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原理课程-各章参考词汇

钢筋混凝土原理课程-各章参考词汇
钢筋混凝土原理课程-各章参考词汇

CHAPTER1

Plain Concrete素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钢筋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reinforcement steel bar钢筋(也有人直接用bar,fiber),Portland cement波特兰水泥

Light-weight concrete轻质混凝土,high-strength concrete高强混凝土,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FRC)纤维混凝土

load荷载,span跨径,strain应变,stress应力,compression压力,tension拉力,moment弯矩,torsion扭矩,扭转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热膨胀系数,corrosion protection防腐蚀,Fire resistance 耐火,

hollow floor空心楼板,wall墙面,girder主梁,beam横梁,column柱,footing基础allowable stress design method允许应力法,ultimate strength design method极限强度设计法,limit state design method极限状态设计法,

composite structure混合结构

CHAPTER2

smooth bar光圆钢筋,deformed bar螺纹钢筋,hot rolled bar热轧钢筋,cold drawn bar 冷拉钢筋,steel wires钢绞线,heat treated steel bar热处理钢筋

stress-strain curve应力应变曲线,yield plateau屈服平台

deformation变形,deflection挠度,yield strength屈服强度,ultimate strength极限强度,ductility韧性,hardening强化,cold drawn冷拉,tempering treatment回火,quenching treatment淬火

fatigue疲劳,shrinkage收缩,creep徐变,crack开裂,crush压溃

water-cement ratio水灰比

cubic compressive strength立方体抗压强度,prismatic compressive strength棱柱体抗压强度

elasticity modulus弹性模量(杨氏模量),secant modulus割线模量,tangent modulus切线模量,shear modulus剪切模量,poisson’s ratio泊松比

uniaxial tension单轴拉伸,biaxial loading双轴加载,triaxial loading三轴加载

CHAPTER3

bond粘结,anchorage锚固,bar splicing钢筋搭接,

splitting撕裂,crush压溃,pull-out failure刮出式破坏

splice length搭接长度,embedded length埋置长度,development length锚固长度shape coefficient外形系数

ribs钢筋肋

CHAPTER4

axial load轴向加载,axial tension轴向拉伸,axial compression轴向压力

elasticity弹性,plasticity塑性

longitudinal bars主筋(纵向钢筋),stirrup箍筋,hanger bar架立筋,bent bar弯起钢筋

brittle failure脆性破坏,load carrying capacity承载能力

short column短柱,slender column长柱,stability coefficient稳定系数

cross section截面,cross-sectional dimension截面尺寸

spiral stirrup螺旋箍筋

CHAPTER5

box section箱形截面,hollow slab空心板,T-section T形截面

over-reinforced beam超筋梁,under-reinforced beam少筋梁,balanced-reinforced beam 适筋梁

brittle failure脆性破坏

concrete cover混凝土保护层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最小配筋率

flexure theory弯曲理论,plane section assumption平截面假定

neutral axis中性轴,coefficient系数,parameter参数,constant常数

stress distribution应力分布,shear span ratio剪跨比

stress block depth应力区高度(受压区高度),relative stress block depth相对应力区高度(相对受压区高度),nominal stress block depth名义应力区高度(名义受压区高度),flexural capacity抗弯承载能力

symmetry reinforcement对称配筋

effective flange width有效翼缘宽度,flange翼缘,web腹板

shear-lag effect剪力滞效应

simple-supported beam简支梁,continuous beam连续梁

deep-bending member深受弯构件,deep beam深梁,transfer girder转换梁,tie-reinforcement拉结筋,horizontal distributing reinforcement水平分布钢筋

spacing间距

CHAPTER6

eccentricity偏心率,

second-order effect二阶效应

ultimate limit state使用极限状态

additional eccentricity附加偏心距

eccentricity magnifying coefficient偏心距放大系数

tensile failure受拉破坏,compressive failure受压破坏

larger eccentricity大偏心,small eccentricity小偏心

out-plane strength片面外强度

geometric central axis几何中心轴

CHAPTER7

shear failure剪切破坏

diagonal tension斜向拉应力

shear flow剪力流

diagonal cracks斜裂缝,flexural crack弯曲裂缝,

compression strut受压杆

web reinforcement腹筋(抗剪钢筋)

