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_3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_3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_3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

彭州市升平镇博爱小学巨芬芳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月亮便是轻盈美丽的象征、忧伤的寄托以及思念的信物。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月亮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深入、具体的分析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月意象教学价值审美思维语文教学启示

月意象作为自然意象的一种,是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它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旅夜书怀》、《琵琶行》、《石头城》、《虞美人》、《扬州慢》、《一剪梅》、《江城子》、《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有关月亮的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水中月、云边月、镜湖月,文中各种各样的月亮都在透射着一个丰富、广阔的心灵世界。

1、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1.1、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1.1.1、由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决定

月亮从外形上看,它有阴晴圆缺变化,时而呈圆形,时而呈曲形,满月给人一种美满、丰盈的视觉印象,弯月给人一种柔美、回旋之感。从月光上看,月光或柔和,或银白,或微黄,有光亮却不刺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新月如眉,让人想起楼阁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哀伤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有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有雄浑高古之美。月亮的外观特征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因此,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

1.1.2、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作为一种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并阐述、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质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月一旦进入诗词作品,就成了表达作家情感的一种意象。最早关于月亮的神话出现在《山海经》曰“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同时,关于月亮流传最广的神话——嫦娥奔月,《淮南子》(高诱注)中出现:“娥(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3]伴随着古老神话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内容。

1.1.3、月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印迹

月亮以象征的形式贮存着我们祖先向文明迈进的历历往事,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心灵的颤动印迹,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月亮就是中国的一种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又称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是

一种“种族记忆”。它们以作家的文学文本为载体,通过一代代人的解读、阐述而传承,使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心灵,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远。

1.2、当今时代的要求

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浪潮下,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道德风尚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人的灵魂塑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上奉行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大众文化的风行,流失了经典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在文化浪潮中,变得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以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观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青少年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迎合潮流、趋向时尚、追求消费的一体化倾向,缺少一种对古人精神、对经典文化的关注。大众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压、肢解和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青少年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的情感、思想。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内涵丰富的月意象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就显得合情合理。

1.3、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年龄都趋向成熟,在这一个趋向成熟的关键、特殊时期,学生个体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对未来有较多的幻想,并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热情及乐观。所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高中课标中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视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月意象作为一种经常出现、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离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月意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最容易激发他们审美情感,是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意象。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月意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月意象不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月意象的教学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这一丰富而独特的意象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2.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规定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4]月亮作为一种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形象,它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的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进来,给湿冷、幽暗的森林带来些许的光亮,柔化了那黑暗中似有的僵硬。明月之下,清泉宛如白练流泻于山石之上,给周边的寂静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使学生看到一个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同时,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5]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诗人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

林,用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见了一轮蒙上淡淡的禅意的月意象,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2、感受明月意象,发展审美思维能力

高中生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鲜明,但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发展仍不成熟。[6]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月意象以空灵、飘渺为主要特点,学生很容易将月与个人、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有关月意象的诗歌,大多是借月想象,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以月意象为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就是借月想象最为成功的一位诗人。

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来看,他必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李白有着大气的宇宙境界,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人生。月光的飞动虚无、缥缈迷蒙与诗人跳跃的心境、放浪的形骸十分吻合,这也是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月亮的原因。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里明亮澄净的月成了诗人的人生知己,借着皎洁空灵的月色,李白在月光中畅游。他与月亮结伴东游,在月光中尽情翱翔,肆意的歌咏情感。诗人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诗人在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将进酒》中李白与月同饮,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感慨,此诗中诗人倾泻着一种万古之愁、古往今来的永恒情感——就是如何在短促的一生中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生命取得永恒的意义。文中诗人借酒消愁,感叹圣贤的寂寞。并借月意象抒发了人生悲慨,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超越。人生就须尽情享乐,与月共饮,此时之月尽览诗人洒脱、豪放的性格。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体验,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尽情洒脱、超越,随着诗人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想象,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中体验情感,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丰富他们情感体验。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

2.3.1、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月亮是温馨、完美、和谐的象征,孤臣游子浪迹天涯之际,他们常常借月思人。月不仅仅是李白的人生知己,也是寄托朋友之间深情之物。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儿虽圆,人却别离,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明亮,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足见月之多情;但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添诗人愁绪。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望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得一轮明月,托愁思是自然而然的事。

2.3.2、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明月似乎与情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月常用来烘托他们的离愁别恨。月意象通过它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人物形态与自然景致相照应,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联想空间,并且奠定浓重的愁绪。月夜是美好的,对“情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它引起了情人的相思情怀,并彻夜难眠。一轮满月,可引出浓重的思念之情和生离死别的遗恨。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苦待闺中的思妇,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当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

