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七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七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七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动态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的变化,掌握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问题;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动态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的变化,重点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区分古典和现代贸易理论在理论根源上的差异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通过适当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形式。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以斯密、李嘉图等人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阶段和以赫克歇尔、俄林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阶段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时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了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由于H-O理论本身的局限及其假设条件的不切实际,使得H-O理论在解释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学者从怀疑和完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入手,提出了各种新的能够从理论上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基础之上的,主要探讨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本章我们重点介绍这些理论。

第一节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

由于生产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他们总是竭尽所能降低成本,控制市场价格,消除竞争者,进而进入国际市场。因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发展起来了。

一、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的含义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大规模生产产生的经济效果,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在比较利益理论中,我们讲到过机会成本变化的问题。机会成本变化有三种情况: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前面两种情况我们已经介绍过,我们这里讲的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或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形。为什么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呢?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当生产规模太小时,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因素会受到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平均成本下降。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形状中判断出规模经济的存在。如图所示,图中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降后升,形成一个“U”字形。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一开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这一阶段即为规模经济。随后平均成本落入谷底,最后随着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平均成本会因管理规模过大而上升,称为“规模不经济”。

成本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内在于一个企业里的,指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就给了大企业以成本优势,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比小企业大,因而平均成本比后者低,在市场竞争中更占优势。外部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常常由于“聚集效应”而产生,行业内的企业数目越多,竞争越激烈,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越大,其中的单个企业就越能在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中获利,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我们在讲到规模经济时,主要指内部规模经济。我们这一节介绍的是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并非哪一个部门都存在,一般来说,全部企业投资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其效果才比较明显。从具体部门看,规模经济多出现在重化工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规模经济的效果不明显。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鼓励了有关部门和企业对其效果的追求,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其产品竞争能力的不断加强,从而使其他企业难以从事该种商品的生产,这样就会导致此类商品生产的垄断,削弱了企业或行业内部的竞争。这样,我们的分析将从以前的完全竞争的生产结构转移到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2、不完全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数量众多且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行业中产品假设是同质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行业可以自由进出。不完全竞争是指垄断和竞争两种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过于复杂。图是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直观说明。假设图中的原点代表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由原点出发沿着箭头方向向右移动,表示垄断程度在不断下降,无穷远处代表另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在原点和无穷远处之间任何一点都表示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如图中的A 点和B 点就表示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A 点更接近原点,与B 相比其市场竞争程度要低些。

图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说明

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千差万别,所以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描述。在经济理论中,有两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目前,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中最成熟的理论模型。

垄断竞争是指竞争程度很高但又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是:市场上有众多厂商和消费者;厂商通过生产差异产品来获得定价权;从长期来看,厂商进出行业是自由的。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最关键的特征是生产差异产品。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产品的供给的一种市场结构。其特征是: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他们的供给量均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决策相互影响,因而任何一家厂商在做出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其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厂商的竞争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价格竞争外也有数量竞争,因而市场价格有时相对稳定。

3、差异产品

B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 A · ·

垄断或获得对市场定价权的控制是所有企业的追求,但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影响全行业或同类产品的价格时,企业要获得某种价格控制权就要生产差异产品。一般来说,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商不可能将自己的产品定出较高的价格。厂商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卖较高的价格以获得额外利润,必须生产差异产品。差异产品指的是同一产业或产品集团内的众多企业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行业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不同的,或者至少消费者认为是不同的,即同一行业的产品是不同质的。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和大众汽车公司都生产轿车,但福特牌轿车和大众公司生产的轿车无论在性能、款式、能耗、颜色还是广告宣传上都存在差别。他们生产的是差异产品,而不是同质产品。差异产品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差异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例如,由于生产者特殊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引起的产品差异就属于客观差异,而由于营销手段(广告、展销、销售网点等)造成的消费者感觉上的不同则属于主观差异。

我们已经知道,若两种产品是同质的,则它们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如果替代弹

性介于零与无穷大之间,那么这两种产品就不再是完全替代产品,即不再属于同质产品,而是差异产品。关于产品差异性的描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再讨论。

