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大学《中国地理》复习总结

灾害与环境10分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六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地域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传递、转化,边缘地带往往比较活跃,在过渡区里必须要选一条线。

四、行政区划及行政区的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核方便的管理而做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的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

五、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应省市镇或省县乡三级区划;

2省区范围大,管理县市过多,应缩小省区范围;

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问题:1行政区的层级与幅度改革问题

2省区划小问题3直辖市设置与布局问题

4市县分类分等管理5市镇制度改革

6直辖市郊县体制改革7行政区边界争议问题

8行政区名称改革问题

六、经济区划与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它要求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全国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布局、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一)区别

1行政区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区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2行政区是与一定政府对应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经济区是与一定经济中心对应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3行政区具有完整的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而经济区依托发育不平衡的横向经济网络;

4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政府是最高决策主体,经济区不存在全国性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

5行政区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线并具法律效应。经济区不具有。

(二)联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区的发展决定行政区的发展;

2行政区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区;

3二者应走向协调

经济区的发展应当打破行政区的界线,促使经济发展,行政区的经济职能应当淡化,以市场来指导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强调行政区的服务职能。

八、自然区域经济区的关系?

(一)区别

1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一个从属于自然综合体,一个从属于经济综合体;

2划分依据不同,前者依据自然要素及综合特征,后者依据经济要素及综合特征;

3目的不同,前者服务于自然地理学,后者服务于经济地理学。

(二)联系

1经济区是在自然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

2经济区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分异,必然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

3在服务区域经济、保护环境强调环境效益等层面上两者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九、本书划分的八个综合区: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8-10分

一、国土与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一个主权国家所辖的疆域,含领土、领海、领空。

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二、国土整治的任务

国土调查、国土开发、国土利用、国土治理、国土保护、国土管理。

三、国土整治的内容

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方案、规定相应政策和进行管理,中心环节是区域规划。

四、我国整治的重点地区

1经济发达区

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

3重点流域开发区

4矿产资源开发区

东北区(20′)

一、学习分区地理的套路(3W法)

①Where—特定区域的空间概念

从位置分析:⑴弄清区域位置;⑵通过地图找出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数理位置;⑶四支点范围界线并划出代表区域现象的事物;⑷经济区,区内仍进一步的分异,找出区域特有地理意义的界线并理解;⑸掌握人口规模与特征

②What—学习区域位置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区域综合特征

⑴区域形成基本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⑵区域的现状特征⑶归纳区域的总体特征

③why--存在的矛盾、解决、采取方法⑴区域进一步发展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⑵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⑶区域发展战略讨论

二、为什么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划为东北区,

依据是什么

1、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

①位居我国东北区,形成冷湿景观②三环结构的地形特征完

整③土壤肥沃景观相似④水文特征的相似性

2、历史发展过程(相对独立)

①1858-1904 帝俄控制东北②1905-1931 俄势力减弱,日

本势力增强(在东北掠去原料)

③1931-1945 全境均在日本控制下④1949年以来在苏联

帮助下,东北发展重工业基地

3、经济发展特征的相似性

①农业基础好②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③对外经济

联系便捷④经济以重工业为特征,农业地位显赫

4、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①农业低温冻害②工业基地老化③化境污染严重④普遍缺水⑤战略:外向型发展与内涵型发展战略

三、东北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地形特征:山环水绕跃野千里的马蹄形

A外环—江海相连,主要由河流谷地和滨海低地;水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渤海环绕

B中环—低山丘陵

①松花江与辽河分水岭,海拔仅200米②长白山三大山

系:从西到东,大青山,张广才岭,完达山

C 内环—是低洼的平原(35万km2)

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主体)、辽河平原组成

①东北山地古老,深受燕山运动作用和影响,山地浑圆,

夷平作用显著,经过各个地壳稳定时期、活动和稳定交

②东北平原是大幅度的凹陷地带,接受大量沉积,沉积物

中形成油气构造

③长白山、小兴安岭、松辽分水岭,火山活动,演讲活动

频繁,发育大量熔岩地貌

四、大兴安岭重要界线的地理意义

1、大兴安岭的南北界线

①以活动积温1700℃为界(49°N)②以南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半湿润地区③以北寒温带森林景观湿润地区

2、大兴安岭东麓界线

以东为森林草原②以西为干草原③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3、辽东半岛北部界线(划分暖温带与温带)

