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doc 63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doc 63页)

附件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

实验区名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李玉花

学校名称东北林业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申报日期 2008年6月20日

教育部财政部制

二○○八年四月

填写要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

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生命科学

建立时间2003年3月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李玉花性别女民族朝鲜出生年月1961.04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

职务

教授/院长联系电话(手机)133******** 电子邮箱lyh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893187712.html, 传真0451-******** 通信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生

命科学学院126信箱

邮编150040

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

东北林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等学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并兼具多学科,具有雄厚生物学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启动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经过几年的培养模式探讨,创建了“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实学科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确定了适合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求,以培养生物产业领域中研究和应用人才为明确目标,为国家培养社会急需和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精英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培养等重要的教学环节的探索过程中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和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具体前期工作包括: 1、建立了生物产业技术实训平台,加强了学生生物技术产业化训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培养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领域领军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优势教学和科研资源,融合各学科科研特色与优势,首先建立了以细胞培养平台为基础的多个生物产业技术实训平台(单克隆抗体制备纯化技术平台、干细胞诱导培养技术平台、生化制药技术平台、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效人参皂甙技术平台、小型微生物发酵制备技术平台等),把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物产业应用技术,并通过对学生开放、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性试验研究、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综合实习、选修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以自愿选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物产业应用性技术进行强化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生物技术产业高素质应用型领军人才。这种新的创新培养模式已

经开始运作,自2005年以来对3届本科生进行300多名毕业生进行培训。

2、创建了科学的育人观、构建了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自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和综合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质量关,建立了以和谐教学氛围推动创新思维敏锐、学识素养高、研发技能强、人格品质优秀、团队合作意识强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几年来,在“生命基地”的各项检查验收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均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3、开展了“五大建设”,构建“三大平台”

实验区成立后,以高素质领军型应用型生物学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推进“五大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实践教学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搭建“三大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建立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

4、强化了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条件建设

通过内修、外培及外引,建立了一支精于学术、勤于育人的双师型“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师资队伍。通过科研究实力雄厚的学科群的建设,为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学校投资1820万,建设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及生物产业技术实训平台,为基地人才培养提供了先进的公共实验、实训平台和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近5年学校平均每年投资近400万元,已经建立了帽儿山、凉水、九三油脂、哈药集团和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等10多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习基地,为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进行创新研发提供了外延平台。通过创新教学平台建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把知识置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情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框架中来理解,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来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构建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是高校的“主产品”,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大学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立足于为振兴东北老工业服务,深化学、研、转、产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应用型生物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专门人才。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确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并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和研究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的集成与整合、增强教学活力;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将建立科学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融为一体,实现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要实现高素质生物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全面落实四个转变,即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教育转变;教育功能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技能素质为主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向知识传授向双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通过“四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四结合(上下游结合、学研产结合、不同学科交叉结合、国内外结合)”、“两配套(政策配套、投入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改革的定位

高素质生物产业应用型领军人才在走出校园、投身社会时需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具备较强的创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第三是高尚的人格素质,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精神,以自身的乐业、爱业、敬业精神服务于社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宽口径的专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既能为生物产业、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军型高级人才,又可作为应用型的从业人员,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区域和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