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一般来说,它主要是由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所组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其HA/FA比值有所不同。同时这个比值与土壤肥力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测定土壤腐殖质组成对于鉴别土壤类型和了解土壤肥力均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用 0.1M焦磷酸钠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处理土壤,能将土壤中难溶于水和易溶于水的结合态腐殖质络合成溶于水的腐殖质钠盐,从而比较完全的将腐殖

质提取出来。

实验操作步骤:

1、称取0.25mm相当于2.50g烘干重的风干土样,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1M焦磷酸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震荡5分钟,塞上橡皮套,然后静置13——14

小时(控制温度在20℃左右),旋即摇匀进行过滤,收集滤液(一定要清亮)。

2、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的测定

吸取滤液,移入150毫升三角瓶中,加3mol/L H2SO4约五滴(调节ph为7)至溶液

出现浑浊为止,置于水浴锅上蒸干。加/L(1/6K2Cr2O7)标准液,用注射筒迅速注入浓硫酸5ml,盖上小漏斗,在沸水浴上加热15分钟,冷却后加蒸馏水50ml稀释,加邻啡罗林指示剂3滴,用∕L硫酸亚铁滴定,同时作空白实验。

3、胡敏酸量测定

吸取上述滤液于小烧杯中,置于沸水浴上加热,在玻璃搅拌下滴加3mol∕L H2SO4酸化(约30滴),至有絮状沉淀析出为止,继续加热10分钟使胡敏酸完全沉淀。过滤,以∕L H2SO4洗涤滤纸和沉淀,洗至滤液无色为止(即富里酸完全洗去)。以热的∕L NaOH

溶解沉淀,溶解液收集于150ml三角瓶中(切忌溶解液损失),如前法酸化,蒸干,测碳。(此时的土样重量w相当于1g)

结果计算:

1、腐殖质总碳量(%)= [ **(V0-V1 )*V0 ]*100/W

式中:毫升标准重铬酸钾溶液空白实验滴定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V1--待测液滴定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w--吸取滤液相当的土样重(g)

5----空白所用K2Cr2O7毫升数

注意事项:1、在中和调节溶液pH时,只能用稀酸,并不断用玻棒搅拌溶液,然后用玻棒醮少许溶液放在ph试纸上,看其颜色,从而达到严格控制ph

2、蒸干前必须将ph调至7,否则会引起碳损失

固体废物堆肥胡敏酸光谱学特性研究进展

摘要着重论述了堆肥过程中光谱学特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13C-核磁共振波谱法及荧光光谱法。介绍了在不同光谱分析条件下,堆肥过程中胡敏酸分子的结构特性。最后指出不同光谱学分析方法判断堆肥腐熟度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固体废物堆肥胡敏酸光谱

堆肥法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堆肥的过程是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质作为能源进行好氧发酵的过程[1],同时也是有机物质腐殖化与稳定化的过程[2]。堆肥过程中,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形成复杂的、暗棕色的、稳定的腐殖质类物质,其分子量在200~300 000 g/mol,根据腐殖质在强酸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胡敏酸(Humic acid,HA)类、富里酸类及胡敏素(Humin)等物质,其中胡敏酸分子量介于10 000~100 000 g/mol,溶于碱溶液但不溶于强酸溶液。通常胡敏酸类物质含量及其结构的复杂化程度是决定堆肥质量及腐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胡敏酸类物质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缓冲土壤pH,并且由于其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N、P、K等),可以作为土壤氧分的潜在储存库,并且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积极的作用[3]。堆肥过程中胡敏酸结构变化,不仅影响堆肥的腐熟进程,还决定着堆肥产品的培肥效果。因此,利用光谱扫描手段对堆肥过程中胡敏酸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从物质结构的角度了解堆肥过程及腐熟度,判断堆肥质量,是研究者面临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在堆肥过程中研究胡敏酸光谱学特性应用较多的方法为紫外光谱法(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13C-核磁共振波谱法(Solid-state 13C-NMR)、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 spectrum),通常胡敏酸结构特性大都采用多种光谱分析的方法[4-8]。本文将对这些分析技术作一综合评述。

1 堆肥过程中胡敏酸变化

在堆肥的不同阶段,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性不同,因此堆肥过程腐殖酸类物质变化对判断堆肥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堆肥初期胡敏酸含量较少,而富里酸含量则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总量基本恒定[9],但由于堆肥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及性质不同,腐殖质含量也可能发生变化[10];而胡敏酸含量一般呈明显的增加趋势。Sugaharq[11]利用生活垃圾堆肥,研究了胡敏酸、富里酸及腐

殖化指数(胡敏酸/富里酸,HI),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富里酸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而胡敏酸含量、HI值则呈明显的增加的趋势。Chetez[9]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胡敏酸含量堆肥初期为7%,而堆肥后则增加至12%。综合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堆肥的腐熟进程实质上也是胡敏酸物质含量增加及芳构化程度增强的过程;同时由于富里酸结构较为简单,通过微生物作用,可发生矿化,进而使堆肥中富里酸含量减少[12],同时一部分富里酸还可以通过分子间的键合形成更为复杂的胡敏酸物质[10]。