以年降水量700mm,活动积温3000℃为界限

五、东北区气候特征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湿短暂

1、冬季:冬季漫长

冷的表现:A 我国最为寒冷地区 B 漫长,日均温<10℃,大部分地区冬季超过半年,北部地区在230天以上,其中爱辉、嫩江地区无夏 C 南北冷变化大,从南到北等温线由-10℃—— -30℃

B 与亚欧大陆西岸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

2、夏季:夏温而短

A 全年降水400-700mm,处于半湿润(降水并不丰富),除了

长白山、辽东半岛>1000mm,降水集中夏季,但仍然呈现湿的特征(蒸发量小0,干燥系数小于2长白山、辽东半岛小于1 B温而不太炎热,夏季短暂,这是由于纬度偏高

六、冷湿景观特征(特别是冻土和沼泽的影响)

1、冻土广布

成因分析:低温使得下垫面的土石层由固态变为液态,从时间上来看,有古代冻土好近代冻土之分,古代冻土是在更早的时间形成的;现在冻土主要形成于海拔较高,纬度较高,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方

冻土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影响:冻土是自然气候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反作用

A对气候;有冻土的存在,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冻土有隔热作用,融化时吸热),加强了湿润的程度(隔水层)

B 对土壤:冻土使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东北广泛发育沼泽

C 对河流:使河流有两次汛期(融水,降水),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测蚀作用增强

D 对地貌:使冻融地貌发育,如石海,石沙

E 对森林:一是由于冻土存在,使下垫面保持过湿,已形成森林沼泽化,二是使森林的根系是横向发展,幼苗不易生存,森林跟新困难,影响木材的需求量

2、沼泽广布

成因分析:

①东北气候湿润--是沼泽形成的水分保证

②冻土的存在—起到隔水作用,即使蒸发旺盛,依然阻挡水分蒸发

③地形原因:地形平坦使得地表水易聚集,不易排出;宽广的冲积阶地沿两岸方向,地下水位高,洪水期时极易泛滥;河曲发育,沿河曲有很多沼泽发育

④河流原因:大部分河流进入老年期(牛轭湖湿地沼泽分布)

⑤地表物质组成:多粘土性的沉积物,一半分布地下30—50cm地方,相当于一个隔水层

⑥植物影响:东北区纬度较高,辐射较小,温度低,使得植物生长所需热量不足,代谢不旺

⑦人类的影响:过度砍伐,使得表土紧湿、,地下水得以蒸发沼泽对东北自然环境影响:

A 对气候:使得湿润气候加剧

B 对土壤:使得土壤出现沼泽化

C 对河流:大量沼泽植物生长,影响通航,行洪

D 对森林:造成潜育化,使得植物根系中毒死亡,森林跟新困难

七、东北主要植被--土壤类型

近似同心圆状的自然景观带

①从植被条件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A植物种类不丰富,特有种少

B从植被分布看,大小西安岭、长白山森林植被,东北平原以沼泽,草甸草原植被为主

C 从植物区系来看: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东北有三个区系:达乌里区系(耐寒耐湿植物,南北变化);蒙古区系(耐旱种类,东西变化);长白山区系(喜温喜湿种类,南北变化)

②从土壤来看:肥沃的土壤,有五种地带性土壤;漂灰土、暗棕土,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钙土。三种非地带性土壤:白浆土、沼泽土、草甸土

③同心圆状排列的自然景观带

地形、气候共同作用,分为四个带,河流,沼泽,草甸,草原景观带;森林景观带:山麓丘陵,岗地,森林草原,暗棕壤过渡带,草甸草原,草甸沼泽,黑土,黑钙土景观带八、东北资源评价

(一)、农业资源质量好,有3个方面优势:

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多,优势突出

A 耕地总量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人均耕地面积2.5亩,是全国人均的两倍

B 劳均耕地17.5亩,是全国人均的3.5倍

C后备耕地1.6亿亩,是全国后备耕地的80%

D 土层深厚,有机含量高

E除益农荒地外,还有大量宜材,沼泽湿地

②耕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及野生动植物开发能力大

A各种林地有6.7亿亩B是我国优质木材的集中产地C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点建设地区 D 野生动物保护

③草场资源:产量高,质量好,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A 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

B 单位面积上畜牧的承载量大,草生长量大,适口性好

(二)、矿产资源及其评价

①能源资源

东北是我国能源资源最齐全,矿产最完备地区,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均有分布,是目前我国产油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重要油页岩分布区;煤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总体来说西多东少;在辽宁,吉林发现核原料—铀矿

②黑色金属矿产资源

资源丰富,与其他资源配合好,有利于发展黑色金属冶炼

③有色金属矿产及其它金属矿产

在全国不占优势,但金矿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约占全国总储量1∕5;镍矿,铅矿,铜矿在全国有一定地位

