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1.概念:生物药物(生物制药)是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叫做生物技术制药。

2.技术范畴: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糖链工程和海洋生物技术等。

3.相关学科:有生物学(含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等)、医学、药学、农学等。但从基础学科来讲,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是其主要的学科。

4.应用范围:(1)医药;(2)农业;(3)食品;(4)工业;(5)环境净化;(6)能源。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

1.传统生物技术阶段

主要产品:乳酸、酒精、丙酮、丁酸、柠檬酸、淀粉酶。

生产的特点:过程简单,大多属兼气发酵或表面培养,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产品化学结构简单,属初级代谢产物。

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

主要产品:抗生素、维生素、甾体、氨基酸;食品工业的工业酶制剂、食用氨基酸、酵母、啤酒;化工业的酒精、丙酮、丁醇、沼气;农林业的农药;环境保护业的生物治理污染。生物技术的特点:(1)产品类型多,初级(氨基酸、酶、有机酸)、次级(抗生素)、生物转化(甾体);(2)生物技术要求高,纯种、无菌、通气,产品质量要求也高;(3)生产设备规模大;(4)技术发展速度快。

3.现代生物技术

主要产品: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

生物技术的内容包括:(1)重组DNA技术及其它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2)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细胞工程);(3)酶或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工程);(4)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5)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技术;(6)动物胚胎工程技术;(7)现代发酵技术;(8)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技术;(9)蛋白质工程技术;(10)海洋生物技术。

三、医药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1.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2.新产品不断出现

3.新试剂、新技术不断出现

4.新型生物反应器和新分离技术不断出现

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

五、医药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1.利用新发现的人类基因,开发新型药剂。

2.新型疫苗的研制。

3.基因工程活性肽。

4.其他。如疾病早期诊断,PCR,单克隆抗体。

第二章生物药物概论

第一节生物药物的来源、特性、分类与制备

一、生物药物的来源

1.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

天然的生物材料:人体、动植物、微生物和各种海洋生物。

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如基因工程技术制得的微生物或细胞。

二、生物药物的特性

1.药理学特性(优点)

(1)治疗的针对性强。细胞色素C用于治疗组织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2)药理活性高。注射用的纯ATP可以直接供给机体能量;(3)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生物药物本身就直接取自体内;(4)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生物体之间的种属差异及个体差异,用药时会发生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

2.生产、设备中的特殊性

(1)原料中的有效物含量低。激素、酶在体内含量极低;(2)稳定性差。生物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特定的活性部位,该部位有严格的空间结构,一旦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也就随着消失;(3)易腐败。生物药物营养价值高,易染菌、腐败。生产过程中应低温、无菌;(4)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均一性、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3.检验上的特殊性

由于生物药物具有生理功能,故生物药物不仅要有理化检验指标,更要有生理活性检验指标。

三、生物药物的分类

1.(生物制药的研究内容)按生物工程学科范围分为四类分类:

(1)发酵工程制药;(2)基因工程制药:(3)细胞工程制药;(4)酶工程制药。

2.按药物的结构分类:

(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药物;(2)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3)酶和辅酶类药物;(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药物;(5)糖类药物;(6)脂类药物;(7)细胞生长因子;(8)生物制品类。

3.按来源分类:

(1)人体组织来源。疗效好、无副作用、来源有限。(2)动物组织来源。动物脏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以批量生产。(3)植物组织来源。中草药,酶、蛋白质、核酸。(4)微生物来源。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酶。(5)海洋生物来源。动植物、微生物。

4.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类:

(1)治疗药物。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2)预防药物。传染性强的疾病,疫苗、菌苗、类毒素。(3)诊断药物。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免疫诊断、酶诊断、基因诊断试剂。(4)其它。生化试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医用材料。

四、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

1.生物药物原料的选择、预处理与保存方法

(1)原料选择原则

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料新鲜,来源丰富、易得,产地较近,原料中杂质含量少,成本低。(原料→粗提→精提)

生物技术单元操作

(2)预处理与保存

预处理:就地采集后去除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不用的成分,将有用成分保鲜处理,收集微生物原料时,要及时将菌体与培养液分开,进行保鲜处理。

保存方法:①冷冻法,适用于所有生物材料,-40℃;②有机溶剂脱水法,丙酮,适用于原料少、价值高,有机溶剂对原料生物活性无影响;③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等,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

第二节人体来源的药物

一、人体来源药物的特点与研究意义

1.人体来源的药物的特点

(1)安全性好。不易产生副反应。(2)效价高、疗效可靠。质量好、效价高。(3)稳定性好。冻干制剂10度以下可保存2年以上。

3.研究意义

(1)资源的有限性;(2)意义。

3.蛋白质类药物分离提取方法

(1)沉淀法(盐析、有机溶剂、等电点);(2)按分子大小分离(超滤、透析、层析、离心);

(3)电荷(离子交换、层析、电泳、等电聚焦);(4)亲和层析法(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

二、人体来源药物的种类和用途

1.人血液成分制品

(1)红细胞制剂;(2)白细胞浓缩液;(3)血小板制剂;(4)新鲜冰冻血浆(FFP)。

2.血浆的综合利用

(1)传输蛋白质;(2)免疫球蛋白;(3)凝血系统蛋白;(4)补体系统蛋白;(5)蛋白酶抑制物类。

3.人体液细胞中的活性物质

体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等。活性物质主要是干扰素α、白介素-2、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4.人类来源的其他原料的利用

5.细胞因子

6.人体激素

激素是调节机体正常发育和活动的重要物质,是由一类动物体内腺体细胞和非腺体组织细胞所分泌的化学信息分子。激素主要有:蛋白质激素、多肽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脂类激素。激素在体内含量很低,研究目的不是用生物体来提取,而是用于指导用其他原料进行生产和如何正确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现在的生产方法有:用动物提取,半合成法,基因工程法。

第三节动物来源的药物

三、动物来源药物的种类与用途

1.动物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

(1)动物多肽药物的重要性与种类

重要性:脑垂体所分泌的多肽激素,药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通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设计和研制新型药物。

(2)动物蛋白类药物

2.动物酶与辅酶类药物

种类:促消化酶类(胃酶可口服,蛋白酶,胰酶);消炎酶类(溶菌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可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退浮肿);治疗心血管疾病(纤

溶酶、尿激酶、凝血酶);抗肿瘤的酶(天冬氨酰酶、谷氨酰胺酶、半胱氨酸酶、组氨酸酶)。

3.动物核酸类药物

4.动物糖类药物

5.动物脂类药物: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磷脂类、胆酸类、卟啉和衍生物。

第四节植物来源的药物

一、糖类——单糖、多糖、寡糖。

二、脂类、类脂、固醇及其衍生物

三、蛋白质、多肽及其活性物质

四、化合物——特别小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近几年来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实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精油、南瓜多糖等。

第五节海洋生物药物

一、取得重要进展的领域

(1)海洋生物抗癌活性物质;(2)海洋生物抗菌活性物质;(3)海洋生物抗心血管疾病活性物质;(4)海洋生物抗放射性活性物质及酶类;(5)海洋前列腺素;(6)海洋保健品、螺旋藻;(7)海洋医用生物材料。鲎试剂、河豚毒素试剂、甲壳素、珊瑚。

