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疫荧光层析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免疫荧光层析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免疫荧光层析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直观、价格低廉、可真正实现现场检测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多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液质联用色谱、毛细管电泳等仪器检测方法以及其他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优点。在检测领域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传统检测和仪器检测的良好补充。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类重大疾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极大的关注,让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目前,免疫层析产品主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最早应用于医学检验,在早孕检测中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漫延,其在毒品检测、环境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又出现新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有些农兽药残留限度极度苛刻,甚至要求0.1 ng/ml的检测限度,同时食品类物质如肉类、禽类、果蔬、谷物等成分复杂,前处理难度也很大,造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灵敏度无法胜任。除了进一步提高前处理方法以外,寻求高灵敏度的免疫层析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量子点是近20 年来发展起来的半导体纳米晶材料,因为它的优良特性,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潜力,近几年来从细胞标记等应用已逐渐开始向多个领域的检测与诊断方向渗透。 一、量子点特性 量子点(简称QDs,又称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组成的,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光玻尔半径,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一类半导体纳米颗粒,其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S、Se、Te),直径约为2nm-6nm。量子点由于存在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从而使它具有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光吸收特性,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在免疫生物学和临床检验学等研究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发光量子点作为荧光试剂探针标记生物大分子,正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与普通的荧光染料相比较,量子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机染料荧光分子激光谱带较窄,每一种荧光分子必须用合适能量的光来激发,而且产生的荧光峰较宽,不对称,有些拖尾。这给区分不同的探针分子带来困难,很难利用有机染料分子同时检测多种组分。量子点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使其激发波长的范围很宽,可以被波长短于发射光的光(一般短10nm以上)激发,并产生窄(半波宽约13nm)而对称的发射光谱,从而避免了相邻探测通道的串扰。 (2) 量子点具有“调色”功能,不同粒径大小的量子点具有不同的颜色,激发量子点的激发波长范围很宽,且连续分布,所以可以用同一波长的光激发不同大小的量子点而获得多种颜色标记,是一类理想的荧光探针。 (3)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强,稳定性好,抗漂白能力强,Chan和Nie通过实验证明ZnS包覆的CdSe比罗丹明6G分子要亮20倍和稳定100-200倍,可以经受多次激发,且标记后对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活性影响很小,因此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的长期作用提供了可能。

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 试纸条的研制 解泉源1,赖卫华1,*,刘春梅2,孙吉昌3,邓省亮4,刘成伟3,魏 华1,游兴勇3,熊勇华1 (1.南昌大学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7;2.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3.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4.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29) 摘 要:目的:建立快速、灵敏检测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方法:以羧基化荧光微球作为标记物,共价偶联抗大肠杆菌O157:H7鼠源单克隆抗体,将大肠杆菌O157:H7兔多抗和驴抗鼠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以双抗体夹心反应模式制备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通过优化实验确定偶联缓冲液为0.02mol/L pH5.0磷酸盐缓冲液,抗体偶联微球量为100μg/mg,试纸条可在加样5min后判读结果。制备的荧光微球试纸条对纯培养大肠杆菌O157:H7进行检测,肉眼观察检测限在1.2×104CFU/mL,借助荧光读取仪检测限能提高到6.1×103CFU/mL。试纸条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微弱交叉反应外,与实验室保存的30株细菌无交叉反应。结论: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试纸条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易于量化的特点,为该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手段。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法;试纸条 Development of Fluorescent Microspher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for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XIE Quan-yuan1,LAI Wei-hua1,*,LIU Chun-mei2,SUN Ji-chang3,DENG Sheng-liang4,LIU Cheng-wei3, WEI Hua1,YOU Xing-yong3,XIONG Yong-hua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 China; 2. Wuxi Zodolab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Wuxi 214000, China; 3. Jiangxi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 4.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Nanchang 33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develop a fluorescent microspher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Methods: Carboxyl-modified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were covalently coupled with murine anti-E coli O157:H7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rabbit anti-E.coli O157:H7 polyclonal antibody and donkey anti-mouse IgG were sprayed onto the nitrocellulose membrane as the test line and control line, respectively. The fluorescent microspher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for the detection of E.coli O157:H7 based on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DAS-ELISA) was developed. Results: The coupling buffer used was 0.02 mol/L PB (pH 5.0). The monoclonal antibody/microsphere ratio was 100 μg/mg. The procedure required only 5 min for detecting samples with the test strip. The limit of naked eye detection was as low as 1.2 × 104 CFU/mL and could be increased to 6.1 × 103 CFU/mL by the use of a fluorescence reader. No cross-reactivity with 30 laboratory strains was found despite marginal cross-reactivity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nclusions: For E.coli O157:H7 detection, the fluorescent microsphere strip, which provided a novel metho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friendly operation, rapidity, high sensitivity and ease of quantification. Key words:Escherichia coli O157:H7;fluorescent microsphere;immunochromatography;strip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16-0353-0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16072 收稿日期:2012-10-08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K10B06-01) 作者简介:解泉源(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E-mail:361868576@https://www.360docs.net/doc/826330421.html, *通信作者:赖卫华(1968-),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E-mail:talktolaiwh@https://www.360docs.net/doc/826330421.html,

