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极少人知道南仁东,但说起“中国天眼”,却有很多人熟知。“中国天眼”这件建造于贵州崇山峻岭中的“大国重器”,正是在南仁东的亲力亲为下,历经二十二年,从构想到蓝图至实现,终成世界上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中国深探苍穹平添独有利器……

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天文学家

八字胡、沧桑面庞、黝黑肌肤、枯瘦身板……有人说,如果不是“中国天眼”,南仁东分明就是个农民。但实际上,早在“中国天眼”诞生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了。

1945年,南仁东出生于吉林辽源龙山区。从小,南仁东勤学好问,是个妥妥的“学霸”,并曾在初中期间连续三年六个学期获得全校只设一个的“学习标兵”奖状。1963年,南仁东以平均九十八点六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吉林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为辽源地区十年间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少年才子。

但南仁东并非一天到晚只知读死书,他很会想办法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大学二年级时,他利用“大串联”的机会,从北京出发,经上海往广州,自四川穿陕西过甘肃到新疆,然后东返走宁夏闯内蒙古回到北京,演绎了一出“周游全国”的精彩故事。回来后,他大讲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奇经怪闻,吸引众多同学争相聆听。

毕业时,正值“文革”,南仁东被分配到了位于长白山间的吉林通化无线电厂车间。在那里,他待了十年,先后干过冲压、钣金、电镀、锻造、制模等多个工种,学会并掌握了多项技术,最后升任技术科科长。为了对付百无聊赖的时光,同时也给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增添些乐趣,南仁东变着法地带领一伙儿年轻的技术员拆拆装装,常常能鼓捣出一些新鲜的玩意,比如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当然,南仁东还有专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画画。起初,他画漫画;后来,他画毛主席像。或许是怕惹出什么事端来,那些驻厂的军代表发现后,就派专人盯着南仁东,一看到他画完画就赶紧过去收缴拿走。南仁东据理力争,亦多次讨要画作,但都无果而终,最后只好不再画画了。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年过而立的南仁东寻思着还是要走出去,就捡拾书本再次加入“高考大军”。这一次,他同样震惊吉林全省,跨专业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研究生,令人为之振奋。毕业后,南仁东被派去荷兰做访问学者,后被日本国立天文台聘为客座教授。从1984年起,他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并参与了十个国家的大射电望远镜计划,以多项优秀成果赢得了国际天文学界的赞誉和认可。

然而,就在名声大长之时,南仁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1990年,他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选择回到国内,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很多人笑南仁东傻,他却淡淡地说道:“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言语间,甘挑中国天文事业担子的信心和勇气乍现无遗。

一句话语“萌生”大国重器

不过,南仁东牵手“中国天眼”项目,却是源于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多数科学家联名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赶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努力建造一批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各种信息,为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这激起南仁东的巨大兴趣。会议间隙中,他兴冲冲地找到吴盛殷,激动地喊道:“咱们也建

一个吧……”当时,南仁东和吴盛殷都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任职,正代表中国参加此次会议。吴盛殷吓了一跳,赶紧招呼他坐下,在听完南仁东的讲解后,连连击掌叫好。

南仁东的这个念头,并非一时的妄想。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射电天文学发展迅速,特别是60年代以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脉冲星和星际分子四大天文的发现,更颠覆了人类过往多时的认知——而这一切,射电望远镜居功至伟。南仁东先学无线电,继攻天文学,深知大口径高灵敏度射电望远镜对探测和破解宇宙秘密的独特功用。回来后,南仁东闭门数天,多方假设、反复修正,最终正式大胆提出构想: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五百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然而,南仁东的这个大胆构想,虽震动学界,却不被世人看好。原来,在当时,中国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只有三十米,而建造直径五百米的大家伙,早已突破了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以及岩土工程等多个领域的极限,既无先例可循,还需巨额经费,更藏重重风险。于是,有人劝解,有人嘲讽,有人挖苦,有人反对,唯独没有人支持。但南仁东就认准了这件事,他迎难而上,从此紧紧咬定这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不放松,殚精竭虑二十余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梦想,从大窝凼飞向宇宙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对于直径五百米射电望远镜的质疑,首要也是最为普遍的在于中国是否有合适的建造地方。

