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在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学校党委组织中青年党外代表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促进对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培养。此次学习考察由党委副书记唐健禾带队,党委组织部、统战部负责人以及学校民革、民盟、民建、九三、农工的民主党派青年成员以及无党派青年代表等10余人参加了此次考察学习。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是儿时在父亲口中常听到的话。由于父亲是一名革命军人,曾在延安的宝塔山下生活过数年,自己也有幸出生在这片土地,5岁后回到四川,儿时的记忆已经淡化和模糊。神秘的窑洞和高亢的信天游,是成年后在书本和电视上对延安的印象。当得知学校组织青年党外人士到延安学习考察时,我觉得这次延安之行意义特殊,对自己来说既是一次回归之旅,也是一次洗礼之旅,情绪中满是激动和亢奋。

11月12日我们学习团一行到达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旅途中的兴奋,在厚重的黄土高坡清晰的呈现在眼前时,被敬重和虔诚所代替,儿时的模糊记忆逐渐具象化。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个春秋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毛泽东思想也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延安,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在延安大学,我们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深深的感受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展示的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让我们感受到在革命的年代,延安这片土地吸引和激励着当时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国家,并且无怨无悔。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多年实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属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并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延安,我们学习团一行瞻仰了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驻地旧址、七大会议旧址杨家岭革命遗址、以及浓缩延安历史的革命纪念馆。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地方的一草一木。看着那些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窑洞里面那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我们震惊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着作。一张普通的小木桌,黑色漆皮早已脱落,毛泽东就在这上面写下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一面褪色的锦旗,是献给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母亲”,是对一位革命年代

平凡的农村妇女的礼赞;树木削的红缨枪、延安小米、战士手工纺织的粗糙棉布,展示的是战争中的力量悬殊,和先烈们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意志。大家在革命遗址驻足良久,在革命纪念馆被展览深深吸引,聚精会神的观看,低声交流。

作为青年党外人士代表,我们学习团非常感谢学校党委给予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延安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延安大学有着很深厚的统战文化内涵,到延安及延安大学学习交流激发了我们对理想和信念、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我们在交流中深深感受到,当前学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委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发展,注重对青年党外教师的培养教育,专门组织党外的青年代表到延安学习考察,不仅是对每一个理工学院青年教师极大的鼓舞,也是促进党外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动力。虽然短暂的延安红色学习教育之旅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与我们“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相融合,贯穿于我们的工作中,进一步筑牢“同心”思想,增强凝聚力,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新的干劲,立足本职工作,为创建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