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关情:牵动感情。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吾:我们。

曹:辈。

一枝一叶:一举一动。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思想感情: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郑板桥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三、交流合作学习:

1、学习“诗画欣赏”第二自然段。

(1)、朗读。

(2)、分析内容。

(学习《墨竹图题诗》的诗句,认真体会。

2、学习“诗画欣赏”第三段,感知诗意。

图中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

(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通过对墨竹图的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增强朗读能力;能够欣赏图画并理解图题诗的

诗情画意。

4、能够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松、竹、梅在岁寒中同生,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展示课件:

郑板桥的墨竹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墨竹的特点。

三、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郑燮,(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诗词书画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当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代表画作为《兰竹图》。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这首诗是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燮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故上书请示放赈。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因此得罪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表明自己的态度。

四、解释诗题:

图题诗:图题诗就是为一幅画提一首和画差不多的诗句。

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的诗。

五、字词部分

(1)、学习生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六、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令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3.诗人为什么把萧萧竹声联想成饥民的疾苦声?

4.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5.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反复品读诗句,创诗境。

七、回顾反思,总结全文

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八、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板书设计:

竹人

干:细中有强淡泊名利

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

傲然挺立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一个不寐的夜晚,听到冷遇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表达了画家淡泊名利,以解聊百姓之苦为己任的伟大胸襟,以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苍生疾苦而呼,事事关心的品格和“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讨论,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品读、欣赏图画,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情导入 1、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是什么吗?为什么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郑燮的《墨竹图题诗》,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教师板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同桌互读:同桌之间轮流读古诗,要把古诗读的很通顺。 3、检查:指名有感情读诗,其他同学倾听,纠正不对之处。

4、分组读诗。 【古诗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位。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范读,小组朗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揣摩出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5、交流资料,了解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借助工具理解。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2、出示要求,组织汇报。 (1)、“萧萧竹”怎么理解? (2)、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了风吹竹子发出萧萧之声? (3)、听到此声音作者联想到什么? 3、探究交流: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 四、品读感悟,美读成诵 1、欣赏图画,交流。 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

最新小学五六年级文言文

熟练掌握小学课内四篇文言文。在复习这些文言文时,需注意背诵课文下的字词解释,并开口读文言文,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完成“划分节奏”的题目。 《杨氏之子》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词句与题目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甚:很。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 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为:姓杨的儿子。 【课文背景】《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拓展】“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1北师大版

墨竹图题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1、师生交流诗歌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结合资料、注解自主学习 3、理解字词,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竹子所拥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学习诗人的气概、培养学生为民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题画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突破 分析法、诵读法相结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认识,通过读、画、悟等方法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借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他们虽然所系不同属科,但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他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文人所仰慕,被誉为岁寒三友。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一道去欣赏墨竹图,去感受诗情画意。 二、解题,交流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资料 1、板题,读题,解题 2、同桌之间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 补充,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对清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把书法、绘画、文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微观清廉、爱民亲民,因不畏权贵而被罢官,后以卖画为生。乾隆十三年,弘历冬巡时,封郑为书画史,中国近百年来的著名书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毛泽东等都深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的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题诗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题诗练习题及答 案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1.经过一场激烈的战争之后,这个地 方显得一片xiāo tiáo()破败。 2.古代的一些guān lì()总是仗 着自己的官位欺压百姓。 3.这个cāng kù()里装满了过年 用的东西。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民间的各种动静、动向。 () 2.形容因为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 不着觉。() 3.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 4.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 三、阅读课文,选择填空。 1.“些小吾曹”指的是()。 A.郑燮 B.天下所有的官 C.既写诗人自己,又指天下所有的 官 2.这首诗中“竹”象征着()。 A.坚贞不屈 B.虚怀若谷 C.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D.无私奉献 阅读提升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 的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磨:尔: 意思: 2.你从“咬定”“破岩中”体会到了 什么? 3.“,”常 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 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绝不动摇的品 格。 4.这是一首诗,全诗通过咏颂 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参考答案: 一、1.萧条 2.官吏 3.仓库 二、1.一枝一叶 2.夜不能寐 3.特立独行 4.岿然不动 三、1.C 2.C 四、1.磨难,打击。你。 历经千万次的磨练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2.竹子虽然生存的环境恶劣,但 它顽强不屈,将根深深地扎入 岩石之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 北风 4.题画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 精神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⒁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⑦[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⑧[弗若]不如。 ⑨[为]因为。 10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11[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辩斗:辩论,争论。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10 [孰]谁。 11[为]同“谓”,说。 12 [汝]你。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张宓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六篇关于介绍“岁寒三友”的名家名篇。其中《墨竹题图诗》就是其中的重点阅读篇目。《墨竹题图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表达了诗画家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诗歌仅仅四句,却句句含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似写竹,实写人,写出了世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作者以竹喻人,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地品格和爱民思想。文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一个凄风冷雨之夜,“竹”依然傲然挺立,丝毫无风吹雨打之姿,更让人对竹充满敬佩之意,对诗人充满仰慕之情。 本文的图,竹干很细,但细中有强;着色不多,却浓密有致,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欣赏图画,理解图解诗的诗情画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墨竹题图诗 (1)这首诗的题目怎样读?你会吗? (2)墨竹|题图诗---墨竹是一幅画的名称,是一种单用墨画的竹子。题图诗是一种