truss model桁架模型

slope angle倾角

upper end of the crack裂缝上端

maximum spacing of stirrup箍筋最大间距

concentrated load集中荷载,uniform load均布荷载

detailing requirement构造要求

moment envelope弯矩包络图,moment diagram弯矩图

embedded length锚固长度

points of bend弯起点

CHAPTER8

equilibrium torsion均衡扭转,compatibility torsion协调扭转

static equilibrium静力平衡

principal stress主应力

cracking torque开裂弯曲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横向钢筋

elasto-plastic mode弹塑性模型

Plastic space truss design method塑性空间桁架设计方法,Skew bending design method 斜弯设计方法

hollow section空心截面

perimeter周长

hook弯钩

minimum stirrup ratio最小配箍率

distribution of reinforcement钢筋分布

CHAPTER9

punching shear冲切,local compression局部受压

two way shear双向剪切

slab-column joint板柱交接点

column cap柱帽,drop panel托板

linear interpolation线形内插

effective depth有效高度

critical width临界宽度

punching shear cone冲压椎体

polar moment of inertia极惯性矩

net area净面积

spiral stirrup螺旋箍筋,mat reinforcement钢筋网

splitting劈裂,chipping崩裂

CHAPTER10

prestressed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

pretensioning system先张法,post-tensioning system后张法

wire钢丝,strand钢绞线,tendon钢束

bottom台座,casting-yard预制场

duct孔道,jack张拉,grout灌浆,

bond粘结,unbond无粘结

friction摩擦

full prestressing全预应力,partial prestressing部分预应力

creep徐变,shrinkage收缩

stress loss应力损失

grippers夹具,anchorage锚具

permissible stress容许应力,stretching stress拉伸应力,effective prestress有效预应力loss of prestress预应力损失,loss due to friction摩擦损失,anchorage-sections锚具滑移,elastic shortening of concrete混凝土塑性回缩,steel stress relaxation钢筋应力松弛,creep loss徐变损失,shrinkage

loss收缩损失

tendon profile钢束形状,deviation force偏向力,curvature effect曲率效应,wobble effect抖动效应

fixed end固定端,tension end张拉端

overstretching超张拉

curvature friction coefficient曲率摩擦系数

transfer length传递长度,bond stress粘结应力

concrete depositing混凝土浇注

service stage使用阶段,construction stage施工阶段

Transformed area换算面积,moment of inertia惯性矩

hoisting吊装,transporting运输

dynamic factor动力系数

ordinary reinforced steel普通钢筋

normal section正截面,oblique section斜截面

CHAPTER11

serviceability使用性能

reliability可靠性:safety安全,applicability实用,durability耐久

deflection挠度,crack width裂缝宽度

transverse crack横向裂缝,plastic crack塑性裂缝,temperature crack温度裂缝,shrinkage crack收缩裂缝,

cracks due to rust锈蚀引起的裂缝,cracks due to differential settlement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load-induced crack荷载引起的裂缝

freezing-thawing冻容,alkali-aggregate reaction碱骨料反应

standard value标准值,frequent value频遇值,quasi-permanent value准永久值maximum crack width最大裂缝宽度

crack control开裂控制

bond-slip theory粘结滑移理论,non-slipping theory无滑移理论

flexural stiffness弯曲刚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程序)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1设计目的 (3) 2设计内容 (3) 3具体要求 (3) 4设计方案 (3) 5 调试过程 (11) 6 心得体会 (12)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的 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 理,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取得设计与调 试的实践经验。 4)尝试利用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和解释的工作 流程 二、设计内容 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三、设计要求 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 想,并根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 序流程。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 能和寻址方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写出相应的微 程序 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行调试程序,并给 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4)尝试用C或者Java语言实现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加 载、识别和解释功能。 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 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

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从而可以想到如下指令: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 和EMRD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 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 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PC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MAR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OE:将地址寄存器MAR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OU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 里。 S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中。 RRD:读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RWR:写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CN:决定运算器是否带进位移位,CN=1带进位,CN=0不带进位。 FEN:将标志位存入ALU内部的标志寄存器。 X2:X1:X0: X2、X1、X0三位组合来译码选择将数据送到DBUS上的寄存器。具体如下: X2 X1 X0 输出寄存器 0 0 0 IN_OE 外部输入门 0 0 1 IA_OE 中断向量 0 1 0 ST_OE 堆栈寄存器 0 1 1 PC_OE PC寄存器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11111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板式加热器设计 设计者:班级 2012级食工(二)班 姓名学号20124061214 指导教师 设计成绩:日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

一、设计题目 板式加热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操作条件及建厂地址 1、处理能力:见表1 2、设备型式:人字形板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1)牛乳:入口温度、出口温度,见表1; (2)加热介质:热水,入口温度、热水的流量见表1;(3)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4、建厂地址:自选。 (牛乳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为ρc=1030kg/m3,μc=0.00305Pa?s,c ph=3893.9J/kg,λc=0.548W/(m?K)。)表1牛乳处理量、入口、出口温度及热水入口、出口 温度等 试选择一台板式换热器,用89℃的热水将牛乳由4℃加热至

