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肇庆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肇庆市商务局

2016年6月8日

肇庆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引语

“十三五”时期,肇庆市商务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市人大十二届七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加快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肇庆商务发展实际,以新思路、新气魄、新举措,谋定“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商务发展战略指向,编制《肇庆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十三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思路和重要举措。

第一部分“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市商务工作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外贸进出口与商贸流通消费,积极推进商务加快发展和提质增效,基本完成了“十二五”预期目标,全市商务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一)内贸发展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二

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

—1—

2、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从商品类别来看,“十二五”时期,全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化妆品零售额、汽车零售额以及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年均增长24.7%、40.7%、25.2%、15.1%,显示消费者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汽车以及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商品的需求明显趋旺,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3、消费新业态强劲成长。“十二五”时期,全市消费新业态强劲成长,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4—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年均增长12.1倍。

4、商业网点稳步发展。据统计,2015年末全市各类商贸业经营单位约12.1万个。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经营单位约11.1万个,住宿餐饮业经营单位0.98万个。其中个体户商业经营单位成为中坚力量,共约11.6万个,占了商业经营单位总数的96%。全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约41.5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约31.3万人,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约10.3万人。

5、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城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政府和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当地的商业消费环境,各地涌现出一批有相当辐射能力、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商品市场。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商品集贸市场127个,其中较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有14个,主要分布在端州、高要、四会等地,以经—2—

营果蔬、三鸟等农产品及玉器、建材等生活消费品为主,年总成交额超300亿元,已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外,端州、四会、高要等地已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当幅射能力的特色商业街区,如端州的321国道汽车一条街、端砚文化村、肇庆茶博城;四会的玉器街;高要的白土二手机械市场、小五金商贸城等。其中四会已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翡翠玉器加工销售和批发市场,有玉器商铺1万多家、玉器加工厂400多家、玉器加工作坊30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年加工玉璞近万吨,年产值300多亿元。二是农村市场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十二五”期末,全市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连锁商业网络,使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建设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8个,乡镇商贸中心3个,镇、村级农家店1260个,镇级和村级农家店覆盖率分别为100%和72%。三是农超对接工作成果丰硕。“十二五”时期,我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工作,全市建成14个农超对接示范点,其中10个试点超市对接35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超对接农产品年销售量约4400吨,销售额达4500万元,对接后农产品单价普遍比市场价低8%—15%,超市销售额量普遍增加15%—30%不等。同时配合发改、工商等部门建成一批平价商店和农民合作社农(副)产品直销店,有效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真正实现平价惠民,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3—

6、流通特殊行业健康发展。一是拍卖、典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拍卖企业21家、拍卖从业人员154人,其中注册拍卖师54人,2015年拍卖场次275场,成交额达到8.3亿元。全市有典当企业19家,注册资本2.56亿元,各类典当业务累计典当金额7.7亿元。二是报废汽车拆解和更新工作顺利。“十二五”时期,全市共回收拆解报废汽车11758辆,回收拆解报废摩托车5686辆。三是二手车市场交易活跃。截止2015年底,全市报备二手车交易市场11个,具资格的二手车评估机构3家。“十二五”时期,全市二手汽车交易量达56861万台,交易金额23.52亿元,二手车交易额呈现出上升态势。四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行业逐步规范。我市每年回收各类废旧物资量约115万吨,随着我市工业进程的加快,再生资源回收量和需求量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运作的再生资源工业园区有两个(肇庆亚洲金属再生资源工业基地和肇庆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全市废品回收站点有739个,废品分拣、加工企业52家。

7、积极组织开展“老字号”申报评定工作。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7家企业被广东省商务厅认定为“广东老字号”,对提高我市企业品牌意识和管理水平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对外贸易

1、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全市外贸进出口年均—4—

增长13.3%,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3.0%,超过“十二五”时期目标个百分点。

值7.0

2、外贸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十二五”时期,全市共办理新设立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903家,是“十一五”时期的

