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丁海东

绪论

1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更为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1游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史料中不乏关于儿童游戏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列女传·母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过家家《理想国》——捉迷藏

2在时间上,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悠久,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

在空间上,它遍及所有儿童生存的地域。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2 游戏一直被认为是与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工作相悖的、不相融的、琐屑的、不重要的,甚至是消磨时光浪费生命的活动。

2游戏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

3 游戏至于儿童似毫不亚于母乳,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3 1989.《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3.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4 学前游戏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学前游戏的实践,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儿童在游戏中活泼、主动地学习。

8 “游戏”一词出现于战国历史文献《韩非子·难三》

8 “游戏”词义的历史演变

游戏本质的本能论

9 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未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

9 席勒、斯宾塞——剩余精力说

9 霍尔——复演说

9 格鲁斯——未来生活需要准备,本能的联系或训练

9 拜敦代克——游戏成熟说(游戏动力理论)

10 尽管强调游戏是人在童年期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够真正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11 维果斯基、艾里康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11 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

11 黄人颂: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地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主动性、社会性、非生产性、愉悦性的特点。

11 《幼儿游戏》指出幼儿的游戏与生活是连结在一起的,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幼儿从中探索周围的环境,并感受乐趣。

11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运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12 杜威:“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12 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生理性需要的满足,更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和实现。

12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一方面强调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影响在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这种作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它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关注游戏本身所寓含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规则,肯定了游戏作为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或途径的有效性。

14 游戏不在是儿童的游戏,而被异化为成人的游戏,游戏作为儿童自发自由的活动的价值实现成为泡影。

14尽管人嗯已经认识到游戏的自发、自由的根本特征,但却不能充分认识和承认这种自发自由活动的价值与意义,而将游戏活动的“自发自由”的特征看做是有悖于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的。

15 毛曙阳:“游戏从本质上说是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自主控制”是儿童游戏活动的主体性本质的体现和反映。

16 当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不能驾驭对象反而被对象所控制……外部力量强加的,超出活动的自身兴趣和能力范围……这种对象性活动成为主体性较差或非主体性活动。而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性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表现为是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16 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主动而非被动

16 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

17 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17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肯定了儿童内部体验是构成儿童游戏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要求

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区别开来

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和全面发展价值

承认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基础上,说明游戏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游戏才不会丧失灵魂,才能真正实现游戏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了解游戏,了解儿童

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9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适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

20 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21 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儿童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21 游戏另儿童感到满足和愉快

一个具体的游戏不一定具备所有特征,而且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游戏的特征指明在幼

儿园游戏的计划和对儿童的游戏指导上,使游戏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儿童

健康成长。

另一种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角度出发:

22 源于儿童的内部动机

22 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23 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23 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游戏是一种北非货真价实的模仿性行为,“假装是”

的表象集。

23 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灵活性、可变性

23 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

24 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24 游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生活目标、游戏的目的

24 游戏的内容不同:竞争性的规则游戏、象征性游戏

25 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

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内部真实(虚构或想象,现实生活的反映)

动机:内部动机

25 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行为四特征:

灵活性:多变性

肯定的情感:快乐

虚构性:想象

内部动机:无外部规则和社会性要求

26 加维游戏行为五特征:

愉快、有趣、积极

没有外在的目标

自发自愿

积极约束

游戏与非游戏的系统性联系

26 克罗伊斯游戏活动六特征: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某种规则和玩法

虚构的

27 鲁宾游戏行为六特征:

内部动机

关注游戏过程

“做什么”而不是“有什么用”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积极参与

27 鲁宾游戏情景五特征:

熟悉的环境(人与物)

儿童能够自由选择

成人最低限度的干预

舒适、友好、安全的心理氛围

身心放松、机能状况良好

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等)

29 表情

皮亚杰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探究转变为游戏)

儿童不总是在笑,有时是专注认真的。

儿童在游戏中的表情特征说明儿童在游戏中身心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状态。

30 动作

儿童对物体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不同于平常,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