71℃。已知牛乳年流量为5万吨,热水流量为8.5 m 3/h ,牛乳侧与水侧的允许压强不大于105Pa 。牛乳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为 ρh =1030kg/m 3 ,μc =0.00305Pa ?s,c ph =3893.9J/kg ,λc =0.548W/(m ? K )。 1.计算热负荷 Q=W h c ph (-1T 2T )=1.93×3893.9×(71-4)=5.03×10 5 (W) 2.计算平均温差 根据热量衡算计算水的出口温度: t 2=t 1+ pc c c W Q =89- 3 1018.436.2503000??=38.01(℃) 逆流平均温差: = '?m t 17 89401.38ln 17-89-4-01.38--) ()(=50.65(℃) 水的定性温度: t m = 2 01 .3889+=63.505(℃) 查出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ρc =978 3 m kg μc =4.1×104-Pa·s pc c =4.17)(k ℃?kg j c λ=0.665)m (℃?W 3.初估算热面积及初选版型 粘度大于1×10Pa·s 的牛乳与水换热时,列管式换热器的K 值大约为115~470℃)(?2m W ,而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为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班级: 姓名: 专业:

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目录 1.绪论 (2) 2.需求分析 (2) 2.1功能需求 (2) 2.2数据需求 (2) 3. 总体设计 (2) 3.1功能模块设 (2) 3.2系统设计方案 (3) 3.3开发工具 (4) 4. 详细设计 (4) 4.1银行家算法中的数据结构 (4) 4.2银行家算法 (5) 4.3安全性算法 (6) 5. 调试与测试 (8) 6. 结论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附录1-用户手册 (10) 附录2-源程序清单 (11)

1.绪论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C语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程序都需要使用C语言来编写。C语言使用方便快捷,它已经成为计算机编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被用于各个方面。例如:政府部门,银行,学校等等。 银行家算法是判断系统是否安全,并且允许其它进程来申请这里的资源,任何一个进程来申请资源时,必须先登记该进程对资源的申请要求然后由系统检查当前资源的状况,并用银行家算法和安全性算法来检查是否允许分配资源给进程。通过课程设计,加深我们对利用银行家算法避免死锁的理解。在设计中主要的难点是用语言编写银行家算法和安全性算法,使系统资源分配能安全进行,避免系统死锁。 2.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 1.添加进程的可用资源,最大资源,已分配资源; 2.判断系统是否安全; 3.申请资源; 4.申请资源后如何分配; 5.进行安全检查。 2.2 数据需求 主要数据包括:可用资源,最大资源,已分配资源,申请资源数。 3. 总体设计 3.1 功能模块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2013240202 关童:201324020217 张一轮:201324020218 孙吉阳:201324020219 张旭:201324020220 老师姓名:单博炜 2015年12月31日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掌握数据信息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流动过程,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表1(前4位是操作码): 表1: IN为单字长(8位),含义是将数据开关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ADD为双字长指令,第一字为操作码,第二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含义是将R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以A为地址单元的数相加,结果放在

R0;STA为双字长指令,含义是将R0中的内容存储到以第二字A为地址内存单元中;OUT为双字长指令,含义是将内存中以第二字为地址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由数码管进行显示;JMP是双字长指令,执行该指令时,程序无条件转移到第二字所指定的内存单元地址。 为了向RAM中装入程序和数据,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并能启动程序执行,还设计了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存储器读操作”(KRD):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00”时,按START 微动开关,可对RAM进行连续手动读操作;存储器写操作(KWE):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0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进行连续手动写入;启动程序: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1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即可转入第01号“取指”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这三条控制台指令用两个开关SWB、SWA的状态来设置,其定义如表2:表2: C字段: 按照数据通路可画出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当拟定“取值”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

