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班小朋友》(诗歌)

《我是大班小朋友》(诗歌)
《我是大班小朋友》(诗歌)

活动名称《我是大班小朋友》(诗歌)

活动目标1.能掌握诗歌的内容,并初步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进一步激发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情况分析一眨眼的功夫,小朋友在幼儿园已经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如今他们已经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通过让幼儿学习这首诗歌,让幼儿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现在的自己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而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叠被子等等。

重点、难点重点:能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会用不同的语气朗诵诗歌,较有感情。

活动准备1.配乐的诗歌朗诵配套磁带或CD,录音机。

2.《幼儿画册》(第一册P1)。

活动过程1.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师:“有一天我到一个幼儿园去参观,碰一个小朋友正在

帮弟弟妹妹穿衣服,我问他:“你是哪个班的?”他自豪

地对我说:“我是大班小朋友!”我夸他真能干,他说“这

些是我应该的”。他还朗诵了一首诗歌给我听,你们想听

吗?”现在,我朗诵给你们听听。

2.老师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两遍。

3.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诗歌里小朋友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4.幼儿跟老师一起朗诵诗歌两遍,学习新词“夸奖”。

5.分句练习。

老师念第一句,幼儿念第二句(也可反过来)。

6.欣赏配乐诗朗诵。

幼儿可轻声随读,也可请朗诵能力强的幼儿大声朗读一

遍。

7.边看《幼儿画册》,边朗诵儿歌。

策略调整:

播放课件“整体

欣赏”,请幼儿

欣赏诗歌《我是

大班小朋友》。

请幼儿回忆,诗

歌里的小朋友

会做哪些事情。

反思

中考复习-2020年部编版中考语文考点28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可知,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表达了诗人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城①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②似旧时。 【注】①楚城,楚国的故城,指秭(zǐ)归。“荒城”指秭归城。②滩(tān)声:江水拍击河滩的声音。这首诗的衬托手法运用很突出,请举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例一:“江上荒城猿鸟悲”,作者不说人“悲”,而说“猿鸟悲”,用了侧面烘托法。“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 例二:“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这声慨叹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赏析。一“荒”、一“悲”,用拟人与侧面烘托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三、四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亘古不变的“滩声”来反衬“常如暴风雨至”的人间万事,或以“滩声”的“似旧”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作者抚今思昔、吊古伤今,为楚王城的荒败和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悲伤,更为自己和所有与屈原有一样的遭遇的爱国志士而怨愤。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画线的一联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晴本无雨,夏夜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与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句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个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案设计)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启东陆莺燕) 【课题】黄河大合唱 【课型】音乐鉴赏课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选用】湘教版——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之第一章节《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请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黄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让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教学内容】 1、聆听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感受、分析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能够简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分领会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l、乐于聆听和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体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 2、通过“交流与展示”、“听赏与体验”、“思考与反馈”、“探究与总结”等形式,感受并分辨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 3、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作品中“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了解作品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教学重点】听赏并分析《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 【教学难点】探究《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具体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多媒体屏幕上播放黄河雄伟壮观的图片及动态视频,播放背景音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片段。 2、师:今天,我们将要欣赏一部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设计意图:播放汹涌澎湃的黄河场面,意在营造课堂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导课形式直截了当,直入主题。) 二、新课教授 A、交流与展示 生:分组交流,请小组代表进行陈述: 1、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 2、讲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3、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的名称等。 师:对学生的交流和陈述进行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展示交流,能促使学生自觉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参与面广、态度积极,不但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能缓解课时少、课容量大的矛盾。) B、听赏与体验 1、《黄河船夫曲》(第一乐章) ⑴播放合唱片段。 ⑵提问该曲表现了何种内容、情景?采用了何种演唱形式? ⑶该曲运用了什么音乐素材? 生:聆听音乐,分析和讨论作品的艺术特色。 师:此曲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以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聆听的艺术。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黄河颂》(第二乐章)

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

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二中袁永明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于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触摸,但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对音乐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在回顾学过的古典诗词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是怎样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的。 首先,我们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语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请同学们思考:《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诗人是运用比喻,以声喻声来写音乐的。诗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从而达到声中有形,声中有情的艺术效果,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运用比喻来描写音乐,不仅能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运用比喻直接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写实主义写法。 其次,我们来回顾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又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在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种借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描写音乐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写法。 第三、诗词中对涉及到的音乐,只是点到为止。 同学们!你接触过的有关音乐的诗,除了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对无形的音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外,又是怎样借音乐表达情感的呢?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等)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 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2011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完全解析(思路+方法+答题公式) 高中初中均可