④非金属矿产资源

种类多,有利于发展布局多种产业,贫矿,伴生矿多,使得开发成本高,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相互配合浩,交通条件较好,利于开发利用

(三)、旅游资源评价

①有独特的自然旅游景观

A 有中生代断块熔岩山地叠加的温泉景观

B 有独特的气候旅游景观,冬雪夏凉

C 有独特的河流旅游资源景观,如五大连池

D 有独特的花木鸟兽景观

E 有滨海旅游景观

G有黑土景观

F 有边境旅游国家

②有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

A 是一个多名族文化景观

B 是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

C是以现代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旅游景观

(四)人力技术资源极其评价

①人力资源丰富,使全国人口密度始终的地区之一,70%--80%的区内人口分布在占全区面积1∕2的平原

②文化素质较高,平均受教育水平高出全国水平,以辽宁突出

③技术资源丰富,本区工业进行早,技术基础比较雄厚,技

术梯度较为合理。

(五)水资源评价

①相对华北,较为丰富,相对全国,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川径流量占全国6.3%

②从分布来看:地区分布不均,总趋势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A从全国来看,东北区处于多水区与少水区之间

B水资源分布于降水分布一致,但东南向西北减少

C从时间来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水资源均衡利用困难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好,是我国水污染相对较轻的地区,地小水埋藏较浅

整个东北区,水资源总量虽相对不足,但水能资源集中便于开发

(六)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

①数理位置地理位置为本区形成温带边疆性开放型国民经济景观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②热量条件基本满足一熟制作物的生长需要

③水分土地的地域分异与组合状况奠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大农业结构的基础,水分地域分异是导致上述分异的最主要因素④节约资源特别是节能节水是调节本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大问题

⑤矿产资源齐全,配合较好,为发展现代工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⑥环境恶化(沙漠化、土地质量退化、水资源恶化、大气环境的恶化、森林草场的退化)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扼制

九.东北的主要工业基地

(一)东北区工业经济生产布局的现状特征

①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程度高

②工业生产部门齐全,以“重”为主

是全国的冶金工业基地(鞍-本基地)a铁矿资源集中连片,储量大,含硫量低,易于开采b。辅助材料结合较好,燃料就地解决c是现代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基础雄厚,人才技术资源优越d。接近消费市场e交通便捷,网络化程度高

A是全国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以“一汽”为例)

a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b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时间长,设备更新快,国产化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

c有广阔的市场,以市场为依托,产品满足市场

d管理日趋国际化规模化集约化,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科学经营B能源工业基地(煤炭工业、石油工业…)

大庆油田开发的意义:

a使我国摘除“贫油国”帽子,使我国内陆凹陷地带的石油开发打下基础

b推动区内油气的总开发

c使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由单一的煤炭型向石油水电煤炭等综合生产消费结构转变

C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

本区的优势:a有可靠充足的原料保证b动力条件有保证c设备条件优势且可以就近得到设备d门类齐全,市场占有率高D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

a 森林资源丰富,保证了森林工业的原料供应

b 就近布局,工业基地设在森林资源丰富地区

c 相对接近消费中心

E 是我国迅速崛起的轻工业基地

a 位置优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工人素质高

c 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d 有很多的优惠政策(二)东北区的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农业基地)

1、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已形成较完整实力越来越强的农业经济体系,是我国较强的农业生产基地:

a自然条件有利于本区农业的全面发展

b农业结构体系完

c已形成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林木产品、

畜牧业产品基地

2、农业资源优势利用卓有成效,但又是尚未充分发挥,且利用不尽合理:

a增加耕地多,有北大荒转变成北大仓

b利用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

c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存在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耕地面积大起大落,大面积垦荒,大面积撂荒;破坏湿地、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林地草地比重下降

d渔业资源利用不充分

3、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面积占得比重大

4、农业生产布局地域差异明显:

a南北差异明显,主要是热量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条件、劳动力、产业组成的差异

以大连营口为中心的海洋渔业地带

以辽中南为中心的粮、棉、柞、果、花生地带

以黑、吉为中心的粮食、大豆、甜菜、亚麻、林牧地带

以北部山地为中心的林牧地带

b东西差异明显,由于水分条件,以林为主的林农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牧家畜地带;林农牧地带;牧业地带