免疫层析法检测原理分类介绍

免疫层析法检测原理分类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点击数: 88 更新时间:2005-10-16 双抗体夹心 ·以 hCG 试剂为例 金标为鼠源性抗β-hCG 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的复合物,测试线包被羊抗α-hCG 多克隆抗体,控制线包被羊抗鼠多克隆抗体。 妇女受孕的“指示剂” hCG 是一种肽,包含一条和FSH (促卵泡成熟激素),FLH 具有同源性的α链和一条高度特异的β链。当待测尿液或血清中含有一定量的hCG 时,样本通过层析作用到达金标位置hCG 的β链和单抗β-hCG 发生免疫反应,再层析到测试线位置,hCG 的α链和多抗 α-hCG 发生免疫反应,这样就把金标通过hCG 桥连到测试线上,达到一定量后,金标显色为肉眼可见的水平,多余的金标继续泳动到控制线位置,由于多抗鼠和鼠源性抗β-hCG 单抗发生免疫反应,从而桥连胶体金显色,这样就得到阳性结果。 当尿液或血清中不含 hCG 时,金标和测试线抗体不发生桥连,而控制线则显色,这样就得到了阴性结果。当测试线和控制线均不显色时,表示试剂盒无效。 该产品检验灵敏度25mIU/ml hCG 。 测HbsAg 的HbsAg 产品的检测原理是双抗体夹心。 竞争反应原理 ·以 MOP 为例(BSA 为牛血清白蛋白) 金标为鼠源性抗体Morphine 单抗和胶体金的复合物,T 线(为取得较强的免疫应答,故免疫 原采用Morphine-BSA 偶联物)包被Morphine-BSA 。C 线包被羊抗鼠抗体。

当待测尿液中含一定量以上的 Morphine时,样本到达金标位置,和单抗Morphine-BSA发生 免疫反应并完全饱和之,再层析到T线位置时,由于单抗Morphine-BSA lgG胶体金复合物已无空余的位点和测试线上的Morphine-BSA结合,故T线不显色,C线显色,这样得到的是阳性结果。 当待测尿液中不含 Morphine时,样本与金标不反应,再层析到T线位置时,固定在NC膜上 的Morphine-BSA会“捕捉”单抗 Morphine-BSA胶体金复合物,故T线显色,C线也显色,得到 阴性结果。当无C、T线时,表示试剂盒失效。 其它产品如 DPC、DTH、DME、DAM、DCO等依次类推。 应用proteinA金标的试剂盒检测原理 蛋白 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胞壁蛋白,有与哺乳动物的lgG结合的特性,亲和力根据物种的差异而有区别。而人体中所有的抗体均是lgG因此能用来检测人体血液中的抗体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以IHI为例说明 HIV试剂盒金标为protein A-金标复合物,T线包被HIV抗原。C线包被鸡抗protein A多克隆抗体。 当待测血清中含有HIV抗体时,该抗体先和protein A胶体金复合物免疫结合,到T线位置时,该抗体又和固定在NC膜上的HIV抗原免疫结合,从而桥连protein A胶体金,T线显色。到达C线位置时,固定在NC膜上的鸡抗protein A 多抗桥连protein A多抗桥连protein A胶体金,C线显色,得到阳性结果。 若待测血清中不含HIV抗体,则T线上的HIV抗原和protein A不发生免疫结合,T线不显色,