00两个版块: (一)诗歌的特点(有大概的认识) (二)诗歌鉴赏步骤(考试答题模板、大致思路、常见题型) 有详细解析,以及考试的真题举例和层层剖析。让你一步步学会抽丝破茧借诗歌鉴赏题。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的人物形象类型。 2、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也做这种题型。那么,你们平时喜欢做诗歌鉴赏题吗?为什么呢?一是读不懂诗歌。诗人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没有掌握做诗歌鉴赏题的方法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板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板书)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分析描写手法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音乐与诗歌” 教学案例

“音乐与诗歌”教学案例 课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词作音乐作品对比鉴赏 课型:1、新授课。 2、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结合学生视觉、听觉感受的综合课。 3、学生主体参与、自主讨论的形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三首苏轼词作改编的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方式及其表现特点。 2、通过三首苏轼词作改编的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使学生了解古代词调音乐、现代通俗音乐、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细致体会现代作曲手法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种不同作曲手法表现同一音乐题材的对比。 教学难点:对现代作曲手法与音乐表现关系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抒情诗《水调歌头》——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和传统音乐、通俗音乐进行对比鉴赏的方法,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的音乐形式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很

好的切入点,作为通向未知知识的桥梁。同时,不熟悉的音乐形式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1、讲授法2、视听感受法 3、课堂讨论法 4、学生参与教学 教具使用:视听器材、CD、VCD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音乐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火花。而音乐和其它艺术种类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请同学们先看几段艺术表演的片段,看看音乐是和哪些艺术形式相结合的? 1、古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片段 这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古朴的音乐与典雅的舞姿融为一体,给人美的感受。 2、古曲《阳春白雪》片段 这是音乐与建筑的结合,生动活泼的琵琶曲与精致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令人想起这样一句话:“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3、今天这堂课,我们将欣赏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古诗文音乐描写技巧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 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 物演唱。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

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二、使用通感,把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化为可见的视觉形

音乐与诗歌教案

高一音乐鉴赏: 音乐的体裁: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彭芳 一、授课时间:2014年4月6日-----4月12日 二、课型:音乐欣赏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五、教学内容: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2、大型声乐作品 六、教学重点、难点: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各自的定义 2、同时理解声乐题材划分的相对性。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的原因。 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理解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整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体验作品充分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能感受到大型声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能简述大合唱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表演,能区分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实践中,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马赛曲>等声乐作品,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片段(王菲演唱)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名字,词作者及演唱者。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讲解: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这是一首由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正是有关于音乐和诗歌的。课件展示标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由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新课教学: A、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一、展示《虞美人》 老师简介作者李煜,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虞美人》.欣赏歌曲《虞美人》邓丽君演唱让学生探讨、讨论:朗诵和演唱这首诗歌,分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朗读和听赏,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通过刚才欣赏的作品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声乐体裁。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习有关于声乐体裁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

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恩”静不由这样回答。祝贺他们!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按顺序,绘声绘色、声色并茂。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 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 状物时,不 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 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铺 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 孤 寂,并在“山” “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 “万”,对突出人物坚忍 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 使人一目了然;也 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 物的特 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 使 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 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却早纷扬 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 ,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 属于面的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发表时间:2014-08-22T14:42:05.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6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周明镜 [导读] 音乐与诗歌水乳交融的盛况的出现,不是“纯属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周明镜赤水市第一中学贵州遵义564700 摘要: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音乐的高度发展提升了诗歌创作的审美境界,同时,诗词的盛行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优美的诗歌乘着音乐的翅膀,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诗歌与音乐因为审美的客体不同,音乐之美似乎只是叫醒耳朵来欣赏的美之艺术。本文主要以唐代诗歌与音乐为例阐述了诗歌与音乐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的,可达到一种心境,并且也是两种演绎的结合。 关键词:音乐诗歌心境交融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与音乐共生的。在唐代,歌诗传唱是一个很普遍的文化艺术活动,与唐诗创作有着密切关系,唐诗许多特点的形成都是因为音乐的影响,而音乐的兴盛与诗歌的特点以及大量产生关系也很密切。因此,盛唐这个时期既是诗歌创作的繁盛期,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期,并且这两类文学本辅相成、水乳交融。 一、音乐与诗歌的联系 音乐与诗歌水乳交融的盛况的出现,不是“纯属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汉武帝时期的乐府诗,便是大量整理以供皇家演唱之用的。然而这些歌词也都是汉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水乳交融的联系。为何唐代诗歌和音乐关系会这样紧密、这样相辅相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对音乐的影响很大 唐代形成了一种非常适于歌唱的格律严整的诗歌形式,使得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2.2音乐化是唐诗的一大趋势 它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唐代的很多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意境深刻,气氛浓郁。格律化也是唐诗的一大特点,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合音律。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这就使得很多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 3.诗歌独有的特点 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具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等特点。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因此,从诗歌本身的特点看,对音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名家对诗歌与音乐交融的促进作用 唐代诗歌和音乐之所以水乳交融,还少不了一些著名作家的关系。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等不但是歌词的著名作者,同时也是乐词方面的著名作者,诗仙李白就为唐玄宗写过著名的《清平乐》。除了这几位大师之外,唐代还有其他相当不错的音乐诗作品,如殷尧藩的《吹笙歌》中用奇特的想象,强调音乐的巨大威力;韩愈的《听颖师弹师》中诗人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侧面烘托了琴声的优美动听;柳中庸的《听筝》中,诗人把筝声比成柳条拂着春风、杜鹃绕落花,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最能够代表盛唐诗风格的七绝在当时也是最便于入乐的形式,而绝句之所以成为最普遍的歌诗形式,也与盛唐大曲流行有关。盛唐诗风骨的加强与大量的边地音乐被进献给朝廷,进一步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三、诗歌价值的实现 诗歌价值的实现有多种方式,但被歌舞演唱,是一个重要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诗被歌舞演唱,就会增强其感动人心的力量,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没有哪个诗人不去关心他作品价值的实现,作品价值实现的情况无疑会反馈给诗人,从而决定诗人的创作趣味和倾向。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郭沫若认为真正的好诗是“心中诗意诗境的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曲调,心琴上弹出来的旋律,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歌德在写自传体的《错与真》一书中说:“诗是一种最容易让人想起和再现真实的技巧。真实不是别的,乃是生命的真实。”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成为真理的显现,对美的敏锐的直觉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四、结束语 诗歌与音乐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诗歌对音乐的表现,使得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音乐又以诗歌为素材,将诗以美妙、清新、沁人心脾的方式呈现给人们。诗和乐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都取得了更好的审美效果。总之,没有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音乐和诗词同源于人的语音,相伴相随,相互紧密关连,兴衰与共。 参考文献 [1]吴思敬诗探索[J].北京:九洲出版社,2007.8。 [2]刘汝佳诗歌与音乐韵律的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9月。 [3]吴用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音乐对建安慷慨诗风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马瑞芳浅谈音乐、绘画与唐诗的共鸣[J].价值工程2010,29(13)。

