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牡丹 构图画法及调色(内容参考)

国画牡丹 构图画法及调色(内容参考)
国画牡丹 构图画法及调色(内容参考)

国画牡丹构图、画法及调色

画牡丹最重要是要表达牡丹花的高贵而不俗和雍容大

度的气质,但往往都易犯“三病”:一是用色不当,绚红搭绿,尖跳刺目,臃肿软疲,即为“甜俗”。二是一味

粉厚色浓,干涩涂抹,滞腻浮涨,色墨混浊,此谓“脂粉气”。三是凝结板刻、僵硬平匀、造型陈腐、缺乏生气,俗称“工艺气”。

花鸟画最基本构图形式有三种;上插,下垂,横倚。无论那种构图都要追求一种大的动势,就是“造险”。既生险绝,还要复归平正,也就是均衡。动荡归于稳定。

还要注意“浓淡相宜”,“动静相生”“疏密得当”,“知黑守白”,“藏露结合”,“以叶衬枝”,“巧妙衬托”“师法造化”。枝茎,画枝或色或墨要健劲有力,忌柔弱,宜中锋用笔以显圆厚。要穿插得体,有疏有密。画木本老干应该体现苍老硬朗的神采,中侧锋并用。笔中含水量要小,显

现干的特点。可以出现飞白,借以与花叶滋润的对比丰富。老干也画得结构松动,用笔变化略小。要有聚散,前后,穿插,疏密。干的画法:1,用赭墨直接画出。用笔要顿挫,中锋,侧锋并用。2,用浓破淡法;用赭墨和石绿画出干,用焦墨用滚笔+侧锋+中锋干湿生动破墨。后点苔。构

图上要充分的认识“金边银角”的重要性。四个角和四个边的中间不能作为花卉出枝的地方。假如画面左边搭边,那么右边对应部位就应该空边,上下边处理方法相同。无论画面大小,应该区分主宾,主宾分明,有争有让,才能够和谐相处。