不仅厂商追求差异产品,消费者也追求差异产品。根据福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消费同一产品的数量越多,其满足程度越高。二是消费最接近本人消费欲望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因此同一类产品的品种、设计、品牌越多,满足不同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趋于追求个性化消费,这种消费的排他性实际上就是“消费权的垄断”。

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

无论是生产者追求差异产品,从而获得某种定价的操纵权,还是消费者追求差异产品,从而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都是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相矛盾的。规模生产的经济性要求生产规模大、批量大、标准化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差异化则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从而减少价格参照系,为生产者提供操纵价格的余地。这种小批量、多品种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比较高,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果。如果一国既希望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又希望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进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厂商的市场规模,因而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国际贸易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各国的市场上去,在每一国市场上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应。对于消费者来说,小批量的差异产品价格是比较低的,因而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这种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的,因此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图显示了可以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差异产品来进行互利的贸易。由于存在规模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定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及位置完全一样。这样,两国无贸易时国内均衡的相对价格也是

图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贸易

图中A、B两国的分工完全是随意的,如A国在A点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X,产量为OA。而B国在B点完全专业化生产商品Y,产量为OB。B国出口C’D的Y产品,换取BD的X产品,A国则出口C’E的X产品,换取AE的Y产品。两国最终的消费点从无差异曲线Ⅰ上的C点上升到无差异曲线Ⅱ上的C’点,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对于上面的分析必须做几点说明。首先,两国不论完全分工生产商品X还是商品Y都是无差异的。在现实世界中,其分工模式可能是由于历史偶然造成的,也可能是两国协议的结果。其次,没有哪两个国家在生产和消费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有,也是偶然的巧合。实际上,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两国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再次,如果规模经济在很大产出水平上仍然存在,一国的少数或几个企业就会获得某种商品的整个市场,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贸易形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在比较利益理论中,无论是我们的假设还是现实的贸易,主要解释的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机会成本不变基础上的产业之间的贸易,即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我们称这种贸易形式为产业间贸易。由于差异产品的出现,并且作为贸易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与国之间同类产品内部所进行的贸易,就不再是传统的贸易形式了,而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机会成本递减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形式。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形式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的差别可以用图5.4和图5.5表示。

这里考虑的是一个2×2×2的模型,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资本丰裕的B国,一个是劳动丰裕的A国;有两种产品,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根据H-O理论,贸易格局应该为图5.4所示:

图H-O模型下的贸易格局

图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格局

B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品,A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出口等于进口,贸易平衡。但如果我们现在假设工业品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部门,行业内有众多生产差异产品且相互竞争的企业,那么现在的贸易格局将变成图所示。B国不可能专业化生产全部工业品,而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中的某几种工业品,A 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它几种工业品。所以现在的工业品行业内,B国既向A国出口,也从A国进口,形成了产业内贸易。但由于资源禀赋差异,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且工

业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故其出口数量比A国出口数量要多,换言之,B国仍是工业品的净出口国。同样,由于A国劳动丰裕,故它在食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将向B国出口食品,这一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工业品和食品之间的贸易为产业间贸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产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或者说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上的比较优势。其贸易格局是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即使两国有相同的要素比例,两国也可以发生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即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使规模经济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的基础和源泉。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说:“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都有助于各国从贸易中获益。第一,进行贸易的各国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国家就像个人一样,当他们各自从事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时,就能取长补短,从这种千差万别中获益。第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这时的生产效率比每一种产品都生产时要高得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贸易模式反映了上述两种动机的相互作用。”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水平我们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公式中T代表产业内贸易指数,X和M代表一国某产业的产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T 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若T=0,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其贸易为产业间贸易。若T=1,则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口,且进口量等于出口量,其贸易为产业内贸易。T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T越接近0,产业间贸易的比重越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扩散,各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已十分接近,因此这些国家之间贸易的基础已经转向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竞争的激化要求各国企业具有市场战略意识,从而占领国外市场,扩大规模经济优势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各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日益接近与提高使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甚至是同类产品内的贸易有了明显的增加。据GATT和WTO的统计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根据克鲁格曼的考察,按照标准产业分类,产业内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4,在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而制成品贸易又占全球贸易的70%以上。根据他对美国贸易结构的考察,美国的许多产业部门所从事的对外贸易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产业内贸易。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出版,第131页。