2 胡敏酸紫外光谱特性

胡敏酸分子中的多价健与非共用电子,通常具有发色基团(C=C、C=O)与助色基团(C—OH、C=NH2),它们都在紫外光区域出现吸收,其光谱的共同特征是吸收值随波长增加而减少[13]。在堆肥过程中,胡敏酸的紫外吸收在扫描波长范围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堆肥腐熟后期,增加幅度趋缓,在整个堆肥周期内,胡敏酸在短波长紫外吸收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较长波长[11]。胡敏酸紫外扫描光谱通常在200~210 nm有1个较强紫外吸收峰,而在285 nm附近则形成1个类肩峰。随着堆肥的进行200~210 nm处吸收峰逐渐增强,并伴随红移现象发生,210 nm附近最大吸收峰是由含有π—π共轭结构的分子如(芳香族)中的电子的π→π* 跃迁引起,最大吸收峰向近紫外区域移动,说明堆肥过程胡敏酸的共轭作用增加,缩合度增强[14]。另外,波长285 nm附近的类肩峰可能是胡敏酸分子中木质素成分引起[15],或者是由由含有π—π共轭结构的分子(如芳香族)中的电子的π→π*跃迁引[14]。随着堆肥的进行,285 nm处类肩峰逐渐减弱,表明胡敏酸分子木质素成分减少,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或者是胡敏酸分子中共轭作用增强,腐殖化程度提高。因此测定不同堆肥时期胡敏酸的紫外光谱性质,可以对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的腐熟程度进行定性的判断。

3 胡敏酸红外光谱特性

红外光谱可以作为胡敏酸主要官能团变化的定性分析工具,胡敏酸的红外光谱主要吸收带及其所对应的主要官能团见表1。随着堆肥的进行,羧基特征峰(1710 cm-1)逐渐演变为小肩峰;脂族吸收带(2925 cm-1、2850 cm-1)、酰胺类特征峰(1540 cm-1)明显减弱[9](图1)。Hsu等[12]研究同样表明,堆肥初期胡敏酸分子中包含较多易降解的成分,如脂肪类、多糖、蛋白质等,而堆肥腐熟时期胡敏酸分子中含有较多的芳族类化合物,芳构化程度增强。实际上,在堆肥的不同阶段胡敏酸的红外光谱谱形基本相似,只是在某些特征峰吸收强度上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堆肥时期胡敏酸结构单元和官能团数量有明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描述堆肥过程中胡敏酸的腐殖化程度,研究者们还利用了一些特征峰密度比值来定量分析某些官能团的变化[16-18],如1650 cm-1(芳族碳)/2924 cm-1(脂肪碳)、1650 cm-1(芳族碳)/1540 cm-1(酰胺)、1650 cm-1(芳族碳)

/1030 cm-1(多糖)等。Inbar等l[17]通过红外光谱特征峰密度比值分析表明,在堆肥后期,多糖类、脂族类及酰胺类等成分明显减少,而芳族类成分相对增加。

表1 胡敏酸的主要吸收带[13,17,19-24]

4 胡敏酸13C-NMR波谱分析

13C-NMR波谱分析技术可为堆肥过程中胡敏酸的转化提供分子骨架信息,能够十分灵敏地反映碳核所处化学环境的细微差别。Inbar[25]等对牛粪堆肥样进行13C-NMR光谱图分析后,含碳功能团的分布为9个组分,通过峰面积的积分计算表明,堆肥后多糖类降低了33%。Chefetz等将堆肥中有机物质13C-NMR波谱分为5个区域(图2)[9],依次为0~50为链烷烃或脂肪链中的甲基、亚甲基;50~112为C—O、C—N结合的多糖类、醇类、脂类及胺类;112~163为芳族碳和苯酚碳;163~190为羧基碳、脂类碳及酰胺碳。190~215为羧基碳。通过对吸收峰面积进行积分计算,得出堆肥前后胡敏酸分子中不同官能团变化,其中多糖碳降低16%,芳族碳增加了51%,而羧基碳水平增加幅度较小,表现相对稳定。

图2 堆肥过程中胡敏酸13C-NMR波谱变化 [9]

5 胡敏酸荧光光谱分析

腐殖质物质是一类性质和结构非常复杂的物质,来源不同,则结构也不同,因此详细组成和化学结构目前尚未清楚,但分子中肯定存在芳香羧酸和酚结构单元,同时也存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链。由于这些功能基团的存在,荧光光谱便能应用于这一领域研究[26-28]。虽然荧光物质仅是腐殖质总体组成的一小部分,但荧光现象是腐殖质整体性质的反应。荧光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和同步扫描光谱,其中同步扫描光谱可以看作是化合物的指纹谱,在谱图中每一化合物都有它的唯一特征峰,从而可把荧光物质一一鉴定出来。但是,在腐殖质物质中,聚核芳香碳氢衍生物的这类谱图还很少,缺乏标准的图谱可以对照。目前对土壤胡敏酸及各种来源的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特性的大量研究报导[29-33],为堆肥过程中胡敏酸分子结构分析提供了依据。