食工原理

第二章 1.根据使用的过滤设备、过滤介质及所处理的物系的性质和产品收集的要求,过滤操作分为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种主要方式。 2.当流体自上而下通过固体颗粒床层时,随着颗粒特性和气体速度的不同,存在着三种状态:固定床、流化床和气体输送。 3.食品乳化液通常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与油包水型。 4.热传递的基本传递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5.以间壁式的热交换器为例,参与热交换的冷热流体被一固体壁隔开。这时,热冷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①热流体与所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进行对流传热; ②在固体壁内,高温的固体表面向低温的固体表面的热传导; ③固体壁面与其接触的冷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 6.纯金属的热导率λ与电导率λe的关系:λ/λeT=L。热导率的单位为W/(m·K) 7.影响对流传热洗漱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流体的状态:液体或气体,以及过程是否有相变,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比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大很多; ②流体的物理性质:影响较大的物性有密度、比热容、热导率和黏度等; ③流体的运动状态:层流、过渡流或湍流; ④流体的对流状态: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 ⑤传热表面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如管、板、管束、管径、管子长度和排列、放置方式等。 8.冷凝的两种形式是: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9.影响冷凝传热的其他因素: ⑴蒸汽的流速和流动方向。 ⑵不凝性气体 ⑶过热蒸汽 ⑷冷凝面的高度、布置方式及结构。如在垂直壁面上开若干纵向沟槽,使冷凝水沿沟槽流下,以达到减薄冷凝液膜,提高对流传热系数的目的。 10.流化床中传热的特点: ①固体粒子的热容远较气体为大,因此,热惯性大; ②粒子剧烈运动,粒子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强度高; ③剧烈的沸腾运动所产生的对流混合,消灭了局部热点和冷点。 11.黑体:指能全部吸收辐射能的物体。 镜体:指能全部反射辐射能的物体。 透热体:指辐射能全部透过物体。 1.在列管式的换热器中用冷水将其工艺气体从180℃冷却到60℃,气体走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为40W/(m2·K)。冷水走管程,对流传系数为3000W/( m2·K)。换热管束由φ25mm× 2.5mm的钢管组成,钢材的热导率为45W/(m·K)。若视为平面壁传热处理,气体侧的污垢热阻为0.00058 m2·K/W。问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是多少? 解:气体对流传的热阻R1=1/α1=1/40=0.025 m2·K/W 冷却水对流传的热阻R2=1/α2=1/3000=0.00033 m2·K/W 管壁导热热阻R=b/λ=0.0025/45=0.000056 m2·K/W 总传热系数为: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上海电力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题目名称: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姓名: xxx 学号: xxx 班级: 2013054 同组姓名: xxx 课程设计时间: 2015.7.6~2015.7.10 评语: 成绩:

课程设计题目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设计内容:编写程序模拟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具体要求: 编写程序模拟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实现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内存的分配、内存的回收、地址变换等。 输入:1、输入新进程名称及使用内存的大小(可创建多个进程); 2、撤销某个指定的进程; 3、某个进程的逻辑地址; 输出:显示每次创建进程或者撤销进程后内存使用的状况,包括每一个进程占据的内存的位置和大小; 计算并输出给定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必须分别使用以下分配算法完成模拟: 1、首次适应算法; 2、最佳适应算法; 3、最差适应算法; 小组分工: 程序设计讨论: 程序主体设计: 程序调试及修改: 实验报告设计: 总结: (要求注明小组分工情况) 二、详细设计 1)原理概述 对于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与回收,主要为设计以下几个部分: 1、设计动态输入空闲分区表的程序 2、设计内存分配的程序 3、设计内存回收的程序 首次适应算法: 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在分配内时,从链首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链中。如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分配失败,返回 最佳适应算法: BF算法是指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总是把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这样,第一次找到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3979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题目名称: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 18 学生姓名:李佩霖 同组人:聂铭 指导老师:单博炜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29日至2014年12月31日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1.2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 第二章规定项目的实验验证 2.1任务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2.2设计原理 第三章指定应用项目的设计实现

第四章收获和体会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较为完整的计算机。 1.2 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 在模型机上实现如下运算:从IN单元读入一个数据,根据读入数据的低四位值X,求对应X值的1+2+3+···的整数序列的累加和,X为序列的长度。 要求使用实验机上的复杂模型机设计实验上的数据格式和指令格式、数据通路、微程序流程图设计微程序,并通过手动和联机输入完成实验验证。 第二章规定项目的实验验证 2.1任务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考虑到实验任务为计算数的序列的累加和,所以实验过程应该为: 1.学习并掌握微指令的结构以及运算方式。 2根据实验机数据通路的原理框图在实验机上连接线路。 3手动和联机向实验机打入微程序,运行并验证。 2.2设计原理 如图1为模型机数据通路原理框图,图2为微程序流程图。 图1 图2 关于数据格式,模型机规定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表示数据,数据字长为8位,8位全部用来表示数据。 关于指令格式,模型机设计3大指令共15条,其中包括运算类指令、控制转移类指令、数据传送类指令。运算类指令包含3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一位运算,设计有6条运算类指令,分别为:ADD、AND、INC、SUB、OR、RR,所有运算类指令均为单字节指令,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控制转移类指令有3条,分别为:HLT、JMP、BZC。数据传送类指令有:IN、OUT、MOV、LDI、LAD、STA。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年处理量为4400吨桃浆蒸发器装置的设计; 试设计一套三效并流加料的蒸发器装置,要求将固形物含量10%的桃浆溶液浓缩到42%,原料液沸点进料。第一效蒸发器的饱和蒸汽温度为103℃,冷凝器的绝对压强为20kPa。 2、操作条件: (1)桃浆固形物含量:入口含量10%,出口含量42%; (2)加热介质:温度为103℃的饱和蒸汽,各效的冷凝液均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假设各效传热面积相等,并忽略热损失; (3)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 3、设计任务: (1)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蒸发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2)蒸发器的工艺计算:确定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3)蒸发器的工艺计算:确定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4)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3)绘制蒸发装置的流程图,并编写设计说明书。