二、我国发展海洋药物的主攻方向

1.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2.大力促进海洋生物技术在开发海洋药物上的应用

3.开发新的海洋中成药和新剂型

4.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保健品

5.开发新的海洋医用生物材料

第三章生物技术制药单元操作与药物生产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生物技术制药单元操作

一、概述

生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可分为5个主要步骤:预处理、固液分离、浓缩、纯化和产品定型(干燥,制丸,挤压,造粒,制片),每一步骤都可采用各种单元操作。

在提取纯化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操作步骤,因为每一操作步骤都不可避免带来损失。操作步骤多,总收率就会下降。

二、提取纯化的工艺论证

工艺验证,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得到关于生产工艺的书面材料,证明并保证生产过程能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特定的高质量的产品。

工艺验证的范围:厂房设施、工程仪表、机械设施、生产环境、工艺条件、计算机软件、介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操作人员素质和测试方法等。以上各个部分都要有验证材料或试验数据,根据这些材料和数据写出验证报告。

当工艺的某一部分有较大变动时(如大修、工艺条件变化),要进行重新验证,即再验证。再验证是针对某一部分的行动,而不是整个工艺过程的验证,因而比较简单、快速、易行。验证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验证要求,组织验证小组,制定验证方案,实施验证试验,写出验证报告,再验证等。

三、原料选择、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技术

(一)原料选择的基本准则

1.在大量的信息资料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原料;

2.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鲜材料;

3.来源丰富易得;

4.制造工艺简单易行;

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而分离目的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的沉淀与溶解,与溶剂的介电常数有关。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使其溶解度变小,同时,还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而使蛋白质沉淀析出。

有机沉淀法应注意的问题:

(1)控制工艺过程的温度:整个操作规程应在低温下进行,而且最好是同一温度。

(2)防止溶剂局部温度过高:加入有机溶剂时搅拌要均匀,速度要适当,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引起沉淀物的破坏、变性或失活。

(3)及时处理沉淀物:沉淀物经过滤或离心后,要立即用水或缓冲液溶解,降低有机溶剂的浓度。

(4)pH的选择:在待沉淀蛋白质的pI附近(,蛋白质在pI时的溶解度最小)。

(5)有机溶剂是酶和蛋白质的变性因素,尤其是对敏感酶类。

3.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又具有不同的等电点的特性进行分离的工艺过程。

4.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在一定的pH值下,盐浓度越高,所需PEG时浓度越低,溶液的pH越接近目的物的等电点,沉淀所需PEG的浓度越低。

五、萃取

(一)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是两种天然或合成的亲水性聚合物水溶液相互混合,由于较强的斥力或空间位阻,相互之间无法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形成双水相体系。

双水相萃取的技术特征:

(1)体系有生物亲和性。(2)体系能进行萃取性的生物转化。(3)体系能与细胞相结合,操作既节省萃取设备和时间,又避免了胞内酶的损失。(4)亲和萃取可大大提高分配系数和萃取专一性。(5)任何两相体系,都不要求特殊的处理就可与后续纯化工艺相衔接。(6)开发廉价新型的双水相体系。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

1.技术原理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2.萃取装置

超临界萃取装置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八部分:萃取剂供应系统、低温系统、高压系统、萃取系统、分离系统、改性剂供应系统、循环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3.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的特点(优点)

(1)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

(2)使用SFE是最干净的提取方法,由于全过程不用有机溶剂,因此萃取物绝无残留溶媒,同时也防止了提取过程对人体的毒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是100%的纯天然(产物中无杂质);

(3)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包含溶解物的CO2-SCF流经分离器时,由于压力下降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而立即分开,不仅萃取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节约成本(SCF立方英尺);

(4)CO2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萃取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且属于不燃性气体,无味、无臭、无毒,故安全性好;

(5)CO2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取得,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6)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达到萃取目的。

六、层析法

1.离子交换层析。

2.凝胶层析。

3.亲和层析。

七、电泳技术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四)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八、其它技术

(一)浓缩是指低浓度溶液通过除去溶剂变为高浓度溶液的过程。常在提取后和结晶前进行,有时也贯穿于整个制药过程。

(二)结晶是利用某些药物具有形成晶体的性质是目标药物(溶质)呈晶态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三)干燥是从湿的固体生物药物中,除去水分或溶剂而获得相对或绝对干燥制品的工艺过程。它也是一种蒸发,但不同于浓缩。通常包括原料药的干燥和制成临床制剂的干燥。

(1)常压干燥。通风与加热结合。成本低,干燥量大。但时间长,易污染。

(2)减压干燥。利用专用设备减压加速,使溶剂迅速蒸发。时间短,温度低。制药常用方法。

(3)喷雾干燥。将液体通过喷射装置喷成雾滴后,在一定流速的热气流中,迅速蒸发干燥的方法。

第二节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质量控制

什么是药品的六个“P”?

1.什么是GAP?

GAP:英文名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什么是GCP?

GCP:英文名称“Good Clinical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3.什么是GLP?

GLP:英文名称“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实验室管理规范”。目前,在我国是指于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2号)。

4.什么是GSP?

GSP:英文名称“Good Supply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控制医药商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

5.什么是GUP?

GUP:英文名称“Good Use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是指《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

6.什么是GMP?

GMP:英文名称“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GMP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3月18日通过,6月18日发布,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局令9号)。这个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它是一种强制性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已于2004年7月1日实行

强制性停产。

第四章基因工程制药

第一节概述

问题:基因工程菌生产药物的优点?

第二节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的基本过程

主要程序是:目的基因的克隆,构建DNA重组体,将DNA重组体转入宿主菌构建工程菌,工程菌的发酵,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等。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阶段。上游阶段是研究开发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主要是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细胞)。下游阶段是从工程菌(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

第三节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纯化

基因工程药物具有下列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中含量较低;(2)含目的产物的初始物料组成复杂;(3)目的产物的稳定性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对pH、温度、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张力等十分敏感,容易失活、变性;(4)种类繁多,包括有大、中、小分子、结构简单或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以及结构复杂及性质各异的生物活性物质;(5)应用面广,对其质量、纯度要求高,甚至要求无菌、无热原等。

一、建立分离纯化工艺的依据

1.含目的产物的起始物料的特点:

(1)菌种类型及其代谢特征。(2)原材料和培养基的来源及其质量。(3)生产工艺和条件。包括灭菌方法和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周期、生产能力、工艺控制条件、因素及方式等。(4)初始物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2.物料中杂质的种类和性质

3.目的产物特性

4.产品质量的要求

二、分离纯化的基本过程

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一般不应超过4-5个步骤,包括细胞破碎、固液分离、浓缩与初步纯化、高度纯化直至得到纯品以及成品加工。

三、分离纯化的技术

1.细胞破碎与固液分离。

2.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

3.非蛋白质类杂质的去除。

分离纯化技术应满足下列要求:(1)技术条件要温和,能保持目的产物的生物活性;(2)选择性要好,能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有效地将目的产物分离出来,达到较高纯化倍数;(3)收率要高;(4)两个技术之间要能直接衔接,不需要对物料加以处理或调整,这样可以减少工艺步骤;(5)整个分离纯化过程要快,能够满足高生产率的要求。

