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全套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全套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全套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应用概述

第一节走进多媒体世界

新世纪从“多媒体”开始

【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是本章第一节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两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本册书学习的一个起点,学生是否能被吸引住,关系到学生对本册书的学习态度和下一步的选择,所以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开一个好头。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要让学生:

1.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解其特征

2.认识多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科技观察能力,对目前日常生活中比较流行科技产品比较有趣,所以可以借助这个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概念,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会把有趣的知识变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通过观看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例以及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总结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感受多媒体技术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各学科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的软件,上网查找一些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网站和虚拟现实作品下载下来或者直接把网址提供给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1.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资料,思考其中应用的技术

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新图片或资料,在演示之后引出其中所应用的共性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然后请同学谈论一下多媒体技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浏览中会被这些应用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舒适所深深吸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最近几天,我收到了几个朋友发来的彩信,其中还有用手机拍摄的图片,非常清晰,现在彩信手机非常时髦,我发现不少同学都有手机,很多还是最新型的。我这里有几款数码相机手机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吧,看起来是不是十分迷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吧。大家阅读一下书中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书中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许多城市比较流行的数字家居。(通过大屏幕展示数字家居的介绍资料),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未来的数字家居。

[学生]想象未来数字家居。

[教师]上面这两个事例中主要应用了那种技术?不用说,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多媒体技术,那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同学在初中使用PowerPoint制作作品时,就已经感受过了多媒体的魅力,从上面这两个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另外,在我们周围其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例也随处可见,那么哪个同学愿意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上面两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事例使人们生活更舒适、方便。

[学生]……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使我们可以更有效传递信息。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2.从分散的应用到集中的具体概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请学生阅读书第3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部分的内容。通过前面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事例和书中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实现从直观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教师这时可以把多媒体的概念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设问——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基础,下一步可以论及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了。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么它一定具备满足我们需要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又包括哪些呢?它们对我们产生什么帮助呢?

2.实践体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本书配套光盘中的虚拟现实作品和教师课前搜集到的多媒体学习软件、虚拟现实作品以及一些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网站等相关资源,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带着兴趣去尝试,丰富他们的体验,形成正确结论。在学生运行这些多媒体作品时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几个感兴趣的作品、软件或网站,把实践体验和结论填入下面的“实践活动卡”。

对于实践活动除了填写实践活动卡外,教师还可以把实践细化,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在给学生提供本书配套光盘中的“多媒体仿真物理实验室”的辅助学习软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物理实验,给出具体的实验内容(见本章参考材料1),要求他们利用本软件完成,这样学生的体验过程会更加充实,防止学生走马观花,看热闹,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实践活动卡

3.提问——总结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学生在体验过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加以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发言表示赞赏。

[教师]通过实践你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哪些特征?或者说给你带来什么方便?

[学生]我比较喜欢多媒体学习软件,因为它里有图像、声音、动画等,给人更直观的感觉,比书本更生动。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把声音、图像、动画等集中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中的声卡、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设备来采集或传递这些信息,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它表现为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多媒体设备的集成。

[学生]我很喜欢仿真多媒体作品,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自己进行一定的控制。

[学生]我很喜欢多媒体仿真实验室,我们可以动手进行各种感兴趣的实验,还可以知道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这也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交互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

[学生]我觉得多媒体学习软件,可以把一册书的内容集成在一起,我们可以随时选择相应的需要的链接,跳转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开始学习。

[教师]这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超媒体的信息组织形式的特征。

[学生]我喜欢网上那些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好的网站,这些网站通过动画、视频传递信息更引人,更生动。

[教师]是这样,多媒体技术具有通信线路上的可播性的特征,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像现在的多媒体网络视频会议、多媒体实况转播等都很流行。

[教师] 好,我们同学的总结先到这里,通过我们同学的交流,我们很快就知道了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看来集体力量还是大呀!现在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页开始的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学生]阅读书中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有关内容。

[教师] 书中给出了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超媒体的信息形式,可传播性等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我们同学通过实践发现多媒体技术还具备呈现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生动性、丰富性、有效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征,才使多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极大欢迎,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通过这些特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

教师在总结每种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通过PowerPoint或其他软件制作几个简单的表现多媒体技术几个主要特征的小动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4.继续体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至此,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结束,剩下的时间,教师安排学生继续体验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征,接着运行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软件或者是浏览相关网站。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自己对多媒体技术有了哪些新认识,或者新的感受?然后给学生安排一个课下实践活动,请学生作一个“班级学生生活多媒体展示”的策划,在策划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这些主要特征,准备运用哪些媒体表达信息,这些媒体具体应用方式,通过策划最大可能的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班级,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班级。通过实践活动回顾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多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教学后记】