由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产业内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是不同的。产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表中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产业是无机化学工业,其产业内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为0.99,其次是能源设备行业:为0.97。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的是制鞋业,仅为0.20。当然,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各部门中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高技术、规模经济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我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T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时,不宜将一个产业或产品集团的范围定义的过于宽泛,否则该指数将失去意义。例如,我们可以定义电视机产业,而不宜定义家电产业。一国既进口电视机又出口洗衣机的贸易则不属于产业内贸易,虽然电视机和洗衣机都是

家电,但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第二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我们阐述了建立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规模经济都存在于单个厂商内部。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某种行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该行业的成本,而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规模仍可能很小。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部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规模经济。集中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的计算机公司、集中于华尔街的大量金融机构、集中于好莱坞的娱乐业等都是行业集中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典型的例子。

一、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产生于三个方面: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技术外溢效果等。

首先,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有助于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然而单独一家企业很难生产和供应整个产品生产的全部设备。但行业的地区集中却能解决这个问题,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如果在一个国家中,某个部门所需要的所有生产环节和生产设备都能够进行生产,这些生产设备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使用这些设备的企业就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更容易发展起来。否则,该部门的生产成本会由于设备难以配齐,或需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其余的专用设备而增加产品的成本。

其次,形成共同生产要素市场也会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效果。厂商的云集能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于工人,因为厂商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会较少面临失业。克鲁格曼所举的电影制片厂的例子能很生动地说明这一点。他假设有两家电影制片厂,在拍大型影片时都需要150人的专业演员队伍,但是一般情况下只需要100人,而淡季只需要50人。现在我们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家电影制片厂分设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其中恰好一家电影公司需要拍大型影片,需要专业演员150人,而其正常的雇佣量只有100人,其余的50人就要从另一家电影公司雇佣,为此需要向增顾的演员支付来往的交通费及其他补贴。这就增加了拍摄电影的成本,否则就要将自己公司的专业演员保持在150人的规模。如果两个公司都这样做,专业演员队伍就是300人,但如果其中一家公司正处于淡季,就会出现演员闲置或失业,从而浪费了人力资源。第二种情况是,两家电影公司设在同一个城市,如果两家公司各雇佣100名专业演员,总的雇佣量就是200人。假设一家电影公司拍摄大型影片需要150名专业演员,而另一家公司恰好是淡季,那么受雇于淡季公司的闲置的50名演员就可以到拍摄大型影片的公司去工作。反之也是如此。这样两家电影公司就共享了一个要素供应的来源。这种共同拥有的生产要素市场,有助于公司节约成本,减少人员闲置,从而形成部门规模经济。

再次,同一个部门内的生产企业越多,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促进越是便利,这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生产中的一些技能和知识往往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规模较小,这种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是及其有限的,但如果许多企业设在同一个城市或地区,将会产生技术外溢的效果。因为某个人有了新的设计或想法,他就会与别人交流,这种想法会很快得到普及,同时设计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容易获得改进的建议并完善自己的设计。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技术外溢效果更加明显。美国的硅谷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在那里大批IT业精英云集,他们可以在各种场合进行想法的交流,互相启发。一旦有新的发明或新产品推出,其他公司马上就会解析,进而加以改进,又推出更新的产品。这种信息的非正式流动意味着在硅谷的公司比其它地方的公司更容易与技术发展的前沿保持一致。事实上,很多跨国公司在硅谷设立研究中心甚至建厂,无非是想跟上科技的最新发展。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

同厂商的内部规模经济一样,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存在外 部规模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大规模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这一情况有助于形成“先发优势”:即某一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后,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作为大生产者的地位,尽管其他国家存在更廉价生产这种产品的可能性。下面我们用手表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有两个国家——瑞士和泰国,瑞士这个国家从历史上就是一个手表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18世纪时钟表行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的,属于技能劳动密集型。当时瑞士恰好满足该行业的这个特点,所以早期钟表行业在瑞士率先发展起来,随着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奠定了瑞士钟表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泰国的手表行业刚刚起步,因而其部门规模较小,各种专业人员可能也比较缺乏,设备也不够配套。但泰国的人均工资水平底,会使其成本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由于泰国刚起步,生产成本可能高于瑞士,当泰国手表行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其产品的成本才会低于瑞士,但在此之前,泰国产品难以与瑞士产品相竞争,甚至要从瑞士进口手表。