四、选择分离纯化方法的依据

1.根据产物表达形式来选择

2.根据分离单元之间的衔接来选择

通常先运用非特异、低分辨的操作单元,以尽快缩小样品体积,提高产物浓度,去除最主要的杂质;随后采用高分辨率的操作单元:凝胶排阻色谱这类分离规模小、分离速度慢的操作单元放在最后。

3.根据分离纯化工艺的要求来选择

分离纯化工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能产业化)。

(2)尽可能减少组成工艺的步骤。

(3)组成工艺的各技术或步骤之间要能相互适应和协调,工艺与设备也能相互适应,从而减少步骤之间对物料的处理和条件调整。

(4)在工艺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用试剂,以免增加分离纯化步骤,或干扰产品质量。

(5)分离纯化工艺所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因稳定性差的产物随工艺时间增加收率。

(6)工艺和技术必须高效,收率高,易操作,对设备条件要求低,能耗低。

(7)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选择后处理技术、工艺和操作条件时,要能确保去除有危险的杂质,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以及生产过程的安全。

第四节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二、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纯化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有足够的生理和生物学试验数据资料,确证提纯物分子批间保持一致性。外源蛋白质,DNA与热原质都控制在规定限度以下)

四、目标产品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要求:产品的鉴别、纯度、活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1.产品的鉴别。

2.纯度分析。

3.生物活性测定。

4.稳定性考察。

5.产品一致性的保证。(

6.安全性)

五、产品的保存

1.液态保存

(1)低温保存;(2)在稳定pH条件下保存;(3)高浓度保存;(4)加保护剂保存。

2.固态保存

固态蛋白质比液态稳定,一般蛋白质含水量超过10%时容易失活。含水量降到5%时,在室温或冰箱中保存比较稳定。冻干粉或结晶都具有强抗热性和稳定性。

第五章细胞工程制药

第一节概述

细胞工程可分为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包括: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克隆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技术;亚细胞水平的操作技术等。

第二节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1.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

2.核移植就是将一个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卵细胞中,并发育成长。

3.转基因动物是指经人的有意干涉,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中并稳定地整合到动物基因组中,且能遗传给子代的动物。

4.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的过程。

第三节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1.组织及细胞培养。

2.遗传特性改造。

3.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物生产重组蛋白具有以下优点:1.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简单且易于成活,有利于遗传操作;2.植物培养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再生植株;3.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通过植物杂交的方法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在植物体内积累多基因;4.转化植株系的种子易于贮存,有利于重组蛋白的生产和运输;5.用动物细胞生产重组蛋白,可能污染动物病毒,这对人类可能造成潜在危险,而植物病毒不感染人类,所以用植物细胞生产重组蛋白更为安全;6.植物细胞有与动物细胞相似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重组蛋白的正确装配(2)反应后,酶与底物和产物易于分开,产物中无残留酶,易于纯化,产品质量高。

(3)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

(4)酶的利用效率高,单位酶催化的底物量增加,用酶量减少。

(5)比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

3.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方法的分类

(1)载体结合法

①物理吸附法

物理吸附法是用物理方法将酶吸附于不溶性载体上的一种固定化方法。

②离子结合法

离子结合法是酶通过离子键结合于具有离子交换基的水不溶性载体上的固定化方法③共价结合法

共价结合法是酶以共价键结合于载体上的固定化方法

(2)交联法(——共价键)

交联法是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使酶与酶或微生物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交联的固定化方法。

(3)包埋法

①网格型。将酶或细胞包埋在高分子凝胶细微网格中的称为网格型。

②微囊型。将酶或细胞包埋在高分子半透膜中的称为微囊型。

(4)选择性热变性法

4.酶和细胞的固定化过程中使用载体的条件:

(1)固定化过程中不引起菌变性;

(2)对酸碱有一定的耐受性;

(3)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4)有一定的亲水性及良好的稳定性;

(5)有一定的疏松网状结构,颗粒均匀;

(6)共价结合时具有可活化基团;

(7)有耐受酶和微生物细胞的能力;

(8)廉价易得。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载体,主要有以下三类:)

(1)吸附载体。吸附法有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物理吸附所用的载体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2)包埋载体。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酶或细胞的载体有卡拉胶等。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包埋载体主要为卡拉胶、海藻胶等。

(3)共价结合载体(交联载体)。用共价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或细胞所用的载体有纤维素、SephadexA200、琼脂、琼脂糖、苯胺多孔玻璃等。

5.固定化酶的制备技术

(1)物理吸附法中蛋白质与载体结合力较弱,而且酶容易从载体上脱落,活力下降,故此法不常用;离子交换吸附法是将解离状态的酶溶液与离子交换剂混合后,洗去未吸附的酶和杂质即得固定化酶,本方法中离子交换刘的结合蛋白质能力较强,常彼采用。

影响载体吸附的因素较多,如溶液的pH、离子强度、温度、蛋白质浓度及载体的比表面积等。

(2)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酶技术

包埋法又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微囊化包埋法两类。凝胶包埋这是将酶或细胞限制于高聚物网格中的技术;微囊化法是将酶或细胞定位于不同构型的膜外壳内的技术。

其基本制备方法有界面沉降法及界面聚合法两类。

①界面沉降法。本法是物理法,是利用某些在水相和有机相界面上溶解度极低的高聚物成膜的过程将酶包埋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将酶液在与水不混溶的、沸点比水低的合机相中乳化,使用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形成油包水的微滴,再将溶于有机溶剂的高聚物加入搅拌下的乳化液中,然后再加入另一种不能溶解高聚物的有机溶剂,使高聚物在油水界面上沉淀、析出及成膜。最后在乳化剂作用下使微囊从有机相中转移至水相,即成为固定化酶。用于制备微囊的高聚物材料有硝酸纤维素、聚苯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微囊化的条件温和,制备过程不致引起酶的变性,但要完全除去半透膜上残留的有机溶剂却不容易。

②界面聚合法。本法是化学制备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不溶于水的高聚物单体在油-水界面上聚合成膜的过程制备微囊。成膜的高聚物有尼龙、聚酰胺及聚脲等。现以尼龙610为例,其基本过程是将含酶的10%血红蛋白溶液与己甲叉二胺水溶液混合,再倾入含有1%Span85的氯仿-环己烷中分散乳化,加入溶于有机相的癸二酰氯后,便在油-水界面上发生聚合反应,弃去上清后,加入Tween20去乳化,洗去有机溶剂及末聚合的单体,将其转移至水相中即得微囊。

纤维包埋法是将可形成纤维的高聚物溶于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再与酶溶液混合并乳化,然后将乳化液经喷头挤入促凝利(如甲苯及石油醚等)中形成纤维,即成为固定化酶。

(3)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酶技术

例如0.2%的木瓜蛋白酶和0.3%的戊二醛在pK5.2~7.2,0℃下,24h即完成反应,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pH低于4.0,即使长时间反应也不能实现酶的固定化。酶晶体也可以用交联法实现固定化,但在交联过程中酶容易失活。

(4)共价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的技术

共价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的优点是酶与载体结合牢固,稳定性好;缺点是载体需要活化,固定化操作复杂,反比条件比较剧烈,酶容易失活和产生空间位阻效应。

