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基于经验证据、建构理想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形成抽象理论,研究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基本粒子等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的这一“基础”特性,决定着它始终引领着人类对

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制度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到十七、十八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皆体现了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也反映了人类对大自

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认识。

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高中物理课程立足于促进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联,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物理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与发展性,既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又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

(二)基本理念

1.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应用、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等方面深入发掘和提炼学科育人价值,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高中物理课程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升学或就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整体认识自然界,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重视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提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提升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

“ 成和发展。学生通过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掌握终身发展和应对社会挑战必备的 基本知识和方法,形成基本的物理观念,能解释物理现象,能解决实际问题,了 解物理概念、方法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科学术语与他人 沟通交流的能力;保持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敢 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 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遵守科学伦理和道 德规范。

(二)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 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与应用”、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1. 物理观念与应用

“物理观念与应用”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能量和相互作用 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运用物理知识和 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维度主要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 量观、相互作用观以及实际应用等要素。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基本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 相互作用观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近代物理的时空 观念及量子化观念,能用其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思维与创新”是从科学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 系的认识,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

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已有观点或结论进行质疑、批判,并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此维度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具有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探究与交流”是指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科学问

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具有对探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此维度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科学探究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及责任心;具有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尊重自然,遵守科学伦理和道德规范。此维度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 等

要素。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科学的

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乐于参与,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成果时,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

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与原则

1.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

比较研究美洲、欧洲、亚洲、澳洲等若干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的中学物理(科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系统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梳理其共性与特点,汲取其精华,使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计站在更高平台,具有当代国际视野。通过对我国各阶层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对我国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研读,深入剖析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势及问题,使高中物理课程设计符合中国国情、接中学物理地气。

2. 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分别从“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

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提炼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内容

及学业质量标准等,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的顶层设计,能有效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使立德树人的要求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内容得到全面落实。

3. 继承课改成功经验,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通过十年课程改革实践,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科学探究等得到普遍好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坚持已有的改革方向,并进一步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调整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内容。充分汲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4. 强调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满足多元发展需求

通过专题研究,梳理高中物理课程的核心概念,设计从初中到高中、从必修

到选修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阶。在必修课程设计中,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现代公民生活对物理科学技术的需求,加强现代科技的融入,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此共同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构建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用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以满足学生的多元

发展需求。

(二)结构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Ⅰ系列和选修Ⅱ系列构成,图 1 展示了高中

物理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主题等。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普通

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含必修 1 和必修 2 两个模块。选修Ⅰ系列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由选修1-1、选修1-2

和选修1-3 构成。选修Ⅱ系列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由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物理基础深入拓展三个模块构成。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

课程都充分注重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1)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例如:在“能量转化与可

持续发展”中,综合机械能、内能、核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形式,让学生综合

学习能量守恒及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侧重

落实“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现代科技纳入,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例如:在“机械运动与研究

模型”中,从质点模型、宇宙大爆炸理论模型、基本粒子夸克模型等方面,加强

对物理建模的学习,融入物理学科的前沿探索,体现对“科学思维与创新”“物

理观念与应用”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3)注重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加强核

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内容,从核能利用、核技术开发、核泄漏、核污染等

方面关注现代社会热点,对相关物理内容提出科普性要求,力图以通俗易懂的方

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物理内容,侧重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学科核

心素养;

(4)注重共同基础,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设计选修Ⅰ系列,分 类设计选修Ⅱ系列,增强物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应用和高等教育的内在 联系,为学生自主多元发展提供空间,全面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高校自主

图 1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

等级考试

考试

(三)学分与选课

在高中物理必修课程学习中,每学一个模块并考试合格后,可获 2 学分。学 完全部必修课程并获得 4 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生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在高中物理选修Ⅰ系列学习中,每学一个模块并考试合格后,可获 2 学分。 学完选修Ⅰ系列的所有课程并获得 6 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对于选修Ⅱ系列,学生可根据其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等选择性学

“ 习。学校或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编写选修Ⅱ系列的教材。

高中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后,可选学选修Ⅰ或选修Ⅱ。若选学选修Ⅰ,最好按 此系列的模块顺序学习,因该系列的三个模块为分层设计,模块之间的内容有前 后铺垫。若从必修直接进入选修Ⅱ系列的学习,建议选学“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或“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因这两个模块为分类设计,没有明显的前后铺垫,若 选学“物理学基础深入拓展”则建议先学选修Ⅰ系列的内容。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一)必修课程

1.《必修 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机械能及其守恒 定律”“能量转化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主题组成。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内容标准

1.1 .1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 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感受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 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 1 通过质点模型、宇宙大爆炸理论模型和物质微观结构模型的案例体会 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2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经历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的实验 过程,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思 维方法。

