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在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中所获取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深海资料作用,保护深海资料汇交人权益,促进深海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及成果共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获取的各类深海资料的汇交、登记、保管、使用和国际交换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实行深海资料统一汇交与集中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深海资料共享利用,保障汇交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主管全国深海资料汇交工作,负责全国深海资料管理的监督与协调。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深海资料管理的指导政策、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

(二)负责审定深海资料分类定级的相关标准;

(三)负责审定对外公布的深海资料目录。

第五条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料管理机构负责全国深海资料的具体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订深海资料有关具体管理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

(二)负责全国深海资料的接收、汇集、整理、处理、保管和服务,办理深海资料汇交证明,编制和定期发布深海资料目录清单,建立和维护深海资料数据库;

(三)开展深海资料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研发面向深海海底区域活动应用需求的信息产品;

(四)负责建设、维护和业务化运行深海资料与信息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提供资料与信息服务;

(五)配合相关部门实施深海资料国际交换任务;

(六)定期向国家海洋局提交工作报告,接受国家海洋局档案部门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资料汇交

第六条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汇交深海资料,并保证所汇交的资料种类齐全,内容完整,真实可靠,符合标准。

第七条按照经费来源及承担任务类型,深海资料分为以下两类:

(一)由国家财政经费支持,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以及涉外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的各类深海资料(以下称“国家深海资料”)。

(二)由其他来源经费支持,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以及涉外合作与交流等活动获取的各类深海资料(以下称“其他深海资料”)。

第八条深海资料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汇交:

(一)国家深海资料

1.原始资料。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产生的现场记录、仪器自记录原始数据和配置文件、处理形成的标准化数据,以及仪器附带软件和相关技术说明材料等资料;国际交换与合作资料;搜集和购置资料等。

2.成果资料。在原始资料基础上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图件产品、相关报告,以及相关技术说明材料。

3.实物样品信息。实物样品的数量、保管状况的目录清单及使用深海实物样品进行分析、测试、鉴定等所获取的资料。

(二)其他深海资料

汇交各类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和实物样品信息的目录清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战略需求的深海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深海资料的汇交内容进行汇交。国家鼓励其他深海资料参照国家深海资料汇交内容进行汇交。

第九条深海资料按照以下时限进行汇交:

(一)国家深海资料

1.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产生的原始资料及其成果资料,应按照航次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和相关资料管理规定中的时限进行汇交。

2.通过外事活动、国际合作或交流获取的深海资料,在活动结束后1个月内汇交。

3.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深海资料,应在每年3月份汇交上年度资料。

4.实物样品信息,应在每年3月份汇交上年度目录清单。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原则上在活动/任务/项目结束后1年内完成汇交。

(二)其他深海资料

原则上参照国家深海资料汇交时限汇交,具体汇交时限可由汇交人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协商确定。

第十条深海资料采用集中或者单独报送的方式进行汇交,报送应是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两类载体的复制件。对于具备网络条件的,也可通过专网进行传输。

第十一条深海资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汇交:

(一)国家深海资料

1.资料准备。汇交单位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完成需汇交资料的整理和内部查验。

2.资料交接。汇交单位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进行资料交接,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开具深海资料交接凭证。

3.技术查验。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对接收的深海资料从齐全性、完整性、规范性、可读性、安全性及数据质量等方面开展技术查验,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汇交单位。

汇交单位须在接到反馈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和解决,并完成重交或者补交。

4.技术查验报告。深海资料管理机构于资料交接后1个月内向国家海洋局提交技术查验报告,并抄送资料汇交单位。必要时,组织专家对汇交资料进行抽查和评审。

5.汇交证明。国家海洋局批准技术查验报告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开具深海资料汇交证明。

(二)其他深海资料

1.资料准备。汇交单位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完成需汇交资料目录清单或资料的整理和内部查验。

2.资料交接。汇交单位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进行资料目录清单或资料交接,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开具深海资料交接凭证。

第三章资料保管

第十二条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对各类深海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复制,并同城和异地备份,永久保存。对符合归档条件的资料,应定期向中国海洋档案馆移交。

第十三条深海资料管理机构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深海资料保管设施,建立健全深海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和利用等管理制度,具备建立深海资料信息系统和提供深海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能力。