目录 设计任务书 (1) 第1章绪论 (3) 1.1蒸发技术概况 (3) 1.1.1蒸发 (3) 1.1.2发生条件 (3) 1.1.3蒸发的两个基本过程 (3) 1.1.4影响因素 (3) 1.1.5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 (4) 1.2蒸发设备 (4) 1.2.1蒸发器 (4) 1.2.2蒸发器分类 (4) 1.2.3蒸发器的特点 (5) 1.3蒸发操作的分类 (7) 1.4蒸发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8) 第2章设计方案 (9) 2.1蒸发器的选择 (9) 2.2蒸发流程的选择 (9) 2.3操作条件 (10) 第3章蒸发器的工艺计算 (11) 3.1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完成液浓度 (11) 3.2估计各效溶液的沸点和有效总温度 (11) 3.3 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各效蒸发器水量的初步计算 (13) 3.4蒸发器传热面积的估算 (14) 3.5有效温差的分配 (15) 3.6校正 (15) 3.7设计结果一览表 (17) 符号说明 (18) 参考文献 (20) 结束语 (21)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进程管理系统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题目(任选一个题目) 1.模拟进程管理 2.模拟处理机调度 3.模拟存储器管理 4.模拟文件系统 5.模拟磁盘调度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1.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操作系统结构、实现机理和各种典型算法,系统地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并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2.基本要求: (1)选择课程设计题目中的一个课题,独立完成。 (2)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充分运用前序课所学的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相关知识 (4)充分运用调试和排错技术 (5)简单测试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编写 (6)查阅相关资料,自学具体课题中涉及到的新知识。 (7)课题完成后必须按要求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三、设计内容及步骤 1.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

2.根据实现的功能,划分出合理的模块,明确模块间的关系。 3.编程实现所设计的模块。 4.程序调试与测试。采用自底向上,分模块进行,即先调试低层函数。能够熟练掌握调试工具的各种功能,设计测试数据确定疑点,通过修改程序来证实它或绕过它。调试正确后,认真整理源程序及其注释,形成格式和风格良好的源程序清单和结果; 5.结果分析。程序运行结果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6.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要求:A4纸,详细设计部分主要叙述本人的工作内容 设计报告的格式: (1)封面(题目、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2)设计任务书 (3)目录 (4)需求分析 (5)概要设计 (6)详细设计(含主要代码) (7)调试分析、测试结果 (8)用户使用说明 (9)附录或参考资料 四、进度安排 设计在学期的第15、16周进行,时间安排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06计算机 6 班姓名:李凯学号:20063007 完成时间:2009年1月3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2.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 3.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 1.硬件 ●COP2000实验仪 ●PC机 2.软件 ●COP2000仿真软件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 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 COP2000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