31 游戏动作三种类型:探索、象征、嬉戏

32 角色扮演

33 言语(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间的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

白)

34 材料

35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内部动机

直接动机:儿童在游戏中不是不追求“结果”,而是不追求游戏活动以外的结果

内部控制:自己选择、决定,积极的自我约束

36游戏性体验: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游戏性体验对于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至关重要

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

38 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游戏

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快乐体验”,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续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39 儿童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两层含义:

第一、要允许儿童并使儿童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儿童去干什么;

第二、要使儿童有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或物质条件。

40 只有当儿童感觉到活动的任务或要求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既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时活动本身才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和快乐,才能产生“掌握”的胜任感。

40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把对儿童的活动的直接的、外部的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减少对儿童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的直接干涉,发挥儿童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对常规的维持以不破坏气氛为前提。

41 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内部方面(动机和体验)决定着游

戏活动在外部的面貌特征,说明着游戏活动的本质。

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判断儿童活动的性质(游戏或非游戏)和合理指导儿童的游戏。

42 学前儿童的游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考标准,就会有不同的游戏分类。游戏的分类往往是蕴含着游戏发展不同水平或阶段的界定和诠释的。

43皮亚杰依据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

A感觉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

现形式的象征性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C结构性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

体的游戏。

D规则游戏:以规则为中心拜托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一种在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的社会性游戏。

44 帕登依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行为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游戏进行分类:

A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B袖手旁观的行为

C单独的游戏

D平行的游戏:仍为独自游戏,时有交往发生

E联合的游戏:无共同目标

F合作游戏

真正的游戏行为只有后四种,前两者为非社会性游戏,而后两者为社会性游戏。

45 比勒的游戏分类:

A机能游戏: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

B想象游戏:角色游戏或象征游戏

C制作游戏:创造性的结构游戏

D接受游戏: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

前三者为主动性游戏,后者是被动性游戏。

47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A动作性游戏

B探索性游戏

C表现性游戏

D建构性游戏

E角色扮演性游戏

48 运动性游戏、安静性游戏

48 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把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和娱乐游戏等。——较强的功利性

49 日本和田实主张幼儿教育应采取游戏诱导的方法,通过游戏,在无意识中去诱导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涵养其德行。将游戏分为:

经验游戏:直接直观的游戏:观察

间接直观的游戏:听故事和音乐

模仿游戏:记忆性的:戏剧表演

想象性的:戏剧表演

练习游戏:身体方面的:捉迷藏

精神方面的:猜谜

技术方面的:球类、绘画

50游戏的创造与规则

任何一种游戏,即使是强调规则的游戏也缺少不了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游戏是没有生气的,是没有活力的,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创造和规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任何创造总是依循一定的内在和外在的规则,不然创造便等同于随意运动和不假思索的行为。

51 根据在实践中游戏的组织和开展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的综合程度上,将

游戏分为:

本体性游戏:游戏本身即目的,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

工具性游戏: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强调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52 无论按哪一种游戏分类所划分的游戏类型都难以清楚地说明各种类型游戏所可能包含的实际的游戏行为。游戏作为一类活动的现象,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

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53 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

作为游戏倾向的最基本的标志和信号的微笑开始出现。

游戏由从前的被动的或欣赏性的感觉游戏转变为主动的感觉运动性游戏。获得机能性快乐。

54 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

一方面逐渐出现了以一物体假装另一物体和装扮角色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另一方面开始出现以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结构造型型活动即结构游戏。

从一至六七岁之间,象征性游戏的发展变化轨迹是一条倒置的V型曲线状。在二至四岁左右是多发期或高峰期。

56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基本构成因素)

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情景转变是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以物代物:动作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等

61 象征性游戏在4岁以后开始呈现衰减趋势,这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

和社会世界,

就越少迷恋于象征性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童逐渐使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世界

服从于自我。

61 结构游戏:具有明显教育意义,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一种游戏。

62 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

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主要是关于动作或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各种被禁止的动作或语言的规定。