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接收的深海资料进行分析、审核、处理、加工和挖掘分析,建立深海资料数据库和深海资料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第十四条汇交人可对汇交资料中暂不宜向社会公开的数据资料申请设置保护期。

(一)国家深海资料,涉及国家利益、战略需求等方面设置保护期,由汇交人向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海洋局审定后由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提供资料保护,保护期一般为申请审定后2年。

(二)其他深海资料,可由汇交人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协商设置保护期,保护期从汇交之日起算,一般不超过3年。

(三)特殊情况下确需延长保护期的深海资料,可由汇交人向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海洋局审定后延长保护期,保护期原则上不得超过5年。

第十五条汇交人享有深海资料的优先使用权。未经汇交人书面同意或国家海洋局审定,深海资料管理机构不得向他人提供保护期内的资料。国家因深海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可以无偿利用保护期内的深海资料。

第四章资料申请与使用

第十六条国家海洋局是深海资料使用申请的监管部门,审定非公开资料使用申请。深海资料管理机构负责深海资料使用申请的受理和查验,统一归口提供资料和相关技术服务。

第十七条深海资料按照公开资料和非公开资料两类进行使用管理,公开资料是指经国家海洋局审定,由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在深海资料公众平台上

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料。非公开资料是指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属于国家秘密及保护期内的资料,仅在特定的用户范围和应用领域内使用。

第十八条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应及时编制深海公开资料目录,经国家海洋局审定后发布。

深海资料管理机构负责建立深海资料公众服务平台,提供公开资料的下载服务和技术指导,并负责深海资料公众服务平台的维护和资料更新。

第十九条下列情况可以申请使用非公开的深海资料:

(一)承担国家深海资源评价或综合评价工作的;

(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

(三)开展公务活动的有关政府部门;

(四)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开展的有关业务和科研项目;

(五)经国家海洋局书面授权,可以获取深海资料的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

(六)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用于商业活动、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的。

第二十条申请使用非公开深海资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资料申请。需要使用非公开深海资料的单位和个人,需向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深海资料使用申请书;

2.单位证明、申请人身份证明;

3.经办人身份证明及复制件,授权委托证明;

4.经批准的申请深海资料所用项目的任务合同书、实施方案、已经掌握的相关资料等材料。

(二)形式查验。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规范、合法进行形式查验。未通过形式查验的,通知申请人,并说明需要补充的材料。

(三)技术查验。通过形式查验的,深海资料管理机构针对所申请使用的深海资料,在15个工作内完成技术查验。

1.资料使用目的、使用期限是否合理;

2.资料的要素、范围、精度和比例尺是否客观;

3.其他内容。

(四)征求意见。属于保护期的资料,深海资料管理机构需要征求资料汇交人的意见。

(五)查验结果。通过技术查验的,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出具技术查验报告,报国家海洋局审定。未通过技术查验的,退还申请材料。

第二十一条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海洋局答复意见,与申请人确定资料交付方式和资料使用要求,并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交付。在交付资料的同时,申请人与深海资料管理机构签订资料接收与使用协议。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在深海资料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签订的使用协议,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申请用途和范围使用所获资料,不得以任何形式自行将深海资料转让、交换和发布等。

资料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对资料安全负责,深海资料管理机构根据资料使用协议和相关要求,对资料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申请人出版研究成果应依法维护汇交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深海资料的国际交换由国家海洋局统一管理,具体国际交换业务由深海资料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凡属于“公开使用的资料”,深海资料管理机构可直接参加国际交流或对外提供,并将参加国际交换的资料目录清单报国家海洋局备案;凡属于“非公开使用的资料”应经国家海洋局审定后提供,其中属于发明、发现或保密的资料,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办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汇交资料存在严重问题且不予解决的,不得再次申请使用深海资料,直至按照要求完成全部资料汇交之日止。

未按本办法汇交有关资料副本、实物样品信息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第二十四条追究责任。

第二十五条未能妥善保管深海资料造成损失或严重影响的,视情节轻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保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资料申请人超越申请用途和范围使用所获资料,或者违规转让、交换和发布使用深海资料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二十七条在资料汇交、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泄密事件的,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涉密深海资料的汇交、保管与申请使用,执行国家保密相关管理规定。