1.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事物的第一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后面的选择,特别对高中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虽然看待事物具有一定客观性,但表现出比较情绪化的特点,所以本节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教师要多做一些努力。多媒体技术本身就不是一个枯燥的内容,比较有趣,但本章内容属于本册第一章,理论性强,所以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样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相反,如果要处理得当,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被多媒体技术的超凡魄力所吸引。基于上述,我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保持他们的兴奋状态。高中学生对新科技、时尚的事物都比较有兴趣,比如:数码相机手机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

这些多媒体技术应用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和未来生活的向往,以便于顺利地开展后面的教学。

2.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像多媒体技术的概念部分教学,首先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应用事例,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引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另外,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答案,像多媒体技术特征的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很容易、很快就可以说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并且记忆深刻,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是教师灌输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还使学生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牢固的相关知识。

【案例评析】

本案例由多媒体技术的一些最新应用实例象智能家居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应用的技术,从而引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的兴趣,突出本节的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这一重点内容;对于本节的另一重点内容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安排学生先实践体验,然后总结,最后再实践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寻找答案,这样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应用

善用多媒体技术

【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本章第二节中第二小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应该应用这种思想展开本册书后续章节的学习,以便于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小节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

1.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2.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密切关系

3.学会合作与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分析、辨别能力,但往往认识比较浅,很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吸引,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其本质。对于多媒体技术有兴趣,但对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认识还很模糊。基于此,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对课前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多媒体技术应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的辩论,形成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的正确认识,然后向学生讲授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要求,即人们应该具备的相关信息素养,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学生参照它,自己思考在生活、学习中是否应用了这些信息素养?哪些方面还有提高?努力在今后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成为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发明和创造者。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关于“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问卷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统计调查结果。

2.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本章后面的参考材料2、3、4,通过阅读,为学生在课上开展有意义的辩论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的组长把本组的调查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做分析说明。

二、开展辩论,形成正确结论

1.提出辩论主题、内容要求和辩论程序

通过上面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这时教师通过投影仪给出下表1,明确辩论主题及具体内容,辩论的主题和内容可以选择书中给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设计。这里教师设置的辩论的主题是:“眼球经济”的发展和“读图”文化的形成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充分优势和效益,还是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有利也有弊。辩论内容可以围绕教材或是教参中参考资料给出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寻找论据。

表 1

对辩论这种形式,学生们基本都看过辩论赛,有的也亲身参与过,这里教师可以辩论程序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做简要介绍,请同学在辩论中加以借鉴。

2.学生分组,做辩论准备

接着,教师把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各组选一名组长,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分工及辩论准备。本章后面的参考资料中材料2、材料3和材料4是本节辩论的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料中一部分观点摘选出来提供给学生做辩论参考。

3.开展辩论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时间为十到十五分钟,为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计时。通过辩论,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辩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

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在合作中积累思考,广泛交流,实现共享思想,反思自我的目的。

4.总结

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做进一步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以及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很容易得到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在许多方面应用具有很大优势,同时也会产生一定负面效应,这些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也有弊,要想更好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提高人的相关多媒体信息素养。

三、提出相关多媒体信息素养,学生自我参照,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要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人们应该具备哪些多媒体信息素养?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给出书中“关于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素养”的表格,并对其中每一项内容举例讲解。最后,请同学参照这个表,想一想自己在平时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

四、以“如何阻止目前网上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为例讨论如何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多媒体信息素养,使用它来有效地规范自我的行为,适应并促进健全的信息社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五、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知道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如果用单纯的讲授法会让学生感觉是在说教,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采用了辩论法,通过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合作,使自己和他人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想法相互融合,创新出新的思想,最终形成正确结论。

这节课辩论的组织是教师一个重要任务,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辩论,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辩论中去,比如设置一些辩论的小奖项,比如最佳口才赛,最佳表现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评析】

本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和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突出了这一重点,把呆板的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学生兴趣很浓,辩论很热烈,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具备的素养,升华本节内容,这是本节的成功之处。

第二章图形、图像

图像的数字化表示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图像是如何用数字形式表示出来的。包括两部分:1.图像的分割,即以像素为基本单元,组成数字化图像;2.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的顺利完成,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奠定基础的作用。它是本课程理论部分教学的重点。

【学习者分析】

学生没有相关或类似先前经验,甚至由于初中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更基础的二进制数字还相当陌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前针对性的补习辅导十分必要。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像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表示方法

(2)理解图像数字化表示的相关概念

(3)能够估算图像在计算机中存储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图形、图像的视觉意义

(2)认识图形、图像表达信息的效果与特点

(3)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

(4)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演示文稿,使学生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独特作用,激发学生探求图像处理技术的欲望

(2)感受数字化图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引导学生负责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教法: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教师在每个教师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启发性问题引起思考。教学活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各环节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通过一些计算强化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体验和认识图像的信息化表达

(一)课题的引入,依次提出如下问题:

1.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2.信息的载体有哪些形式?