牡丹叶要有疏密和虚实变化,不能够像真叶那样均匀对待。用笔果断,寓中锋于侧锋之中,既见厚重兼俊俏之形。落纸即见浓淡变化,但是变化服从整体,以免显得

破碎,也有层次感,可以以淡托浓,也可以以浓托淡。勾叶脉是最关键的,叶子的反侧正背,都是靠勾出来的。笔要干,墨色要比叶子颜色浓重。浓墨用焦墨勾,灰

叶以浓墨勾,淡叶以灰墨勾。也可以焦墨先勾深色叶子,然后勾淡叶,笔的颜色不断变浅,最好可以扫的方法,表达脉的干湿浓淡。(叫一笔墨)。嫩叶草绿笔锋醮

曙红或胭脂色,落笔成了泛红的漂亮色彩,使新叶充满活力。勾脉可用胭脂色。

画牡丹花不能有干涩的感觉,要充分发挥宣纸渗化效果。花朵浓淡主要靠水分调解,不能过多依赖白色,一旦白色浓厚,行笔必然涩涕,腻而不畅,造成板结干燥效

果。水分加大之后,行笔要快,趁湿完成,才能够使花瓣色彩分明清晰,滋润融洽。如果想追求丰富多变的花瓣形象,

就必须在用色时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多

种笔法并用,单一的点法,必然显得花瓣雷同。画红牡丹花,一旦配以绿叶,对比太强烈了,就使人感到俗气。为了使画面稳定而脱俗,就应该用水墨画叶子,压住

火爆局面,取得视觉上色彩平衡。这样才能够“艳而不俗”。牡丹花调色法红花:用朱红、大红、曙红。以朱红为主调大红成基本色,笔尖醮曙红点画。也可以笔肚上足牡丹红,笔尖醮胭脂画出,色浓浑厚,要不,干了就显得单薄。粉红:笔根白+笔肚牡丹红+笔尖胭脂。黄花:黄加白,笔尖醮赭石与朱红的调和色。花芯可用白色或胭脂画。也可以笔根白粉,笔肚藤黄,笔尖绿画出。收拾的时候笔尖用朱磦或胭脂。橙色:笔根赭石,笔肚朱磦,笔尖胭脂。蓝花:花青加白加少量曙红做基本色,笔尖醮花青画。也可以笔根白粉,笔肚肽青蓝,笔尖胭脂画出。紫花:白色加胭脂和花青调成基本色,笔尖醮胭脂。大体完成后,用浓厚胭脂再次花心部位的深度,并且使花瓣更加丰富。也可以白粉加胭脂就是紫加一点肽青蓝。白花:草绿色加少许赭石和微量水墨调成基本色。画时醮纯白色,笔尖醮基本色。完成后,可以用绿色提染暗部和花心,纯白色强调亮部的花瓣。墨花:行笔速度要快,用笔果断,变成清新畅快感觉,不要重复修改。可水墨干后,用石青、石绿、朱砂这些不透明矿颜色点花芯。画花瓣时用笔

两宋山水画构图差异

摘要:东晋顾恺之提到构图说:“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宗炳在《画山水序》提到“绢素以远映”、“竖划三寸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谢赫的“六法”中也提到经营位置,荆浩则提出“近取其势,远取其势”的观察方法等。历代先贤对构图做出了不同的见解,到两宋山水画构图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两宋时期画家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传承,导致他们在山水画构图的审美方面趣味不一,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时代审美特征、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差异 一、北宋“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轻徭薄赋”的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使国家富有,平民文化昌盛。并设立了画院,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名家辈出,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继承五代时期荆浩的全景式构图的传统,描绘北方的大山大川,既体现北方山石雄浑、厚重的特点,也显示出北宋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及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从而流露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北宋前期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独盛,以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千古”,关仝多写关陇一带,李成描绘齐鲁地域山貌,范宽经常往来陕西和河南的大山川之间,他们都是北方人,山水画客观的描绘气势雄浑邈远的北方山水,“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再合适不过了,能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气势和雄强。采取全景式构图时,画面的安排严谨,细节的刻画仔细,多取完整的中、远景,描绘崇山峻岭,茂林高树,画幅饱满,视野开阔,山脉丘壑复杂多变,侧重于完整、客观地把握对象,表达的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巨峰壁立,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气势雄强,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无形的压迫感。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中有烟云锁其腰,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构图简洁的分上下两块山石,一大一小,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山体造型简单概括,方中带园,呈三角形组合。大山体成垂肩形,给人厚重感,同时画面重心上移,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气势。大小山石之间留有烟云,即强化了山体之间的对峙又稍有缓和的空间,捕捉到北方山水雄伟、凝厚的特点。 三家之后,北宋的山水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惠崇的“烟漠小景”等,但大体画风仍受北派山水影响。到中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构图“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这种构图法反映北宋山水画忠实于自然,注重理性思维的态度,为后来的山水画构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期王诜、米氏父子、王希孟等在构图上出现更多的变化,有些作品采取横幅、手卷或是小景山水。 二、南宋“以小观大”边角式构图 1127年微、钦帝被金所俘,京城汴京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治、经济重心以杭州一带为主,国运衰微,山河破碎,国家偏安于一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宋高宗赵构又恢复了画院活动,早期画家中多原为宣和画院的南渡画家,沿袭北宋雄浑的山水画风格及全景式构图,但以边角式构图、重意境,以抒情的山水画才能真正代表南宋山水画的风格。南宋时期汉民族遭受异族的压迫,画家出于忧国忧民的心理,用残山剩水来寓寄爱国的情感。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一改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偏向局部景象为主的边角式。边角式构图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布局,从某一角度、局部或突出某一景物给画家带来独特感受着意经营,追求意境的营造。画面意象简括,隐现参半,以少胜多,对有限自然景物细节描绘中,传达出某种较为确切的诗趣与感受,显现出“人化自然”的特点,具有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