1994年,南仁东首先启动选址工作。那时候,他常站在大幅中国地图前,从北往南,由东到西,逐省筛选“尽可能圆,又要相对隔离,且没有无线电波干扰”的地方,觉得理想就记下来,然后跑去实地探访。可是几个月下来察看了东北、华北多个地方还是毫无着落,为此他心急如焚。有一天,南仁东正站在地图前发呆,有人找来建议他前去多喀斯特洼地的贵州看看。他猛然醒悟,赶紧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出了三百多幅贵州的卫星遥感图。只见黄黄绿绿的遥感图上,一个挨一个独具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窝凼(凼,水坑的意思)清晰可见——这些窝凼,天然地被周围连绵起伏的山脉环拱,恰到好处地阻隔开了来自外界的各种电磁波。南仁东兴奋极了,当即跳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但要在崇山峻岭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窝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仁东迈开双脚,逐个前往探访。荒无人烟的喀斯特深山里,根本就无路可走,他只好小心翼翼地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过去——其间,各种艰难和危险交相伴随:有时候,要攀爬七八十度的陡峭山坡,人就像是挂在山间,要是抓不住树枝或抠不住石头,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有时候,会遭遇突然而至的瓢泼大雨,人被浇得无法睁眼,如果不幸碰上泥石流或山洪,更会在卷冲过程中被撞得鼻青脸肿……如此,晚上退出去,白天再进来,每天最多探访一至两个窝凼。可是,南仁东仿若一个铁人,既不叫苦说累,更不畏惧退缩,眼睛里始终充满着搜寻新大陆一样的兴奋光芒,而且每到一处窝凼就会紧追着当地的村民发问:“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距离这里最近的镇子和村落有多远?”……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南仁东先后探访了四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窝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当南仁东历尽艰辛深入到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时,看见四周数百米高的叠嶂山峦环抱着中间一个宛若巨碗的大型“天坑”,刚好能够盛装大面积射电望远镜的巨型反射面,而且附近半径五公里内没有一个乡镇或人数超过二十人的村落,不会产生任何因调频电台、电视、手机以及其他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造成的电磁环境干扰,可说是一切自然条件和射电望远镜的需求完美匹配。

南仁东站在大窝凼的正中央,兴奋地喊道:“这里真圆!”继而,他像个收到醉心玩具的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唱道:“欧耶,就是这里啦;欧耶,就是这里啦……”殊不知,此时此刻,时光悄然流过了整整十二年,已是2005年了。后来,有媒体记者采访南仁东,问他

找到金科村大窝凼时心里最本真的想法,他这样说道:“那一刻,我心中升腾起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尽早把大窝凼变成一个现代机械美感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的天文观测奇迹。”

但选好理想建址,仅是万事之开头。南仁东深知,像射电望远镜这样的特大工程项目,不立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无法开工建设,所以必须推动立项。其实,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了射电望远镜的立项工作。但是,由于没人看好这个项目,南仁东处处碰壁。最后,他调整策略,变申请立项为先期宣介。为此,他深入研究并反复提炼,为这个射电望远镜项目取了一英一汉两个脍炙人口且简单明了的有趣名字:“FAST”和“中国天眼”。然后,他变身为“推销员”,在选址的同时,想方设法参加国内国际各种天文学会议,逢人就递呈材料并阐述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与此同时,他亦开始“游说”和“拉拢”有技术实力的科研院校“入伙”,北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下同济大学,继而奔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至于后来提交立项申请书时竟然涌现了二十多家技术支持单位。南仁东曾自嘲道:“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但别说,“拍全世界的马屁”还真有效果,他的射电望远镜项目渐渐有了支持率。2001年,FAST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获此消息时,远在贵州的大山里摸排窝凼的南仁东强忍了半天,还是没能忍住,掩面而泣。

此后,南仁东开始向国家立项冲刺,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无果而终,有一次竟连立项申报书都不被接收。这种打击是残酷的,但南仁东挺住了,并于2006年等来了FAST的翻身。是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听取“十一五”大科学工程立项申请汇报会议。会上,南仁东“喊话”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的一幕至今在学界广为流传:南仁东问:“我们干了十多年,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FAST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没有可能立项?这么多人,二十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路甬祥答:“秘书长,赶紧给个名分。但FAST启动立项进程之前,必须有国际评审会!”南又说:“我们身无分文,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有上千万、上亿的经费,我们囊空如洗……”路继答:“计划局,那就给他们拨点钱!”有意思的是,这次“喊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后,射电望远镜立项书一路绿灯顺利提交!而在最后的国际评审环节中,更是一举通过层层评审。答辩结束时,国际评审专家委员会主席紧紧握住南仁东的双手,连连说道:“You did it!(你做成了!)You did it!(你做成了!)”那一刻,在大庭广众之下,六十一岁的南仁东喜极而泣。他知道,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马上就要落地生根了!