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花前月下。本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那些丈夫或情人远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无限的相思之苦、离情之恨、独居之凄切。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月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与“楼阁”、“朱阁”相映成趣,使学生看到一位登楼望月的思妇形象。月满而人不圆,更衬出词人内心的哀伤。在月亮如霜的月光之中,楼阁清晰,显得更加高大孤立,此时词人登楼远眺,更是“伤高怀远几时穷”,心中的相思之情久久萦绕在心中。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但隔不断两人深厚的情意。在明月清光映照之下,只有孤坟、短松。但此种生死难断的深情,令人叹惋!这一轮圆月传递着所有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月意象有一种思婉语悲的妙处。

月不仅寄寓情人分离后两地相忆的相思,也是情人在相互别离时必不可少的证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残月”寄予了离人多少落寞惆怅与伤心凄凉,面对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之月,有凄切伤感的色调。在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微风之中,在残月黯然独守天际之下,此时词人不得不离开,月在词人的眼中是满满的伤感、凄凉。“残”,代表不圆满,天边呈现一弯残月,正是离别之人心理感情的生动写照。

2.3.3、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中国的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困顿,多借月来发泄,此时月意象成了诗人孤独、寂寞心态的渲照者。当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诸多坎坷纷至杳来时,明月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寄托者。

唐代泰元年五月,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工部员外郎的职务,携家眷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经过渝州、忠州,《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月光照耀下大江是如此的宏大,但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却是这等的渺小,诗人的孤独凄怆之情由此而生。在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

白居易是一位心系老百姓的诗人,他才华超群、正直敢言,有月一般美好的品格。他在任官期间,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期间他所作的《琵琶行》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离别之时,江水之月是那样的凄凉悲楚,恰似诗人此时的心情,离别时并不愉快,内心凄苦一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离别时听见琵琶声,一曲听完后,四周寂静一片,唯有“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月诗人并未赋予主观情感,而是借月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月光如水,琵琶声久久回荡,仿佛聆听仙乐一般。另外,琵琶女倾诉之句中,月亮也必不可少。“今天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明月成了琵琶女的寄情之物,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清辉的光,它照得琵琶女心寒。年少时,纵情欢笑、无所事事,月光如水,曾经的岁月就在那一个个有月的夜晚中流逝,而如今下场堪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内心的凄苦与悲痛无人可知,明月依旧,青春已逝,回忆年少往事,如梦一场,明月依旧明亮,可琵琶女内心凄苦一片,此时之月是“哀伤之月”。“秋光冷月”不光琵琶女如此认为,白居易亦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秋月映照之下,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在江水中沉沦的明月,不正是他们悲苦、漂泊的写照吗?

语文教材中这些情感的丰富月意象,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验情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凄清的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月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的内涵也日渐丰富,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诗篇。清辉遍洒的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月意象随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成了语文教材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月意象除了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价值之外,它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启示。

3.1、运用月意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1.1、以月意象为载体,进行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情感体验、思想品质、文学修养等,月意象包涵了众多的人文因素,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它的人文内涵,不要把语文课堂看成一成不变的,不只为考试而讲课,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以丰富的月意象为载体,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1.2、通过月意象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凋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

教师要深刻挖掘月意象这一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使学生在初步感悟了诗歌的景物美之后;能层层递进,进而感悟韵律美;甚至意象美;进而更深刻的领悟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月意象的分析,根据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审美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2、借月意象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辩证思考

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正如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东升西落,清辉洒人间;人生代代,沧海桑田,而月亮依旧。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因此,诗人们以他们那细腻的情怀,以月为证,写出了对历史、对世事沧桑、对人生的独特咏叹,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主体与客体的世界的交流中,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

3.2.1、对历史的深沉咏叹

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已空,潮寂寞,唯有旧时月仍在,昔时的繁华在这皎洁的明月映照下早已烟消云散,那轮明月见证了多少悲凉的历史,永远的注视着人间的变化。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使月似乎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凄情,构成了一种凄清空灵的境界。在月的照印下,昔日的繁华风流云散,如今只剩狼藉累累的扬州。词中“冷月”成了战乱的见证人,此时之月承载着时代的凝重伤感。那一轮冷月静静的看着昔日的繁华纵逝,人事骤变,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之感。“冷月”是不变的永恒之月,观照着历史的变迁。

3.2.2、对人事沧桑的悲剧感慨

月亮被描写成永恒的时空意象,用来寄寓悲剧意识。南唐后主李煜在词《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曾经是故国夜空的一部分,而今又是现在他国的一部分。月作为永恒之物,永远挂在昨日今日的夜空之中,而今李煜却为虏,自身的经历和亡国破家的遭遇,那无边的愁绪借月倾泻而出。词人通过月意象,传达出了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也传达了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永恒的月亮与变幻讯息的历史、短暂的人生一次次的对比,把人生的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绵。此词中的“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囚的愁容,月光中积淀着词人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词人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那其中包含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7]