5、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在的问题

a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作物生产与粮食作物生产失调;小农业与林业、牧业关系失调;林业内部失调;渔业内部失调,重捕捞轻养殖,重视海洋渔业,轻视淡水渔业;畜牧业人口失调;工农失调

b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用而不养、土地退化;林草生态功能衰退;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日趋严重,制约种植业、渔业的发展;沙化面积扩大;低温冻害危机农业生产稳定。

第十章华北区(20分)

一.对华北区地理位置的整体评价

(1)地处中纬度地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作物可以两年三熟

(2)从海陆位置来看,它是我国东部沿海相对内凹的地带,使其受到的海洋影响相对小,降水少

(3)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方便,对内延伸到中原腹地,交通便利。

(4)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全国重大的政治中心之一。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2. 相当活动积温4500℃一线

3、相当于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4、相当于黄棕壤与棕壤的分界线。

5、河流是否出现冰冻、断流现象的分界线。

6、一年二熟与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三、华北区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一)华北区地形总特征:环带状的空间地貌格局

外环:三面环山,北为燕山,南为大别山,西为太行、伏牛山第二代: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第三带:河流冲积平原

第四带:沿海平原

山东半岛山地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二)对华北区环境的作用:

1、山东半岛的丘陵构成华北地区的第一道屏障,对海洋季风的运行构成阻碍,使华北从东到西出现明显分异,由沿海半岛湿润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内陆半干旱的落叶阔叶林。

2、秦岭山地构成华北地区的又一道屏障,其阻碍南来的海洋季风的运行,使华北较之南方更干燥。

3.相对内凹的地形大势,使得其受海洋的影响减弱。

4、华北平原地势低洼,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下水的影响大,华北大量盐碱地存在。

5.山地平原呈环状分布,决定了自然景观地带呈环形分布,同时山地原生植被分布多,平原地区的原生林全被破坏,全为次生林

四、华北气候的主要特征:暖温带的季风气候特征

1、热量资源较丰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季节变化大。A活动积温4000—4800℃ B作物生长期比东北长,作物能越冬 C冬季降温幅度大 D四季变化明显

2、春旱、多风沙

年降水量600—900mm,华北为“春旱夏雨型”,春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的10%—20%

相对东北,其干燥的原因:

A大气环流的影响,春季蒙高虽衰退,但其在华北分割出小的反气旋,春季控制黄河一带,盛行下沉气流,始终干冷。

B华北春季低压槽频繁出现,气流由西向东运行,槽前出现5—6级东南风,槽后出现更强西北风,由于天气干旱极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加重了春季干旱的程度。

C春温上升最快地区之一,加快了蒸发的速度,显得更加干旱。D冬季降雪较东北要少,地表墒情低(地表保持的水分少)E华北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保水能力差,是旱情重的重要原因。

3、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特大暴雨时有发生。

A在夏季,冷暖气团接触形成冷锋,气流辐和,形成暴雨。

B高空低压槽与副高相作用,形成阻滞性的特大暴雨。

C夏季有较多天气系统,气旋台风过境吸引气流辐和上升,形成大量降雨。

五、华北区的景观特征:

1、暖温带森林次生灌丛为主的景观

(1)地带性植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典型,分布最广),南部是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冀北山地、太行山是暖温带森林草原;河北坝上地区是干草原。

(2)植被多遭破坏: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被人工林地取代,山地自然植被大都破坏。

(3)植物区系:a东北区系b内蒙古区系(耐旱)c喜马拉雅区系d亚热带区系;总体以次生植物为主。

2.土壤东西、南北变化明显:

地带性土壤最典型的是棕壤,分布的表现:南部为黄棕壤,在北部内部至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褐土、栗钙土。

3、环状分布的景观带,造成景观环状分布的原因有气候、地形、人为等方面的原因。六、华北区的资源的整体评价:

(一)土地资源特征及其评价:

1、从土地结构来看,是我国平原比重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原占59%,山地占26.5%,丘陵占11%,水域占3.5%,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之一。

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优势明显,耕地面积广,林木渔业用地少,利于发展种植业,对林木渔业则有所限制。

3、从土地质量来看,本区土地盐碱含量过高,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缺水,土地改造利用难度大。

(二)矿产资源特征及其评价:

1.是我国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煤、石油、天然气、铁、铝、钨、金、钼等矿产重要。

2、框中的组合较好,利于综合布局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

3、大部分矿产贫矿、伴生矿多、加大了工业投入。

4、矿产资源与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结合较好、有利于大规模开发。

(三)华北人力技术资源总体评价:

1.①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人口众多)。

②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该区平原面积高,

历史上也是人口密集区,城市化水平: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依次降低)