63 规则游戏中,对每个参加者的动作及语言是比较严格和规范化的,个人的

随意性范围较小。儿童比以往参与的游戏更加关注行为的结果。

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与人(或同伴)交往的行为表现出社会性发展的程度。

64 独自游戏阶段:自我为中心

65 平行游戏阶段:相互模仿,形成初步的伙伴关系

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游戏而彼此没有交流

65 联合游戏阶段:有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没有共同目标,游戏中仍以自己的

兴趣为中心。

65 合作游戏阶段: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

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66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伴随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

在婴儿时期,游戏儿童活动范围狭小,知识经验少,游戏的内容只能更多反映儿童自己以及他们所熟悉的抚育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和现象,游戏中无较明确、明显的主题。

68 游戏形式的发展:受游戏内容(主题)的制约,而最终是由儿童身心发展

的程度决定。

动作的渐次连贯

游戏语言的发展:游戏的发展伴随着语言的发展,游戏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游戏语言是反应游戏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有声思维”—“无声思维”—“真实的语言”

持续时间的推延:对游戏目的的坚持性水平

规则的明朗化:

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73 儿童游戏形式的发展,还表现在空间的延伸,玩具或材料选择范围的扩大

和选择的随意化,活动机制和性质上由大肌肉活动到小肌肉活动,由动作操作到心智活动的倾向,等等。

74人的基本活动有两种:

其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吃喝拉撒睡)之外,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其二、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74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可以体现为:一方面,游戏为儿

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74 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动。儿童的游戏既需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

条件为前提,同时也由于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机体的各种各样的需要的推动。

儿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75 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

儿童处于一种受保护、照顾的特殊地位,无需独立谋生,是游戏产生额先决条件。

75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而言,儿童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部动机的研究

驱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则是儿童游戏的前提。

76 快乐作为强化物使儿童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进一步支持

儿童去游戏,游戏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活动形式。

76 儿童喜欢的任何一种游戏,都是因为它给儿童带来成长的快乐,也正因为

游戏,才给孩子以幸福的童年。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81 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82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创造性、发散性、问题解决、语言、

想象力、思维)

91 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适应社会环境、处理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性别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儿童在游戏中,既是自己,又是“别人”。

在游戏中,幼儿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遵守规则。

96 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游戏辞典里有“好像”、“假装”等词,但儿童在游戏时产生的情感永远是真诚的。

99 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使游戏成为儿童不可被剥夺的正当权利。

它既不应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施舍,也不应被看做是儿童良好行为的一种奖赏,它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儿童不仅为将来活着,也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游戏,游戏是童年幸福、快乐的砝码,也是儿童成长的阶梯。

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

100 玩具及材料

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条件。

夸美纽斯:“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能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活泼,身体各部也因之而灵敏。”

鲁迅:“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03 给儿童提供(或儿童自己选择)某一种玩具,同时也就提供(或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的活动范围。

105 越是年龄小的儿童使用模拟实物的游戏时间越长,越是年龄大的儿童使用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的游戏时间则越长。

106 玩具的新旧影响着儿童的游戏,当新玩具作为新异刺激刚呈现,此时儿童需要熟悉玩具,其游戏行为就更具有探索性。而对熟悉的旧玩具,儿童要将熟悉的东西变得新奇,其游戏行为就更具有嬉戏性、自主性。

107 玩具过多会降低儿童的感知反应水平,更易出现不珍惜玩具的倾向,过少

则不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108 玩具在搭配上注重系列化、联系性对儿童游戏及其智力发展更有效。

109 户外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传统游戏场地、创造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

111 游戏时间的增多,并不会使儿童感到厌烦或无事可做,相反它会使儿童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游戏氛围中。

114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游戏都受到父母离异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男孩受损害的程度要更大,时间更持久。

117 混合班幼儿的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非混合班幼儿显著增多,且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