3.图像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4.我们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存储、加工、传递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如何处理?

这四个问题中,第1、2问题是两个先前经验(在课前补习已经知道、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得出(构建)对新问题的理解(新的知识的意义),而第4个问题的回答,引出的本节的课题(板书: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本步骤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由上位到下位的几个问题,一步一步进行启发,使学生很快理解图像数字化的概念。

(二)数字化图像的体验

播放一组主题为“举重”的图像,组织学生讨论运动员在举重比赛过程中,抓举前、抓举中、抓举成功以及在领奖台上的表现,使学生在100秒的图像播放中,感受到丰富、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

本步骤实现信息技术新课标中的情感目标,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目标中的“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的意义。

本步骤还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

环节二:像素的概念

1.情境创设

本环节的情境与上环节情境相承接,在学生被运动员的奋力拼博、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精神深深感染时,告诉学生还有几张更好的照片,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放入演示文稿,激发学生观看这些图像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

2.发现问题

在此情境下,组织学生打开事先已存入服务器中的这些图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没有放入演示文稿的原由:

(1)这些图像太小

(2)这些图像放大后,发生模糊

3.问题启发,理解概念

然后,再组织学生利用编辑软件,打开这些图像,再反复放大,缩小,通过操作、观察,提出问题:

(1)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这几幅图像是由什么组成的?

(2)为什么这几张图像小?

这两个问题为启发学生理解像素的概念,提供了问题性支架。其中问题(1)引出像素的概念;问题(2)启发学生加深对像素概念的理解。

4.列举生活实例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接触到像素的实例,并提问:

(1)你接触到的数字图像设备是多少像素的?

(2)作为数字图像设备的重要指标,为什么像素数越大越好?

本步骤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实现多媒体技术模块的课程目标中:“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及“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普遍性。

环节三:像素的数字化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字化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这样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表示,只需要探讨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没有先前的相关或类似的经验,且学生对二进制没有真正消化理解,只有课前临时性的补充,只具备感性的、表面的认识。为此,本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通过问题启发,逐步推进最近发展区的策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思考,沿着老师所引导的路线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环节以学生普遍喜欢的一个明星照作为素材,并进行处理,形成四个图像作为学习情境,并作为学生观察分析的支架。

(一)单色位图的数字化

a)创设情境(展示图片):

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

(1)图像特点?

(2)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特点?

(3)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本过程中提供的情境是最简单的数字图像,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将图片放大并为像素加边框线,如图。

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理解每个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为学生播放如下图。

(二)灰度图像

从复杂程度讲,灰度图像位于单色位图与彩色图像之间,本部分是本环节的难点,也就是本课的难点中的难点,为此将本部分再分为2位和8位两个步骤,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梯度。

1.2位灰度图像

(1)展示2位图像如图

(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

a)图像有几种颜色的像素?

b)每个像素能否用一位二进数表示?为什么?

c)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a)时,展示2位颜色列表(下图中的左侧),使更多同学通过颜色列表与图像的对比,清晰观察出每个像素的特点。

问题b)是为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思索。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c)时,展示出颜色列表中每个颜色对应的二进制数(下图中的右侧),使更多学生更清楚理解如何用二进制数表示逐渐变化的每个颜色。

11

10

01

00

2.8位灰度图像

(1)展示8位灰度图像

(2)提示:表示这幅图的颜色列表中有由黑到白共256种颜色

(3)提问:

a)表示这幅图像的每个像素应该用几位二进制数表示?

b)颜色列表中最黑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表示,最白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

8位灰度图像共256种颜色,不能用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里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提示。在学生掌握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以后,学生可以较容易回答本步骤的两个问题,并顺利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推进。同样,这里也需要展示出颜色(示意图)列表及其对应的二进制数,使更多的学生清楚理解颜色列表与二进制数的对应关系。

1111 1111

1111 1110

1111 1101

1111 1100

1111 1011

1111 1010

1111 1001

1111 1000

1111 0111

1111 0110

0000 1000

0000 0111

0000 0110

0000 0101

0000 0100

0000 0011

0000 0010

0000 0001

0000 0000

(三)彩色图像

b)展示24位彩色图像

c)依次提问:

(1)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模式是什么?

(2)RGB分别表示什么?

(3)(展示颜色列表,提示:在电脑中每种颜色是按照由亮到暗逐渐变化规定出颜色列表的。)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4)如果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那么每个列表中的每种颜色应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呢?

(5)(展示组成图像的颜色列表,提示,图像中每个像素就是由这三个颜色列表中,每个列表中取出一种颜色,将这三种颜色相加而成。)图像中每个像素能不能用一个二进制数表示呢(提示: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表示每个像素需要用几位二进制数呢?