2007年7月,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立项,随后开始动工建设。在正式开工那天,南仁东站在大窝凼的正中央,看着工人砍树除草平地,沉默许久才严肃说道:“建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他早算了一笔账目:国家投入十一亿元,FAST寿命若为三十年,相当于国家每天投入十万多元。如果建设工作没做好导致停工一天,这笔经费就等于白白扔掉了……正是因为这样,南仁东不敢坐在大后方的办公室里做负责统筹协调的总指挥,而是一天到晚泡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亲自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部分,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建设伊始,在审核施工方案时,他看不懂岩土作业细则,就找来专业书籍恶补了一个月,学会了岩土相关知识,得以轻松阅看全部图纸;有一次,要建一个水窖,他打眼扫过设计图纸,随手标出几处错误退还了回去,令施工方负责人大吃一惊: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竟然还懂土建;而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他还多次向不同工序的作业工人拜师学艺,先后掌握了多门手艺,比如:上钢架去拧螺丝、用扁铲削钢材、在高空梁山上打孔套丝、看试播器调整设备……久而久之,就流传出这样一种说辞:在大窝凼,别想蒙南仁东,天文、无线电、金属工艺、画图、力学,他几乎都懂!

事实上,南仁东的“都懂”,完全是建立在他“每天都在学”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尝试上。

2010年,FAST的建设遇到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当时,在对从某知名企业购买的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时,发现没有一根钢索结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南仁东茶饭不思,一天到晚待在作业区里,先后提出了用弹簧作为弹性变形载体来解决钢索疲劳问题等多个方案,

在一一被实践证明无果后,决定转向钢索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他亲自上阵,一边同技术人员探讨,一边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多个方面寻求最佳路径,奋战七百多天,历经上百次实验,最后终于研制出了符合使用要求的特种钢索结构,推动工程建设渡过难关。

2014年,FAST反射面单元开始吊装。在正式吊装之前,要先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六米高的试验节点盘上,然后在无落脚之地的半空中全程手动操作装试,其间,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摔落地面,造成伤残。起初,有好几位年轻工人争抢着要求先上,说下来后会如实汇报结果,但都被南仁东劝阻了,他坚持自己第一个上去。幸好,有惊无险,南仁东完成了各道工序作业安全落地,并就亲身体验过后总结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一一交代到位。

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施工现场,南仁东特别会“难中作乐”。

有一阵子,FAST建设进入攻坚期。南仁东紧盯在工地上,常常顾不上按时吃饭,就往口袋里塞了些饼干,饿了吃几口。但一忙之下,就忘记拿出来吃了,以至于最后饼干全成了末儿。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要扔掉的时候,却见他直接把饼干末儿放进茶缸里,冲上白开水,拿树枝搅拌均匀,然后热情地请大家品尝美味的饼干糊……于是,偌大的工地,就传出了此起彼伏的欢快笑声。

就这样,在南仁东的亲力亲为下,团队克服了深山作业的枯燥乏味和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技术难题后,FAST终于在2016年9月25日全部竣工。

这个面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或八个鸟巢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比德国波恩一百米射电望远镜灵敏度高十倍,比美国阿雷西博三百五十米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高十倍,开机后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并能接收一千三百五十一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未来可用于捕捉外星生命信号。因此,消息传出,世界为之震惊——BBC用整版网页报道称“中国成为天文探测的领航人”,英国媒体则认为“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其他多数外国媒体报道说“中国终于进入观天时代,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

竣工当天,满脸沧桑的南仁东爬上高高的FAST圈梁,望着“初长成”的射电望远镜,欣慰地说道:“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艰辛过后,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惬意和自豪!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竣工。

无可奈何独离去

“中国天眼”完美交工了,作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却病重倒下了。

其实,早在2015年,南仁东就因身体不适住院被确诊为肺癌。消息传出后,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FAST。的确,为了FAST,南仁东经年奔波操劳,长时顶扛重负,身体的多个免疫系统早已紊乱并发生病变。