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整个画面。此作构图繁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聚散得当。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 朱端的《烟江远眺图》采用了高远透视法。左边的树石与右边的山石相呼应。左边的山石用笔较实,刻画细致;后面的远山和云雾表现得极虚,体现了实与虚的对比。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宾主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

很实用的国画构图入门

很实用的国画构图入门! 1.国画不以固定视点、位置写形,不管画中有多少形象,只是当作一个有好多肢体的整体来看待。所以画中的形体和整体的置陈,永远被看作一件事,只要在佈势上把握了距离变化和疏密的穿插,便可以不受篇幅大小和纵横等限制,以此为中心而予以适当的安排。2.以空白来调合笔墨色彩,亦是国画构图的特色。 赵少昂虫草 二.构图要点 1.宾主:有主题和陪衬物,画面才有主从、重心。 2.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则一目了然,过虚则轻飘无依。3.疏密:疏散聚集,布置得好,则画面自有鬆、紧、聚、散,产生

律动感。 4.布白:虽不著笔墨,但能让人的性灵和思维尽情奔驰,而获得无穷的妙悟,用之不当则缺乏内容,画面会显得单薄。 5.款题:国画的特有格局,若款题好,不但啓人意兴,且能增加画面的美感与深度。 6.均衡:以中心线为准,两边的物体形式虽不同,但分量的感觉应相同。 7.简洁:对事物本质的纯化,表现特质即可。 8.对比:两物相连,强调彼此间的差异,使在互相加强中,各尽其美。 9.和谐:笔墨的使用,虚实的配置,以点、线、墨色、布白来支配整个画面,使其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三、国画常用的构图 1、“之”字型:花鸟画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画面往往可以用“之”字型的气脉把各个分散的部份贯穿起来。这样使构图既不偏重于一边,又不会造成两边分佈过于呆板对称,从而既能灵动变化,又能保持均衡统一,这一方式不仅在立轴中常用,就是在横幅和斗方中也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之”字可横亦可竖。

孙其峰《鸣春图》

董寿平《梅花图》

2、三线体:就是构图以主线、辅线、破线三条线作为主要构成的手法。树干主干的走向是构图的主线,另有衬托的枝干随主干走向辅排,起著陪衬辅助作用,即辅线。然后另出旁枝从主线破出,使构图多样变化,这根线就叫破线。主线主导著画中气脉走向,而辅线则增加层次,破线用于对主线进行反衬,更加明确画面的主、次关系。 3、对角位:山水画中,对角位构成式式运用得较多,常见的如实角对实角,空角对空角,造成均衡的错位。实际上是均衡的一种变化,即打破了平均的呆板处理。把一边上移,另一边下沉。

山水画的构图教案

《山水画的构图》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画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授课 形式 理论教学、技能研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初步掌握常见的几种构图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山水画构图取势中的几种不同构图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不同构图形式进行画面安排与组织 教学方法、 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对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知识做简要介绍(2分钟)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5分钟) (一)构图的来历 (二)构图与文化的关系 (三)山水画的构图从透视的角度来看,有散点透视、三远法的说法。 三远法包括:平远、深远和高远。 自然万物运行都有规律,绘画也是一样,从大的方面说,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构图都是好构图,我们来分析这个规律、了解这个规律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好这个规律。 三、构图要遵循的一般规律(5分钟) 1、宾主 2、呼应 3、远近 4、虚实 5、疏密 6、开合

7、藏露 8、均衡 9、黑白 10、大小 三、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的构图形式(一).取景中的构图形式(简要介绍)(5分钟) 1、全景式构图 2、一角 3、顶天立地式 4、对应式 四、取势中的构图形式(简单介绍)(5分钟) (二)取势:就是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景物的表现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能统一矛盾。陆俨少在创作中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法则除了前面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三).现代构图形式(选取张喆?隐耕还林归牧有山过雨太行作品等为案例)(次重点介绍)(5分钟) 1、垂直线构图, 2、平行线构图, 3、三角形构图 因此构图形式以后较多运用到山水画中,重点示范、讲述。 四、让学生用树、或者山石对山水画取景构图的几种形