117 与不同性别的孩子一起游戏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118 高结构或较高结构的课程:强调教师对于儿童活动的组织与领导,提倡接受学习方式和复合型思维训练,注重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低结构或较低结构的课程:强调儿童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发现学习和发散型思维训练,注重儿童社会性及情感的价值和发展。119 在高结构的课程中,建构性游戏或有目的的操作性游戏更为常见,在低结构课程中,象征性游戏和合作的自然游戏更常见。

119 教育是一个非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同结构特点的课程展示出教师组织儿童活动的方式、教师的态度(鼓励什么、提倡什么)、教育目标以及内容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影响。

122 学前儿童在游戏时的表现,往往就是当天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的判断指标。124 1998年8月世界幼儿教育大会(OMPE)的主题是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

承认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之成为幼儿的基本社会权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124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将来而活着,他们也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鲁洁)。

124 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它是整个生活所特

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的。所以游戏给人快

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

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125 澄清“游戏”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那就是通过幼儿充分的自我表现,使幼儿真正享受到游戏

的乐趣,享受到自由表露得欢畅,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

挥的同时健全人格。目的之二是要明确教学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是教学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功能,那就是让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126 教学:使幼儿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任何ijiegou体系中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

过程。

127 教学的游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清结果,重视过程。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

结果就越隐蔽,游戏作为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其本体活动是教学活动。

127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游戏和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游戏促进幼儿自然发展,促进其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学促进游戏有目的地发展。

127 游戏在幼儿园中从来就不是作为自发自为的活动而存在的,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128 幼儿园游戏实施应兼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因素,应遵循的借本原则归为两个:

一是从教育者立场上看,应是游戏具有教育性,及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教育性原则;

二是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实施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128 幼儿园是一个对幼儿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教育性机构,幼儿园的各种人、事、物都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

事无巨细,事事是教育,教无定所,处处是楷模。

128 加里宁:“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锐,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妙变化更加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

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

130 在游戏中幼儿的身心都处于一种相对更为自由、放松的状态,往往能够更真实地表现自我,教师应抓住这一了解孩子的良机。

131 教师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灵活处理游戏进程中发生的每一例偶发事件,运用教育机智,抓住每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时机,适时适当地对幼儿施加教育

影响。

主体性原则

131 游戏是在与周围世界中的食物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的,这种作用是双向的。

133 主动学习的经验包括身体、情绪与认知活动的自动卷入,对自己能力与兴趣爱好的认识,能够把已有经验运用到其他事物上去的技能,以及自行选择

活动的方式方法和自定活动步骤的态度和能力等。

133 幼儿没有机会自己探索和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与活动步骤,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成人教的活动不仅在现在压倒了幼儿的学习活动,而且将对

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负向的、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养成幼儿主动探索的兴

趣、态度与能力及对自己的自信心,形成对成人的依赖。

133 主动的学习经验只有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主动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积累主动的学习经验,培养主

动性。

134 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探索和对经验的主动建构上。

135 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建构个体经验的过程,活动是中介、媒体。

135 虽然幼儿在游戏中是反映周围现实生活,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但这种模仿已经加进了幼儿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与感受,经过主体内部的加工,而

体现出幼儿个人的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对现实原封不动的翻版、模仿。139 创设游戏的环境及条件,实质上是教育者将教育意图客体化于环境之中,以潜在影响和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和活动。

140 游戏场地应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的自信心,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

141 我们必须认识、保护和支持儿童的自我效能行为,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想象、操作的

游戏环境,创造和谐、丰富、有趣的立体游戏场地,让儿童充满自信地获得信息和锻炼。

143 室外游戏场地,面积宜开阔,地面宜平坦不坚硬,玩具设施安置疏密合理,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

143无论是室内场地还是室外场地,都要应儿童游戏的需要,随时向孩子开放,供儿童使用,而不应成为幼儿园里的摆设。

144 玩具的教育性,一方面取决于玩具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144 一些玩具,如积木、皮球、纸张、粘土等具有一物多用,变化多的特点,有启发性、耐玩,使儿童成为儿童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145 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玩具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玩具种类不必过多,但相同品种的玩具数量一定要多,以保证儿童的相互模仿。在中大班,玩具的