6.固定化酶的形状与性质

6.1 固定化酶的形状

(1)颗粒状固定化酶(制备方法简单,颗粒比表面积大,转化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反应器);(2)纤维状固定化酶(比表面积大,转化效率高,但只适用于填充床反应器);(3)膜状固定化酶/酶膜(表面积大,渗透阻力小,可用于酶电极,破碎后也可用于填充床反应器);(4)管状固定化酶/酶管(机械强度大,切短后可用于填充床反应器,也可以组装成列管式反应器)。

6.2 固定化酶的性质

(1)酶活力的变化

(2)酶稳定性的变化

稳定性包括:①操作稳定性。②贮藏稳定性。③热稳定性。④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3)酶学特性的变化。①底物专一性。②最适pH。③最适温度。④米氏常数(Km)。⑤最大反应速度(Vmax)。

7.固定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三、酶的非水相催化

其催化活性与水溶液中相当,甚至更高,并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1)提高非极性底物和产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反应速度。

(2)可催化水解反应的逆反应,而合成(酶类、)多肽、酯类等化合物。

(3)有利于反应后酶与产物的分离。

(4)解除或减少某些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5)提高酶的稳定性。

第七章发酵工程制药

一、发酵工程与发酵工程制药的发展历史

二、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范围

微生物菌体发酵:如香菇类、灵芝、金针菇、依赖虫蛹而生有的冬虫夏草菌以及与天麻共生的密环菌等药用真菌。

微生物酶发酵:

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微生物转化发酵:

第二节微生物工业用菌种

一、发酵工业对生产菌种的要求

(1)能在易得、价廉的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且代谢产物产量高。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

(2)发酵条件粗放、易于控制,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3)菌种生长和发酵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

(4)根据代谢控制的要求,选择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或调节突变菌株或野生菌株。

(5)抗杂菌、抗噬菌体能力强。

(6)菌种纯粹,遗传性状稳定(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二、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

1.微生物的共同特性

(1)个体小、构造简单;(2)容易培养、易于代谢;(3)生长旺盛、繁殖迅速;(4)适应性强、容易变异;(5)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

发酵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有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四大类群。

三、生产用菌种的保藏及选育

1.菌种保藏(菌种的保藏方法)

(1)斜面低温保藏法。(2)液体石蜡保藏法。(3)砂土管保藏法。(4)冷冻干燥保藏法。

(5)液氮超低温冻结法。(6)硅胶保藏法。

2.菌种选育

(1)自然选育--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从而选育出优良菌种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

(2)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微生物,使它们发生突变,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突变菌株,供生产和科学实验用。

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剂(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化学诱变剂(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氮芥、硫酸)等。在生产实践上,选用哪种诱变剂、剂量大小、处理时间等,都要视具体的情况和条件,并经过预备实验后才能确定。

(3)杂交育种

(4)原生质体融合

(5)基因工程育种

第三节培养基及其制备

1.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为基础培养基、增殖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发酵工业生产中选择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1)必须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2)所用的单位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量的微生物菌体或发酵产物;

(3)能形成最大浓度的微生物菌体或产物;

(4)能形成最大产物生成率,从而缩短发酵周期;

(5)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

(6)对生产中除发酵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通气搅拌、精制、废弃物的处理等所带来的困难最少;

(7)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1.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原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如巴氏消毒法。

2.灭菌(Sterilization)(更彻底):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胞和孢子。

试题:

1.基因工程制药中工程菌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真核细胞有酵母、丝状真菌。(P21)

2.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中常用的表达载体pBV220系统、pET系统。(P23)

3.酶的化学修饰:通过主链的切割、剪接和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对酶蛋白进行分子改造,以改变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这种应用化学方法对酶分子实施种种“手术”的技术称为酶分子的化学修饰。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共价键或部分共价键的形成或破坏的转变都可看做是酶的化学修饰。从狭义上说,酶的化学修饰则是指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以可控制的方式使一种酶同某些化学试剂起特异反应,从而引起单个氨基酸残基或其功能基团发生共价的化学改变。(P242)

4.影响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P24)

(1)外源基因的剂量。

(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①启动子的强弱;②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有效性;

③SD序列和起始密码的间距;④密码子组成。

(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4)细胞的代谢负荷。

(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

5.基因工程制药中,根据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表达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P22)

(1)载体能够独立地复制。

(2)应具有灵活的克隆位点和方便的筛选标记,以利于外源基因的克隆、鉴定和筛选。而且克隆位点应位于启动子序列后,以使克隆的外源基因得以表达。

(3)应具有很强的启动子,能为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所识别。

(4)应具有阻遏子,使启动子受到控制,只有当诱导时才能进行转录。

(5)应具有很强的终止子,以便使RNA聚合酶集中力量转录克隆的外源基因,而不转录其他无关的基因,同时很强的终止子所产生的mRNA较为稳定。

(6)所产生的mRNA必须具有翻译的起始信号,即起始密码AUG和SD序列,以便转化后能顺利翻译。

6.以环糊精为例,说明模拟酶的作用。(P236)(重点!)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第二章生物药物概论 一、生物药物生产原料选择的主要原则、生物药物的特性及种类。 主要原则: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料新鲜;来源丰富,易得;原料产地较近;杂质含量少;原料成本低;易提取。 特性:(1)药理学特性:治疗的针对性强;药理学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 (2)生产、制备中的特殊性:原料中的有效物质含量低;稳定性差;易腐败;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3)检验上的特殊性:要有理化检验指标,和生物活性检验指标。 分类: 按药物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分类:(1)氨基酸及基衍生物类(2)多肽和蛋白质类(3)酶和辅酶类(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5)糖类(6)脂类(7)细胞生长因子类(8)生物制品类(9)小动物制剂(10)动物器官或组织制剂。 按原料来源分类:(1)人体组织(2)动物组织(3)植物组织(4)微生物(5)海洋生物来源的药物。 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类:(1)治疗药物(2)预防药物(3)诊断药物(4)其他。 二、生物药物提取分离制备方法的工艺过程。在对生物药物进行提取操作时,选择提取试剂需注意的问题。 工艺流程:1、生物药物原料的选择、预处理与保存(保存方法: 冷冻法,-40℃;②有机溶剂脱水法;③防腐剂保鲜,多用于液体)。 2、生物药物的提取:(1)生物组织与细胞破碎:磨切法,压力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震荡破碎法,自溶法,酶溶法(2)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考虑提取剂的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注意温度、变性剂等因素)。 3、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1)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沉淀法,亲和层析法,疏水层析法(2)核酸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提取法,发酵法(3)糖类:沉淀法,离子交换层析法(4)脂类:沉淀法,吸附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5)氨基酸类: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试剂的选择:1、对所需要提取的活性成分溶出度较高,对杂质较低。2、不破坏活性成分。 3、利于后续预处理。 4、对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回收和处理。 5、对设备要求不高。 6、成本较低。 7、最好对人体无害。 第三章基因工程制药 一、基因工程制药的主要工艺过程。 获得目的基因→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或细胞)→培养工程菌→产物的分离纯化→质量控制→产品检验包装 二、什么是目的基因?有几种获取方法?用于构建基因工程菌的目的基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目的基因既是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一般也是接受目的基因的细胞或个体原本没有的基因。 获取方法:(1)直接从生物体中提取总DNA,构建基因文库,从中调用目的基因;(2)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互补的DNA片段;(3)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特异性地扩增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4)化学合成法;⑸逆转录(RT)-PCR法合成cDNA。 基本要求:不含多余干扰成分,纯度高;片段大小适合重组操作;结构、序列正确,达到一定数量。