我们用图来说明这一点。图中横轴表示手表的供求量,纵轴表示每只手表的平均

成本或价格,假定一只手表的成本是其年产量的生产函数,ACs 表示瑞士的平均成本曲线,ACt 表示泰国的平均成本曲线。D 代表世界对手表的需求,并假定瑞士和泰国均能满足这一要求。假定手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完全是外部的,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所以两国的手表工业均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竞争的结果是手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由于泰国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我们可以假设泰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瑞士的平均成本曲线之下。这就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生产条件下,泰国总能生产出比瑞士便宜的手表。但由于瑞士率先在手表行业发展起来了,因此世界手表市场的均衡点就会是图中的点1,年产量为Q 1,价格为P 1。如果泰国能够占领市场,均衡点就会是2。但由于泰国的手表行业刚刚起步,所以他就得面临初始生产成本C 0。图中C 0高于瑞士手表的价格。因此,虽然泰国潜在地能够比瑞士更廉价地生产手表,但是瑞士手表业的先期建立和发展使其能够维持优势地位。

从瑞士和泰国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在历史因素决定一国的生产模式中,外部规模经济发挥了多么大的潜在作用,它使一些已经形成的专业化模式继续下去,即使这些国家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

上面的分析表明,行业的规模优势是一个历史积累的结果。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 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就有可能对该技术加以模仿并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后起步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也能学习某些特定的知识,加上某种外力的

手表的供求量 P 图 外部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生产

作用,会积累起整个行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的条件,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果。这个积累知识、积累行业实现规模经济条件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动态收益递增或动态外部规模经济。这种动态外部规模经济对于每个处在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可能都会遇到,否则,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动态外部规模经济可用学习曲线来表示。在图5.6中,学习曲线是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通过生产获得的经验对成本的影响,学习曲线向下倾斜,随着时间的流逝,累积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也因而下降。

图学习曲线

图中,L1是先期进入某一行业的国家的学习曲线,L2则是另一个具有低投入成本——比如工资水平低,但却缺乏生产经验的国家的学习曲线。只要前者进入该行业足够早,那么即使后者具有潜在的低成本,它也无法进入该市场。例如我们假定前者的累积产量为Q L单位,对应成本C1,而后者从未生产过该产品,那么,后者的初始成本C0就会比前者现有工业的当前单位成本C1要高。它不会进入该市场。后者进入市场的惟一途经就是该国政府提供暂时的贸易保护或补贴,帮助本国该行业在成长中积累经验。

因此,动态外部规模经济潜在地支持保护主义。如果一国只要有更多的生产经验就可以生产出成本足够低的商品来出口,而目前苦于缺乏经验,生产出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样的一个国家完全可能为了增进社会长期福利,而通过补贴来鼓励该产品的生产或排除外来竞争以保护该行业直到它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这种认为通过暂时性的保护能使落后产业获取生产经验的观点就是“幼稚工业保护论”,这一理论我们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进行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记住:挑选出潜在的胜利者(即通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后,就能在世界市场上有自由竞争能力的工业)是极其困难的。

【课后作业】

比较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体系、分析方法上的异同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现代控制理论第一章答案1