免疫层析技术

层析法概念 层析法(chromatography)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性质之差(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和大小、分子极性、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而建立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层析系统是由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和流动(Mobile Phase)相组成。固定相是固体物质或固定于固体物质上的成分。流动相是可以流动的物质,如水或各种溶剂。 层析过程:当待分离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混合物各组分的理化性质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弱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时受到的阻滞作用小,向前移的速度快;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强的组分向前移动的速度慢。从而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免疫层析法概念 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是近几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快速诊断技术,其原理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一端浸入样品(尿液或血清)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若用免疫胶体金或免疫酶染色可使该区域显示一定的颜色,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诊断。 免疫层析技术是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一项新兴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以固定有检测线和控制线的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定相,测试液为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使待测物在层析条上移动。 待测物在T线处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游离物在C线处发生免疫反应。 分类 检测方法标记物质 TRFIA技术镧系稀土元素螯合物 上转换发光技术上转磷光材料(UCP) 荧光乳胶层析技术荧光胶乳颗粒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微球 荧光QDS层析技术量子点 IMB层析技术免疫磁珠 新型胶体金技术纳米磁性微粒、核酸适配体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教程文件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直观、价格低廉、可真正实现现场检测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多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液质联用色谱、毛细管电泳等仪器检测方法以及其他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优点。在检测领域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传统检测和仪器检测的良好补充。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类重大疾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极大的关注,让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目前,免疫层析产品主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最早应用于医学检验,在早孕检测中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漫延,其在毒品检测、环境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又出现新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有些农兽药残留限度极度苛刻,甚至要求0.1 ng/ml的检测限度,同时食品类物质如肉类、禽类、果蔬、谷物等成分复杂,前处理难度也很大,造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灵敏度无法胜任。除了进一步提高前处理方法以外,寻求高灵敏度的免疫层析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量子点是近 20 年来发展起来的半导体纳米晶材料,因为它的优良特性,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潜力,近几年来从细胞标记等应用已逐渐开始向多个领域的检测与诊断方向渗透。 一、量子点特性 量子点(简称QDs,又称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组成的,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光玻尔半径,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一类半导体纳米颗粒,其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S、Se、Te),直径约为2nm-6nm。量子点由于存在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从而使它具有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光吸收特性,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在免疫生物学和临床检验学等研究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发光量子点作为荧光试剂探针标记生物大分子,正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与普通的荧光染料相比较,量子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机染料荧光分子激光谱带较窄,每一种荧光分子必须用合适能量的光来激发,而且产生的荧光峰较宽,不对称,有些拖尾。这给区分不同的探针分子带来困难,很难利用有机染料分子同时检测多种组分。量子点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使其激发波长的范围很宽,可以被波长短于发射光的光(一般短10nm以上)激发,并产生窄(半波宽约13nm)而对称的发射光谱,从而避免了相邻探测通道的串扰。 (2) 量子点具有“调色”功能,不同粒径大小的量子点具有不同的颜色,激发量子点的激发波长范围很宽,且连续分布,所以可以用同一波长的光激发不同大小的量子点而获得多种颜色标记,是一类理想的荧光探针。

提高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方法的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I 缩略语表 ...................................................................................................................... V 目录 ........................................................................................................................ VI 第一章前言 (1) 1.1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1) 1.1.1 传统分离鉴定法 (1) 1.1.2 聚合酶链式反应 (2) 1.1.3 色谱检测方法 (2) 1.1.4 免疫学检测方法 (3) 1.2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4) 1.2.1 免疫层析技术的概述 (5) 1.2.2 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5) 1.3提高免疫层析技术灵敏度的方法概述 (6) 1.3.1 选择灵敏度更高的标记材料 (6) 1.3.2 发展信号放大系统 (7) 1.3.3 对样品进行浓缩 (7) 1.3.4 设计新型免疫层析试纸条 (8) 1.4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8) 第二章胶体金免疫层析信号放大系统的建立 (10) 2.1前言 (10) 2.2材料与仪器 (12) 2.2.1 主要试剂 (12) 2.2.2 菌株 (12) 2.2.3 主要仪器设备 (12)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3) VI