③人均耕地1.2亩,土地承载力已经饱和,富余劳动力愈来愈少。

④是我国老龄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北京、天津。

2. 是全国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省市差异大

①北京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高智力区,是我国高新

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基地之一,集中了全国1/5的高科技人才。

②河南的教育科技相对落后。

3.人口、技术、资源在区内的作用辩证分析:

①高科技人才太集中,大量人才资源浪费

②思想观念落后、闭塞。

(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国最重要的旅游中心

1、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区内古都文化,北京、洛阳、开封

2、我国的滨海旅游胜地,青岛、烟台、秦皇岛

3、有大量的名山胜水,嵩山、泰山、太行山、北戴河

4、有大量的现代城市景观

(五)海洋资源丰富

1、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最重要的海洋能源区之一,胜利油田(山东营口)、大港油田(天津)

3、我国的重要的海洋化工区之一

七、华北区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及工业基地、农业基地:

1、工业生产发展快,体系完整,布局从沿海向中原腹地推进A能源工业:煤,以炼焦煤为主;石油工业;火电工业

B冶金工业:全国重要的黑色冶金工业基地;有色金属丰富

C机械工业:全国性机械工业基地

D化学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后劲足。

E轻纺工业F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大G工业布局:由京、青向区内扩散

2、农业经济趋向稳定和成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A农业发展不具的条件优劣势明显

B我国小麦杂粮的主产区:

我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

我国第二大的玉米生产地

C我国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区:

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我国油料作物重要产区

我国温带水果蔬菜的主产区

D畜牧业生产以农区畜牧业为主

E渔业中海洋渔业地位高于淡水渔业

八、华北区后的发展战略:

1、利用沿海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2、产业结构调整要由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向低耗能、低耗水、低耗材的高精尖技术方向调整。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成为21市级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

4、产业布局要注意适当调整,把整个环渤海区布局好,再向华北大平原挺进,再向山区发展。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8---10分

一、为什么划在同一区即分区的依据?

1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是季风气候向内陆气候过渡的区域;是森林景观向草原

过渡的地带。

2地形特征的相似性

山地、高原、盆地交错分布,以山地、高原为主;黄土

的覆盖广,形成独特的黄土景观,黄土的堆积缓和了地

表的高低起伏。

3自然环境具有相似性

处在自然环境的脆弱地带,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退化明显;风沙、干旱灾害多发。

4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我国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5是农牧文化的交错地带

6以大兴安岭和阴山区分东北和华北,还有秦岭这一重

要的地理界线。

二、晋陕内蒙古区景观的过渡性

(一)独特的季风边缘气候

1两种季风的边缘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主体属半干旱的气候。

2气候的半干旱性特征明显:具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特点,但主体是半干旱。

3热量的南北差异大:从南到北依次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4降水和气温年变率大,风多、风大

季风的进退、强弱和影响范围的不稳定造成降水变率大,并且处在蒙古高压的前端,爆发寒潮且受西风的影响。

(二)景观的变化明显

1南北的景观变化明显

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景观、

森林草原—黑钙土景观、

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

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

荒漠—荒漠土景观

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

荒漠草原—黑垆土景观、

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

2景观的东西变化明显

中温带的东西变化:W—E 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暖温带的东西变化:W—E 荒漠-森林草原-森林

3东部、南部水资源优于西部、北部

(三)土地利用特点显著

1农牧交错用地,南农北牧

2土地利用结构:草场〉森林〉耕地

3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较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耕地的质量退化明显,宜农荒地有一定的潜力

5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状况深刻制约着土地的利用

三、晋陕内蒙古区能源基地的建设探讨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煤的储量大、条件好、埋藏浅、质量好、结构简单

储量全国前三的省份皆属本区,内蒙古有大型露天煤矿,有优质的、低硫、低灰份的动力煤。

2位置居中,有利于向东、南、西运输

3煤种齐全、集中连片,有利于布局大型煤炭基地

4山西省基础设施完备,外运能力较强

5区内能源工业配合较好

6市场大

(二)有待改进的条件

1水资源的问题,应节约和开源

2改进交通运输网络

3开采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4煤烟型的污染严重

四、晋陕内蒙古区今后的发展方趋势

一、优势分析

1煤炭资源、能源资源优势明显

2畜牧业优势明显

3旅游资源的地优势:大草原、晋商文化、古城文化

二、劣势分析

1土地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荒漠化

2水资源短缺

3污染加重:自净能力有限

4人才外流

三、发展趋势

1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地位乘势而上

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突出交通建设

3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人才中心,为本区输送科技人才

4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建成全国乃至东亚的能源基地

5把本区建成全国性的畜牧业产品及深加工基地

6发展成独特的旅游中心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12分)

一、怎样评价长江中下游区的地理位置?