2.5倍,年均增长6.2%。

3、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贸易方式看,2015年,全市一般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4%,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全市外贸进出口中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比值接近1:1。从贸易结构看,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市总出口比重分别为32.5%和5.5%。

4、外贸市场日趋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外贸对象为香港、美国、欧盟和东盟,2015年我市对香港、美国、欧盟和东盟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9.4%、

—5—

17.1%、10.5%和8.9%。

5、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期末,全市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出口的比重比“十一五”期末的30.6%提高了30.3个百分点。华南智慧城经省政府批复被认定为“广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肇庆市汽配零部件基地等3个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广东省肇庆土产进出口有限公司被省商务厅确定为“2014年广东省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5.7%;服务外包主体不断增加,全市通过认定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达29家。跨境电子商务起步发展,培育建设了新安怀“e丝绸之路”、“维龙盛世跨境电商平台”、“跨境易”、“启程天下”等一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三)招商引资

1、吸收外资逐年增加。“十二五”时期,全市合同吸收外资和实际吸收外资逐年增加,合同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6.4%;实际吸收外资年均增长8.4%,超过“十二五”时期目标值6.6个百分点。

—6—

2、吸收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时期,全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围绕“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和调整优化吸收外资结构开展招商引资。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外资企业121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46家,中外合作企业95家,外商独资企业974家。“十二五”期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51.6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61.5亿美元。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我市投资,港澳台地区仍然是外来投资主要来源地区,其他外资来源地区还包括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塞舌尔、萨摩亚等地。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总量不断提升,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实际吸收外资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一五”期末提高4.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新批和增资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79个,合同外资总额29.4

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84.4%

—7—

(四)口岸通关

“十二五”时期,全市口岸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肇庆铁路客运口岸出入境旅客年均增长9.6%,通过肇庆各货运口岸进出货柜年均增长13.9%,进出口货运量年均增长15.8%;进出口货物总值年均同比增长11.4%。2015年,肇庆口岸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13.58小时,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0.87小时,优于全国海关和广州海关平均水平。口岸物流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明显提升。

表1:肇庆“十二五”时期口岸主要指标情况表

年份货物进出口

(万吨)

货柜进出口

(TEU)

货物总值

(万美元)

铁路客运口岸

(万人次)

2010170.7165658354331 3.6

2011218.0216589444197 3.9

2012294.1319618499931 4.3

2013302.6294871452682 4.5

2014350.0317715607797 4.5

2015356.3317215607341 5.7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商务部门认真制定全市消费促进月活动工作方案,积极做好年度促消费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近三年组织发动全市各地依托购物中心、大卖场、中心商务聚集区和城乡结合部举办消费促销活动99场(次),参与商家2万多家,有力拉动消费增长。积极推进

—8—

农超对接惠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鼓励建设乡镇商贸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农家店信息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改造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8个,乡镇商贸中心3个,镇、村级农家店1260个,完成信息化改造农家店292家,镇级和村级农家店覆盖率分别为100%和72%。大力培育商贸企业上规模发展,2015年限额以上商贸业经营单位共722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企业96家,零售额超亿元的43家。进一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家禽经营市场规划设置工作,牵头制定了《肇庆市活禽经营限制区内活禽批发市场申报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和《肇庆市生鲜家禽经营市场终端销售设施改造方案》及相关财政补贴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限制区内家禽经营市场规划设置工作,指导督促试点区政府和部门落实活禽批发市场和生鲜家禽经营市场的改造工作。协助指导端州和怀集等各县(市、区)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

(二)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十二五”时期,为推动全市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市政府在2012和2013年分别安排2200万、2014和2015年分别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并指导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网络、政策宣讲会和政策汇编等多种形式把国家、省、市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落实到基层和企业,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将政策措施转化为外贸稳定增长的

—9—

动力。强化重点企业服务,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帮扶,对重点进出口企业、重大进出口项目制定“一企一策”进行重点扶持。在一系列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全市外贸进出口在“十二五”时期保持平稳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和指导肇庆市进出口商会成为我市首家省级公平贸易工作站,为我市外贸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更全面和贴心的服务。