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及在POCT中的应用

综一一述 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及在P O C T中的应用 黄德智综述,蒲晓允?审校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37) 一一摘一要:免疫层析技术因其简单二方便二易操作二快速,价格相对低廉,已广泛应用于即时检测(P O C T).随着P O C T检测项目的增多和对已有项目检测定量二灵敏度二特异度等要求的提高,本文就免疫层析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作以下综述. 关键词:免疫层析技术;一即时检测;一量子点 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9.05.022中图法分类号:R446 文章编号:1673G4130(2019)05G0594G04文献标识码:A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m 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P O C T HU A N GD e z h i,P UX i a o y 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X i n q i a oH o s p i t a l,A r m y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03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I m 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h a sb e e nw i d e l y u s e d i nP O C Tb e c a u s eo f i t s s i m p l i c i t y,c o n v e n i e n c e, e a s y o p e r a t i o n,r a p i d i t y 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 l o w p r i c e.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o fP O C Tt e s t i n g i t e m s 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eo f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e x i s t i n g p r o j e c t s,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t h e l a t e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i m 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K e y w o r d s:i m 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一P O C T;一q u a n t u md o t s 1一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一一免疫层析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并被用于检测血清蛋白的一种结合了免疫技术和色谱层析技术的快速检测分析方法,利用胶体金二胶体碳二磁性纳米材料二稀土纳米材料二量子点等着色标记物,在层析时,标记物与待测物的络合物被相应的配体捕获而浓集显色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线,以纤维膜上显色条带的有无二颜色深浅和反射光线来定性或定量,在即时检测(P O C T)中应用极为广泛.免疫层析试纸条由样品垫二结合垫二硝酸纤维素(N C)膜二检测线(T线)二质控线(C线)二吸水垫二聚氯乙烯(P V C)底板等部分组成,根据待检测物的大小和抗原抗体结合的方式,分为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1G2].2一免疫层析技术发展及应用 一一免疫层析技术关键在于依靠标记抗体的免疫标记材料,而纳米材料由于优越的信号放大作用,能达到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备受青睐.下面主要从胶体碳二量子点二稀土纳米材料二上转换发光技术和超顺磁性纳米材料以及适配体等方面进行介绍.2.1一胶体碳一与胶体金相比,胶体碳的优点包括更高的颜色强度,即更高的灵敏度和标记效率,动力学检测范围更广,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可大规模生产且更环保,但由于其标记和封闭时间长,并未体现出对胶体金的绝对优势,故其商业化程度较低[3G4].何卓等[3]利用碳纳米颗粒制作的胶体碳试纸条用于检测疟原虫,并可通过扫描检测带灰度值以定量.最近,Y U等[4]利用一种新的胶体碳材料氧化石墨烯作为标记物,成功制作出用于检测黄曲霉素B1的试纸条,肉眼最低检测限可达0.3n g/m L.材料学的进步能促进检测的进步,诸如碳量子点和石墨烯量子点等材料也是免疫层析研究中可以利用的标记材料.2.2一量子点一量子点被认为是免疫层析中最有前途的荧光半导体纳米材料,与一般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光谱窄而对称,高量子产率,宽吸收光谱,荧光强度高,耐光漂白和稳定性好等优点[5G6].水溶性量子点表面富含羧基或氨基以用于连接蛋白质.表面是羧基的量子点被1G(3G二甲氨基丙基)G3G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 D C)和NG羟基琥珀酰亚胺(N H S)激活,并且这些激活的羧基和抗体的氨基相连接.这些特性使得量子点是一个可以达到高灵敏度和同时对多种检测物定量的免疫层析标记物[7].为了检测样本中不同的物质,有两种不同模式的检测方法.第一种模式是不同的T线去检测与之对应的分析物;第二种模式是一条T线去检测不同的分析物.例如,第一种模式,T A R A N O V A等[8]设计了一种 交通信号灯 式的竞争性免疫层析方法,他们 495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3月第40卷第5期一I n t J L a bM e d,M a r c h2019,V o l.40,N o.5 ?一通信作者,EGm a i l:15809320@q q.c o m. 一一本文引用格式:黄德智,蒲晓允.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及在P O C T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5):594G597.