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其中运算器和中断控制电路以及跳转控制电路用CPLD来实现,其它电路都是用离散的数字电路组成。微程序控制部分也可以用组合逻辑控制来代替。 模型机为8位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为8位,但其工作原理与16位机相同。相比而言8位机实验减少了烦琐的连线,但其原理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 模型机的指令码为8位,根据指令类型的不同,可以有0到2个操作数。指令码的最低两位用来选择R0-R3寄存器,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用指令码做为微地址来寻址微程序存储器,找到执行该指令的微程序。而在组合逻辑控制方式中,按时序用指令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位。在本模型机中,一条指令最多分四个状态周期,一个状态周期为一个时钟脉冲,每个状态周期产生不同的控制逻辑,实现模型机的各种功能。模型机有24位控制位以控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选择运算器的运算功能,存储器的读写。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和EMRD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PC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MAR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OE:将地址寄存器MAR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OU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里。 S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中。 RRD:读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RWR:写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题目: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食工1002班 姓名:张国秀 学号: 2010309200212 日期: 指导老师: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6000㎏/h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①油: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②冷却介质: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③允许压强降:不超过107 Pa; 4、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品的定性温度T=(140+40)/2=90℃ 管程循环水的定性温度t=(30+40)/2=35℃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油在90℃时密度ρ0=825㎏/m3 比热容Cp0 =2.22 kJ/(㎏·℃) 黏度μ0=0.000715Pa·s 导热系数λ0=0.140 W/(m·℃) 水在35℃时密度ρi=994㎏/m3 比热容Cp i=4.08 kJ/(㎏·℃) 黏度μi=0.000725Pa·s 导热系数λi=0.626W/(m·℃) 5、每年按33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目录 第一节概述及设计方案简介 (5) 1 概述 (5) 1.1 换热器 (5) 1.2换热器的选择 (5) 1.3 流动空间的选择 (7) 1.4 流速的确定 (7) 1.5 材质的选择 (7) 1.6 管程结构 (8) 1.7 壳程结构 (9) 1.8 壳程接管 (10) 2 设计方案 (10) 3 主要符号参考说明 (11) 第二节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计算 (12) 2.1 计算传热系数 (12) 2.1.1 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2) 2.1.2 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2) 2.1.3 计算总传热系数 (12)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院系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题目一 1.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具有加法和直接寻址方式的模型机 (1)设计内容: 设计一台具有输入、输出、加法、存储和跳转功能的模型计算机,并写出工作程序和测试数据验证有设计的指令系统。 (2)设计要求: 所设计模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共包含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OUT(输出)、ADD (加法)、STA(存数)、JMP(无条件转移)。STA和JMP为直接寻址。 2. 题目分析及设计原理 通过IN单元输入数据送R0寄存器,然后寄存器和自身相加,再将结果保存到存储器并送OUT单元显示出来,最后无条件跳转,又重复执行。 结合数据通路图设计指令。 数据通路图

注意读写逻辑控制信号的控制。读写控制逻辑如下: 3.指令设计及编码 模型机的指令系统及指令格式如下: 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 IN RD,P XXXX XX RD p IN->RD ADD RD,RS,D XXXX RS RD RS+RD->RD STA M D,RD XXXX M RD D R0->E OUT P,RS XXXX RS XX P RS->LED JMP M D XXXX M XX D E->PC 指令格式为: 指令编码为:

;//************Start Of Main Memory Data******// $P 00 20 ;START:IN R0 从IN单元读入数据送R0 $P 01 00 ;ADD R0,RO 和自身相加,结果送 $P 02 10 ;STA 将结果存入主存 $P 03 80 ;OUT R0 输出结果 $P 04 E0 ;JMP START 跳转到00单元 $P 05 00 $P 06 50 ;HLT 停机 ;//************End Of Main Memory Data******// 4.微指令设计及编码 微指令格式 23 22 21 20 10 18-15 14-12 11-9 8-6 5-0 M23 CN WR RD IOM S3-S0 A字段B字段C字段MA5-MA0 微指令数据流程图

食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食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食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食品工业要求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应是一名工艺师,还应当具备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设备的选型配套,生产线的相关工程设计能力。可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对于本专业毕业时只作毕业论文而不作毕业设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以下简称课程设计)是在学完《食品工程原理》后的一个阶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完成某一工程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食品工程原理》及相关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涉及食品工程单元项目的设计任务。应予指出,课程设计不象平时做的练习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设计本意上应含有创新思维成分,设计结果以优劣予以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不象习题题目那样给出充分的条件和数据。设计计算中的很多数据往往需要设计者查阅相关手册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比较和选用,任何一个数据的选定均要说明理,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经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和

思考方能确定。课程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解题过程,而应是一个含有创作成分的实践过程。课程设计中不仅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案,所确定的流程和方案应能保证日后的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都能得到完全地实施,即工程的可行性。还要对工艺设备进行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并用工程图将设计结果表达出来,以便指导工程施工。 在课程设计中着重以下几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 培养正确、系统的设计思想,全盘考虑工程设计任务,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以人为本,注意操作者安全及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保护,并用这种设计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从生产现场和文献资料中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现场调查,参考和分析已建工程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设计的客观实际,确定设计方案。通过查阅资料,选用公式,收集数据,进行具体设计计算。 3. 培养熟练、准确的工程计算能力。 4. 培养用简洁的文字、规范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二、课程设计题目:果汁饮料蒸发浓缩工艺与设备设计 利用双效顺流蒸发器浓缩桔子汁,进料流量为20XXkg/h,固形物质量分数14%,沸点进料,第一效沸点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实践报告 题目: 仿真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姓名: 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010年4月8日 仿真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摘要: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能造成死锁。所谓死锁是指多

