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教育及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教育及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摘要]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采用中国1982-200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 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个结果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两重属性下工资压缩效应表现较弱有关。上述结论对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收入不平等工资压缩效应

一、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入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教育对收入不平等应该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往往把增加教育支出作为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然而,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确定的。例如,舒尔茨(Schultz,1960)、贝克尔(Becker,1975)和明瑟(Mincer,1974)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人口总体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通常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教育收益率的演变。奈特和萨伯特(Knight & Sabot,1983)强调,在二元经济中由教育的“结构效应”(position effect)和“工资压缩效应”(wage pressioneffect)1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的复杂影响。他们认为,教育的扩展会对经济产生两种不同效应。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这种结构效应起初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后来将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

1结构效应是指在教育收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工资压缩效应是指在劳动力学历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求发生变化,导致教育收益率发生变化,进而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

减少教育的未来收益,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由此可见,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自从库兹涅茨(Kuznets,1955)提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将会越来越平等”之后,很多经验研究都考察过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最初的研究大都表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Psacharopoulos& Woodhall,1985;Ram,1989)。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契斯威克(Chiswick,1971)用9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廷伯根(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后来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相对较多国家数据的基础上。温内加登(Winegarden,1979)用32个国家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大。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c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赖德胜(1997)用4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格利高里奥和李(Gregorio & Lee,2002)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序-截面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如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对平等的教育分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总之,多数研究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教育程度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界在收入分配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迅速扩X,而同时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研究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设计、实施与修正。本文经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再处理,获得1982-2000年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这些数据对中国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与国外的研究结论进行对照,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政策启示意义。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给出估计结果,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

示。

二、模型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说明

多数研究一般从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离散程度两方面来分析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我们从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 ,1966)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出发说明这一影响,即用双对数模型形式来解释一个接受过S 年教育的典型个人的收入水平:

01log log log(1)S

S j j Y Y r u ==+++∑ (1)

式中j r 为第j 年教育的收益率,u 反映除教育之外其它影响收入的因素。上述模型可近似为:

0log log S Y Y rS u =++ (2)

对式(2)求方差,得到:

22(log )()()2(,)()S Var Y r Var S S Var r rSCov r S Var u =+++ (3)

变量上带一横线表示该变量的均值。从式(3)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不平等(()Var S )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如果收益率(r )和受教育年限(S )之间独立,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如果教育收益率和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协方差为负,那么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例如,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经济:个人能力和工资收入正相关,教育门槛较低,起初所有人的受教育年限都比较低,且差距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教育的扩展,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不平等。这种情形常见于教育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教育收益率将下降,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将降低。

在式(3)的基础上,考虑到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和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我们建立的一般模型为:

220123456ln (ln )E G E E y y D αασαααααξ=+++++++1 (4)

式中,基尼系数G 用来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E 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

E σ表示总体受教育的离散程度,用它说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y 表示人均GDP ;D 表示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表示。

(二)数据说明

我们采用1982-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所有收入数据都按1982年价格计算。人均GDP

1为了消除异方差,这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 取自然对数。

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得原始数据,再经过价格缩减后得到。其他一些指标则需要通过复杂的间接推算,具体处理如下:

1.基尼系数的计算。在中国,现行的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是分别按城镇和农村进行的,因此只能先分别测算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然后用Sundrum (1990)提出的城乡分解法测算全国的基尼系数。城乡分解法的计算公式为:

221221112212G P G P G PP μμμμμμμ

-=++。式中,G 、1G 和2G 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P 、2P 分别表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μ、1μ和2μ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实际经济意义以及和农村对应等问题,收入指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原始的抽样资料是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最低、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最高七组,比重分别为0.1、0.1、0.2、0.2、0.2、0.1、0.1。农村的收入指标选取与城镇相近的人均纯收入指标,数据同样是不等分组。但与城镇不同,计算时各组平均值取其组中值。由于农村分组资料的组限在1985年和1995年前后有变动,必须对附近年份的测算结果做出调整。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采用较详细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和调整。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根据抽样分组数据计算;人口比重根据年中人口数(年初和年末人口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得到。

2.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人口受正规教育年限之和除以人口总数,其结果对人口普查的依赖性很强。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由各层次受教育人口加权平均后构造的统计指标,如果统计口径和权重系数不同,那么得到的计算结果就会存在差异。国外研究多采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构成资料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只能利用

现有数据,并辅之适当的估算。1993-2000年的数据是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得到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构成资料计算的;1982-1993年的数据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有关年份各级学校的毕业生数推算得到的。受教育年限用年表示,文盲、半文盲为1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和中专为12年,大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为16年。

3.教育不平等程度的计算。通常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和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前者反映教育的绝对不平等程度,后者反映教育的相对不平等程度。本文采用前一指标进行计算。