一种基于量子点荧光微球的高灵敏度免疫层析技术初步研究

学校代码:10270 学号:072200928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一种基于量子点荧光微球的高灵敏度 免疫层析技术初步研究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纳米检测技术 研究生姓名白亚龙 指导教师魏新林王元凤 完成日期 2010年4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量子点具有宽的吸收峰,窄而对称的发射峰,且发射峰(即发光颜色)随尺寸可调,以及较高的荧光强度、较强的抗光漂白能力等特点,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具有更优越的性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荧光探针制备物。近年来在生物与医学免疫检测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不断渗透漫延。因其具有优越的光学性能,有望突破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制备出更为灵敏的量子点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 本项工作围绕量子点的免疫检测体系,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1. 制备MPA稳定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探讨了最佳的合成条件,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得到一系列由绿色过渡到红色的CdTe量子点,并对不同时间取得的样品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TEM等表征。对其纯化和稳定性能也做了相应的探讨,发现透析不适合量子点纯化,体系pH8-10有利于量子点的稳定。 2. 以红色CdTe量子点作为代表,小鼠IgG作为模式抗体,用免疫层析法探讨了量子点与抗体的最佳偶联方式,先后对比了直接偶联、EDC与NHS单独最为偶联剂、EDC 与NHS混合作为偶联剂这三种方法制备量子点探针,免疫层析结果显示EDC与NHS 混合作为偶联剂(质量比3:4)制备得到的探针具有优越的性能。直接偶联与以NHS 作为偶联剂制备的探针性能较差,不适合实际应用。 3. 为了得到更高荧光强度的荧光粒子,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量子点荧光强度:第一,制备核壳型量子点以期提高量子点荧光强度;第二,制备CdTe@SiO2纳米粒子以期提高单个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通过实验结果来看,水相制备的核壳型纳米粒子荧光强度并未得到改善,反而降低。反相微乳液制备的CdTe@SiO2纳米粒子因为实验试剂等影响,荧光强度大幅度下降,更不适合于检测分析用。 4. 制备高强度的SiO2/CdTe纳米粒子,用反相微乳液或史道伯法合成50-50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硅烷偶联剂APTES使其氨基化,然后用偶联剂EDC与NHS将其与CdTe量子点偶联,制备得到高强度的荧光微球。 5. 经过一系列优化实验,以小鼠IgG与羊抗小鼠互为抗原抗体组装荧光微球免疫层析体系,经过与胶体金免疫层析对比,初步判断灵敏度比胶体金免疫层析体系高4-20倍。 关键词:CdTe量子点;偶联;抗体;探针;二氧化硅;免疫层析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lepu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全血、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 1.1规格 卡型:1人份/袋、10人份/盒、20人份/盒、50人份/盒。 卡盒型:20人份/卡盒×1、20人份/卡盒×2、20人份/卡盒×3、20人份/卡盒×4。 1.2组成 卡型:每盒含1/10/20/50人份检测卡、1份批号卡(二维码,含标曲信息)和1/10/20/50份样品缓冲液(150uL/支)。其中,每人份检测卡包括1份D-二聚体检测卡和1包干燥剂。卡盒型:每盒含1/2/3/4个20人份/卡盒和1/2/3/4 瓶样品缓冲液(15mL/瓶),20人份/卡盒包装含1卡盒(附有标曲信息芯片),其中1个卡盒中包括20支检测卡和11片干燥剂。 D-二聚体检测卡由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T线包被鼠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C线包被羊抗鼠多克隆抗体)、荧光垫(含有荧光标记的鼠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吸水纸、塑料载板组成。样品缓冲液由0.1%的表面活性剂和0.1mol/L 的Tris(pH7.0)溶液组成。 2.1物理性状 2.1.1膜条外观 检测卡应整洁完整、无毛刺、无破损、无污染;材料附着牢固;标签字迹清晰,无破损。 2.1.2膜条宽度 检测卡的膜条宽度≥2.5 mm。

2.1.3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 mm/min。 2.1.4样品缓冲液 样品缓冲液体积应不少于标示值,pH值 6.5~8.0 。 2.2空白限 空白限应不高于200ng/mL。 2.3重复性 CV(%)应不高于15.0%。 2.4批间差 极差应不高于15.0%。 2.5线性 在 [200,5000]ng/mL的范围内,用线性拟合公式拟合,剂量-反应曲线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0。 2.6准确度 样本回收率应在85%~115%范围内。 2.7分析特异性 检测浓度为1000ng/ml的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应小于200ng/mL。 2.8稳定性 将检测试剂盒在2℃~3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分别检测2.1、2.2、2.3、2.5、2.6、2.7项,结果应符合各项目的要求。 2.9 溯源性