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局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造成资源的浪费。该程序将模拟多进程并发时死锁现象的产生、避免、检测与解除。死锁避免用最著名的银行家算法,用银行家安全性算法类似的死锁检测算法来检测进程状况,又用资源剥夺法来实现死锁的解除。该程序实现操作简易,表示清晰并且形象描述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关键字:死锁;避免死锁;安全状态;银行家算法 引言: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通信中,由于进程并发和资源共享,当系统中资源分配顺序或者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就会造成系统死锁[1]。处于死锁状态的系统中,进程之间互相等待资源而永远不能继续向前推进,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因而有时需要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分配必要的时候加以限制保证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 1理论分析 1.1 死锁的概念 如果一个进程集合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只能由此集合中的其他进程才能引发的事件,而无限期陷入僵持的局面称为死锁[2]。 1.2 产生死锁的条件: 1、互斥使用(资源独占):一个资源每次只能给一个进程使用。 2、不可强占(不可剥夺):资源申请者不能强行的从资源占有者手中夺取资 源,资源只能由占有者自愿释放。 3、请求和保持(部分分配,占有申请):一个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的同时保 持对原有资源的占有(只有这样才是动态申请,动态分配)。 4、循环等待:存在一个进程等待队列{P1,P2,…,Pn},其中P1等待P2占 有的资源,P2等待P3占有的资源,…,Pn等待P1占有的资源,形成一个进程等待环路[3]。 1.3死锁的预防 在系统设计时确定资源分配算法,保证不发生死锁。具体的做法是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 ①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在允许进程动态申请资源前提下规定,一个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而变为等待状态之前,必须释放已占有的全部资源,若需要再重新申请。 ②破坏“请求和保持”条件 要求每个进程在运行前必须一次性申请它所要求的所有资源,且仅当该进程所要资源均可满足时才给予一次性分配。 ③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采用资源有序分配法:把系统中所有资源编号,进程在申请资源时必须严格按资源编号的递增次序进行,否则操作系统不予分配。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 计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书 课题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班级计123班 姓名流星雪雨 学号 指导教师顾辉 日期

目录

1 设计目的 1.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 设计内容 1.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 (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 (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 (3)微程序流程图; (4)微程序代码表; (5)设计说明书及工作小结。 3 设计要求 (1)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 (2)设计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

(3)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4)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4 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 数据格式 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指令系统 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 7 6543210 IN ADD STA OUT JMP 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 ADD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R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地址为A的数相加,结果存放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管壳式冷凝器设计

目录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 流程示意图 (3) 设计方案的确定 (4) 冷凝器的造型计算 (6) 核算安全系数 (8) 管壳式冷凝器零部件的设计 (10) 设计概要表 (12) 主要符号表 (13) 主体设备结构图 (14) 设计评论及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管壳式冷凝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

将制冷压缩机压缩后制冷剂(如F-22、氨等)过热蒸汽冷却、冷凝为过冷液体,送去冷库蒸发器使用。 三、设计条件: 1、冷库冷负荷Q0=1700KW; 2、高温库,工作温度0~4℃,采用回热循环; 3、冷凝器用河水为冷却剂,取进水温度为26~28℃; 4、传热面积安全系数5~15%。 四、设计要求: 1.对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简要论述; 2.物料衡算、热量衡算; 3.确定列管壳式冷却器的主要结构尺寸; 4.计算阻力; 5. 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①.封面;②.目录;③.设计题目;④.流程示意图;⑤.流程及方案的说明和论证;⑥设计计算及说明;⑦主体设备结构图;⑧设计结果概要表;⑨对设计的评价及问题讨论;⑩参考文献。) 6.绘制工艺流程图、管壳式冷凝器的的结构(3号图纸)、花板布置图(3号或4号图纸)。 (二)流程示意图