第二十九条国家鼓励本办法规定之外的其他深海科学技术研究、环境保护活动取得的深海资料参照本办法汇交。

第三十条本办法所称深海资料,是指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中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包括纸介质和电磁介质存储的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资料副本、成果资料副本和实物样品信息。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国家海洋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 开发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和开发特点 (2)了解多金属结核和海底热液矿在海底的分布、开发利用的前景2、过程和方法 (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2)、运用图表,分析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海洋观念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教学难点: 海洋油气资源、深海锰结核分布及开发利用前景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一、导航引领: 1.滨海砂矿特点; 石英砂矿作用 金红石作用 主要类型独居石作用 锆英石作用 主要分布地区 2石油和天然气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路线 3多金属结核和海底热液矿床多金属结核:矿物组成 分布 自身特点 海底热液矿床:种类 所含有的矿物 埋藏特点 二、精讲释疑:

(一)要点1 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及分布 知识点1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过程——自习课本、观察图片 海底地形海底矿产资源 海岸带滨海地区 大陆架 大陆隆 大洋盆地 大洋中脊 知识点2 滨海砂矿过程——自习课本 滨海砂矿分类分布应用 石英砂矿 金红石 独居石 锆英石 金刚石 知识点3 石油天然气分布过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中东波斯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阅读“世界海洋油气田分布和海上石油运输路线”图回答: (1)、石油输出方式: (2)、主要输往国家和地区: (3)、主要输出路线:、、 引申: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集中在: 未探明的油气区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

小学语文《海底世界》综合资料

小学语文《海底世界》综合资料 《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海底世界。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爱科学、学科学以及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三是了解用数字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海参的参),学会其中的17个。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波涛、依然、闪烁、窃窃私语、汪汪、肌肉、伸缩、梭子、攻击、乌贼、反推力、细胞、煤、陆地、金属、奇异。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写得好的句子。 3.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4.能了解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海底世界内容的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上网访问有关旅游、科普网站或专题摄影网站,下载反映与课文相关的海底景观(动物、植物、地貌、矿藏等)图片,以备在课堂上适当的时候展示。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选择录像带或光盘教学。 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读课文,标注出疑难问题。通过读书、上网、到海洋馆参观等,了解有关海洋知识。 2.导入 新课的建议。可从女娲补天联系到有关海底的神话传说,进而引出探究海底世界真实情况的话题;也可从我国海域辽阔入手,激发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国际海底区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826306345.html, 国际海底区域 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各国管辖水域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换言之,它是各国大陆架以 外的深海海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为21517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近70%,深度为2000m ~6000m 或更深。“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海底区域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场所。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1970年12月17日第25届联合国大会在无反对票的情况下通过的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宣布,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以及该区域的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该宣言宣布的原则,在以后的一系列国际文件中得到反映。1982年的《公约》明确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根据《公约》规定,支配“区域”的主要规则有:(1)不得据为己有 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属于全人类。这种资源不得转让,经开发回收的矿物可按照《公约》和国际管理机构的规则、规章和程序予以转让。在这一区域内发现的考古和历史文物,应为全人类利益予以保存或处置,要特别考虑它们的来源国、文化上的发源国、历史或考古上的来源国的优先权利。 (2)实行国际管理 设立专门的国际机构即国际海底管理局承担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管理。该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对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包括安排、进行和控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活动和负责开发活动所取得的财政及其他经济利益的分配。 (3)各国公平分享经济利益 从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开发活动所取得的利益,应由各国分享,不论其地理位置如何。各国要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公平分配上述财政及其他经济利益。 (4)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利用 国际海底区域应向所有国家开放,不加歧视。 (5)专用于和平目的 各国对国际海底区域的 利用应专为和平目的,要有利于维护和平与安全和 促进国际合作和相互了解。 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历史不长,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美国公司为主体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着眼于多金属结核商业利益的海上探矿活动;至70年代末,这些活动的结果使第一代具有商业开发远景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基本确定。继多金属结核资源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与资金优势,投入巨资开展富钴结核壳和其他深海资源的勘查开发研究。印度、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国家除继续致力于多金属结核的勘探开发活动外,已着手深海及其他战略资源的前期研究与探索,并制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 1982《公约》通过后,“区域”的活动形式从无序到有序。到1994年《公约》生效时,共有印度、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东欧集团组成的一个企业、韩国等7个登记的先驱投资者。根据“区域”制度,拥有联合国分配的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加上7个先驱投资者提交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矿区和跨国公司拥有的勘探矿区,总计近280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分配完毕,以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富矿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资源第一轮竞争暂告结束。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海底开展了系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活动。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位于北东太平洋15万平方千米的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开辟区。90年代,在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多金属结核资源专项任务顺利开展。截止到1999年10月,我国在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执行了10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开展了对开辟区多金属结核矿床特征、矿床储量动态评价体系研究,与采矿有关的综合地质条件研究和对有突破前景的基础地质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上竞争激烈的深海其他资源,兼顾了深海其他资源的研究与调查。 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Sea Beam 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深海拖曳观测系统是我国引进和调查中使用的主要新技术勘测手段。目前已研制出6000m 水下自控深潜器。另外,海底照片的微型判读处理及地质解释技术、多频探测数据处理技术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深海资源开发技术致力于深海采矿海上中试系统等研制和多金属结核加工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我国深海开采技术研究的从无到有,缩短了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高战朝) 第22卷第4期2002年7月 海 洋 测 绘 HY 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 Vol.22,No.4 J ul.,2002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概要: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管辖海域。 我国陆地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多达7272个,海岛岸线长达14000公里。多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当前我国GDP 中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份额都来自海洋经济。但是,由于开发方式不当、对环保不够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水、生物、矿物、能源等资源。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管辖海域。我国陆地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多达7272个,海岛岸线长达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九位,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近1/3。其中属我国主权范围的领海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面积的总和。多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当前我国GDP中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份额都来自海洋经济。 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方式不当、对环保不够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海洋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减少,自