(完整版)生物技术制药考试题复习

一:选择题 1、酶的主要来源是( C) A、生物体中分离纯化 B、化学合成 C、微生物生产 D、动/ 植物细胞与 组织培养 2、所谓“第三代生物技术”是指(A) A、海洋生物技术 B、细胞融合技术 C、单克隆技术 D、干细胞技术 3、菌体生长所需能量与菌体有氧代谢所能提供的能量在什么情况下,菌体往往会产生代谢副产物乙酸:(A)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关 4、促红细胞生长素( EPO)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但却不能用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菌生产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这是因为:( E) A、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对大肠杆菌有毒性作用 B、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极不稳定 C、大肠杆菌内毒素与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特异性结合并使其灭活 D、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对大肠杆菌蛋白水解酶极为敏感 E、大肠杆菌不能使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糖基化 5、目前基因治疗最常用的载体是:(B) A、腺病毒 B、反转录病毒 C、腺相关病毒 D、痘苗病毒 E、疱疹病毒 6、cDNA第一链合成所需的引物是:( D) A、Poly A B、Poly C C、Poly G D、Poly T E、发夹结构 7、为了减轻工程菌的代谢负荷,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A) A将宿主细胞生长和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成两个阶段 B、在宿主细胞快速生长的同时诱导基因表达 C、当宿主细胞快速生长时抑制重组质粒的表达 D、当宿主细胞快速生长时诱导重组质粒的复制 8、基因工程制药在选择基因表达系统时,首先应考虑的是:(A) A、表达产 物的功能B、表达产物的产量 C.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D.表达产物分离纯化的难易 9、疫苗出产前需进行理化鉴定、效力鉴定和(安全性鉴定)。 10、基因工程药物的化学本质属于:(C) A. 糖类 B.脂类 C.蛋白质和多肽类 D.氨基酸类 11、用聚二乙醇( PEG)诱导细胞融合时,下列错误的是:(C) A、PEG的相 对分子量大,促进融合率高B、PEG的浓度高,促进融合率高C、PEG 的相对分子量小,促进融合率高D、PEG的最佳相对分子量为 4000 12、以大肠杆菌为目的基因的表达体系,下列正确的是:(C) A、表达产物 为糖基化蛋白质B、表达产物存在的部位是在菌体内 C、容易培养,产物提纯简单 D 、表达产物为天然产物 13、人类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是:(A) A、人胰岛素 B、重组链激酶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乙型肝炎疫苗 14、下列不属于加工改造后的抗体是:(C) A、人-鼠嵌合抗体 B、单链抗体C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D、单域抗体 15、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中,不正确的是:(D)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重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 _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_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 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 质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_______________ ;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 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4. 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 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 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 选择题 1?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A ) A细胞工程B蛋白质工程C酶工程D 基因工程 2. 第三代生物技术(A )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 A基因工程技术B蛋白质工程技术C海 洋生物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 3. 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D)A青霉素B淀粉酶C乙醇D氯化钠 4. 下列哪组描述(A )符合是生物技术制 药的特征 A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B 高技术、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C高技术、低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D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短周期 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C )的测序工作 A10% B5% C 1% D 7% 名词解释 (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 发酵技术,所得产品的类型多,不但有菌体的初 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还有生物转化和酶 反应等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高、规模巨大,技 术发展速度快。代表产品有青霉素,链霉素,红 霉素等抗生素,氨基酸,工业酶制剂等。 (3)现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DNA 重 组技术。所得的产品结构复杂,治疗针对性强, 疗效高,不足之处是稳定性差,分离 纯化工艺更复杂。代表产品有胰岛素,干扰素和 疫苗等。 3.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有那些应用? 生物技术应用于制药工业可大量生产廉价的防治 人类重大疾病及疑难症的新型药物,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工程制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生 产岀具有生理活性的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基因 工程疫苗和抗体,还可建立更有效的药物筛选模 型,改良现有发酵菌种,改进生产工艺,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技术等。随着基 因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会更广阔。 (2)细胞工程和酶工程制药 该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制药技术提供了更强大的技 术手段,使人类可控制或干预生物体初次生代谢 产物和生物转化等过程,使动植物能更有效的满 足人类健康方面的需求。 (3)发酵工程制药 发酵工程制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工艺的改 进,新药的研制和高效菌株的筛选和改造等。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填空题 1. 基因工 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是:目的 基因的获得;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 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产品的检 验。 1. 生物技术制药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的创 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 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学药 品,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2. 生物技术药物 一般说来,采用DNA重组技术 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 质或核酸来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 物。 3. 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 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 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 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生物药 物。 简答题 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是什 么?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是: (1)分子结构复杂 (2)具有种属差异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4)稳定性差 (5)免疫原性 (6)基因稳定性 (7)体内半衰期短 (8)受体效应 (9)多效应和网络效应 (10)检验特殊性 2.简述生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的技术特征和代表产品? (1)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 是酿造技术,所得产品的结构较 为简单,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产物。代表产品如酒、醋、乙 醇,乳酸,柠檬酸等。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2、生物技术制药发展历程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个十年,分别是()、()、()、()。 3、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和()。 4、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 A 青霉素 B 淀粉酶 C 乙醇 D 氯化钠 5、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 A 10% B 5% C 1% D 7% 6、生物技术 7、生物技术药物 8、生物技术制药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1、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是:()、()、()、()、()、()。 2、目的基因获得的主要方法是()、()、()、()。 3、基因表达的微生物宿主细胞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目前常用的主要有();第二类 为(),常用的主要有()。 4、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纯化一般不应超过5个步骤,包括()、()、()、()和()。 5、在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过程中,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比较困难,可用()、()、()、 ()的方法,达到初步分离的目的。 6、人工化学合成DNA新形成的核苷酸链的合成方向是(),合成的DNA 5’末端是(),3’ 末端是()。 7、凝胶过滤法是依赖()来分离蛋白组分 A、分子大小 B、带电状态 C、分子质量 D、解离状态 8、可用于医药目的的蛋白质和多肽药物都是由相应的()合成的 A RNA B 基因 C 氨基酸 D 激素 9、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首先必须获得() P13cDNA文库法 A tRNA B cDNA C rRNA D mRNA 10、那一类细菌不属于原核细胞() A 大肠杆菌 B 枯草芽孢杆菌 C 酵母 D 链霉菌 11、基因工程菌的生长代谢与()无关 A 碳源 B RNA聚合酶 C 核糖体 D产物的分子量 12、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过程中,目前普遍采用()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碳源 A 葡萄糖 B 蔗糖 C 甘油 D甘露醇 13、下列那种色谱方法是依据分子筛作用来纯化基因工程药物() A 离子交换色谱 B 亲和色谱 C 凝胶色谱 D气相色谱 简答: 1、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念? 2、什么是载体?载体主要有哪几种? 3、质粒载体的三种构型是什么?质粒载体的性质?用于克隆表达质粒载体的三个要素是 什么? 4、目的基因常用的制备方法有哪四种?这四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物技术制药