初次手术后,南仁东住进北京郊区的一个花园小院,静静休养身心。有一天,有位晚生同事前往探望,宽慰南仁东说:“也是好事,总算可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谁知,原本谈笑风生的南仁东突然沉默寡言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摇头说了这样一句:“像坐牢一样。”没过多久,他就偷偷离开郊院,跑回了贵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建设现场。

好多人苦劝南仁东回去疗养,可是南仁东坚决不肯。大家说他是拿命相搏,南仁东反驳说,FAST不成要命也无用!二十多年前,自从“中国天眼”的梦想从心底生发出来,南仁东就决定奉献余生,为梦想而活,以至于到生命尽头亦这般果敢决绝。

2017年9月15日晚11时许,就在“中国天眼”即将顺利调试运行一周年前夕,南仁东的生命在病痛中戛然而止,他没能看到“中国天眼”探测宇宙的新突破,独留下深深遗憾弥漫天地间。但是,他为“中国天眼”所演绎的精彩故事,以及他既写给自己也写给后人的美妙诗语,“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都得以流传下来,并且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响。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 【主题解说】 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溶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

南仁东 事迹

南仁东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今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发布了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南仁东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委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的亲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毕生心血筑“天眼” 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南仁东坐不住了,他不能忍受中国在这一领域再被别人甩下,一定要抓住这个赶超的契机。 他提出:“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是个太大胆的设想,已不仅是一个严密的科学工程,还是一个难度巨大的建设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甚至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

“为了选址,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南仁东的学生、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回忆,当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当大窝凼的圆形喀斯特洼坑出现在他眼前,南仁东觉得,此前的一切艰辛都值了。 “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老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去院里汇报项目进展,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努力负责的程度超乎想象。”他的学生岳友岭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最懂“天眼”的人,走了。 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天眼”所在的大窝凼,星空似乎为之黯淡。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 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中国天眼的阅读附答案

中国天眼的阅读附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

“中国天眼”免费开放中国天眼是什么

“中国天眼”免费开放中国天眼是什么 近期重磅消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 景区已正式向游客实行免门票政策,记者从望远镜所在地贵州省平 塘县了解到,景区只收取每人50元的景区摆渡车票,天文体验馆门票为每人50元。 “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启用,为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景区收费行为,贵州省平塘县对景区摆渡车运营价格及国 际天文体验馆门票价格进行定价成本监审,按程序组织举行了“中 国天眼”景区摆渡车运营价格及国际天文体验馆门票价格制定听证会,最终确定景区实行免门票政策,景区摆渡车票和天文体验馆门 票均为每人50元,简直白菜价就能随意观赏啦~下面赶紧来看看它 的厉害之处! 圆底巨无霸锅 首先,人家并不是一口炒锅汤锅煎锅......而是有着一个巨洋气的名字:FAST。 这是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正式名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家要的就是快!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 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那么问题来了, 天眼到底能“看”多远?它是普通的望远镜吗?NO! 能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能解决球面镜随时变抛面镜!中国可是世界上首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据说人家还能看外星人,厉害了! 它还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

哦~But,暗物质到底是个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解释说明」 暗物质:是一种因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假想出的物质,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 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是它的密度 巨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是无法直接观测得到的!但是!!!中国在有了这款FAST之后是有能力 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 虽然中国不是最先建造FAST的国家,但中国FAST有超越其前辈独特的性能,相比于其他国家,FAST射电望远镜的创新在于其能主 动接受电磁波。作为国民中的一员,看到这一幕就好像自家八辈祖 坟冒青烟了,与民同乐的赶脚!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国在科技创新 方面,会越来越强大!

中国天眼-FAST资料

观天巨眼--FAST 一、什么是FAST FAST口径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英文全称为(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①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②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 ③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 ④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高10倍 ⑤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领先世界 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为什么选址在大窝凼(dang) 影响射电望远镜的因素由几个 一是口径大小。射电望远镜,跟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也越清晰。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锅盖’,以提高