三、估计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 估计结果

根据上述数据,用EVIEWS软件对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回归方程

注:2R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括号内为t检验值,标*号的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标**号的表示在5%水平下不显著但在10%水平下显著。。

在表1中,方程1.1是不带收入变量的线性方程。变量E

σ和E系数的t检验在5%水平下显著;20.926

R=,这说明,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的平均受教育

程度和教育不平等程度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方程1.2是不带收入变量的非线性方程,是为了检验在中国是否存在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变动影响的倒U 型关系。结果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方2E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说,在中国,不能显著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在教育不平等程度保持不变情况下,当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1左右的时候,方程1.2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达到最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显然,位于倒U型曲线顶点的左侧。此时的方程形式可能更符合线性形式,而不是倒U型的非线性形式,但也不显著地拒绝非线性形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方程1.1还是方程1.2的DW检验值都不高,说明方程中遗漏了其他重要的解释变量。

方程1.3和1.4是在方程1.1基础上增加了收入变量,只不过方程1.3采用了线性形式,而方程1.4是二次非线性形式2。从检验结果看,方程1.4显然优于方程1.3,说明库兹涅茨(1955)提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倒U型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在教育状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人均GDP达到728元3时,收入不平等程度最大。2000年,我国按1982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为2333元,大于临界值,这说明在教育状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下降。然而,从前面的分析看,随着教育的扩展,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上升。很显然,目前教育扩X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要大于收入增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导致中国当前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这也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教育是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因素。

方程1.5是在方程1.4的基础上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指标得到的。从结果看,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比重的系数符号为负,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与方程1.4相比,拟合优度有所下降,DW检验值没有变化。这说明,在中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会减小收入不平等程度,但这种平等化效应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我们认为其可能原因有二:1.中国教育投入规模相对较小。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1995年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为2.3%,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5.2%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5.5%。2.投入分布不够合理。2000年我XX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数为2247万,而当年

1这可以通过一阶导数求极值得到,即2.23/(2×0.012)≈9.3,倘若再考虑到近20年来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程度稳中有降这一事实,这一数值会稍低于9.3。

2倒U型的非线性形式有很多种,这里采取常见的抛物线形式。

3通过一阶导数求极值,即ln y=0.514/(2×0.039)=6.590,再求反对数,得到y=728。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汇总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doc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国内药店存在五大差距

国内药店存在五大差距 观念差距 绝大多数国内零售药店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市场眼界狭窄:只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市场环境,不看全国市场,更不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只重视促销,不重视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别提什么发展战略、营销战略;营销策划粗放,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的零售药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各大零售连锁药店在竞争中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理念来统领运营规范。如日本杉药局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客为尊”——我们只经营能真正让顾客每天安心、快乐、健康地生活的商品;我们不光是销售商品,还为顾客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建议,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再如美国沃尔格林药店定位清晰简单的“刺猬理念”就是:最好的便利型药店。 管理差距 国内零售药店的管理手段、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单体药店、小型连锁药店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低,因而导致其效率低,利润薄。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层大都比较注重市场促销和价格战,却忽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忽视对企业战略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远景规划,发展战略不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国际知名零售药店大都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巧,有长远的经营目标、完善的市场组织和高效的运作体系,对商品、服务、价格、现场、设备等管理都有较为完善的手段。相对来说,像益丰大药房连锁、芝林大药房连锁、海王星辰连锁等在这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特别是益丰大药房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名列全国零售连锁领域前茅,其本土化策略值得其他药店借鉴。 规模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体系的欠缺、企业自有资金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零售药店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低,很难获取规模效益。国际知名药品零售企业一般都是连锁经营,网点多,规模大,进货总量大,从而能在价格上争取更多的优惠,降低进货成本,能依靠低廉的价格赢得顾客。 美国《财富》杂志的数据表明,世界排名前200家的贸易公司全都是连锁集团。中国商业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药店数量有34万多家,连锁门店12万多家,但整体的连锁率不足35%;2008年,全国连锁药店百强的销售额总共为572亿元。规模偏小的缺点,致使我国零售药店的采购成本偏高,难以营造自有优势,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融资差距 我国目前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大多创建于2001年前后,发展时间短,资金积累明显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在负债经营。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负债率居高不下。再加上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一些连锁药店很难融到资金,造成企业经营风险丛生,发展困难重重。尽管近两年来先有海王星辰在美国上市,后有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江西开心人大药房等获得外界注资。但除了这几家顶尖级的国内连锁药店,其他绝大部分并不为国际风投所看好。融资不畅,将严重制约连锁规模和发展速度。 营销差距 目前,我国的零售药药店个性化经营模式很少,业态、定位、品类、服务等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品牌营销尚处于初级阶段。终端策略多是采用会员制、打折等促销方式,竞销手段简单、雷同。同时,几乎所有的药店都缺乏一个能有效沟通内外、辐射全国的分销系统。而国际上成功的知名零售药店,基本上都有一套独特的营销模式。比如在价格管理上,很多国外药店都能熟练运用消费心理技巧,推行价格组合的营销方式,虽然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不平等问题备受关注:一是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不同的研究测算的结果并不相同;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或者说存在多少倍的差距是合理的,民众更关注差距背后的公平判断;三是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开放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程度的,从而使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更具特殊的复杂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的人力资本特征、[1-2]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的行政性垄断[3-5]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每一种影响因素对于差距的贡献究竟有多少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在建立行业收入差距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对决定行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对不平等的贡献进行了排序,以期找到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