1. 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 借助某 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 的医药品。 2.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支 原体、衣原体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火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制剂。 4.反义核酸:包括反义DNA分子,或由部分RNA和部分DNA形成的RNA-DNA 嵌合分子,以及经高度化学修饰的寡聚核酸类似物。 5.载体分为:质粒载体和λ噬菌体载体。①质粒载体涉及三个要素:复制子、选择标记、多克隆位点、几种质粒载体(克隆载体、表达载体、突变载体、报告载体)②λ噬菌体载体: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和cDNA 文库。λ噬菌体载体通常分为插入型载体和置换型载体,插入型载体是指载体中一个酶切位点用于外源DNA的插入,置换型载体是指外源DNA通过置换载体上非必需序列插入载体。 6.目的基因常用的制备方法:化学合成法、PCR法、基因文库法、cDNA 文库法。 7.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程序:获得目的基因→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产物分离纯化→除菌过滤→半成品检测→成品加工→成品检测。 8.基因工程菌的培养过程:(1)摇瓶操作:了解工程菌生长的基础条件(温度、pH、培养基组分及C/N),分析表达产物的合成、积累对受体细胞的影响。(2)培养罐操作:确定培养参数、控制方案及顺序。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式:(1)补料分批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培养方式。(2)连续培养: 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一定浓度后,开动进料和出料的蠕动泵,以控制一定稀释率进行不间断的培养。 两阶段连续培养,控制和优化诱导水平、 稀释率、细胞比生长速率。(3)透析培养: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代谢产物和培养基分离,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来解除其生产菌的不利影响。(4)固定化培养:维持质粒稳定性(5)分批培养:DO-Stat 法: 调节搅拌转速和通气速率控制溶氧在 20%,补料的流加速率是关键。Balanced DO-Stat 法: 控制溶氧、搅拌转速、糖的流加速率,使乙酸维持在低浓度。 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的方法:在最优表达水平获得高密度、高表达。9.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的影响因素:(1)培养基的影响(2)接种量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溶解氧的影响(5)诱导时机的影响(温度、氧、营养)(6)pH的影响(细胞生长期、外蛋白表达期)(7)诱

2018年生物技术制药习题及答案

2018年生物技术制药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题 1. 酶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微生物生产。 2. 第三代生物技术是什么? 基因组时代。 3. 基因治疗最常用的载体是什么? 质粒载体和λ噬菌体载体。 4. 促红细胞生长素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但不能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生产人的促红细胞生产素为什么? 因为大肠杆菌不能使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糖基化, 人的促红细胞生长素对大肠杆菌有毒性作用。 5. 菌体生存所需能量已菌有氧代谢所需能量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代谢产物乙酸?

菌体生长所需能量 (大于) 菌体有氧代谢所能提供的能量时, 菌体往往会产生代谢副产物乙酸。 6.cDNA 第一链所合成所需的引物是什么? cDNA 第一条链合成所需引物为 PolyT 。 7. 基因工程制药在选择基因表达系统时首先考虑什么? 表达产物的功能。 8. 为了减轻工程菌代谢负荷,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可采取什么措施? 将宿主细胞生长和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成两个阶段。 9. 根据中国生物制品规定要求,疫苗出厂需要经过哪些检验? 理化检定、安全检定、效力检定。 10. 基因工程药物化学本质是什么? 蛋白质。

11.PEG 诱导细胞融合? PEG 可能与可能与临近膜的水分相结合, 使细胞之间只有微笑空间的水分被 PEG 取代, 从而降低了细胞表面的极性,导致双脂层的不稳定,使细胞膜发生融合。 12. 以大肠杆菌为目的基因表达系统的表达产物,产物位置是什么? 胞内、周质、胞外。 13. 人类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是什么? 重组胰岛素。 14.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是什么? 温度 :哺乳类 37昆虫 25~28, ph7.2~7.4,通氧量:使 co2培养箱,不同动物比例不同。防止污染, 基本营养物质:三大营养物质维生素, 激素, 促细胞生长因子, 渗透压:大多数 260~320。 15. 不属于加工改造抗体的是什么? 单域抗体。 16. 第三代抗体是什么?

生物技术制药要点

生物技术制药要点概括 1.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大事记: 年代主要发现和进展 1953 Watson和Crick阐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8 分离得到DNA聚合酶I,并在试管内制得人工DNA 1960 发现mRNA,并阐明了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67 分离得到DNA连接酶 1970 分离出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 1971 第一次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获得重组DNA 1972 合成了完整了tRNA基因 1974 Boyer和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 1975 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6 DNA测序技术诞生 1978 Genentech公司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胰岛素 1981 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在美国被批准使用 1981 第一台商业化生产DNA自动测序仪诞生 1982 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动物疫苗在欧洲获得批准 1983 基因工程Ti质粒用于植物转化 1988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诞生 1990 美国批准第一个体细胞基因治疗方案 1997 英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1998 美国批准艾滋病疫苗进行人体实验 2001 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3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腺病毒-p53注射液在中国上市 2008 人类将表皮细胞激活为干细胞 2.生物技术药物(biopharmaceutics):广义是是指所有以生物质为原料只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类似物、以及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制的的药物,狭义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及其成分,综合应用化学。生物学和医药学各学科原理和技术方法制得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而这里特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算类药物。 3.生物技术药物的四大类型:基因重组药物、基因药物、天然药物、合成的半合成的生物技术药物。 4.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特点:剂量小,活性高;分子结构复杂,分子量一般较大;稳定性较差,易失活或分解,体内半衰期短;具有种属特异性;具有免疫原性;分析检验的特殊性。 5.生物技术药物与化学药物的区别: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答案(二)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答案 1.论述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答:(1)开辟新的食品资源:利用微生物菌体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应用微生物酶工程生产高果糖浆、饴糖、麦芽糖、高麦芽糖浆、麦芽糊精、偶联糖等淀粉糖产品。 (2)提高食品品质: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生产酸味剂、甜味剂和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和鱼类加工中应用酶来改善组织,嫩化肉类和转化废弃蛋白质。在乳品加工中应用酶进行干酪生产、分解乳糖和黄油增香。在果蔬加工中应用酶进行柑橘脱苦、果汁澄清和果蔬保藏等。在饮料、酿酒工业中应用酶发酵生产各种饮料。在焙烤食品生产中应用淀粉酶和蛋白酶来提高焙烤品质和增加香味。 (3)食品卫生检测: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单克隆抗体法和DNA 探针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杆菌等。 (4)食品脱毒:利用发酵法、酶解法等对食品中的有毒糖苷类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寡糖(β-半乳糖苷)和棉酚等进行处理,以脱除有毒物质。 2.试论述生物技术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答:(1)疫苗生产:病原体减毒或弱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病原体减毒和弱化疫苗是利用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以及减毒疫苗的制备技术来生产的,是以减毒或弱化的病原体作为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克隆在细菌或真核细胞内,利用细菌或细胞生产病原体的抗原,利用抗原作为疫苗。而核酸疫苗则是将含有编码蛋白质基因序列的质粒载体,经肌肉注射或微弹轰击等方法导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表达系统表达抗原蛋白质,诱导宿主产生对抗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疾病诊断:单克隆抗体与ELISA技术用于诊断传染性疾病、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确定激素水平、检验血液中的药物含量及鉴定微生物病原体。DNA诊断技术可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肿瘤和传染性疾病。 (3)生物制药与基因工程药物:利用微生物发酵可生产各种抗生素。利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可生产天然药物,如紫草宁、紫杉醇、人参皂苷、强心苷、胡萝卜素等。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可制备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导弹”。利

生物技术制药 第二版 课后习题(全)..