然灾害增加,自然资源被破坏,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 三、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1、海洋开发多是在茫茫大海中进行的,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因而许多风险不可预测;同时也由于海洋开发是一项新事业,人们积累的经验有限,因而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海洋开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由地方政府投资启动防范风险机制,引导社会风险资金投入;鼓励各级各类保险公司,根据海洋综合开发的新要求,设立新的险种,为海洋开发保驾护航;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加强群众互助保险意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建立海洋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海洋灾害防御快速反应机制和油污处理应急系统;等等。 2、我国海洋资源科技发展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有差距。目前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勘察装备落后、基础研究薄弱、开发能力较低以及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落后等4个方面。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深海采矿技术和装备、高新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态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等5个方面。 3、海洋污染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纳污容量)进行综合管理。这不仅需要系统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精)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 我国拥有4.7×106km2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是主要的生物资源。 鱼类资源据《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 694种,其中硬骨鱼类有1 519种,占89.7%;软骨鱼类有175种,占10.3%。 在我国整个海域,鱼类种数的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南海种类最多,黄、渤海种类最少。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其中常见的鱼类15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鲅鱼、鲐鱼、鲳鱼、棱鱼、鳀鱼、鲆鱼、鲽鱼、鲱鱼、鳕鱼、真鲷、白姑鱼、黄姑鱼、东方鲀、鲈鱼、鳐鱼、鲻鱼等。 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近百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鲀、银鲳、鲐鱼、鳀鱼、海鳗、鲍鱼、鲽鱼、鲻鱼、灯笼鱼、石斑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如大黄鱼、带鱼、蓝圆鲹、竹荚鱼、金线鱼、鳗鱼、鲱鲤、蛇鲻、鲐鱼、石斑鱼、金枪鱼等。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5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3种。主要种类有短鳍拟飞鱼、鲣鱼、鲔鱼、旗鱼、金枪鱼、箭鱼、鲨鱼以及众多的珊瑚礁鱼类。 头足类资源我国海域的头足类有91种。头足类资源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产量的2.2%。主要种类有针乌贼、太平洋丛柔鱼、短蛸、长蛸、日本枪乌贼、长枪乌贼、双喙耳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等。