(三)大力招商引资。“十二五”时期,全市出台了《肇庆市创新招商引资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实际行动指南。大力开展联合招商和小分队招商,通过省市县港澳联合招商、政企联动招商、产业专题招商、重大平台专业招商、市领导分头带队登门招商等方式,对欧美、东盟、港澳台、大西南和京穗深等地区进行敲门招商、精准招商。每年举办“肇庆金秋”专题招商活动,并先后举办肇庆—香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交流会、肇庆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珠三角—东盟·大西南经贸合作交流会”、“广东省百家商会山区行肇庆站”等重大招商活动,还赴广州、深圳和北京等地区举办经贸合作交流会。二是招商领域不断扩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先后赴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以及欧美等发达地区开展系列经贸交流活动,着力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欧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并多次带领招商小分队赴京穗深和大西南等地区招商引资。三是引资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引进的大项目不断增多,先后引进意大利维龙、新加坡普洛斯等世界—10—

500强企业,以及华润怡宝、启迪控股、海王集团、唯品会、中国人寿等一批优质项目,进一步壮大了我市产业规模,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强了后劲。

(四)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强组织(成立了肇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肇庆市云计算工作领导小组和肇庆市电子商务协会等组织)、定规划(制定了《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政策(出台了《肇庆市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评定办法(试行)》等政策),从营造氛围、加强引导入手,抓电商普及应用,抓项目招引和平台建设,抓服务配套和人才培训,促进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2015年,我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肇庆三榕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正积极推进与省商务厅在肇庆新区临港物流园区共建的全省首个广东智慧物流中心。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拥有1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2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和3家省级农村电商示范企业,评定了6个市级电商示范基地、2个市级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市级农村电商示范企业、2个市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区);与阿里巴巴、京东合作健全我市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新建了40多个电子商务平台、550多农村电商服务站,催生了2个市级电商协会、4个县域电商协会以及20多个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了1万多人次;引进了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大龙网、中国浪潮、中国网

—11—

库、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等企业来肇庆设立区域性总部或投资重大项目,小冰火人、抠抠网、88平台等50家电子商务企业落户肇庆,优势电商企业纷纷驻足。全市现有1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其中6000家企业有独立IP网,电商服务企业160多家,其中物流企业近70家,形成了浓厚的电商发展氛围。

(五)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市不断完善口岸协调机制,通过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三互”大通关建设和打造“南沙无水港”等改革,不断优化通关环境,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肇庆车检场、四会车检场与肇庆高新区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三场合一,车检业务统一合并在肇庆高新区大旺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办理。不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高要港、四会港、德庆康州港口岸的扩建改造工程的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肇庆市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监管查验区(首期)和联检大楼以及三榕港二期码头等口岸设施,口岸的集装箱通过能力和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口岸港区功能布局,全力支持肇庆新港、三榕港建设成为现代化、标准化的新型港口和西江港口物流枢纽,推动三榕港码头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成为肇庆首个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六)“走出去”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肇庆主动配置国际资源能力不断提升,对外投资有所突破。对外投资企业15家,是“十一五”时期的5倍;年均增长60.7%,是“十一五”时期的16.4—12—

倍。对外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已扩展到6个国家(地区)。

(七)商务改革扎实推进。按照市政府机构改革部署要求,科学整合内外贸职能,顺利完成市商务局机构改革,标志着我市实现内外贸统筹管理、协调发展,形成权责一致、高效科学的商务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大西南经贸交流合作等专题研究,深入摸排制约商务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更新观念,研究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出台了《肇庆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5—2020)》和《关于促进我市再生资源“圈区管理”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组建了对外招商工作小分队,面向京穗深和大西南等地区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成效。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外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降低投资门槛、精简审批事项、下沉服务职能等措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联动机制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进出口重点企业在出口退税、信贷额度、检验检疫、口岸通关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和商务运行监测,及时为广大企业提供商务政策变化、国际权威机构商情资讯、公平贸易等信息咨询服务。指导肇庆市进出口商会和肇庆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并推动肇庆市外商投资协会和肇庆市国际商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