魏自民等[34]利用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工厂化堆肥工艺,系统地研究了堆肥前后胡敏酸荧光特性变化(图3)。堆肥过程中胡敏酸荧光发射光谱较为简单,堆肥起始阶段胡敏酸在400 nm左右有1个较强的荧光强度峰,而在440 nm附近有1个相对较宽的特征峰,堆肥结束后由于胡敏酸缩合度增加,400 nm处吸收峰逐渐消失,而440 nm附近宽峰的荧光强度增强,并发生红移现象,由堆肥前440 nm移至堆肥后的445 nm。但其特征波长(445 nm)距离土壤胡敏酸的发射光特征峰波长(470~500 nm)较远[35]。胡敏酸荧光激发光谱在520 nm左右有1个较强的荧光强度峰,460 nm处有1个中等荧光强度峰,而在400 nm 处存在1个小肩峰。堆肥结束后,520 nm处荧光强度峰消失,460 nm处中等强度峰逐渐减弱成为类肩峰,并且在440 nm处形成1个中等荧光强度峰,而400 nm由堆肥前的小肩峰逐渐转变成为主峰。与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相比,荧光同步扫描光谱更能获得较清晰图谱 [32]。堆肥前胡敏酸荧光同步扫描光谱分别在335 nm有1个十分强的荧光强度峰; 453 nm处有1个中等强度的荧光强度峰;475 nm处有1个相对较弱的荧光强度峰;

在500 nm与520 nm附近分别形成较弱的肩峰。堆肥后胡敏酸在扫描波长范围内的荧光强度峰明显降低,尤其是在较短的波长335 nm、385 nm处降低幅度最大,这部分荧光强度主要是由分子中结构较简单的、缩合度、芳构化程度较低的化合物形成[33,36],表明堆肥后,胡敏酸分子中结构简单成分减少。同时堆肥后450 nm附近特征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现象,由堆肥前453 nm移至堆肥后的458 nm。胡敏酸同步扫描光谱主峰的位置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堆肥前的375 nm转变为堆肥后的458 nm,更接近于土壤胡敏酸的主峰位置(460~480 nm)[32]。表明堆肥后胡敏酸分子的缩合度增加[37],芳构化程度明显,向成熟方向发展。

通常荧光光谱分析可提供3种不同的扫描光谱(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同步扫描光谱),因此,胡敏酸荧光光谱所包含的信息是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近年来,随着现代仪器的发展,荧光三维图谱被成功地应用于不同来源的有机物质的研究中[36,38],相对于传统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图谱可以对多组分复杂的有机物质体系中荧光光谱重叠的对象进行光谱识别和表征[39-42]。因此,在未来胡敏酸荧光三维图谱分析方面发展空间巨大。

图3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前后胡敏酸荧光光谱[34]

6 展望

目前,在堆肥胡敏酸光谱分析方面的研究,应用较多的是红外光谱法与13C-核磁共振法,红外光谱可以辨别化合物的特征官能团,而13C-核磁共振法可提供有机分子的骨架信息。因此,二者的配合使用基本上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但由于液体核磁共振方法由于其对样品丰度和仪器的要求相对较高,且测定费用昂贵,在实际使用中有一定限制。紫外光谱提供的信息量较少,在胡敏酸结构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荧光光谱分析法优点在于能够从不同的尺度提供大量的胡敏酸结构信息,但由于其特征峰所对应的官能团还不

十分明确,因此在胡敏酸结构判断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相信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堆肥中胡敏酸结构的研究上能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堆肥过程中,采用光谱手段研究胡敏酸的结构特性,其实质是为了确定堆肥的腐熟进程,遗憾的是,目前,利用光谱测试方法还不能形成一个堆肥腐熟度判断的定量指标,必需结合其它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才能确定堆肥的腐熟度。因此,利用光谱法判断堆肥的腐熟度还有特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hefetz B,Hadar Y,Chen Y.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formed during compos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properties and

significance[J].Acta Hydrochim Hydrobiol,1998,26(3):172-179.

[2] Adani F,Genevini P L,Tambone F.A new index of organic matter

stability[J].Compost Sci.Util.,1995,3:25-27.

[3] Chen Y,Aviad T.Effects of humic substances on plant growth[C]//MacCarthy P.,Clapp C.E.,Malcolm R.L.,Bloom P.R.(eds.):Humic Substances in Soil and Crop Sciences:Selected readings.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co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umic Substances Society.Chicago,IL,1990:161-186.

[4] Ahmed O H,Husni M H A,Anuar A R.Production of Humic Acid from Pineapple Leaf Residu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2003,22 (1):113-124.

[5] Heymann K,Mashayekhi H,Xing B S.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Sequentially Extracted Humic Acid from Compost[J].Spectroscopy Letters,2005,38(3):

293-302.

[6] Chang -Chien S W,Huang C C,Wang M C.Analytical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refuse compost-derived humic

substances[J].Int.J.Appl.Sci.Eng.,2003,1(1):62-71.

[7] Schepetkin I A,Khlebnikov A I,Ah S Y,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humic substances from mumi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3,51:5245-5254.

[8] Velasco M I,Campitelli P A,Ceppi S B,et al.Analysis of humic acid from compost of urban wastes and soil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Agriscientia,2004,XXI (1):31-38.

[9] Chefetz B,Adani F,Genevini P,et al.Humic acid transformations during compos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J].J.Environ.Qual.,1998,27:794-800.

[10] 魏自民,席北斗,王世平,等.城市生活垃圾外源微生物堆肥对有机酸变化及堆肥腐熟度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2):186-190.

[11] Sugahara K,Inoko A.Composition analysis of humu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acid obtained from city refuse compost[J].Soil Sci.Plant Nutr.,1981,27(2):213-224.

[12] Hsu J H,Lo S L.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organic matter transformations during composting of pig manur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9,104:189-196.

[13] Stevenson F J.Humus chemistry [M].New York: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s,1982.

[14] 占新华,周立祥,沈其荣,等.污泥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光谱学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470~474.