习题解答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 如题图2-1所示为RLC 电路网络,其中()i U t 为输入电压,安培表的指示电流)(t i o 为输出 量。试列写状态空间模型。 题图2-1 解: (1) 根据回路电压和节点电流关系,列出各电压和电流所满足的关系式. ()()() 1 ()()()()() i L C L C R C C d U t L i t U t dt d i t i t i t C U t U t dt R =+=+=+ (2) 在这个电路中,只要给定了储能R 元件电感L 和电容C 上的i L 和U C 的初始值,以及t ≥t 0 时刻后的输入量U i (t ),则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电流在t ≥t 0时刻以后的值就完全确定了。也就是说,i L 和U C 可构成完整的描述系统行为的一组最少个数的变量组,因此可选i L 和为U C 状态变量,即 x 1(t )=i L , x 2(t )=u C (3) 将状态变量代入电压电流的关系式,有 1221211 11 i dx x U dt L L dx x x dt C RC =-+=- 经整理可得如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一阶矩阵微分方程组--状态方程 11i 22110110x x L U L x x C RC ??-??????????=+???? ???? -???????????? (4) 列写描述输出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关系的输出方程, 1221110C x y U x x R R R ????===?? ?????? (5) 将上述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列写在一起,即为描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状态空间表达 式 11i 221211011010 x x L U L x x C RC x y x R ??-?????????? =+????????-? ??????????? ??? ?=????? ???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CHPR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H-O模型分析/里昂提夫之迷/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专题: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 ◆要素回报的影响? 第1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代表人物:Eli F.Heckscher,1897-1952; Bertil.Ohlin,1899-1982; 代表作Heckscher, 1919:< effects of foreigntradeonincome>,Ohlin,1932:突 出贡献是对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一、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描述产品属性的指标,如单位劳动所需资本:β=K/L.。.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例如:只有两种商品(棉布和钢铁,以C和S表示)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以L和K表示),如果(K/L)S大于(K/L)C,则称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而且生产沿着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进行,则该射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该种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描述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指标。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 ?一是用实物单位定义: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要素的总量的比值(TK/TL); ?二是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的时间价格的比率: θ a=W a /i a, θb =W b /i b 一般说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如果中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小于美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TK/TL)c ﹤(TK/TL)u,则称中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即如果中国与美国相比,劳动价格/资本价格比率较较低,θc﹤θu,则中国劳动丰裕,美国资本丰裕。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第7章

第六次课小结 一、 Ly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问题基本概念 平衡状态的概念 Ly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定义(稳定,一致稳定,渐进稳定,一致渐进稳定,大范围渐进稳定等) 纯量函数的正定性,负定性,正半定性,负半定性,不定性 二次型,复二次型(Hermite 型) 二、 Lyapunov 稳定性理论 第一方法 第二方法 三、 线性定常系统的Lyapunov 稳定性分析 应用Lyapunov 方程 Q PA P A H -=+ 来进行判别稳定性 四、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自由运动的衰减率性能估计 衰减系数,一旦定出min η,则可定出)(x V 随时间t 衰减上界。 计算min η的关系式 五、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运动稳定性及其判据 离散系统的大范围淅近稳定判据,Lyapunov 稳定判据在离散系统中的应用

六、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综合与设计的基本问题 问题的提法 性能指标的类型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七、极点配置问题 问题的提出 可配置条件 极点配置算法

爱克曼公式(Ackermann’s Formula) 考虑由式()给出的系统,重写为 Bu Ax x +=& 假设该被控系统是状态完全能控的,又设期望闭环极点为n s s s μμμ===,,,21Λ。 利用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律 Kx u -= 将系统状态方程改写为 x BK A x )(-=& 定义 BK A A -=~ 则所期望的特征方程为 ) ())((~ 11121=++++=---=-=+-* *--*n n n n n a s a s a s s s s A sI BK A sI ΛΛμμμ 由于凯莱-哈密尔顿定理指出A ~ 应满足其自身的特征 方程,所以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王金城现代控制理论第一章知识题目解析