(一)从全球范围来看,本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部位,区位优势独特

1、上海到白令海峡的距离与到新西兰的距离大致相等

2、上海是欧亚大陆桥东西两端与太平洋西岸中心的衔接点。

3、连云港到鹿特丹的陆上距离与上海到洛杉矶的海上航线距离大体相等。

4、上海到温哥华的距离与上海到开普敦的距离大体相等

(二)从全国范围来看,本区南北居中、东西连贯,区位优势更是显赫

1、纬度位置居中,水热条件配合好,是南北经济的融合之地,中华文化融合之地

2、相对位置居中,南北必经之地

3、以长江为连接体,东西连贯

4、位居全国海岸线中段,是我国航运的交汇处。

(三)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是我国的黄金开发地带

1、我国沿海开发的主要地带;

2、沿江开发的重要区域

(四)从交通地理位置来看,是我国立体交通网络的必经之地。

二、长江中下游区的气候特征:

1、四季分明,四季长短较一致,四季特征明显

2、冬温夏热,热量充足,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甚至是两年五熟

3、降水丰富,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800—1600mm,夏雨>春雨>秋雨>冬雨

三、长江中下游区资源的整体性评价:

1、矿产资源:总量不是很丰富,下游地区矛盾突出

A有色资源丰富

B水能资源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配套矿种齐全,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

D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国也占有一定地位

E除平原、滨海地区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外其余地区的能源资源都较少。

2、土地资源:本地区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中的耕地资源尤为缺乏。

3.人力资源: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有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高智力圈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A亚热带名山胜水

B有丰富的古文化:三国古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

C有闻名于世的古园林

D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

四、长江中下游区的农业、工业布局特征:

(一)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1、发展与布局农业的有利条件

a温暖、湿润、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业发展

b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既适宜种植北方作物,又适于种植南方作物

c土地构成中,平原占41%,低山丘陵平缓,宜农土地多

d江湖水网密布,十分有利于发展淡水渔业,沿海地区发展海产渔业

e农副产品多,适宜发展农区畜牧业

f市场巨大,能就近消费

g劳动力素质较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农业现状特征:

a发达的农业区:农业产值占全国首位;全国最重要的鱼米之乡;全国三大棉区之一,且本区单产最高;全国最重要的麻、油、桑、茶产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农区畜牧业产区

b全国最重要的农产区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d乡镇企业发达,在全国占领先水平

e基础地位突出,产品商品率高

(二)全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布局条件分析:

有利:a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b交通条件优越

c人才优势突出

d市场优势明显

e农业优势明显

劣势:a原材料短缺

b设备老化

c能源紧张

2、工业布局现状特征:

a是全国最重要的发达的工业区

b工业门类齐全,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经济以机械、纺织、化学、光电子、冶金、食品六大支柱产业为主

d工业布局在地域上是沿海沿江三角洲向中小城市扩散

五、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展趋势:

1.优势条件分析:

a区位优势突出

b有空间资源优势

c投资环境优势突出:由中央优惠政策;

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强大的工业,发达的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有大量的投资项目;

有广阔的市场

d突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2.今后经济发展趋势:

a建成全国高、尖、精产业基地,主要是以上海南京武汉杭州为中心的全国高、尖、精产业集中区。

b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

c建成全国农业最发达、结构最合理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地带

d建成全国充满生机的旅游基地。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七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专题知识网络 一. 从世界看中国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领土面积,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人口数量,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我国人口政策。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及风土民情。 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气候主要抓住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复杂的表现在与热量带、干湿区和地形的差异;季风要抓住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影响因素主要突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3.秦岭----淮河一线在气候方面的重要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长江要抓住水能、水运、防洪问题、黄河要抓住水能、泥沙和地上河及其治理问题。 三. 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及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以及如何节约用水(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 四. 中国的经济发展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熟悉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重要的铁路干线枢纽(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哈线、陇海线)。 2.我国农业分布上的差异,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五. 中国的地理差异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热量、降水、干湿区、耕作制度与农作物,河流等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时量 : 60 分钟 总分: 100 分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台湾海峡属于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我国纬度最低的省区是 A. 台湾 B. 广东 C. 广西 D. 有“鱼米之乡”和“水乡” 之称的平原是 A. 华北平原 B. 三江平原 C. 松嫩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位于我国最东端的省是 A. 台湾 B. 山东 C. 黑龙江 D. 下列山脉中,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的是 A. 秦岭 B. 武夷山 C. 南岭 D. 横断山 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 长江 B. 淮河 C. 珠江 D. 下列地区,耕地为旱地的是 A. 江汉平原 B. 成都平原 C. 辽河平原 D. 洞庭湖平原 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 A. 贺兰山 B. 长白山 C. 巫山 D. 大兴安岭 下列农作物,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分布的是 A. 棉花 B. 甘蔗 C. 甜菜 D. 10. 引起我国北方缺水的自然原因是 1. 2. 3. 4. 5. 6. 7. 8. 9. 海南 辽宁 黑龙江 柑橘 A. 降水少,径流量小 B. 降水的变率小 C. 植被多,吸收水量大 D.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11. 下列地理景观与其对应的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 水乡—华北平原 B. 茶园—山东丘陵 C. 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 12. 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是 A. 长江 B. 黄河 C. 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珠江 D. 雅鲁藏布江

13. 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C.降水丰沛 D. 温和湿润 14. 被称为“草原钢城”的包头钢铁厂,其铁矿石主要来自于 A. 白云鄂博 B. 迁安 C. 金昌 D. 15.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水源条件 C.光照条件 D. 热量条件 16. 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C.地形因素 D. 17. 宁夏平原农业用水主要来自 A. 河水 B. C.地下水 D. 18. 关于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 形复杂多样并交错分布 B. C.地势东高西低,大至呈阶梯状分布 19. 我国受水蚀作用最强烈的高原是 A. 黄土高原 B. C.四川盆地 D. 20. 秦岭一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A.湿润区、亚热带 B.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 21. 长江上游自西向东依次接纳的大支流是 A.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B. C.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 D. 22. 下列支流属于长江上游的是 A.赣江 B. C.嘉陵江 D. 山区面积广,地表形态单调 D.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湿润区、热带 半湿润区、暖温带 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雅砻江、嘉陵江、乌江、岷江 汉江 湘江 23. 关于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B. 黄土高原是古代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B. 炎热干燥 鞍山 纬度因素 人为因素 雨水 冰雪融水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B r ? A r B r y r ?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大小 2r r x y ==+运动方程 ()r r t =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2r x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s ?的含义(?≠?≠?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ds dr dt dt =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 a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二.抛体运动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一、概况(认真参考地图册146---178页,按顺序随时翻阅) 1、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和省区? 45°N-------准噶尔盆地-(蒙古)-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北京 35°N-------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淮河 30°N-------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记住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落实到地图上) 季风非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800㎜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到青藏高原东南部 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市—兰州---拉萨附近—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外流区域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南段接近200MM 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一、二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秦岭-淮河一线意义? 1)、黄土高原南界; 2)、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4)、河流有无冰期 5)、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6)、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二、中国的国土和疆域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2、读地图册142页图“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范围? 3、说出我国领土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N)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4、熟读我国14个陆上邻国?说出新疆和云南的邻国?(新疆8个、云南3个) 三、中国的近海 1、比较我国四个海区? 1)、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水深最浅、盐度最低-渤海 位置最南、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盐度最高-南海 2)、全部大陆架--渤海和黄海 3)、黄海-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 4)、东海-我国大陆与我国我国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大陆架最宽。 南海-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2、我国潮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分布:40%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省区、60%以上分布于杭州湾以北沿海各省市; 开发利用:浙闽沿海---养殖贝类;苏北沿海---盐业、种植棉花、成为商品棉基地;上海金山石化—填海造陆; 3、我国海岸类型及分布? 杭州湾以北——沙岸或泥岸为主-----海积地貌 杭州湾以南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岩岸为主,水深,多良港-----海蚀地貌 4、我国近海油气田分布?(主要在大陆架) 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油气盆地。 5、长芦盐场的形成条件?台湾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 长芦盐场:北方为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利晒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山脉的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低、蒸发旺; 6、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前两个条件必写) 1)台湾暖流和黄、渤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海水易搅动,促使营养物质上浮,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且水温适宜,冷暖水性鱼类在此交汇洄游,数量众多; 2)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河入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为多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洄游场所; 3)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浅、阳光足,可直射海底,有利海洋生物繁殖; 4)纬度适中,多优良避风港,有利捕捞; 7、潮汐能的分布? 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 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第一章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5°N); 最南端:南海的曾母暗沙(3.9°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E)。 2.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①与14个国家相邻接: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②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是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①世界人口大国; ②世界自然资源大国; ③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4.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104km。 5.陆地面积:960×104km2; 海域面积:约300×104km2。 6.中国的地理特征: 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②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大国和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 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②落差较大,水利资源丰富; ③陡坡山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④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干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