—13—

第二部分“十三五”期间商务

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实施“工业4.0”再造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低成本优势突出,国际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和贸易规则等软性“门槛”大幅提高,国际经济贸易风险加大,各大经济体竞争日趋激烈。预计“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趋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加大。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全面倡导和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新理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长新动力加快孕育,经济长期向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将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将迈上新的重大台阶,总体进入中高收入地区。

我市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14—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加快建设,省委赋予我市分类运用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将为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珠三角先发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西南地区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我市面临着珠三角先发地区创新驱动、提速提质发展与大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倾斜、低成本承接产业转移等多方竞争,区域招商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综合研判,虽然世情、国情、省情和市情的形势复杂多变,但“十三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商务工作大有可为。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立足新起点,积极把握变革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科学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奋力推进改革创新,开创商务发展的新局面。

二、我市商务发展机遇分析

(一)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商务发展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将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国家、省和市将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力简政放权、继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因此,“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市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带来商务发展新动力。当今世界,

—15—

信息、新产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服务业加速扩张,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十三五”时期,预计这种影响必将持续并不断扩大。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市商务工作要主动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创新商务服务模式,大力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推动商务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三)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带来商务发展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关键时期,将着力扩大与大西南、东盟地区经贸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华南重要节点,对我市商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市商务工作必须加快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建设枢纽门户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我市商务发展挑战分析

(一)商贸流通:一是市场总量不大,商业网点发展缓慢。我市是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总体购买力有限,消费需求不足,加上流动人口偏少,边际消费需求较弱,直接影响商业网点发展速度,历史因素造成旧城区商业网点的高度密集,使得商业街土地利用强度过高,城东新区商业网点发展滞后,不利于综合利用城市资源和形成商业街特色。二是缺少大型龙头流通企业。我市商贸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业规模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市限上连锁经营企业只有5家。同时,专业批发市场存在档次低、利用率不高、—16—

管理混乱等问题,缺少管理规范的大型高级专业批发市场,与周边商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异地电商平台快速发展明显分流本地实体商业消费。由于网络消费实行电商平台属地统计,而我市电商交易平台建设起步较慢,可纳入本地统计的大型电商交易平台较少,缺少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拉动,本地电子商务发展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网络消费需求的不平衡,异地电子商务平台明显分流我市当地居民网购消费额。

(二)招商引资:一是缺乏重大项目。目前我市利用外资大项目还不多,特别是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的项目还较少,虽然实际吸收外资增速较快,但总量在全省中仍处于中游水平。二是投资环境优势还不明显。我市属于后发地区,营商环境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对外贸易:一是缺乏大型外贸进出口企业。目前,我市大多数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年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左右,年进出口额超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外贸企业还未有,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数量也不多,大型企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偏弱。二是外贸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大部分外贸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机制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产品多以低附加值、中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所得与出口规模不相称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外贸新业态有待发展。我市外贸新业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

—17—

增长点,如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年增长速度较快,但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

(四)口岸通关:一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市部分口岸的设施较为落后,办公场所陈旧,已多年没维修改造,影响了口岸的经营运作。二是可供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港口岸线资源比较紧张。三是港口功能较为单一,带动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力度不足。四是港口服务水平较低。如港口金融结算、保险、贸易代理等业务服务不到位,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满足电子数据的交换需求等。五是口岸联络协调机制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政策宣传、统一协调工作还有待加强。

(五)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市电子商务企业弱、小、散,市内企业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规模也较小,尤其是平台支付系统仍然是短板,全市无一家电子商务企业符合“广东电商百强企业”入选条件。电商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链不够成熟,电商交流氛围不够浓厚,规模较小。二是电商产业高端人才缺乏。由于肇庆的经济基础难以吸引并留住电商人才,特别是领军型高端人才、兼备一定外语能力和电商技能的跨境电商人才尤为紧缺。三是由于全市还没有B型进出口保税仓,未能实现通关便利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六)全市商务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与经济新常态下商务发展的要求还有待提高,工作主动性、创新攻关能力、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