山水画创作技法

山水画创作技法 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用笔中讲“经营位置”,其 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 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 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 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 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 心(见图1)。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 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 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 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见图2),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绘画的程序是皴、擦、 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统一画 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线干后, 再用湿墨染出山石图像的明暗 (见图3),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 的地方,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 白要讲究虚实对比。 上色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一幅画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给人两种感觉,这要取决于你在设色时选择了哪一种表现方式。水墨淡彩给人“雅致”的感觉,而浓墨重彩则给人以厚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 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 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 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 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 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教学提纲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张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

2. 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 “平远”、“深远”、“高远”构图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1)】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

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臵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1) 山水画的构图 (2) 时间:2009-03-17 来源:作者:点击: 123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2) 山水画的构图 (3) 时间:2009-03-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2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 击: 35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

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张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 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中国画构图法则

中国画构图法则 一. 构图 1.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2.是画家将各种形式因素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能把画家的情感感觉转化为视觉形式、图象的完整过程。通过对线条、明暗、形体、空间等的处理,画面便由一个个简单的单元,重新组成新的单元或繁杂单元,建立新的视觉图象。使其具有独特的意味。 二. 中国山水画常见的构图法则 1.顶天立地式(全景式构图) 2.山顶式构图(如<红岩>的构图) 3.山腰式 4.山脚式 5.一脚式 6.对角式 7.开合式 8.“之”字行构图 9.八位出枝式 10.一波三折式(如<万里江山图>的构图) 三.中国画中的“六法” 1.气韵生动 2.古法用笔 3.应物相形 4.随类赋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四.构图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五.构图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画面要有均衡感 六.常见的构图形式 1.金字塔构图 在画面上的三角形构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顶角向上;(20顶角向下顶角向上的三角形是埃及的金字塔.因此,美术家往往把这种构图称为金字塔构图。它给人以稳定、崇高的感觉;顶角向下有点像旋转的陀螺,虽然它摆动不定,却不会倒下,是一种带有动感的构图形式.给人以一种不稳之稳的感觉。 2.“S”行构图 有些像蛇的爬行运动。给人以一种柔和和迂回、婉转起伏的感觉。有流畅、优雅的节奏感。中国画称之为“之”字形构图。 3.对角形构图 能够显示强烈的运动感。它体现的内容诱导观众的视线沿对角线的运动或上升或下降,使画面生动有趣。给人以活泼之感。 4.“十“字形构图 实际上是水平线和垂直线所组成的画面。它同“双十字形”构图一样,在平静中增添了肃穆之感。 5.横向式构图 凡是带有明显的横向式构成的画面,多表现为方向的一致性。通常暗示和平和宁静之感。 6.满式构图(全景式构图) 是一种没有同一灭点的构图。画面形象比较密集,疏密安排比较平均,给人以饱满充实的感觉。 7.对称式构图 是一种画面左右两部分比重基本相同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七.一幅画的主题思想一定要在画的中间吗? 画的主题不一定要放在画面的中间。其可根据画面的主题位置来安排。但一定要按照构图的法则来处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构图形式,都要符合视觉上的均衡感。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程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9492013.html,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程式分析 作者:谢桂贞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摘要:作为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大师之一,李可染先生卓然自成一家.他是中国画改造运动的积极响应者与实践者,在当时对传统采取批判接受态度的历史情境中,他提出了自己独创的中国画改造方案。在继承中国画中“师造化”这一优秀传统的同时,李可染在他的山水画改造过程中引入了对景写生的新概念,以自然为师,执意探索大自然的宽广、无限与复杂,以写生为纽带联结了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感描绘与传统笔墨精神的气韵表达,以回归自然为方法从而创新了山水画的图式和表达语言。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新的构图形式的探索,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山水画到现代山水画质的飞跃。 