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王枫说,简而言之,就是“锅”越大,“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越多。 二是地形及施工影响。大家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我们要做深山里做‘天眼’,是不是在其他地方挖一个坑也可以。但如果是人工挖的坑,一下雨就变成水库了”,而利用天然的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利于排水,另外如果不选择天然的直接开挖的话抛开建造时间不说,挖掘类似大小的至少耗资60亿。 三是电磁环境。因为射电望远镜是“被动地”接受从宇宙深处来的电磁波,没有辐射,没有污染,没有噪声。因此他要求周围的电磁环境要求非常高。周边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严禁建设(使用)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其中就包括手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禁止携带相机、手机、手表、充电器等电子产品进入景区。”)(所以想去天眼旅游发朋友圈的朋友要失望了) 为此早在2013年,省人民政府就以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了《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定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的区域为核心区,5至30公里的环带为协调区,其中5至10公里的环带为中间区,10至30公里的环带为边远区。2016年9月颁布实施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

中国天眼-FAST教程文件

中国天眼-F A S T

观天巨眼--FAST 一、什么是FAST FAST口径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英文全称为(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①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②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 ③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 ④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高10倍 ⑤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领先世界 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为什么选址在大窝凼(dang) 影响射电望远镜的因素由几个 一是口径大小。射电望远镜,跟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也越清晰。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

径的‘锅盖’,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王枫说,简而言之,就是“锅”越大,“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越多。 二是地形及施工影响。大家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我们要做深山里做‘天眼’,是不是在其他地方挖一个坑也可以。但如果是人工挖的坑,一下雨就变成水库了”,而利用天然的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利于排水,另外如果不选择天然的直接开挖的话抛开建造时间不说,挖掘类似大小的至少耗资60亿。 三是电磁环境。因为射电望远镜是“被动地” 接受从宇宙深处来的电磁波,没有辐射,没有污染,没有噪声。因此他要求周围的电磁环境要求非常高。周边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严禁建设(使用)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其中就包括手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禁止携带相机、手机、手表、充电器等电子产品进入景区。”) (所以想去贵州天眼旅游发朋友圈的朋友要失望了) 为此早在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就以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了《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定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的区域为核心区,5至30公里的环带为协调区,其中5至10公里的环带为中间区,10至30公里的环带为边远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篇)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1】 “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南仁东,很难想象“天眼”会伫立于世。二十多年来,从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南仁东似乎为这只“天眼”着了魔,把余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它。 故事得从1993年讲起。 那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提出要建设下一代射电望远镜,为10年、20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么一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在国际上,用钢结构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口径突破100米已经是工程的极限。想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要选择一个又大又圆的坑,借助地势来实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坑洼无数,成了天然的候选目标。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那个时候,南仁东的体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 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成败。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弘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型。 跟随南仁东做博士后的岳友岭回忆,本科时就听南仁东讲射电天文方法课。那是十几年前,FAST大部分技术的攻关开始取得突破。南仁东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FAST各个细节的具体情况,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离预期还有多远。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

中国天眼景区

"中国天眼"知识小课堂 一、天眼FAST是做什么的? 初见这口“大锅”,会觉得它很搞笑,但其实,它牛逼得不行!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 2007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总投资12亿元。2011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9月25日落成并投入使用。它一开机,就能收到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未来可用于捕捉外星生命信号!如今,铺天盖地的宇宙电磁波已经开始涮起来了……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最顶级的射电望远镜。可用于太空天气预报、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带动中国制造技术发展、服务中国航天项目...... 它是人类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设施。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亿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受到来自中国的问候,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延伸到宇宙边缘。 二、天眼到底有多大? 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也越清晰。中国天眼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天眼口径有500米,由近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而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拥有6770根主索和4450块反射面板,周长约1.6 公里,绕边一圈约要40分钟。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世界第二大是美国的直径305米的阿雷西波(Arecibo),第三是德国的直径100米。三、谁是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正在进行,全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前,能建造出新一代的射电“大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代表中国参会的南仁东,激动地对身边的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就他这一句话,便开启了一段22年,仰望星空的浪漫冒险! 想制造射电“大望远镜”?那可是上十亿的经费,90年代的中国哪有这样的条件?那时,核心技术遭遇封锁、关键材料需要攻关,想建一个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都很难,可他:竟然还想建一个直径500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那可更是难上加难啊! 可南仁东又来起了那股倔劲,不能放弃,先自己干起来再说。要比其他国家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时效,选址就是关键。于是他带着咸菜,扛起锄头,这个曾经深爱西装的海外归国科学家,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跑遍全国各地,什么荒郊野外都去过,在祖国西南的一座座大山里冲锋!山险路难,很多地方,当地老农都不敢走,他却从不回头,从1994年到2005年,为了最好的地址,他就在祖国各地的奔波中,度过了11年!边选址,还要边为工程立项奔波。他清楚地知道,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大家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块头,需要大资金,必须得充分论证!