[15] 窦森,陈恩凤,须湘成,等.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胡敏酸的光学性质[J].土壤学报,1995,32(1):40-49.

[16] 李艳霞,王敏健,王菊思.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腐熟度参数及指标[J].环境科学,1999,20(2):98-103.

[17] Inbar Y,Chen Y,Hadar Y.Solid-state 13C NMR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composted organic matter[J].Soil Sci.Soc.Am.J.,1989,53:1695-1701.[18] Inbar Y,Chen Y,Hadar Y. 13C CPMAS NMR and FTIR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organic matter transformation during composting of solid wastes from wineries[J].Soil Sci.,1991,152:272-282.

19] Baes A U,Bloom P R.Diffuse reflectance and transmiss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DRIFT) spectroscopy of humic and fulvic acids[J].Soil Sci.Soc.Am.1989,53:695-700.

[20] Evans P A.Differentiating “hard” from “soft” wood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nd fourier transform Raman

spectroscopy[J].Spectrochem.Acta.1991,47:1441-1447.

[21] Gilbert C,Kokot S,Meyer U.Application of DRIFT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 for the comparison of cotton fabrics[J].Appl.Spectr.,1993,47:741-748.

[22] Gressel N,Inbar Y,Singer A,et al.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Leaf Litter and Decompost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Carmel Range,Israel[J].Soil Biol.Biochem.,1995,27:23-31.

[23] Michell A J.Second-derivative FTIR Spectra of Native

Celluloses[J].Carboh.Res.,1990,197:53-60.

[24] Stewart D,Morrison I M.FT-IR Spectroscopy as a Tool for the Study of Billogical and Chemical Treatments of barley Straw[J].Sci.Food Agric.,1992,60:431-436.

[25] Inbar Y,Chen Y,Hadar Y.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Formed during the Composting of Organic Matter[J].Soil Sci.Soc.Am.,1990,54:1316-1324.

[26] Schnitzer M.,Khan S.U.Humic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Marcel Dekker,Inc.,1972.

[27] Seitz W R.Fluorescence methods for studying speciation of pollutants in water[J].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1981,1:79-83.

[28] 俞天智,滕秀兰,杜金州等.大亚湾土壤胡敏酸的荧光光谱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6):1-6.

[29] Ghosh K,Schnitzer M.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a of humic substances[J].Can J Soil Sci,1980,60:373-379.

[30] Olk D C,Brunetti G.,Senesi N.Decrease in humif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ith intensified lowland rice cropping:A wet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0,64:1337-1347.

[31] Aguer J P,Trubetskaya O,Trubetskoj O,et al.Photoinductive properties of soil humic acids and their fractions obtained by tandem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J].Chemosphere,2001,

44(2):205-209.

[32] Senesi N,Miano T M,Provenzano M R.et al.Characterization,differentiation,and classific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Soil Sci.,1991,152(4):259-270.

[33] Wei Z M,Xi B D,Wang S P,et al.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7(6):953-956.

[34] 魏自民,席北斗,赵越,等.接种外源微生物生活垃圾堆肥中的胡敏酸荧光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49-1354.

[35] Provenzano M R,Senesi N,Piccone G.Thermal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t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rs[J].Compost Science & Utilization,1998,6(3):67-73.

[36] 刘伟,胡斌,于敦源,等.我国重质油的三维荧光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物探与化探,2004,28(2):127-129

[37] Miikki V,Senesi N,Hanninen K.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materials formed by composting of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biowastes[J].Chemosphere,1997,34:1639-1655.

[38] 傅平青,刘丛强,吴丰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溶解有机质与汞的相互作用[J].环境科学,2004,25(6):140-144

[39] Wu F C,Midorikawa T,Tanoue E.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organic ligands for coper (II) in Lake Biwa and its rivers[J].Geochemical Journal,2001,35:333-346.

[40] Wu F C,Tanoue E.Isol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copper complexing ligands in stream waters[J].Environ.Sci.Technol.,2001,35:3646-3652.

[41] Coble P G.Characterization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DOM in seawater using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J].Marine Chemistry,1996,51:325-346.

[42] Baker A.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sewage-impacted rivers.Environ.Sci.Technol.,2001,35:948-953.