虾、蟹类资源我国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磷虾类有42种,蟹类有600 多种。我国海域中虾和蟹的种数从北向南依次增加。 渤海和黄海的主要虾、蟹类有中国对虾、中国毛虾、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泥足隆背蟹等。 东海的虾类有100多种,主要经济虾类有中国毛虾、须赤虾、鹰爪糙对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等。东海的蟹类以梭子蟹数量最多。 南海北部的虾类有200多种,主要种类有刀额新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等。南海北部海域仅梭子蟹就有40多种,如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珠脊梭子蟹等。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中国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海底矿产资源是指蕴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富钴锰结核、热液矿藏和可燃冰等。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当然,海洋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海洋不管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资源发展都有着重大关系。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一些资源。 我国近海矿物资源主要是两类,一是石油和天然气,二是滨海砂矿。在渤海,黄海,还有被称为“第二个中东”的东海,备受争议的南海都富含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矿产资源。根据我国勘探成果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就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我国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为38.9%,海洋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我国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23%,海洋为10.9%,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60.5%左右。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上整体处于早中期阶段。近年来近海大陆架上的渤海、北部湾、珠江口、莺琼、南黄海、东海等六大沉积盆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外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40亿吨,其中渤、黄海各为 7.47亿吨,东海为17亿吨,南海(包括台湾海峡)为11 亿吨。这一预测可能偏低。有的外国人则认为,仅渤海湾海底石油储量即达50~100亿吨,钓鱼岛周围东海大陆架一个地区约150亿吨。就按国外的估计数,中国近海的石油储量大约与中国陆上的石油储量相当,约40~150亿吨。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更快;由于迄今尚没有非常稳妥而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导致海啸船翻。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有自然上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限制,当然还有政治等一系列因素。我国应以强硬的态度坚决保护我国的海洋合法权利,确保我国的资源不被掠夺,为今后海洋资源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造福。

海底世界资料

海底世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象人们所想像得或就是象表面瞧起来那样平缓与宁静,相反却就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得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只不过一切都掩盖在海水之下进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得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就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瞧到得海岸线并不就 是大陆与海洋得分界线,实际上,在海 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与得坡度延伸 至大约200米深得海底。这一部分就就 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得滨海平原, 这里成为海洋生物得乐园,可以发现许 许多多得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 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就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得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得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就是比较狭窄得大陆坡,它得底部才就是大陆与海洋得真正得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就是深邃得海沟或岛弧一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得海沟,就是海洋中最深得地方,与相邻得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得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得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得交差为14500米,若不就是被海水覆盖,这将就是最雄伟壮观得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得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得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就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得77%, 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得周围, 分布着绵亘千里得海岭,陡峭得海山 峰与光滑如刀削得平顶山,其中还有 深海谷,断裂带与海槽等,海岭与海山 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 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得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

中国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3-12-24

中国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 前景分析 摘要:追溯风能开发的历史,源远流长,足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随着科技的 进步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日趋严重,致力于寻找新能源的海洋家们将目光聚焦于海洋,海洋是一个资源的宝库,约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还有待于开发,而海洋风能便是一个具有十足潜力的科研项目。 关键词:海洋风能资源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序言: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是随着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短缺问题日益 突出,社会越来越关注海洋可再生能源。为了缓解能源紧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也把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的研建和试点示范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加大了对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示范的投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其投入远远超过了建国以来研究经费的总和【1】,设立了一批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海洋可再生能源迎来了开发和利用的新时代。目前,海洋风能较之其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更为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海洋风能丰富,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不仅风能密度大,年平均风速也高,风能利用的潜力很大。 一:风能开发的历史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埃及、中国、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公元前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用风帆推动船舶前进。由于石油短缺,现代化帆船在近代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到了宋代更是中国应用风车的全盛时代,当时流行的垂直轴风车,一直沿用至今。在国外,公元前2世纪,古波斯人就利用垂直轴风车碾米。 10世纪伊斯兰人用风车提水,11世纪风车在中东已获得广泛的应用。13世纪风车传至欧洲,14世纪已成为欧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海底世界的资料