大肠杆菌O157_H7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_袁列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2BAD29B05, 2012BAC01B07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100128,201210035)作者简介:袁列江(1973-),男,湖南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研究员,博士。E-mail:yuanliejiang@163.com通讯作者:李忠海 收稿日期:2015-06-12 第31卷第4期2 0 1  5年7 月Vol.31,No.4 Jul.2 0 1  5DOI:10.13652/j .issn.1003-5788.2015.04.010大肠杆菌O157:H7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Study on quantum dot immune chromatography  test stripfor Escherichia coli O157:H7袁列江1 YUAN Lie-jiang1 李萌立2 LI Meng-li2 王书源2 WANG Shu-yuan2 杨梦昕2 YANG Meng-xin2 李忠海2 LI Zhong- hai2 (1.湖南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湖南长沙 410007;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1.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Hunan Province,Chang sha,Hunan410007,China;2.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摘要:研制一种大肠杆菌O157:H7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利用自制水溶性量子点静电偶联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将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和羊抗兔二抗划线于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 条能在5min内完成检测,检测限制为1×104 CFU/mL, 对常见的8种食源菌无交叉反应。基于量子点的大肠杆菌O157:H7免疫层析试纸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可用于食品快速检测。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 量子点;免疫层析Abstract:To develop aquantum dotsb(QDs)immune 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O157:H7.Water soluble QDs was electrostatic coupled with mouseanti-Escherichia coli O157:H7monoclonal antibody  and mouse anti-Escherichia coli O157:H7and rabbit anti-mouse IgG were marking on the NC membrane as test line and control line,respectively.Therapid detection of immune 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paper was basedon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With the immune chromatographicstrip test,only  5min was needed for detection.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1×104 CFU/mL.No cross-reactivity  was found with 8kinds of common food borne pathogens.The QDs immune 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 offers a rapid and sensitive tool for the detection ofEscherichia coli  O157:H7Keywords:Escherichia coli O157:H7;quantum dots;immune chro-matograp hic 在中国的食品中毒事件中, 约一半由微生物引起,其中又以大肠杆菌引起的最多[1-4] 。大肠杆菌O157:H7型(Escherichia coli  O157:H7)是一种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主要食源致病菌之一[5] 。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性极 强,有文献[6] 报道仅需100~200个细菌即可对人体产生中 毒反应。大肠杆菌O157:H7在全球频繁发生,传播范围广,致病性强,往往一爆发就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2011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EHEC)在欧洲的传播非常迅猛,有13个国家的2  400多人被感染,其中23人死亡[7]。中国也爆发过多次,1999年发生的大肠杆菌O157:H7中毒事件, 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8] 。 传统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为平板培养法, 试验条件要求简单,但操作繁琐,检测周期较长。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 高, 但在实际应用中受试验仪器的制约[9-13] 。免疫层析技术[14] 是近年发展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其检测简单迅速,每 个样品检测时间在5min ,方便快捷、特异灵敏、稳定性强、不需要设备支撑, 是一种优良的快速检测技术。解泉源等[15] 以荧光微球为标记物建立了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不借助检测仪器条件下检测限可达1.2× 10 4 CFU/mL。王静等[16]以胶体金做标记物,建立了大肠杆菌O157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筛查方法,检测能在15min内 完成,检测限为1×105 CFU/mL。 量子点(q uantum dots,QDs)是一种由Ⅱ~Ⅵ族元素或Ⅲ~V族元素组成, 直径在1~10nm的半导体荧光纳米粒子[17,18] 。量子点中电子的能量状态与原子相似,由于电子和 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 所以量子点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显示出8 3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yuepu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尿液样本中白蛋白的含量。 1.1规格 卡型:1人份/盒、10人份/盒、20人份/盒、50人份/盒 卡盒型:20人份/卡盒 1.2组成 1人份/盒、10人份/盒、20人份/盒、50人份/盒,每盒含1/10/20/50人份检测卡、1份批号卡和1/10/20/50支稀释液(900μL/支),一份标曲信息卡,其中,每人份试剂盒包括1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卡和1包干燥剂。20人份/卡盒含1卡盒(附有标曲信息)、1瓶稀释液(50mL/瓶),其中1个卡盒中包括20支检测卡和11片干燥剂。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卡由荧光垫(喷涂有荧光微球标记的鼠抗人白蛋白单克隆抗体)、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T线包被鼠抗人白蛋白单克隆抗体;C线包被羊抗鼠抗体)、吸水纸、塑料载板组成。 稀释液由0.1%的表面活性剂S9和0.1mol/L的PBS(pH7.4)溶液组成。 2.1物理性状 2.1.1外观 检测卡应整洁完整、无毛刺、无破损、无污染;材料附着牢固;标签字迹清晰,无破损。稀释液应清澈透明、无杂质、无絮状物。 2.1.2 膜条宽度 检测卡的膜条宽度≥2.5mm。 2.1.3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1.4稀释液装量 卡型:稀释液体积应在标识体积的±5%以内。 卡盒型:稀释液体积不少于标示值。 2.2空白限 空白限应不高于10mg/L。 2.3重复性