诗的形式:就是为一幅画题一首和画内容相符的诗句。 (3)小结:所以说,无论是现代文的阅读还是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同学们都要注意读好文章的眼睛----题目。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4)齐读课题:墨竹题图诗 2、预习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在预习的过程中,你从这首诗中认识了那几个生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衙(yá):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 斋(zhāi):屋子、书房或商店,本诗指的是郑燮的书房。 燮(xiè):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随机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岿(kui)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些小: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关心。 小结:生字是预习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读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既要读准每个字音,还要了解重点字义,这对理解诗意有着很大的帮助。 (2)在预习的时候,你还做了那些工作,我们一起共享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岁寒三友”: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是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对图题诗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学习《墨竹图题诗》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作品。 ★介绍背景:本诗全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 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 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 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 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 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 及习题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 e 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 u )将至,思援弓缴(zhu o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 u )若之矣(y i )。为是其智弗若与(y u )?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 a 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 u )为汝(r u )多知(zh 1 )乎?” 教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理解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准确读法后,练习熟读。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岁寒三友∣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三张镇油张小学王维 学习目标: 1. 熟读古诗,能背诵,能默写。 2. 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 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规范、漂亮地默写古诗。 专项训练:规范默写(硬笔)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 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知道岁寒三友指什么吗?谁能说一说关于他们的古诗。 2.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岁寒三友之竹的古诗《墨竹图题诗》。 3.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4. 齐读诗题。 5. 学生读诗画欣赏第一自然段,简介作者。强调“燮”的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语言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将导课也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一开课就高效的作用。) 二、识字学词 (一)出示词语 衙(y d)斋(zh a i )燮(xi 0)号(h co)寒放赈(zh引)救济(j i)遂(su i) 1. 自由读词语。 2. 指名读词语。 3. 齐读词语。 (二)学习“衙”“斋”“ 燮”的书写 1. 指名书空“衙”,教师边写板书。 2. 指名学生书空“斋”,学生边写板书。 3. 指名学生书空“燮”,学生边写板书。 5.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6. 展示优秀作品,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指出,高年段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先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或修正。) 三、熟读感知 (一)理解诗意 1. 自由读古诗。 2.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师生评价。 3. 自读自悟: 学生依据诗画欣赏第二自然段进行自学。 (1 )出示墨竹画,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2)指名一人读一行诗,一人对应讲译文

初中文言文课文翻译大全

《论语》十则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三个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并感受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古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墨竹图题诗》和《苍松怪石图题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题在画上的诗,(板书课题:墨梅图题诗)。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首绝美的诗篇。 3、齐读课题。 (1)交流有关作者资料。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随机补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课题质疑。设计提问: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 4、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随机解决生字“乾坤(qián kūn)”的字音。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 1,请学生介绍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 (三)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九下文言文课文

九年级下册 1.公输《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

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

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

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作者:未知 原文OriginalText 译文TranslatedText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2]桂椒:香料。…… [3]缀(zhuì):点缀。 [4]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小盒。还:退回。 [7]鬻(yù):卖。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带上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他选了一些上等的兰木,做成许多精美的小盒子,并在盒子外面

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的精美而散发出奇香的小盒子中,郑国人就一定会被吸引而购买珠宝。 于是,这个珠宝商就满怀希望地带上这些货到了郑国。到达郑国之后,他来到最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而有一个郑国人看见如此精美装饰的盒子,毫不犹豫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后,十分高兴地的走了。…… 题名:买椟还珠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mǎidúhuánzhū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更正:有个想把珠子买给郑国人的人。【原文者:.....的人】他用名贵木兰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原翻译为玫瑰,错了】、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 1.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整句错了】

高中文言文课文原文

高中文言文诗歌课文原文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敢:①敢于;②怎敢,用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如“敢不唯命是听?” ;③谦辞,冒昧; ④莫非,恐怕。 济:①渡河,如“同舟共济、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成功,如“事之不济”;③帮助,救济,如“扶危济困”;④补益,如“无济于事”。 本课讲解:鄙(6个)、国(30个)、既(40个)、见(43 个)、微(89个)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语文五年级教学目标

《竹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 劲(jìng)竹僵(jiāng)石坚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摇曳(yè)吞没(mò)郁郁(yù)葱葱(cōng)尘埃(āi )潜藏(qián)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p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 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1、师生交流诗歌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结合资料、注解自主学习 3、理解字词,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竹子所拥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学习诗人的气概、培养学生为民着想的品质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题画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突破 分析法、诵读法相结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提高认识,通过读、画、悟等方法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借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他们虽然所系不同属科,但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他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文人所仰慕,被誉为岁寒三友。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一道去欣赏墨竹图,去感受诗情画意。 二、解题,交流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资料 1、板题,读题,解题 2、同桌之间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料 补充,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对清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把书法、绘画、文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微观清廉、爱民亲民,因不畏权贵而被罢官,后以卖画为生。乾隆十三年,弘历冬巡时,封郑为书画史,中国近百年来的著名书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毛泽东等都深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的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3、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么谁来说说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又是一个夜不能寐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立即联想到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送予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