代西洋新派画家厌倦了自然表面的刻画,企求自由天真原始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核心层。德国画家马尔克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尤以“游观农务”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几幅力士像和北魏乐伎像的构图及用笔,使我们联想到法国野兽派洛奥的拙厚的线条及中古教堂玻璃窗上哥提式的画像。而马蒂思这些人的线纹也可以在此找到他们的伟大先驱。不过这里的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的意味。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但希腊的人体的境界和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的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引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的一幅广大的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的节奏,以包容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只有英国的画家勃莱克的《神曲》的插图中的人物,也同样表现这上下飞腾的旋律境界。近代雕刻家罗丹也摆脱了希腊古典意境,将人体雕像谱入于光的明暗闪烁的节奏中,而敦煌人像却熔化在线纹的旋律里。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的天空中还飞跃着各式乐器呢。 (节选自《美学散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