(6)白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在提出第(1)个问题时,由于前期理论课的不足,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可以提供几个选项,从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先前不太清晰的经验。第(2)个问题由先前经验加上英语知识的迁移,学生也可较顺利回答。在第(1)(2)问题的回答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第(3)、(4)、(5)问题。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回答出由上位到下位的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四:巩固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像数字化表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本环节的目的是加

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了解与图像数字化表示相关的一些概念,感受图形编码的意义。同时,促进陈述

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情境:

展示一幅由教师利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

2.计算:

a)学生打开服务器中文件“计算.xls”,由教师讲解表中相关概念

b)然后,同学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并填写表格

c)采用提问方法,核对学生计算结果

在本环节学习中,还要向学生介绍表中一些相关的概念:

a)像素: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位: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个位(bit),位是数据存

储的最小单位。

b)色彩深度:表示每个像素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c)字节(B):1个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即:1B=8位

d)1KB=210B=1024B

e)1MB=210KB=1024KB

f)1GB=210MB=1024BM

环节五:总结

1.疏理本节课的知识

2.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环节六展示一组主题为“失意”的图像,该组图像是有关举重运动员因为种种原因在赛场上失意的画面。

本环节与开头呼应,再一次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魅力;同时,本环节的设计有感于08年奥运中部分网民对刘翔的态度,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有慈悲心的人,要学会爱人。

【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原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基本概念、原理的课呢?在课堂上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把学生带入怎样的学习状态?这是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面临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案例运用了基于情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鲜活的、恰当的教学情境下,使课程内容问题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实

现高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恰当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中三种媒体数字化原理的第一个,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声音的数字化表示”、“视频的数字化表示”与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有相通或类似的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的顺得完成,对后续的两节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奠定基础和方法迁移的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图像是如何利用二进制进行表示,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将模拟图像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信息技术设备中。

【学习者分析】

人的视觉特性是图像数字化原理的生理学基础,但学生对此没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对相关知识的补充的十分必要的。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像图像数字化的原理与过程

(2)掌握图形、图像文件压缩工具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

(2)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类在利用技术实现信息表达时体现的才智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感性认识人眼的分辨力,理解图像数字化的生理学基础,引入课题

(一)肖像的观察与分析

首先,教师利用演示文稿向学生播放图像1,向学生提问:“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这幅图像后,马上回答:“看到了一些0、1”,再继续观察发现是由0、1组成的肖像,部分同学联想到某某名星,很快有同学发现这是老师的肖像。

然后,再播放第二幅图像。

告诉学生这幅图像与上幅图像都是由0、1组成(提供教学支架)。然后,提出问题:“这两幅图像有什么区别呢?”学生通过比较得出:

1.第二幅图像中0、1很小,以至于无法看清

2.第二幅图像中0、1距离很近

3.第二幅图像中0、1的个数多

4.第二幅肖像更加逼真

接着播放第三幅图像。

告诉学生,这幅图像也是由0、1组成(支架),且这幅图像0、1个数与第二幅图像的相同,并提出问题:“这幅图像与前两幅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回答出:

1.第三幅图像中0、1更小

2.第三幅图像中0、1距离更近

4.第三幅肖像看起来像一幅连续的画面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颜色列表的观察与分析

1.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学生可以清晰看出相邻两种颜色的差别

2.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告诉学生,这也是由黑到白的一些颜色组成的颜色列表。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其放大、缩小。观察相邻两种颜色的区别。

3.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学生可以清晰看出相邻两种颜色的差别。

4.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告诉学生,这也是由黑到白的一些颜色组成的颜色列表。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其放大、缩小。观察相邻两种颜色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人的视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正是利用这种局限性,才做到了将现实的模拟的连续的图像,转化为近似的、看起来是真实的数字化的图像。就像我们在上节课看到的那些数字化图像那样。”

教师:“这节课我们以数码相机为例,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本环节安排的主要目的: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

2.启发学生理解图像数字化表示的生理学基础—人眼分辨力,为本课后面教学建立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理解采样过程中图像的分割过程奠定基础;

3.引入本节课题。

环节二:采样

(一)灰度图像的采样

利用课件展示下图。

提示:

1.这是一幅灰度图像(模拟照片)

2.它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照射到感光器上,感光器负责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3.我们知道,数字化的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将连续的图像分割为像素阵列,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讨论: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呢?

教师总结: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一般是由M*N个光敏元件组成,这些光敏元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其中每个光敏元件对应一个像素点,它采集的是一个像素点的信息,并将光信息号转变为电信号。

2.展示模拟光电反应的教学课件,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当光信号的幅度连续变化时,通过光敏元件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是连续的,它也是模拟的,并向学生展示光信号与电信号变化关系曲线。(如下图中A到B的过程)

3.利用感光器中的光敏元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被称为采样。

(二)颜色图像的采样

提示:

1.感光器中光敏元件并不能分辨色彩,它仅仅是光电转换器。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中的彩色像素,是用表示R、G、B三种颜色的不同亮度二进制数字组合表示的。

讨论:

怎样才能实现彩色像素的采样呢?