海底世界的资料 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有哪些的呢。参考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你的阅读。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惟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洋底世界。今天的人类,已多次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多次到宇宙空间旅行,人造的探测器已达到太阳系的外层空间。然而,大洋的最深处是个什么样子,人们还是不清楚的。 因为到大洋底去探险,花费巨大,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探测洋底世界的回报会是极其丰厚的,因为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矿产、天然气、石油的储藏量十分丰富。另外,对洋底奇妙世界的探索成果,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传统观点。 在这些现实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但又确确实实的满足,这就是探索地球最后边沿的巨大快乐。 海洋--这个至今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地方,占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达到140亿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 大洋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陆地上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要复杂得多,从生活在洋底火山口边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细菌,到各种深海鱼类,它们放出的荧光能照亮很远的地方,吸引了众多的供它们食用的生物。 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可能潜藏着有待发现的被称之为

“海怪”的动物新种,有20米长的大乌枪鰂。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这个海底世界里,潜在的经济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涡洋流,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气象,若能了解它们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可预报气候灾害的发生,免于损失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大洋还有巨大的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镍、锰、铁、钴、铜等;深海的细菌、鱼类和植物,有可能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神奇药物之源。 有人估计,在今后几十年里,从大洋获得的利益会远远超过人类目前探测太空的收益。如果人们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经济效益会立竿见影的。 但是,到达洋底和到达外层空间一样,没有特殊的装备,人是不可能到达洋底的。常识告诉我们,若没有氧气筒的帮助,人是不能长时间的下潜到3米以下的水里——这只不过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随着不断地潜入水下,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内耳、肺和一些孔道就会感到压力,令人痛苦。水下温度低,会很快吸走人体的热量。使得人难以在3米以下的水里坚持2~3分钟。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当代深海的探险,不得不坐等两项关键技术的发展: 深海球形潜水器和深潜铁链栓系钢球深潜器。会游泳的人一直在寻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气?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认识深海

认识深海 地球的表面71%被海水覆盖,而海洋的平均水深是3800米,其中超过2000米的深海区占海洋面积的84%。巨厚的海水,使人类认识深海底部非常困难,以至于在人类早就踏上月球的今天,仍然无法在深海洋底留下足迹。但是人类对深海的兴趣,远未减退,这不仅仅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更重要的是深海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里,人类所取得的科技进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然而随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又驱使人类在“保护地球”的同时,去寻求新的发展余地、生存空间。海洋,就是有待我们开发的对象。 早期的地质工作者,往往是通过对陆地湖盆观察来想象深海底部的情形:认为深海是地球表面运动的归宿——陆地被剥蚀的产物最终沉积在深海海底,不再移动,因此洋底平坦而沉积巨厚;因为波浪的运动不会影响到深层海水以及缺乏对深海水动力学的认识,因此认为深海水体停滞不动;由于数百米水深已无阳光和氧气,所以没有生命而死气沉沉……所有这些误会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已经一个一个地被消除,在此本文介绍一些对深海的新认识,以飨读者。 海底地形二十世纪早期以前,海洋测深受到技术的限制,使用的是重锤法测量海深,由于测深点寥若晨星,洋底的确显得平坦而单调。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流星号”考察船在南大西洋首次使用回声测深仪,才使海底地形测量成为可能。运用这种新技术,在南大西洋中部铺设电缆时发现了大西洋中脊。同时,在陆架、陆坡的测量中又发现了海底大峡谷。但是直到二次大战,人们仍然相信深海洋底是平坦而缺乏地形起伏的。由于反潜艇的战斗需要,测深技术得迅速发展。六十年代晚期的大洋立体地貌图和深潜考察,进一步改进了对海底地形的了解,对于洋底扩张学说的建立有过重要意义。近年来,海底测深和旁测声纳技术的进展,海底三维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推进,尤其是运用多波束扫描技术的海底精确制图,已经使海底地形测量进入了高分辨率的新阶段。 从高精度的海深图上看,洋底地形起伏远陆地强烈。海底最深处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达11034m,位于在马里亚纳海沟,1960年瑞士工程师Jacques Piccard和美国海军上尉Don Walsh乘“Trieste”号深潜器下到谷底,创下了人类深潜记录。海底陆坡坡度有时可达35~90º,极为陡峭。洋底最显著的地形是贯穿各大洋、总长8万公里的大洋中脊系统,这些中脊平均水深2500m,高出周围的洋盆1000~3000m,中脊中央还有深一、二公里的裂谷,地形复杂、起伏强烈。洋中脊和洋底还被断裂带切割,而断裂带最大可造成4000m的地形反差。更为壮观的是边缘海沟,可以长达数千公里,沟壁陡峻,沟底深邃。另外还有十分独特的是洋底火山,如从夏威夷到天皇海岭的一系列海山,是太平洋板块在地幔柱顶端热点之上移动的轨迹。 海底“风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偶然事件,揭示了洋底并不寂静。当时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大陆的数条海底电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21世纪中国应对策略探讨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21世纪中国应对策略探 讨 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__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而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市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的增长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