九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责任与角色》试题——以南仁东人物事件为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责任与角色》作业 ——以南仁东人物事件为背景 班级:姓名: 材料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2017.10.10日宣布,“中国天 眼”发现2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 万光年。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距“天眼之 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中国天眼”有望开启中国射 电天文学10年至20年“黄金期”。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这口“锅”, 位于中国西南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dàng)洼地,全名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这项凝聚中国天文人二十多年梦想的大 工程,建造耗时仅5年半,领先世界同类设备20年。这是具 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 镜。它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材料二:南仁东,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坚持了22年,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7年01月25日南仁东获评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的科学家。 材料三: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吴盛殷的门(吴盛殷代表中国参会),说了句:“咱们也建一个吧。”那时候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就回来了。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对他而言,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他扛起这个责任,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 材料四:从1994到2006年的十多年间,世界上多了一位名叫南仁东的“勘探者”和“推销员”。”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曾经为了选址,他带着咸菜、扛起锄头、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跑遍全国各地,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负责联络望远镜选址,第一次见到这个“天文学家”,诧异他太能吃苦。曾经为了项目材料尽快审批成功,多少个不眠夜他逐字逐句地推敲......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一位外国天文杂志的记者采访他,他竟然给对方讲起了美学。外人送他的天才“帽子”,南仁东敬谢不敏。他有一次跟张蜀新说:“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材料五:“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南仁东说。“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

中国天眼工程

中国“天眼”工程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 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 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 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 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 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 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 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 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 等等。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 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中国“天眼”建成后,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口径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能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

美国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是其2.25倍。 FAST工程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此项工作。2007年7月FAST项目正式立项。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FAST项目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现在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极少人知道南仁东,但说起“中国天眼”,却有很多人熟知。“中国天眼”这件建造于贵州崇山峻岭中的“大国重器”,正是在南仁东的亲力亲为下,历经二十二年,从构想到蓝图至实现,终成世界上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中国深探苍穹平添独有利器…… 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天文学家 八字胡、沧桑面庞、黝黑肌肤、枯瘦身板……有人说,如果不是“中国天眼”,南仁东分明就是个农民。但实际上,早在“中国天眼”诞生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了。 1945年,南仁东出生于吉林辽源龙山区。从小,南仁东勤学好问,是个妥妥的“学霸”,并曾在初中期间连续三年六个学期获得全校只设一个的“学习标兵”奖状。1963年,南仁东以平均九十八点六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吉林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为辽源地区十年间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少年才子。 但南仁东并非一天到晚只知读死书,他很会想办法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大学二年级时,他利用“大串联”的机会,从北京出发,经上海往广州,自四川穿陕西过甘肃到新疆,然后东返走宁夏闯内蒙古回到北京,演绎了一出“周游全国”的精彩故事。回来后,他大讲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奇经怪闻,吸引众多同学争相聆听。 毕业时,正值“文革”,南仁东被分配到了位于长白山间的吉林通化无线电厂车间。在那里,他待了十年,先后干过冲压、钣金、电镀、锻造、制模等多个工种,学会并掌握了多项技术,最后升任技术科科长。为了对付百无聊赖的时光,同时也给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增添些乐趣,南仁东变着法地带领一伙儿年轻的技术员拆拆装装,常常能鼓捣出一些新鲜的玩意,比如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当然,南仁东还有专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画画。起初,他画漫画;后来,他画毛主席像。或许是怕惹出什么事端来,那些驻厂的军代表发现后,就派专人盯着南仁东,一看到他画完画就赶紧过去收缴拿走。南仁东据理力争,亦多次讨要画作,但都无果而终,最后只好不再画画了。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年过而立的南仁东寻思着还是要走出去,就捡拾书本再次加入“高考大军”。这一次,他同样震惊吉林全省,跨专业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研究生,令人为之振奋。毕业后,南仁东被派去荷兰做访问学者,后被日本国立天文台聘为客座教授。从1984年起,他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并参与了十个国家的大射电望远镜计划,以多项优秀成果赢得了国际天文学界的赞誉和认可。 然而,就在名声大长之时,南仁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1990年,他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选择回到国内,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很多人笑南仁东傻,他却淡淡地说道:“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言语间,甘挑中国天文事业担子的信心和勇气乍现无遗。 一句话语“萌生”大国重器 不过,南仁东牵手“中国天眼”项目,却是源于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多数科学家联名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赶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努力建造一批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各种信息,为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这激起南仁东的巨大兴趣。会议间隙中,他兴冲冲地找到吴盛殷,激动地喊道:“咱们也建