教师总结:

实现彩色摄影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给感光器表面加以CFA(Color Filter Array,彩色滤镜阵列),或者使用分光系统将光线分为红、绿、蓝三色,分别用3片CCD接收等。

【设计思路】

1.本环节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先探索灰度图像的采样,在此基础上,探索彩色图像的采样,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梯度。

2.在讲解灰度图像的采样时,首先通过课件的播放和两个提示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要与现实技术一致。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与教师介绍目前采用的技术相对比,对本环节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在学习彩色图像的采样时,以上节课学习内容和灰度图像的采样为基础,通过启发,推进邻近发展区。

4.学生在高三才学习光电效应,本环节需要通过课件,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

环节三:量化

教师讲解:物体反射的光线(光信号,模拟信号),通过镜头照射到感光器上,感光器上光敏元件阵列将其分割为像素并转换为模拟的电信号(如下图A→B的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我们还要将模拟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叫做量化。

依次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采样获得的电信号是连续的、模拟的,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数字的,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2.将模拟电信号变化范围进行分割(如8等分),那么,各等分点能不能用二进制表示呢?怎样表示?

3.当各等分点用二进制数表示后,在任意时刻t,光信号转变成的电信号能否近似的用二进制数表示呢?如何表示?为什么?

4.怎样做才能使数字化的图像与真实的物体颜色更加接近,看起来更加真实?

教师边展示下图,边总结:

将模拟电信号按照由弱到强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端点对应一个二进制数,然后将表示像素的电信号强度提升或下降到邻近的二进制数。(由图B到图D,模拟信号(P1的纵坐标)转换为数字信号(P2的纵坐标)

【设计思路】

1.本环节中的问题1是在环节1基础上向前推进发展区,同时,问题1又题后续问题的基础;

2.问题2、3的解答,使学生理解了量化的两个过程;

3.上节课中二种灰度图像的分析和观察,使学生对本环节问题4有了感性的认识,本环节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最近发展区。同时,问题4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量化的理解。

环节三:编码(压缩)

图形、图像的压缩原理比较深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很少。因此,应采取直接教学方式,给出相关的压缩技术方法,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图像数字化之后的数据量非常大。这样大的数据量,在因特网上传输时很费时间,存储介质中存储时很占“地盘”,因此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用比较少的数据量表达原始的图像,以满足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要求。

图像数据压缩技术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通过改变图像的描述方式,减少数据量。而图像在压缩前后完全一样,这种压缩称为无损压缩;另一类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有针对地简化不重要的数据,以减小总的数据量。这种压缩方法生成的图像与压缩前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称为有损压缩。

学生活动:

(1)有一种无损压缩的方法是将颜色值相同的相邻像素点用一个计数值和该颜色值来代替。有一幅彩色图像如图:

它可以记录为

请问这两种记录方式的数据长度与压缩比?

(2)下图为一图像示意图(在表示每个像素点的单元格内标明了该像素的RGB值),分析压缩策略,以及压缩后的数据存储形式、压缩比。

环节四:图像的存储

教师: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两种图像压缩方法,实际的图像压缩是综合使用各种有损和无损压缩技术来实现的。由于图片的用途不同、生成的软件不同、压缩方式不同,产生了很多种图片的格式,比如:BMP 格式是Windows采用的图像文件存储格式,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所有图像处理软件都支持这种格式;JPEG 格式是一种主要的有损压缩图像格式; GIF适合网页图像和 GIF 动画等等。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中的表2-4。

(2)讨论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方法。

(3)利用扫描仪采集一幅图片并存储为BMP格式,再将图片转换为其它格式,分析各种格式图片效果及数据量。

(4)利用通用压缩软件将BMP格式图片进行压缩,比较压缩文件与各种格式文件的数据量。

环节五:利用课件介绍数码相机的照相过程

环节六:课堂总结(略)

【案例评析】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理解了图像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以数码相机为例,学习图像数字化的过程。本节课根据各环节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以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最近发展区等。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

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各种教学策略,把握其规律,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在教学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节图形、图像加工方法

图像加工的方法

【教材和教学目标分析】

“图像加工的方法”是本章第二节中“图形、图像加工方法”最后一个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这一小节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图像的基本加工方法和图像加工的一般流程,另外学生将接触到第一个比较大的图像加工软件,如何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软件的共性、相通的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快速掌握其他图像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是本节要实现的目标。本节教学目标是:

1.掌握图形、图像加工的方法

2.体验利用图形、图像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图形、图像加工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是以Photoshop为例讲解图像的加工方法,Photoshop作为一种专业的图像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的基方法和一般流程,是本案例教学的重点。本案例建议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图像加工实例,把分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总结出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能够反映出Photoshop基本加工方法,并且制作优美的有代表性的图像加工实例,可以整理实例操作的具体步骤并以网页形式放到校园网上或教师服务器中以便于学生浏览。另外,还要为学生独立制作图像作品搜集一些图像素材和Photoshop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实录】

1.欣赏本书配套光盘上的一些加工效果优美的图像作品

2.演示制作“水中花”实例,体验Photoshop的加工过程

3.总结“水中花”实例中所使用的加工方法

[教师]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简单了解了Photoshop加工图像的过程,接触到了Photoshop中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层、滤镜、路径,尝试了一些加工工具如钢笔、矩形选框、套索工具,用到路径、图层、颜色、历史面板。本实例中用到的具体加工方法如下表1。

[学生]阅读大屏幕内容。

表1

4.分组实践,分析总结各实例中应用的主要加工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同学就带着刚才的感受开始亲身体验图形、图像的加工,在教师服务器中“XX”文件夹中存放了一些图像加工实例,每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三至五个实践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体验Photoshop中基本加工方法并完成下表2。在制作时,每一步要准确、细致,出错时可以利用历史面板,进行撤消操作。

[教师]通过实践,我们会接触到Photoshop的一些基本概念,请同学们把它填入下表3中。

5.组间交流,以Photoshop为例归纳总结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

[教师]通过实践,同学们是不是有所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Photoshop中的基本概念以及Photoshop中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加工流程,每一组派一名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组的表格,并做说明。[学生]各组同学展示本组的图像加工方法并说明其中的疑惑,全班讨论。

[教师]通过各组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把Photoshop中的一些基本的加工方法和加工一般流程总结一下。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表2 Photoshop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表2 Photoshop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多媒体应用基础模拟题一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多媒体应用基础》模拟试卷一 试题卷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第I卷(客观卷)答题处。 1、下列选项中属于多媒体范畴的是( A )。 [A] 交互式视频游戏[B] 报纸 [C] 彩色画报[D] 彩色电视 2、在多媒体系统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中,( D )是系统软件的核心,课控制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及协调窗口软件环境的各项操作。 [A] 多媒体应用系统[B] 多媒体创作系统 [C] 多媒体I/O [D] 多媒体核心系统软件 3、MIDI 接口是常见的数字( B )输出合成接口之一。 4、脉冲编码调制 [A] 视频[B] 音频[C] 图像[D] 图形 PCM的编码过程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每一个经过采样和量化后的样本值。在实际操作中。量化和编码是( A )的。 [A] 同时完成[B] 先量化后编码而完成 [C] 先编码后量化而完成[D] 只编码或只量化而完成

5、图像序列中的两幅相邻图像,后一幅图像与前一幅图像之间较大相关性属于( B )冗余。 6、人耳可以听到 的声音频率范围为( A )。 7、描述模拟音频 信号的三个物理 量中,( C )表示声音的音调。 8、将模拟声音信 号在时间上进行离散化处理,这一过程叫( D )。 [A] 采样→编码→量化[B] 编码→采样→量化 [C] 量化→编码→采样[D] 采样→量化→编码 9、( D )是构成图像的最小的单元。 10、以下颜色模式 中,( C )是将红、绿、蓝三种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和而得到的自然界中大部分颜色。 11、在Flash动画 制作中,遮罩层的主要用途是( B )。 [A] 使被遮罩的图层不显示[B] 使被遮罩的图层部分显示 [C] 使被遮罩的图层不能产生动画[D] 使被遮罩的图层在遮罩范围内运动 [A] 信息[B] 时间[C] 空间[D] 视觉 [A] 20Hz-20KHz [B] 200Hz-15KHz [C] 50Hz-20KHz [D]10Hz-20KHz [A] 振幅[B]音色[C] 频率[D] 音强 [A] 点阵[B] 线条[C] 颜色[D] 像素 [A] YUV [B] LAB [C] RGB [D] HSB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案设计

《电工基础》教案

(3) 导线:连接电路中的各元器件。作用:传输电流 (4) 开关:电路中控制电路接通与断开的器件。 导线和开关将电源和负载连接起来,成为电路的中间环节。他的作用是传送和分配电能,控制电路的通断,保护电路的安全,使其正常 运行。 三、电路图 1、电路示意图:用画实物外形的方法表示电路。 2、电路图: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种元器件。 举例:一台电视机从设计、组装、维修等相关人员都用同一张 电路图。 3、、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教学 本节课内容较浅,再加上勤与学生互动,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总结 课堂练习4个小组各选1名学生上黑板默画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1.名词解释(1) (P36) 作业 2.填空题(1) (P36) 《电工基础》教案 第1章直流电路 章节 1.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