分别用高、中、低3个浓度的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CV(%)应不高于10.0%。 2.4批间差 极差应不高于15.0%。 2.5线性 在[10, 200]mg/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0。 2.6准确度 样本回收率应在85%~115%范围内。 2.7稳定性 将测定试剂盒在4℃~3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过有效期后3个月内,分别检测2.1、2.2、2.3、2.5、2.6项,结果应符合各项目的要求。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wantaishengwu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测定试剂盒(荧光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与厦门万泰沧海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配套使用,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尿液样本中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含量。 1.1 包装规格:10人份/盒,50人份/盒。 1.2 主要组成成分 表1 试剂盒主要组成成分 检测卡:附着荧光标记抗NGAL抗体的玻璃纤维、包被有抗NGAL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塑料背衬。 样本稀释液:0.02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 定标代码:贮存有试剂盒批号及对应定标曲线信息。 2.1 外观 试剂(盒)各组份应齐全、完整;标签应清晰,易识别。 2.2 膜条宽度 应不小于2.5mm。 2.3 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4 净含量 液体组分的净含量与标示值相对偏差不超过±10%。 2.5 测量系统的线性

在测量范围[50,1500]ng/mL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低于0.9900;[50,300]ng/mL浓度线性绝对偏差不超过±45ng/mL,(300,1500]ng/mL浓度线性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5%。 2.6 定量限 检测50ng/mL定量限参考品,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20%。 2.7 准确度 检测试剂盒回收率在80%~120%范围内。 2.8 重复性 检测低、高两个浓度的重复性参考品CV1和CV2,变异系数(CV,%)应均不超过15%。 2.9 批间差 用3个批号试剂盒检测低、高两个浓度重复性参考品CV1和CV2,其结果相对偏差应均不超过±15%。 2.10 稳定性 效期稳定性:取2℃~30℃干燥处保存18个月以上试剂盒,检测2.1~2.8,2.11项,结果应符合各项目规定的要求。 2.11 特异性 用企业特异性参考品T1~T3检测,结果应均<100ng/mL。其中T1为(1500±50)ng/mL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尿液样本,T2为(200±20)ng/mL基质金属蛋白酶-2尿液样本,T3为(100±20)μg/mL的α1-微球蛋白尿液样本。