例 2 结合瞬时速度案例,感受研究物理问题中的极限思维方式。

例 3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感受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 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1.3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 5 通过史实,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 6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1.1.4 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内容标准

1.2.1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例 1 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 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1.2.2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与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2.5 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初步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观念。体会人类对自然界探索是不断深入的。

例 3 查找信息,了解人类探索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大体历程,体会科学探索使人类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

活动建议

(1)调查日常生产生活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列举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或避免摩擦的案例。

(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内容标准

1.3.1 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例 1 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力所做的功。

例 2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1.3.2 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例 3 用打点计时器或光电计时器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例 4 从牛顿第二定律导出动能定理。

1.3.3 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1.3.4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活动建议

(1)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

(2)通过查找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

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1.4 能量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1.4.1 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1.4.2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1.4.3 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4.4 通过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资料,了解核能的利用与危险,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 1 评价核能为人类生存带来的影响。

例 2 了解我国发展与利用核技术的成就和前景。

1.4.5 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例 3 例 4 收集资料,了解妥善处理核电站放射性废料的必要性和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活动建议

(1)调查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和效率,估算该发电厂每日发电的用煤量需要多少辆大型汽车运输。

(2)设计利用太阳能取暖的方案,考虑周围环境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调查家庭中与热有关的器具的使用情况,讨论如何使用才能节约能源。

(4)调查当地的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分析当地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必修 1 的教学提示】

本模块突出机械运动情境下的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和模型建构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中应根据本模块所学物理模型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提出具有本质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渗透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为什么需要建立质点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模型,如何建构物理模型等;理解如何抽象概括出诸如速度、加速度、力、能量等物理概念以及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物理量的方法,进而学会以科学和量化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通过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等实验,学会怎样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渗透等效、控制变量等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方法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视角分析物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增强用能量观念和相互作用观念来思考实际问题的意识。

【必修 1 的学业要求】

能在特定的情境下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研究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特点,掌握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会利用物体间力与运动的关系、能量守恒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素养一)。掌握质点模型的抽象方法和适用条件,体会物理模型构建的思想和极限思维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能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制定探究方案,并使用基本的力学实验器材操作实验、获取数据,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果,能正确使用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别人的观点(素养二,素养三)。能根据经典物理的局限性和相对论量子论初步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具有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的责任和行为(素养四)。

2.《必修2》

本模块由“静电场及其应用”“电路与电器使用”“磁场及场的观念”“光学

技术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

2.1 静电场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2.1.1 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例 1 用毛皮擦橡胶棒,丝绸擦玻璃棒,观察静电现象。

2.1.2 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感受库仑定律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例 2 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 3 从不同角度分析库仑定律,体会库仑扭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2.1.3 通过实验,了解静电场。知道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例 4 用电场线描绘两个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电场。

2.1.4 了解生产生活中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例 5 分析讨论激光打印机、静电喷雾技术和静电除尘器等如何利用静电,在有可燃气体的环境中如何防止静电。

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撰写一篇科学报告。

(2)收集资料,综述静电的危害和预防的方法。

2.2 电路与电器使用

内容标准

2.2.1 观察并能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例 1 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例 2 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

2.2.2 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了解不同材料

的电阻特性,了解电阻率。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作用,初步认识超导及其应用。

例 3 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例 4 通过I-U 特性曲线了解材料的电阻特性,体会图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2.2.3 通过实验,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会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 5 通过电源两端电压与电流关系的实验探究,体会图线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2.2.4 理解电功、电功率及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电热

现象。

2.2.5 了解常见的家庭电路特点,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能将安全

用电和节约用电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

例 6 观察家庭用电器的工作状况,检查是否存在电路电器的安全隐患,知道安全用电的基本方法。

例7 调查近年家庭用电的情况,讨论节约用电如何从自己做起,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活动建议

(1)分别描绘电炉丝、小灯泡、半导体二极管的I-U 特性曲线,对比它们导电性能的特点。

(2)用光敏二极管和微型话筒制作楼道灯的光控—声控开关。

(3)收集新型电热器的资料,了解其发热原理。

2.3 磁场及场的观念

内容标准

2.3.1 能列举磁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

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的发展。

2.3.2 通过实验,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能用磁感线表述磁场。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 1 了解地磁场的分布、变化,体会磁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 2 通过实验,研究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

2.3.3 通过实验,能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的磁场方向。

例 3 通过在通电导线周围撒上小铁屑并形成铁屑疏密分布的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应用磁感线描绘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奇妙。

2.3.4 通过实验,理解安培力。能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了解安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 4 利用电流天平等简易装置测量磁场力,了解安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 5 了解磁电式电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5 通过实验,定性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初步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 6 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2.3.6 知道场是一种物质,体会场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了解电磁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1)用电磁继电器安装一个自动控制电路。