土壤腐殖质与腐植酸的区别与关系

土壤腐殖质与腐植酸的区别与关系 “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是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腐殖质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胶体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复杂而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 腐殖质并非单一的有机化合物,而是在组成、结构及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以胡敏酸与富里酸为主。 胡敏酸是一类能溶于碱溶液而被酸溶液所沉淀的腐殖质物质,其分子量比富里酸大,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是:C50~60,H2.8~6.6,O 31~40,N2.6~6.0。胡敏酸比富里酸的酸度小,呈微酸性,吸收容量较高,它的一价盐类溶于水,二价和三价盐类不溶于水,这对土壤养分的保持及土壤结构的形成都具有意义。 富里酸是一类既溶于碱溶液又溶于酸溶液的腐殖质物质,其分子量比胡敏酸小,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是:C40~52,H4~6,O 40~48,N2~6。富里酸呈强酸性,移动性大,吸收性比胡敏酸低,它的一价、二价、三价盐类均溶于水,因此富里酸对促进矿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游离的腐殖酸和腐殖酸盐类状态存在,也可以呈凝胶状与矿质粘粒紧密结合,成为重要的胶体物质。腐殖质不仅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是土壤肥力指标之一。 腐植酸(Humic Acid,简写HA) 腐植酸(Humic Acid,简写HA)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的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一系列的化学过程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它是由芳香族及其多种官能团构成的高分子有机酸,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和吸收、络合、交换等功能。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海洋以及泥炭(又称草炭)、褐煤、风化煤中。按自然界分类,它可以分为三类,即土壤腐植酸、水体腐植酸和煤炭腐植酸。九十年代初,用发酵法,通过接种,可提取生化腐植酸或生化黄腐酸等有机酸物质。 我国腐植酸有组织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主要是从泥炭利用开始的。六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利用腐植酸肥料和改良土壤的热潮,声势很大。真正受到国家重视和推动则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还亲自抓,国务院先后于1974年和1979年两次以国发110号和200号文件,全面推动了我国腐植酸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八十年代,随着全国腐植酸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贸委于1987年批准成立了“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的腐植酸工作。一些腐植酸资源贮量大的省、市,还纳入了政府工作序列,为此专门成立了腐植酸办公室。 我国腐植酸资源非常丰富,它储量大,分布广,品位好。据有关资料统计,有泥炭124.8亿吨,居世界第四位;褐煤1265亿吨,还有大量的风化煤。在利用生物工程方面,进一步筛选优良菌种,加快开发定向菌种,这样,研制生化腐植酸或生化黄腐酸类产品的资源利用就会无穷无尽。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它还含有刺激植物生长的胡敏酸类等物质。由于它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它还能使土壤疏松和形成结构,从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它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因此,除低洼地土壤外,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章介绍了有机质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土壤有机质测定各种方法的方法原理、适用范围、试剂的配制、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方法要点等内容。

3.1.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在肥力上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它还含有刺激植物生长的胡敏酸类等物质。由于它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它还能使土壤疏松和形成结构,从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它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因此,除低洼地土壤外,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华北地区不同肥力等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高肥力地>15.0g·kg-1,中等肥力地10~14g·kg-1,低肥力地5.0-10.0g·kg-1,薄砂地<5.0g·kg-1。 南方水稻土肥力高低与有机质含量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水稻高产土壤研究组报道:浙江省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多在23.6~48g·kg-1,均较其邻近的一般田高。上海郊区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在25.0~40g·kg-1范围之内。 我国东北地区雨水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而气温较低有利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因此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40~50g·kg-1以上。由此向西北,雨水减少,植物生长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亦逐渐减少,如栗钙土为20~30g·kg-1,棕钙土为20g·kg-1左右,灰钙土只有10~20g·kg-1。向南雨水多、温度高,虽然植物生长茂盛,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黄壤和红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0~30g·kg-1。对耕种土壤来讲,人为的耕作活动则起着更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地区耕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未耕种土壤要低得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土壤质地,砂土有机质含量低于粘土。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很复杂,包括三类物质: 1.分解很少,仍保持原来形态学特徵的动植物残体。 2.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 3.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而形成的较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酸类物质。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组成测定 土壤腐殖质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一般来说,它主要是由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所组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其HA/FA比值有所不同。同时这个比值与土壤肥力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测定土壤腐殖质组成对于鉴别土壤类型和了解土壤肥力均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用0.1M焦磷酸钠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处理土壤,能将土壤中难溶于水和易溶于水的结合态腐殖质络合成溶于水的腐殖质钠盐,从而比较完全的将腐殖质提取出来。 实验操作步骤: 1、称取0.25mm相当于2.50g烘干重的风干土样,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1M焦磷酸和0.1M氢氧化钠混合液50.00ml,震荡5分钟,塞上橡皮套,然后静置13——14小时(控制温度在20℃左右),旋即摇匀进行过滤,收集滤液(一定要清亮)。 2、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的测定 吸取滤液5.00ml,移入150毫升三角瓶中,加3mol/L H2SO4约五滴(调节ph为7)至溶液出现浑浊为止,置于水浴锅上蒸干。加0.8000mol/L(1/6K2Cr2O7)标准液5.00ml,用注射筒迅速注入浓硫酸5ml,盖上小漏斗,在沸水浴上加热15分钟,冷却后加蒸馏水50ml稀释,加邻啡罗林指示剂3滴,用0.1mol∕L硫酸亚铁滴定,同时作空白实验。 3、胡敏酸量测定 吸取上述滤液20.00ml于小烧杯中,置于沸水浴上加热,在玻璃搅拌下滴加3mol∕L H2SO4酸化(约30滴),至有絮状沉淀析出为止,继续加热10分钟使胡敏酸完全沉淀。过滤,以0.01mol∕L H2SO4洗涤滤纸和沉淀,洗至滤液无色为止(即富里酸完全洗去)。以热的0.02mol∕L NaOH溶解沉淀,溶解液收集于150ml三角瓶中(切忌溶解液损失),如前法酸化,蒸干,测碳。(此时的土样重量w相当于1g) 结果计算: 1、腐殖质总碳量(%)= [ 0.8000*5.00*(V0-V1 )*0.003/V0 ]*100/W 式中:V0--5.00毫升标准重铬酸钾溶液空白实验滴定的硫酸亚铁毫 升数。 V1--待测液滴定用去的硫酸亚铁毫升数 w--吸取滤液相当的土样重(g) 5----空白所用K2Cr2O7毫升数

土壤检测标准

土壤检测标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2006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2006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2006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2006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0-2006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 NY/T 1121.11-2006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 NY/T 1121.12-2006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 NY/T 1121.13-2006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2006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5-2006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试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实验指导书 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 2007.8