种类应增多,以供儿童自主选择。应具多样化、复杂化,有一定的难度。148 只有在和谐、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中,才会造就儿童温和、安全、轻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儿童的游戏才是愉快的、自主的、富

有创造性和合作性的。

148 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儿童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展现。儿童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游戏的主题、情节也越丰富、多样,儿童的技能越熟练,游戏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制作也越从容越形象。

149 学前游戏一旦被纳入教育实施的领域,就不会再是纯粹自然发生发展的活动。149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从形式上包括自选游戏(往往是创造性游戏)的组织和教学游戏(往往是有规则游戏)的组织。

149 作为实施学前教育形式的游戏有两种表现,一是作为游戏本身的游戏活动,二是作为正规集体教学手段的游戏。

149 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

强调儿童游戏中的自由自主,主要以个别形式、小组形式来进行。通过促进儿童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内隐的、不明显的,它是使儿

童在不自觉的游戏状态下,接受教育者意图的影响,被认为是隐性课程的实施的途径。

150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

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教学游戏的组织在游戏类型上表现为以承认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

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常常出现在集体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学游戏可被视作学前教育显

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51 充足的游戏时间

152 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应不以损害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原则)

158 游戏计划表

159 为儿童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制定游戏计划,是对儿童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

一种场外指导;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是对游戏活动的现场指导。159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可以放任自流。

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160 教师参与儿童进行指导的三功能

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

给儿童,儿童也在游戏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160 既要避免对儿童游戏的自由放任和消极的不作为态度,又要反对对儿童游戏的不恰当的

过度干预。

161 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与儿童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应

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用,所

以游戏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161 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应把握的策略或基本要求有:

1.指导以观察为依据(在游戏中充分自由表现自我的儿童,了解其个性特点

和能力水平。游戏是了解儿童的窗口,观察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平行游戏:

共同游戏:

言语:直接方式、间接方式

非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方向等

3.确定指导时机

欲能而不能,经过种种努力与尝试之后。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174 广义的游戏评价:

狭义的游戏评价:

174 评价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实现是评价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具体地:

1.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感到轻松、愉快

2.儿童做游戏时很认真专注,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规则

3.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

4.对同伴友爱、谦让,能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

总之,对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必须从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出发,不可随意以成人的好恶来评价游戏,必须以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为出发点,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不应用场面大小、热闹程度等表面形式来评价。

177 儿童游戏一般性发展评价表

项目评价标准评分

自选情况

主题目的性

材料使用

常规

社会性参与

伙伴交往

持续情况

其他

总体印象

177 学前游戏环境创设的评价

主要是对场地或各活动区及游戏材料或玩具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估,既要对室内游戏环境(场地)进行评价,也要对室外环境(场地)进行评价,先单就每个或每类活动区分别评价,再综合对游戏环境整体效果进行评价。

178 游戏环境创设的整体效果评价量表

179 教师指导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同时教师又需通过其直接的指导,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影响方式,从而发挥游戏对促进培养游戏自主性的作用。

181 教师对游戏过程指导情况的评价表

项目内容评分

引导游戏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指导的对象与范围

指导方法的运用

指导类型或方式

游戏常规的建立

191 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

191 角色游戏的特点:

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

最基本的:高度的独立自主性、特殊的想象活动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不是机械、刻板地反映,而是在创造性地自由自在地反映。

192 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1.以人代人

2.以物代物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情景转变)

4.内部规则(不愿违背真实生活的逻辑原则)

193 角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

194 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

204 幼儿角色游戏能力评价表

项目评价标准评分

主题的确定

材料的运用

角色表现形式

创新性

社会性水平

伙伴游戏

组织能力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两人三足、猫捉老鼠等游戏属于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2.席勒的游戏理论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准备说 C.复演说 D.松弛说 3.能够运用积木、拼图、乐高来进行搭建积木、玩拼图、插乐高等游戏的年龄段是 A. 1~2岁 B. 3岁 C.2~3岁√ D.4~5岁 4.幼儿的建构活动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属于无意识构造活动的阶段是 A.建构游戏的萌芽阶段 B.无意建构阶段√