1.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哪些类型? 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四大类: (1)应用重组DNA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2)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3)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 (4)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2.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什么特征? (1)分子结构复杂 (2)具有种属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4)稳定性差 (5)基因稳定性 (6)免疫原性 (7)体内的半衰期短 (8)受体效应 (9)多效性 (10)检验的特殊性 3.生物技术制药中有哪些应用? 应用主要有: (1)基因工程制药: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品种的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抗体,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应用基 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进药物生产 工艺中的应用,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2)细胞工程制药:包括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3)抗体工程制药 (4)酶工程制药 (5)发酵工程制药 4.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有: ①目的基因的克隆, ②构造DNA重组体, ③构造工程菌, ④目的基因的表达, ⑤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5.影响目的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有哪些? (1)外源基因的计量 (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a、启动子的强弱 b、核糖体的结合位点 c、SD序列和起始密码的间距 d、密码子组成 (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4)细胞的代谢付荷(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

生物技术制药 及 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制药 第一章绪论 药学一级学科分类: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 ★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 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作为诊断药物(免疫诊断试剂、酶诊断试剂、器官功能诊断药物、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诊断用DNA芯片) ?按作用类型分类:细胞因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酶与辅酶类药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反义核酸药物、RNA干扰(RNAi)药物、基因治疗药物 ?按生化特性分类:多肽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核酸类药物、聚乙二醇(PEG)化多肽或蛋白质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理化性质特性:相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 ?药理学作用特性:活性与作用机制明确、作用针对性强、毒性低、体内半衰期短、有种属特异性、可产生免疫原性 ?生产制备特性:药物分子在原料中的含量低、原料液中长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分离纯化困难、产品易受有害物质污染 ?质量控制特性:质量标准内容的特殊性、制造项下的特殊规定、检定项下的特殊规定(原液、半成品及成品检定等等)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蛋白类药物的特点:结构确证不完全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多功能性、免疫原性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蛋白类药物安全性担忧的性质和来源;受试物的纯度;相关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的选择;免疫原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一般不进行常规的遗传毒性实验);药代动力学 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安全性问题:生产细胞DNA残留的影响、生产用血清的影响 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相关问题:药物浓度、温度、湿度和水分、氧、光照、pH 基因工程药物的缺陷: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异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菌的修饰改造方法:构建突变体、构建融合蛋白、PEG修饰(降低免疫原性、增加水溶性、延长t1/2) 基因工程制药基本环节 ?上游阶段:制备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工程细胞 ?下游阶段:培养工程细胞→分离纯化产物→除菌→半成品、成品检定→包装 基本工具:目的基因、各种酶(切割酶、连接酶、修饰酶等)、载体、宿主细胞 ?酶切结果:5’粘性末端、3’粘性末端、平头末端 ?1U核酸内切酶的酶活性: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1小时,完全水解1mg标准DNA所需的酶量?影响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因素: ?DNA样品的纯度: ?DNA的甲基化程度:核酸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够切割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在基因克隆中要使用甲基化酶缺陷型细菌菌株制备质粒DNA。 ?酶切反应的温度 ?DNA的分子结构 ?反应缓冲液组成 ?反应时间、反应体积等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答案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 1、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各种生物材料,综合采用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在低浓度下能杀灭和抑制病原体,但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的物质,或使用化学方法半合成的衍生物和全合成的仿制品。广义的抗生素还包括一些抗肿瘤药、杀虫剂和除草剂。 3、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间歇式地、或者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方法。 4、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它是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 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5、载体:将外源目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能自我复制和增殖的工具。 6、转化细胞系:正常细胞经过某个转化过程,失去正常细胞的特点而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系。 7、微载体培养:将细胞吸附于微载体表面,再在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生长成单层的方法称为微载体培养法。 8、毛状根:受到发根农杆菌感染后形成的根组织,易于培养,改变了植物的次生代谢。毛状根生长快速和次级代谢产物含量高,特别适用于从木本植物和难于培养的植物中得到较高含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9、气升式反应器:没有搅拌,气体通过喷管进入剪切力更小,主要用于悬浮细胞的分批式培养,近年开发用于贴壁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并进行半连续、连续和灌流式培养。 10. 酶固定化: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细胞)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使之不但能连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反应后酶又可以反复利用的技术。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生物药物新药的研发流程。 答: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过程:

生物技术制药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个概念5分,共50分 1. 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制造的技术。 2.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和酶都是同相应的结构基因编码的。 3.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 通常将质粒不稳定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不稳定性,也就是质粒由于碱基突变、缺失、插入等引起的遗传信息变化;另一类是分离不稳定性,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不能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使部分子代细胞不带质粒(即P-细胞)。在连续和分批培养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此两类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具有质粒的细胞(即P +细胞)需要合成较多的DNA、RNA和蛋白质,因此其比生长速率低于P-细胞,从而P-细胞一旦形成能较快速地生长繁殖并占据培养物中的大多数。 4. 补料分批培养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 5. 人-鼠嵌合抗体 嵌合抗体(chimeric atibody )是最早制备成功的基因工程抗体。它是由鼠源性抗体的V 区基因与人抗体的 C 区基因拼接为嵌合基因,然后插入载体,转染骨髓瘤组织表达的抗体分子。因其减少了鼠源成分,从而降低了鼠源性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6. 悬浮培养 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生长或维持。某些贴壁依赖性细胞经过适应和选择也可用此方法培养。增加悬浮培养规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增加体积就可以子。深度超过5mm,需要搅动培养基,超过10cm,还需要深层通入CO2和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7. 贴壁培养 也称为细胞贴壁,贴壁后的细胞呈单层生长,所以此法又叫单层细胞培养。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必须采用这种方法。 8. 固定化酶 不溶于水的酶。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酶固定化后一般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9. 双功能抗体 将识别效应细胞的抗体和识别靶细胞的抗体联结在一起,制成双功能性抗体,称为双特异性抗体。如由识别肿瘤抗原的抗体和识别细胞毒性免疫效应细胞(CTL 细胞、NK 细胞、LAK 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CD3 抗体或CD16 抗体)制成的双特异性抗体,有利于免疫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10. 组织工程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11抗体:由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总结(1)(DOC)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纲要 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药品。 生物技术药物一般来说,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等。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主导技术; 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条件;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获得最终产品的手段。 生物技术:从广义角度来看,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技术。 第三代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技术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 ⑴重组DNA技术 ⑵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⑶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⑷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 ⑸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 ⑹动物胚胎工程技术 ⑺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⑻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技术 ⑼蛋白质工程技术⑽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 ②新技术、新方法一经产生便迅速地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并在市场上加以应用。 ③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突发猛进。 ④新的生物治疗制剂的产业化前景十分光明,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将面临全面的更新改造。 ⑤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 ⑥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给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飞跃。 ⑦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⑧基因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有可能革新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生物技术制药课后习题..