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 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 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 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 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为了保护场地和仪器设备,四周最好围有1.2m 通风围栏。围栏的北面正中开一小门,以便出入。场内还应铺设宽约0.4—0.5m的小路,以利于保护草层,保持场内整洁,方便行走。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表层土壤为例 【摘要】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通过机械组成分析、有机质分析、机械组成和有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上差异较大,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大团聚体比例增加,微团聚体减少。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沿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质差异也较大,总的来说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有机质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判定粘粒和有机质之间负相关性,和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但和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即有机质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例权重关系。 【关键字】土壤表层机械组成有机质关系武夷山 目录: 1、武夷山土壤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3.2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 3.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4、问题讨论及论文小结……………………………………………………………………….. 前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矿物组成上差异显著,其化学成分和其它各种性质也均不相同[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分析和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和它对各养分吸附能力的强弱都与土壤的粒级组成有关,所以研究和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对于指导土壤的耕作、种植、土壤改良以及了解植被的演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经读者查阅资料和书籍表明,现阶段,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之间关系的专家、学者比较少,有的也只是定性的阐述。武夷山植被覆盖总体较好,由于植被覆盖率对土壤有机质的制约性并非最重要,因此,研究机械组成和有机质的关系成为了可能。本文则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有机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 1、武夷山土壤概况 武夷山脉(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17°27~51’)位于闽赣边界,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100m ,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m ,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2]。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本区水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13℃~ 19 ℃, 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 2 200mm ,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 85 % 以上[3]。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特别是拥有2. 9 m 2×108m 2 原生森林植被, 是中亚热带保留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4]。植被和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普通山地红壤—黄红壤—黄壤—中山草甸土。本次实习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到达中山草甸土,表一[5]为武夷山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研究样地的相关信息。

腐殖质

【百科】腐殖质(英文称Humus)定义: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是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复杂而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腐殖质并非单一的有机化合物,而是在组成、结构及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以胡敏酸与富里酸为主。 腐殖质虽是较稳定的化合物,但可被缓慢的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养分。其分解速度与温度、湿度和通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纬度高、湿度小的地区,分解速度就越慢,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如,热带稀树草原的分解速率比温带草原快得多,一般看不到凋落层,土壤中也很少有腐殖质的积累。(夏老师例说生态学几则疑点) 罗吧“动物粪便和动植物遗体残骸,经过细菌、真菌的分解而变为土壤中的腐殖质,使土壤更肥沃,为植物根系的发育提供各种营养物质”教材中的这段话没有错。 腐殖质的形成一定是要经分解者的作用。但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有强有弱之分,太强了就无法形成腐殖质的中间产物状态,而是直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1、动物粪便和动植物遗体残骸—→腐殖质→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2、动物粪便和动植物遗体残骸—→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的强弱又与水分和温度两个条件十分密切,必需两者都适应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种形态和状态的有机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各种简单的化合物;第二阶段为合成阶段,即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将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质的单体分子,进而再通过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复杂环状化合物。

土壤检测标准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2006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2006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2006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2006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0-2006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 NY/T 1121.11-2006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 NY/T 1121.12-2006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 NY/T 1121.13-2006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2006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5-2006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87-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6-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

土壤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4.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 5.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 的过程。 6.有机质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7.同晶异质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岁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8.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9.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0.凋萎系数: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用它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11.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12.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厘摩数表示。 13.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14.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15.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6.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17.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 18.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9.激发效应:又称为起爆效应,是指外加有机物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来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20.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即单位重量有机物所形成的土壤腐殖质数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物质的腐殖。该值的大小与有机物质中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 21.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22.土壤退化: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4.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

土壤DNA 纯化难点——腐殖质

土壤DNA 纯化难点——腐殖质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多种状态。 提取土壤中微生物、动植物遗体等的DNA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及菌种筛选等的基础。土壤的成分包括矿物质、粘土等无机物、植物及植物的遗体、腐殖物质等土壤有机物以及在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其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都是无法直接培养进行繁殖和研究,从土壤样品中提取DNA是研究土壤微生物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整个提取的过程中,腐殖质是最大的干扰因素。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主要方法是帮助增加可以让空气和水进入的空隙,也同样产生植物必须的氮,硫,钾和磷。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简单化合物的同时又重新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但是由于腐殖物质的性质与DNA十分相似,从土壤中提取的DNA的同时也会将将腐殖质等物质一起纯化,因而采用一般的DNA提取方法很难除去腐殖物质等抑制因子,再加上这些腐殖物质会抑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酶切等,因此,彻底去除腐殖物质等抑制因子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微生物DNA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指将土壤样品放在裂解液中,经过有效的破壁方法使微生物的DNA全部释放到裂解液中,然后再进行分离提取的方法。间接法是指将土壤放在一种的缓冲液中,如Buffer PBS等,把微生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然后再进行DNA的提取。间接法可大大降低土壤中腐殖酸,重金属盐对DNA提取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方法会丢失许多微生物,得到的DNA并非土壤样品中的全基因组(宏基因组),间接法使用的已经很少了。 目前市面上对于去除腐殖质工艺做的最好的试剂盒,就是MPbio公司的土壤DNA提取试剂盒,该试剂盒能够有效去除土壤样本中的腐殖质,极大提高目标DNA的提取浓度,很多土壤相关工作人员都选用该试剂盒。不过优秀的产品也会有短板,MP试剂盒在有效去除腐殖质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目标DNA的损失,操作过程略显繁琐,同时作为一个进口的产品,价格因素可以说是该产品最大的短板。 杭州新景生物试剂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新手福音,业界良心,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终于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去腐殖酸缓冲液,最大限度的去除土壤样本中的腐殖质,保留目标DNA,结合硅胶柱纯化的技术,得到高纯度的土壤微生物DNA。 我们的操作方法和一般的提取土壤DNA试剂盒有所不同,先要进行样本的前处理,将土壤样本经过去腐缓冲液洗涤,然后进行DNA提取得到高纯度且不含腐殖酸的土壤DNA。我们可以将多达500 mg的土壤样本放入含有陶瓷颗粒的2.0 ml试管中,首先使用去腐缓冲液洗涤,离心去上清后使用高效裂解液裂解所有土壤生物,包括之前难以裂解的种类,如真细菌孢子和芽孢、革兰氏阳性菌、酵母、藻类、线虫和真菌。离心后取上清与结合液结合,过硅胶柱进行DNA纯化即可得到高纯度DNA。 实验室将MP的试剂盒和公司的试剂盒做了一个平行实验,验证了新产品的结果。