C.想象建构阶段 D.自由建构阶段 5.儿童概念学习的主要途径是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成人传递√ D.个体内化 6.下列有关“游戏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弗洛伊德等人研究发现,游戏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非常显著的稳定性 B.游戏性强的儿童虽然具有幽默感、富于想象,但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C.游戏性与积极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多种个性特征之间存在负相关 D.主体性是游戏性的核心要素√ 7.在一天之中,幼儿室内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应低于 A.2小时 B.30分钟 C.1小时√ D. 20分钟 8.橡皮泥及其他的模型材料是“创造、观察和思考变化的最理想的媒介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A.戈德哈伯√ B.刘焱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9.幼儿园室内阅读区的设置应注意 A.所需空间较大,应安置在远离通道的位置 B.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且不能靠近水源,设置时应远离美工区 C.可设置在“娃娃家"附近 D.应当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成为活动室最吸引人的地方√ 10.关于玩沙玩水区的设置,正确的表述是 A.设置玩沙玩水区的目的是发展和练习幼儿基本动作,发挥做中学、玩中学的作用 B.因为要经常安排幼儿做游戏,所以沙池上部不应当有覆盖物 C.建设沙地时,应选择沙粒相同、质地松软的沙子,以免划伤幼儿 D.幼儿园的玩水区通常以戏水池为主,尤其在夏季利用率最高√ 11.根据幼儿的游戏动作进行分类,“丢手绢"属于户外集体游戏中的 A.赛跑游戏 B.追逐游戏√ C.躲藏游戏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 选择: 1、在儿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 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力说、元交际说、复演说、生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大强调注意力集中的“工作”活动对儿 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儿童自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而形成的。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儿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行尝试错误和自我纠正,而获得感知觉和智力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 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 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儿游戏,按照成人的想法让幼儿游戏的情况。

第二章 选择: 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儿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儿童情感危机的自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一种补偿性满足的理论:精 神分析学派。 3、把“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内驱力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 戏的觉醒论。 8、把冰棍当作注射器,椅子当马骑,自己扮成医生或妈妈:象征性游戏。 9、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游戏:象征性游戏。 10、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绕着房子四周跑等,以体验运动过程中的快感属于: 感知/感觉运动游戏。 11、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的终结:象征性游戏。 12、荷兰拜敦代克的游戏成熟学说认为,游戏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解放欲望 的表现。 13、游戏是生活准备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生活预备说。 14、皮亚杰发生认知论,下列游戏水平由低到高: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期0~2岁)、象 1、简述佛洛伊德关于游戏的基本思想: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a.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b.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

历年真题00399学前游戏论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A.部动机 B.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觉醒理论 12.角色扮演

新年大学0243《学前游戏论》作业参考答案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 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创造性,独立性与().连贯性 .积极性 .整体性 .主动性 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婴儿班 .小班

. 中班 .大班 4、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 .应多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5、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 .感觉运动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6、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 外驱力学说 .内驱力学说 .活动学说 .情绪学说 7、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 .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8、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数学游戏

. 表演游戏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 . 玩具及材料 .场地 .游戏时间 .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任务 .玩法 .结果 .规则 11、教师指导幼儿游戏常用的策略是().平行游戏策略

. 合作游戏策略 .领导游戏策略 .指导游戏策略 12、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 .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 .秋千、木马、平衡木、皮球、跳绳 .口琴、铃鼓、铃铛、不倒翁、笛子 13、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 .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 .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

学前游戏论真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觉醒理论

2009年10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B )1-10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C )1-18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 )1-30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 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 )2-46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 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 )1-33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D )2-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D )2-53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这一概念被称为( A )2-66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C )3-80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自学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全套试题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集电子书

目录 1. 目录 (3) 2. 历年真题 (4)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4) 2.2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7) 2.3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10) 2.4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14) 2.5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16) 2.6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20) 2.7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22) 3. 相关课程 (23)