新型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_任志奇

456. [13]OHM J E ,MCGARVEY K M ,YU X ,et al.A stem cell -like chromatin pattern may predispos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o DNA hypermet -hylation and heritable silencing [J ].Nat Genet ,2007,39(2):237-242. [14]SHAKERA S ,BERNSTEINB M ,MOMPARLER L F ,et al.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of inhibitors of DNA methylation (5-aza -2'-deoxycytidine )and histone deacetyla-tion (trichostatin A ,depsipeptide )in combination against myeloid leukemic cells [ J ].Leuk Res ,2003,27(5):437-444.[15]MARUYA S ,ISSA J J ,WEBER R S ,et al.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status of tumor -associated genes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arcinoma :incidence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J ].Clin Cancer Res ,2004,10(11):3825-3830. [16]CAO J ,ZHOU J ,GAO Y ,et al.Methylation of p16CpG island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Clin Cancer ,2009,15(16):5178-5183. [17]SHAW R J ,LILOGLOU T ,ROGERS S N ,et al ,Promoter methy-lation of P16,RAR ,E -cadherin ,cyclin A1and cytoglobin in oral cance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using pyrosequencing [J ].Brit J Cancer ,2006,94(4):561-568. [18]LIN S C ,CHANG K W ,CHANG C S ,et al.Alterations of p16/ MTS1gene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from Taiwanese [J ].Oral Pathol Med ,2000,29(4):159-166. [19]WEINBERGER P M ,YU Z ,HAFFTY B G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16protein levels in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 ,2004,10(9):5684-5691. [20]项一宁,张维元.鼻咽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高甲基化和 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6):358-361. [21]SEIKE M ,GEMMA A ,HOSOYA Y ,et al.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p16INK4gene inactivation by hypermethylation in lung canc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metastasi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tatus of p53[J ].Clin Cancer Res ,2000,6(11):4307-4313. [22]KARAMITOPOULOU E ,ZLOBEC I ,KOUMARIANOU A ,et al. Expression of p16in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adjuvantly treated stage III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dentifies poor prognostic sub-groups [J ].Cancer ,2010,116(19):4474-4486. [23]HUANG L ,LEE C.P16INK4A overexpression predicts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ervical carcinomas [J ].J Clin Pathol ,2012,65(2):117-121. [24]李勇.全血p16基因在脑肿瘤中缺失及5'CpG 岛甲基化检测 [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87-2090. [25]BARTON C A ,HACKER N F ,CLARK S J ,et al.DNA methylation changes in ovarian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early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 J ].Gynecol Oncol ,2008,109(1):129-139.[26]WADIA J S ,DOWDY S F.Transmembrane delivery of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 by TAT -mediated trans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5,57(4):579-596. [27]方晓明,郑树,姜朝晖,等.启动子区5'CpG 岛去甲基化对人 肠癌RKO 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J ].中国临床肿瘤杂志,2008,5(1):10-15. [28]SHABASHVILI D ,CHEN M ,NAWAB A ,et al.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zebularine ,delays tumor growth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ouse model of breast cancer [J ].Mol Cancer Ther ,2012,11(2):370. (收稿日期:2012-07-13 编辑:王冰) △通信作者。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 -mail :liutc@fim-mu.com 新型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任志奇,吴英松,刘天才△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抗体工程研究所(广州510515) 以胶体金为代表的层析技术已发展了20多年,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但由于只能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测,难以满足临床检测指标定量化的要求;同时检测结果靠肉眼判断,特别是在检测结果呈弱阳性时,极易造成人为漏检现象,因此存在灵敏度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而新型免疫 层析技术不存在胶体金需大量聚集才能显色的缺点,其以特有的光电磁信号放大系统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样品的本底干扰,拥有传统标记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免疫层析技术正朝着定量、高灵敏度、多标记检测等方向发展。现对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进行阐述并探讨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新型免疫层析技术概况 当前新型示踪材料发展迅猛,包括稀土元素、荧光乳胶、 荧光微球、量子点、磁珠等。除采用新型标记物之外,还可将纳米磁分离技术或核酸适配体等新技术优势结合至传统胶体金技术,形成新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因此,根据膜上包被的免疫层析标记物的不同,可分为上转换发光技术、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层析技术、荧光乳胶层析技术、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量子点层析技术、磁珠免疫层析技术以及新型胶体金技术(纳米磁分离-胶体金、核酸适配体-胶体金)等新型免疫层析技术。1.1 上转换发光技术 即以上转磷光材料(up -converting phosphor ,UCP )作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技术。UCP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由2种稀土金属元素(分别作为光吸收子和发射子)掺杂于氧化硫等惰性材料中构成的一类能上转发光产生磷光的纳米级示踪材料[2-3] 。UCP 在红外线激发下可发射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 [4] ,且吸收长波长光而发射短波长光。由 于天然生物材料不具备上转发光的特性,其发光信号不受检测环境的影响,故样品本底低而灵敏度高,非常适合化学物 · 213·广东医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2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13,Vol.34,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