王金城化工出版社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1-1(a )选123123,,,,,y y y v v v 为状态变量,根据牛顿定律, 对1M ,有()1 1112121 dv M g K y K y y M dt ---= 对2M ,有()()2 22123232dv M g K y y K y y M dt +---= 对3M ,有()3 3323433dv M g K y y K y M dt +--= 令312112233415263,,,,,dy dy dy x y x y x y x v x v x v dt dt dt ===== ====,整理得 ()()()122214253641 11 23342332 51262322233 ,,,, ,K K K x x x x x x x x x g M M K K K K K x K K x x x g x x x g M M M M M +====-++++= -++=-+ () ()() 122 11 23222 22 3433 3 000100000010000000100000 01100010000K K K M M x x g K K K K M M M K K K M M ? ????? ??????? ? ??+??-????=+??????+?? ??- ? ? ???? ??? ? +- ?? ??? ? 100000010000001000y x ?? ??=?? ???? (b )选12,12,,y y v v 为状态变量,根据牛顿定律, 对1M ,有()1 1121111 dv M g B v v K y M dt +--= 对2M ,有()2 2221212dv f M g B v B v v M dt +---= 令1211223142,,,dy dy x y x y x v x v dt dt === ===,整理得 11113243134111 ,,K B B x x x x x x x x g M M M ===--++, 112434222 B B B f x x x g M M M +=-++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与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 1、经典-现代控制区别: 经典控制理论中,对一个线性定常系统,可用常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加以描述,可将某个单变量作为输出,直接与输入联系起来;现代控制理论用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系统的动态特性用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不再局限于输入量,输出量,误差量,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以应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及随机过程、2、实现-描述 由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动态关系的运动方程式或传递函数,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这样问题叫实现问题、实现就是非唯一的、 3、对偶原理 系统=∑1(A1,B1,C1)与=∑2(A2,B2,C2)就是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则∑1的能控性等价于∑2的能观性, ∑1的能观性等价于∑2的能控性、或者说,若∑1就是状态完全能控的(完全能观的),则∑2就是状态完全能观的(完全能控的)、对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互为转置 4、对线性定常系统∑0=(A,B,C),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就是的不能观子系统为渐近稳定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状态方程:由系统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2、输出方程:在指定系统输出的情况下,该输出与状态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 3、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总合,构成对一个系统完整动态描述 4、友矩阵:主对角线上方元素均为1:最后一行元素可取任意值;其余元素均为0 5、非奇异变换:x=Tz,z=T-1x;z=T-1ATz+T-1Bu,y=CTz+Du、T为任意非奇异阵(变换矩阵),空间表达式非唯一 6、同一系统,经非奇异变换后,特征值不变;特征多项式的系数为系统的不变量 第二章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 1、状态转移矩阵:eAt,记作Φ(t) 2、线性定常非齐次方程的解:x(t)=Φ(t)x(0)+∫t0Φ(t-τ)Bu(τ)dτ 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 1、能控:使系统由某一初始状态x(t0),转移到指定的任一终端状态x(tf),称此状态就是能控的、若系统的所有状态都就是能控的,称系统就是状态完全能控 2、系统的能控性,取决于状态方程中系统矩阵A与控制矩阵b 3、一般系统能控性充要条件:(1)在T-1B中对应于相同特征值的部分,它与每个约旦块最后一行相对应的一行元素没有全为0、(2)T-1B中对于互异特征值部分,它的各行元素没有全为0的 4、在系统矩阵为约旦标准型的情况下,系统能观的充要条件就是C中对应每个约旦块开头的一列的元素不全为0 5、约旦标准型对于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可控可观性分析方便;状态反馈则化为能控标准型;状态观测器则化为能观标准型 6、最小实现问题:根据给定传递函数阵求对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其解无穷多,但其中维数最小的那个状态空间表达式就是最常用的、 第五章线性定常系统综合 1、状态反馈:将系统的每一个状态变量乘以相应的反馈系数,然后反馈到输入端与参考输入相加形成控制律,作为受控系统的控制输入、K为r*n维状态反馈系数阵或状态反馈增益阵 2、输出反馈:采用输出矢量y构成线性反馈律H为输出反馈增益阵 3、从输出到状态矢量导数x的反馈:A+GC 4、线性反馈:不增加新状态变量,系统开环与闭环同维,反馈增益阵都就是常矩阵 动态补偿器:引入一个动态子系统来改善系统性能 5、(1)状态反馈不改变受控系统的能控性 (2)输出反馈不改变受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6、极点配置问题:通过选择反馈增益阵,将闭环系统的极点恰好配置在根平面上所期望的位置,以获得所希望的动态性能(1)采用状态反馈对系统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就是∑0完全能控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第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章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教学目的: 介绍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三个国际贸易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 1、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2、斯塔凡B·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 3、穆拉雷C·坎普的规模经济模型; 一、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一)模仿滞后假说 1961年,迈克尔V·波斯纳(Michael B.Posner)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模仿滞后假说(imitation lag hypothesis),它为产品周期理论分析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供了理论铺垫。模仿滞后理论首先放弃了H-O分析中假设世界各国都采用相同生产技术水平的假定,然后分析各国在不能同时获得相同技术的情况下,技术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另一个国家的时滞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模型的起点:为了理解模仿滞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由于研究开发队伍的成功努力,A国发明了一种新产品。 2、两个滞后: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后,B国首先将出现的是消费滞后(demand lag),即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来后到B国消费者接受并作为其目前消费品的良好替代品之间的时间长度(例如4个月);B国其次出现的是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即新产品在A国生产出来后到B国厂商生产出它复制品之间的时间长度(例如15个月)。 3、净滞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波斯纳理论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将模仿滞后与消费滞后的时间长度进行比较。例如,由于模仿滞后是15个月,而消费滞后是4个月,净模仿滞后是11个月。在这段时间里,B国将向A国进口新产品。直到自己开始生产并满足国内需要为止。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模仿滞后假说将国际贸易集中在新产品上。 (二)雷蒙德·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迈克尔V·波斯纳注意到了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能够将技术变化与资源禀赋理论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技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与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 1.经典-现代控制区别: 经典控制理论中,对一个线性定常系统,可用常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加以描述,可将某个单变量作为输出,直接和输入联系起来;现代控制理论用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系统的动态特性用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不再局限于输入量,输出量,误差量,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以应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及随机过程. 2.实现-描述 由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动态关系的运动方程式或传递函数,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这样问题叫实现问题.实现是非唯一的. 3.对偶原理 系统=∑1(A1,B1,C1)和=∑2(A2,B2,C2)是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则∑1的能控性等价于∑2的能观性, ∑1的能观性等价于∑2的能控性.或者说,若∑1是状态完全能控的(完全能观的),则∑2是状态完全能观的(完全能控的).对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互为转置 4.对线性定常系统∑0=(A,B,C),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是的不能观子系统为渐近稳定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状态方程:由系统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2.输出方程:在指定系统输出的情况下,该输出与状态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 3.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总合,构成对一个系统完整动态描述 4.友矩阵:主对角线上方元素均为1:最后一行元素可取任意值;其余元素均为0 5.非奇异变换:x=Tz,z=T-1x;z=T-1ATz+T-1Bu,y=CTz+Du.T为任意非奇异阵(变换矩阵),空间表达式非唯一 6.同一系统,经非奇异变换后,特征值不变;特征多项式的系数为系统的不变量 第二章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 1.状态转移矩阵:eAt,记作Φ(t) 2.线性定常非齐次方程的解:x(t)=Φ(t)x(0)+∫t0Φ(t-τ)Bu(τ)dτ