一、电流的形成 1、电流:大量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在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 要有自由电荷。 (2) 必须使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位差)。 二、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简称为电流。 2、通常用I表示 3、单位: 安培A 毫安mA 微安 A 1mA=10-3 A;1A=10-6A 巩固练习(单位换算):让学生上黑板做 5A= mA= A;7A= A;16A= mA= A。 3、电流的方向 实际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提问:金属导体、电解液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解答:在不同导体中导电机制不同。 ①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工基础》教案

(2020年编辑)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完整全套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加实验34课时)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311102 教学时数:75 学分:5 制订人:杨德明完成时间:2010-9-27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 本课程是在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根据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电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制定依据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机构。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市场及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1)掌握电路、磁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了解变压器电路,电机、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特点。 (4)熟练掌握交流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5)清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练掌握数字电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表1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情景

(完整版)经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本单元教学计划 引言 走进经济生活,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生活消费。在市场经济中,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大多要用货币从市场购买。我们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货币和各种信用工具在经济活动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循?如何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我们怎样看待多种多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形成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理性地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彰显时代风采而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可以为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知识上的准备。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引言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吃、穿、用所需要的物品,大多要用货币去购买;享受市场提供的服务也要支付货币;等等。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教学内容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教材分析 本课从商品入手,让学生全面掌握有关货币的知识。具体包括: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与货币发行相关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人们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等一系列知识。 第1页

教学课型及课时安排 新课2课时;复习课1课时;练习课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货币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价格的含义、两种结算方式、信用卡的优点、两种支票的用途;懂得外汇的含义;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汇率的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经济生活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联系人民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制意识;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信用卡;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对商品、货币、纸币、外汇等概念,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等知识直接采用讲授法;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影响,汇率变动的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等知识直接采用讨论法对货币的产生及纸币的产生等知识直接采用情境设疑法。 学生的学法:1、探究法,即教师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中形成认识; 2、讨论法,即结合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在观点碰撞中掌握真理; 3、自学法,即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任务说明 完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 本科时教学的具体内容 回顾生活,情境导入 说明:可利用课文P4中的虚框内容和提问,也可利用学生课桌上的课本学习用具。教师通过提问而引入新课程内容。略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题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板书) 探究活动一: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如学生身边的课桌、书籍、学习用品等等。 说明:结合学生搜集的材料及其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商品的含义,懂得“商品的两必备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的道理。 第2页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完整word版)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大纲2018版

黄淮学院《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案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321201814 课程名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高一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高一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篇一:(政治精品教案)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全套 教案】 第 1 页共 149 页 第 2 页共 149 页 第 3 页共 149 页 第 4 页共 149 页 第 5 页共 149 页 【篇二: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内容标准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必须由国 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国 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注意正确使用 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 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 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 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 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 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人民币外汇的牌价。 三、学法指导 (一)知识篇: 重点问题分析 1、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 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 富的象征。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

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的课后答案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论 1什么是多媒体?按照ITU的定义,媒体是如何分类的?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表现形式就称为媒体。媒体的分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储存媒体,传输媒体。 2 有关多媒体的定义有哪几种?应如何理解? 多媒体就是各种感觉媒体的组合,也就是声音,图像,图形,动画,文字,数据,文件等各种媒体的组合。 定义1: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 定义2:多媒体就是数值,文字,图形等由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中,使静止图像,语言,影像等时间序列信息相互关联,同步处理的技术。 定义3:多媒体系统的特征是:用计算机对一些独立的信息进行一体化的制作,处理,表现,储存和通信,这些信息必须至少通过一种连续(时间有关)媒体和一种离散(时间无关)媒体进行编码。 3多媒体有哪些关键特性? 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同步性。 4信息载体革命的3个重要里程碑是如何划分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信息载体革命。印刷术的发明是继承文字出现之后的第二次信息载体革命。科学是研究者通常把电信业的出现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信息(载体)革命。 5多媒体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娱乐,教育与培训,多媒体办公系统,多媒体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工

业领域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医疗中的应用,各种咨询服务与广告宣传系统,电子出版物。 6多媒体数据具有哪些特征? 数据量大,数据长度不定,多数据流,数据流的连续记载和检索。 7简述多媒体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数据储存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与解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网络与通信技术,智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信息检索。 第三章:多媒体光盘储存系统 1相对于其他储存介质而言,光盘储存具有哪些特点? 记录密度高,储存容量大,采用非接触方式读\写信息,信息保存时间长,不同平台可以互换,取代传统媒体储存介质,价格低廉。 2简述光盘驱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激光二极管产生的一束激光束首先通过准直透镜变成平行光束,经过分光棱镜、反射镜后,由准直透镜将光束聚焦在旋转CD-ROM盘上的凹坑上。由于激光的相干性和凹坑性的衍射特性,在凹坑处的反射光变弱,而非凹坑区是高反射区,从而形成反射光的差异。反射光束沿原光路返回,由分光棱镜转向光电检测器(光检测二极管)。 3光盘标准是如何划分的?试分析CD标准的重要性。 标准对各类光盘的物理标尺寸、编码方式、数据记录方式以及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可划分的标准有:CD-DA、CD-ROM、CD-R、VCD、DVD、蓝光DVD。 4常见的光盘类型有哪些?各适应那些应用场合?