策建议。 二、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步放开了一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和乡镇企业进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而产业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从1993年开始,政府不再对企业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企业和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随着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有企业绩效不断恶化,不少国企相继破产。1996年开始,国家允许国有企业对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国有资本仍然掌控金融、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从行业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同时存在的新旧体制差别,也即“双轨制”[6]势必给各行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带来很大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9年的20.6%,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从1992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2%。与此相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6.2%上升到2009年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显现越发显著。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 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 因素,最后提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公平,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深明教育是长久之计。数千年来,教育制度历经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无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在欣慰着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有悖于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 并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逐步 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而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却依 靠人民的思想观念,而人的思维来源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亲历才能获得 思维那么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说大多数的思想都来源于借鉴千人的智慧,这就需要 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 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在我国表现尤为严重,例如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平等,富 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知识教育、能力教 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平等。从教育制度因素出发分析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一方面,教育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国富民强的学科, 其理论研究来源于教育实践,通过对我国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新的教育 学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平等直接或间接地剥夺了部分人受到 公平教育的权力,使教育事业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从而给部分人带来了损失, 给社会埋下一定的隐患,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承人的潜力无法得以全面 挖掘与 发挥,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从制度上消除不平等显现势在必行。 二、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文档资料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 一、导论:把阶级带回来 在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研究中,对于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是收入分配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人民币1 642元增加到14 040元;而收入的基尼系数也从0.356快速上升到0.449(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2006;陈志柔,1999;国家XX局,2006)。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恶化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迁的研究,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世界最为盛行(边燕杰,2002;Nee,1989、1991)。受博兰尼(Polanyi,1957)和泽林尼等(Konrad &Szelenyi,1979)的启发,倪志伟将决定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模式区分为再分配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两种类型,宣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再分配制度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过程中,掌握再分配权力者,例如干部或党员的收益将会减弱,而私营企业主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将会获得市场青睐 (Nee,1989;Nee & Cao,1999)。此理论提出后,在政治资本、人力

资本、个体户的收益和总体社会不平等的趋势等方面,均受到经验证据上的重大挑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转型之争”(the markettransition debate)(Szel6nyi & Kostello,1996)。一些研究发现,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所谓政治资本的拥有者,其收益未必会减少(Bian&Logan,1996;Walder el al ,2000;Zhou,2000),学者们由此提出了关于政治权威延续的命题。再如,有关私营企业主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企业家未必都能得到市场的眷顾,在农村地区,相对于一般个体或家庭企业的收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而下降,具有干部身份的企业主却仍维持其经济优势(Walder,2002、2003;Wu,2006)。即便我们观察到人力资本作用的上升也不能说明市场的作用在加强(Wu & Xie,2003),无论是对政治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的变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是受制于具体的制度背景。因此,20世纪90年代关于市场转型的争论最后不了了之(Zhou,2000)。 为什么会如此呢?参与市场转型争论的双方,虽然依据各自的实证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做出了不同的理论概括,却留下了很多经验证据与理论视角上的空白。首先,双方的观点受到研究资料本身的时空限制。如倪志伟(Nee,1989)的资料来自1986年的福建农村调查,边燕杰(Bian & Logan,1996)的研究主要基于1991年的天津调查,而周雪光(Zhou,2004)的发现主要针对1994年中国的部分城市。这些研究主要依赖城市或农村资料,导致对户口制度和城乡分割的长期忽视(Wu &Treiman,2004;2007);后续研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L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2.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3.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4.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 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2011-05-06) 早报导读 一,惊人的现状 伟大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社会的安定极其重要,甚至比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更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为五个:(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问价,(3)促进就业,(4)公平收入分配,和(5)促进国家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平衡)。公平收入在政府的决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1989年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和计划经济的历史竞赛中已经胜出了,确立了它的地球地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Saez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展开,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除了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在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浪潮中,中国也毫无例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收入均等的国家演变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的的地方之一。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0.2-0.25上升到了现在的0.45-0.50。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接近或达到了很多拉美国家0.60-0.70的水品。最近,王小鲁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中严重漏报了高收入人群。城镇收入当中,有4.8万亿灰色收入漏报,城乡合计,最高和最低的10%的收入差距31倍。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惊人。招商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披露,该行客户中的1.5%掌握了该行的45%的现金存款,同时控制了67%左右的资产和其他有价证券。考虑到招商银行的网点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数据就很现实的代表了现在中国财富分配的现状。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政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差距,和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Benjamin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之间,而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内部的分化。 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了现在3.33倍,中间再1984年曾经下降到了1.71倍,但是最近差距扩大不是很明显。同时,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最近的10年中并没有恶化,甚者有所收敛,比如全国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贵州的之间人均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教育公平论文