3.山脉的分界意义: ①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②昆仑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③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④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⑤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 ⑥南岭: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4.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 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 ③雨热同期。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 6.等降水线: ①800mm等降水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mm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经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中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此线东南气候湿润,适于森林增长,是中国主要的农耕地带,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中国主要的牧区; ③200mm等降水线:是草原与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命题方向1 中国地理分界线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答案 B 解析图中500万人次/年以下省区主要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据图可看出其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们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答案 D 解析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支撑。 命题方向2 中国的区域差异

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A.内蒙古、秦、藏、滇B.秦、内蒙古、滇、藏 C.滇、内蒙古、秦、藏D.秦、内蒙古、藏、滇 答案 A 解析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蒙古包,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③(西藏)地处山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碉房),形成“石头的家”;④(云南)气候湿热,建成高架的竹木楼通风,形成“竹木的家”。同步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大学物理学知识总结

大学物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篇 力学基础 质点运动学 一、描述物体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 (1)参考系(坐标系):由于自然界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讨论运动,因此,需要引入参考系,为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又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2)物理模型:真实的物理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在具体处理时必须分析各种因素对所涉及问题的影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提出理想化模型,质点和刚体是我们在物理学中遇到的最初的两个模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其他理想化模型。 质点适用的范围: 1.物体自身的线度l 远远小于物体运动的空间范围r 2.物体作平动 如果一个物体在运动时,上述两个条件一个也不满足,我们可以把这个物体看成是由许多个都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的质点所组成,这就是所谓质点系的模型。 如果在所讨论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及其在空间的方位取向是不能忽略的,而物体的细小形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则须引入刚体模型,刚体是各质元之间无相对位移的质点系。 (3)初始条件:指开始计时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或角位置、角速度)即运动物体的初始状态。在建立了物体的运动方程之后,若要想预知未来某个时刻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速度,还必须知道在某个已知时刻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初台条件。 二、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1)位置矢量:由坐标原点引向质点所在处的有向线段,通常用r 表示,简称位矢或矢径。 在直角坐标系中 zk yi xi r ++= 在自然坐标系中 )(s r r = 在平面极坐标系中 rr r = (2)位移:由超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矢的增量,即 1 2r r r -=?

位移是矢量,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质点运动的轨迹及质点在其间往返的次数无关。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所经历的轨迹的长度,恒为正,用符号s ?表示。路程的大小与质点运动的轨迹开关有关,与质点在其往返的次数有关,故在一般情况下: s r ?≠? 但是在0→?t 时,有 ds dr = (3)速度v 与速率v : 平均速度 t r v ??= 平均速率 t s v ??= 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 t s t r v ??≠ ??= 质点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 dt dr v = 质点在t 时刻的速度 dt ds v = 则 v dt ds dt dr v === 在直角坐标系中 k v j v i v k dt dz j dt dy i dt dx v z y x ++=++= 式中dt dz v dt dy v dt dx v z y x = == ,, ,分别称为速度在x 轴,y 轴,z 轴的分量。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 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原因: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的高原季风环流影响。 6、水热结构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018全国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9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

y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r v v ,大小 r r ==v 运动方程 ()r r t =r r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r r r r r △,r =r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r ?、s ?的含义(?≠?≠?r 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r r r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r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r r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r r r r △ a r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ρ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2 012 r v t gt =+ r r r

中国地理复习重点

1 中国地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地理意义: ⑴、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⑵、我国处在亚州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 ⑶、我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⑷、中国境内有第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处于亚欧交通要到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2.中国地理景观的特征: ⑴、地理景观:①、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变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的

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③、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⑵、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明显:中国疆界辽阔,地处中纬,随着热赤道的南北移动,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的位置也随之南北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气流变化最为显著。 ⑶、季风降水不稳定: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大、雨热同季和冷、热、晴、雨多变。及丰盈的强弱和影响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 ⑷、构造运动活跃:中国处于最强大的两大地震带交接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是多地震国家。⑸、地表起伏显著:是一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⑹、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人类对离地表面、海洋与海岸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已明显超了自然的作用。3.如何从地理分布的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

初中中国地理总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位北回归线南的热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我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 我国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渤海还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台湾岛西测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行、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必经通道。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人口东多西少,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 汉族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地势地形 我国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为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25),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中国陆上主要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