现代汽车教案

一、前言(5') 传统汽车的几大组成部分? 现代汽车技术主要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主体,而扩及到其它领域中的现代新型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等部位中电子技术控制的各种现代新型装置和设备。 二、教学内容(75’) 绪论 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第一辆汽油四冲程汽车的诞生年代:1886.1.29 2.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50年代,汽车上首次采用电子装置:收音机 60年代,晶体管应用在汽车上并逐步集成化,同时,也有其它电子装置不断出现,但主要是代替机械部件的作用。 7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普及,微机的出现,使电子技术成为解决汽车动力、油耗、排污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汽车电子控制最早从发动机(点火时刻)开始,从单一控制到多功能(排气再循环、空燃比、怠速等)控制,称发动机集中控制。进展到汽车上全面应用,如制动防抱系统、自动变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在发达国家,汽车已进入电子控制时代。

二、现今汽车上采用的新技术 1.发动机部分 最佳点火提前角(ESA):在不同转速、进气量下,实现最佳点火提前角,发出最大功率或转矩,油耗和排放降到最低。 有开环和闭环两种,闭环在开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爆震传感器进行反馈控制,点火时刻精度比开环高,但排气净化稍差。 最佳空燃比:电控燃油喷射的主要内容,在各种工况及有关因素的影响下,空燃比达最佳值,提高功率、降低油耗、减小排污。 有开环和闭环两种,闭环在开环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由微机根据氧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修正燃油量。 排气再循环(EGR):可由发动机工况,适时调节排气再循环的流量,减少排污。 怠速控制(ISC):由水温及其它参数,如空调开关、动力转向开关等,使怠速处于最佳。 其它:电动燃油泵、发电机输出、冷却风扇、发动机排量、节气门正时、二次空气喷射、发动机增压、油气蒸发、自我诊断。 2.底盘部分 制动防抱系统(ABS):防止制动时和转弯时产生侧滑,提高制动效能,保证行车安全,国外作为标准装备采用。 电控自动变速器:由节气门开度和车速条件,按换档特性,精确控制变速比,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油耗,改善换档舒适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知识点

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包含的意义。 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② 信息是可以加工处理的 ③ 信息可以被存储、保留和传播。 ④ 信息具有传递性和共享性 ⑤ 信息具有时效性 ⑥ 信息具有可伪性 2. 二进制与十进制、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正整数位) ① 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相加法 如(1101) 2= 1 X 23 + 1 X 22+ 0X 21+ 1 X 20= 8 +4+ 0+ 1 = 13 ②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二取余法 如 173D =( 10101101 ) B 方法如下:最后的余数从下往上取。 9 1 1 7 1 .. 余1 91 a A ……余2 1 4 3 ……余213 1 ……余7 1 1 0 ……余2 J _____ 5^ ……余7 1 3 ……余2 1 1 ……熾 1 ③ 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一位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3. 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 ASCII 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 准码)。标准的ASCII 码用一个字节中的 7个位来表示,可以表示 128中编码,其中数字、字母是按顺序 依次排列的。(ASCII 码表可参看书P6)。 @汉字编码:汉字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汉字的编码有输入码(智能、五笔等) 、交换码、处理码、字型码。 其中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 常见汉字编码有:GB2312 (使用2个字节编码,包括一级汉字常用字和二级汉字非常用字) 工具软件观察内码时, ASCII 码只占1个字节,汉字编码占 2个字节。 4.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多媒体数据中存在多种数据冗余:空间冗余、视觉冗余、结构冗余、时间冗余 第一单元 多媒体技术概述 (注:在考试中可使用计算器程序转换 ) ③ 用 UltraEdit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考核方法: 1、《经济学基础》于期末进行统一命题的考试,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2、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对理论认识理解,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安春梅等:《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微观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1 3.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许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厉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本篇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用此来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在初级经济学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了解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了解模型基本假设或条件与现实的关系,掌握数理分析方法。本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微观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训练学生对现实问题抽象化、理论化的能力及经济思维习惯,通过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从复杂的现实过渡到简单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技巧。 教学内容: 本篇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个体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理论。如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其中供求理论是基础,也是核心。 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