描写音乐的诗词-教学范文

[标签:标题] 篇一: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集合)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1.歌曲名称:人面桃花相关古诗词: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演唱:邓丽君2.歌曲名称:虞美人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虞美人》演唱: 邓丽君3.歌曲名称:独上西楼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相见欢》演唱:邓丽 君4.歌曲名称:胭脂泪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乌夜啼》演唱:邓丽君5.歌 曲名称:人约黄昏后相关古诗词:宋·朱淑真《生查子》演唱:邓丽君6.歌曲 名称:但愿人长久相关古诗词:宋·苏轼《水调歌头》演唱:邓丽君(王菲翻唱过)7. 歌曲名称:月满西楼相关古诗词:宋·李清照《一剪梅》演唱:安雯8.歌曲名 称:满江红相关古诗词:宋·岳飞《满江红》演唱:罗文9.歌曲名称:别亦难 相关古诗词:唐·李商隐《无题》演唱:徐小凤10.歌曲名称:相看泪眼相 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邓丽君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包美圣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娄晗11.歌曲名称:采莲曲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采莲曲》演唱:蔡幸娟 12.歌曲名称:床前明月光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梅艳芳13. 红楼梦歌曲系列歌曲名称:引子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引子》演唱:陈力歌 曲名称:枉凝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枉凝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分骨 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分骨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聪明累相关古 诗词:《红楼梦》之《聪明累》演唱:王洁实歌曲名称:秋窗风雨夕相关古诗词: 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葬花吟相关古诗词:林黛玉《葬花 吟》演唱:陈力歌曲名称:题帕三绝相关古诗词:林黛玉《题帕三绝》演唱: 陈力歌曲名称:红豆曲相关古诗词:贾宝玉《红豆曲》演唱:王洁实14.歌 曲名称:青青河边草相关古诗词: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演唱:高胜美15.歌 曲名称:涛声依旧相关古诗词:唐·张继《枫桥夜泊》演唱:毛宁16.歌曲名称: 烟花三月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杜牧《寄杨州韩绰判官》演唱:吴涤清17.歌曲名称:新鸳鸯蝴蝶梦相关古诗词: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 校书云》演唱:黄安18.歌曲名称:君莫攀相关古诗词: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演唱:黄安19.歌曲名称:黄鹤楼(古典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歌曲名称:黄鹤楼(现代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其他:20.合唱歌曲名称:送别相关古诗词:近代·李叔同《送别》演 唱:青燕子演唱组21.儿歌系列歌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 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静夜思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段丽阳歌 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悯农相 关古诗词:唐·李绅《悯农》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相思相关古诗词:唐·王 维《相思》演唱:段丽阳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名的是一张《淡 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 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 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