济发达国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 1.1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强化但适应现代海洋开发趋势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经济效益整体低下。而且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传统体制下分散在行业部门的计划性开发与管理是传统的陆地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的延伸。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开始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影响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有效利用。 1.2 缺乏必要而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综合执法力度不高海洋资源的法制建设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形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摘要:近几年来,过度的海洋开发及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有些种类甚至灭绝。所以,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或海洋渔业资源。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在如此巨大的海洋宝库中,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随着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世界的关注。 关键词:海洋资源保护 引言:海洋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它们与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大多数海底矿产资源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在有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能迅速扩大;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

下降,资源趋于衰落。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具体如下: 1、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持续渔业。环境恶化和污染的加剧都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身体中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会传递到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海洋环境,综合防治海洋污染,要考虑海洋开发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2、加强法律保障力度。我国已经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多部法律和法规。今后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立法步伐,制定海洋立法规划,并且严格打击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人和事,为海洋生物资源建立一个坚固的法律屏障。海洋立法是沿海国家管理海上活动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基本措施,我国加强海洋立法的建设也是与世界接轨共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 3、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物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样性,使得海洋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繁衍下去,但是海洋生物资源同样很脆弱,如果遭到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就会使得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会使一种生物灭绝并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有力地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4、加强科技水平,利用高新技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及分布

海洋矿产资源及分布

————————————————————————————————作者:————————————————————————————————日期:

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解决人口剧增、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日益严峻挑战的对策之一就是充分合理利用可持续开发且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世界各临海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调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节,采取措施、增加投入、优先发展海洋科学和开展海洋资源开发研究。 1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物质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三大类;海洋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海洋资源开发关系密切。 1.1海洋资源的分类 海洋资源是相对于陆地资源而言的,包括传统海洋生物、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海底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表1)。 1.2海洋资源的分布 海洋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一定的自然规律支配,其分布受海底地貌的影响较大。在不同海底地貌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海洋物质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表2)。 2海洋主要矿产资源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底和滨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

按照海洋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从滨海浅海至深海大洋分布有:滨海砂矿、石油与天然气、磷钙土、多金属软泥、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以及未来的替代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未来的世界将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陆地上资源和能源因消耗剧增而日趋减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 2.1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砂矿资源分布与沿海大陆架地区,主要矿种有:金属矿物中的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磁铁矿(钛磁铁矿);稀有金属矿物中的锡石、铌钽铁矿;稀土矿物中的独居石、磷钇矿;贵金属矿物中的砂金、金刚石、银、铂;非金属矿物中的石英砂、贝壳、琥珀等。 2.2海底煤矿 海底煤矿是指埋藏于海底岩层中的煤矿,一般是陆地煤田向海底延伸的部分。海底煤矿作为一种潜在矿产资源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尤其是陆地煤矿资源缺乏而工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均有不同规模的海底煤矿开采、开发,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国亦有海底煤田分布(表5)。

大班美术《海底世界》

大班美术《海底世界》 大班美术《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 1.感受缤纷绚丽的海底世界,萌发对海底世界的探究兴趣。 2.积极观察联想,大胆的表现海底世界的各种生物。 3.尝试用油画棒和水粉笔进行油水分离画的美术活动,体验“变鱼”过程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大排笔、蓝色颜料、油画棒,大张画纸、桌布、围裙、袖套 2. 画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图一张、海底世界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见过海底世界吗?在海底世界里有什么?” “今天,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海底世界的图画,我们来看看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美丽的东西。”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猜测。 师:咦,海底的鱼都去哪里了呢? 二、以变鱼的游戏形式讲解示范如何使用大排笔进行刷画,并引导幼儿观察海底生物的外形特征。 (1)出示水粉笔,教师用“魔术笔”沾上颜料,刷在画纸上。