实验二测定土壤机械组成

实验一、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目的意义 为什么要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因为通过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我们就可以知道土壤质地的粗细。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粒度分析)的方法有好几种。在野外因仪器、药品携带不方便,所以常用手测法(揉条法)。在室内则采用吸管法或比重计法。比重计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也比较准确。吸管法一般多用于科研等更精确的分析,因我们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实验是采用比重计法。 二、测定原理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也就是测定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土粒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作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原理,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对于粒径>0.25mm砂粒,一般用过筛法,将砂砾逐级过筛称重。对于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法

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后的土粒在一定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一般颗粒愈大沉降速度愈快。 我们用的土样是过1mm筛的土样,用比重计法测定。在测定以前还要根据土壤pH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分散剂(请同学们看书第8页)。我们的分析土样pH值是酸性的,所以用0.5mol/LNaOH溶液做为分散剂,这是化学分散法,为了使其充分分散,还必须研磨,这是物理分散法。经过充分分散处理后的土样,要在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的沉降,其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颗粒越大沉降速度越快。(同学们可看书第7页原理部分)。当比重计放入制备好的悬液中时,比重计所排开的悬液体积等于其自身重量时,它浮在了一定位置上,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比重计上读取克/升的数字,通过计算得出某粒级的土粒含量。这是土壤机械组成分析的原理部分。 三、比重计的使用 这种比重计称作甲种比重计,比重计上有0―60的刻度数字,从中可以读出到0.1克/升的小数。0以上为负值,0以下为正值。读取数字时,应该以悬液面形成的上弯月面顶部和比重计刻度相切的数字,精确到十位小数(0.1)。 四、测定方法和步骤 1.用粗天平称取过1mm筛孔的土样50克置瓷碗中,先加 0.5mol/LNaOH约20ml左右,用研棒研磨5分钟,使其分散呈糊状。再将

土壤腐殖质测定报告 - 副本

摘要:实验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地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连作麦地、10年果园和20年果园)土壤中有机碳(TOC)、腐殖质组成特点。实验采用方法主要为重铬酸钾外加热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OC平均含量为10.34g/kg。其中麦地T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0.74 g/kg,其次是20m年果园TOC平均值为10.26 g/kg,最后为10年果园,TOC含量平均值为10.01g/kg。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腐殖质组成含量均为: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胡敏素碳占TOC总量的比例为71%,腐殖酸碳占TOC总量的比例为29%。麦地、10年果园、20年果园的腐殖酸总碳量(胡敏酸碳与富里酸碳之和)含量分别为3.3、2.75、2.78g/kg。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腐殖酸碳占土壤TOC总量的比例为麦地最高,依次为20年果园、10年果园。胡敏酸碳含量为:麦地>20年果园>10年果园;富里酸碳含量为:麦地>10年果园>20年果园。麦地、10年果园、20年果园的H/F比值分别为0.63、0.5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OC含量以及组成的差异与土壤环境特点、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性质以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等有关. 0.引言 土壤腐殖质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是土壤发生过程的产物,又是土壤发生过程的动力之一。土壤中的腐殖质多是与矿质部分结合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它是土壤中比较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持与供应都有重要影响等。研究认为,可用腐殖质指数来快速评估有机质的积累、土壤酸碱性和土壤生物活性。在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压力下,人们不仅希望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含量来改善土壤肥力,更希望能够固定更多大气中的CO2。本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麦地、10年苹果园、20年苹果园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组成及不同生长年限碳积累的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和准确评价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提供一些依据,为农民种植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区域选择在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塬,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陕甘交界处,塬区平均海拔1200m,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塬区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582mm。光照条件充足,年日照时数2230小时,日照率51%,年均辐射量为4837KJ/cm2,无霜期171天,年均气温9.1℃,≥10℃活动积温3029℃。塬区无灌溉条件,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黄土区土层深厚,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 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 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 根据土壤pH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C2O)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毫升。 3. 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 —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C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 学案 6.肥沃的土壤

肥沃的土壤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学习重点】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学习难点】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学习准备】 材料准备:塑料袋、水杯、土、果皮、菜叶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一)思考引学。 为什么有的土壤寸草不生?有的土壤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二)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_____,越_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_______。 4.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二、问题探究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结构是什么?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同?