3.2.3、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思考

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唤起了人们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因此月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孤悬天际,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之月寄托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怀。虽然词人此时是第一次遭遇贬谪,初到黄州,心中难免承受着许多的痛楚。但当他面对东去的大江、东升的月亮,什么样的疼痛都变得微不足道。人生如梦,多少时间、旧事在流水与明月的见证之下流转,而渺小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江中的一朵浪花,词人安静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容的坐看潮起潮落,没有一丝言语。他看到了无限的时空,有限的人生,再雄伟的人生在强大的造物者面前也骤然变得虚幻和荒诞。词人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自己超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及生命内涵。

诗人和词人这种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的对待人事的沧桑,能从容的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境遇。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会一味的逃避,而是从容、乐观的看待磨难,积极乐观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他们面对雄浑的历史时,不会一味的感慨自己的渺小、无助,而是拥有正确的历史观:人生本来如此,历史的永恒与个人的短暂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我们只需尽全力去努力奋斗,没有必要妄自菲薄。通过月意象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月、人生月、宇宙月,并在这感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独特的、正确的、辨证的、超脱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仅仅被看做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传说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月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古典审美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月意象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在当代的文化浪潮中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赋予更多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重要、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丹.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 包莉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报,2003,12(4).

[4]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

[5]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3.

[6] 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5.

[7] 吕辉.多情的月亮---高中课文古诗中“月意象”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

[8]姚敏.独自莫凭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9] 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 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 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1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4]孙芬.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王金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圈,2007,17.

[16] 张溪琳.山月不知心里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17]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

[18]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Analysis of moon image in the ancient poetry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Basing on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Ju fenfang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06100135

[Abstract]with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always been a special feeling on the moon. Dating back to mythical time, for example‘ chang e fly to moon’. The moon is as symbol of beautiful and soft, as token of sad thoughts and miss. The poems of describing mo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moon image is very rich in Chinese poetry. And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explaining moon image why appears frequentl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nalysing moon image what values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deeply and specifically .

[Key words]Image of moon Teaching value Aesthetic thinking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

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 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是失利时的仓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妇望归…… 面对无限的月色,诗人涌发了多少灵感,不仅月本身的辽远令人产生无限向往,那月色下的万事万物也因之而拥有无穷诗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气,月因夜而尽显其意。诗人的心灵正是在无边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万物于心间。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再者,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对送行人而言,这

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此送别。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句子便取其离别之意。 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滨常为古人送别之处。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另外,在离别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写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诗歌意象如今已成了离别的代称。“柳”谐“留”音,折柳相赠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再者,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一切顺遂。杨巨源“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春草”也是这样一种意象,它经常被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王维《山中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均有对“春草”这一意象的涉及。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 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 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 ?兰花:高洁、美好。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 ?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精)分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 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

中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 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 古诗词中“梧桐”意象的分析 一、丧偶之痛 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二、离愁之苦 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人常借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的凄凉、悲怆。梧桐就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载体之一。 1、离人之思 求官远游是大多数古代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由此就产生了许多抒发思念离人的作品。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思念离人已苦,立于黄昏中疏桐下思念更苦,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窗外雨儿嘀嗒嘀嗒,一声声地滴在梧桐叶上,思念的人儿缠绕心中,思而不见,挥之不去,则苦不堪言了。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就刻画了这份极苦:“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华美的画堂之中,玉炉飘香,红烛堕泪,好像有意和愁思无寐的人过不去,偏将烛光投到她身上,使其更为难堪。涂在眉毛上的黛色已经稀薄,乌云一样的头发散乱不整,在那漫长的秋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2、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教学内容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2、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 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 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是失利时的仓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妇望归……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21)|多情的风 一、风的别称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5.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白朴《天净沙·春》) 6.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7.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 10.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1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一夜朔风吹石裂,惊得梅花也瘦。(赵以夫《贺新郎·满酌蓬莱酒》) 14.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7.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8.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1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赋萧瑀》) 20.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2.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唐寅《落花诗》) 23.细雨萧萧变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王质《浣溪沙·有感》) 24.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2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6.黄菊鲜鲜带露浓。小园开遍度香风。(葛胜仲《鹧鸪天·黄菊鲜鲜带露浓》) 27.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8.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古诗中风的意象主要按春、夏、秋、冬四季表述,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风又称“东风、和风、杨柳风”等,夏风又称“南风、暖风、薰风”等,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又称“西风、金风、凉风”等,冬天的风又称“北风、朔风、寒风”等。 此外,从风的大小、产生的源头、时间、气味、形态等角度描述风,大风又称“长风、狂风、疾风”等,按风产生的时间又有“晓风、晚风、五更风”等称呼,“松风”指来自松林的风。“悲风”意为凄厉的风,“清风”意为清凉的风。 二、风的意蕴 1.描写四季的风来揭示不同季节的特点。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