《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 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利用索网结构。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与德国波恩100 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今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中国天眼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并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6颗脉冲星。其中2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取材于陈芳、丹长江等人的相关文章) 7. 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天眼的启用是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我国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天文望远镜。 B. 中国天眼依靠索网结构和馈源舱可随天体移动调整视线的指向,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 C. 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号,其灵敏度、综合性能和探测范围等都位居世界一流。

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能做什么? 2015年11月21日新闻播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今天上午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这标志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已完成重要节点,距离近期完工已经不远了。 FAST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 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工程人员正在安装镜片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总工艺师孙才红介绍说,FAST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的首次升舱试验,是FAST工程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正式进入六索带载联调阶段。 中国“天眼”有多大?记者今天沿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了

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 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 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郑晓年强调,“天眼”建成后,将有能力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搜寻星际通讯信号。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逝世中国天眼之父是谁?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 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 得知南仁东逝世,他的昔日同事有的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有的表示,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说,犹记早年与南仁东聊天时,他细细解释望远镜之美,其眼神深邃自信。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省,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对宇宙的深入探测,有助于人类加深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一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3918131.html, 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一生 作者:易小燕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1期 就在“中国天眼”运行将满一年、首批成果即将出炉的时候, 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却悄然离去,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天眼”。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遗憾的是,南仁东来不及目睹。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 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西南的大山里,有着建设“天眼”极佳的地理条件: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天然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東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在美国治疗肺癌时去世。“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行了,他就躲得远远的,不让我们看见他。”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回忆说,这可能就是南仁东的性格,希望保持着最有尊严的形象。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FAST项目时,南仁东就一直留着一撮小胡子,过了20多年,头发和小胡子都已变得花白。在工地上他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老花镜,回北京又变回了时髦老人。“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文革”之后,在北京天文台成为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一幅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校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 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 怎么版式那么好看? 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 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回忆道。 “也许是因为喜欢艺术,他和一般科学家不太一样,想法不受拘束,很有想象力,经常会冒出很多创新点出来。”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说。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主动反射面技术在以往的射电望远镜中虽已有应用,但都用在小范围的改变上,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整个反射面的抛面形状,而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而要实现这种跟踪观测,对反射面上空的馈源舱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当时他们做过几个馈源支撑缩尺模型试验,馈源舱的指向一直不能达到最大的观测角要求。“由于馈源舱是由塔上的钢索拉动的,角度始终趋向于水平状态,如果达不到40度的角度,就看不到银河系的中心。”甘恒谦说,南仁东很有想象力地提出,在馈源舱周围加一圈流体或半流体的“水环”,流体受到重力影响集中在某一方向,这样可以有效补偿姿态控制的不足之处,会使馈源舱的角度发生相应变化。不过后来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合作,FAST最终采用了钢索牵引驱动的轻量化柔性馈源支撑模式,“水环”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南仁东的想象力确实让项目组其他成员印象深刻。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2002年FAST技术年会上,南仁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我问南老师,原来的技术应用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改? 他说:‘很简单,因为省钱。’反射面放在索网上面,坑的弧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不然工程耗费会非常大。”甘恒谦说。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相当大,首先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钢索构建疲劳强度不得低于500兆帕,他们从知名企业购买了十余种性能最好的钢索结构进行疲劳试验,结果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家符合FAST的要求。“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寻找合适的钢索材料会面临如此大的困难,”姜鹏说,“当时南老压力太大了,在两年内,几乎总是寝食难安,这是FAST项目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想解决方案时,南仁东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甚至提出用弹簧作为弹性形变的载体,来解决钢索疲劳问题,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最后拿出一个终极版的弹簧方案,目的是说服他,如果这个方案不行,其他弹簧方案也不用考虑了。但他这么说,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新方案出来。”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已经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当时发现并无可借鉴的经验,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的问题。姜鹏回忆说,因为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所以研制工作要在涂层改善、锚固技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开展,在_____7_____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钢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钢索结构才终于被研制出来。 (节选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有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