师:没关系,我这里有一只魔术笔,只要我把笔的毛在颜料里蘸一蘸,在盘子边上刮一刮,再在我的画上刷一刷,就能变出鱼来了。 (2)讲解鱼的动态和外形特征。提问:“你们看看我变出了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海底世界的鱼有的大有的小,有三角形的,有半圆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的象香蕉形的,还有的是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它们不仅长的形状不一样,身上的花纹也不一样。 (3)讲解油水脱离画的画法,提问:为什么魔术笔能变出鱼? 小结:先用油画棒在画纸上画出鱼,然后用水粉笔沾上颜料刷在画纸上,当颜料遇到油画棒画出的图案时,图案就能显现出来了,这种画法叫油水脱离画。 (4)出示海底世界PPT,请幼儿观察海底世界各种鱼的形态和颜色。 “我海底世界的鱼是变出来了可是他们少了什么?我的笔魔力还不够,所以鱼的颜色没有变出来,真正海底世界的鱼儿是什么颜色的呢?海底世界除了鱼还有什么呢?它们长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小结:海底世界里的各种生物不仅形状长得不一样,而且颜色花纹也不一样,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三、操作部分。 !、提出操作要求。 (1)今天请每桌的小朋友合作画一幅海底世界,画的时候先商量一下你们要画什么海底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在画纸的哪里画,画面要怎么安排?最好大家画的都不一样,你们的海底世界就丰富了。画的时候请小朋友先用深蓝色的油画棒画出喜欢的鱼和水草,再用其他颜色的油画棒为它们穿上漂亮颜色的衣服,涂颜色时要用力些,要把整条鱼都穿上美丽的衣服,然后再用大排笔刷上颜料就可以了。 (2)在涂色的时候大排笔蘸好颜料后要在盘子边上刮一刮,不然颜料会滴的到处都是。 (3)保持桌面和衣服的清洁,手脏了要及时擦干净。 2、幼儿分5组操作,每组幼儿共同完成一幅海底世界,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画出不同形态的鱼,并添画水草和泡泡。 四、结束部分。

海洋强国下的深海发展

海洋强国下的深海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确切地说,应该是深海的世纪。深海,顾名思义,与浅海相对应,意指水深的海域。深海包括海床、底土及上覆水体,是一个连接世界各大陆、具有复杂法律属性的巨大空间。 一、深海界定 深海在资源、环境、科技、军事等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各相关领域往往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做出相应界定,差别主要集中在200米到1000米以深。军事上曾将深海定义为300米深以上的海洋,随着潜艇等水下装备活动能力的增强,这种定义显得有些保守。而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领域所定义的深水,也经过了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200米一直发展到目前的500米。2002年,世界石油大会对海洋勘探开发水深做出新的界定,400米以内为常规水深,400米到1500米为深水,1500米以上为超深水。由于全球海洋90%的海域水深大于1000米,而海洋面积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因此,深海海域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5%。其中,绝大部分深海海域位于各沿海国管辖范围之外,法律意义上的深海也主要是指公海、海底“区域”等公共海洋空间。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将深海海底区域界定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

底土”。除去各沿海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管辖海域,全人类共有的深海面积约为全球海洋总面积的64%、地球总表面积的45%。无论基于何种定义,深海都是地球上面积最广、容积最大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潜在战略空间。 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未知区域,蕴藏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战略资源和能源,被誉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疆域”;深海空间广阔、战略纵深巨大,正成为各海洋强国强化军事存在和军事控制的战略制高点;深海在规则及制度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吸引了各大海洋国的浓厚兴趣,深海国际规则的塑造进程必将直接左右未来海洋秩序的走向。 二、深海开发竞争 得益于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方位开发利用海洋的阶段,特别是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和开发将很快有实质性突破。由于深海大多数区域属于公共海洋空间,又有巨大的资源诱惑,各国不可避免地开启了新一轮的蓝色“跑马圈地”运动。目前,确定有开发价值或潜力的领域主要有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深层海水的产业化应用、深海生物及基因产业、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 沿海国管辖大陆架以外的海底称之为海底“区域”,据科学发现,海底“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