1. 目录 历年真题()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相关课程() 2. 历年真题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 A. 拜敦代克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材料,这是游戏动作的【】 A.非常规性 B.重复性 C.灵活性 D.随意性 3.将儿童游戏分为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消遣性游戏、模仿游戏和宣泄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 B.儿童游戏的活动动机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4岁以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达到【】 A.独自游戏的阶段 B.平行游戏的阶段 C.联合游戏的阶段 D.合作游戏的阶段 5.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的【】 A.人口密度和场地密度 B.人口密度和材料密度 C.室内场地密度和室外场地密度 D.场地密度和材料密度 6.划分活动区时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内容延伸至另一个活动区的需要,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独立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7.3—4岁的幼儿,主要选择【】 A.感官玩具 B.体育玩具 C.结构玩具 D.形象玩具 8.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适合采用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 下面哪一种不属于幼儿的创造性游戏【】 A.表演游戏 B.智力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10.亲子游戏的特点之一是【】 A.教育性 B.情感性 C.交往性 D.交互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宣泄说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

20XX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

自考00399 学前游戏论重点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 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

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 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 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填空) 1 / 16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名词解释) 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 角色扮演。(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游戏性体验: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名词解释)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4、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5、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A);A.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 [0243]《学前游戏论》2017年秋季作业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D )A.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B.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C.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 D.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创造性,独立性与(C)A. 整体性 B. 连贯性 C. 主动性D. 积极性 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D )。 A. 婴儿班 B. 小班 C. 中班 D. 大班 4、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D )。A. 独自游戏阶段B. 合作游戏阶段C. 联合游戏阶段D. 平行游戏阶段 5、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A)。

A. 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 B. 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 C. 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 D. 应多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6、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B) A. 感觉运动游戏B. 象征性游戏C. 结构游戏D. 规则游戏 7、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B ) A. 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B. 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C. 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 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8、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C )A. 角色游戏B. 结构游戏C. 数学游戏D. 表演游戏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D )A. 玩具及材料B. 场地C.游戏时间D. 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D )A. 任务B. 玩法C. 结果 D. 规则 11、教师指导幼儿游戏常用的策略是(B )A. 平行游戏策略B. 合作游戏策略C. 领导游戏策略 D. 指导游戏策略 12、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A ) A. 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B. 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 C. 秋千、木马、平衡木、皮球、跳绳 D. 口琴、铃鼓、铃铛、不倒翁、笛子

00399学前游戏论押题试卷(三)【试卷】

00399学前游戏论 押题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2.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生理机制的理论是()。 A.角色游戏理论 B.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C.游戏的觉醒理论 D.皮亚杰理论 3.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长说 C.生活预备说 D.松弛说 4.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维果茨基理论 D.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互补性角色 B.机能性角色 C.虚幻性角色 D.想象的角色 6.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活动具有几种特点?()。 A.3 B.4 C.5 D.6 7.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形式 B.游戏主题 C.游戏内容 D.游戏规则 8.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 C.工具性游戏 D.结果性游戏 9.儿童游戏中将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马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A.结构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感觉运动游戏 D.规则性游戏 10.把以下三种游戏按照社会性发展程度进行排序,社会性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应是()。 A.合作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 B.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学前游戏论 电子版