第七章---现场控制盘

第七章现场控制盘 在海上平台,一个大的处理系统,经常包含有多个子系统,如注水系统、分子筛干燥再 生系统、热油炉供热系统、丙烷制冷系统、三甘醇脱水及再生系统等。这些子系统规模较小,控制简单且相对独立,这些子系统的控制因此也常常采用现场控制PLC来实现子系统的控制,子控制系统PLC经过通讯方式与主控制系统相连,把它的数据信息传递给主控制系统,主控制系统又可将ESD信号通过硬线送到就地控制盘,实施对就地盘的关断,从而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的集中管理与监视。也实现了平台控制系统的控制分散和危险分散的概念。 一、现场控制盘所用的控制系统 许多子系统都采用了性能好、可靠性高的A-B公司P LC的S LC500系列控制器,下面主要 介绍由SLC500系列控制器组成的现场控制系统。 1. 结构 SLC500系列控制器是为小规模应用而设计的可编程控制器,该系列有两种硬件结构:一种是用于固定式控制器,电源、CPU,I/O卡等都连为一体,不能随意配置;另一种用于模块式控制器,由于该系列可提供各种各样I/O模块,可以随意地、很经济地配置其控制系统。 一个SLC500系列的现场控制系统包括S LC硬件、显示终端、寻址、软件等。模块式现场 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4-1所示。 图7-1 模块式现场控制系统结构图 2. 硬件 SLC硬件包括安装框架、处理器模块、I/O模块、电源块等。 SLC安装框架均需要电源向处理器CPU及每个I/O槽供电。 处理器模块是现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整个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通讯、工作方式等。在处理器模块上有一个钥匙开关,使用钥匙开关可以改变处理器的操作方式。在处理器上有三种操作模式:运行(RUN)、编程(PROG)、远程(REM)。如表7-1 16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H-O模型面临的挑战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 对H-O模型假定的放松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放松这一假定,国际贸易将变成由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参加的一场多边大博弈,即m×n×l 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尽管假设放松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但只要产品数目(n)大于或等于要素数目(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仍基本有效。 如果放松技术相同的假定,允许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那么只需把技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把技术差异视为禀赋差异,这样只需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而不影响其正确性。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两国是同一的,这实际上排除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但正如前面的讨论,要素密集度逆转会推翻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幸的是实证研究表明这种逆转现象在现实世界发生的概率很低。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下一种趋近现实的假定,放弃这一假定,并不会改变模型的结论。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并不改变其基本的有效性,而且上一章的要素均等化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只是以商品的流动代表了生产要素自身的流动。 在贸易条件方面,如果我们放弃运输成本为零以及没有贸易壁垒的假定,这只会减少贸易量和贸易得益,只有当贸易壁垒对产品和要素价格造成的扭曲足够大时,才会扭曲正常的贸易模式。 最后,放松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我们发现,这只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并未动摇其对贸易基础的解释这一理论根基 但是,放松以下几个假定,我们将看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根本上的动摇。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我们将发现国际贸易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这也正是下一节将要介绍的新贸易理论的一个主要发展。 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因为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所以,为了更有效的解释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我们发现技术差异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放弃禀赋差异和偏好相似的假定,我们将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因为偏好差异也能产生贸易。 综上所述,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大多数的假定仅仅是修正理论的有效性而不能推翻它的基础,但是放松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几个关键假定后,要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就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对贸易基础进行重构。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状况,换言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四、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1.要素禀赋论的内容(factor endowment theory)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Heckscher—Ohli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 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 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 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 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 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 型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A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 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 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 利的。 B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的。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价格之乘积,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 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 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教学难点 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 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四、教学时数:5 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3)产品同质。(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 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 D w 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 AC 1和AC 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 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比较优势,那么后者也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答案 1-1 试求图1-27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并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图1-27系统方块结构图 解: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下: 图1-30双输入--双输出系统模拟结构图 系统的状态方程如下: u K x K x K x X K x K x x x x J K x J x J K x J K x x J K x x x p n p b 161116613153 46 1 5141313322211 +-- =+-==++--== =??? ?? ?

令y s =)(θ,则1x y = 所以,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及输出方程表达式为 []????? ? ??? ? ??????????=??????? ???????????????+?????? ??????????????? ????????????? ??????????? ?-----=????????????????????????????? ?654321165432111111112654321000001000000 000000010010000000000010x x x x x x y u K K x x x x x x K K K K K K J K J J K J K J K x x x x x x p p p p n p b 1-2有电路如图1-28所示。以电压)(t u 为输入量,求以电感中的电流和电容上的电压作为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和以电阻2R 上的电压作为输出量的输出方程。 U 图1-28 电路图 解:由图,令32211,,x u x i x i c ===,输出量22x R y = 有电路原理可知:? ? ? +==+=++3 213 222231111x C x x x x R x L u x x L x R 既得 2 221332 2222131111111111x R y x C x C x x L x L R x u L x L x L R x =+- =+-=+-- =? ? ? 写成矢量矩阵形式为:

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并逐渐成为占主体的国际贸易,并且,相当部分的贸易是在相同的产业内进行的,如双向贸易等等。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对此予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而言的,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当代经济学家默瑞?坎姆与保罗?克鲁格曼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这一国际贸易的新倾向。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并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点,即最佳规模。企业的生产规模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 二、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内容:1,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规模经济。一般而言,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只有在全部企业投资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效果才比较明显。从具体部门或行业看,规模经济多出现于重化工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2,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样,因此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各类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互相竞争;

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故由差异产品生产者组成的市场供应结构是“垄断竞争”市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3,考虑需求,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的消费需求形式常有一部分是互相重叠的。 4,是一种静态分析。D2 D1 MR2 MR1 MC LRAC Q1 三、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贸易前:D1, 依据MR=MC,生产Q1。短期内企业会有利润,长期P1=LAC1。因为厂商进入,国内需求有限,利润消失。贸易后,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为D2 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到LAC2,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提高了竞争力。LAC1=P1 LAC2=P2 Q2 四、“规模经济”学说与工业品的双向贸易举例:日本、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汽车,汽车种类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