2.腐殖质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二)改良土壤 阅读教材,说说教材中采取了哪几种方法来改良土壤? (三)动手制作 试着简述一下制作肥料袋的基本流程。 三、拓展延伸 在管理、观察和记录肥料袋沤肥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试着简单阐述一下。 【学习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腐殖质是最肥沃的,掌握了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精炼反馈】 一、填空 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______多,土壤颜色______,越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______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

TP的测定

TP 在天然水和废水中,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分为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多磷酸盐)和有机结合的磷酸盐,它们存在于溶液中,腐殖质粒子中或水生生物中。 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较微。化肥、冶炼、合成洗涤剂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及生水污水中常含有较大量磷。磷是生物生长的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超过0.2mg/L)可造成藻类的过量繁殖,直至数量上达到有害的程度(称为富营养化),造成湖泊、河流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坏。 1.方法的选择 水中磷的测定,通常按其存在的形式,而分别测定总磷、溶解性正磷酸盐和总溶解性磷,如下图所示 消解 水样总磷 用0.45μ滤膜 过滤的磷 消解 可溶性正磷酸盐可溶性总磷酸盐正磷酸盐的测定,可采用钼锑抗光度法;氯化亚锡钼蓝法;离子色谱法。 2.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总磷的测定,于水样采集后,加硫酸酸化至PH≤1保存。溶解性正磷酸盐的测定,不加任何试剂。于2~5℃冷处保存,在24h内进行分析。 水样的预处理 采集的水样立即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其滤液可溶性正磷酸盐的测定。滤液经下述强氧化剂的氧化分解,测得可溶性总磷。取混合水样(包括悬浮物),也经下述强氧化剂分解,测得水中总磷含量。 (一)过硫酸钾消解法 仪器 (1)医用手提式高压蒸汽消毒器或一般民用压力锅(1~1.5kg/cm2)(2)电炉,2kw (3)调压器、2kvA(0~220V) (4)50ml(磨口)具塞刻度管 试剂 5%(m/V)过硫酸钾溶液:溶解5g过硫酸钾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步骤 (1)吸取25.00 ml混匀水样(必要时,酌情少取水样,并加水至 25 ml,使含磷量不超过30μg)于50 ml具塞刻度管中,加过硫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二( 1 ) 土壤机械分析 --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 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土壤颗粒分析, 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 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 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 <1 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 充分分散成单粒, 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 让其自由沉降, 其沉降速度符合司 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 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 沉降时间, 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 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 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 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 V 半径为 r 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r 土粒的半径 d1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 2.65 克/ 厘米 3 d2 介质(水)的密度 μ 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2 9gr 2 d 1

1.0.5mol ·L-1(Na2C2O4)草酸钠溶液:称取33.5 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2.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 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 升,摇匀。 3.0.5 mol·L-1(NaPO3)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 克六偏磷酸钠 [ (NaPO3) 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4.天平(感量0.01 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 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 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 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 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根据土壤pH 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3)6六偏磷酸钠60 毫升。 1 中性土壤(50 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2C2O4)草酸钠25 毫升。 酸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 毫升。 3.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 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 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 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 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1,小于0.01 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时为30 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 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实验报告

貴州大學 植物营养与技术学实验第1次题目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植物营养学专业09级学号200912286姓名裴贺霞2009年10月15日 1. 实验目的: 学会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腐殖质的组成。 2.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3. 原理: 土壤腐殖质由胡敏酸、富啡酸和存在于残渣中的胡敏酸素等组成。采用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浸提液提取腐殖质,浸提液具有极强的络合能力,能将土壤中的难溶于水和易溶于水的结合态腐殖质,结合成易溶于水的腐殖酸钠盐,从而较完全地将腐殖质提取到溶液中。取一部分浸出液测定碳量,作为赫敏算和富啡酸的总量。再取一部分浸出液,经酸化后使胡敏酸沉淀,分理处富啡酸,然后将沉淀溶解于氢氧化钠中,测定碳量组委胡敏酸含量。富啡酸可按参数算出。留在图样残渣红豆有机质胡敏素,由腐殖质测定中的全碳量减去胡敏酸和富啡酸是含碳量算出。碳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4. 试剂与仪器 浸提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05mol/L)硫酸溶液 (0.5mol/L、0.025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8000mol/L)硫酸亚铁标准溶液(0.2mol/L)邻菲啰啉指示剂油浴锅温度计振荡机试管酸式滴定管吸耳球移液管锥形瓶滴管 5. 试样制备 取10g未磨过的均匀风干的土样,挑去砾石和植物残体,研磨,并通过0.149mm筛孔,装于小广口瓶。称样测定时,同时另称样测定吸附水,最后换算成烘干样计算结果。 6. 操作步骤 6.1 腐殖质中圈碳量的测定:同F-HZ-DZ-TR0046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6.2 待测溶液的制备:称取5.0000g土样(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00.00ml浸提液,加塞,振荡5min后,放在沸水 浴中加热1h。摇匀用慢速滤纸过滤。如有浑浊,可倒回重新过 滤。如过滤太慢,也可用离心机澄清,清液收集于锥形瓶中,加 塞,待测。弃去残渣。 6.3 胡敏酸和富啡酸中总碳量的测定:吸取5.00ml~15.00ml浸出液 (视溶液颜色深浅而定),置于盛有少量石英砂的硬质试管中, 逐滴加入0.5mol/L硫酸溶液中和至pH7(用pH试纸试验),使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