(2)观察电视显像管偏转线圈的结构,定性讨论电子束偏转的原理。

2.4 光学技术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2.4.1 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会测定材料的折射率。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能解释自然界中光折射现象。

2.4.2 知道光全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例 1 演示光沿水柱(或弯曲的玻璃柱)的传播。

例 2 观察光缆的结构,分析光的全反射在光纤中是如何产生的。

2.4.3 通过实验了解激光的一些特性,能举例说明激光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

2.4.4 通过调查,了解光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活动建议

(1)利用水和阳光自制彩虹,解释彩虹现象产生的原因。

(2)上网查询,了解激光在通信、全息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必修 2 的教学提示】

本模块突出电、磁、光现象中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模型构建、科

学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关注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渗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思维方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光线等物理模型,懂得如何构建这些模型,体会物理模型在研究具体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应用比值法建立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物理概念,能分析特定情境下带电体或通电直导线、磁体等周围电场、磁场的强弱。通过了解库仑定律建立的探究过程,体会库仑扭秤实验的巧妙之处,认识从假设到推理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探究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折射定律等物理规律,渗透控制变量法、比值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实验中存在误差的原因,懂得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电功和电功率等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教学中应加强电、磁、光现象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理解场是一种物质,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了解电磁学和光学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促进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

【必修 2 的学业要求】

能用电场线、磁感线等物理模型来描述电场、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认识电场和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式,能进一步领悟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素养一);能解释并应用点电荷等物理模型,能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物理建模思想与方法,能应用比值法建立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物理概念(素养二);能说明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领会库仑扭秤实验的设计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素养二)。能应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库仑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基本概念和规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分析解决具体情境下的

物理问题。能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制定探究折射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案,能选择使用实验器材操作实验、获取实验数据,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果,能正确使用证据表达观点和评价他人观点;会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能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素养二、素养三);能应用电功和电功率等概念和焦耳定律分析解决家庭用电的一些实际问题,懂得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知识。了解电磁学、光学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促进作用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素养四)。

3. 必修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现水平1-2)

(二)选修I 课程

1.《选修1-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机械振

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 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 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获得平抛运动规律的结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 1 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1.2 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 2 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1.1.3 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 3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 4 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1.4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 5 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1.5 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 6 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 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1.6 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1)通过查找资料,对比实际弹道的形状与抛物线的差异,尝试做出解释。

(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6)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1.2. 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2.1 经历关于碰撞的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1.2.2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 1 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 2 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1.2.3 探究物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能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1.2.4 能领悟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例 3 查阅资料,了解太空物体的碰撞和微观粒子的碰撞。

活动建议

(1)制作“水火箭”。

(2)观察台球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尝试用动量知识做出定性解释。

1.3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内容标准

1.3.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例 1 比较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的力、速度、加速度、动能和势能。

1.3.2 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3.3 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共振技术的应用。

例 2 调查生产生活中受迫振动的应用实例

例 3 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共振的实例。

1.3.4 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和能量传播的运动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1.3.5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及衍射现象。

例 4 用示波器显示波的叠加。

例 5 观察音叉双臂振动激发的水波干涉现象。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重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卷

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中物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从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8.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明确任务目标后,把学生分成二人大组,每组23个人,每组进一步对课题的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后决定成立四个子课题小组分别为①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5人)②第二子课题:借助数学理论推导论证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5人)③第三子课题:实验探究单摆振动的影响因素(8人) ④第四子课题: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5人)。 4、设计探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已掌握的资料,师生讨论后决定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5、制定计划任务 [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图文稿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6年征求意见稿) 编辑:阅读:9?时间:2017-11-02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着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2019版】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也很高,我上大学后才意识到了。比如物理和数学是所用理工科的必修课,而那些化学生物都是不是我们物理学的课。所以在这里看出物理确实很重要,不仅在医学,理工科而且还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并且国家在不断地进行改善。比如从物理教学大纲到物理新课程标准。我下面简单的解释教学大纲和物理课程标准。 1、含义:以前我没听说过物理教学大纲,自从上了这门可以后才知道了。“大纲”是指“物理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要“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做出贡献”。“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可以看出,对物理课在各学科的定位,“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比“大纲”的定位更高一层,“大纲”中只说物理课要“为实现做贡献”是比较抽象的。“标准”则非常明确地提到“全体学生”,要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服务。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物理教学目标 “大纲”要求:“学习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归纳起来就是要求学生经过高中物理课的学习要具有基础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 课程总目标:让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_____、最一般的_____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____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____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_____,从知识与技能、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____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____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____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____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____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_____能力,养成良好的_____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_____和共同要求。 9、_____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___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____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完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doc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 20 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 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 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