生物技术制药课后习题 by xx Yua n 1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哪些类型? 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四大类: (1)应用重组DNA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 蛋白质类治疗剂。 (2)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3)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 4)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2、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什么特征? (1)分子结构复杂 (2)具有种属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4)稳定性差 (5)基因稳定性 (6)免疫原性 (7)体内的半衰期短 (8)受体效应 (9)多效性 (10)检验的特殊性 3、生物技术制药中有哪些应用? 应用主要有: (1)基因工程制药: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品种的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抗体,基 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进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 蛋白质类药物 (2)细胞工程制药:包括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 物 (3)酶工程制药 (4 ) 发酵工程制药 4、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有: 目的基因的克隆,构造DNA重组体,构造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5、影响目的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有哪些? (1)外源基因的计量 (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 a、启动子的强弱

b、核糖体的结合位点 c、S D序列和起始密码的间距 d、密码子组成 (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4)细胞的代谢付荷 (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 6、质粒不稳定分为哪两类,如何解决质粒不稳定性? 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的现象;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DNA从质粒上丢失或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如下: (1)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菌 2)选择合适的载体 (3)选择压力 (4)分阶段控制培养 (5)控制培养条件 (6)固定化 7、影响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发酵的各种参数? 影响因素: (1)培养基 (2)接种量 (3)温度 (4) 溶解氧 (5) 诱导时机的影响 (6) 诱导表达程序 (7) PH值 &什么是高密度发酵?影响高密度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方法来实现高密度发酵? 高密度发酵:是指培养液中工程菌的菌体浓度在50gDCW/L以上,理论上的最高值可达200gDCW/L 影响因素:(1)培养基(2)溶氧浓度(3)PH(4)温度(5)代谢副产物 实现高密度发酵的方法: (1)改进发酵条件:a培养基b、建立流加式培养基c、提高供养能力 (2)构建出产乙酸能力低的工程菌宿主菌:a阻断乙酸产生的主要途径b、对碳代谢流 进行分流c、限制进入糖酵解途径的碳代谢流d、引入血红蛋白基因 (3)构建蛋白水解酶活力低的工程化宿主菌 9、分离纯化常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方法有离子交换色谱、疏水色谱、反相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 (1)离子交换色谱IEC :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 剂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

生物技术制药(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是不断引进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制剂学及现代基因工程等多学科先进技术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用制药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阶段:①上游阶段:主要是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细胞)。目的基因获得后,最主要的就是目的基因的表达。选择基因表达系统主要考虑的是保证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其次是表达的量和分离纯化的难易。此阶段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内完成。、 ②下游阶段:从工程菌的大量培养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此阶段是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主要包括工程菌大规模发酵最佳参数的确立,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的开发,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生物传感器等一系列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制造,电子计算机的优化控制等。 基因工程药物制药的主要程序:⒈目的基因的克隆⒉构建DNA重组体⒊DNA重组体转入宿主菌⒋构建工程菌⒌工程菌发酵⒍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⒎产品的检验等 反转录法就是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cDNA,然后进行cDNA克隆表达。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是将以RNA为模板的cDNA合成同PCR 结合在一起,该法是m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在以随机引物、oligo(dT)或基因特异性的引物(GSP)起始协助下,PCR扩增,特异性的合成目的cDNA链(目的基因)。 化学合成法:较小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编码基因可以用人工化学合成法获得。合成目的基因DNA不同部位的两条链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再退火成为两端形成粘性末端的DNA 双链片段,然后将这些双链片段按正确的次序进行退火连接成较长的DNA片段,再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基因。 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基因的表达产量、表达产物的稳定性、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和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因此,建立最佳的基因表达体系,是基因表达设计的关键。 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1)载体能够独立的复制;(2)具有灵活的克隆位点和方便的筛选标记。并且克隆位点应在启动子序列后,以使克隆的外源基因得以表达;(3)具有很强的Promoter,能为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所识别;(4)具有Repressor,使启动子受到控制,只有当诱导时才能进行转录;(5)具有很强的终止子,以便使RNA聚合酶集中力量转录克隆的外源基因,而不转录无关的基因。

生物技术制药 第二版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全)

1. 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哪些类型?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四大类: (1)应用重组DNA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 蛋白质类治疗剂。 (2)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3)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4)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2.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什么特征? (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基因稳定性(6)免疫原性 (7)体内的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性 (10)检验的特殊性 3.生物技术制药中有哪些应用?应用主要有: (1)基因工程制药: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品种的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进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2)细胞工程制药:包括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 产物 (3)酶工程制药(4)发酵工程制药 4.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有:目的基因的克隆,构造DNA重组体,构造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5.影响目的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有哪些? (1)外源基因的计量 (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a、启动子的强弱 b、核糖体的结合位点 c、SD序列和起始密码的间距 d、密码子组成(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4)细胞的代谢付荷(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 6.质粒不稳定分为哪两类,如何解决质粒不稳定性? 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的现象;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DNA从质粒上丢失或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能的改变。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菌2)选择合适的载体(3)选择压力 (4)分阶段控制培养(5)控制培养条件(6)固定化 7.影响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发酵的各种参数? 影响因素:(1)培养基(2)接种量(3)温度(4)溶解氧 (5)诱导时机的影响(6)诱导表达程序(7) PH值 8.什么是高密度发酵?影响高密度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方法来实现高密度发酵? 高密度发酵:是指培养液中工程菌的菌体浓度在50gDCW/L以上,理论上的最高值可达200gDCW/L 影响因素:(1)培养基(2)溶氧浓度(3)PH (4)温度(5)代谢副产物实现高密度发酵的方法: (1)改进发酵条件:a、培养基 b、建立流加式培养基 c、提高供养能力 (2)构建出产乙酸能力低的工程菌宿主菌:a、阻断乙酸产生的主要途径 b、对碳代谢流进行分流 c、限制进入糖酵解途径的碳代谢流 d、引入血红蛋白基因 (3)构建蛋白水解酶活力低的工程化宿主菌

生物技术制药期末复习提纲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提纲 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包含有哪几个工程?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 基因工程菌在传代过程中的质粒不稳定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两种不稳定? 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不稳定性和结构不稳定性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式有哪几种? 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连续培养;透析培养和固定化培养; 从生产实际看,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 悬浮培养、贴壁培养和贴壁-悬浮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基分为哪三类?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种类较多,但通常都含有哪几类?。 无机盐碳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氮源维生素 在V区中,决定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称为互补决定区(CDR),而 c 区则决定了Ig分子的异种抗原性。 酶固定法中的包埋法可分为哪两种? 网格型微囊型 发酵工业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哪三个要素? 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哪三类? 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如何? 目的基因的获得;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载体主要有哪三类? 吸附载体包埋载体交联载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时对动物的免疫方法分为哪两种? 体内免疫法和体外免疫法 生产用动物细胞为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系、转化细胞系以及工程细胞系。 目前工业常用的酶一般是以什么为主要来源? 微生物 发酵工程产品开发的关键是筛选到高效菌株,一般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 . 在制备大量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时,可采用不同的发酵方式。微生物的发酵方式有哪几种? 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连续发酵 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有哪几种?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首先必须获得什么?cDNA法获得目的基因的优点是什么?将构建好载体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反转录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化学合成法 目的基因的mRNA 获得的目的基因编码序列无内含子,目的基因的筛选较容易 磷酸钙沉淀法电穿孔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