一、李可染作品的构图特色 李可染在构图上有独到精辟的见解,这是源自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细心感受,将经年累月生活中所见所闻乃至所想,凡是与画面中心思想契合的便可组织到一幅画里。这是从生活中深刻体会所得到的深切认识与理解,通过高度的意匠加工而凝练出来的珍品宝藏。 李可染的画论把构图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将构图的具体方法讲述的十分详尽完备。构图是对画面的宏观把控,是画面的章法和布局,顾恺之将它称为“置陈布势”。它是根据对象的自然本质的要求和画家自我表达的需求相结合,用艺术加工的方法把客观物象进行重组,使它更全面,更充分的表现自然本身。李可染曾说道:“最全面、最典型地变现对象是构图的目的。”中国美术史对李可染山水画的学习有如此论述,详尽的表述了山水画构图的方法和原则,归纳起来有:“一、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二、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三、似奇反正,秤的平衡;四、善于穿插,往縱深发展。”除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中的变化,李可染将把西画中画素描的技巧应用到山水画里,将每幅作品的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 实践出真理,李可染的构图观里必不可少的两点分别为写生和中西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构图法,全景式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容纳感。李可染的一大构图特征是将写生带入画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的源泉亦是生活,生活是要放在首位的,是直接经验。“写生”---即艺术家直面大自然累计直接经验、体会大自然的感同身受、汲取创作源泉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写生”---即不断认识描绘对象的一把钥匙。艺术要具备时代特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是接地气以及显现社会现状百态的大众文化。除此李可染借鉴学习了西方绘画中构图与技法,吸取了西方风景画中的鸟瞰式构图法,学习运用其象征和暗喻的独特表现手法。在探索具有新的特色主题,富于时代精神的意境表现中,运用山水的意象来表达其隐含着政治意味的爱国主题与民族情感,并试图使绘画的民族形式和西方风景画面里的构成元素达到平衡,且让其中的内在张力得以融会贯通,使得山水画新构图与新意境更加接近于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万山红遍》作品构图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作者:高琦 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16期 摘要:山水画作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有长卷、立轴等多种样式,虽然这种长宽比例在构图上提出高难度的要求,但是却可以使作者有更大的空间把思想情感与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透视一词作为绘画行业的专业术语,即作者通过正确的绘画技巧,在纸张上突出事物的立体与空间感。由于透视给读者的视觉感观为近大远小,所以这种绘画手法也称之为远近法。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并不规定某一特定的立脚点,也不会受到固定视域的影响,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随意变换描绘角度,这种描绘技巧名为散点透视[1]。本文就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透视 一、引言 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相关的描绘手法与规律。特别是在山水画中,这些手法与规律间相互交叉变换,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内容散乱、雷同、气流不通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画作位置经营不善、内容主次不分、景物选取平均,结构安排散乱等多种问题。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便需要画家加强对画作内容对比与统一之间的关联,在对比中探索构图的变化规律,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尝试,寻求内容之间的完整与统一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的构图能力。但是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仅仅只是手法与规律的结合便产物,不应被这些老套的规律所束缚,只有真正了解其内涵,并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应当以理性的角度进行看待,这是十分重要的[2]。 二、构图中的位置经营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美术著作便是谢赫所写的《古画品录》,书中详细记载了绘画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是指作者设计构图的手法与技巧,并通过这些方法,将内容的美感充分体现在相应的“位置”上。构图能力是画家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够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将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对于世间万物而言,并不存在没有内涵与形式的事物。构图强调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对比与统一,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便是在复杂的对比与统一过程中演变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变换与节奏,意在显露出画作整体内容的协调与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画作的意境更上一层楼[3]。 三、构图中的对比原理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 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 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 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 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 求的艺术境界。 ,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 本课的设置 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 。让学 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 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 画,感受自然与艺术 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 大的祖 国。 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 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 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 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 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 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