全国自考学前游戏论各章在各类题型中考点分布与分析 (一)全国自考学前游戏论各章在选择题中考点分布与分析 第一章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弗洛伊德的;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方向。他是;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提出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的美国教育家;提出了游戏的“复演说”的是;陈鹤琴认为与儿童游戏有关的因素包括;我国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长期采用了前苏联“三段论式”的领导游戏的模式,分别为; 提出了游戏的“复演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洛伊德的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是;下面不属于经典的游戏理论的是;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方向的是;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是在;陈鹤琴认为与儿童游戏有关的因素包括;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20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觉醒理论代表人物是;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 在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福禄培尔设计的恩物主要有;20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种游戏理论分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人是;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 第二章 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的是;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是;不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以下哪种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不是皮亚杰的观点的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和;能够引起或激起行为并给予行为以动力的有机体需要状态称为;下列观点中属于艾里克森的观点的有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的是;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的是;成熟说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不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是;运用发泄性游戏治疗方法的代表是;下面哪些观点不是皮亚杰的观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列昂节夫认为游戏的特点不包括;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下面不属于皮亚杰所使用的概念是;下列观点中属于艾里克森的观点的有; 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有计划活动、主导活动、需成人指导的活动的学派是; 佩勒的游戏的基本观点是;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游戏,我们称之为()。 A.规则性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2.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A.平行游戏指导 B.合作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3.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 4.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社会性水平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的新颖性与多样化 C.玩具的外形美观 D.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7.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技能更加成熟,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 A.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积塑等 D.镶嵌板、图片接龙、电动玩具等 8.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通常是()。 A.学年计划 B.学期计划 C.月计划 D.周计划 9.教师通过言语方式试探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这种指导言语方式是()。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0.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是()。 A.游戏任务是否完成 B.儿童是否积极参与 C.儿童是否得到教育 D.儿童是否愉悦 11.有规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 A.有一定的玩法与规则 B.有明确的任务 C.学习任务与游戏形式的结合 D.具有竞赛性质 12.前苏联游戏理论硏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西南大学0243 《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剩余精力”说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答: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游戏主题:是教师按照某一种逻辑,将相关的内容整合进去,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结果,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本人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自己的活动。 48、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 1、弗洛伊德认为整个精神机关的基本促进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一个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从而消解紧张,得到快乐。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2年1月全国卷2004年10月全国卷2005年1月全国卷2010年10月 2011年1月浙江卷2010年1月湖北卷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 一、名词解释 亲子游戏:父母或婴儿看护者与婴儿一起玩的游戏。P262 游戏主题: 二、简答 1、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特征归结为哪几方面?P12 2、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儿童游戏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游戏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儿童的游戏绝对不会局限于生活,或者照搬生活,小孩子的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性,他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自己的游戏,游戏充满了假想性和创造性。 4、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纽曼的三内说:纽曼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内部控制:游戏由儿童自己来控制。 内部真实:如,儿童游戏来源于真实生活,儿童会很认真地游戏。 内部动机:游戏动因来自于儿童从游戏中获得愉快。 5、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P17 四、案例分析 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参考: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游戏的本质:游戏具有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在案例中的活动里,儿童缺乏主动性和愉悦性。P12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三、简述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P33 四、论述 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一、单项选择题 1-7ABBADAB 二、解释题 1、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 2、角色扮演即以人代人,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 3、轶事记录法是直接观察记录法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方法,不受时间或情境的限制,不需事先设计好表格,不需对所要观察的行为下定义,只要认为重要的或觉得有兴趣的幼儿行为,在观察之后都可以记录下来。 4、游戏环境即游戏的场景,和游戏的建筑,以及游戏的角色。 5、接受性游戏;指的是幼儿能玩的游戏,是对他们不影响健康,还提高智力和发育的游戏 6、成熟论认为人的发展受特定的顺序支配,这一顺序是由基因决定的,在它指导下的机能完善称为成熟。 三、问答题 1、(1)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工具,幼儿可以从游戏中得到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生活上的知识技能。 (2)游戏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事先备游戏课,确立明确的游戏教学目标,准备游戏材料,力图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指导幼儿游戏。 (4)游戏教学化,游戏与教学融合,将游戏作为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之一,但并没有明确地表示在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上的立场。 2、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几乎难以进行。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游戏材料的本质特性和多样多变特征,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发挥出幼儿的各种探索行为与周围生活环境之间互为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通过玩具和游戏材料引出探究问题 二、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发挥玩具和游戏材料的特性和特征,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 3、指导要点:1.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例如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体。2.在小班搭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儿可以学习搭高楼、架大桥等。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 及答案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 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 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8.提出“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观点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