流程图说明: 本制冷循环选用卧式管壳式冷凝器,选用氨作制冷剂,采用回热循环,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压缩、冷凝、膨胀、蒸发。 1 2 由蒸发器内所产生的低压低温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机气缸,经压缩后温度升高; 2 3 高温高压的F—22蒸汽进入冷凝器;F—22蒸汽在冷凝器中受冷却水的冷却,放出热量后由气体变成液态氨。 4 4’ 液态F—22不断贮存在贮氨器中; 4’ 5 使用时F—22液经膨胀阀作用后其压力、温度降低,并进入蒸发器; 5 1 低压的F—22蒸汽在蒸发器中不断的吸收周围的热量而汽化,然后又被压缩机吸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5’1是一个回热循环。 本实验采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等特点。所设计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采用管内多程式结构,冷却水走管程,F—22蒸汽走壳程。采用多管程排列,加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王焕定1,2 邱志贤1曾森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土木工程系;2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各高学校都有一套教学评价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有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本文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督导经验和征求部分教师的意见,借助课堂评价递阶层结构模型,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评价分析,剖析实例,得到较满意的、更能反映客观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起到了教学评价与教学督导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递阶层次模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一、引言 课程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如何客观、科学地对各门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可以定量,而有些则只能定性。如何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通过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给出其所任课程的教学质量,指出其应该如何进一步改进,这是各校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用什么样的评价模型来评判,然后还要探讨一种能对课程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方法。为此,在学习国内外有关评价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已有的评价做法,提出本文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我校目前所用的课堂教学质量督导专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件”等需填写的内容。 此表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反复推敲、讨论确定的,无疑能一定程度上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情况。但是,从上面的表格内容可见:这个评价体系都只有一级指标;从表1权重值可看出专家们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可分为相同重要性的三组,第一组为2、3、4、5,第二组为7、9,第三组为1、6、8、10,以第一组最重要、第三组最不重要。如果按此重要性考虑,可根据文献[1]建立模糊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要点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采用二级目录实现文件管理 所在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1月15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1) 二、课题内容 (1) 三、总体路线 (1) 四、概要设计 (2) 1.数据结构 (2) 2.所使用函数及其功能 (3) 五、详细设计 (4) 1.主函数流程图 (4) 2.创建文件函数流程图 (5) 3.删除文件函数流程图 (7) 4.分解命令函数流程图 (10) 六、测试、修改及运行结果 (10) 七、结束语 (13) 八、参考文献 (14)

一、课程设计目的 文件系统是现代OS用来存储和管理信息机构,具有按名存取的功能,不仅能方便用户对信息的使用,也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本课题模拟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件的各种操作方法。 通过本课题,深入理解文件文件目录的作用和功能,掌握文件打开结构,熟悉与文件有关的系统调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文件系统概念。 二、课题内容 1.文件目录采用二级目录结构,第一级为主文件目录master_file_directory;第二级为用户文件目录user_file_directory。 图1 master_file_directory 结构 图2 user_file_directory 结构 2.为加速文件存取,为每个用户建立一张用户打开表fileTable,用以记录该 3.为该系统提供6条操作命令:创建、打开、读、写、关闭、删除等。 4.在该模拟系统中,应先建立主文件目录、用户目录和用户打开文件表,然后接受合法用户,给出一个菜单,按用户选择执行相关操作。 三、总体路线 1.在内存中开辟一个虚拟磁盘空间作为文件存储器,在其上实现一个简单的单用户文件系统。在退出这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时,应将该虚拟文件系统保存到磁盘上,以便下次可以再将它恢复到内存的虚拟磁盘空间中。 2.文件存储空间的分配采用显式链接分配。为了实现创建和删除文件必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书 课题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班级计123班 姓名流星雪雨 学号 1213022073 指导教师顾辉 日期 2014.6.23 ~ 2014.6.27

目录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内容 (1) 3 设计要求 (1) 4 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 (2) 4.1 数据格式 (2) 4.2 指令系统 (2) 5 设计原理与电路图(包括总框图、微程序控制器的逻辑图、电路图和封装图) (3) 5.1 总的逻辑框图: (3) 5.2 微程序控制器: (4) 5.2.1 地址转移逻辑图 (4) 5.2.2 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 (5) 5.3 PC计数器 (7) 5.4 时序产生器 (8) 5.5 总的逻辑组成图(运算器和存储器不再说明): (9) 5.5.1 逻辑图及波形文件 (9) 5.5.2 初始化数据 (10) 6 微程序流程图、代码表 (12) 6.1 微程序流程图: (12) 6.2代码表: (13) 7系统调试情况 (14) 8 设计总结与体会 (14) 9 参考文献 (15)

1 设计目的 1.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 设计内容 1.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 (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 (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 (3)微程序流程图; (4)微程序代码表; (5)设计说明书及工作小结。 3 设计要求 (1)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 (2)设计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 (3)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 (4)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 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