中国教育公平之“高考移民”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确保教育公平,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质量、改革教育制度、改善受教育机会公平这些方面加以处理。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关键字:教育高考移民公平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紧密联系 “教育公平”是由“教育机会均等”这一观念逐渐演变引申而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在社会的发展上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的位置相应的也愈来愈重要。在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后,由于社会公平问题的再次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础教育上。“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也被人们给予了更多关注。从来源上看,公共政策是致力于解决一些政策问题,而政策问题又源于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涉及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由此可见,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到的问题,同样必须将公平作为首要前提。 二、“高考移民”现象探究 (一)“高考移民”产生因素 “高考移民”就是指那些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把户籍迁往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市。考生为了“榜上有名”,通过采取转学或者迁移户口的办法到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或当地升学率较高的地区应考的不合理现象。 1、地域差异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性地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有7 个省或自治区;第二类为教育发达地区,有6 个

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中国经济时报: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在哪里? 刘小玄 2006年07月17日12:5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近来,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话题被炒得纷纷扬扬,不少人指责市场化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纷纷求助于政府,希望政府拿出有效办法来解决,似乎又有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来进行收入分配的趋势。那么,在市场经济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时候,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市场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带来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的确带来了比过去大得多的收入差距。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市场化使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消费水平和质量迅速提高,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之类的三大件消费,到现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手机普及率的大大提高,从过去的粮、油、棉、布以及日用必需品的配给制,到现在的放开供应,不愁吃穿。即使是农村,虽然生活水平提高程度不如城市,但是,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挣不来一年的口粮钱的极端赤贫状态,到现在的温饱基本自给,还能到城里打工挣钱。这不能不说,农民的收入也的确比过去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市场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提高了企业效率,带来了繁荣,而且,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他们有了更多增加收入的可能。 与过去相比,市场化带来的收入提高是显著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某种不公平呢?原因在于,市场化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如果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差距的来源,可以看到,存在着许多原因。大体来看,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来源是竞争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为市场经济天生就是鼓励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因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较大的收入差距。这样形成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一般人们能够接受的。 然而,人们感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流动的障碍,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各种制度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实际上,过去遗留下来的计划制度和新生的市场经济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来源。而且,这种不公平交易还不一定是暂时的,还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形成某种制度化的长期固定化的不公平结果。 不公平交易机制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垄断部门的强势市场力量。这种作为垄断部门的既得利益者不仅可以从其强势市场地位中获取高额收益,还不断强化和扩充其强势地位,使得要素流动的市场壁垒难以消除,市场竞争的完善难以实现,各种过渡性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长期性的问题。 市场化不断扩大的结果,导致政府权力也不断地卷入其中。在计划时代的实物经济

五大教育的公平

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前年,笔者在湖南某市调查时发现,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最近笔者在河南调查时发现,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旱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场所还在国家禁用的石棉瓦小房子里。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才只有八、九百元,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很多中小学没有本科毕业的教师,教学质量甚差。

教育论文:论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论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2013221101210007 行政管理李敏 【论文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原因措施 【论文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的许多问题日益暴露,如:城乡间、东西部之间教育的差别巨大;重点学校制度引发日益严重的问题;大学在不同地区招生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本文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制度、经济、历史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措施,虽说未能完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也勉强能说是“博采众长”。 一、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教育不平等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反之,教育不平等则是指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城乡教育的差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间的差距、男女间教育的不

平等等。在当代中国,教育不平等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制度因素 1.1重点学校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培养尖子学生的国家重要教育基地,国家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保障,与之相对应的普通学校只能得到少数的国家保障。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 1.2教育资源分配制度 在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政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少数学校,忽视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而在这些普通学校里农村学校占绝大多数。重点学校获得多数的教育资源,以农村学校为代表的普通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就屈指可数了。 1.3考试与选拔制度 考试制度是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各种考试中,高考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然而高考制度同样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其中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高考加分制度,从初衷来讲,加分制度是为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但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公平。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政策被某些利益所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不公平。第二,高考与户籍挂钩。相同的试卷,统一的评分,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却不相同。作为一名江苏考生,虽然我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